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

《月光啟蒙》是內蘊豐富的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詩人孫友田。作者回憶了自己童年時,在夏夜月光的伴隨下,母親唱民歌童謠和講神話故事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母親啟蒙教育的感激、懷念之情。

分析題目,“月光”“啟蒙”“母親”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啟蒙”又是重中之重。“月光”不能少:“我”的童年有明月星光的陪伴,“我”的母親是在月光下——這個特定環境中給予“我“的啟蒙。“啟蒙”不能少:作者的原文題為《月光母親》,而進入教材後題目改為《月光啟蒙》,編者還在課後練習中安排了這樣一道練習題:“默讀課文,討論一下,作者為什麼用‘月光啟蒙’作為課題?” 編者將原文中最能打動人的章節刪去,而留下的`大段篇幅的歌謠、童謠,看來恐怕這“啟蒙”不僅是不能少,而且將是我們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母親”不能少:是誰給了“我”啟蒙教育,歸根結底還是母親。母親識不識字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裡麵包含著濃濃的親情!

我從複習課文的主要內容入手,以“母親是怎樣在月光下給我唱歌謠,講故事猜謎語的?”和“課文為什麼用‘月光啟蒙’作為題目?”匯入新課。之後便是讀歌謠,品親情。

一篇優秀的文章,總有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線”、“面”。教學中嘗試採用“削枝強幹,長文短教”的方法:不以分析、講解全文為主,而是在整體把握課文的基礎上找到文字的一個支點,牽動整個文字的學習。這樣就能使課堂線條簡單,條理清楚,彷彿是找到一條串聯珍珠的絲線。如何找到這個點?像《月光啟蒙》,從題眼“啟蒙”就切入抓住了重點難點;還可以抓住文章的中心統領全文;或者提煉文章線索串連一篇;再者整合一個問題,推進整篇課文的教學。相信在以後的不斷實踐中會練就一雙慧眼。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2

課文《秦兵馬俑》是一篇狀物類散文,生動地描繪了秦兵馬俑規模巨集大,型別眾多、個性鮮明的特點,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再現了中華民族一段強盛輝煌的歷史。針對本文篇幅較長,遠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情況,我認真研讀教材,充分利用高年級學生學會預習的優勢,在第二課時的設計上大膽取捨,直奔中心,突出文章重點以及根據實際情況,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上做了一點嘗試: 首先,採用直奔中心段落的教學方法。我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兵馬俑不僅規模巨集大,而且型別眾多,個性鮮明”展開教學,迅速理清全文脈絡,採用多種方式對“神態自若”“擎著利劍”“惟妙惟肖”等詞語進行深敲細酌,逐一品味,引導學生走進文字,感悟語言文字的生動與準確。

其次,在朗讀指導上做足功夫,確保有效的讀的時間,確保了有效的朗讀指導,讓學生的情感活動始終伴隨讀書的全過程,與文中的兵馬俑們進行了一番零距離的接觸,書聲朗朗的課堂顯得情趣濃濃。教學中,我還在點撥、過渡的語言上做好推敲,讓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學習語言。

第三,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重難點的突破。比如課文的

第二段,這一段分三方面來介紹兵馬俑的規模巨集大:一是介紹了已發掘的三個俑坑的總面積19120平方米和坑內兵馬俑總數近8000個;二是介紹了一號坑的長230米、寬62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以及坑內兵馬俑總數6000個左右;三是介紹了一號坑上面的主要設施和作者的觀後感。因為條件所限而無法讓學生欣賞到相關的錄影片段,所以僅讓學生通過這些數字去體會兵馬俑的規模巨集大是很困難的。怎麼辦呢?我靈機一動想到了用我們的教室、全校學生總人數作為參照物件。我先問學生我們的這間教室大嗎?他們說挺大的。我又問他們我們學校學生多嗎?他們說很多。接著我告訴學生我班的教室大概20多個平方米,我們全校學生數大概在1300個左右,然後我讓學生去計算一下三個俑坑的大小和一號坑大小分別相當於幾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和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分別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幾倍,他們計算出的結果是:三個俑坑大小相當於956間教室的`大小,一號坑的大小相當於713間教室的大小,三個俑坑內的兵馬俑總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8倍,一號坑內的兵馬俑數相當於全校學生總人數的6倍。看著自己算出的結果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了陣陣的驚歎聲:“哇,三個俑坑竟然這麼大啊!”“這麼多兵馬俑啊!”“果然規模巨集大!”??

可見,教科書中的知識資訊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教室、學校、學生??都是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平時要做個有心人,要注意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並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實現語文教學的生活化。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3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是國小語文人教實驗教材第七冊第七單元中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本組教材以“成長的故事”為專題進行編排。課文記敘了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課文借抒情景,感人至深,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性。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及基礎教育跨越式創新發展理念,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1、 朗讀感悟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獨特的意蘊,只有反覆朗讀,才能領會其中深刻而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教學中我指導學生多種形式讀、分層次讀,讓學生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感悟葉聖陶先生一絲不苟的文品及平易近人的人品。

2、 情感體驗法:在本節課中,充分利用綠葉書籤,使學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課文的意境中去,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及“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的理解。

3、 討論交流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4、 整合學習法:根據課程標準提出“教材內容要簡化頭緒,加強整合”的思想,選擇與本課內容密切相關的本組略讀課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進行對比閱讀,通過閱讀從不同角度講述的成長故事,獲得成長的啟迪,深化思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使整組教材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

在教學的過程中,主要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以達到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難點的目的:

(一)複習引入,指導學法。

在引入新課時,我以“交流上節課收穫”的方法,首先引導學生回憶上節課學習內容,以及如何修改作文的方法,並相機獎勵寫有修改方法的綠葉書籤,為突破難點埋下伏筆。再小結課文第一部分的學習方法:“讀、劃、議、品”,為學生學習新知做鋪墊。

(二)自主學習,尋求新知。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課文中那些語句表現了葉老先生平易近人的人品?“我”的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學提綱,採用“讀、劃、議、品”的學法,在自主探究的氛圍中進行學習。在彙報環節中,用寫有文中出現的人物優秀品質的詞語的.綠葉書籤作為獎勵,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熱情。

(三)以讀促思,加深理解。

在教學中要巧設問題,引導思考,同時要體現一個“讀”字,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整節課裡,我讓學生在層層深入的初讀、細讀、賞讀中,在形式多變的個人讀、分組讀、齊讀中,品讀課文重點詞句,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引導學生理解:“融化”一詞,一般指什麼?(固體遇熱變為液體的過程。)在文中又是指什麼呢?(作者心情從緊張到輕鬆的變化。)再指導學生朗讀:“你能讀出這種心情的變化嗎?”這樣,使學生在細細品味中讀得有滋有味,從而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以問啟思,突破難點。

教學時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把學生引入問題的天地,就打開了學生思維的閘門,學生各抒己見,聽、說、讀、思的能力提高了,語文學習就更有趣了。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寫作手法上質疑,如:這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為什麼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來定題呢?通過讀、思、議,學生明白了作者正是借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來表達自己對葉老的無限懷念之情,感悟課文“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總結全文的環節中,我邀請得到寫有修改作文方法、文中體現葉老先生優秀品質的詞語的綠葉書籤的同學站起來,把葉片上老師寫的話讀給大家聽。引導學生體會老師今天送給大家的僅僅是這一枚枚綠葉書籤嗎?借這一枚小小的綠葉書籤,不僅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葉片中所包含的期待也許還將影響學生的一生,這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習效果的目的。

(五)拓展閱讀,深化體驗。

為進一步深化體驗,結合本課教學內容,精心挑選本組略讀課文《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及拓展資源文章進行相關對比閱讀,通過閱讀從不同角度講述的成長故事(名人與孩子、老師與學生、父子或同齡人之間),獲得成長的啟迪,深化思維,為第三課時的打寫做好充分的情感準備,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實現跨越式發展目標。

(六)課外延伸,強化目標。

最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請你運用學到的修改方法精心修改自己的一篇習作,作為禮物送給成長的道路上給我們以幫助、啟迪的良師益友,表達我們的謝意。希望憑藉這一課外學習活動,進一步強化本課知識、情感目標。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4

在教學五年制國小語文第九冊第9課《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公開課上,我用爬山虎的葉子做獎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提前幾天利用課餘時間蒐集了許多爬山虎的葉子,然後把這些普通的爬山虎葉片夾在書裡壓得乎平整整,再在上面端端正正地寫上幾個字,這一枚枚深綠色的“書籤”就可以做獎品了。只不過,那上面的字都是我精心從課文裡挑選的詞語,如:“真誠質樸”、“平易近人”、“一絲不苟”等。這些詞語不但能概括主人公葉聖陶的高貴品質,揭示文章的中心,而且能給學生以啟迪和感悟使學生從中受益。

當講到“到葉老家做客”一段時,我佈置學生自學,並告訴學生:自學彙報時老師會有獎品發給大家。會是什麼獎品呢?好奇心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討論交流時大家各抒己見,滔滔不絕,我及時把早已準備好的“獎品”發到學生手中,看著學生雙手捧著葉片樂滋滋地跑回座位,我覺得預期的目的就要達到了。當教學進行到“總結全文”這一環節時,我邀請得到獎品的同學站起來把葉片上老師寫的話讀給大家聽。學生站起來大聲地、一字一頓地讀出了那些含義深刻的詞語。我接著問:“同學們,老師今天送給你們的僅僅是這一枚枚綠葉書籤嗎?”學生一下子醒悟了,他們紛紛發言:“老師是告訴我們要像葉老那樣待人真誠質樸”。“老師是要我們像葉老那樣對待學問一絲不苟。”……

不待我給以答覆,臺下聽課的人群中發出了一陣熱烈的掌聲。我知道這掌聲不僅是對學生精彩回答的鼓勵,而且是對我這一設計的充分肯定。一枚小小的葉片做成的獎品,不但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幫我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更重要的是這枚葉片所包含的期待也許將影響學生的一生。

作為一名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只有勤於動腦,敢於創新,善於尋找學生的興奮點,努力創設自主學習的良好氛圍,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習效果的目的。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5

本課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是難點。

果然,當課進行到第二部分——葉老邀請肖復興去做客時,學生的理解、感悟出現了困難。當講到為什麼課文要描寫兩次爬山虎?為什麼第一次的爬山虎綠蔥蔥的,為什麼連陽光也變成綠色的,為什麼爬山虎的葉子上閃爍著迷離的光點?而第二次則綠得沉鬱,像一湖濃濃的.湖水,為什麼會顯得虎虎有生氣?

雖然通過反覆讀文,學生知道是時間的變化導致了爬山虎顏色的改變,但更深一層的含義——肖復興當時聽到葉老邀他做客的激動、興奮,未見葉老的神祕;親身感受葉老的音容笑貌,聆聽教誨後找到努力方向、腳步變得更加堅定、沉穩,學生是冥思苦想也不能豁然開朗。

此時,我引導學生聯想心情好時,看景色什麼感覺,不好時是什麼感覺?這時學生體會到了,景物描寫與人物心情有關。在這個基礎上,又引出本課重點句子“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有什麼深刻含義,學生想到了爬山虎象徵著葉老先生的品質,看見爬山虎就能想起葉老。這時,我趁勢引導“藉助景物描寫襯托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一舉兩得。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6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寫的是著名作家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受到葉聖陶先生的關懷教導,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事。課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教學時,我關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憑藉教材,實現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有機統一。

教材中,作者在敘述葉老怎樣修改"我"的作文時,蘊含了修改作文的方法,既具體又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水平。在教學中我採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這個資源,讓學生從中學習修改作文的基本方法。葉老先生修改的作文及其對作者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我也利用這些資源,不僅讓學生體會如何作文,更讓學生體會如何做人。

二,抓住重點,實現教學方式的自主與合作學習的有機結合。

教材內容的重點非常突出:從葉老為"我"修改作文這件事中,可以領悟到如何作文,還可以體會到葉老做事的認真與平和;從"我"到葉老家做客這件事中,可以感受到葉老的親切與質樸,也可以感受到葉老對"我"的期待,信心和力量。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或課後練習,如"讀了課文我很受啟發,我想和大家交流交流寫作文和改作文方面的體會",引導學生多角度地體會句子的'深刻含義。

三,整合資源,實現教學資源的教材與多種文字的有機融合。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所以,我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充分運用已有的資源,如:《一張畫像》的原文及修改文,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字,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預設是美好的,課堂是遺憾的。今天的課堂上學生的表現出乎我的意料,大部分學生不在狀態,遊離於課堂之外,致使課堂感悟不深,教師教學吃力。其次,本課時另一遺憾的地方是教學時間不夠,這與我的課堂教學機智不夠有關。在王科文提出:"從這裡我看到了葉老的認真平和溫暖。"時,我沒有抓住這次機會,順勢而下:"叢哪裡看出來的呢"引導學生抓住文字感悟理解,而是再讓一位學生繼續說,浪費了很多時間。另一個原因是與我設計時只關注了內容,脫離了學生實際有關。我們班的學生學習基礎差,課前預習習慣差,平常我要用三課時來上的課,在本次設計中我只用了兩課時,使之原本豐富的詞語教學,在本課時中成了拖後腿之筆。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7

《綠》教學反思

《綠》是朱自清的一篇美文,學生能從中學什麼呢?當然是怎樣寫綠了。綠,看得見,摸不著,能把綠寫出來,真不是件容易事。但是,朱自清卻能寫出來,而且在他的文章中不是一次寫到,足見非同一般。

1、2兩段,著力描繪的是梅雨潭周圍的環境,重點是梅雨瀑。觀察點由遠而近,山邊——廳邊——潭邊,視角分俯視、平視、仰視,朱自清筆下的梅雨潭的綠也呼之而出。這裡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先寫周圍環境?學生經過討論明確,是烘雲托月,寫周圍環境和諧映襯,此處的景物才會與周圍環境協調和諧,而不至於孤零零突兀在那兒。我們寫景物,應都能有這樣的映襯意識。

第3段,是作者濃墨重筆書寫綠的地方。這部分也就似乎作者如何來描繪綠的。本文有個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教材編者提供了詳細的旁註,這是語文學習方法中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就習慣在閱讀教學時請學生“圈點勾畫注”,但這些方法的指導如何依學情而設,如何有效指導等問題,卻未引起重視,因而這個做法多數情況下就是一個形式。我觀察下來的情況是,很多學生並不真正的領會並自覺運用。做的最“理想”的恐怕是文言文,看學生喜歡把字詞解釋和句子翻譯密密麻麻地寫在字裡行間——我讀書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有時的`確有幫助理解的作用。

本文學習完畢後,我趁熱打鐵,請學生寫一篇作文——即本單元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與探究》的題目:以“綠”為中心擬題寫一篇

作文。我提示學生,寫作時,可以參考朱自清的這篇文章的寫法,也算是“先學先用”吧。事實上,像朱自清的《春》《綠》都是學生寫作的極好參考,畢竟大多數國中生還是在模仿階段。對於學生而言,閱讀經典美文,從中汲取一些寫作養分,還是可取的。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8

a 感悟是同學認知水平的深層面,它是同學通過對獲取的資訊進行自我加工,而獲得的具有鮮明個性的理性認識。在同學對教材有了充沛的感知後,可引導同學以困惑、情結等為突破口,深入探究,準確掌握文章內涵。

學習過程中,同學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惑,教師要和時引導同學提出。它是同學迫切需要解決的,極有利於激發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如學習《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時,同學提出:

1、課文主要寫的並不是爬山虎,為何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題呢?

2、讓我十五歲那個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彷彿夏天變長了。是什麼意思?

3、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是什麼意思

4、作者為何兩次描寫滿牆的爬山虎?

b 在《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教學過程中,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沛調動同學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

1、設定懸念,激發同學求知慾:

為實現同學的主體地位發明條件,為激發同學對新課的興趣,全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在引入新課時,我以同學置疑為線索,改變了以往談話匯入的做法。利用“葉聖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作為引入新課。目的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

2、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尋求新知:

為了充沛發揮同學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佈置:先出示自學提綱:

⑴ 葉聖陶先生對我作文的評語是怎樣寫的?

⑵ 看了葉聖陶先生的評語,“我”非常激動,從哪兒可以看出“我”為什麼那麼激動?

⑶ 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讓同學讀自學提綱,接著要求同學讀第一區域性的`內容,採用自學法,讓同學獨立完成自學提綱。在解決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個問題時,我以讀講結合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教學任務。

為了解決“葉老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匯入:作者的感受這麼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為“我”修改習作,那葉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習作的?我採用自學法讓同學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同學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同學評評議議,教師採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同學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

3、在練習中鞏固新知,深化新知:

課堂的修改練習是對掌握新知的延續和提高,同學的知識必需經過訓練,才幹轉化為技能。因此,我講讀課文之後,根據葉聖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習作的方法,採用師生共議──對比體會──小組討論的方法,來修改肖復興的獲獎稿的區域性內容。修改訓練,層層深入形成階梯性,有目的地促進同學修改自身習作的能力。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9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七組課文,原名《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紀念葉聖陶先生》,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紀念葉聖陶先生而作。文章回憶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課前我試想採用單元整體教學模式,將本組課文以“成長”為主題串聯,分設“立志”“感恩”“獨立”“挫折”四個環節,但是在設計時我發現本組課文在寫法和內容上都缺少整合點,反而《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可以和習作教學整合,《烏塔》可以和口語交際整合。所以《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我採用閱讀教學模式,以課文學習帶《同步閱讀》,實現閱讀內容的擴充套件和閱讀方法的遷移。

在教學過程中,第一課時在閱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感知課文,瞭解文章主要內容。學習葉老先生修改作文的內容。第二課時體會葉老先生在做人和做文兩方面對肖復興的影響。這節閱讀教學課,主要目標是採用聯絡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課文的結尾肖復興說:“我很慶幸,自己第一次見作家,竟是這樣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稱楷模的大作家。”對這個含義深刻的句子,引導學生抓住“楷模”來理解。“楷模”就是“模範”“榜樣”,那麼葉聖陶先生在人品和作品方面有哪些讓肖復興和我們學習的呢?這樣學生聯絡上文的.內容,學習葉聖陶修改文章的一絲不苟和待人的平易近人,抓住相關的句子和關鍵詞,體會人物的特點。第二個含義深刻的句子是結尾的“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這個句子比較難理解,上文兩次提到爬山虎,一次是在剛進葉聖陶家門時作者看到的爬山虎,“綠蔥蔥”的,陽光彷彿都成了綠色的,“像溫柔的小精靈,閃爍著迷離的光點。”這是作者第一次去一個作家家裡做客,而且是這麼鼎鼎有名的大作家,心情該是多麼激動、興奮呢,這種心情體現在景色之中,要啟發學生理解景色描寫中寄託的情感,有些難度,在課堂教學中我啟發不夠,處理得有些生硬。第二處描寫是在和葉老先生暢談了一下午後,作者看到院子裡的爬山虎“綠的沉鬱”,“虎虎有生氣”,這樣生氣勃勃的爬山虎是作者此刻“充實”“自信”心情的表現,但是因為鋪墊不夠,學生也沒能引到這層面來。

總結聯絡上下文抓住關鍵詞語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方法,進而遷移到《同步閱讀》中的《晨讀》,理解最後一句話“我們陰暗潮溼的教室彷彿成了迷人的宮殿”的含義,同樣需要聯絡上文中晨讀時老師為“我們”讀書,各種各樣的書籍充盈了我們的心靈,我們深深地陶醉在了這知識的海洋中。但是在教學中,這一設計沒有實現,一是課內閱讀時方法落實得不好,因此課外閱讀中學生沒能使用這一方法;另一方面,此環節的操作不夠明晰,每一環節做什麼,對學生的要求要明確。

總之,本課在設計上出發點是很好的,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具體實施不夠細緻,對課堂中的具體環節預設不夠充分,導致沒能達到教學效果。不僅要想到我想在課堂上實現那些目標,也要預想每一環節學生的反應和應對,讓一節課的每一環節都在意料之內,這是我在今後教學中該注意的。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0

這篇課文上完第二課時的時候,我的一個學生跑到辦公室來跟我說:“老師,剛開始我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感覺沒什麼,你講了之後我覺得有好多東西要學。”真是這樣的!我用了三課時才上完,而且上完之後還經常有補充內容要講,這不由得讓我回過頭來又好好地再看再想。的`確,這篇課文包含了很多東西。

首先是學習作文修改的方法。從葉老的修改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語句要怎樣寫才幹淨、不囉嗦;怎樣用詞才準確、符合實際;書面語言應如何規範使用。

其次是學習課文中運用的寫作手法:通過描寫景物抒發作者當時的心情,以及景物所代表的象徵意義。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在肖復興記憶裡是永遠揮抹不去的葉老的音容笑貌、親切教誨、殷殷期待和熱情鼓勵。

最重要的,是學習葉老先生的為人、為文。葉老先生的人品和文品是一致的:認真、平和,溫暖如春風拂面;一絲不苟到一字、一句、一標點。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1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寫的是著名作家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葉聖陶先生為“我” 修改作文,並邀請“我”到他家做客,從中表現了葉老先生作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與人品。作者受到葉聖陶先生的關懷教導,走上文學創作之路的事。課文借物喻人,感人至深。特別是文章結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更是言雖盡而意未了。

文章篇幅較長,再加上故事本身沒有什麼吸引力,因此經過反覆思考,在這堂課上,我努力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

一、抓住教學難點質疑

課題以物喻人,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難點,我從課題入手,欣賞兩幅爬山虎的圖片和兩段美文的閱讀相結合的方式,構建記憶中葉老與肖復興初見時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為“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象徵意義做好鋪墊。然後利用過渡語言設疑:“留在作者內心深處的'僅僅是那片爬山虎嗎?”以此通過對兩件事的研讀,領悟葉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樣,永遠激勵著作者努力進取,永遠堅實著作者文學創作的腳步。至此破題,使學生化難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深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抓住重點詞句體會感情。

教學中讓學生充分地朗讀課文,在理解的基礎上,聯絡上下文,進一步理解“作家就是這樣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這樣寫的”這個句子,體會葉老的人品、作品,體會從葉老身上得到的啟示和教育,品味並體驗作者的感受。

為了解決“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為什麼三十年來作者都忘不了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匯入:作者的感受這麼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為“我”修改習作,感受葉老不僅僅是為“我”改了一篇習作,並且使“我”懂得了應該怎樣做人,怎樣作文。我採用自學法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評評議議,教師採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

三、在練習中學會修改

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這篇課文不僅僅是學到了如何去閱讀如何去體會課文蘊含的情感。我們還學到(轉載於:綠教學反思)瞭如何去寫作文如何去修改作文。這一點可以通過學習刪除號、閱讀葉老的評語等幾個環節讓學生在學文中潛移默化的學會。教學中我抓住《一張畫像》的原文及修改文、學生自己的習作等,把語文學習從課本延伸到其他相關文字,拓展語文學習的途徑,在開放中豐富教學資源,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2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1963年葉聖陶先生為“我”修改作文,並邀請“我”到他家做客,從中表現了葉老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與人品。這篇課文以“爬山虎”為載體,表達了作者對葉聖陶先生的崇敬與懷念之情。文章感情真摯,語言含蓄,特別是文章結尾“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更是言雖盡而意未了。

文章篇幅較長,再加上故事本身沒有什麼吸引力,因此經過反覆思考,在這堂課上,我努力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自尋新知,我設計了下面各個環節開展教學。

一、抓住教學難點質疑

課題以物喻人,是這篇文章教學的難點,我從課題入手,欣賞兩幅爬山虎的圖片和兩段美文的閱讀相結合的方式,構建記憶中葉老與肖復興初見時的代表性事物——爬山虎之美,為“那片綠綠的爬山虎”的象徵意義做好鋪墊。然後利用過渡語言設疑:“留在作者內心深處的僅僅是那片爬山虎嗎?”以此通過對兩件事的研讀,領悟葉老的人格魅力就像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樣,永遠激勵著作者努力進取,永遠堅實著作者文學創作的腳步。至此破題,使學生化難為易地理解了作者的寫作意圖,也深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確立教學重點研讀。要想順利地突破難點,又必須先要理解兩件事中葉老的高貴品行,有了感情的積澱,才能水到渠成地體會到爬山虎背後蘊含的作者的情感。

1、為解決“葉老為我修改作文認真”這個問題,我預想學生光靠肖復興的敘述和表達,很難走進葉老這位名人的。因此,我把“葉老修改稿的原稿”這一直觀作品呈現在同學面前,並啟發學生想象70歲的葉老坐在燈下、戴著老花眼鏡,為“我”一字一標點地修改作文的情景,進而引出“假如這是葉老為你修改的作文,你有什麼感受?時,學生對葉老的崇敬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2、在處理“葉老為我修改的兩處語病和簡短的評語”時,我立足於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通過這篇課程資源,不僅教給學生使用不同的.修改符號,修改作文中的語病,還指導學生在作文中要寫真事、表真情,並滲透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

3、在抓住字、詞、句重點細緻地研讀了“修改作文”這件事後,我又採用讀文與想象、角色換位與表演等多種教學手段,研讀文章的“邀請做客”一事。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體驗去發現、感悟“握手”這一細節,感受葉老的親切平和。又引導學生“如果你是葉老先生,你會對肖復興說些什麼?”學生在充分想象後,暢所欲言,此時的學生儼然成為了一位“葉老”,深刻感受著葉老先生“親切之中蘊含的認真,質樸之中包含的期待”。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引導、鼓勵、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恰當地利用這種狀態鼓勵學生敢於創新、善於創新;要善於創造一種氛圍,讓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狀態之中,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並積極主動地投入進去,動腦思考問題,動口表達觀點,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參與,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體驗到創新學習的樂趣。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3

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了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這篇課文的篇幅較長,含義比較深刻的句子比較多。這樣的文章對剛剛升入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很有難度。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文字表面,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不容易理解,對文中所表現的葉老關愛下一代的精神也缺少深刻的感受。基於此,我想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和感受葉老認真的態度,以及對下一代的關愛就是教學難點。感受葉老的人品和學習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教學重點。教學中力圖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同內容的對比,補充課外資料等方法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學習目標

通過自主閱讀,批註,交流:

1.體會作者對葉老先生的認識。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葉老對作者的影響。

學習重點

體會作者對葉老先生的認識

學習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具 ppt課件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入課題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板書課題,強調“片”和“虎”兩個字的寫法。

二、出示學習目標

通過自主閱讀,批註,交流:

1.體會作者對葉老先生的認識。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葉老對作者的`影響。

師:圍繞目標如何具體學習這篇課文呢,回憶文章分為那兩部分,按部分來學。

生回憶文章的兩大部分

三、學習第一部分

出示自學提示一:

默讀課文,葉老先生是怎麼批改“我”的作文的?用直線畫出。

批改得怎麼樣?用語句在旁邊批註。

“我”的感受呢?用曲線畫出。

從中看出葉老是個什麼樣的人?

1. 學生自學。

2. 四人小組交流。

3. 彙報。

4. 葉老先生做事一絲不苟、關心下一代,寫文章寫真話、抒真情。

相機講述“春風拂面”(多媒體出示)

師:未見其人,葉老先生就給“我”留下了這樣親切、溫和的印象,那麼見了面呢?葉老先生有何舉動,又給我留下了什麼印象?下面學習第二部分。

四、學習第二部分

出示自學提示二

走進葉老先生的家,葉老先生有何舉動?從中看出葉老先生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的交談怎麼樣?

文中有兩處環境描寫,請用直線畫出,並大聲的讀一讀,你感受到了什麼?作者寫一牆的爬山虎有何用意?

1. 學生自學

2. 彙報

相機板書“平易近人”

3.猜猜當時葉老和“我”談了什麼?

四人小組交流

師出示資料一

4.兩處環境描寫讓我們感受到爬山虎的美麗,“我”心情愉快,出示課件,指導有感情朗讀,用意是景美,人更美。

師:葉老與我的交談,使我受益匪淺,所以對肖復興來說,15歲那個夏天對他意義非凡,他慶幸什麼?

五、學習最後一段

出示自學提示三

在作者肖復興的人生中,15歲的那個夏天對他意義非凡,他非常慶幸的是什麼?在文中用雙橫線畫出。與此相關的語句是那句話?

文章結尾說“在我的眼前,那篇爬山虎總是那麼綠著”含義深刻,談談你的體會。

1. 生自學

2. 彙報

3. 同桌交流體會

出示資料三和四

4. 小結

這句話是借景抒情,作者抒發了對葉老先生的敬佩、感激、難忘之情。讓我們深情地朗讀課題。

六、作業

以肖復興給葉老寫一封信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

隨著二三六教學模式的推進,今天由我執教了《那片綠綠的爬山虎》一文,此文是國小語文人教版第七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組教材以“成長的故事”為主題進行編排。課文記敘了肖復興回憶少年時代葉聖陶給“我”批改作文,並請“我”去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了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近人,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課文借景抒情,感人至深,有很強的可讀性和教育性。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及我校開展的二三六模式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自主閱讀、批註、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了課堂教學。

首先,從二三六模式上來看,在出示目標的時候我注意鍵入了學習方法,使學生學起來更清晰明瞭,接下來引導生分部分學習課文,分別出示了自學提示,在對自學提示的表述上,我明確了學習方法,儘量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在課件處理上,我採用了醒目的黑紅兩色,給學生視覺上的衝擊,通過畫一畫,做批註,讀一讀,想一想,學生的自學真正落到了實處。為小組合作做了良好的鋪墊,整節課學生始終處於積極思索,探究之中。

其次,從本課的特點來看,本課內容較多,不易理解,在被選入課本時,內容又有刪減,使其更難理解。比如:“我”去葉老家做客,我們的交談很融洽,他們都談了什麼,文中沒有,我適時補充了資料一,輕鬆化解一個難題,對文章中的景物描寫,用意何在,我引導簡潔、明瞭,生一下捕捉到了葉老先生的人品和作品,心靈美,思想美,自覺這個難點,處理十分得當;在對文章結尾那句含義深刻的話學習時,我組織學生同桌交流,閱讀資料二和三,昇華了中心,理解了題目。

第三,作業的佈置,我認為也很成功,以肖復興同學的身份給葉老先生寫一封信,其實是對文章內容的再回顧,深化了思想,理解了文意,複習了書信。

總之,這節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比如:語文教學應該以讀文字,這節課我自覺讀的很不到位,是由於當時考慮到本課內容多,所以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感情朗讀,指導的功力也很不到位,另外,在交流展示的時候,指名說時較多,形式單一,可以在考慮,把這些時間擠出來讓給朗讀。

通過本節課,我進一步認識到:二三六教學模式貴在堅持,經常運用,學生的自學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必然提高,即便眼下看不出學生的進步,從終身學習來談,它是很有用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4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復興通過回憶葉聖陶先生給“我”修改作文,並請“我”到他家做客,表現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真誠平和,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在教學過程中,我以學生置疑為線索,改變了以往談話匯入的做法。利用“葉聖陶先生是怎樣評肖復興的習作的”這個問題作為引入新課。目的是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這一段的教學內容,進而引出葉聖陶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的。

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先出示自學提綱:

⑴葉聖陶先生對我作文的評語是怎樣寫的?

⑵看了葉聖陶先生的評語,“我”非常激動,從哪兒可以看出“我”為什麼那麼激動?

⑶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

讓學生讀自學提綱,接著要求學生讀第一部分的內容,採用自學法,讓學生獨立完成自學提綱。在解決劃出含義深刻的句子這個問題時,我以讀講結合的方法來完成這個教學任務。

為了解決“葉老先生是怎樣修改"我"的習作?”這個問題,我利用過渡語言設疑匯入:作者的感受這麼深的`原因是葉老先生仔細、認真地為“我”修改習作,那葉老先生是如何修改“我”修改習作的?我採用自學法讓學生通過讀讀劃劃來完成這個問題。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小結、歸納出修改習作的一些方法。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評評議議,教師採用讀講結合的方法,促進學生深入地理解知識,為如何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掃除障礙。

我講讀課文之後,根據葉聖陶先生為肖復興修改習作的方法,來修改作文。開展修改訓練,層層深入形成階梯性,有目的地促進學生修改自己習作的能力。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教學反思15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作家肖復興在1992年為了紀念葉聖陶先生寫的回憶文章,回憶1963年葉聖陶先生給“我”批改作文,並請

“我”到他家做客,使“我”受益匪淺的成長經歷,表現葉聖陶先生對文一絲不苟、對人平易真誠,堪稱楷模的文品和人品。

匯入部分我讓學生看圖片來引出爬山虎這種植物,直接匯入課文,然後讓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一片課文《爬山虎的腳》,讓學生通過對比明白《那片綠綠的爬山虎》是一篇寫人寫事的文章,然後讓學生讀課文,藉助他螢幕的提示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最後通過品詞析句來學習課文第一部分,引導學生就“葉老是怎樣修改‘我’的.作文的”和“‘我’有什麼感受”這兩個問題進行交流,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修改作文的方法。學生解決這一問題時,我讓學生邊讀書邊用筆畫出修改處,再用不同的符號把表達作者感受的句子標識出來;還讓學生認真閱讀課後“資料袋”中《一張畫像》的修改原稿,然後通過討論交流,瞭解葉聖陶先生用了哪幾種方法修改這篇課文。

修改作文的方法,語句上的修改,這些都對學生的習作也有所啟迪。因而我把課堂教學的重點就鎖定在了第一部分的學習上。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我緊緊抓住“春風拂面”,讓學生一次次回到文字中去感悟,研讀。學生在“密密麻麻”“到處”中感受到葉老的認真。在“愣住”中放大作者此時的內心感受。在字詞句的修改中,學生感受到葉老的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在評語中,讓學生感受到葉老的平和,以及對一名文學愛好者的鼓勵和殷切期望。這一股股暖流給予作者春風拂面的感覺,樹立了寫作的信心。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他們在輕鬆、平等而又濃烈的氣氛中主動獲取新知。在理解課文這個環節中,我這樣安排:先出示自學提綱:1、拿到葉聖陶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麼?有什麼感受?2、畫出相關句子,然後讀讀。學生根據我出示的自學提示,快速讀課文去找到答案。

回過頭來,再看整個教學過程。覺得還是有不少的缺點。

1、以讀為本,我感覺讀得還不夠到位。初讀課文後,沒有檢查孩子讀課文的情況,就去整體感知課文,親近文字,但是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時,指導的功力還不夠,特別是針對學生的朗讀,沒有作出恰如其分的點評。

2、第一課時的容量比較大,所以在講解完課文第一部分的時候,已經沒有時間去讓學會寫生字了,所以在第一課時的內容的安排上不太合理,今後要多思考第一課時應該教什麼,怎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