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要在教學中快速成長,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

《爬山虎的腳》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事物。

一、課前觀察,奠定基礎

國小部的辦公樓和大學南區家屬區樓邊上都有爬山虎,為上好這一課,提供了實物觀察的便利。課前佈置學生去觀察,在課上我們交流了觀察的結果,有的說:“我發現到爬山虎新長出的葉子和長成的葉子顏色不一樣。”有的說:“爬山虎的葉子真和課本上說的一樣,一順兒朝下,沒有重疊,,密的不留一點縫隙。”有的說:“我發現爬山虎的的腳就和葉聖陶爺爺說的一樣,牢牢的吸在牆上,不用勁真的拉不下來。”還有的說:“我還發現爬山虎的種子了。”學生說起來滔滔不絕,好像要把自己觀察的都統統告訴我。學生的學習興趣極高,學習本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重點段,品析交流

課文的'重點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細絲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讓學生找到爬山虎爬牆的過程的語句,然後圈畫出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這幾個詞作者用得非常精準,但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設計教學的時候,我分了三步:先是讓學生體會這幾個動作是按一定順序寫的,不能隨意調換;由於我不會繪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爬牆的過程,我和學生一起運用肢體動作來教授,把手掌當爬山虎的葉子,手指當莖,通過這種簡單實用式讓那些基礎差的學生也都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麼往上爬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課堂上加點適當實用的形式會讓教學過程更加順利。

三、學文品句,學習寫作方法

在講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怎樣爬的時候,順帶提及作者怎樣觀察植物的,在教學中讓學生髮現寫作的祕密,這樣比平時上作文課時,單獨講怎樣觀察植物,怎樣寫植物要容易多,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這一課上的非常成功,學生對爬山虎的瞭解更深刻。唯一不足就是朗讀的少些,對於連貫的動作描寫沒有進行語言點訓練。今後還要加強訓練。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2

案例

語文課上,我教學生學習葉聖陶的《爬山虎的腳》。我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學生很快地找到了: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也不留一點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我讓學生讀讀後,問:“你喜歡這幾句話嗎?”

學生們都說喜歡,我又請幾個同學美美地讀讀喜歡的部分,後又集體朗讀了一遍。

時機成熟了,我問:“你們為什麼喜歡這些句子?”

“因為這幾句描寫得十分細緻,寫出了葉子的特點。”

幾個學生受到了啟發,一個學生說:“這些描寫突出了葉子多、密的特點。”

“你們是從哪些詞中讀懂這些特點的?”

“從‘鋪’和‘不留一點空隙’可以看出爬山虎的葉子多且密。”

我又問:“作者筆下的爬山虎還有別的特點嗎?”

有人站起來說:“從‘一順兒’和‘均勻’可以看出爬山虎葉子鋪得整齊均勻。”

我很貪心,繼續微笑著、期待地看著他們。

這時,一個學生說:“我從‘漾起波紋’也看出爬山虎的葉子排列得很有規律。”我滿意地點了點頭。

我讓學生再次朗讀句子,並把自己特別喜歡的詞突現出來。

學生讀完後,我話鋒一轉:“作者為什麼能把爬山虎葉子寫得這麼好呢?”學生這下可被我問住了,這是我意料之中的。

我繼而又問:“你們還記得上學期曾學過葉聖陶的一篇美文嗎?”

學生們紛紛回答:“是《荷花》”

“對!還記得最美的幾句嗎?”

幾個學生陸續站起來,背出了文中描寫荷花形態和作者由荷花所聯想的句子。我出示《荷花》的2、4小節,讓學生集體有感情朗讀一遍,並要求邊讀邊想想兩篇文章都寫得這麼好,葉聖陶到底有什麼祕訣。

學生極認真地讀著、思考著……

剛讀完,就有學生舉手了:“老師,我發現葉聖陶之所以能寫得這麼好,是因為他經過了細緻地觀察。”

“對呀,沒有真實地、細緻地觀察怎麼能寫得這麼詳細、生動呢!這是葉聖陶寫作的第一祕訣”。

一學生又說:“我還知道葉聖陶的第二個祕訣!”

我故作驚訝地問:“哦,那第二個祕訣是什麼呢?”

“是想象。你看,他寫荷花:看著看著,他自己彷彿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接著是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而寫爬山虎的葉子時,他說‘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這些都是作者由眼前景物所產生的想象。”

我和學生興奮地為他鼓起了掌。

“你們還能發現別的祕訣嗎?”

大部分學生開始搖頭。我賣起關子,說:“這個祕訣,葉聖陶已經告訴我了,當然也告訴你們了,不信再讀讀這句話”我出示了“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剛讀了一遍,有同學信心十足地高舉起了手。

一個學生說:“我從‘好看得很’看出作者很喜歡爬山虎的葉子,所以才會寫得這麼好。”

另一個說:“我也認為作者是帶著深深的喜愛之情來寫這些植物的,這應該就是葉聖陶寫作的第三個祕訣吧。”

我對他們豎起了大拇指,“你們真棒,真實情感地投入的確是寫作成功的決定因素。現在誰來總結一下今天我們發現的葉聖陶寫作的三個祕訣。”

學生紛紛舉手,一時不知叫誰好,只得改為集體回答:

“一是──”

“細緻地觀察。”

“二是──”

“豐富的想象。”

“三是──”

“真摯的情感。”

“希望同學們課後去觀察身邊一種事物,試著寫一篇情濃意真的觀察日記,行嗎?”

“行!”同學們自信地響亮回答。

【反思】

課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因為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使閱讀教學走出文字、超越文字,架起閱讀與寫作的橋樑,今天的嘗試讓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

回顧中國的語文教學歷史,近點,解放後,受蘇聯一位語文教育“專家”的影響,我們把鮮活的語文學習,變成了抽象、乾枯的“主題思想”、段落大意;後來,又受美國的影響,語文課也搞了許多“標準化”試題,折騰得實在不成樣子。這是“高科技”汙染。新課標的出臺,為我們指明瞭前進的方向。

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特點的重要表現──學生作為一名學習者,一名讀者,在自我建構的學習過程中,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生成自身獨特的情感與體驗,體味到文字、讀書帶來的樂趣,同時為寫作打下牢固的根基。

教學中,我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引導學生在自主體驗、自我發現中尋找獨特的認識、感受,讓學生體驗探索的快樂。我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使學生用自己的智慧欣喜地發現了葉聖陶的“祕訣”,有了這三個要素,何愁學生寫模式化、概念化的虛假作文呢?實事也是這樣:第二天,許多學生交上了一篇篇充滿個性的觀察日記,他們把自己純真的情感融入到視覺迥異的觀察和想象中。無疑,這一節課己經深深地烙印在他們的記憶中。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3

《爬山虎的腳》一文是著名的作家葉聖陶的一篇名作。課前我設計了以讀代講,以說代講為主的教學方式,想達到的預期目標是:通過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基礎上,進而使學生對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及爬山虎腳的樣子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對媒體教學非常感興趣,學生能夠積極回答問題,教學任務基本能夠完成。

授課過程中,有這樣兩個地方讓我記憶猶新。

在課堂上,我充分運用媒體,讓學生觀察圖片,提出了課前設計的環節:學生充分的讀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完成問題,明確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長得什麼樣子?從學生舉手的情況表明,學生大多數都沒有找到有關語句讀出來,這時課堂頓時陷入了僵局。該怎樣打破課堂上沉悶的氣氛呢?突然,我眼前一亮,我不是早已經準備好了爬山虎的實物標本嗎?我馬上轉變教學思路,給孩子們展示真正的爬山虎。當孩子們看到爬山虎時,就開始嘰嘰喳喳的說起來。孩子們此事課堂已經成了課堂的主人。不用我講,有的孩子就說:”老師,我看到了爬山虎的腳了,他就是幾根細絲。”有的孩子說:“老師,爬山虎的腳在莖和葉柄交叉的地方。”......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讓課文內容由難到易,孩子立刻就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在進行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一環節時,我順勢而為,讓孩子先找到爬山虎爬牆的動作的詞語。讓後讓孩子動手感受動作:同桌兩個,一個用背當牆,另一個把兩隻手想象成爬山虎的腳。然後用手在背上做觸、巴、拉、貼這些動作。當學生親自體驗了這樣一個過程後,再回到文字,孩子們就更能體會文字內容。就這樣,一堂課在孩子們的笑容中結束。

此時,我才意識到深入文字,高於學生不是說說那麼簡單的。縱觀整節課,雖然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但是也有許多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在一堂課中,我對課堂的自我把握能力不是很到位,課堂組織性語言,評價性語言過於欠缺,課堂口頭語過多,語速過快等一些問題,導致有些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沒有多餘的時間思考就被我一帶而過。

2、備課不要湊環節。環節設計的精巧的確會使課堂節奏緊湊,過渡自然,有助於學習,但是過於花哨、零碎的環節,或者為了某個新意的環節而生搬硬套,就是顧此失彼了。這樣一來課堂就顯得太急,頻繁更換方式方法,學生不紮實,老師還是過環節,走教案。所以才會造成一節課有蜻蜓點水的感覺。

3、我的孩子們讀書的時候仍然不夠大膽,沒有興趣,更談不上什麼聲情並茂。多給孩子們朗讀的時間,讓孩子們能大聲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絕對不能放鬆。

4、孩子們根本沒有合作意識,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多給孩子們創設協作學習條件和氛圍,讓孩子們具備協作意識,學會合作。讓學生動起來,參與教學,讓學生有體驗的權利,讓學生在和諧的環境中求知。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以上就是我對自己這節課的一點小的感悟,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一一去詮釋,去體會。我會繼續努力,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4

《爬山虎的腳》一文的教學的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

在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步驟進行學習:

1、讀有關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語句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觀看課件,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3、與此同時,理解比喻句“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從而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

4、最後,引導孩子結合板書,練習背誦段落。在讀、說、看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練讀,有助於學生讀懂課文。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接著通過做動作體會詞語,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緊貼著牆往上爬的課件,引導觀察直觀理解,從而突破理解上的難點。

由於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還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5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緻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著名作家葉聖陶爺爺寫的《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知道了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作者通過深入細緻的觀察,把滿牆的爬山虎葉子寫得很美。

2.那麼,爬山虎的葉子有什麼特點呢?課文第二節向我們作了介紹,下面請同學們用課文裡的話為爬山虎葉子的畫面配上解說詞。

(放錄影:爬山虎葉子的畫面。學生齊背課文第二節)

3.通過這一節課文的學習,我們知道

(映示燈片)完成填空: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葉子"這個意思,仔細觀察了葉子的 、 、 ,還觀察了葉子的 和 ,寫出了葉子的美。

4.齊讀填空題。

二.講讀第三段。

1.匯入:這節課,我們學習課文第三段,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具體、寫清楚的。

2.這一段有三個小節,每一節說了什麼呢?我們一節節來看。

(1)默讀課文第三節,看看有幾句話?每句話說了什麼?

(2)分析

①指名六人讀

②第一句話說什麼呢?(以前沒注意過爬山虎的腳)

是啊,以前沒注意,所以不知道爬山虎有腳。

③第二句是說 (今年,我注意到爬山虎有腳。)(映示燈片)

為什麼我以前不知道爬山虎有腳,而今年我知道了呢?找這句話中的一個詞語來說明。(注意)

小結:說明作者在寫文章前,經過了仔細的觀察。

用"因為……所以……"這個句式來練說這句話。(因為今年我注意觀察,所以知道了爬山虎是有腳的。)

④第三、四句話說了什麼呢?自己輕聲把這兩句話讀一遍。

交流板書:位、形。

位置在 (板書:長在莖上)

形狀是 (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為了具體地說明爬山虎腳的形狀,課文中用了個比喻,一起來讀比喻句。(映示燈片)

這句話,簡單一點說就是……像……?(板書:細絲……像觸角)

你看見過哪些動物的觸角?觸角長在哪兒?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交流。)

我們來看看,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真的像蝸牛的觸角?

(學生看錄影。)

同學們看到了,爬山虎的腳的確像蝸牛的觸角,這一比喻生動傳神,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齊讀比喻句)

三、四兩句話之間是什麼關係?(先概括,後具體)

⑤第五句話是說 (爬山虎腳的顏色)

它的顏色是 (嫩紅的)

⑥齊讀"這就是爬山虎的`腳。"第六句話對整節課文作了小結。

(3)那麼在這六句話中,哪幾句是具體介紹了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三至五句)

齊讀三至五句

(4)你能集註這三句話的意思,用書上的話來說說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嗎?

(自己輕讀課文,同桌練說)

指名說,評議

(5)請同學們再把第三節課文複習一遍,準備背誦。

試背課文第三節

3.講讀第四節

(1.)過渡: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長在什麼地方,我們已經知道了。呢麼,看看第四節,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又寫了哪方面的內容呢?

(2)指讀思考回答:這一節主要講了什麼?(爬山虎的腳怎麼爬)

(3)課文中有一句話能表達這個意思,你能找出來嗎?

出事:"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齊讀)

"這樣"指的是什麼呢?爬山虎的腳到底怎麼爬牆,我們一起來看錄象。

(4)請同學們自己輕生讀課文,完成天空:(映示燈片)

①爬山虎的腳 著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 住牆。

② 細絲原先是 的,現在 了,把爬山虎的嫩莖一把,使它緊 在牆上。

(5)實物淙,講解板書:觸、巴、拉、貼

(6)如果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產生豐富的聯想。你想到什麼呢?

(蛟龍的爪子)

齊讀比喻句。

(7)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巴住牆向上爬"這個意思把這一段寫具體的?請同學們自己輕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腳怎樣爬牆。

4.講讀第五段。

(1)匯入:從第四節我們可以知道,爬山虎的腳和牆有著密切的聯絡。其實,爬山虎的腳觸著和沒觸著牆,結果是不同的。我們來讀第五節。

(板書:觸著 沒觸著)

(2)男同學讀沒觸著牆的句子,女同學讀觸著牆的句子。

(映示燈片)思考填空:

爬山虎的腳觸著牆的,顏色變成 ,巴在牆上 ;沒觸著牆的,不幾天就 ,後來連 也沒有了。

(3)什麼叫"萎了"? (乾枯,衰落)

板書:(萎了 灰色)

(4)爬山虎的腳觸著牆,變成灰色,巴在牆上相當牢固,這說明牆對爬山虎是多麼 (重要)

(5)齊讀課文。

1.這節課我們一起 學習了課文三、四、五節,課文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敘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2.讀三、四、五節,邊讀邊想,完成天空:(映示燈片)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寫了三個自然段:

先講了 ;再講 ;最後講 。這幾個方面的內容聯絡緊密,寫清楚了爬山虎腳的 。

3.學生交流填空題,後齊讀。

4.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聖陶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麼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麼原因呢?

(觀察細緻)

(板書:觀察細緻 敘述具體)

5.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可寫,作者為什麼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容向我們介紹呢?(最能說明爬山虎的特點。)

那麼課後,我們就學習這篇課文的寫法來寫片斷。

四.課後練習。

細緻觀察一種植物,圍繞這種植物的某一特點,選取幾個方面的內容寫一個片斷,把這一特點寫清楚。

長在莖上

位、形 細絲……像觸角

10 爬山虎的腳 爬 牆 觸 巴 拉 貼 沒觸 萎了

變 化 觸著 灰色

觀察細緻 敘述具體

教學反思:

陶行知說:兒童的思維在手上,所以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動一動。“演一演”這一活動,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表演中理解抽象的語言,這既符合國小生的思維習慣,又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國小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教學中讓學生評一評,既體現了學生自讀自悟的過程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精神,又培養學生理解、評價的能力。同時,生動的表演,使得本課的難點便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迎刃而解。

作者依據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特點,巧妙地抓住它的位置、樣子、顏色。文章的"核心"針文中爬山腳的葉子和爬山腳的腳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運用比喻的手法,提示出作者留心細緻觀察事物特徵的生長過程。這襯出了作者對爬山腳喜愛之情,運用這一學法好處在於形象、生動、具體勾畫描寫事物更加吸引讀者。教學思路簡潔明快,教學目標清晰,這更有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留心細緻觀察事物的特點,能實施個體自主學習與群體合作探索,較好地體現課改對語文對學生的要求,讓學生成為獨立自主學習的真正主人。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6

【教學內容】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緻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

【教學預設】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內容具體,條理清楚,文字淺顯,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困難不大,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和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與具體的。教學時,注意圍繞“理解課文內容,抓住事物的特點寫”這一訓練重點,引導學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抓特點寫的,從中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實錄】

一、激趣匯入

1、上節課,我們從課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我們知道了爬山虎的葉子剛長出來的時候和長大的樣子是不同的。你看,葉聖陶老爺爺觀察得多細緻呀,連他們的細微的變化都看在了眼裡。我更喜歡長大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葉尖兒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有孩子們輕聲附合我。)欣賞這一牆的樣子,宛如欣賞一片綠綠的湖,或者是一片綠綠的海。風吹來,那綠波盪漾著,人的心也隨之歡暢起來。那葉子真(美)!我有一個朋友專門為爬山虎的葉子做了一個小片子,可是沒找到合適的配音的人。我說我的孩子們個個棒,找他們準行。怎麼樣。要不要試試?咱們先看一下片子。看看你能用哪些語句表達最合適。

2、放演示葉子的課件。第一節是葉子小的時候長出來嫩紅的樣子。第二節是長大的葉子鋪滿牆的樣子。在師放片子的同時,幾個孩子分試著配音。

(點評:激趣匯入,符合兒童好奇心,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師:同學們配得可真不錯。那麼我就更有信心地讓孩子為下面的內容再試一把了。爬山虎的葉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牆上來展示它的美麗的?是誰的功勞?對!是爬山虎的腳!那麼我們一起來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來認識爬山虎的腳。

二、精學感知

1、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⑴ 請孩子們自讀這個段落,看看你從中知道了有關爬山虎的哪些知識。一遍讀不出再來一遍。可以把你知道的說給小組的同學聽聽。

孩子們讀書,交流,師巡視。

⑵ 師:來,孩子們,在你們說出你知道的內容之前,誰來把這一段讀給後面的老師聽聽,讓他們也能知道你說的內容,好不好?

⑶ 生讀課文。

⑷ 孩子們彙報內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師:“那是腳的什麼?”

生:“位置!”

師: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對。還有什麼?

生: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

生:還不準確。是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腳的形狀。像蝸牛的觸角。

師:那觸角什麼樣兒?你知道嗎?

生:長在頭上,軟軟的,細細的……

師:老師給咱們捉了一隻小蝸牛,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觸角和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相似。放課件,做比較。

生:真的很相似!

師:什麼相似?

生:形狀相似

生:我還知道了他的觸角的顏色,是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師:孩子們知道的可真不少。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就是它的特點。誰能把剛才說的來總結一下。

(隨學生複述,師板書: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點評:課上的比較紮實能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通過換詞、表演、看課件等形式揣摩、體會爬山虎爬的過程。)

我們現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那我們能不能再看著片子來為爬山虎的腳來配音了?你可以看著書來配。

師放課件。幾名學生看著書,配音。

師:“我看到有同學不看書能配音了,誰來試試?”

孩子們舉手爭搶著。配音的過程,師指點朗讀。

師:我們說爬山虎的腳引人注意嗎?不引人注意,所以葉聖陶老爺爺說以前也沒注意到爬山虎的腳。可是他現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腳的特點。他觀察得可真(仔細),而且寫得很具體、清楚的。他不僅發現了腳的位置、形狀和特點,還知道了他是怎麼爬上去的呢。

2、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師:小組裡把課文讀通,看看爬山虎的腳是怎麼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注意有幾個很重要的動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當牆,也可以把同學的背當牆,來爬一爬吧。一會兒咱們看誰爬的最精彩。

學生讀課文,小組探討爬的動作。師進小組一起和孩子們做動作。指導準確表達。

生:(在牆上做動作),我(手做腳)爬的時候先巴住牆,然後拉那那嫩莖,使它貼在牆上。

生:巴住牆是不是就樣,(做動作),牢牢地貼住,吸住牆?

師:真好,你感覺得不錯。小細絲變成小圓片,巴住牆,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腳上的小吸盤一樣牢牢地抓住牆。

三四名學生演示自己的爬,並邊做邊說。

師:我看到爬山虎的腳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觸著牆,然後再巴住,細絲由原來的直的變彎,拉住嫩莖,使它緊貼在牆上。師邊說邊板書:觸、巴、拉、貼。

再次配音,看課件演示,學生表達過程。

師(出示實物):上課前同學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腳的莖,那我們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想到什麼?

生:蛟龍的爪子。

師:葉爺爺觀察得認真,寫得也很生動。那從剛才那腳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字是觸。觸到牆的腳和沒觸到牆的.腳不所不同。現在我請孩子們說說,我手中拿的這根莖上,你看到的腳是觸到牆上的呢還是沒觸到牆上的?

3、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生從課文中找出腳變化的語句,讀出來。

(大多數)生喊:是觸到牆的腳。

生:教師我看到的是沒萎了的腳,你看這不是蔫蔫的?

(大笑)

師:哦,你看到了萎的腳呀。來。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說蔫呢?從課文中找一下答案。

(稍許)生回答:“萎的意思乾枯,衰落。應該是沒有痕跡了。我們看到的應該是觸到牆的。沒有觸到的就沒了。”

板書:觸到牆的,沒觸到牆的。

師:如果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產生豐富的聯想。你想到什麼呢?

(蛟龍的爪子)

齊讀這個比喻句。

(點評:課堂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思維活躍,敢於大膽發表見解。)

三、總結點題

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三、四、五節,課文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敘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聖陶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麼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麼原因呢?

(觀察細緻)

師: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可寫,作者為什麼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容向我們介紹呢?(最能說明爬山虎的特點。)

生活中有很多我們忽視的東西,他們的美和奧妙要我們來發現。那就讓我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發現和創造更多的美。

那麼課下,我們就用學習葉老爺爺寫這篇課文的寫法來寫一種植物的片斷,不用著急,老師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去觀察,看看誰是觀察最細緻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們再看一遍吧!

(點評:在快樂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

【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人們留心和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組教材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課文內容: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色,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嫩葉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我在教學時設計了“品味——美讀——口頭作文——寫片段”四個環節,環環相扣,課堂上不時發出孩子們愉悅的、會心的笑聲。

1、品味語言充分,營造了一種和諧、鮮活的品味語言的氛圍:

師生完全陶醉在葉老樸實,凝練,充滿韻律感的語言環境中,這是一種濃濃的藝術欣賞氛圍。“藝術家是創造者,欣賞是再創造。”——這一規律得到了體現,而這一群再創造者是十歲多一點的孩子。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我教學時珍視孩子們的個性化體驗。閱讀時曾出現這樣一個片段:

學生甲:我覺得“新鮮”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葉子的嫩、綠。

學生乙:“舒服”一詞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體現作者的感受。

學生丙:一陣風拂過,“拂”字用得好,表示風兒輕輕掠過,用“吹”沒有這種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讀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於是便有了課堂中,學生自由讀,讀給學生喜歡的人聽,師生對比讀,各種形式,充分朗讀。

3、口頭作文,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學生說:葉聖陶爺爺能寫出這麼優美的文字,是因為他仔細觀察“爬山虎”,運用好的詞彙。接著孩子們口頭作文:

學生①:我觀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長滿鋼針一樣的刺,形狀像小南瓜,中間有小黑點,上面有小花。它雖然沒有牡丹那樣高貴,也沒有玫瑰花那樣嬌豔,卻能給人治病。

學生②:我觀察的是蘆薈……媽媽每天用它來抹臉,說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學生③:我觀察的是含羞草,其實它們很想和人類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來,不和你玩。

孩子們的口頭作文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情趣。

4、這時學生寫片段,水到渠成:

本堂課,看重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特別是在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下了工夫,收穫甚大。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7

首先,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定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講爬山虎葉子的這段,我主要是讓學生在讀中去領悟葉子的.美,通過朗讀把葉子的美讀出來。

其次,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我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採用老師引導、學生主導的方式從文中找出爬山虎腳的特點。接著默讀爬山虎向上爬的段落,邊讀邊思考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再次,邊讀邊滲透寫作方法。在講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怎樣爬的時候,順帶提及到作者怎樣觀察植物的,在教學中讓學生髮現寫的祕密。這樣比平時上作文課時,單獨來講怎樣觀察植物,怎樣寫植物要容易多,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8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 結合本課的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講的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相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定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於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解讀文字,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葉子,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最後議論把“一腳

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本課的不足:

一是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二是引導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如何細緻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爬山虎的腳》一文的教學的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

在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步驟進行學習:

1、讀有關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語句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觀看課件,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3、與此同時,理解比喻句“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從而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

4、最後,引導孩子結合板書,練習背誦段落。在讀、說、看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練讀,有助於學生讀懂課文。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接著通過做動作體會詞語,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緊貼著牆往上爬的課件,引導觀察直觀理解,從而突破理解上的難點。

由於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還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9

《爬山虎的腳》一課教學重點是瞭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教學難點是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如果,只是引導學生去讀書,劃出有關詞句進行理解,學生會感到枯燥,缺乏主動性。我就採用李青老師的教法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先讓學生自由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腳的形狀和特點,然後請學生以畫的形式來彙報自己對爬山虎的的腳的瞭解,比一比誰畫得又快又對。學生一方面很喜歡畫畫,另一方面又爭強好勝,當然會激勵著他們積極主動地去讀書,去了解爬山虎的腳。有一部分學生急於求成,讀書不細心也沒關係,我又採取了評議畫好的畫的方法,來加以矯正。本來課前我覺得有個同學平時讀書不細心,這次一定畫不對,正好利用他來引導學生深入讀書改畫,並對那些讀書不深入的同學加以教育。沒想到,由於他課前已經找到爬山虎細細地觀察過了,所以到黑板上一畫完全正確,打了我一個措手不及。當時,我一緊張放過了這個很好的鼓勵機會。請學生評完他的畫,就到下面去找了幾個畫得不正確的,來引導學生讀書評議改畫。現在回想起來,當時應該請畫得對的那個同學指著自己的畫給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眼中的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並請他給大家講講自己為什麼能畫對,然後大加讚賞,號召大家像他一樣善於觀察,深入讀書,這樣既是對他本人的激勵,又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激勵學生在後面的學習中,更能深入的讀書。

在理解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時候,我則採取了讀書表演彙報的形式,先讓學生劃出文中表示動作的詞理解一下,並在下面試演一下,然後上來演給大家看,共同依據課本評議,改演。學生邊讀書邊演示,不知不覺就在實踐中突破了難點。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10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我們認為:“自主、合作、探究”這三個詞語並不是並列關係,自主是合作與探究的根本前提,合作是探究的某種方式。如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與探究?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一]

出示爬山虎的全景圖,引導觀察。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通過研讀課文,瞭解了爬山虎生長的位置和它生長茂密的樣子。請大家仔細看圖,在這鬱鬱蔥蔥的葉子下面,隱藏著什麼?

生:葉子下面隱藏著爬山虎的腳。

師:同學們想知道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的嗎?請找出描寫腳特點的語句讀讀。

師:請同學說說爬山虎有哪些特點?

學生紛紛彙報自己的發現。

生1:我知道爬山虎的腳顏色是……

生2:我知道爬山虎的腳樣子是……

生3:我知道爬山虎的腳是這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

然後老師讓學生畫爬山虎的腳,共同糾正出現的.錯誤。讓學生合作演示爬山虎“一腳一腳”向上爬的的過程,理解體會“一腳一腳”。……

[案例二]

師出示課題——《爬山虎的腳》,指導審題。

師:請同學們反覆讀題。課題中哪個詞最能引起你的注意?

生:爬山虎的“腳”。

師:請找出描寫爬山虎的腳的有關段落,朗讀文段,邊讀邊想,跟同學交流你的發現。

接著,老師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自己的發現,如讀一讀、畫一畫、演一演、議一議等等,課堂氣氛比較活躍……

[反思]

這兩位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是有所區別的,前者遵循文章的思路,步步引導,通過對課文詞句的理解,體會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後者則用直奔重點的方法,引導學生先研讀自己最感興趣的段落,並在讀中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是發揮學生的主體力量學習課文,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然而,這樣設計能體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嗎?顯然,這樣的設計過於簡單了,未能真正觸動學生內部的探究慾望。因為,教師仍未完全顧及學生的心理需要。這種自主也只能是淺層次的。

我們不妨可以這樣設計:

在學生以圖文結合的方法學習課文的一和二自然段後,教師讓學生展示有關爬山虎的彩色圖片。正當學生被爬山虎碧綠、濃密、生機盎然所深深吸引,由衷讚賞,聯想翩翩的時候,教師出示爬山虎的模擬枝條……

師:是啊,陽光晒不蔫它,風雨撼不動它,爬山虎以它那盎然的生機,給我們的城市、鄉村增添了無數綠色,給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好心情。請看,這就是“爬山虎”,我們讓它也長在我們教室的牆壁上……(師請學生演示爬山虎長在牆上的樣子。學生很快發現它很難“長”在牆上,一臉疑惑)

師(也一臉疑惑):咦,爬山虎顧名思義會爬,而且它一旦爬了上去,就很難能把它扯下來。是什麼東西在幫了它的忙?

生:是爬山虎的腳!

師(拿著那根模擬爬山虎):假如這跟爬山虎是真的,它的腳一定能幫它爬上這塊牆壁了。

生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師:正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能很快地爬上好幾米的高牆;正因為有了腳,爬山虎才不怕風吹雨打,牢牢地在高牆上紮根。此時此刻,你感受到了爬山虎的腳的什麼?你想用什麼詞語讚一讚它?

除了“厲害”、“不簡單”等等詞語,學生大多會說到“神奇”一詞。教師可藉此詞進一步引導。

師:爬山虎的腳為什麼能這麼神奇?我們可以用什麼辦法瞭解它的神奇?

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如:實地考察,以便距離接觸;查詢課外資料,以研究它的生長原理;鑽研課文,因為作者的觀察與描寫都很細緻……

師(商量的口吻):看來,最快的辦法就是藉助我們收集到的小資料深入地研讀課文了。我們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到課文當中“尋寶”吧。

學生興致勃勃地讀書、畫圖、寫旁註……教師來到學生身邊,與學生一起研讀,也發表一些自己的見解(引導性的,幫助學生疏通思路的話語)。在學生不斷地有所發現,急於得到別人認同的情況下,合作探究的時機成熟,師於是鼓勵學生大膽與同學交流看法,通過多種途徑(抓住關鍵的詞句說,畫,演等等),達成共識,如有不同見解,要以充分的根據說服對方。在合作探究逐漸成熟之際,教師及時讓出講臺和投影儀,讓它們成為學生的展示臺,從各個角度展示爬山虎腳的“神奇”……

……

[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心理需要以及學生共同的關注點,精心創設情景,學生的學習才會積極主動,學生的在課文中的體驗才會真情流露,全情投入,再加上教師精妙的點撥與充滿信任的激勵話語,學生信心百倍地迎接挑戰,深入探究,順利地實現了舊知與新知的連線,不斷迸發出創造的智慧火花,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與探究。這樣的課堂,無疑是開放而又充滿創新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