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能總結教學過程中的很多講課技巧,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

《品德與生活》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門課程,它作為一門獨立的綜合型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密切聯絡兒童生活的主題活動為載體,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回顧以往的教學過程,感到自己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尤其在教學時常會遇到這樣的苦惱,學生不理解的內容,自己還教得特別累。拿到了新教材時,一開始還很茫然,不知如何去教。細看時覺得新教材與以往的思想品德教材相比,新教材更適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更生活化、大眾化,每一課的插圖都很新穎,很有趣。慢慢地,我就感到新教材一定要用新的觀念去理解它,要用新的方法去教學生。接下來我就談一談我用了新教材之後的一點感受。

《手拉手,交朋友》是國小一年級《品德與生活》中的一篇課文,一年級的兒童是剛從幼兒園進來的.,此時的兒童是懷著渴望與不安的心情跨進國小大門的,他們將面臨許多的問題與挑戰,其中首先要碰到的是如何熟悉環境,認識老師和同學,並和新老師、新同學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體驗學校生活的愉悅。於是,我採用了他們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遊戲,在“找朋友”的遊戲中,小朋友一邊唱兒歌,一邊做遊戲,在遊戲中,讓小朋友懂得班內每個小朋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學之間應該和睦相處,見到老師和同學應該主動打招呼,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同時,我適時表揚守紀律的小朋友,提醒違紀的小朋友,從而讓小朋友養成懂規則、守紀律的好習慣。在整個遊戲中,我始終把自己放在與孩子處於平等的地位上,與孩子共同參與活動,活動氣氛熱烈融洽,讓兒童感受到學校生活的愉快。

《我與春天在一起》這一活動教學時,我則是站在尊重學生學習獨立性的立場上,積極鼓勵學生獨立學習,並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獨立學習,從而讓學生髮揮自己的獨立性,培養獨立學習的能力。課前,我先讓學生自身去感悟春天,讓學生通過找找、看看、讀讀、寫寫、畫畫、唱唱跳跳、剪剪貼貼,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學習,帶著獨立學習的成果進課堂與師生交流、探討、合作。學生們有的帶來了找到的資料,有的帶來了自己畫的春天圖畫或剪貼的作品,有的邊歌邊舞。與此同時,學生們還說到了春的節氣,春天裡的節日,春天的草木花鳥,整堂課洋溢著濃濃的春的氣息,顯現著獨立學習的魅力。

上完這些課,我反覆琢磨,總結出幾條小經驗:第一,活動的開展不僅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做,教師也應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和指導者。因為老師的參與,會讓學生感到他們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隨意的小事,而是一件值得他們去重視、去認真體驗的一件大事;老師的指導又使他們少走彎路,可借鑑我們已有的經驗幫助他們更快地享受成功。第二,對學生有創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老師應給予讚賞,讓他們的才能充分發揮,促使他們形成再研究的願望,形成良好的“願學”行為。當學生在活動中遇到挫折時,老師應嘗試用“挫折教育”讓學生品味人生,鼓勵他們勇於面對失敗,培養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質,為築起他們的人生之塔奠定堅實的基礎。第三,課後要反思。不論是老師或學生在每一次活動的結束時,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與所失,讓反思成為下一次課取得成功,進步的前奏。第四,讓評價體系貫穿於活動全過程,並採取生生互評及師生共評等多種評價方式,為完善活動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幫助。

品德與生活課的產生,確實向老師提出了挑戰,我們要讓它成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徑,讓它真正成為服務於學生和讓學生喜歡的學科。而我們面對的學生是活生生的,要實現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動”起來,接受“活”的教育,閃爍“活”的思維。在“動”中去體驗,在“動”中獲得真知,培養能力,養成勇於創新、勇於探索的品質,也讓課堂成為學生髮展個性的舞臺,在學習中掌握知識、體驗快樂。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2

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關注、幫助社會勢群中的弱勢群體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但對大部分學生來說,弱勢人群一般難以成為他們的關注物件,本課教學使他們做一個有愛心的人,尊敬,同情,幫助,弱勢群體。通過觀察、調查,換位體驗等活動,瞭解弱勢人群的生活的困難,激發同情心,願意幫助他們,明白美好的社會需要每一個人伸出自己熱情的援助之手。

在本節課中我感覺對課堂的突發事件反應不夠靈活。課堂中形成的問題很多。在體驗部分活動中,有一個環節是分組體驗活動。由於我預設不夠周全,致使手勢問路的小組不知怎樣與同學進行用手勢問路,因此,對課堂的提前預設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以及課堂的駕馭能力也有待提高。評價學生的語言太少太簡潔,能正確的評價學生也是我今後應該努力的方向,口頭語現象有點嚴重。比如:“對的、那、現在”等。細節決定成敗,要想拿出一節理想的課,必須堅決杜絕此種現象。通過對本課的教學,我對自己的課堂教學有了新的思路。首先,備課要更加精細、深度、廣泛。要對課堂有充分的`預設,對於課堂中的突發事件要有一個靈活的反應。其次,還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愉悅環境。教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3

《我們的校園》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上學拉》的第二個分主題。主要是讓兒童熟悉學校環境,能利用學校的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

對於編寫教材目的、指導思想等我個人非常認同。教材從內容、結構、學習過程、活動方式、主題題目等諸多方面也做得很出色,體現出了兒童文化,創造真實,鮮活的活動情景,凸顯品德教育的核心地位和價值導向,在構建主題方面,凸顯新的`學習方式,開放了學習過程。

《我們的校園》旨在使一年級學生熟悉學校生活,可以利用學校設施解決自己的問題。根據課時安排,這一課最快也要從第3個課時開始,從而忽略了學生對學校的陌生感和懼怕。

所以,在教材主題編排方面可以稍微變動一下,應該會有不同凡響的結果,或者我們教師也可以在課時安排上作以調整。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4

今年,我擔任一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這對於一直擔任班主任、教了多年數學的我,確實是一種新的體驗。

國小階段高年級班級與低年級班級不一樣,教授數學與教授品德與生活不一樣。課堂上,高年級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活動,認真完成數學作業。而一年級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短,知道你又不是班主任,愛動愛說,課堂常規不好,組織教學費勁兒,教學時課堂用語應該使用兒童語言,我還不會說小孩話,這往往影響了教學效果。

針對這些情況,我虛心向一、二年級教師請教,學習低年級組織教學的方法。採取下了措施:

1、加強常規教育,培養良好習慣。

針對課堂常規較弱的一些班進行嚴格管理,對於學生的每一個細小的不良習慣進行糾正,從握筆、坐姿等基本開始。對學生課上回答問題進行訓練,鼓勵他們大膽發言,說話完整。

2、讓孩子們喜歡思品課。

一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教材編得很好,非常貼近學生實際生活。教材中的.活動內容也很豐富。每節課我都精心設計不同的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去體驗、去了解、去認識生活、明晰道理。孩子們在活動中不僅學到知識,培養能力,還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增進了彼此間的感情,也拉近了學生與老師間的距離。現在,我的思品課好上多了,孩子們學得快樂,老師教得也輕鬆。但有時候的我,還是不知不覺說起大人話,忘記說小孩的話了。說實在的,要搞好低年級教學,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努力學習,爭取教好思品課。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5

這是一年級品德與生活《我們都是好朋友》一課中的一個子課題。在教學中我努力做到了一下幾個方面:

一、貼近生活,增進感受

品德與生活課程是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以培養良好品德、樂於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為目標的綜合課程。以它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深受孩子們的喜愛。這種課型為低年級兒童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臺,讓學生在一種真實的環境中,學會分辨是非,引發道德體驗,提高道德認識,從而成為學生道德形成之路的奠基石。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生活中的事例,讓學生在親身的體驗中感知生活中美好的東西,為學生提供時間和空間,搭建活動舞臺讓他們去體驗。課堂中無論是學生自己講述被他人幫助的事,還是尋求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都真實再現了學生們平時所遇到、所發生的生活中的點滴故事。學生們個個都講得真情實意,是我看到了孩子們的道德情感在活動中得到了體驗,在交流中得到了昇華。

二、互動感知,加深體驗

品德與生活課程的主要是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寓教於活動之中。本課中首先通過“猜猜他是誰”使學生體會到同學之間是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互相學習才能共同進步的。再通過製作感謝卡來表達對曾幫助過自己的人的感激之情。使學生的感恩情從形式上升到實踐,真正體驗到助人為樂的快樂和心存對別人的感激,激發了學生對他人樂於助人、積極向上的'良好品德。

當然,在這節課中也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學生在感恩環節中,活動形式比較單調,應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採用多種形式的活動真心實意的表達自己的謝意。使學生的感恩情懷得到更真實的再現.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6

雖然有了一年講授品社的經驗,但有時還不能得心應手,好在還善於總結,對講授《認識我自己》又有了新感受。

一、激發興趣

學生對新老師都有一種好奇,我便利用這一點讓學生說說我與他們以前的品德與生活老師有什麼不同。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七嘴八舌地說起來。在學生說的過程中我及時評價,“你是從老師的外貌來說”“你是從老師的性格方面來說的”……在評價中進行總結,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說不同之處。

二、感悟變化

在學生髮現了老師的不同之後,讓三位學生站到前面,讓他們看看與一、二年級相比他們又有了哪些變化。“他的個子長高了”“她說話的聲音變大了”……

接著有眼前的`,讓他們回憶生活中又有哪些變化。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在說自己的時候就比較順利,也比較全面。能從文化知識、品行等方面展開。

三、展示自我

我在課前先了解個別學生的特長,讓他們在課堂上展示,(目的是讓學生覺得到講臺上展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在他們的帶動下,其他的同學也展示了自己的特長。

四、製作閃光卡

學生在瞭解了自己的有點和特長之後,讓他們以製作閃光卡的形式記錄下來。

五、展示閃光卡

學生製作之後讓他們在小組內容說一說,在班上講一講,交換看一看等形式,讓學生盡情地展示,樹立他們的信心。

學生的“感受”:嚴善於發現同學的優點,學習他們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師自己進步。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7

《我自己會整理》是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我的一天》第十個主題。依據新課程標準與學生的現有能力,本次活動我設計了以下四個環節:

一、直接匯入

出示一個書包,直接引入主題,通過聽故事激發學生自己整理書包的`願望。

二、看課程表整理書包

1展示第一次整理的書包。

2為書包減肥,看課程表整理書包。

3比一比,評一評。

三、獎勵自己,朗誦詩歌

進一步鼓勵學生,自己的事情要學著自己做,不會做的事情要學著做。

四、拓展延伸

本節課按預想落實了各目標,學生從活動中學會了整理的方法,懂得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自己不會的事情也要學著去做,體諒家人的辛苦。

存在的不足:

1書包展示還應再展開些,讓學生說一說說自己是怎樣整理的,就能更好達到學習效果。

2兩次整理學具,對比沒有想到孩子們還小,應該顧及一下內心的感受,以免學生自尊心受傷害。以後在教學中類似的對比活動應該換一種方法,相信效果會更好。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8

1、要讓思品課成為學生們所關心的一門課。

上課的內容要與學生的生活密切關聯,使生活成為重要的教育素材。改變傳統教學中存在的空洞說教。使課程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縮小與學生的距離,為學生的知行搭起一座橋樑。發揮時間上的近距離效應。理論聯絡實際是思想品德課的最大特點,當今世界的社會現象千變萬化,學生生活在充滿各種資訊的社會裡,適當引入一些社會熱點問題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助於目標的有效達成。空間上舍遠求近。由於思想品德課教材選的例子都是些“常識性”的例子,不利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因此我們不妨舉一些身邊的例子。思想上避虛求實。資訊時代的學生見多識廣,思維活躍,開放社會裡的各種社會現象,如問題,拜金主義,分配不公等問題盡收眼底。學生希望老師給予解答,但又不希望老師講大話、空話、套話。課堂上就要允許學生暴露真實的思想。先讓學生說出陰暗的一面(佔了小便宜,產生危害);再讓學生例舉光明的'一面(老實人吃虧是暫時的,社會上誠實的人是主流)。在這種真實的心靈撞擊中樹立正確的觀念,激起學生對弄虛作假的憎惡。

2、應將思想品德教學與生活的隨機教育相結合。

思想品德課,有系統性知識教學是不夠的,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生活事件隨時發生,因此,教師要注意把握時機,抓住教育的切入點、結合點,針對學生的思想和具體表現找準時機,然後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有目的地滲透,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課“迴歸生活”,立足於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主體性思想;立足於課內外結合,課堂與生活聯絡,促進知情意行統一的整體性思想;立足於學生社會活動的實踐性思想的合理教學思路。是力求教學目標、教育內容的選擇與組織實施符合學生的生活邏輯,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基礎上的,根據學生生理、心理髮展的內在規律安排思想品德教育活動的開放性教學。這種教學思路既為廣大教師所認可,又為全體學生所接受。讓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一切學生喜歡的、真實有效的生活課程。

3.教師應該要有淵博的知識,開闊的視野。

能敏銳地捕捉思想教育資訊,創造性地生成活動主題。新課程提倡教師要有選擇地運用教材,不但可以對教材進行篩選、調整和重組,而且教材留有很大的空間,教師要進行有地區特色,有針對性的補充。本節課,我從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出發,從學生關心的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提煉教育活動主題。這種主題由於是學生耳聞目睹的,或自己體驗的、感悟的,學生感到親切,覺得有話可說。因此,課堂上學生討論起來也顯得遊刃有餘,發表看法也是條條是道,甚至不乏真知灼見,課堂的上學生提得為什麼也特別多,氣氛也特別濃,連平時最不愛講話的學生此刻也按捺不住地舉手發言。這節課學生在輕鬆、自主、交流中學習,他們的個性得到張揚的同時,品德與行為的收穫也是可想而知的。道德存在與兒童的生活之中。教師平時要注意捕捉教育資訊,對課程進行大膽補充。捕捉教育資訊,教師一方面要深入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絡學生的實際,多瞭解學生的興趣、行為和困惑;另一方面要留意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引入課堂,讓學生去判斷,去討論,懂得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哪些現象值得發揚,哪些現象要批評,及時地進行教育,形成正確的品德行為與習慣。我想只有對學生補充進這樣的資源,思想品德課程才會煥發出更強的生命力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9

一直以來“迴歸生活”是理解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基本線索,更是我在教學中努力追求的一個目標。而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程中《看我多精神》一課則恰恰是把生活作為本源,將“坐、站、走”三個學生生活中經常忽略卻又急待解決、糾正的行為習慣作為教學重點,可謂是貼近學生生活,解決了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與此同時,如何組織教學,開展怎樣的教學活動才能真正落實教學目標,增強教學實效也成為我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對此我進行了一些嘗試,既發現了適合低年級兒童在課堂教學中開展的活動也找到了在教學實施中需要不斷改進、深入研究的地方,下面就是我反思課堂教學後的一點收穫。

一、兒歌在教學中的`應用

千百年來“兒歌”成為孩子們最熟悉最喜歡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琅琅上口易於熟記,孩子們總能在不輕易間理解其內涵,所以如果能在課堂上選好、用好兒歌,讓孩子們在課後也樂於去說去玩則是將教學延伸到課外,將被動接受轉為自主發現,從而實現自我教育。

正因為這一點,教學中我在對“坐”、“站”、“走”三個行為習慣的糾正中向兒童介紹了這首簡短的兒歌,即:

坐如鐘,挺胸膛,腿併攏,腳放平。

站立時,背挺直,頭抬起,看前方。

走如風,腳步輕,收腹擺臂挺起胸。

可以說這首兒歌用簡單明瞭的語言講清了正確“坐、站、走”的關鍵,對指導孩子們的行為起到關鍵作用。孩子們在邊說邊做中知道如何“坐、站、走”才文明,才精神,在漸漸疲勞的課堂教學中有了精神,覺得有趣,樂於參與到“玩”的氛圍中,在講清教學重點的同時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二、善於利用“比”的精神

每個人都有爭強好勝的一面,我覺得如果能很好地調動起學生間這種“比”的精神,對課堂教學的開展實施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本課的匯入中我就利用了“比”的優勢開展了不同的活動。 “比”的優勢在行為訓練中也體現得非常明顯。學生間要比一比誰的姿勢最美,最標準,誰的動作最迅速,學生還要和軍人、松樹比一比看誰做到了“坐如鐘”、“站如鬆”、“走如風”,可以說這一競爭性的教學活動讓枯燥的訓練增添了情趣,對課堂的組織教學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看來善於利用“比”的精神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總而言之,我發現各種教學活動、教學策略和教學手段都是相互作用的,只有處理好其中的關係並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嘗試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也能很好的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得能力。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0

品德與生活應密切聯絡生活,德來自於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課堂上,教師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學資源,可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達到教學從知識中來,運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幼小的學生,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從而形成良好的個性。

第二、瞭解學生內心所想,張揚個性。孩子總有獨特的想法,他們的那些在成人眼裡的“錯誤”,總有自己的'想法和動機,我們作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們內心真實想法,有針對性地展開個別教育的同時,也會因勢利導的對其他學生產生教育作用,達到同受教育的機會。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啟發、誘導教育他們。這樣的教育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並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響。

第三、抓住教育契機,培養學生道德意識。學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學中教師抓住教育教學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們既是對自己言行進行評價,及時自我調節,又能積極投身於學習活動中,從而有張揚自己的個性,而不是壓抑自己。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1

一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教學要以學生的生活為基礎,在學習中體驗生活,在學習中體驗道德,才能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

一、抓住教育契機,培養學生道德意識

一年級學生自控能力差,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教育契機,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們既是對自己言行進行評價,及時自我調節,又能積極投身於學習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當然,再小的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應選用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啟發、教育他們。

例如,一位同學在聽課過程中坐姿很標準,我向全班詢問哪位同學的坐姿最標準,同學們紛紛用食指指向那位學生,這時我對同學們說,“如果我們把另外的四根手指也展開是不是比只用食指要有禮貌的多呢?”大家在聽到我的提醒後全都伸平了手,在這以後的課上很少再有同學用食指指向他人。

二、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設計富有童趣、易為學生接受的教學活動

對於一年級品德與生活課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在課堂教學中不僅僅侷限於講解課本,學生也不是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而是要通過觀察、實驗、探索等活動,真實地去感受、體驗、發現、理解。根據一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需要,教學時將教學活動的'設計放在重要的位置。通過講故事、猜謎語、觀看教學視訊、畫畫、動手製作等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性。

三、用集體的力量解決問題

一年級的孩子對身邊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在課堂遇到理解不到位的問題時首先應請同學們集體討論,在討論中教師適時的給予啟發,在討論結束時你會發現,同學們討論的結果已接近正確答案。

在討論時,教師要注意尋找能獨立思考且回答思路接近正確答案的同學,這些同學通常知識面廣,因而在教學中要適當的提升教學內容的難度,使學生的知識得到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珍惜學生在參與課程時產生的問題,對於他們提出的在我們看來是“錯誤”的想法時,不能一味否定,要讓他說出他的理解,之後尋找解決辦法。一年級學生的心靈是稚嫩的,他們稚嫩的心靈就像荷葉上的露珠,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小心翼翼的對待的。所以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個人對自身力量的認識,它可以激勵人們積極行動,從而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形成良好的個性。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2

國小《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新課程改革已經進入深化階段,通過近幾年來的培訓、實踐、探索、調研,我們對國小品德課在關注學生素質發展和如何實現培養目標方面取得了共識。但是,在涉及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內容、組織形式、實施步驟、評價方式等課堂教學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的一線教師卻不斷遇到各種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戰,矛盾的焦點主要表現為——新課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轉化為具體生動的'課堂教學實踐。

根據我們對國小《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調研,新課程背景下的品德課教學整體上進步顯著,成績突出,但區域性問題逐漸顯露,特別是大多數的兼職教師,在精力和時間上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怎樣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德育課程教學的實效性,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調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現象進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來主義”,課堂教學生死搬硬套

新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給德育課程教學帶來了生機和活力,帶來了新氣象,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實驗的深入,一些深層次的問題也隨之出現,比較典型的是在課堂教學實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現如下:

1、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中倡導活動化教學,注重相互溝通、與生活的聯絡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種他人田,荒自家園”的現象卻屢見不鮮。在探討某一個話題時,把很多時間花在唱歌、跳舞、繪畫、遊戲上,一節課下來,學生興奮過度,課堂倒是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感悟和體會方面的收穫卻令人懷疑。筆者認為,課堂活動不等於課堂活力,學生參與活動的多少並不是活動化教學的精髓,品德與生活課也不應是完全的“唱遊”課、“遊戲”課、“美術”課、“舞蹈”課。我國第八次新課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學科的課程設定,就在於學科之間有相對的獨立性,每一門學科有自己的教學任務。

2、通識培訓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種示範,個別教師“照葫蘆畫瓢”,原封不動地搬到自己的課堂上,失去了原來特定環境下的幽默與風趣。品德課十分強調回歸兒童的生活,教學一定要結合不同環境、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學生實際。教學的活力來自於每位教師獨特的教學風格和依據自己的真實體驗對課堂教學的重構與創新。

二、刻意追求“師生民主”,主體主導主次不分

新課程強調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體現師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師為了展示師生民主氣氛,走向了極端,以下幾個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視。

1、課堂上教師主導作用不突出。教師該講的不敢多講,甚至對學生違反課堂紀律視而不見,惟恐侵犯了屬於學生的自由空間。有的學生上課自由過了頭,坐沒坐相,站沒站相,想看就看,想讀就讀,想說就說,必要的課堂紀律維護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被忽視了。

2、課堂上教師以問代講,“雙向交流”太多太濫。有的教師整節課上反反覆覆用一些類似“是這樣的嗎”?“是不是”、“對不對”的簡單問題發問不止,缺少資訊溝通,學生翻翻教材就能異口同聲、準確地響亮回答。課堂上一問一答,學生似乎忙得不亦樂乎,但思維卻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機械重複,心靈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師生互動頻繁,實則教師用提問方式滿堂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直到學生認同教師事先預設好的答案,師生並沒有真正互動起來。

新課程強調“以人為本”,“以生為本”。課堂上學生不應當是客人,惟師獨尊不可取,惟生獨尊同樣不可取,兩者都是畸形的師生關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必要的課堂紀律作保證,那麼學生尊重他人、尊重集體的素養如何培養?缺少自我約束力的學生,難以養成刻苦認真、持之以恆的學習精神,難以成大器。教師在轉變教育觀念的同時,不應當步入“精講少講”的誤區。該講的就理直氣壯地講。課堂上,教師不敢講、泛泛講、過多講,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學習”,形式多於內容。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不能簡單形式化。調查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為了體現新課程標準精神,把合作學習變成了一種機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適,每節課到採用分組討論方式,打上“合作學習”旗號。

合作學習無疑有助於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視自我的團隊精神的培養。但是,教學中如果合作學習目的不明確,過程設計簡單,時機把握不好,無論什麼問題都採用分組討論的合作學習方式,導致學生能獨立完成時也合作,能夠自主時卻不讓學生獨立,有探究慾望時卻讓小組優秀者代替其他成員的意見,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覺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協作,合作學習無法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這種形式多於內容的合作學習究竟對學生有益還是有害?因此,並非所有的學習領域和學習主題都要用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不分青紅皁白地搞合作學習,必然有害無益。

本課程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設定的一門新課程。它的設定反映了加強和改革德育課程的時代要求,也順應了課程綜合化的時代潮流。這門新課從內容到方法都不同於以往的《思想品德》課或《社會》課。為了上好這門課,我認真學習了《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並遵照課標的指引切切實實把每個目標落到實處。現就對這學期《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進行總結。

一、明確課程性質,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定為總目標,實現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培養的內在統一,尤其關注正確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和行為規範的養成,使學生既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在做事中學做人,在做人的指導下學做事。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能全面把握目標,通過多種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

二、讓品德教育迴歸生活,突出課程的經驗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於生活之中,由於社會生活中處理人們相互關係的需要才產生道德。同時,社會常識和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也只有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兒時的生活經驗會給人的一生帶來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們在上課時都特別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以貼近兒童生活,反映兒童需要為根本。讓兒童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感受社會生活的美好,懂得社會生活的規範,掌握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識和能力。

三、追求教學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礎

新的教學目標觀告訴我們,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不在於告訴他遵守多少道德規範、規則,最根本的是要讓學生通過這些社會知識、規範和準則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觀念和態度,以及思考問題的取向,如換位觀(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雙贏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觀(我離不開你,你也離不開我)、分享觀(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難同當難減少)等等。這些都是一個具有共生性特點的現代人必須具有的基本觀點、基本態度,是他能夠融入社會,立足社會,並能在社會生活中不斷獲得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有機地結合校本教材《理解與寬容》《感激與欣賞》,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進社會,真正學會生活、感悟生活。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3

核心提示:我講授了《吃飯有講究》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知道了吃飯應注意的基本禮儀,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

我講授了《吃飯有講究》一課,學生們學會了很多的知識,他們知道了吃飯應注意的基本禮儀,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在課堂中,我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很高,能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採用了表演的方式,學生們很喜歡這種方式,在表演中,他們進一步理解了所學內容,孩子們的學習效率很高。

不足:

1.有個別學生髮言不積極。

2.學生們的知識不夠豐富。

改進措施:

1.我們要多提問學生,應多關注學困生。

2.教師應讓學生多看書,要開闊他們的視野。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爭取做到寓教於樂。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4

本課教學從三方面對學生進行保護牙齒的教育。

第一環節是為什麼保護牙齒。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請同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健康牙齒在我們生活中起什麼重要作用?又結合當前學生換牙期間少了牙齒對自己的生... 本課教學從三方面對學生進行保護牙齒的教育。

第一環節是為什麼保護牙齒。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請同學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健康牙齒在我們生活中起什麼重要作用?又結合當前學生換牙期間少了牙齒對自己的生活帶來的不便,明確牙齒對我們的重要作用,從而認識到我們應該保護牙齒。

第二環節是怎樣保護牙齒。保護牙齒的'方法有很多,如每天刷牙有助於保護牙齒的清潔,多吃綠葉蔬菜可以鍛鍊牙齒的咀嚼能力,不用牙齒咬鉛筆等堅硬的東西,有助於牙齒長得整齊。其中刷牙是一項既有效又易於操作的好辦法。可在實際生活中,能掌握正確刷牙方法的人並不多,何況是國小生?所以在這一環節中,重點學習正確的刷牙方法。

第三個環節,堅持保護牙齒。學生懂得為什麼要保護牙齒,知道怎樣保護牙齒,還要能夠做到堅持保護牙齒。這一環節先通過正面教育,使學生明白為什麼要每天早晚刷牙。再通過反面教育,蘭蘭得了牙病,原因是因為不堅持刷牙。不堅持刷牙,為什麼就會牙疼呢?本課利用一個動畫向學生講明瞭這個道理。這樣,學生既學到了最基本的生理常識,也認識到堅持每天刷牙的必要性。最後老師向同學們提供了一個促使自己堅持刷牙的方法——刷牙記錄卡,還向同學們提供一個瞭解保護牙齒資訊的網址。一張記錄卡、一個網址使課堂教學充分向課外延伸。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從課改的新思想進行研究。一、生活性。本課教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緊緊圍繞學生生活來展開教學,以密切聯絡學生生活的主題內容為載體,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二、開放性。本課教學內容從教科書擴充套件到多方面的對學生有意義的題材。如:每個牙齒的作用、為什麼要早晚刷牙等。三、活動性。本課教學設計了學生的實踐活動,使學生更多的通過實際參與,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一年級品德教學反思15

老實說,相當多的中國小教師的教育教學依然“新瓶裝舊酒”,高呼“素質教育”、“新課改”,骨子裡實踐中仍奉行“應試教育”,“轟轟烈烈喊素質、紮紮實實搞應試”是當前中國小基礎教育階段的真實寫照。

通過接觸基層的教育工作者,反映出一個重要問題:不是大家不願改革,而是不知如何因校而宜、聯絡教學、結合學生、圍繞學科、根據實際來進行探索改革。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廣大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認識、深入實踐、不斷反思、提高素質,鑽研教學,成功扮演好自己作為先進理論的實踐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教改科研的開拓者,學生學習的領導者的四種角色,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推進教育教學工作再上新臺階。

以下是自己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點滴體會,希望與大家分享,不到之處,誠請不吝指導。

一、先入為主,激發興趣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們的教學工作也是如此,教師的舉手投足、言行舉止首先應當吸引住學生的目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一舉打響,一炮走紅。

為此,教師應當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深刻領會涵義要求,用先進的理論來武裝自己的頭腦;二是應當認真研讀教材,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研究課本中黑體字、圖畫、故事、補白、問題的用意,融會貫通;三是應當認真備課,集體備課,個人優化,發揮合作的力量,集思廣益,博採眾長,預設教學實踐中可能生成的各種問題;四是應當旁徵博引,廣泛查閱有關教材資料,積極汲取以往有益的教學經驗和教訓,把課備精、備細、備透、備實、備深;五是應當綜合運用故事、笑話、時事、歌曲、圖畫等多種形式適時匯入新課,貼近學生學習、生活實際,合乎學生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

針對思想品德學科的特點,結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以案例匯入新課的方式居多,讓學生聽故事想結局、聽故事想題目,可以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效果較好。

二、目標明晰,展示具體

我們選用的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湘教版思想品德教材,故事精彩、案例豐富,不時點綴發人深省的格言警句,深受廣大學生的喜愛。

面對紛繁複雜、體裁多樣的課本,教師務必牢牢把握課程標準的要求,透過現象抓住課文的本質,提綱挈領、抓住要害、明確目標。眾所周知,新課程要求的三位一體目標分為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因此,教師應從形象生動的課文中提煉其精要和實質,確定每節課的三位一體目標;二是教師應把抽象、概括的教學目標描述語言具體化、明確化、清晰化,簡潔、具體、最好概括為“……是……”、“為什麼……”、“我們學習……,將會……”;三是教師應把教學目標具體為問題的形式出現,讓學生圍繞問題進行預習,圍繞問題進行思考,圍繞問題進行訓練,圍繞問題進行復習作業,如此,由形象具體到抽象概括,由表層瞭解到深入思考,再到掌握應用,問題解決了,目標也就隨之水到渠成,順利實現了。

三、循循善誘,步步深入

教學環節的設計應考慮青少年的心理特點,由淺入深,由表及裡。思想品德學科的學習,往往符合這一規律。下面以湘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第二節為例,展示教學的全過程。

做一個有尊嚴的人知恥自愛 自尊自強 尊重他人 贏得尊嚴個體尊嚴 國之興衰 責無旁貸保護他尊 欣賞他人

本節課的目標主要圍繞

做一個有尊嚴的人展開,首先,為什麼要做一個有尊嚴的人(孟子的話,童第周的故事);其次,如何才能做一個有尊嚴的人;再次,一要有自尊,知恥自愛,自尊自強,二要尊重他人,保護他人自尊心不受傷害,從內心接納他人;最後,個人尊嚴,我們還要為國家、民族爭光添彩,國之榮辱,我輩有責。

教師在展示目標以後,先要讓學生通過層次目標,找出問題答案;後要逆序而上,分類總結次目標、中目標、總目標答案,脈絡清楚;三要綜合分析整個問題,形成對總目標的瞭解掌握,全面理清思路,學會尋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