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反思

《孔乙己》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孔乙己》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孔乙己》教學反思

《孔乙己》教學反思1

《孔乙己》是一篇經典之作,從教以來,也已經教過好幾遍,每次教都有新的感悟。它讓我深深地領會到,在教材的鑽研和教法的探討上沒有止境。在新授中,由“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入手,引發學生的爭論:它究竟屬於哪一類主顧?在爭論中認識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

本課最成功之處是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探究話題展開討論這個環節。

備課中,我發現孔乙己這個人物可講的東西太多了,一節課裡如何能面面俱到呢?面對稿紙上“塗鴉”的幾個話題:“從外貌看孔乙己”、“孔乙己與酒” 、“說說孔乙己的‘偷’”、“孔乙己為何總被打”、“孔乙己與讀書”……我“靈機一動”,不如把這些話題交給學生,由學生來討論。考慮到學生的情況,為了取得更好的討論效果和理解效果,上課的前一天,我佈置了一項作業:出示以上話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自由選擇其中之一,結合課文內容寫一篇“小作文”。

討論開始了,寫作同一話題的學生相對集中,組成了一個個討論小組,交流、討論、互為補充,每組形成統一的意見後推舉一位代表發言。行間巡視,看著學生們一個個拿出準備的“小作文”,字數還不少,不錯。再看,呀,居然辯得頭頭是道,我心頭竊喜,忍不住加入其中……一節課就這樣在討論、交流、發言中不知不覺地過去了。

這節課讓我重新認識了我的學生:他們對文章的理解可以那樣的深入;他們探尋問題也可以找到那麼多的資料;他們的合作討論也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他們也能口若懸河,滔滔不絕……這是他們的課堂,這是他們的舞臺。學生是主體,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原來真正做到了是這樣的精彩,原來真正做到是這樣的容易,只要你尊重學生,信任學生,大膽地給學生機會!

“新課標”實施後,也聽過不少“新”模式的課,為了體現新課標的精神,為了體現學生的探究、合作精神、課堂討論似乎成了必備的形式之一。其實,對於動輒“討論三分鐘”的做法,表面上熱鬧非凡,實際上以“討論”替代“思考”;對於這種沒有效果的“討論”,我向來是頗有非議,不敢苟同的。不過,這一次我居然也“討論”了一把,但在課前考慮、課上實施時,注意了以下幾個細節,我想,這也許是成功的.因素吧。

1、“打有準備的仗”。如果課堂上提出個問題就由學生去討論,因為學生沒有準備,討論當然就無從談起。事實上,這樣的討論要不成為幾個口才好的學生的“一言堂”,要不你一言我一語,談得熱鬧,沒有收穫。所以這次我是課前將話題交給學生,由學生事先備好,討論時拿出來,有理有據,而且事先宣告,推舉代表的發言必須是討論組的統一意見。這樣討論的方向就不是辯論誰對誰錯,在細枝末節上糾纏不清(這也是很多討論常犯的錯誤),而是虛心地取長補短,形成統一的認識,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討論組共同受益的過程。

2、“做有興趣的事”。在課前佈置作業時,我特別強調,出示的幾個話題,由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也就是選擇你最喜歡的、最有話可說的一個去寫。記得當時話音一落,學生們居然有欣喜的神情。現在想來,其實也不足為奇,學生們每天面對那麼多的作業,難道都是自己喜歡的?這次作業竟然有選擇,豈不快哉?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那當然是樂意去鑽研、去思考,“文思泉湧”也就順理成章了。所以,我們在設計討論話題時是不是也應該從學生實際入手、從學生愛好入手,去鋪設一些學生們都願意去嘗試的臺階呢?

3、“有充足的時間”。這節課學生討論的時間長達十三分鐘,不是事先設計好的,而是課後總結時知道的。討論的結束也不是教師宣佈結束的,而是自然地小下來、靜下來。其實,我向來覺得,討論的話題倒不宜過多,一節課上動輒討論一下顯然是流於形式,但一討論就得“盡興”,就不必有時間的限制。否則,討論還沒開始,先規定“三分鐘”、“五分鐘”,誰還有心思盡情地把話講清、說完呢?討論的時間即使長一點,哪怕影響到以下環節的施行,也不必遺憾,因為課堂教學的設計本來就應該圍繞學生進行,學生們能通過自己的活動“有所得”,這就是一節課最大的成功。

說起遺憾,我想,如果這些話題不是我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們自己根據課文內容找出來的,那該多好啊!我甚至還想,學生們說不定還能“挖掘”出更精彩的話題呢。

《孔乙己》教學反思2

《孔乙己》是一篇“老課文”了。下面,就用一種“反思”的方式來表達我的感受與思考吧。

1、佈局精巧。它沒有一箇中心情節貫穿始終,而是充分體現出“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的特點,人物的性格展現、命運起伏使思的重點。

2、小說開頭便描述咸亨酒店,為典型人物活動提供典型環境。以“我”——酒店小夥計的見聞為線索組接生活畫面,選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幾個生活片段展開情節,使人物性格脈絡清楚。故事情節的展開線索分明,結構安排嚴謹完整,增強了親切感和真實感。

3、以“笑”貫穿全文。讓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最後在笑聲中離開生活舞臺,這樣的安排既是對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對社會冷酷、群眾麻木的批判,更是對罪惡的封建制度的無情鞭撻。

根據以上特點,在教學設計時也就忽略對情節的分析,而考慮以“人”為中心,設計三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瞭解小說的社會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第二課時結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個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徵,把握人物形象,瞭解封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毒害;第三課時通過對孔乙己“被打折了腿”這一情節高潮的分析,領會封建制度的罪惡不僅僅在於摧殘了孔乙己,還扭曲了丁舉人以及周圍的群眾,最後總結歸納全文。

回顧整個備課的過程,不“搬”教參也沒有刻意“避開”教參,而且更多的是感受到了閱讀的快樂、思考的快樂、收穫的快樂。閱讀之前還想著如何設計出“新”的教法,但在閱讀後卻彷彿忘記了這一點,教學設計也就是根據課文內容自然而然地確定的,沒有刻意編排。

《孔乙己》教學反思3

《孔乙己》是篇名篇,也是熟課,本預想在兩節課內把內容處理完,上了一節課,發現預想的和實際授課情況差距甚大,講完全篇,整整用了四節課時間,比原計劃整整多了兩課時。

原先在備課時,我是按小說的三要素著手進行設計的。上了一節課後,發現今年這一級學生大不同於往屆,學生的接受能力、文學底蘊等差別較大。為此,我完全改變了教學模式。

我先從七年級學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風箏》,八年級學的'《阿長與〈山海經〉》等入手,讓學生在熟悉的狀態中對魯迅有一個再認識,在此基礎上又講到《故鄉》,再引到《孔乙己》。

學生對《孔乙己》的期待遠遠高於我最初的設計,對國中階段魯迅所有作品的回憶,使得學生對魯迅的思想也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學習本文就省事多了,雖然如此,前面的複習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以致於學完整篇文章耗時四課時。

雖然用了四課時才搞定本文的學習,但四節課下來,我和學生的感覺似乎都是滿滿當當的。一篇文字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了一段歷史;一個時代;瞭解了魯迅的人生;瞭解了魯迅作品的主題與風格。

學生在談本文所得時,大都感覺這篇文章值得讀,值得學,值得品味,太好了,太沉重了……值得思考的東西太多了。

老師能做的僅限於此吧!通過本文的教學,我認識到老師教給學生得不該僅僅是文字內所限的那些吧,要是能調動起學生思考的慾望,探求的慾望,這才是我們真正成功之處吧!。

《孔乙己》教學反思4

在讀《孔乙己》的時候,我拋除了腦海中所有的成見,與文章“坦誠相見”,一讀彷彿見其人,二讀彷彿有所感,三讀彷彿有所悟,但只是“彷彿”而已,面對經典,有時我會窒悶無語,大約這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形吧。後來一則材料進入了我的視野,據孫伏園說,他曾聆聽過魯迅自己講述他創作《孔乙己》的動機,“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讀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語,似醍醐灌頂。

可是於教學而言,“意會”僅僅是第一步,我還必須要“言傳”,教師永遠做不了孤膽英雄,因為教師的核心任務是指導著學生去奪取全面的勝利。如何“言傳”呢?我想第一步還是要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引導他們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孔乙己苦在哪兒?社會怎麼薄涼的?於是授課過程中以情境再現為目的有了大量的演讀、模擬,這個過程中注重了課文的朗讀與語言的品味,並順勢對語言文字背後的“語言”進行了必要挖掘。為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教學設計的適當位置設定了幾個“觸發點”,一是匯入,暗示科舉制度,二是認識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級,三是體會丁舉人與孔乙己同是讀聖賢書同樣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讓學生思考作者吶喊什麼。就課堂效果而言,在品語言、現情節的過程中,學生由“笑”轉為“不笑”,現場由“快活的空氣”轉為“肅穆的氣氛”。

但這樣的教學設計天然的特點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給學生”,這樣做顯然會讓許多人再次陷入迷茫:這沒讓學生自主,這沒讓學生合作,這沒讓學生探究,甚至這也沒有傳授什麼方法,學生到底學到了什麼?是啊,學生學到了什麼?我也想問問聽課的學生,但我沒有機會,45分鐘的相遇僅僅是一次偶然,對學生而言,我的確是個過客。

關於教學設計過緊與過鬆的問題還在困惑著我:過緊就會限制學生的課堂生成,學生只能跟著教師走,有控制的痕跡;過鬆就會導致自由散漫、左右出擊的被動局面,並由此導致學習的低效和思維的浮淺。到底怎樣做才是恰當的平衡?

我的書桌上放著一尊魯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講《阿長與<山海經>》之後魯迅紀念館的饋贈,此刻,先生正注視著我,我不知道我講的課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聲,最後只能感慨一句:道不盡的《孔乙己》啊!

《孔乙己》教學反思5

《孔乙己》是名篇,也是熟課。本預想在兩節課內把內容處理完,上了一節課,發現預想和實際授課情況差距甚大,講完全篇,整整用了四節課時間,比原計劃多一倍的時間。原先在備課時,我是按小說的三要素著手進行設計的。上了第一課時,發現今年這一級學生的接受能力、文學底蘊等與往屆差別較大。為此,我只好完全改變了原定的教學模式。

我先從七年級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風箏》,八年級的《阿長與〈山海經〉》等入手,讓學生在熟悉的狀態中對魯迅有一個再認識,在此基礎上又講到《故鄉》,最後引到《孔乙己》。而且我還發現學生對《孔乙己》的期待遠遠高於我最初的設計,因此對國中階段魯迅所有作品的回憶,使得學生對魯迅的思想也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學習本文就省事多了。雖然如此,前面的複習用了大量的課堂時間,以致於學完整篇文章耗時四課時。

雖然用了四課時才搞定本文,但四節課下來,我和學生的感覺似乎都是滿滿當當的。一篇文字的學習,讓學生了解了一段歷史,一個時代;瞭解了魯迅的人生,瞭解了魯迅作品的主題與風格。學生在談本文所得時,大都感覺這篇文章值得讀,值得學,值得品味,太好了,太沉重了……值得思考的'東西太多了。我想老師能做的僅限於此吧!

通過本文的教學,我認識到老師教給學生的不該僅僅是文字內所限的那些,要是能調動起學生思考的慾望,探求的慾望,這才是我們真正成功之處吧!。

《孔乙己》教學反思6

這節彙報課,在教學目標,內容,思路,教法,學法等的設計上,自認為從學生角度的思考還是比較多的:

首先,我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考慮了“課程標準”的要求: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三:“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此教學設計以填寫履歷表的形式展開,切入到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輻射,抓住了教學的興奮點,學生學得很積極,教師教得也輕鬆,是一個能體現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教學設計。

其次,在教學的內容上,我依託學生原有的語文基礎和知識積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學經驗等諸因素,並儘量依照《課標》規定的三個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來制定的。我把這節課定位為:力爭有開放性,拓展性的特點。我想以多樣性豐富行為為前提的教學過程,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可以提供極大的可能性,為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設空間,搭建平臺。如:學生在回答為什麼本文以“孔乙己”為題的時候,我首先對學生能分析出孔乙己是本文的重點表現物件,並貫穿全文給予肯定,但我又提示學生:“孔乙己是他的本名嗎?為什麼作者要以一個人的`綽號為題?有什麼深意?”

學生很快就能感受出作者的意圖,作者在暗示出這是一個不受人注意的可憐人。在填寫《孔乙己履歷表》時,學生不但興趣高,而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據並自圓其說;在對孔乙己語言的賞析時,各抒己見,發言非常精彩。學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並綻放出絢麗的光彩。從整體上說,我這節課問題的設定一環連一環,層次感較強,有一定的深度,條理清晰。

再其次,在教學方法上,我這節課定位為:不一味追求“熱鬧”,我不借用多媒體技術。教法上: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了“點撥法”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沉入文字”“讀”懂文字,讓學生與文字、作者對話,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

還有在學法上:課堂上著力引導學生學會鑑賞人物的方法:圈劃、朗讀、比較、分析、聯想、表達。另外,我還設定了一個學生自由尋找文章內其他賞析點的環節,使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和方法深化並會運用。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

而在課堂評價上,我對學生一貫傾向於要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一貫以鼓勵為主的評價方式。這樣的教學設計與思路,不可謂沒有竭力考慮到學生,不可謂沒有精心,精細。

準備過程中,我一再推翻自己的思路,一直到上彙報課的前一天晚上,才對自己設計的課件和思路基本滿意。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又是第一課時,包括小說基礎知識和字音都必須落實,梳理文章這麼長的文章的情節,需要花費很多時間,而要想在這樣一節彙報課中上出自己的亮點,本身是一件挺有挑戰的事,所以思考和準備是費了不少心思。最後我在情節上構思出兩個亮點,一個是在梳理情節上,不用傳統的劃分段落法,而採用一個新的形式——採用履歷表,我設計出一個履歷表,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完成,而填寫完成這個履歷表,學生已經將文章的整體內容把握好了,對孔乙己這個人物形象,也有了一定深度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學生覺得填履歷表比較新穎,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始終相信,學生學得快樂,才能學得更好。

另外一個亮點,是我想實現的德育目標。我覺得科舉制度離學生是比較遙遠的,對封建科舉制度的批判,對學生來說,是觸動不到他們的內心的。我想引導的是,學生對自己的反思——作為今天的中學生,我們要做一個怎麼樣的人?我想通過兩個角度來引導學生思考,第一是,怎麼避免成為像孔乙己這樣的人,第二是,怎麼在社會中做一個善良的人。

上完這節課,我給自己打的分數是79分,在整體思路和教學設計上,我覺得挺滿意!但為何還是達不到優秀?主要是對時間的把握上,整個課堂節奏前面太慢了,而後面為了完成任務,節奏又太快了,導致亮點不能很完美的演繹出來。

雖然由於還是未達預期效果,覺得有些遺憾,但在下午的評課中,學員老師和趙榕深導師都給了我很多寶貴的意見,讓我受益良多。特別是李新軍老師,對我評價頗高,讓我受寵若驚,他對我的評價是:“極富耐心的引導,讓學生自主地研讀文字,在挖掘課文內容中交給學生閱讀方法,更是巧妙地用上“履歷表”,將學生學習氛圍推向了高潮,勇躍地自主學習,“履歷表”也會讓學生受用終身。”而趙榕深導師對我的課評價挺高,同時給了我耐心的指導,包括對課堂設計的進一步優化,對時間的把控,還提出,就算是在公開課中,還是應該以生為本,如果在上課過程中,學生還需要時間去完成一些問題的鑽研和理解,應該將時間交給學生,而自己課堂的內容是可以精簡的,這些指導都讓我受益無窮。

這節課,對我來說,是一種難得的鍛鍊,也是一份終身難忘的收穫。

《孔乙己》教學反思7

在教學中,我信任學生的潛能,努力挖掘學生的情緒因素,為他們創設有趣的學習情境,發明廣闊的學習體驗空間,從中積極挖掘、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引導學生立自主地發展思維,啟發想象,發表個性化見解。

課堂點撥癥結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剖析的道路,撥通知薯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敏捷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精確的軌道上來。

《孔乙己》教學反思8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這篇小說通過生動形象的描寫,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世態,是一篇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戰鬥檄文。

小說開頭便描述咸亨酒店,為典型人物活動提供典型環境。

以“我”——酒店小夥計的見聞為線索組接生活畫面,選取孔乙己在酒店的幾個生活片段展開情節,使人物性格脈絡清楚。故事情節的展開線索分明,結構安排嚴謹完整,增強了親切感和真實感。以“笑”貫穿全文。讓孔乙己在笑聲中出場,最後在笑聲中離開生活舞臺,這樣的安排既是對孔乙己性格的批判,也是對社會冷酷、群眾麻木的批判,更是對罪惡的封建制度的無情鞭撻。在教學設計時也就忽略對情節的分析,而考慮以“人”為中心,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在此基礎上重點分析,瞭解小說的社會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第二課時結合孔乙己在酒店生活的四個片段,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徵,把握人物形象,瞭解封建科舉制度對孔乙己的毒害。

《孔乙己》教學反思9

本課教學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引起了學生的思考。本科本著以傳統的方式,概括性的精講,多維的看問題的方式教導學生思索學習。總結本課教學,我覺得較好地處理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教學策略問題。教學設計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使學習不僅僅是課內的事。課前,我佈置了預習和查閱相關作者的任務,一是在文章中劃出人物描寫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結局。二是結合文字,尋找依據,就孔乙己的悲慘結局另開一片天地,讓他活在現代,大膽寫作一篇小文,並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是要求學生們能夠帶著準備的`頭腦走進課堂。課上,重視與課文的對話,努力使課堂成為生命的對話、情感的互動。課後,佈置拓展閱讀,發展思維。本課教學從基礎知識開始,到產生新問題新思索結束。

二是本課教學重視小說學法指導和閱讀訓練。根據小說特點以人物研究為核心,從人物看性格,從性格看社會。怎麼看呢?先根據人物遭遇,從現象看;再探究內在原因,從本質看,即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

三是重視營造氛圍。教學從聽、讀開始,對人物描寫塑造的探究這一主要問題貫穿全課。從基礎性的學習方法,帶領學生從零感悟魯迅先生的小說。教學中安排學生嘗試轉換角色,把自己當成孔乙己,設想彌留之際的孔乙己想起周圍一切時,會想到什麼,對他臨死造成最大沖擊。

當然此次授課,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需要與學生的交流更深入,更貼近學生,效果會更好,當然人無完人,我會繼續努力,學習改進,揚長避短,提升自我,讓孩子在文學中更快樂自在的學習感受語文語言美、文學美、思想美!

《孔乙己》教學反思10

讀罷《孔乙己》,掩卷深思,不禁為孔乙己的悲劇人生感到痛惜——一個飽讀詩書的善良讀書人,最後竟然被社會無情地拋棄,逐漸走向自我毀滅。然而仔細研讀課文,深刻剖析孔乙己的怪異扭曲性格之後,斷定孔乙己悲慘的命運又是必然的。他鬧異扭曲的性格是促成他悲劇命運的根本因素。

一、迂腐,硬擺讀書人的架子。

孔乙己最根本的特徵是一個詞:“迂俯”。他的言行舉止,無不體現出“迂俯”。他說話、做事不分場合,不看物件,到處以“讀書人”自居,亂擺“讀書人”的臭架子。“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有九文大錢時,炫耀地“排出”,只有四文錢時,沮喪地“摸出”。孩子們看熱鬧時,分的豆是“一人一顆”,可憐極了!而孩子們望碟子時,“他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害怕孩子們哄搶。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似乎讀書人所做的一切全高人一等。酒客取笑他被打斷了腿時,卻說是“跌斷,跌,跌……”試圖用謊言來維護自己少得可憐的`尊嚴。“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站著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僻,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都和“短衣幫”一樣。“穿長衫”則含蓄地點明他還要硬擺“讀書人”的臭架子。反之如果孔乙己參加科舉考試失敗,能夠及早醒悟,脫掉長衫,加入“短衣幫”的隊伍,靠自己一身的力氣,誠實的勞動養活自己,也不至於走向悲慘的末路。孔乙己窮酸、迂腐,硬擺“讀書人”的臭架子為他的悲劇人生埋下了伏筆。

二、好喝懶做,不會籌劃生活。

孔乙己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喝懶做的惡習。

首先他好吃成癮,不會籌劃生活。口袋裡有幾文錢就到酒店買酒買菜,貪圖“口”樂。後來在打折腿後,為解一口之饞,竟用手走到咸亨酒店,買一碗酒喝。可見他好吃成癮,有錢就花,還經常欠債,溫飽都難以為繼,再加上又斷了一條腿,註定了要走向死路。

其次他懶惰成性,為了顯示自己“讀書人”的身份,竟一直不肯脫掉那“又髒又破,似乎十來年沒有補,也沒有洗”的長衫。他“身材很高大”,雖然是讀書人,但如果他脫掉長衫,穿上短衣,多參加勞動鍛鍊一定會找到一份活計養活自己。

他雖然讀書沒有進學,但“寫得一筆好字”,他憑藉自己的“一筆好字”的一技之長謀到一份抄書的差事,雖然苦一些,累一些,但只要他有耐心、講誠信,按時完成抄書的任務,得到的佣金解決溫飽應該不成問題。可是他懶做的惡習難改,沒有耐心,不講誠信,“做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起失蹤。”自己斷了謀生的後路。孔乙己好喝懶做的惡習和偷竊的毛病導致他不會營生,必然走向窮途末路。

三、清高自負,喜歡自欺欺人。

孔乙己清高自負,人家有意跟他開玩笑,詰問他:“你當真認識字麼?”孔乙己便“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因讀書而窮困潦倒一生的孔乙己,被讀書人世界所遺棄,又被短衣幫所取笑,但他仍然在努力,他開始在孩子中尋找知音。“茴香豆的茴字,怎麼寫?”“不能寫吧?我教給你……”文字,在孔乙己眼裡,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媒介,而且非常有用:“記著,這些字應該記著,將來做掌櫃的時候要用。”文中多次描寫他滿口“之乎者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之乎者也”,是常在人們揭出他的“傷疤”後,,可見孔乙己使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聖言”來為自己辯解的,以示讀書人做的都安“聖賢”所教,非一般人能理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似乎讀書人所做的一切全高人一等。這些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充分反映了孔乙己清高自負的性格。其次他自欺欺人,酒客取笑他被打斷了腿時,卻說是“跌斷,跌,跌……”用謊言來維護自己的尊嚴,自己欺騙自己。

總之,孔乙己悲劇命運固然有社會的原因,封建科舉制度的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是“性格決定命運”。孔乙己怪異扭曲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悲劇命運,這樣的一個畸形性格的人物,在冷酷無情的封建社會,他的下場只有一種方式,走向滅亡。

《孔乙己》教學反思11

經過反思再次教學本節內容,我努力為學生提供或創設這樣一種氛圍和情境,結果學生的積極性真地被激活了,對他們在學生活動中所表現出的主動探究的熱情和他們各自富有創意的問答、評價,我雖有所預料,但還是頗為意外。及至後來,他們的思維如潮水般奔湧、跳躍,他們的潛能如被喚醒般釋放,我更是受到一種震撼。

1、讓學生自主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經過小組的合作探究分析問題、進一步解決問題。因“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鼓勵學生提問,質疑,從字詞入手,再到含義深刻的句子,進而巨集觀把握全文,由點到面,循序漸進。使思維與語言實現最佳的整合。不僅使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得到提高,更能使學生得到感性思考與理性探索的智慧體驗和語言展示與情感交融的成功化驗,最終使學生答出理性,問出個性,更上一層樓。

2、通過小組的合作交流,使學生在知識的汲取,方法的選擇、提問,切入口的轉換方面富有收穫,為發言者提供一個豐富的知識精神家園。營造競爭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質疑、解惑的能力。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合作是基礎,競爭是高潮,學生個體的思維互動起來,課堂變成了戰場,學生脣舌戰,互不相讓,思維能力強了,口頭表達能力也強了。

開放式的教學模式為課堂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的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要積極實踐、自主反思,進一步探索、創新,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更完善,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孔乙己》教學反思12

對於《孔乙己》的教學原先是安排2課時搞定的,臨到備課的時候,還是改變了主意。基於魯迅先生作品深刻內斂的難度,所需消化的內容蠻多,不管是哪一塊都夠你磨掉一大把時間。再者篇幅也不短,2課時上起來絕對會是“意猶未盡”。因此實際的備課,比原計劃增了1個課時。

上週備的課。當時是從小說三要素著手的常規教法進行設計的。設計思路明顯落伍過時的。當然,如此教學也並非一無是處,多少能加深學生對小說三要素的記憶,鞏固閱讀小說的最基本方法。想起學生一貫的“行事風格”,要想做到課前預習是不大可能的。花樣無須太多,到時讓他們按要求找相關資訊,估計會磨磨蹭蹭的讓人抓狂。即使不太深入,三課時也不見有寬裕。於是,沒有精心的預設,沒有刻意創新的思考,孔乙己這個經久不衰的經典形象就這樣灰溜溜地展示人前了。這樣的備課,除了一氣呵成的'快感和輕鬆過,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反思的價值了。

昨天上完了第一課時,感覺不大好。學生情緒懨懨,反應淡漠。這樣的狀態如果延伸到後兩課時,課堂節奏必定更顯拖沓而冗長,哪怕一分鐘都會是身心的折磨。還是調整一下教學思路吧!於是今天的上課,先撇開人物的描寫方法。從文末的最後一句“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讓學生討論“孔乙己到底死了沒有”而展開教學。令人高興的是:舉手的學生多了,關於孔乙己死了的大部分“證據“都找出來了,在細細品析中,他們時而露出了心領神會的笑意……

身為教師的我,應該多反省反省自己。對於孔乙己的人物分析,以文末這句為切入點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的設計,只是懶得去花一點心思而已。也不想想隨意隨性而至的教學哪能贏得學生的一片歡心呢!平時的備課大都為應付教學檢查而湊合抄抄寫寫的,而上課呢往往跟著經驗走,效果不佳太正常了。“寫一套,上課又一套”的毛病,都是教齡增長帶來了除信守捏來的熟絡之外的又一大特點。如今,像我這樣憑“經驗之談”上課的教師也該佔一定比例,創新教學的激情不復存在了。而把課堂教學的微效和無效都一股腦歸罪於學生,慚愧。試想,如果教師能在每天隨堂課投入開公開課的那般精力,絞盡腦汁,精雕細琢,那麼應該離有效高效的課堂不遠了。

《孔乙己》教學反思13

今天學習經典小說《孔乙己》的第二課時,學生們第一課時已經在自我朗讀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有了整體的感知和概括。 本課時在教學設計上採用了一貫主張的自主探究式學習。

教學設計,

一、播放課文情景劇朗誦,讓學生在欣賞的同時佈置自學任務.

二、佈置自學:

1、“我”是小說中的什麼人物?小說主人公是?小說的線索是?

2、分析小說中我、酒客們、小孩子、掌櫃笑的不同含義?

3、這是一個可笑(可悲)的故事,因為 ________

4、這種寫法叫做以什麼寫 什麼?好處是?

5小說悲劇的根源是什麼?小說主題思想是什麼?

6賞析“排、摸、撈、籠、大約、的確”等詞語的妙處。

三、自學指導:

1、靜靜地默讀課文思考十分鐘,組織答案五分鐘,儘量讓語言規範有條理,並說出你為什麼這樣做?

2、學生展示交流。

3、教師點撥歸納。

學生在整體上表現還不錯,用了十二分鐘看完情景劇.靜心思考十分鐘問題,交流展示.學生們回答最好的是幾種笑的不同含義,如“我”同情鄙夷的笑,小孩子們天真無邪地笑,灑客們冷朝熱諷地笑,掌櫃冷酷無情地笑,而且能根據課文中有關語句來點評,比自己備課時想的還完備。

在展示這是一個可悲的故事時,周X輕鬆點出了因為孔乙己所處的社會環境很冷酷;趙X點出儘管孔乙己生活在笑聲中,但是他生活在人們的冷朝熱諷中;王X答出這是個可笑的,故事因為孔乙己儘管生活窮苦潦到,但他給孩子們茴香豆體現了其性格善良可讚美的一方面;同時孔乙已的'出場一定程度上確實給人們帶來了歡樂。這一點超出了自己的課堂預設,預設時更多考慮的是其悲劇性。可見學生們在課堂上確實讀出了自己的東西。 在展示字詞賞析時,張X賞析的“大約”“的確”二詞十分到位.她說:“因為沒有親眼見到孔乙己的死亡,對他的結果只能用表猜測估計的詞大約;結合孔乙己最後離場時的殘狀和當時人們對他的麻木,可知他一定活不長久死是必然的,故又用了的確一詞。劉X賞析,點出了“排”寫出孔乙己故擺闊氣死愛面子,“摸”準確刻畫了孔乙己的窮困潦到,等一系列內容賞析都很到位。可見學生們的理解感悟力是永遠無法估量的,關鍵要靠教師為其提供舞臺創設情景。

《孔乙己》教學反思14

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遇到這樣的意料之外:超常的發揮(學生真切的感悟、體驗)。教師對這種現象的處理是否恰當。將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奇怪的是當學生有超常表現的時候,我們的教師往往會漠然處置,甚至冷言相對。為何?因為教師在過分地追求教學思路的邏輯性與連續性,為的只是順利完成教師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而教學的終極目標仍舊是讓學生“在單位教學時間裡獲得最多的知識”。教師的法寶(知識)怎會有錯?但是最具諷刺的事實是,結果恰恰截然相反,學生不喜歡語文課的多了,語文成績始終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閱讀的現狀更是讓人擔憂。因為我們的語文課已經使語文這門學科失去了她本身具有的特魅力。

我在一節公開課上也遇到了這樣的尷尬。在教學目標,內容,思路,教法,學法等的設計上,自認為從學生角度的思考還是比較多的:

在制定教學目標的時候,考慮了“課程標準”的要求,語文教材的內容,學生原有的語文基礎和知識積累,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學經驗等諸因素,並儘量依照《課標》規定的三個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來制定的。我想以多樣性豐富行為為前提的教學過程,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可以提供極大的可能性,為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設空間,搭建平臺。如:學生在回答孔乙己兩次出場哪一次給自己印象深的問題時,有說第一次的,也有說第二次的,且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據並自圓其說;在對孔乙己語言的賞析時,各抒己見,發言非常精彩。學生思想的火花可以在此碰撞,並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在教學內容上,經反覆研讀課文,我把這節課定位為:力爭有開放性,拓展性的特點。從整體上說,我這節課問題的設定一環連一環,層次感較強,有一定的深度,條理清晰。

在教學方法上,我這節課定位為:不一味追求“熱鬧”,不是不須的就不使用多媒體技術。教法上: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了“點撥法”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沉入文字”“讀”懂文字,讓學生與文字、作者對話,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從而實現對小說主人公較全面的認識和鑑賞。

學法上:課堂上著力引導學生學會鑑賞人物的方法:圈劃、朗讀、比較、感悟、聯想、表達。另外,我還設定了一個學生自由尋找文章內其他賞析點的環節,使學生對這節課所學的內容和方法深化並會運用。給學生一個思考的空間,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

在課堂評價上,我對學生一貫傾向於要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一貫以鼓勵為主的評價方式。

這樣的教學設計與思路,不可謂沒有竭力考慮到學生,不可謂沒有精心,精細。然而,當一個學生在回答“你讀了‘不一會,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這句話有何感受?”時,非常激動地說了這樣一句話:“我感到很冷!……”好一個“冷”字!我心裡一驚,雖禁不住讚歎,但是我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而是從容的,按自己的設計去完成這節課的'“任務”。本應拍手叫絕的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本應是師生共赴的一次美麗的約會就此擦肩而過!如果我此刻拋開“我”的“設計”,按學生的思路做調整,就一定會是一次精彩的對話!

由此,我想了許多。在二期課改的大背景下,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日常教學中屢屢發生的類似的現象,已經到了反省和必須改變的時候了。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設計,應該是有彈性的,留有“空白”的。語文教學的預設與生成,應該是矛盾的統一體。中國畫的“留白”和書法的“飛白”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具有了特的寫意的美。這是西洋畫所無法比擬的。這正如一篇好的文章可以有實寫,也應有虛寫,有實筆也應有虛筆一樣。實與虛的互補,映照才是完美的境地。語文課又何嘗不應該是這樣呢?語文學科的確定性的一面我們應該重視,但是她的不確定的一面更不容“忽悠”。語文學科的特點決定了語文的學習過程應該是:有多元的結論,有開放性的過程和多向性的思維。

連綿不絕的大山給人巍峨的美感,而山谷中的小溪與野花同樣沁人心脾,美不勝收。教師在課堂上的“冷漠”,忽略學生的主體意識,忽略學生的生命意識的教學,非但不能教給學生語文的知識技能方面的東西,反而更不可能教會學生認識和懂得語文學科中所閃現的人文人性的美,認識和懂得文學與人生的審美價值,更不能體驗到閱讀帶來的身心的愉悅。

要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有識之士已呼籲了多年,然而現狀不容樂觀。因為觀念不改變,現狀永遠也不會改變。只有教師的教學行為有所改變,學生的學法才會有所改善。在課堂上留有“空白”,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意識,營造寬鬆的學習氛圍,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語文學習的能力,對學生思維的發展,乃至終身發展等都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唯有這樣,我們才能期待那一次次美麗的約會!

《孔乙己》教學反思15

本課教學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課堂發言精彩紛呈。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邊對話和結合文字對作品的深入解讀是本課的亮點。

課堂教學較好地體現了“沉浸式語文教學”所倡導的師生共同追求完全投入狀態的教學這一基本觀點。在對文字的解讀和對師生所得所悟的解讀與交流中,較好地完成了經典語言的輸入、作品情感的浸潤,也產生了一些“高峰對話”。如,學生從衣著角度看到,孔乙己最後一次到酒店時,“穿一件破夾襖”,說明他已經喪失了穿長衫的能力,他連最後一點自欺欺人的維持個人尊嚴的能力都沒有了,他失去了他唯一的精神依託。一個精神已死的人,是沒有活路的。

總結本課教學,我覺得較好地處理了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教學策略問題。教學設計將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使學習不僅僅是課內的事。課前,我佈置了兩個任務,一是在文章中劃出人物描寫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去把握人物的遭遇,思考人物的結局。二是結合文字,尋找依據,就孔乙己的結局寫作一篇小論文,闡述自己的觀點。這是要求學生們能夠帶著準備的頭腦走進課堂。課上,重視對話與生成,努力使課堂成為生命的'對話、情感的互動。課後,佈置拓展閱讀,帶著對封建末世多方面的思考走進《范進中舉》。本課教學從探究問題開始,到產生新問題結束,自然引導學生進入下一課的學習。

二是巨集觀設計問題。從巨集觀上講,本課教學重視小說學法指導和閱讀思維訓練。根據小說特點以人物研究為核心,從人物看社會。怎麼看呢?先根據人物遭遇,從現象看;再探究內在原因,從本質看,即從現象到本質,從感性到理性。

三是微觀處理問題。其中,第一是重視營造沉浸的氛圍。教學從聽、讀開始,以聽、讀結束,中間將聽、說、讀的訓練結合起來,對人物結局的探究這一主要問題貫穿全課。第二是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研讀文章。主要問題有兩個:(1)孔乙己必死無疑嗎(悲劇的必然性)?(2)悲劇由誰造成?三是重視角色體驗。教學中安排學生嘗試轉換角色,把自己當成孔乙己,設想彌留之際的孔乙己想起周圍一切時,會想到什麼,對他臨死造成最大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