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教學計劃

【精選】學期教學計劃模板集合五篇

時間是箭,去來迅疾,又將迎來新的工作,新的挑戰,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教學計劃了。但是教學計劃要寫什麼內容才能讓人眼前一亮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學期教學計劃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學期教學計劃模板集合五篇

學期教學計劃 篇1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從一個個人文主題出發,讓學生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瞭解世界,瞭解生活。這些人文主題被細分在每個單元每節課中。那麼,貫穿每一單元的明線就是人文主題,學科的知識技能則作為隱線由淺

入深地滲入每一課的教學中。

二、教學目本冊共分九個單元。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和想象空間。

《會飛的花》引發孩子們的想像與好奇的目光,給他們帶來了無限的遐想和捕捉美的願望。讓學生初步瞭解藝術與大自然和生活有著緊密的關係。學習形態對稱原理、色彩協調要素,體驗人與人、人與自然的情感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緒與情感。

《十二生肖》生肖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繼續從藝術與文化相聯絡的方面切入,引導學生進一步瞭解我國特有的生肖文化,感覺傳統民俗文化的神奇,引發興趣。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動手能力,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

《五月端陽》通過欣賞藝術作品、手工製作、聆聽歷史故事,體驗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感覺節日的歡樂氣氛,瞭解屈原的民族氣節與愛國精神。

《我家的房,你家的屋》本單元從我們的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感受我們住房的變化,欣賞不同地域民居的特色,暢想未來的房子,培養學生大膽想象,大膽創作的良好學習習慣。

《五彩雲南》讓學生更多地瞭解雲南這個少數民族眾多的美麗地方,體驗他們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去發現各民族的特點,不斷積累知識和技能,進行藝術的創造和表現,培養對少數民族的熱愛。

《我的卡通朋友》卡通是孩子們喜歡的好夥伴,在卡能的世界裡,讓他們展開幻想的翅膀,學習卡通知識,欣賞卡通作品,大膽創作自己喜歡的卡通形象。

《觸控光明》本單元體現了人文關懷,讓孩子們有機會接觸盲童孩子,體驗他們的生活與無助,培養孩子們的關懷他人,珍惜幸福與生命,感受愛與被愛,更加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夏日的雷雨,冬天的雪》:四季的變化是非常神奇的,孩子們對大自然有些無盡的好奇心與求知慾,讓學生觀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變化的神奇,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對生活的熱愛。

三、教學重難點:

本冊重點培養學生對造型與色彩的運用,初步掌握對稱原理,欣賞民間工藝、瞭解卡通知識,關愛他人,關愛生活的美好情感。體驗用音樂的旋律和節奏表現情感。在生活中如何發展美,培養自己豐富的情感

學期教學計劃 篇2

八年級語文上冊,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點,充分顯示了語文的特性,是一種文化的載體。為完成好這學期的教學任務 ,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素質,特制訂如下計劃。

一、培養目標:

在聯絡生活的基礎上,能有序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增強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並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其創新精神的培養,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社會主義道德,使之健康的發展並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能力培養:

通過學習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養成習慣積累一定的詞彙,能把內心的情感、思想,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學會對生活的觀察和分析、表達。

三、教材分析:

八年級上冊有六個單元,共30課,其中第一單元是戰爭題材的作品,使學生了解歷史,看到正義戰爭的威力和非正義戰爭的罪惡。第二單元以“愛”為主題,訴說對普通人,尢其是對弱者的關愛。第三、四單元是說明文,要求掌握說明的方法和順序等。第五、六單元主要是文言文,要求借助註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大意,並積累一些文言詞彙。

總之,說明文是本冊的重點,應該教會學生寫簡單的說明文。

四、教材重點:

聯絡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並積累一定的語文能力和寫作能力。

五、教材難點:

認識學習語文與生活的聯絡,良好的學習和寫作習慣。

六、教學進度

教學內容

課時

周次

第一單元

8

一、二、三週

第二單元

8

四、五、六週

第三單元

9

七、八、九周

第四單元

9

十、十一、十二週

第五單元

8

十三、十四、十五週

第六單元

9

十六、十七、十八週

期末複習

學期教學計劃 篇3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主要圍繞“運動與變化”這組統一概念,整合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及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本冊圍繞“變化”統整教學內容,共設五個單元,25個課題。

本冊以“變化”為主線,進一步幫助學生意識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運動的世界,運動產生變化,因此我們又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裡。

二、本冊總目標

通過本冊學習,使學生:

l 能根據以有的生活經驗並通過觀察和實驗,對周圍事物的變化過程和特點進行觀察、記錄;能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事物變化的資訊,利用簡單工具(包括自制的)對一些變化進行定量的測量;能利用語言或圖表描述、展示各種天氣、生物生長、物質狀態等變化,並能通過分析資料或圖表,找出變化的規律;能通過親歷各種活動,蒐集各種變化現象的有關資料,並嘗試探究、解釋變化的原因。

l 能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仔細觀察周圍常見的變化,並有興趣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問題;願意與同進行分工、合作,體驗討論與交流的樂趣;能實事求是的記錄觀察或實驗結果;願意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尊重生命、珍愛生命,能從自然界中獲得美的體驗;能積極開動腦筋,創造性的完成設計任務。

l 能用一些可測量的量來描述天氣變化,列舉天氣變化對動物行為、人類工作和生活的影響,能描述植物、動物、人生長髮育的過程和主要變化,能說出不同生物的生命過程的區別;能說出物質有固態、液態和氣態,溫度可以使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通過實驗發現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能說出有一類變化僅僅是形態的變化,不會產生新物質;而有一類變化則不僅是形態變化,還會產生新物質。

l 開始認識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不斷變化的;願意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熱脹冷縮、去鏽、去汙;能舉例說明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天氣預報及農業生產的影響。

三、本冊的重點和難點

激發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步驟;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操作能力、實驗能力;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用科學感情。落實三維目標,體現素質教育,實現本學科的素質。

四、本冊的教學方法

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教學;使用新課程的教學策略;採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創新發展。搞好各種活動,做好每個實驗。

五、課時安排

1.變化的世界……………………………………………2課時

2.多樣的天氣…………………………………………….2課時

3.觀測天氣……………………………………………….2課時

4.釋出天氣訊息…………………………………………2課時

5.天氣與生活……………………………………………2課時

6.固體、液體和氣體……………………………………2課時

7.冰、水和水蒸氣………………………………………2課時

8.水到哪裡去了……………………………………….…2課時

9.雨的形成………………………………………………2課時

10.周圍的生物…………………………………………..2課時

11.種茄子………………………………………………..2課時

12.植物的生長…………………………………………..2課時

13.養小雞………………………………………………..2課時

14.小動物的生長………………………………………..2課時

15.毛毛蟲不見了………………………………………..2課時

16.我在長大……………………………………………..2課時

17.讓癟乒乓球鼓起來…………………………………....1課時

18.鹽到哪裡去了…………………………………………1課時

19.它們發生了什麼變化…………………………. ……..2課時

20.燃燒的祕密……………………………………………2課時

21.變色遊戲………………………………………………1課時

22.生繡……………………………………………………2課時

23農業與生活…………………………………………….1課時

24.未來農業……………………………………………….1課時

25展示會………………………………………………….2課時

共計45課時,機動五課時。

六、學情分析

四年級共有學生25人,大部分學生學習認真成績良好,個別學生學習不用功,成績較差。本班學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

七、教學改革的基本設想

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教學;使用新課程的教學策略;採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創新發展。

學期教學計劃 篇4

一、教學指導思想

新課程與舊課程的根本區別在於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樣的三維課程目標。在九年級教學中,應加強科學探究的教學、增加學生的活動(討論、探究、製作等)以改變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這樣有利於落實課程的三維目標。

九年級新教材中的探究活動都是實驗性探究,絕大部分要求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而過去的實驗大多是驗證性實驗或測量性實驗,相比之下,新教材中的探究性實驗在操作上的要求有所降低,但在科學方法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上,要求卻要高出許多。另外課本中利用身邊易得的器材所做的實驗比過去多,這樣可以使學生感到科學並不神祕、科學就在我身邊。用身邊易得的材料做實驗,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價值不容忽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做實驗,積極開展家庭實驗,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九年級新教材中的許多知識都是學生所熟悉的生活現象,因此在新教材的編寫中,所有的科學內容在引入時都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經驗,列舉了大量生活中的事例,加強了物理知識與自然現象和各種技術的聯絡,這點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將這個理念體現出來,使學生理解社會生活中所蘊含的物理知識,同時會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九年級階段,教師應著重提高學生以下幾方面的能力。

保持對自然界的好奇,發展對科學的探索興趣,在瞭解和認識自然的過程中有滿足感及興奮感;

學習一定的物理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在解決問題或作決定時能嘗試運用科學原理和科學研究方法;

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具有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樂於參與和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活動,在實踐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學素養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識;

具有創新意識,能獨立思考,勇於有根據地懷疑,養成尊重事實。大膽想像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關心科學發展前沿,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樹立正確的科學觀,有振興中華、將科學服務於人類的使命感與責任感。

二、教學建議

第十章教材講述能的初步知識。機械能是最常見的一種形式的能,本章將繼續探究能量中的動能、勢能和機械能的一些問題,進一步認識宇宙萬物之間能的轉化,以及能的轉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從內能的改變引入熱量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理論聯絡實際,講述內能的利用,介紹內燃機的基本工作原理,並最終得出能量守恆定律。

第十一章的核心是“電流和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它們的電路中的基本規律。通過讓學生研究基本的串、並聯電路和一些基本測量,使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初步領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在電流和電路概念的基礎上,通過對家庭電路的學習,受到安全用電的教育。對於國中學生來說,雖然“電”不是陌生的東西,但是它卻讓人感到神祕。為了讓學生在開始學習電的時候就能消除恐懼感和神祕感,教材使用配文喚起學生注意觀察自己身邊的電的世界,同時讓學生明白“一切複雜的東西都是由最簡單的組合而成”的道理。只要從最簡單的、基礎的“電”學起,掌握其規律性的東西,“電”就不會那麼神祕也不那麼可怕,使學生認識到電是可操作的,併產生進一步探究其奧祕的興趣。

第十二章通過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的關係,得出歐姆定律,這是本章的核心。要讓學生理解“歐姆定律”的探究過程和結論,知道歐姆定律揭示的是“電流、電壓和電阻”這三個電學基本量的內在聯絡和規律,知道“控制變數法”這一重要的實驗方法。在基本測量方面,要讓學生在會用電流表的基礎上,學會使用電壓表和滑動變阻器等,並通過測量小燈泡的電阻對學生進行伏安法測電阻的電學基本技能的訓練。

第十三章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電能和電功率的概念,知道電流的熱效應以及與電功率有關的安全用電方面的問題。重點在於電功率是量度電能轉化快慢的物理量,以及電能和電功率的單位;學生應該會讀取電能表的數值,並會用電流表和電壓表測量小燈泡的電功率。這一章強調電能的概念,對電功只是一帶而過,這種編寫方式反映了新教材的兩個基本理念:1、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從更深層次上反映了物質運動和相互作用的本質;2、重視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時生活經驗的作用,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接觸“能量”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有關安全用電的知識,在新教材中做了較大的改動,把安全用電的教學內容分成了三個部分,分別放到“電流和電路”、“歐姆定律”、“電功率”三章之內。這樣處理有兩個原因:第一,使家庭電路和安全用的電的問題多次出現,從不同角度反覆學習,意在強調安全用電的重要性。第二,加強對於家庭電路和安全電知識的理性認識。

三、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1、建立探究性學習的思想和習慣

探究式教學就是用知識作為載體,注重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把傳統教育中的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轉化到以學生為中心;把科學內容和科學方法的學習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上;把只重視傳授知識轉化到以知識為載體,加強對學生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觀的教育上。在新的課程理念中,科學探究不僅是一種教學方式、一個教學內容,同時還是一種精神,對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貫穿本套教材的始終。 《1》《2》

九年級教材中電磁學的探究活動也比較容易進行,實驗成功率比較高。例如, “探究串並聯電路中電流的規律”雖是一個典型的探究活動,但它的“猜想與假設”無非是a、b、c三點的電流哪處大、哪處小,可以很明確地表達出來;實驗設計的難度也不大,一般都能想到用電流表進行測量,看看哪裡電流大,哪裡電流小。“歐姆定律”的探究是一個比較完整的探究,這個探究涵蓋了探究的七個基本要素。教師要多注意引導,指導學生完成實驗步驟,幫助學生根據實驗現象進行歸納總結,讓學生領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同時,這裡還涉及兩個變數的問題,教師應適當介紹一下“控制變數法”。

教師要設法鼓勵、提示、引導。學生能幹的事情,教師不做;學生能說出的,教師不說;學生能懂的問題,教師不講。不顧惜時間,堅持下去,學生逐漸學會探究了。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培養探究的習慣:

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自己形成知識結構的習慣,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去認識新的知識。不管是探究活動、課堂講授,還是資料查詢、還是調查,都注意儘量應用科學的教育方法。

注意讓學生自己發現提出問題。學生髮現並提出問題,是求知的開始,是教學的最好開端,抓住這個機會,嘗試應用實驗探究,查詢資料、調查討論等,極為重要。教學中,我們儘量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己動腦主動地發現提出問題,特別是當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時.便因勢利導,並大加讚賞和鼓勵.以培養他們發現問題的興趣和習慣。

注意培養學生多方面獲取資訊的習慣和能力。收集處理資訊的能力是現代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也是學生自主學習所必要的能力。在培養學生獲取資訊的能力方面,新課本示範得很好、很多,所以平常教學中,不惜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指導學生從電視、電腦、報刊、書籍、音像、事實、觀察、實驗、調查、訪問等多渠道獲取知識資訊。

注意討論交流習慣的培養。探究教學過程的始終,都需要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合作,而交流合作的主要表現形式是交流討論,只有通過充分的交流討論,才能發現更有價值的問題,才能更迅速地設計出更好的實驗方案,更快地發現規律。交流討論又是相互學習、相互提高的過程,所以我們儘量增加學生討論機會,以便於討論習慣的養成,為促進交流討論習慣的養成,在學習情況評價表中專門設定了“小組討論發言情況”一欄內容。

2、重視各方面能力的培養

物理課程應通過探索物理現象揭示隱藏其中的物理規律,並將其應用於生產、生活實際,培養學生初步的科學實踐能力。教師應聯絡科學、生產、生活實際創設好問題情景引導學生分析,注重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檢查電路中是否存在故障,應用所學的電學知識排除家庭電路中的小故障。

在練習中要讓學生分析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實際問題,最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理論聯絡實際的視野可廣闊一些,讓學生通過參與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來提高自己的學以致用的能力。如使用照相機時,如何調節才能照得更清楚。

同時還應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創新人格主要表現為:良好的思維品質;獨立的個性特徵,如懷疑精神、創新意識、不迷信權威;優良的意志品質;強烈的求知慾;不竭的進取精神。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過程主要經過以下階段:培養創新意識 → 激發創新欲 → 實施創新行為 → 形成創新能力 → 塑造創新個性.除了課堂教學外,教師可以在課外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如引導學生開展家庭實驗,即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各種物理實驗,這樣可以拉近物理學與生活的距離。學生家庭實驗可以利用家庭中、生活中現成的器具或簡單加工就可製成的器材,提倡“瓶瓶罐罐作器材,拼拼湊湊做實驗”.如:在一個陀螺的上平面用美術顏料塗上不同顏色製成“七色板”,用細繩抽動陀螺快速旋轉就能做色光的混合實驗。利用鉛筆、導線、手電筒設計調光燈電路。

3、充分發揮教材中各欄目的教育功能

在新教材的每一節中,都設定有一些欄目,如“演示實驗”、“想想議議”、“想想做做”、“科學物理社會”、“科學世界”等欄目,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提問角度靈活、設定精巧、有很強的思考價值和教學價值,在教材結構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將這些欄目融合在課堂教學中,可使教學效果錦上添花,會收到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素質的綜合效果。

學期教學計劃 篇5

一、教材分析

七年級歷史學科使用北師大版《中國歷史》七年級教材(上、下兩冊)。七年級教材上、下兩冊敘述了中國古代的歷史,採用時序與專題相結合的體系,即基本按照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線索,由古至今講述歷史的同時,圍繞每一歷史時段突出特徵來敘述。上冊教材確立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大一統的秦漢帝國,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等四個專題,下冊教材確立了繁榮與開放的社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與社會經濟高度發展,明清帝國的繁盛與近代前夜的危機等三個專題,每一專題下確立四至八個小專題,便於學生學習。

七年級上冊教材每課由12個部分組成,分別是匯入框、課文、閱讀課文、圖表、歷史文獻、思考提問、自由閱讀卡、每課一得、材料閱讀、練一練、自我評價和活動建議。其中課文部分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主要內容,簡明扼要地介紹了歷史發展的生動過程和主要線索。其餘部分是對課文內容的補充,以拓寬學生知識面,教師要很好地利用這些資源進行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歷史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另外,在每一單元后面,教材還安排了一節活動課。主要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多種能力,特別是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從中學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本冊教材還花了大量篇幅介紹各個歷史時期的科技和文化。旨在使學生更加全面的瞭解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增強為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和自信心。

二、教學建議

1、開齊並上足課時,保證歷史課常規教學。堅持以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指導,客觀地分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正確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堅持史論結合的原則,力求科學性,思想性和生動性的統一。

2、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核心,注重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過程和方法,使學生學會學習,鼓勵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學習歷史,培養髮現歷史問題和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養成探究式學習的習慣。

3、根據“課程標準”對知識與能力的不同層次要求組織教學。注意歷史知識多層次,多方位的聯絡,歷史現象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絡,歷史知識與其他相關學科知識的聯絡和滲透。提倡教學形式的多樣化,積極探索多種教學途徑,組織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教育資源,如課堂討論,歷史講座等進行教學。

4、注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多媒體、網路組織教學,開發和製作歷史課件,開展歷史學科的計算機輔助教學。

5、要注重拓寬歷史課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在進行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的同時,充分發掘課程內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內涵,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薰陶。適時進行階段複習並進行鄉土教材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