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日記

(熱)《安妮日記》讀後感

日記2.69W

時間過得真快,一天又將結束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日記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日記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安妮日記》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安妮日記》讀後感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

上次去廣州買了本她的最近出品《蓮花》,即使之前已在網上看過,但還是買了下來,也許是性格原因,對於書,始終喜歡自己買來讀。

這部作品還是延承著她的一貫風格,尖銳、激烈、頹廢、直指人心的直白,其實她的作品裡面所表達的思想,很多人都認為是晦暗的,但是不得不承認這種晦暗思想其實每個人都有,只不過平時壓抑著或不表達出來而已。

特別喜歡一個叫“今生幸運有你”的感悟:

1.有些事貌似答應別人其實是答應自己,

2.死亡是真相,突破虛假繁榮。它終究會讓你明白,別人怎麼看你,或者你自己如何探測生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必須用一種真實的方式,渡過在手指縫之間如雨水一樣無法停止下落的時間,需清自己能做與不能做的道德底現。

3.如果任何路途必須獲得終局,那麼它應該被認作是一種順乎其道的安排。

4.幸福依舊冠冕堂皇,異常遙遠。

5.我不想相信有持久而堅定的快樂存在,因為它總是很短暫,很微弱,彷彿水波盪漾時閃爍的時光,不能夠使人信任。這種感覺稍縱即逝,它不能夠成為目標。需要一些更為強有力的東西。需要深入內心的一種強力清除和奠基。

6.不要執著這個生命,縱令你執持不下,你也無法長留世間,除了得在此輪迴之中流轉不息之外,毫無所得。不要依戀,不要怯懦……。

7.因為生活折損帶來時時缺失,必須對無法得到的東西以合理的理由淡漠處之

8.任何事情都可以臨時作準備,這樣才說明我們一直在行動的準備之中。一切都不算遲。

9.人與人之間的彼此影響,接近一種分子組合導致的氣流方向變動。這神祕的蘊意不屬於理性判斷的範疇。它不能被解釋。一切自然存在的規律,都是被事後註釋。那是多餘的.。

10.人的命運有時候被自己瞬間的抉擇改變.

11.忘記如此的不甘心情不願,執拗地把彼此逼到絕路,醜態畢露。人性不容如此之拷問追究。

12.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就像晚春一定會凋謝的花瓣……岌岌可危,徒勞無功。最終走投無路。再無生還的機會。

13.花時間去平息內心的失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4.有一些破損的關係,只能維持最初的殘缺輪廓。以什麼樣的姿勢被挖走,就以什麼樣的姿勢始終需索。沒有任何復原和試圖填補。

15.一個完成了自我終結的人,將清除乾淨所有他對萬事萬物的眷戀之心。

16.人與人之間,就如能量空間裡的原子,原本是毫無關聯的硬性碰撞。是帶有敵意和疏離本質的碰撞,即使貌似在接近。這樣紛擾的世間人情。

17.只有利益,是彼此最穩固最堅定的支撐。它也有可能在一夜之間崩潰,如果這種利益的結果不成立。在此前提之前,它就是一堵堅不可摧的銅牆鐵壁,不用對此放置任何多愁善感的猜測、衡量、玩味,試圖印證和論斷。

她和三毛是我最喜歡的兩個女作家,與其說是作家,我倒認為是寫個人隨筆。其實我直認為三毛是比安妮幸福,雖然安妮小說中的主人公並非她自己,但是有如此思想的人,內心應該矛盾的,痛苦的。自讀三毛的作品開始,就開始崇拜她,那種隨遇而安、真率的性格,那樂觀開朗的心態,是如此的吸引人。何況還有何西是如此的愛著她,即使何西過早的離開了他,但留給三毛的我想除的撕心裂肺的疼痛外,其它都應是甜美的回憶,如此足矣。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2

在暑假裡,我讀了《安妮日記》,才知道戰爭的殘酷遠非我等未曾經歷的日能想象。我們曾有一陣子期盼戰爭,以為那可以是我們現在的“痛苦”的結束。但事實上,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悲劇是把生命中有價值的東西撕碎給人看,有人做過統計,自從人類社會有歷史記載以來,絕對的和平時期只有不到200年。人類為了征服與反對征服而進行戰爭的時候,卻往往忽略了人類生存的本義。

安妮弗蘭克(AnneFrank),一個猶太少女,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迫於日益殘酷的排猶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共八人躲進她父親公司的密室,八個人藏身閣樓密室25個月。在漫長的25個月內,唯有這位13歲猶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

對十三歲的安妮來講,這日記本就像開啟一扇門,它通向成長,通向無限的希望。安妮說過“沒有日記,也就無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機會回味這一切了,因為同時拉開的,是戰爭的序幕,隨著警報的拉響,惡夢就開始了。而她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一直是和平與真摯的。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所以,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將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貫徹始終。有一種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細節隨處可見,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她可以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著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愉快嗎?”

安妮經歷了快樂,期望,隱匿,抑鬱,意欲,悲憤,掙扎,死亡的人生歷程。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祕、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嚮往和祝願,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性的善良擁抱自然,擁抱世界,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

安妮用她天生的.好文筆向我們展示了她那段最美好的時期。從13歲到16歲,幾乎每一篇日記,更多的不是戰爭帶給她的沉重,而是她對待戰爭的樂觀。一切是樂觀的……因為有那麼多的東西支撐著她,爸爸,媽媽,姐姐。和那個16歲的,她喜歡的男生……

她永遠有那麼一點期待,也許戰爭結束了,她又可以上學,又可以看見他,又可以開心的,開心的幹好多的事情……後來,安妮被抓到了集中營,但是她依然是那樣的樂觀,那樣的充滿希望……

但是,在安妮16歲生日的前3個月,她卻去世了,帶著絕望……不,帶著那麼一定點的希望走的……她的精神垮了。爸爸的杳無音訊,媽媽的死,姐姐的突然離去,使安妮,那個因為戰爭和疾病而不堪一擊的女孩再一次的受到打擊……她在3月初,一個原本充滿希望的春天,悄然離去……

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習以為常的美好的東西。或許,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興奮過後,將是對和平的漫長而痛苦的等待。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3

很久以前就看過《安妮日記》的簡介,以為是一部批判法西斯主義,反應二戰時德軍佔領區人民的艱苦生活。

這次認真地看了一遍,只是覺得真實,不像是以往電影的浮誇,就像一個小妹妹。翻過一頁頁書,一個女孩子就在眼前長大,心思越來越細膩,就是一個散發光彩的姑娘,但在黝黑的背景下,卻漸漸暗淡下去了。

“總有一天,可怕的戰爭會結束,到那時,我們又會變成人,而不只是猶太人。”但戰爭裡不會有人能夠逃避,猶太人是不幸的,但就算是那些善良的荷蘭人,他們的生活也是異常艱辛。戰爭之下,不會有勝利者,無論是最終取得勝利的盟軍,還是挑起戰爭的法西斯,所有人都失去了太多太多。

由於看的是B版的《安妮日記》,是最全的一版,不單單是反應當時法西斯的殘暴,還有安妮很多內心的獨白,一個女孩的成長。整個人物就更加豐滿,更加真實。安妮給自己的日記取名“吉蒂”,她把這個日記當作她真正的傾聽者,而非以前交往的朋友。她把內心的祕密都告訴了吉蒂,而把自己隱藏在幼稚的外表下。

在成長中,她想把內心的.好安妮展現給大家,但是安妮固化在大家心中的淘氣的壞安妮形象不易改變。在日記裡,可以看出安妮思想的改變,人只有在面對自己和記錄自己時才可能反省,日記中安妮在長大,而記日記的過程也是她成長的過程。

在日記裡,有許多對人生的思考,考慮時局,思索未來。“我希望死後,仍能繼續活著。” “說起這戰爭的苦難,幾個鐘頭也寫不完,但我越寫,自己只會越痛苦。我們只有等,儘量平靜地等,等這一切結束。猶太人和_一樣在等,整個世界都在等,而且很多人是在等死。”若能在晚上看看窗外的景象也會使內心寧靜,“大自然使我覺得謙卑”。每日生活在恐懼中,但是“把密室變成一個’憂室’又有什麼意義呢?”,安妮帶著勇氣面對任何打擊,她寫下《密室簡介與指南》,這是密室裡的快樂,也是對未來的希望。

在現在看來,安妮與迪塞爾的爭執:一個桌子兩個下午的使用權也許十分好笑,但是當每個人的空間都十分有限時,卻也是事實,被人說成“壞小孩”,無奈的淚娃娃。人和人之間關係的惡化,大家都已經似乎忘記了微笑。

高尚?禮讓?這些品質也許只有在增量社會才會有出路吧。

一個“我”站在身邊看著“我”做事,不斷地評價,沒完沒了的反思。就像在監獄中,無聊,找事做,就像是《肖申克的救贖》中一樣找事做。許多的函授課程,外文書籍,家務,當然還有帶來希望的收音機。作為戰爭中躲藏起來的幸運兒,他們是不幸中的萬幸。當廣播裡傳來“D日“的訊息,我也為安妮感到高興,雖然在看完《艾森豪威爾:一個士兵的一生》後得知“D日”僅僅是一個新的開始,而非結束。

在吉蒂看來,這個朋友的一點點變化還是很有趣的。從一個生活富裕的小女孩到困窘的心思複雜的女生。每一份煩惱,成長的煩吶,種種妥協,與父母關係的惡化,和姐姐關係的緊張,對彼得的簡單的愛,對生活的獨特見解。安妮就是一個叛逆的女生,吉蒂見證了這個青春期女生的心理變化,成長著,更加獨立。

走過童年,走向青春的感傷,回憶往昔,成熟的心智。獨處使人反思,思考內心的成長,然後便是成長。安妮在死亡和恐懼面前尋找內心的慰藉,她只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只是在她的眼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世界,這個本該有著絢麗未來的姑娘在炮火硝煙中失去了光澤……

“現在我知道,人最需要的是勇氣與幸福,以及對未來充滿希望。”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4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是臧克家的詩句,也是我讀完《安妮日記》的第一反應。安妮在密室中的兩年日記讓人看到了完整的安妮的形象――活潑,開朗,樂觀,積極,聰明,好強,她的小心思,她的青春期困惑,她的理想,她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躍然紙上,毫無保留,以此改編成劇本也是很容易塑造人物形象的。她死了,但她一直活在我們心中。這就是記日記的好處,這就是文字的力量。古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我始終覺得“立言”應放首位,勝過另兩者。普通人很難立大功立大德而被世人記住,從而永垂不朽,但普通人可以立言,哪怕是一句詩,一句話,一篇文,卻能流傳萬世。安妮是個普普通通的一個猶太女孩,但因為她的日記,她的名字被世人銘記,她的形象被後人緬懷;卡夫卡,一個普普通通的保險推銷員,卻因為他的小說不小心被朋友儲存下來,從而卡夫卡這個名字綻放出無限光芒;杜甫,官職低微,四處漂泊,寄人籬下,但因為那些偉大的詩,成就了他的偉大,詩聖美名流芳百世。當然,很多人是以功德留名,但想想如若安妮沒能留下日記,她那15年短短生命就如其他遇害的六百萬猶太人一樣似螻蟻似草芥,再生動再掙扎的生命也只是人們眼中的一個數字,一個600萬分之一的分數。而因為她的日記,我們可以追隨著她的文字與她感同受身,腦補著與她一起經歷那些日日夜夜,為她惋惜,為她祈禱。安妮很不幸,在解放前2個月被抓緊集中營,最終遇害,但她也很幸運,她的日記沒被銷燬;之前讀過另一本書《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維克多?弗蘭克爾則比安妮幸運很多,在集中營倖存下來迎來了戰爭的勝利,才有了後面這本書,記錄集中營裡猶太人的心理狀況。

我也記日記,記了近22年,但多為流水賬,比起安妮那細緻的場景描寫,記錄下內心的各種起伏,記錄身邊人的言行特點,記錄自己對戰局的思考,這才是她的日記的文學價值和歷史價值所在。我也得改改我的日記風格。儘管那些大師的日記也多為流水賬型別,如吳宓日記,顧頡剛日記等等,但安妮這個小話癆的'日記最吸引人,最可愛,展現了最真實的她。

我一直有個思考,人活一世,若想不朽,唯有留下兩樣東西――生物資訊和非生物資訊。生物資訊就是DNA,傳統的方法就是生孩子,生一個孩子就留下了1/2的DNA,生的多,留下的就更多更全面,所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其道理,但自從發現了DNA並有了克隆技術後,留下自己的生物資訊不必非得生孩子這般麻煩,留下肉體即可,所以死後“入土為安”也是有道理的,而火葬就徹底消滅了你的生物資訊,所以死前最好留下一撮頭髮,或腳底一塊死皮。所謂的“非生物資訊”就是你的後天的一切行為,言論,思想,我們的影像,我們的文字,我們在互聯上留下的各種痕跡,各種偏好。留的資訊越多,越能還原真實的我們,留的越多,越能提高自己不朽的可能性。英劇《黑鏡》第二季的《馬上回來》那集和第三季的《San?Junipero》那集提醒了我們,要永生,就要在生前留下更多的痕跡,更多的言行,最好是完整的腦部意識,新出爐的第四季的第一集《卡里斯特號》提醒我們除此以外,留下DNA更能再造真實完整的自己。我也想永生,我也想不朽,那就從儲存好自己的一縷頭髮和認真記日記認真寫部落格開始吧。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5

20xx年的顛沛流離,他們被驅逐、被迫害、受盡屈辱、歷盡磨難。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運再次降臨到這個民族的頭上,他們不分男女老少,統統像羔羊一樣被塞進奧斯威辛集中營,看著營中那堆積如山的各色毛髮,聽著倖存者用顫抖地聲音控訴令人髮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靈都在震顫。

納粹,人性的赤 裸 裸顯現,感覺和動物無異。

到處充滿死亡的氣息,到處是驚恐無助的眼神,到處是絕望的哭喊。

為什麼連生存也不允許呢?誰規定了在那個時期猶太人就是老鼠,納粹就是貓呢?

戰爭永遠是一個黑色的主題,二戰無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筆,數以千計的猶太人被成批的殺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們是猶太人”!這中間,許多還是孩子,安妮.弗蘭克就是其中一脈細微而柔韌的聲音。

正如歐思斯特·斯赫納倍爾所說:“幾百萬人的聲音被壓制下去,這個低低的聲音只不過是一個小孩子的悄悄話……它比殺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時代的一切聲音更響亮。”

安妮·弗蘭克,一個猶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於德國法蘭克福一猶太富裕家庭,其父為一公司總經理,母親也是富家閨秀。

安妮自幼備受父母的溺愛,上學後又得寵於老師,真可謂養尊處優。

納粹興起後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

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一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

在這一天中,她寫道:“我對誰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無所不言,但我希望在這裡能對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夠成為我獲得慰籍與支援的'一個泉源。

”迫於日益殘酷的排猶浪潮,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共八人躲進她父親公司的密室,八個人藏身閣樓密室25個月。

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仁幫助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

在漫長的25個月內,唯有這位13歲猶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

因為突然處於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八個個性不一的人,對於繼續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資訊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

很少能見到陽光呢,因為陽光和實現並存。

躲在祕密的閣樓裡,就是為了讓自己蒸發,起碼在那些陌生人眼裡。

在密室度過了兩三年的艱苦生活,她終於在16歲那年離開了,因為,蓋世太保終於叩開了密室的門。

1944年8月他們因被檢舉而遭到逮捕。

安妮和其他七個人被送進集中營,經歷不斷惡化的苦難:艱苦的工作、嚴寒、飢餓、疾病以及隨時面臨的被送進焚屍爐的威脅!巨大的焚屍爐的煙囪總冒著濃濃的黑煙,安妮們不但要小心自己不被送進去,還要時刻關注著那裡面是否會飄出自己摯愛的人的灰燼。

八人中除她父親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瑪各最終被轉移到伯根-伯森集中營,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幾周前)因傷寒而死。

安妮年僅16歲,屍骨難覓。

據統計,超過一百萬的十六歲以下的孩子死於大屠殺,安妮弗蘭克是其中之一。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6

《安妮日記》裡的小主人公安妮·弗蘭克把我深深的感動了,為什麼呢?那就跟我來吧!

《安妮日記》講述的是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和人在密室裡的真實記錄。安妮原來是居住德國的法蘭克福,由於有外來人侵犯,她的一家就到了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13歲的生日,她收到了一份生日禮物——一本精美的日記本,從這時開始她把日記本當成了自己最知心的朋友,並且把它取了個名字——吉蔕。也從這時開始,她用她的筆以一個作家的夢想記錄下了在密室生活的點點滴滴,也寫下了關於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種.種問題。

他們從1942年7月6日躲進密室,到1944年8月4日,在這漫長的25個月裡,安妮也用日記恢復了原來的鎮定。雖然她寫的每一篇日記非常簡短,可是我們可以看出安妮很想恢復自由。我想:在密室裡那麼泛味、苦悶,安妮也面對著種.種恐懼、不安,可是她怎樣能用一種簡單的方法——寫日記來消除這些呢?這可是一般人做不到的。

《安妮日記》裡的日記很簡短,但是給人的印象卻很深刻,這本書之所以可以選為世界名著,也因為它的真實和樸素,而也是它的'真實、樸素,安妮的堅強自信把我給感動了。《安妮日記》是媽媽推薦給我讀的一本書,據媽媽說她小時候讀完這本書很受震撼。我在寒假期間也閱讀了這本書,讀了之後我也不禁受到了震撼,我還想把這本書介紹給更多的讀者。《安妮日記》的作者是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這本書記敘了在荷蘭被德國的納粹佔領的兩年中,13歲的猶太少女安妮一家躲進狹小的密室中,他們猶如坐在一個即將噴發的火山口上,腳下是滾燙的岩漿,火山隨時都有噴發的可能,憤怒、恐懼、絕望、悲傷、甚至瀕臨崩潰,就是在這樣一個極端與特殊的環境下,安妮從沒有絕望!堅持學習寫日記,記錄了周圍環境、人與事對自己的考驗、磨礪和成長的經歷。她盼望世界和平,自己能成為一名記者和作家,為社會做出貢獻。她用她的堅強快樂去鼓舞身邊那些絕望到極點的大人們,使他們重燃信心和勇氣。

也許我們常常會因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輕言放棄,會因為一點小小的困難而怨天尤人,安妮的故事會給我們啟迪和激勵。她那種歷經磨難而樂觀向上的態度,身處絕境卻不放棄希望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讓我們學會在逆境中磨練自己,在困難面前知難而進,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斷努力!

從這本日記中,我們看到一個純潔、率真又有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少女形象。我們對她孩子氣的頑皮、倔強、焦躁、苦惱感到理解和同情;我們更為這樣一個年僅十四五歲的孩子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身處逆境卻不屈服、不沮喪,反而勤奮學習、懷抱理想的頑強性格感到欽佩。她在日記中記載的戰爭給人們帶來的恐懼、猶太人的悲慘遭遇是法西斯罪行的鐵證。特別令我們感動的是,安妮看到理想被粉碎,人性的醜惡暴露無遺,世界正在變成荒漠的可怕現實,感到無比痛苦的同時,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和理想,不屈服於失敗,反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用汲取知識、精神上的充實,彌補物質的匱乏,追求心靈世界的最大自由。這些文字出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之手,不是更給人以鼓舞嗎?

安妮的故事,就像是一個天然的電影劇本,它承載了人類所有的美好詞彙——樂觀、信念、感恩、勇氣和愛。

安妮,你讓我們知道,溫暖,美好,信任,尊嚴,堅強;你讓我們知道,頹廢,空虛,迷茫,不過是糟踐自己;你讓我們懷念,你讓我們振作;你讓我們知道,要好好去愛,好好生活。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7

《安妮日記》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裡的人的生活實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戰爭境況來說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也在不斷加劇.安妮?弗蘭克隨著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同時還有父親的朋友萬達安一家,隨後又來了一位猶太醫生.1942年7月,安妮剛剛過完13歲生日,他們就開始了躲藏生活,8個人在密室裡生活了25個月之久.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事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一切.在漫長的25個月裡,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父母的關係、自然、性、上帝、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因為突然處於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8個個性不一的人,對於繼續生存的希望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資訊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一種使人窒息的深刻,直到最終被發現被逮捕送往納粹集中營.

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在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得到更多的是一種溫暖人心的東西.有一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的她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你的面頰上,擁抱著一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麼比這更愉快嗎?”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抬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安妮,她活在整個世界整個人類最柔軟的那個角落,有她在,人類寒冷的時候會看見篝火,有她在,人類沮喪的時候會看見星光,有她在,人類絕望的時候會看見朝陽.

安妮從13歲生日寫起,一直寫到1944年8月4日他們的隱居地被德國黨衛軍查抄後不久.

少女的日記、本該是紀念日常的奇想、情竇初開的悸動.平凡而快樂的“流水帳”常是這年紀的文筆產品.但你見過這樣的時刻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的‘密室’裡的少女的日記嗎?《安妮日記》就是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裡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日記》告訴我們的,就是一個成長期的少女如何面對戰爭、種族迫害、自我成長與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問題.《安妮日記》的內容是:恐懼、不安、奴役與飢寒交迫.一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願望是做有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與納粹集中營,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為她生命的終點,真摯的情感與卑微的希望,貫通整本日記.寫作時的孤獨與祕密的儲存,卻轉為世人的廣大回響.善良、正直畢竟才是普世價值.《安妮日記》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佔領下的任命苦難生活的報道.

戰爭的殘酷遠非我等未曾經歷的日能想象.我曾有一陣子期盼戰爭,以為那可以是我們現在的“痛苦”的結束.但事實上,如果真的爆發戰爭,那將是更痛苦的深淵.

戰爭就是一種悲劇,它會摧毀我們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習以為常的美好的東西.或許,在戰爭開始的時候,會是激動人心的,但興奮過後,將是對和平的漫長而痛苦的等待.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8

這本《安妮日記》是自己閉關時無意間從朋友的書櫃裡見到的,便時常休息時看一下,這本著作者是一個13歲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安妮·弗蘭克,她用日記的形式用她的筆,從1942年6月12日寫到1944年8月1日,記錄下了二戰期間躲在密室裡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是一位猶太少女, 家中有母親和姐姐,父親是一家糖果公司的老闆,因此安妮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在安妮13歲生日不久,德國法西斯侵佔荷蘭,他們對無辜的猶太人大肆屠殺,為了避免遭受納粹警察的逮捕和屠殺,安妮一家人躲進了父親公司後面的一些隱蔽的房屋裡面,安妮在日記裡稱為“密室”。儘管條件艱苦,但她堅持學習,與書為伴,渴望重返校園的一天。每天她從不敢放鬆警惕,因為她知道,戰爭一不小心就會讓人喪失性命。她將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感寫進了日記,安妮在日記中寫道“我經常心情沮喪,可是我從不絕望。我將我們躲藏在這裡的生活看作是一場有趣的探險,並且將每段艱辛的事情當作日記的材料。”

她還寫道:“我抬頭仰望天空,期望著世界將會改變,困難會有盡頭,這場殘酷的.戰爭也會告終,和平與安寧會重新降臨。我執著地維護著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的理想!”真的很難想象,安妮生活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中,每天面對隨時被發現的恐懼,面對死亡的恐懼,但她不放棄,而是把逆境化為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以樂觀的心態將這一切化為自己理想而努力、奮鬥的動力。在關進密室一年半後,安妮逐漸意識到了自己的理想。她有寫作才能,希望在戰後成為一名記者或作家,她希望這些寫於密室裡的故事能夠公開發表。但蓋世太保發現了他們並逮捕了密室裡的躲藏者,把他們送往集中營。安妮媽媽因飢寒交迫死亡,安妮和姐姐先後病亡。她沒能看到日記公開發表的那一刻。在安妮病亡後的一個月她所在的集中營獲得解放,但安妮沒能等到這一天,唯一得以生還的是安妮的父親。

圖片

然而,歷史總是會呈現出它的本來面目的。被蓋世太保抓走後,在同一幢樓裡工作的兩個祕書,梅愛樸和愛麗,沃森發現安妮的日記散落一地,於是將這些紙頁收好,藏在梅愛樸的寫字檯裡,未加閱讀。戰爭結束後,安妮被證實已經過世,吉斯便將這批日記交給了安妮的父親。安妮的父親最終完成了女兒的夙願,以書的形式出版了日記。安妮的日記最終從1947年出版荷蘭語版本之後,這本書成為“二戰”後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它被翻譯成50多種語言,在全世界的總印數達到了近3000萬冊,成為“感動世界的日記”。

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讀完這部書後的感想,湧到心頭中的是德國對猶太人以及安妮.弗蘭克一家的悲慘遭遇的同情,但更多的是對德國法西斯用殘酷手段迫害猶太人行為的憤怒,不 解。讀完整本書,我的心情非常沉重,我為安妮殘酷的厄運悄然淚下。更被她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態度,永遠滿懷著理想、身處險境不氣餒、不屈服的精神而感動。當我合上《安妮日記》這本書,我為安妮的悲慘命運而惋惜,我痛恨戰爭,痛恨侵略者。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9

《金粉世家》一開啟滿滿的都是對於一見鍾情的傾倒,一個有錢的公子哥遇到自己心儀的女子,最一開始他也是想過要聚清秋的,因為和交際花相比,清純而富有讀書才華的清秋一定是純一的而且不會干涉他過多的生活的。這個主意一打定,燕西用盡自己所有的熱情和手段去一點點接近清秋和她的家人,他的心中沒有門第觀念,沒有未來,沒有責任,有的僅僅是一個有錢人對於自己心儀的物品或者人的佔有。而在清秋的心裡只有愛情,一個女孩子對於愛情所有的幻想,在清秋這裡全都有,所以她迷失了。

雖然冷太太知道不能一次又一次接受陌生人的禮物,但是由於他是總理的兒子,一時的貪念,所以打一開始冷太太就在默許清秋的一次次行動,而使清秋迷失了自己。舅舅的想法而簡單,能攀上總理的兒子真是祖上冒清煙了,所以一味的巴結。家長的放縱使得清秋沒能及時的去看到燕西和她之間的鴻溝,也使她一直沒有停下來思考一下他們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

愛情中的清秋明知道秀珠的存在而不去問清楚,她希望燕西可以主動說出來,而風流成性的紈絝子弟是從來不感覺自己會錯的,所以他們的愛情最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是沒有溝通的。是的,從一開始張恨水也是不想他們能在一起的,只是清秋和燕西都太年輕,不自知而已。

老天也是眷顧清秋的,所以她和清秋開了一個玩笑,不能說是玩笑,是最一開始清秋和燕西就應該想到的結果,可惜他們誰都沒想過這樣的結果。所以他們很慌亂,開始籌備婚禮,燕西很幸運有姐姐的幫忙,但是真正的原因卻是因為清秋的詩書才華趁了世代簪纓父母的意,把兒子女兒沒有實現的願望強加在兒媳婦身上,雖然他們也知道燕西是個過於隨便的人,但是這個兒媳婦卻是夢想中的兒媳婦,雖然知道倆人不一定能長久,但是看燕西很認真,也認可清秋也就同意了。

唉,可憐的清秋不僅因為出身而遭到妯娌的排擠,也因為金太太的寵愛而使姐妹嫉妒,再加上懷有 身孕新到一個大家庭,這個時候她最需要燕西的周旋,但是燕西呢?受了別人的挑唆,新婚沒一週呢,就整夜沒回家。這時候的清秋如果能大大方方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倆個人能平心靜氣的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就不會是後來的結果了。可惜沒有。再後來,清秋越發忍讓,沒有換來燕西的醒悟。即使偶爾的垂涎,只不過是對於自己心裡的愛情的一種祭奠罷了,可是糊塗的清秋卻沒能及時的醒悟呀!

可惜情人的眼光,是沒有定準的,愛情濃厚處,情人就無處不美,愛情淡薄時,美人就無處不平常。

事情越來越糟了,可是清秋還是一味退讓。當九死一生的生下來兒子之後,清秋終於醒悟了,離開是她的決定,也是一個人看清了愛情的背後,做出來的一個決絕的決定,沒有一絲的餘地。於是她走了。

一朝共落清秋冷,金粉凋零各自心。情到濃時情轉薄,鴛鴦蝴蝶終是夢。

對於清秋我沒有太多的同情,因為是她自己沒看清愛情的背後,這個結果也是她應該想到的。但是對於清秋我是格外佩服,看清了燕西的真面目,沒有再苟且,而是決然的去過自己想要的人生,雖然辛苦,卻也坦然。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0

《安妮日記》是一本記敘猶太人安妮在二戰時,與家人一起為生存而躲藏著生活的一段悲慘黑暗的時光。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安妮。她的原名是安妮弗蘭克,是德籍猶太人。安妮出生在德國的法蘭克福,是奧托法蘭克一家的小女兒,母親是艾迪斯,有一個姐姐,叫瑪格特。當時納粹德國十分排斥猶太人風氣日盛。於是,父親奧托便放棄在德國的事業,而將家庭移至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一家人過著較為平順的生活;但是,1940年5月後,荷蘭被德國攻佔之後,荷蘭的新統治者英夸特也將排猶法律在荷蘭執行。1941年夏天,安妮姐妹也因此被迫轉入猶太人學校就讀。在這段期間,安妮開始寫日記。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於被人密告,而被德國警察逮捕。數日後,所有人被轉送到荷蘭的威斯第包克集中營,一個月後,隱祕的八個人被轉送到奧斯威辛集中營。之後,安妮與姐姐瑪格特又被轉送到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

1945年3月,姐妹都因受傷慘死在集中營中,距離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被英軍解放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而其他隱密的成員,除奧托之外,都殺死於集中營之中。安妮的日記被公司女職員發現,並儲存下來。後來,公司的女職員又它轉交給生存下來的奧托弗蘭克,1947年安妮的日記便出版,成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當時的安妮只有十五歲,她夢想著自己將會成為一名記者或作家。可是,去因為希特勒所發動的這場邪惡的戰爭而毀滅。而處於花季的安妮就這樣成為了其中之一不幸者。也許生活在現在這個社會的我,沒有辦法知道當時她的孤寂,那無人陪伴的悲傷。可是我知道,和平對於我們來說是那麼的重要,我們不希望再有戰爭充斥在我們的生活中。安妮在自己在密室的這段時間中,她的心情是那麼沮喪,可是那些德國人為什麼不能理解,他們同樣不也是人嗎?為什麼要那麼做?多少婦人因為這而死去,多少兒童因為這而死去,多少人?但是,安妮並沒有因此而對生活放棄,她依舊希望有美好的未來。對於安妮來說,活著就有希望,而處於十五歲的她,有太多的困惑,可卻沒有辦法知道為什麼。這對於一個少女來說,是那麼的好奇。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著我的理想。

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安妮是多麼希望啊!命運始終是不公平的,安妮的希望在1945年3月徹底破滅她就這樣帶著遺憾與世長辭。發生在安妮身上的慘劇,不知道還有多少,那是多麼使人傷心的過去啊!可是,現在的我們卻什麼也不能做。看著歷史上的悲劇,而我們能做的是,不讓歷史重演,攜手去創造美好的未來。希望和平之鴿永遠飛在湛藍的`天空!家長心得陳漫漫父:陳士才安妮的命運是悲慘的,是不幸的,是殘酷的可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她依舊充滿著希望,有著自己的夢想。我希望,所有的孩子們都向她學習。不管怎麼樣,相信自己的夢想可以實現,併為之而去努力。當然,《安妮日記》也告訴人們生活在那時的人,是那麼無奈,那麼辛苦,那麼奇怪。

為什麼是他們?戰爭的殘酷,也許是現在孩子所不能理解,也告訴他們戰爭不是那麼好玩的,不是像電視那樣刺激,而更多的是殘酷。現在,不要對自己擁有的而不滿,而不知足。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佔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控訴戰爭與醜惡,宣揚和平與友善,這是《安妮日記》的主旨,所以我們不要因為一些微乎其微的事而發動戰爭,戰爭最後傷害的是那些手無寸鐵的婦人和孩子,他們是那麼無辜!所以我們應宣揚和平!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1

傅雷,一位偉大的翻譯家。這是我對他的最初印象。但當我讀了《傅雷家書》後,我對他又有了新的瞭解,傅的雷同樣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

《傅雷家書》是一本充滿著父愛的苦心孤旨,嘔心瀝血的教子篇,在這本書中到處都洋溢著傅雷對兒子的教育及愛。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位偉大的父親形象,他不斷用自己的經驗教育著、激勵著兒子。從表面上看他是一位十分嚴格、只知道批評兒子的父親。但他心中充滿了對兒子的愛。只是他將嚴厲化成愛,將批評化作關心,將懲罰化作呵護。

世上哪有不愛兒子的父親?只是他們對於愛的表達方式不同。有的父親因過肚疼愛成了溺愛,讓自己的該子成了溫室中的花朵,經不起風風雨雨;有的父親過於嚴格,不允許自己的孩子犯一點錯誤,將孩子陪養成了“追求完美者”,所以他的孩子總交不到朋友;有的父親老是和孩子嘻嘻哈哈的,因此在孩子心中失去了威信,使得孩子過於放鬆,以至於影響學業。

在《傅雷家書》中的父親可不一樣他是一位教子有方、循循善誘的一位父親,他即懂得何時讓孩子學習又懂得何時讓孩子放鬆。但有時他也因他那代表愛的嚴厲不能讓孩子欣然接受而感到十分傷心與苦惱,但他從未在臉上流露的過,特別是在兒子面前,因為他是一位堅強的分親,他要在兒子心中做個榜樣。這也是他教育兒子的一種放式吧!

父親是一種稱呼,父親是一種責任,父親更是一種溫暖。多麼偉大的父親啊!

《神祕島》不僅故事情節離奇曲折、語言生動有趣,而且內容也是豐富多彩,裡面包含了許多實用的科普知識和很多野外求生的`技能。《神祕島》中的情節不斷浮現在我的腦海裡,那一幕幕仍然催人淚下。書中五位人物英勇無畏的品質更激勵著我前進,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個英雄。

被拋棄到荒島之後,五個人並沒有被惡劣危險、空無一人的環境所嚇倒,而是以一種極其樂觀的心態去積極的面對這一切。他們懷著堅定不移的信念開始了對荒島的改造和對新生活的追求。

史密斯是一位知識淵博、聰明睿智的工程師。在整個故事中,他始終表現出超乎常人的沉穩和平靜,對於任何事情他都能做出理智的分析,最後給出正確的決策。另外,深厚的知識的底蘊也讓他成為了居民開拓荒島、創造新生活的中流砥柱。是人們的領袖,他勇敢無畏、身先士卒的品格贏得了大家的讚賞與尊重。

潘克洛夫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個人物形象,他積極樂觀的形象留在我心中揮之不去,他擁有孩童般的爛漫,給荒島帶來了許多樂趣;史佩萊是一位才富五車的記者,他由內而外透著溫文爾雅的紳士風格,他精明幹練、辦事敏捷,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接下來是納布,一個忠誠堅毅的勇士,他對自己的主人竭盡忠誠,就像一個大公無私的園丁,默默地付出自己;最後一位青年叫郝伯特,一個天資聰穎、勇往直前的青年,他憑藉著自然科學知識,給大家的生活帶來了如繁星般的驚喜。

我想,正是這個團隊因為有了這樣一群勤勞智慧、熱愛集體的青年,才能所向披靡,在那樣的荒島上建造出一個王國。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我要以這群勇敢的青年為目標,不斷要求自己,無畏風雨、砥礪前行!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2

假期裡,我認真閱讀了《安妮日記》,書中那個陽光,自信,充滿理想的女孩安妮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天使安妮——《安妮日記》讀後感。她有一個富裕的家庭。其父為一公司總經理,母親也是富家閨秀。安妮自幼備受父母的疼愛,上學後又得寵於老師,真可謂養尊處優。可悲的是,她的身體裡流淌著猶太民族的血液,而猶太民族的歷史註定是悲劇,在那個沉重的二戰時期,數以千計的猶太人被成批的殺害,納粹興起後安妮便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她的一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共八人躲進她父親公司的密室,八個人藏身閣樓密室25個月。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仁幫助供給食品和生活用品,獲知外界的一切。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不能出門,而且常常擔驚受怕。不過這一切並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安妮想成為作家和記者。在這25個月中,安妮用日記述說著戰爭帶來的一切。“你一定想聽聽我對躲起來過日子的想法。這個嘛,我只能說我還不是很清楚。我想我在這幢房子裡永遠不會覺得賓至如歸,不過這並不表示我討厭它。我們很像在一幢奇怪的公寓裡度假。”黑暗的環境,狹小的空間,無休止的轟炸,沙啞的鐘聲帶走了一個個漫漫日夜。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恨,都沒有壓倒這個花季女孩,她貪婪家庭的溫暖,對生的追求與期盼,以及對未來的嚮往和祝願都融化為了陽光女孩的無限力量,戰爭是殘酷的,我們未曾經歷過,便無法真切地感受它的恐怖與無情。讓我們設身處地地想象一下,在那個封閉的空間,我們能否想象成一次冒險之旅?周圍靜寂了!不用學習枯燥的鋼琴,對一些孩子來說,幾乎可以歡呼雀躍,可這對安妮和她的家人來說卻是無限的失落。沒有了音樂,依舊需要歌唱;沒有空間,仍舊不忘舞蹈,安妮像個天使,在這黑暗的'日子裡,給周圍人帶來希望,節日送上自己的禮物,談不上精緻,卻給閣樓裡撒下一片陽光!“在當前這樣的時代,的確很難:理想、夢想和寶貴的希望也在我們心中浮現,但只有被殘酷的現實壓碎。我沒有把我的理想全都拋棄,也是奇事,那些理想看起來那麼荒謬,那麼不切實際。可是我仍然緊抱著它們,因為世界雖然這樣,我還是相信人在內心裡其實是善良的。”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每當抬頭凝望天空,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安妮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一日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安妮最大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

她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有一顆顆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一個角落,細節隨處可見,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一個人。無論環境多艱苦,始終不放棄自己的夢想;不管戰爭多殘酷,總有一棵豁達寬容的心。正是這些夢想與寬容堅定安妮和平終會歸來的信心。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佔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我,作為一名老師,面對與安妮年紀相仿的花季少年少女。我將要告訴他們安妮的故事,告訴他們當他們惦記著未升級的遊戲,安逸得享受著美食,在父母懷裡撒嬌的時候,少點叛逆,去除埋怨,時刻滿懷著自己的理想,用豁達的心去對待這個世界,珍惜自己的生命。因為擁有勇氣和真誠的信念的人是永遠不會在不幸中消亡的。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3

“我想活下去,即使在我死後。”寂靜的夜晚,讀完《安妮日記》的最後一個字,耳邊縈繞的是安妮清脆而堅定的聲音。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是安妮依然想“活下去”。事實上,她做到了。雖然她在15歲的花季被迫離開了這個世界,但是,藉助她的《安妮日記》,她永遠地活著,永遠亮麗,如初綻的花。

《安妮日記》是安妮﹒弗蘭克用生命完成的傑作。1942年6月,德軍佔領了荷蘭,為了逃避蓋世太保的搜捕,父親帶著一家人躲進了辦公室的密室。密室裡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對安妮這樣一個好動好說的13歲女孩。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衛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而且常常擔驚受怕……一切似乎都那麼黯淡無光。

在這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小天地裡,安妮經歷了快樂,期望,隱匿,抑鬱,悲憤,掙扎……她用天生的好文筆向我們展示了她那段最難忘的生活。從13歲到16歲,幾乎每一篇日記,更多的不是戰爭帶給她的沉重,而是她對待戰爭的樂觀。“我仰視天空,冥冥中覺得世界還能好轉,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著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

這是多麼堅強的安妮,多麼樂觀的安妮,是堅強和樂觀支撐著安妮度過了艱難的密室生活,是堅強和樂觀成就了《安妮日記》。

是的,“生活予我以痛,我以微笑吻之。”只有樂觀才可以讓一個遭遇不幸的人,堅強地活下去,活出別樣的精彩。

我想起了小區樓下一對修鞋的老夫妻。聽說,那對老夫妻在我還沒出生前就在那裡擺攤修鞋了,他們又聾又啞,但修鞋的手藝很好,為人又和善,因此,生意很是紅火。

一天,媽媽的一雙高跟鞋鞋底壞了,我奉命去幫媽媽修鞋,說實話,之前我從沒對那個小攤多看一眼呢。來到小攤前,老爺爺、老奶奶不約而同給我一個燦爛的笑臉,我不禁也向他們甜甜地笑了一下。

我把鞋遞給老奶奶,指指壞了的鞋底,奶奶會心地一笑,點點頭,從琳琅滿目的盒子裡翻出一個土黃色橡膠鞋底,比劃了幾下,抬起頭,笑著,那目光似乎在詢問:“姑娘,這個可以嗎?”我趕緊點點頭,她又是一笑,臉上盛開了一朵燦爛的菊花。

奶奶將鞋子緊緊地握在手裡,拿起一根亮閃閃的針,穿上線,隨後,一紮,一頂,不一會兒,那塊橡膠就緊緊釘在鞋子上了。最後,她把線在牙齒間一勒,一咬,線就斷了。看著她那嫻熟的動作,飛舞的.雙手,我覺得那簡直是一場藝術表演。

釘第二隻鞋的時候,奶奶一不小心,針把指尖扎出血來了,我不由地驚叫起來,奶奶卻習以為常,輕輕地按了一下,擦去血珠,她朝我一笑,彷彿安慰我似的,隨後,繼續埋頭縫縫補補。

鞋修好了,奶奶把鞋遞給我,笑盈盈的目光彷彿在問我:“姑娘,滿意嗎?”

我接過鞋,新的底和鞋子貼合得那麼緊,彷彿它們本來就是一體的,我連忙笑著點頭,問:“多少錢?”

奶奶伸出了三個手指頭。

三元?只要三元!

我將三枚閃亮的硬幣放在奶奶手裡,她不停地向我點頭微笑,一旁的老爺爺也停下手裡的活,快樂地笑著。他們的笑容,安詳而溫暖,那麼美麗動人。

在回家的路上,我默默地想:雖然他們又聾又啞,但是他們樂觀地對待生活,他們對著生活微笑,所以生活也給予他們微笑。

是的,不管什麼時候,都要快樂地微笑,就像安妮,哪怕她面對的是殘酷的戰爭。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4

我們現在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擁有一個幸福燦爛的童年,正是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友善的國家,所以我們才不懂戰爭的可怕與罪惡,那些生活在戰火烽煙中,悽慘無助的人民們,飽嘗了戰爭帶來的痛苦。《安妮日記》這本書以一個小女孩的視角:向我們展現了戰爭對人類的傷害。

主人公安妮出生於一個富貴家庭中,是一名德國的猶太人,她度過了一個幸福的童年,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德國開始殘害猶太人!他們一家逃到了波蘭,度過了惶恐的幾年,但是後來德國入侵了波蘭,安妮一家藏到了祕密小屋裡。她就在這樣的生活中,記錄下每一天發生的事,厄運終於來了,他們全部被關到了集中營裡,8個月後,只有安妮的爸爸一個人出來......讀完了這個故事,我更加了解了戰爭的罪惡,同時也為這些慘遭殺害的平民百姓而感到難過,他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而這一切只是因為戰爭。戰爭的場面: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許多父母失去了孩子,許多孩子也失去了父母,到處都是哭聲、哀嚎聲、呻吟聲,到處都是槍聲、炸彈聲,昔日的高樓大廈,變成了一片廢墟,頭頂上不是明媚的藍天,而是灰濛濛的一片,腳底下踩著不是青青的綠草,而是硝煙瀰漫的焦土。我們不能親眼看到戰爭的恐怖,然而書中的每一篇故事都在向我們展現著一切,有一篇微型小說《在柏林》主要講了在二戰時期,一輛駛出柏林的火車上的故事:在車上坐著一位老婦人,正在大聲的.數著1。2。3。兩個小女孩,曾屢次大聲嘲笑起來,但一位老兵向他們說出了實情:“這位老婦人是他的妻子,他們在戰場上失去了三個兒子,現在這位老兵也要自己上戰場了,然而在他上戰場之前,需要把這位可憐的老婦人送進瘋人院……”

如今我們國家的和平昌盛,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們付出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在享受著如今的幸福同時,也不能忘記祖國經歷過的災難,要清楚的意識到戰爭的可怕,讓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友好相處,不要再讓一切的美好灰飛煙滅!

我看過一本繪本《鐵絲上的小花》主要講了在二戰時期一位德國小女孩的故事,她同情、可憐那些被關在鐵絲裡面的猶太孩子們,以孩子純真的眼光,向我們講述了戰爭的罪惡。本書雖然沒有出現一個,描寫戰爭可怕的詞語,但是通過閱讀最後的內容,我們可以得知這個孩子倒在了槍聲之下,書中有一段話令我記憶猶新:春天來了,花兒開了,戰爭結束了。然而那個可憐的小女孩卻永遠的在地底下沉睡,這位母親一直在等著她的小女兒,等了很久很久......

我能聽到禮炮的鳴響,卻聽不到大炮在怒吼;我們能聽到無數人民高舉雙手熱烈歡呼,卻感受不到戰區的難民們,低下頭絕望的呼喊。也許我們並不能快速停止戰爭,但我們可以用自己的一顆心與理性,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融洽、更加美好,並且有效的控制戰爭,不要讓其蔓延。希望我們的頭頂上是一片明媚的藍天,腳下是一片茵茵的綠草,枝頭有鳥兒在歌唱,空中有彩旗在飄揚,和平鴿將大家的福音傳送到四方……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祈禱和平阻止戰爭!讓人民們不再臉上有淚,身上不再有傷。到處都是和平昌盛,民富國強!

《安妮日記》讀後感 篇15

關於戰爭題材的書和電影並不少見,它們或鋒利或殘忍,或血腥或壓抑。這一本記錄二戰時期猶太人真實處境的13歲少女的日記中,並無一處暴力殺戮的篇幅,看後卻叫人淚盈眼眶,絕望到心底裡去。這些被少女默默記錄下的文字,無聲地抗議著人類因野心膨脹而引發的戰爭惡行,用戰爭所帶來的無法修復的毀滅警示你我。

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少女,在父母的庇佑下平安健康地成長。就像你我都經歷過的花樣年華,上學、聚會、玩耍……然而從某一天開始,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當你我依然放肆地揮霍青春時,命運卻同她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她的人生因此衝出軌道,滑向未知,而這一切僅僅因為她是猶太人。

在那個時代,數不盡的猶太人在街上、家中被逮捕。孩子放學回家發現父母不在了,父母回家發現孩子不在了……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讓所有猶太人惶惶不安。她同父母、姐姐、陌生人隱居在公司大樓裡一個暗無天日的祕密小屋中。為了躲避慘絕人寰的種族殺戮,他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生存,一個沒憋住的噴嚏都會出賣他們,招致厄運。安妮甚至不知道戰爭是什麼樣子,就開始了看不見盡頭的躲藏生涯。

然而13歲的安妮,正是成長髮育的黃金時期。在那個最有想法、最渴求表達、最需要陽光和自由的年紀,一切都成了奢侈。5個成年人、3個青少年,共同在一個缺少氧氣的小屋裡生存。剛搬進小屋時,故事的基調雖不至於歡快,但每一天的生活還算新鮮有趣。那臺可以收聽bbc的收音機、節假日梅普的小禮物都帶來了驚喜,飯桌上每一個人都有趣事可以分享。然而,隨著屋外戰況愈加嚴重,屋內的枯燥和壓抑磨蝕了每個人的脾氣,由最初的禮貌、客氣、忍讓變為了自私、爭吵。再後來,那塊稍大一點的黃油給了誰,誰的飯菜吃得最多,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要斤斤計較。而成長在和平年代的我,無法想象生活在這樣毫無新意卻又提心吊膽的.日子裡會是怎樣的感受。

青春期的安妮的真誠和敢於表達在屋子裡其他人的眼中成了任性和喋喋不休。她苦於無人理解,同時好奇自己身體的變化。她渴望父親更多的愛,不滿於母親的苛責。我看著她,就好像看著過去的自己。有些時候我會因為安妮對待母親的方式感到心酸又愧疚,因為我也曾用刻薄的言語回擊愛我的人,用冷漠和拒絕來逃避他們的親近,忽視了關愛。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人都有機會彌補青春期的叛逆,因為我們有機會成長、蛻變,而後得以理解親人的愛並回報他們。然而可憐的安妮,卻永遠停在了那個階段。

在祕密小屋躲藏了近兩年後,他們終於看到了戰爭結束的勝利曙光。盟國開始反擊了。然而命運再一次視安妮的祈禱於不顧,他們被告發了。對受難者來說,最悲哀的莫過於在戰爭即將勝利之際罹難,就如正盼著孫兒出生的祖母,卻在聽到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前驟然離世。

安妮曾說,我不願像媽媽和其他女人一樣,嫁人生子,然後被忘記,我想要名垂千古。這是整篇日記唯一讓我稍感欣慰的地方。因為她做到了,並且做得很出色,不僅名垂千古,更是感化了千千萬萬人,我們將永遠銘記戰爭的痛苦,珍惜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