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

說課稿3.15K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說課稿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6篇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說課稿】

在解構——建構過程中認識百數表

《百數表》這個教學內容安排在一年級學生剛剛認識百以內數的組成,會讀、會寫百以內數的基礎上,這是教材中第一次把100以內的數全部展示在學生面前。學生在剛剛認識數時所認識的數是“獨立的”,而對數之間關聯的意識直接影響到孩子們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因此需要教師適時的幫助學生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百數表正是這樣的好材料,因此想充分挖掘百數表中的規律,引導孩子感受數之間的關係。

由於數較多,《百數表》裡面呈現的很多規律不利於學生髮現,因此在認識百數表時必須經歷一個給百數表解構的過程。同時,100個數有規律的排列在一起,已經成為數的系統,初步顯現了十進位值制數系統的一些特性,因此又需要我們對其中的數朋友進行歸納、整理,構建數之間的關係,以使學生對百以內的數有整體的認識,這就要引領學生經歷建構的過程。也正是在不斷地解構與建構的過程中,學生對數的認識才能得以深化。

一、在解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

(一)解構百數表,發現數的排列規律

由於百數表有順序的把數展示出來,數在排列的過程中就呈現出很多的規律,而這些規律的呈現又是很多規律交叉進行,不利於學生觀察與發現,因此在教學中以按順序出現數隊伍的方式解構百數表:橫行、豎行、斜行,引導孩子們通過比較每一隊中的數朋友,發現數的十位與個位上的變化是與數所在的位置有關係,位置排列的有規律,數的排列也有規律。通過探尋為什麼從而深化學生對數位、計數單位的認識,感受數的神奇。

(二)解構百數表,深入認識數

沒有點的深入就沒有面的提高,沒有對百以內個別數的深入認識就沒有對百以內數的整體認識的提高。通過對個別數的深入研究,把握相同的質,幫助學生對百以內的數有新的認識。由於不同的數在表中都有各自的位置,因此從位置入手來研究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認識,本節課中給“35”找家時,提供了百數表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實際上就為學生提供了座標軸,讓學生根據數的意義去找位置,滲透了座標的思想,深化了對數的認識。

(三)解構百數表,深度把握概念

100個數聚集在一起,有很多數具有相同的特性,出現了相應的數學概念:單數、雙數、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在教學中孩子們對數位、位數等概念非常易混,對單數和雙數只是一種淺顯的認識,還沒有把握其根本的特點,因此本節課中利用給數照相的環節,通過分類的方式解構百數表,“分類活動的一個重要作用,既是為相應的數學抽象提供必要的基礎。”因此學生概括得很簡潔:個位上是1、3、5、7、9的數是單數……他們把握了這些概念的特徵。

解構有分析的意思,解構百數表,目的在於排除干擾,深入對個體的把握,從而深度認識百以內的數。

二、在建構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數感

百以內的數是數系統中的一部分,是一個小的系統,因此只解構是不夠的,還要帶領學生不斷地去建構,幫助學生對這個小系統乃至大的數系統有整體的把握。

(一)在找位置的過程中,建構數之間的關係

每一個數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同時也是數系統當中的一員,它們之間有著非常廣泛的聯絡,而兒童“所知道的的數是孤立的,就像在學會說流利的句子之前所學的生詞一樣。”這也正是孩子們數感弱的原因。百數表“不僅呈現個別數,而且為說明數在邏輯結構中的聯絡方式提供了豐富的圖形。”2因此本節課通過為數找家的環節,引導學生通過為數找位置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感受關係的多樣,從而培養學生“數之間有關聯的意識”,2進而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在指揮數站隊的過程中,感受數的無限

在學生已經構建了數之間關係的基礎上,應該引導學生感受十進位值制數系統的一些特性,進一步加強整體感知,因此在課的最後,通過指揮數排隊把百數表變形為數軸,在數軸上進一步感受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感受兩數相差得越多,離得越遠,相差越少,離得越近,從而形象化的感知數之間的相對大小關係,同時通過數站隊永遠站不完來形象的感受數的無限。

這樣對百數表不斷地進行解構使得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是深入的、不是膚淺的;幫助學生不斷地建構,使得他們所認識的百以內的數是結構化的、整合的,不是零碎的、隻言片語的。通過解構,深化認識,通過建構,整體把握。

這節課一直在和數做遊戲,課中賦予數人的特性,淘氣、可愛、有靈性,同時又需要幫助,以激發學生對數的情感,使學生感受數的可愛、感受百數表的神奇,有了這樣的基礎,學生上數學課就成了享受。

【教學設計】

一、引入

師:百數表中來了幾隊數朋友,你知道每一隊缺了哪些數?說說為什麼?

師:如果老師請你在百數表裡找十位是8的數,你到哪兒去找?

師:如果老師請你找個位是8的,你到哪兒找?

師:這些數裡都有8,8表示的意思一樣嗎?

師:表示的意思不一樣,它們的位置也不一樣。

二、研究與討論

(一)引導學生在給數找家的過程中感受數之間是有關係的

1.根據提供的一行一列為數找家,滲透座標思想。

2.區分不同數位的意義。

師:你看它們都想住在這個格子裡,你覺得誰應該住?(學生討論)

3.根據百數表中無序排列的數,為數朋友找家,構建數與數之間的關係。

師:原來的這些數朋友說我們也要出去玩了,這次你還能幫它們找家嗎?

(二)根據數所在的位置猜數

1.根據位置來猜數,培養學生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這些數朋友們也出去玩了,你還能為數朋友找家嗎?

這個時候有一個數悄悄地來了。

師:它找到自己的家了,你知道這個數是多少嗎?怎麼想的?

2.為照片上的數找家,教給學生方法。

師:這個時候又回來了一位數朋友,你們想知道它是誰嗎?

生:想。

師:這次請一位神奇的攝影師來告訴你們,他正在給百數表照相,正好照到了這個數,它是誰?

師:這張照片上還有哪些數朋友藏起來了?

師:為了獎勵大家,攝影師說了,我們再照兩張,想看看照片嗎?

生:想。

師:這個照片可與眾不同,缺不缺數朋友?快來把這些數朋友找出來。

(三)通過分類活動,對百以內的知識點進行整理,昇華學生的已有認知

1.按單雙數分類,深化學生對單雙數的認識。

師:這些數朋友說攝像師要給我們照相,我們都回來了。

出示百數表:

師:這個時候攝影師說,太多了,你們得變個隊形我才能給你們照,你們能幫它們變隊形嗎?你們只要喊一二變,他們馬上就變,準備好了嗎?

生:一二變。

動畫

師:站成了兩隊,它們站得有道理嗎?什麼樣的數是單數呢?

2.按位數分類,明確一位數、兩位數、三位數的概念。

師:這時候攝影師說了,1~9出列,100出列,我要分別給你們照一張。

師:你們明白攝影師的心思嗎?攝影師是怎麼想的?

3.從百數表變化成數軸,引導學生感受數的無限。

(1)通過整十數變隊形,感受數的無限性以及等距性。

師:現在有一列數朋友說它們要單獨照一張,是誰呢?

師:因為這條線沒完沒了,怎麼辦?用箭頭表示:一直排下去吧。

師:現在我們為這些數都找到家了。你們看,從10到20,從20到30,從30到40,它們之間的距離怎麼樣?

生:都一樣。

師:為什麼它們之間距離就一樣長?

生:因為他們的十位是1、2、3、4、5、6、7、8的,一個比一個多10。

師:都多10,所以它們距離就是一樣的。那如果是這樣的話,請問10前面的這個家是誰的?

生:0。(課件補充0)

(2)通過給數找家的遊戲,進一步滲透兩數的大小以及相對位置之間的關係。

師:這個時候又跑來了一行數朋友,咱們讀讀。

師:你們說它們的家在哪兒?

師:小於60的數朋友住在哪兒?

師:這些數朋友的家離60的家一樣近嗎?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說教材分析:

(一)說教材內容

《輕重》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一冊第二單元20和21頁的知識,它是學生學習了比較大小、多少和高矮、長短的基礎上進行的體驗活動。教材內容選取了學生身邊常見的、感興趣的事物,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

(二)說學情

本班學生都是剛剛走進校門的六、七歲的孩子,他們天真活潑、愛說愛笑,能夠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樂於動腦。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都有所不同,但都已不同程度地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數學知識。

(三)說教學目標

據我課前瞭解,我班的學生都已經知道物體可以比較輕重,但是對藉助工具確定輕重的必要性還了解得不是很清楚。為此,我制定了認知、能力、情感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通過系列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物體之間存在著輕重的差異。並認識測量物體輕重工具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通過“掂一掂”等活動,進一步體驗兩個物體間的輕重。

情感目標:通過比較活動,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逐步養成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年級學生在語言表達方面還不夠完善,注意力也比較容易分散,根據學生的發展情況,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經歷比較物體輕重的全過程,體驗物體

的輕重關係並會用語言描述。而教學難點是體會輕重的相對性,能根據具體情境進行簡單的推理確定多個物體的輕重關係。

(五)說教具學具

自制多媒體課件、天平稱若干、蘋果、雪梨等水果若干、盒子2個是我這節課所要準備的教具與學具。

說教法學法:

(一)說教法

教師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法、直觀演示法、講述討論法三種教學方法。

(二)說學法

學生運用觀察法、實物操作法、合作交流法等學習方法。

說教學流程:

新課標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試驗、猜測、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

教學中我主要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孩子的天性都特別愛玩,所以新課開始,我這樣匯入:今天,遊樂園裡來了許多小動物,你看!它們玩得多開心呀!頑皮的小猴被高高地翹了起來,小熊這邊卻沉下去了,這是為什麼呀?孩子們根據自己玩蹺蹺板的經歷肯定會說:因為

小猴輕所以翹得高,而小熊重,所以就壓得低。哦!也就是說蹺蹺板的哪邊高哪邊就輕,哪邊低哪邊就重。那你們能用一句話來說說小熊和小猴,——比——重,——比——輕嗎?誰還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說其他小動物之間的輕重關係?

(二)、實踐操作,體驗輕重

(1)、掂一掂

此時孩子們判斷輕重大都來自於自己的眼睛,他們眼中的輕重幾乎就等於大小,所以緊接著我就出示了這樣兩個盒子問他們:這兩個盒子哪個比較重?孩子們肯定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一樣重,這時我特意追問:一樣的盒子就一定一樣重嗎?此刻,孩子們的思維一定在飛速的旋轉,可能就會有學生想到:如果哪個盒子是空的,哪個肯定就輕。在學生特別想知道答案的時候,我請一名學生來用手掂一掂,再揭開謎底。然後請全班同學都參與“掂一掂”活動當中來,比比數學書和文具盒誰重誰輕,與同桌進行交流。

(2)、稱一稱

學生們興致勃勃,踴躍發表自己的意見。待學生交流完後我出示了蘋果和雪梨比輕重的圖片,學生們議論紛紛,說出三種不同的比較結果:有人覺得蘋果重一點,有人覺得雪梨重一點,還有人認為一樣重。由於這兩種水果輕重差不多,所以學生猜測的結果也就不同,再次引發了學生認識上的衝突,使他們切實感受到藉助測量工具的必要性。此時,引入天平的認識已經水到渠成了。

孩子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實物天平的出示讓他們很驚喜,通過老師的講解和操作,他們肯定很想自己試一試,於是我便順水推舟讓他們拿出自己準備的水果,和同桌的比一比,先猜一猜,再用小組的天平驗證一下。然後後,我又利用自己準備的三種水果,(蘋果、香蕉和桔子)引導學生髮現:一根香

蕉比一個桔子重,而一個蘋果又比一根香蕉重,所以蘋果最重,桔子最輕。最後請學生從教室找一找誰比自己重,誰比自己輕。從而使學生真實地體驗到物體輕重的相對性,初步學會簡單的推理。至此,充實的活動給了學生豐富的體驗與感受,學生對輕重的理解已有了一個新的進展,有效地突出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一年級的國小生注意穩定性差,容易疲勞,所以我在練習之前先讓學生跟著音樂一起唱《表情歌》,適當地放鬆一下。然後引導學生逐一完成課本21頁上的四個練習。在做練習時讓學生先明確要求,再仔細看圖,做出判斷,然後再說明自己的答案和想法。

說教學評價:

一年級的學生習慣培養尤為重要,所以最後我鼓勵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表現和收穫: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及時總結知識,反思自己,進而提高自己。整節課中,我都與學生融為一體,學生們興致盎然,在玩中學,學中玩,氣氛非常熱烈,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說板書設計:

教學板書是教師在教學中不可缺少的教學媒介,整節課中,我的板書設計簡單明瞭,重點突出,線索清晰,佈局合理,圖片與文字相結合,有效的提高了教學效率。

總之,教學不是簡單的“告訴”,它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去經歷對知識的體驗和探索的過程。在有效地實踐活動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的。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一、用常識經驗來學習數學知識。

一年級的孩子儘管剛開始學數學,但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積累了一定的數學活動經驗,從學生已經知道的出發,就是要善於把學生在生活中積累的常識性知識或經驗轉化成一種可操作、討論、思考的學習材料。這樣一方面有利於對數學學習過程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使他們感到親切,思維很快被啟用,從而產生好學、樂學的動力。如,在[片段一]中,這些食品都是學生每天能吃到或看到的,,是學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這樣的題材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我們的數學必須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自身邊的熟悉情景,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也保證了學生對探究內容的理解深度,為進一步構建知識奠定了基礎。

二、用數學知識來解決生活問題

向學生提供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內容。這是符合學生年齡持點和認識規律的,數學是比較抽象的學科,但數學又是十分現實的。抽象的內容需要以生動有趣的事例,展示所學的內容。如[片段二]讓同學們根據佳倩家中的餐廳的大小,為她籌措餐桌,椅的選購與配套方案。其間,涉及餐廳桌椅合理佈置,實用與美觀,敬老與來客諸因素、多角度、多方案,既有教學直覺估算的知識,更啟用學生道德、審美、統籌等的綜合經驗,給學生提供更大思維開放的空間和創造性進行問題解決的機會。學生圍繞著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展開討論,讓每個同學均以自己的方式投入;有人說、有人聽、有人反對、有人補充、有人質疑、有人解釋……此時教師也完全以一個合作者,引尋者和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平等交往,形成了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

在這個活動中,由於學生沒有了解到佳倩家幾口人的資訊,少購了椅子,造成“有人站著吃飯”害得全班人鬨堂大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用生活問題來體驗數學價值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是指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應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容,什麼是有價值的數學?任何數學知識都有自身價值,但不同的數學對學生來說其價值不同。比如:[片段一]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已有所接觸,但一般都是無意的,通過學習“分類”以後,開啟了學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的進行探究,幫助學生在頭腦中主動構建知識的模式及其思考方法,促使學生對新知識的認識逐步趨於完整,並在應用中初步體驗“分類”的應用價值。

又如:[片段二]在學習“估算”之後,上了一堂數學活動課,設定了為一間餐廳配置了一套合適的餐桌的例項。讓學生理解如何配套較合理想及一些綜合的思維過程,由於題材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富有時代氣息,又富有挑戰性,課堂氣氛活躍,使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和學好數學的價值。

教學的實驗證明,國小數學教學與生動豐富的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絡,有利於發掘數學自身的魅力,以引發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自由意識和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的思維感情,也便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思索、理解和掌握。本文中的兩個題材,引發學生一次又一次的學習激情,學生在感受成功喜悅。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鐘錶的組成部分,知道時針、分針及鐘面的數字。

2.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學會看整時,並知道整時的兩種表示方法。

3.使學生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從小養成珍惜時間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學會看整時

教學難點:整時時針、分針所在的位置

教學具準備:實物鍾、模型鍾,實物展示及相關多媒體課件,頭飾。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1.請同學們聽聽這是什麼聲音?(嘀嗒……)

再聽聽這是什麼聲音?(鬧鐘聲……)

2.生活中我們時時刻刻離不開鐘錶,鐘錶有著各種不同的形狀,(圓的、方的、扇形的……)鐘面上還有豐富的知識,你們想知道嗎?

二、整合問題:

1.說一說,關於鐘錶,你都知道哪些知識內容?

2.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鐘錶。

三、解決問題:

1.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學生拿出學具鍾,說說在鐘面上你都看見了什麼?

2.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同桌比一比,看鐘面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指名彙報)

3.教師點撥,解決問題

(1)時針、分針、12個數(數一數)12個大格、一些小格(秒針)

(2)師撥動按鈕,生說針是按怎樣的方向轉的?(順時針)

四、總結歸納

1.認識整時

(1)師:聽鬧鐘又響了,文文還在睡懶覺呢。(出示情境圖)

快告訴文文,現在是什麼時刻了,再睡下去,她會遲到的。

(糾正7點說成7時)

(2)師:再說說這些是什麼時刻?(出示圖片)8時、3時、6時

生觀察這些鐘面上的針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

生彙報: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3)整時的常用方法8時、3時、6時(文字表示法)

(4)整時的另一種表示法:8:00 3:00 6:00

你見過這種時間嗎?在哪見過?(電子表示法)

(5)怎樣用電子表示法記錄時間?(同桌互練)

五、拓展應用

1.找朋友(頭飾)時間相同的才是好朋友,刻別找錯呀。

2.撥鐘錶說時間。(同桌互做)

3.過一小時是幾時?(出示圖片)生思考動手操作

六、升成創新

出示缺少時針的鐘面,分針指向12.問:這是幾時,你想讓它是幾時,怎麼辦?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教材內容的地位、作用和意義分類思想是一種基本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劃分和組織的過程。分類活動包含一系列複雜的思維過程,因此,分類能力的發展,反映了兒童的思維發展,特別是概括能力的發展水平。兒童分類能力的發展表現為以下趨勢:從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個別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的)進行分類,最後,能根據概念,即客觀事物抽象的、本質的特徵進行分類。分類能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是兒童能夠自己提出分類依據。

所以,在評價兒童分類時,重點是觀察兒童能否獨自按照一定的標準分類,而不是由教師提出分類依據。分類能力既是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發展的重要方面,又對促進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進行分類時,首先要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綜合,通過比較,發現事物之間的聯絡與區別,並抽象、概括出事物的一般特點與本質屬性。而這一系列認識活動,都是思維的基本過程。

分類也是將零散的、個別的知識系統化和條理化,從而形成有關客觀世界概念的過程,因此,分類的發展對於將來理解、接收和掌握系統化知識,形成科學嚴謹的思維方式也有很大益處。在實際生活中,分類思想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商店裡的物品分類擺放,便於顧客很快找到想要買的東西;學生也要學會對學生用品和生活用品分類整理,學習和生活才會有規律等等。實際上,在本冊教材的有關內容中,已經滲透了分類的思想。

例如,在教學認數時,我們說“有5個學生”已經運用了分類的方法,因為這些人之所以能說成“5個”,是因為他們都是同一類的,其標準就是他們都是學生,“學生”是他們的共同屬性。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時,要求學生把形狀相同的放在一起,就是要學生運用分類的方法,把“形狀”作為分類的標準,把不同形狀的物體劃歸為不同的類。本單元把分類列為一個單元教學,是為了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初步的方法。

2.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 3.教學重難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二、說教法

學法教材由易到難分別安排了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兩部分內容。以不同事物之間共有的某一種屬性作為標準,把它們劃歸為一類,就是單一標準的分類。如果這些事物之間有幾個相同的屬性,我們可以分別以這些屬性作為標準進行不同的分類,就是不同的分類標準。單一標準下的分類結果是既定的,不可改變的。而不同標準的分類,由於標準的不同,分類的結果也不同。本節課主要完成單一標準的分類。結合我校正在著手研究的“探究性學習”,我把教學安排為以下四個環節:

1、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把教材中文具商店的情景圖改為老師家的房間圖,因為寶寶沒有養成好習慣,而把家裡搞得亂七八糟。讓學生首先產生親切感,呀!老師家的房間被寶寶弄亂了,今天由我們來整理老師的家!真有意思!無形之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2、創設時空、自主探究探究性學習強調,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類似科學家研究的學習活動,獲得親身體驗,逐步形成一種在日常學習與生活的喜愛質疑,樂於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激發探究和創新的積極慾望。探究性學習的過程通常圍繞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以解決問題和表達交流為結束。就這一過程而言,需要培養學生髮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在問題的情境中培養學生自主、自動收集和加工處理資訊能力。這一過程也就是學生啟用已有的知識儲存、學習和運用一些研究方法,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學生有迫切希望想整理老師的家的慾望指引下,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時,老師先讓孩子們冷靜下來,找到整理房間的最佳方案,在小組內進行交流,並把小組合作的成果進行展示。我給每個小組分了一套和老師一樣的學具,讓學生充分的動手、動腦、動口。通過這樣的活動,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把同類的物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需要物品,使學生體會到分類的意義和必要性。另一方面,這是一個用單一標準進行分類的例子,通過讓學生自己發現為什麼要把某些物品放在一起的原因,找出分類的標準,學會單一標準下分類的方法。

3、應用拓展、自主構建過去的教學一般定向鞏固所學知識,培養技能,靠程式化和技能方法解決問題多,思維方式單一。探究性學習強調,以實踐為主的開放問題,為自主學習提供廣闊空間,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不同的層次上得到發展。在尋求解答的過程中收集處理資訊,尋找恰當的解題策略,追求優化和方法遷移等,其認知結構不斷得以完善。本環節中,首先讓學生聯絡實際,想想我們周圍還有哪些應用?把孩子們的思維再一次帶到生活中,讓數學問題生活化。然後通過課本中的兩道題(從不同中找相同;從相同中找不同,並用一定的符號表示)的練習,又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

通過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作為背景,老師帶來一群可愛的小夥伴,把孩子們積極性再次推到頂峰。學生閉眼等老師送一份驚喜,化動為靜,符合低年級學生心理。當學生睜開眼睛的時候,教室裡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分類。通過引導,讓孩子們把小動物們送回大自然,給孩子們進行了一次熱愛大自然、保護動物的教育。

4、評價反思、自我體驗 “你今天有哪些收穫和感受?還有什麼遺憾?”這樣的評價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不是給出學生在群體中的位置,不僅關注知識技能,也關注其他目標。方式除了老師對學生評價外,還包括學生對自己學習活動的反思和自我評價。

《分 類》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新課程標準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分類》

教學目標: 1.讓每個學生親自經歷分類的過程,理解分類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分類有一定的標準。 3.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整理事物的好習慣。教學重點:不同的事物按單一標準分類的方法。

教學難點:

教具準備:掛圖、文具圖片、服裝圖片、玩具圖片、動物圖片、實物投影學具準備: 1.房間圖、文具圖片、服裝圖片、玩具圖片(每小組一份) 2.學具盒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提出問題

1.小朋友在家裡一定能幫媽媽做做很多事情,誰願意告訴大家你都會做些什麼呢? 2.看來同學們都是熱愛勞動的好孩子!可是呀,老師家的寶寶林林,一回家就把房間弄成這個樣子了,你們看看(出示房間圖)。你們有什麼想法?(好亂)

二、創設時空、自主探究

1.說說房間裡有些什麼呢?

2.你們都是她的哥哥姐姐了,你們願意幫助她嗎?

3.師:這麼多東西要收拾,好麻煩哦!你們準備怎麼收拾呢?(同桌說一說)

4.討論:一窩蜂的上來會有什麼後果呢?我們怎麼避免呢?(分工合作)我們怎麼分工呢?強調: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整理,注意不能亂搶。比一比,看哪一組合作得最好!老師給這個小組獎一顆合作星!

5.生彙報,並說一說為什麼都願意把同一類的物品放在一起?

6.師小結:把同一類的東西放在一起,在數學裡叫做分類。(板書:分類)衣服放在——櫃子裡;文具放在——書桌裡;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間現在怎麼樣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學習了,上哪找? 7.現在的房間變得怎麼樣了?

看來,我們要學會把各種物體按照它們各自的特性進行分類,這樣就能使亂七八糟的東西變得整齊起來。

三、應用拓展、自主構建

1.分類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應用呢?你能說說嗎?

2.把同類的圈起來。(找相同) 先說說分別是些什麼物體,再進行分類。

3.每行中不同的是什麼?(找不同)

4.給動物分類

(1)教室裡這麼熱鬧,可把一群小夥伴可急壞了,它們好想和大家一起玩啊!想知道他們是誰呢?閉上你的眼睛,千萬別睜開,你會得到一份驚喜!(師分發動物圖給學生,並出示掛圖)

(2)睜開眼睛看看,你們看到了什麼?(生說)師:藍藍的天空,寬闊的草地,潺潺的小河……多美的大自然呀!

(3)想想你手中的小動物該回到哪裡呢?(回到大自然!)那麼這些可愛的動物該放回到大自然的哪個地方呢?你能把它貼到合適的地方嗎?(生有序地上臺貼動物)

(5)誰能說說你是怎麼分的呢?會飛的——天上;會跑的——草地上;會游泳的——水裡。

(6)同學們把小動物們送回來了大自然,真是愛護動物的好孩子!老師還聽到這些動物們悄悄地對老師說:謝謝你送我回家,我願意和你們做朋友!你們想對小動物說什麼呢?

5.整理學具盒

(1)看來呀,大家都是有收穫的!下面一輪把學具盒開啟,看看你們的學具盒整齊嗎?如果不整齊,你能用今天學習的分類的方法把學具盒整理好嗎?如果整齊,你能幫幫你身邊的同學嗎?

(2)彙報:你是怎樣整理的?

(3)把學具有序地進行整理,放到學具盒裡。

四、評價反思、自我體驗你今天有哪些收穫和感受?還有什麼遺憾?

五、板書設計

《分 類》教學反思

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它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有序的劃分和組合的過程。學生分類能力發展的重要標誌是能夠自己提出分類的依據,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感受到分類整理既是方便我們的生活,又利於學生自身的發展。根據數學課堂教學“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組織系列教學活動。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自動手分一分、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在數學活動中經歷分類整理的過程,從中體會分類的結果在不同的標準下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分類、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通過拓展延伸,讓學生體會到分類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長假休息期間,帶孩子去北京旅遊,恰逢北京新鴻儒教材教法研究所舉辦全國四市十二省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觀摩課交流研討會。帶孩子玩了兩天後,放棄了遊玩時間,和孩子一起聽課了。

因此,有幸聽到了吉林市船營區實驗國小的張秋菊上的一節課《分類》,所不同的是這是北師大教材的。張老師的教學中,通過幾個活動——整理房間、分水果和蔬菜、貼動物、分卡片、整理書包,體會了分類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課後,聽取了湖北省特級教師梅安妮老師的指點,整節課雖然體現了分類的思想——按標準分類,體現了數學問題生活化,但是新課程倡導的生活問題數學化,幾乎沒有類似於給同類物體畫圈等練習,是本節課的一個缺憾。在張老師這節課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調整。

上完課後,感覺比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這個重點突出不夠,學生儘管已經會分類了,但是還沒弄清楚什麼是類。在學生整理完房間後,還有個小結:“衣服放在——櫃子裡;文具放在——書桌裡;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間現在怎麼樣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學習了,上哪找?”這部分其實就是突出類和分類的,這隻有下一節課中強化了。

又如,給動物分類,還欠考慮。學生出現了“獅子老虎放遠點!”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來我對學生的瞭解還是欠缺,低估了學生的思維方向。還有對學生的組織還不夠,課堂雖然活,但是感覺有點亂。努力做到活而不亂,是我們所有老師共同的祈望。因為活,導致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是這不重要,學生已經掌握了分類的方法。聽了賀老師的評課,我更清楚該怎麼上好這節課了。

《分 類》評課分類是一種數學思想,也是一種數學方法。本節課要求學生能夠按照事物的用途、顏色、形狀等進行分類,也就是單一標準。那麼,學生應該掌握什麼呢?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是本節課學生所要感受的重點。

本節課,教師做了充分地準備,情境的創設起到了教育價值作用。從整理房間開始,“你在家都幫家裡做些什麼?”在學生說的過程中瞭解孩子們是否有勞動觀念,教師及時用語言進行激勵“你真能幹!”“真厲害!”給學生樹立了愛勞動的信心。整節課,教師教態自然,不急不躁,每進行一個環節都給學生訊號,停頓、等待,環視學生。從凌亂的房間讓學生產生一個問題,該怎麼辦呢?孩子們就要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滲透了良好生活習慣。在實施設想之前,先統一意見再動手操作。

可以這樣調整:第一、學生手上拿到的是和黑板上一樣的房間圖,對學生來說難度大了,可以給學生一個房間平面圖,圖上標出衣櫃、玩具櫃、書桌的方位,貼上標籤,學生就知道把分好類的衣服、玩具、文具放到哪些地方了。

第二、小組代表說你們是怎麼放的,三個人分好工,誰整理衣服,誰整理玩具,誰整理文具,不需要再找人上臺,避免迂迴。

第三、為什麼要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要多花語言說。因為,衣服都是穿的,玩具都是玩的,文具是用來學習的。用途相同的東西可以看作是同類,比如我們是人類,還有肉類、鳥類等等。把同類的東西放在一起的這樣一項工作,在數學中就叫分類。這裡要讓學生弄清楚什麼是類,什麼是分類。第四、生活中的分類例項?在本節課出現太早,學生還沒有弄明白分類的真正含義,可放在後面體現把生活問題數學化。同時把練習提前,課本第40頁的第一題,通過感知內化,要求學生說出分類的依據是案用途來分的。第五、風景圖出現後,讓學生談感受——“太空了!”這只是一個方面,還有“美感”,“你感覺美不美?如果你生活在這個美麗的環境下,你感覺怎麼樣?學生在拿到動物後,應該分批上去貼,並說出理由,不要一窩蜂上去貼,以免影響效果。注意提醒學生先想好放哪裡美些,再放,不要放了再進行調整,浪費時間。學生迸發出的“獅子、老虎放遠點!” 的呼喊,體現了學生善與美的判斷,是學生的真實想法的體現。此時的分類標準可按動物的生活習性來分類,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裡遊的。其實,還可以在背景圖中加上遠處的山,讓獅子、老虎遠離這裡。第七、此時再讓學生談談“你覺得分類是怎麼回事?你會分類了嗎?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哪些情景屬於分類呢?學生有了前面的基礎,他們就能順理成章地說出他們所瞭解,所見過的分類了,這樣就把生活問題數學化了。那麼,下一節課就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分類了。

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些分析:

1、教學內容:《認識人民幣》這一課是青島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五單元的內容。認識人民幣是國小數學教材中唯一的一個單元。

2、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在此之前,學生都有過用錢的經歷,從小就知道錢是好東西,有相當一部分同學都已經認識人民幣了。

3、教學目標:根據上述教材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我根據教材的編排要求並充分考慮學生原有的基礎,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在現實的情境中,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2)、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3)、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合理使用和愛護人民幣的意識,培養勤儉節約的習慣。

4、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本課中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是重點,用錢、換錢,知道1元=10角,1角=10分是本課的難點。

二、說教學方法及其理論依據:

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在學生交流、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啟發引導,通過師生交談、問答法、課堂交流法,引導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訊來理解知識。教學中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使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數學,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數學。教師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使學生在豐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應用新知,從而鞏固和深化新知。

三:學情分析:(說學法)

1、學生特點分析:國小生好動、好表現,注意力易分散,愛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學生這一生理特點,一方面要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知識障礙上:知識掌握上,學生原有的認識人民幣的知識並不全面,這節課就是要系統學生的知識,認識各種人民幣,所以應全面系統的去講述。

3、動機和興趣上:要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教師應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來自學生主體的最有力的動力。

四、說教學過程: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式:情境匯入、自主學習,探索新知、拓展應用,加深認識、反饋總結。

(一)情境匯入

設計思路:實物匯入——情景產生問題——凸顯解決問題策略

課始,教師出示存錢罐,問:同學們這是什麼?(生:存錢罐)說的對,這是老師小時候用的存錢罐,漂亮嗎?你們有沒有自己的存錢罐?看來,大多同學都有自己的存錢罐。咱們國家的錢叫什麼知道嗎?對,咱們國家的錢是歸全國人民的,所以叫人民幣,這節課我們就來認識人民幣。這時,教師就板書課題。然後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基礎出發,找準了新知識的起點,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這一程式主要安排3個教學環節:小組交流初步認識—全班交流再次認識—拓展介紹深化認識

要想分類數,那得先會認,認識人民幣的小朋友舉手,太好了,課前老師讓你們帶的錢帶來了嗎?下面以小組為單位將你帶來的錢介紹給大家,介紹時說清這2件事,課件出示:1、你這張錢面值是多少?(也就數字是1角還是5元,這也是錢的正面)2、你這張錢的圖案是什麼?

活動一:組內交流。教師巡視、傾聽、指導,發現素材。

活動二:全班交流。學生展示錢幣並介紹,教師組織其他同學傾聽、提問,並注重與學生對話,適當解讀,如圖案。通過同樣面值的不同式樣介紹套數及人民幣的收藏價值,根據交流先後分割槽域板書。(大面額的教師提供)大面值的教師現場提供。

活動三:換零錢。認識人民幣單位元角分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這麼多人民幣(指板書)如果要給他們分類的話,可以分為幾類?為什麼?(豎線隔開,板書元角分,介紹人民幣的單位)

生活中常常要換零錢,比如乘公交車。我現在有1元錢(出示)要換成成角的。現在各組準備成角的錢和我換,1角、2角、5角都行,但合起來得和我這1元相等。(小組討論、湊錢)現場兌換,方案不同,都是10角。板書:1元=10角。推想一下1角是多少分呢?板書:1角=10分

關於人民幣,你還知道那些知識?或者你還有什麼問題要問?(適當拓展介紹,如:人民幣的地位、趣聞、愛護等)

讓學生充分經歷了操作、觀察、比較、推理、歸納、概括等數學活動與數學思考,認識了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發現了1元=10角,1角=10分,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三)、拓展應用,加深認識

1、認一認,填一填。自主練習第1題

2、數一數,填一填。

小組活動後展示,同學評價,教師總結。

(四)、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我們知道人民幣的單位是……,1元=1角=讓我們從現在起,做人民幣的小衛士,愛護和使用好人民幣,下課!

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課的收穫,既是對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既簡明,又突出重點,讓學生看上去一目瞭然,能很清楚地看到這節課所學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