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數學活動說課稿

說課稿5.46K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利於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於教研活動的開展。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數學活動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數學活動說課稿

數學活動說課稿1

教材分析

學情分析

教學目標

方法手段

教學程式

板書設計

本節數學活動課要講授的是滬科版七年級數學課 本 第73-74頁的內容 ,它包括兩個方面問題:(1)課本中的數學活動Ⅱ,一個兩位數,將它的個位與十位上的數字對調,得到的新兩位數與原兩位數的和、差分別是11的倍數和9的倍數。(2)是閱讀與思考,它通過歸納,猜想把數學模型中蘊涵的數學規律進行總結,概括出來。這些數學規律也是相關的用代數式表示一個量,整式的加減運算等內容。

本節數學活動課是在學生學習完整式的加減之後學習的,它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代數式的相關知識很有用處。它的入點低,學生具有整式及國小數學的基本知識就可以解決本節課的問題,不論成績好壞,絕大多數的同學都可以參與進來,後面的歸納推理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有利,它能促進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

教學內容

地位作用

重點難點

重點: 1、發現兩位數互換位置後得到新的兩位數與原兩位數的和、差的整除性質及理由。

2、對歸納推理的理解和簡單的運用。

難點:1、怎樣用整式的加減及整除方面知識證明兩位數互換後得到的新兩位數與原兩位數的

和、差、可被 11、9整除;

2、對正方形拼圖的理解

我現在教授的七年級11班是我校的藝術班,學生基本素質不錯,學生的運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簡單的邏輯推理能力較強,大部分同學的求知慾強,思考積極,前面的一節活動課學生反映較好。

數學活動課是希望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進來,本節課要求學生的運算能力較低,學生基本都具有。後面的歸納、推理部分,正方形的拼圖問題題目較長,要求學生們具備相當的閱讀理解能力,在這一點上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細緻認真閱讀題目,分析題意,相信同學也是沒有問題的。

本節課的前面學生已學習用代數式表示一個整數、整式的加減、國小中的整數的某些整除性質,這對學習第一個問題的知識儲備是充分的。從國小階段到七年級,學生對拼圖、填數問題已具有相當的經驗,也有一定的邏輯推理能力,但對第二個問題中的理解由正方形拼圖而得的規律以及完成後面的練習還是有點難度的,需要在教師的鋪墊、引導下完成。

 知識準備

能力儲備

學生情況

努力創設課堂中的愉悅情境,使學生處在積極思考、大膽猜想的氛圍之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通過拼圖來體會、理解歸納推理的原理。

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皆有數學,數學學習不是枯燥乏味的。深入之中,就發現它有無窮的樂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嚴謹治學的精神。

(1)通過用代數式表示兩位數,掌握兩位數與交換其位置後的兩位數它們的和能被11整

除,差能被9整除的規律及其理由。

(2)利用正方形的拼圖,讓學生理解其中蘊涵的數學原理,逐步認識數學中的歸納推 理。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第一問題由幻燈片展示兩位數的和、差及得到的整除性質,第二個問題要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示正方形疊加及其中蘊涵的數學原理。得出的結論及相關練習用幻燈片展示,練習中有幾條直線的交點數問題可在黑板上通過逐步加直線得到交點數的變化規律來解決。

本節課第一個問題通過啟發引導來解決,第二個問題要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類比推理的基礎上,教師加以點撥、引導來完成。

教學時對第一個問題,可把課本的例子再類似的舉幾個,通過計算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然後引導學生通過用代數式的表達、整式的加減,取得理論上的證明。對第二個問題,可以通過動畫讓學生體會到正方體的疊加,實際上就是一組從1開始的連續奇數的和,進而得到從1開始連續奇數和就等於奇數個數的平方這一規律,要先從直觀拼圖再到抽象概括。

教學方法

學法指導

教學手段

教學程式

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

國中數學活動課說課稿

(1)首先通過上次數學活動課中研究過的六位數419419的整除性質,讓學生回憶它的理由

設計意圖:學生對這樣特殊的六位數特點本來就覺得好玩,一下子就可以抓住學生,同時也複習到用代數式怎樣表示它們,被7、11、13整除有什麼要求等,對本節課第一個問題的引入,教學都有利。

(2)用幻燈片展示一組算式, 比課本中多2

個算式,讓學生去觀察、計算,並請同學歸納出它們的規律。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細心觀察、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

設計意圖:逐步撥高,讓學生既夠得著又需費點力,學生在這樣的提問中會興趣盎然地積極思考下去,同時也能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得到理性上的論證。

(4)幻燈展示:兩位數10a+b,交換位置後10b+a,它們的和是11a+11b=11(a+b),差是9 a-9b=9(a-b),分別是11的倍數和9的倍數。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完整的結論,嚴密的證明,培養學生嚴謹、細緻的治學精神。

(5)為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鞏固所學知識,再給學生帶兩個問題回去研究。

①一個整數如果各位數上的數字和是3的倍數,則這個數是3倍數,數字和是9倍數,這個數是9倍數。

②一個整數,如果它的後兩位數是4倍數,則這個數是4的倍數

(3)提出問題:上述規律是否任意兩位數都有用,理由是什麼,若它們不是和而是差,還具有什麼樣的規律?理由又是什麼?

教學程式

第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

國中數學活動課說課稿

第二個問題

(1)用幻燈展示問題2,並作細緻的講解,由問題1過渡到問題2時注意用語言自然過渡過來。

2、同學們仔細觀察圖形,討論一下填寫上面表格。

(1)

(2)

(3)

(4)

(5)

(2)演示動畫,讓學生分析動畫中蘊涵的數學原理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理正方形拼圖中的數學原理有一定難度,學生不太好理解,通過動畫讓學生感受到正方形的層層疊加,先把1、2、3個圖形疊加,用算式表示陰影正方形個數及結果,再類比地讓學生得到4、5兩個圖形的陰影正方形個數及結果,再得到第K個圖形疊加的陰影正方形個數及結果。

3、我們把S1表示第一個圖中的陰影正方形個數,S2表示第1、2兩個圖中陰影正方形的個數和,S3表示第1、2、3三個圖中陰影正方形的個數和S4、S5、……Sk類推,請同學們想一想,填寫下表:

S1= S4=

S2= S5=

S3= ……

Sk=

設計意圖:用恰當、富有挑戰性的語言把學生自然過渡到問題2上來,讓學生在懸疑中集中注意力,提高興趣,同時問題2的題意比較繞口,容易混,要引導學生讀題,並填寫表格,在填寫第4、5兩個圖時就要讓學生分析它們陰影正方形的個數是多少,你是怎樣算出來的,你有幾種方法,鍛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最後再由特殊一般,得到第K個圖形的情形。

(3)把得到的算式及結果用幻燈展示,讓學生思考總結得到一般性規律,同時讓學生理解這樣把數學規律進行推理概括就叫歸納推理。

(4)出示幻燈片:找出規律,填數①1,2,4,8,16,32, , ;

②20,18,16,14, 12, , ;

③1,1,2,3,5,8, , ;

設計意圖:作簡單的鞏固練習

(5)出示幻燈片

設計意圖:這個問題仍是鞏固練習,因有難度,需通過在黑板上演示兩條直線最多有一個交點,每次加一條直線逐步變成三、四條直線相交,找出交點的規律,歸納出n條直線相交時最多的交點個數,總結出一般性結論。

平面上2條直線最多有幾個交點?當直線是3條、4條、n條時最多有多少個交點?

(6)出示幻燈片:

如圖是用五角星擺成的三角形圖案,每條邊上有n(n>1)個五角星,每個

圖案上的五角星個數用s表示.

(1)觀察圖案當n=5時,s= ;

(2)當n=100時,猜想s= ;

(3)你能得出怎樣的規律?(用n表示s)

n=5

先讓學生計算n=5時,圖形中的五角星個數,分析計算的方法,計算方法有多種,要讓學生充分地展示。

再進一步類比得到n=100時的五角星個數,並用n表示一般性規律。

設計意圖:本題也是鞏固練習,學生計算n=5的五角星個數時,會得到很多不同的計算方法,能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思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7)出示幻燈片,小結本節課內容

(8)出示幻燈片佈置課外作業

1、說明一個四位數,如果各數位上的數字和是3的倍數則這個數是3的倍數,數字和是9的倍數,這個數是9的倍數。

2、線上段AB之間加上一個點,則原線段成3條線段,加入2個點則原線段就有6條線段,試寫出線段AB之間分別加3個點、4個點、n個點時原線段中所有的全部線段數各是多少?

設計意圖:前面也有讓學生課下思考3和9的倍數問題,但學生對n位的整數用代數式表示有困難,對它同學們容易理解意義,但不好表達,為了讓學生方便表示,就降低了難度,選一個四位數加以證明。四位數能完整地證明,則本節課中學習的用代數式表示數,整式的加減及整除性質就基本掌握了,線上段中加點數線段的個數與直線的交點問題同屬一類,有點難度,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本節課堂中的歸納推理。

直線相交的交點個數

正方形問題中的第4、 5圖

疊加的計算算式。

K時的情形。

逐步展示正方形中的陰影正方形

陰影正方形個數以及在

及用n表示的一般性規律

n=5時的個數計算

方法

n=100計算公式

五角星問題

數學活動說課稿2

我執教的是青島版二年級下冊數學第十單元《圖形的周長》第二課時。本課時是在認識了圖形的周長後,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己得出計算圖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數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絡,從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導致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也就直接影響了學生創新素質的培養。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更好地體現新課程標準的這一理念,我在設計實踐活動課“美化校園”時,充分考慮到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基礎,教學事例,從實際生活中選取,通過生活融合的具體情景數學化,進而再把數學知識生活化,拓展教學的內容,活化教學的內容,使學生感受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密切聯絡。

一、讓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全過程

以學生為主體,主要是指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要讓學生參與到數學的全過程就必須相信學生,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有一定的潛能,教育的作用關鍵是挖掘學生的潛能,學生潛能的挖掘不是靠教師一點一點的分析告訴學生知識,而是要靠學生自己去實踐去探索。在課前需要學生分小組去進行測量,我只是在測量的時候給予他們一定的指導和幫助,結果我發現他們分工十分明確,每個小組都有負責測量的同學,也有專人記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配合,共同商計測量的方法,體現了小組團結協作,共同克服困難的精神,並且在課上這個測量的過程,使學生參與到數學學習的全過程。

二、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知識的密切聯絡

本節課的設計充分體現出了動手實踐,自己探索與合作交流這些學生學習的方式。測量生活中的物體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生在測量完物體的長度時,計算出了物體的周長,通過計算得出了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在學生彙報交流的過程中,優化了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在以上一系列活動中,使學生感到學的知識是有用的,把它運用到實踐中去的時候,不能生搬硬套,要靈活運用,才能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從而激發起他們熱愛教學,樂於實踐的強烈願望,使學生感到自己就生活在數學之中,我們的周圍充滿了數學。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的重要精神,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活動,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學習數學。數學的學習是建立在日常生活經驗基礎上的,學習數學是為了更好地解決生活中存在的問題,更好地體驗生活。

“在人的發展中,最核心的東西是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不僅關注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在過去的教學中,教師講課多,佔用的時間多,而現在,以活動為主,讓學生自己探究,合作學習,孩子們是多麼的快樂。而且孩子們在深度中會有所發現,在合作中能享受成功,在質疑中能發展自我。

總而言之,本節課的設計著眼於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鞏固所學課本知識,同時感受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數學活動說課稿3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大班數學活動《熊媽媽,幾點了》它是大班數學認識單雙數第二課時的活動。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

認識單、雙數是幼兒園大班幼兒上學期學習的數學內容之一,它來源於幼兒園課程中的科學領域。我發現幼兒在第一課時的學習後,對單、雙數的掌握還存在個別差異,仍需要進一步的鞏固、練習。我們知道,數學本身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在教學中容易讓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影響到幼兒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而《綱要》中明確指出:數學教育的目標是“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在這一精神的指導下,我構思了本節數學活動。將一系列的遊戲貫穿於第二課時的整個活動中,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樂。

2、目標定位:

以幼兒在第一課時的學習情況及布盧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我從認知、能力、情感方面確立了本節課的目標:

(1)幼兒通過遊戲能較熟練地分辯10以內的單數、雙數。

(2)培養幼兒思維的靈活性,提高幼兒在數學活動中的分析

(3)幼兒在遊戲中體驗參加數學活動的樂趣。

判斷能力。根據目標,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於:幼兒在遊戲中通過親自操作,能作證明10以內的任意一數是單數還是雙數。

活動的難點是:幼兒能根據單雙數的排序規律,成功地解決遊戲中的一些問題。

為了在遊戲中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參與活動,我準備了充足的材料:數字卡片、實物教具、磁性黑板、胸卡、頭飾等:此外,富有挑戰性的遊戲還要求幼兒有相關的知識準備,如:掌握序數、相鄰數等。

二、說教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遊戲是每個幼兒都感興趣的活動。為了使幼兒輕鬆、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數學概念,我採用了遊戲法來吸引幼兒的興趣。正如杜威所說的:遊戲就象是一個“糖衣”,讓幼兒在“糖衣”的誘惑下,把本來難以下嚥的“苦藥”吞嚥下去。讓幼兒在遊戲的情景中,主動積極、自願地去探索和發現,以自己的方式獲得經驗。真正體現幼兒在活動的主體地位。而教師則以飽滿的情緒、適時的指導把遊戲貫穿於活動的始終,通過遊戲的由易到難,層層深入,進一步使幼兒加深和鞏固對單雙數的區分以及把握單雙數的排序規律。使在攻破難關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樣教也正契合了《綱要》中關於“教師應成為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理念。此外,我還採用觀察操作法、賞識激勵法引導幼兒在遊戲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從而使本活動達到科學性、趣味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根據綱要精神:數學教育要“引導幼兒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問題”。大班幼兒處於學前晚期,學習能力顯著增強、遊戲水平也有很大提高。所以,在一系列循序漸進、富有挑戰性的遊戲中促進了幼兒對單雙數及相關概念有更透徹的理解。豐富的遊戲帶動了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既體現了“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也促成了“合作探究式”師生互動的形成。

四、說教學程式

為了充分調動幼兒的各種感官參與活動,我採用由易到難、環環相扣的方法組織本次活動:

(一)幼兒通過聽數做反應,複習認識10以內的單、雙數。

我以可愛、笨拙的熊媽媽形象吸引幼兒遊戲的興趣,邊和他們玩“熊媽媽,幾點了”的遊戲,邊進入教室:當熊媽媽說到“天黑了”的時候,幼兒回位坐好。愉快的遊戲氛圍給整個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把遊戲引入課題,提出新的遊戲規則:當熊媽媽說單數時它會回頭,這時幼兒站好不動;當說到雙數時,熊媽媽不回頭,幼兒可以自由活動。新遊戲開始,教師注意觀察幼兒是否能遵守新的遊戲規則。遊戲後請個別幼兒運算元字和實物來證明10以內的某數是單數還是雙數。

(二)幼兒通過觀察數並用肢體動作表現10以內的單、雙數。

皮亞傑在認知學說中提山:“幼兒在遊戲中擴大認識,形成概念,思維變得靈活,能用實物、動作和語言來表現周圍世界。”所以在這一環節中游戲由淺入深:當幼兒問幾點時,熊媽媽不回答,只出示數字讓大家判斷:看到單數,就獨自站好不動,看到雙數,就找一個同伴相抱。這個遊戲是活動的重點環節,它讓幼兒用不同的肢體動作,進一步感受和表現單、雙數的不同之處。遊戲的難度加入了,趣味性也更濃厚了,好奇、好動是幼兒的特點,這一環節的遊戲使幼兒的情緒高漲,活動的白動性、積極性明顯增強。

(三)幼兒通過親自操作歸納出單雙數的排序規律。

引導幼兒發現單、雙數的排列規律並清楚、正確地表述出來,是本次活動的難點。解決了這個問題,幼兒就能真正地掌握單數、雙數了。於是,老師出示1—10的數卡,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好,反扣在黑板上。遊戲由易到難地請幼兒運算元字:

(1)誰能翻出所有的單數?準能翻出所有的雙數?幼兒在操作過程中歸納出單數、雙數的排列規律;

(2)教師再次把數字反扣在黑板土:請幼兒翻出最小的單數;最人的單數:最小的雙數;比2大的雙數;2的大隔壁鄰居;翻出6的小隔壁鄰居:從1——10還有哪些數字沒有翻出來,它是幾?是單數還是雙數呢??(難點一個個的被攻破,孩子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四)幼兒在音樂遊戲中鞏固單、雙數。

音樂遊戲《倫敦橋》的歡快氣氛可以使本次數學活動達到新的高潮。請來到的所有單數寶寶到前面站好,請最大的單數和最小的單數寶寶搭橋,遊戲開始,捉到一個數字寶寶就要請它的人、小隔壁鄰居來救它,遊戲繼續進行。

請今天來到的所有雙數寶寶到前面站,遊戲玩法如上所示。

結束環節:熊媽媽和大家玩了這麼多遊戲,它要帶著數字寶寶們(全體幼兒)去數學王國認識更多的朋友……本次數學活動以遊戲形式開始,在遊戲中收尾。整個活動貫穿於一系列動靜交替的遊戲中,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單、雙數。豐富多樣的遊戲使邏輯抽象的數學知識生動、形象起來,讓孩於們更容易接受、更喜歡學習。

數學活動說課稿4

一、設計意圖:

不同的形狀、五彩的顏色、大大小小的餅乾,這是幼兒在生活中最最常見,也是幼兒比較感興趣的事物之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要求,選擇了適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學習特點的活動內容,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注重了幼兒的個別差異,促進不同水平幼兒的發展。這次活動是在幼兒能正確感知圓形、三角形的圖形特徵的基礎上設計的。以幼兒生活中最熟悉的餅乾為材料,以餅乾車間為背景,讓幼兒模仿工人“進車間”、“分餅乾”這些情景,重點在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學習以圖形的某一特徵來分類,並將分類的標準分層分配到各個遊戲中,使活動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二、活動目標:

1、在正確感知圖形的基礎上,學習按圖形的某一特徵(顏色、形狀或大小)進行分類。

2、能愉快地參加操作活動,並在集體面前大膽發言。

三、重、難點:

學習按圖形的某一特徵進行分類。

難點形成原因:小班的幼兒對圖形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瞭解,不管是三角形、圓形、或是正方形,基本上都能對他們的特徵有了基礎的學習。但是對於按照物體的特徵來分類對於小班的孩子還是有一定程度的難度。小班的孩子對於分類僅僅只限於個別化,比如,按照顏色、按照形狀來分類,但是讓孩子自己發現,自己分類或者類似的邏輯思維是比較難的。

四、難點解決策略:

1、角色扮演:整個活動,幼兒以工人的角色來參加,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2有效提問:活動過程中,教師經過一些有效提問來讓幼兒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方向,或者一些經驗的提煉來學習。

五、活動準備:

1、場地佈置成兩個車間。

2、每人手臂上戴袖章。(紅或綠)

3、幼兒人手一份圖形卡片,一個分類盒。(紅或綠)

4、放大的圖形卡片三分,磁性黑板上湧自粘紙貼成分類盒。

5、或駕車兩輛,分別掛上標記牌。

6、記錄紙

六、說活動流程:

(一)角色匯入,激發興趣。

這一環節教師以餅乾姐姐的身份交代遊戲任務,幼兒馬上就進入工人的角色,並且以自己袖套的顏色來進行分類,鞏固了幼兒在沒有其他因素的干擾下進行單一特徵分類的技能。

(二)操作探索,引導觀察。引導幼兒排除其他特徵干擾,按圖形的某一特徵分類。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教師注重啟發幼兒操作探索,主動講述分類方法,讓幼兒充分得到鍛鍊和發揮,並且在遊戲最後以貼星的形式評價,巧妙的為下一個遊戲做好鋪墊。)

(三)搬運提神,拓展深化。

最後以裝運餅乾的遊戲結束,並將分類要求再次提高,使整個活動一氣呵成,結局完整,取得良好效果。

數學活動說課稿5

一、說教材

認識長方形是中班的教學內容。在幼兒認識平面圖形的過程中,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幼兒已經認識了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在此基礎上來認識長方形,對幼兒來說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提高的過程。

二、說目標

長方形是有兩組對邊相等,四個角一樣的的四邊形,是幼兒在認識正方形後又認識的一種圖形,正方形和長方形對於幼兒來說是容易混淆、不好區分的圖形,因此,中班幼兒認識長方形,就必須和正方形進行比較,通過比較讓幼兒認識到長方形與正方形的不同,理解長方形的特徵,所以,我把本活動的目標定為:

1、培養幼兒對圖形進行比較的興趣。

2、認識長方形,知道名稱和基本特徵,能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瞭解它們的異同點。

3、能在周圍環境中找出長方形的物體。

三、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長方形的特徵,並讓幼兒聯絡生活尋找長方形。

難點:通過操作演示讓幼兒正確認識並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

四、說教具準備

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及熱情,樹立目標的整合觀、科學觀、系統觀,使活動呈現趣味性、綜合性、活動性,我進行了如下準備:

1、課件;我製作了吸引孩子的動畫課件,目的是激發孩子的興趣,調動孩子投入學習的積極性。

2、長方形卡紙一張,正方形卡紙一張,白紙條一條,為教師演示講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做準備

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卡紙若干張,棒棒膠,白紙若干張。

3、幼兒學具:每個幼兒座位上放一個小信封,裡面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大小不一若干張,棒棒膠,白紙若干張,為幼兒動手操作做好準備。

4、幼兒每人一盒水彩筆。

四、說教法和學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教師應該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要心中有目標,眼中有幼兒,時時有教育,以互動的、開放的、研究的理念,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因此我採用瞭如下方法:

1、創設情景,從激發幼兒的興趣入手。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我們面對的是一些幼兒,他們年齡小,注意力特別不集中,所以我教學時始終把握住從幼兒的興趣入手,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開課時,我創設了適合幼兒的情景,邊放課件邊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渲染,激發幼兒保護小松鼠,想為小松鼠造房子的興趣,從而讓幼兒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來,為幼兒能專心來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起了調動作用。當我帶領幼兒認識了長方形後,我還是緊接著這個故事情景:“小松鼠凍得受不了了,我們趕快為小松鼠造房子吧”。幼兒聽後學習的熱情又被點燃,於是將快速投入到擺房子的活動中,以此讓幼兒靈活地運用長方形,達到教學的目的。

2、觀察法:觀察是幼兒認知活動中比較重要的學習方式,在活動中,我充分利用手中自制的長方形和正方形教具,通過老師的量一量,折一折,讓幼兒觀察交流,讓幼兒認識到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特點以及他們的不同點,最終認識長方形。

3、操作法:動手操作能引起大腦的積極思維,大腦皮層的分析和綜合活動來自運動器官的訊號,當幼兒注意變為幼兒直接操作的物件時,就使大腦皮層處於進行了一大半,幼兒也累了,注意力已經很難集中了。於是我還是緊扣前面創設的情景,用故事貫穿整個課堂,設計了讓幼兒用圖形為小松鼠擺房子的活動,一是調動幼兒興趣,緩解疲勞,二是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三是讓幼兒在擺一擺的過程中再進一步的認識長方形,擺完後再讓幼兒交流自己造的房子哪裡用了長方形,讓幼兒更進一步地認識長方形。

五、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時,我首先從孩子的特點入手,知道幼兒園的小朋友對小動物特別感興趣,也特別愛保護小動物,所以我創設了小松鼠沒房子住這樣一個情景,激發幼兒保護小松鼠的願望,調動幼兒參與學習的熱情後,我趕快掉轉話頭,引導幼兒認識建築材料,鞏固複習前面的知識,從而為引出新知識做鋪墊。

2、複習舊知

這一環節主要是對前面學習的內容鞏固複習。本節課我的新授內容是認識長方形,所以很有必要把前面學的相關的圖形知識在這複習,讓幼兒心中建立圖形的概念。

3、教授新知

這個環節主要有三個內容,一是匯入,二是認識正方形與長方形的特點,三是認識長方形。在匯入這個環節中我以做遊戲的方法引入,激發幼兒的興趣。第二個環節是突破重點和難點的地方,在這個環節中我採用直觀演示的教學方法,用卡紙準備了大正方形和長方形,用紙條當尺子,量一量讓幼兒觀察發現,通過折一折再讓幼兒觀察發現,以此讓幼兒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的特點以及不同,從而正確地認識長方形,也就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4、動手操作,擺圖形

這一環節的目的一是調動幼兒興趣,緩解疲勞,二是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三是讓幼兒在擺一擺的過程中再進一步地認識長方形,擺完後讓幼兒交流自己造的房子哪裡用了長方形,讓幼兒更進一步地認識長方形。

數學活動說課稿6

課題:1和許多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小班數學活動《1和許多》。下面我將從幼兒、教材、教法學法、活動目標、活動準備、活動過程及評價幾個方面來闡述我對本次活動的理解和認識。

一、說幼兒。

本次活動的物件是3歲剛剛入園的孩子,我將這個年齡段孩子閱讀的特點總結如下:

一是孩子特別喜歡按照順序背數字,甚至可以背到10,這種行為表明這些孩子對這些數字特別感興趣。

二是孩子孩子還沒有建立初步的量概念,例如:當孩子做自我介紹的時候總是習慣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來表示三,有一次我換成了另外三個指頭孩子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所以我想通過活動,引導孩子引導孩子初步感知“1”和“許多”這兩個不同的量。

二、說教材。

認識“1”和“許多”是認識量的基礎也是感知集合和元素關係的基礎,單個的數量“1”很容易理解和表示,“許多”是一個集合的概念,孩子不能感知集合這種抽象的概念,但是通過和“1”的對比後卻能夠很容易感知這兩個量以及“許多”這個大集合是由一個一個元素組合而成的。

三、說教法。

活動過程中,老師主要運用了提問法,圖片展示法。

四、說學法。

活動中,幼兒主要運用了操作法,觀察法,討論法。

五、說活動目標。

活動目標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導向作用。

(一)情感目標:通過遊戲活動,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二)能力目標:能區別1和許多這兩個不同的量

(三)知識目標:知道 許多是由一個一個1組成的。

三個目標相輔相成,又循序漸進。。

六、說話動準備。

為了更好地服務於本次的活動目標和完成活動內容,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一)經驗準備:能聽懂老師的指令。

(二)物質準備:

1、兩棵果樹,若干蘋果圖片是為了在第一個環節中孩子具體操作而準備的材料。

2、水果籃一個是為了在第四個環節中幫助孩子感知很多是由一個一個組成的

3、課件是為了在第三個環節中幫助孩子通過三組圖片的對比感知“1”的量和“許多”的量的區別。

七、說話動過程。

本次活動總體上共有四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是引導幼兒自主操作,通過引導孩子自己到果園摘一個蘋果,幫助孩子初步探索和感知一個蘋果的含義。

第二個環節是引導通過觀察PPT,感知“1”和“許多”的差異,並能夠區別“1”和“許多”。

第三個環節是通過孩子們摘的一籃子蘋果,幫助孩子通過感知一籃子蘋果是小朋友一個一個放進去的,感知“許多”是由“一個一個”組成。

八、說活動延伸.

本次活動將在生活中尋找“1”和“許多”都藏在了哪些地方?作為了活動的延伸有三個作用,第一是可以鞏固對這兩個量概念的理解,第二是幫助孩子建立數學的知識是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到的意識和觀念。

數學活動說課稿7

一、說教材

設計意圖:

排序,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充滿了排序:服裝花紋上的排序、皮包上圖案的排序、飾品排列上的排序、環境裝飾上的排序、物品包裝上的排序、公園中花草種植的排序……這些有規律的排序帶給我們生活中的美。孩子們在生活中有意或無意識地會發現生活中存在一些排序的現象。如:吃飯的碗和盤子周邊的漂亮的花邊;裙子袖口和裙邊的花邊;衛生間瓷磚排列的圖案……而我們教師正是孩子發現、運用和創造這種有規律的美的引導者。

幼兒學習排序可以為幼兒建立初淺的數學概念做好準備。幼兒學習排序,可以按物體量的差異排序,也可以按物體的某一特徵或者規律排列順序。大班幼兒已經積累和建立了有關物體在顏色、形體和數量等特徵差異排序的數學經驗,可以更進一步地學習按照物體量的差異和數量的不同進行10以內正逆排序,初步體驗序列之間的傳遞性、雙重性和可逆性的關係。新《綱要》提出"在幼兒的生活中進行數學的學習",讓幼兒在生活中學數學、玩數學、用數學,教師引導幼兒在遊戲和玩樂中初步接受和學習有規律的排序,並鼓勵幼兒將之應用於生活。

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並結合《綱要》精神,我為幼兒選擇的教學活動為"按物體的特定規律排序",並設定在大班第二學期進行。

二、說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比較發現物體排列的傳遞性、可逆性,並進行大膽自主的排序活動。

(2)增強幼兒對排序操作活動的興趣,逐步發展幼兒的思維、觀察、比較和初步的判斷推理能力。

分析:

目標(1)為認知目標,重在鼓勵幼兒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比較,發現物體排列的傳遞性、可逆性,並進行大膽自主的排序活動。其中發現和學習物體遞增遞減的排序規律是本次活動的新知識點,也是難點部分。

目標(2)是能力和情感目標,重在激發幼兒對排序活動的興趣,掌握排序操作的方法,發展幼兒的排序能力。

三、說重難點

重點:鼓勵幼兒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比較發現物體排列的傳遞性、可逆性,並進行大膽自主的排序活動。

難點:引導幼兒發現遞增遞減的排序規律,並學習排序。

為了解決重難點,我以佈置新家為切入點,準備了各種形象、有趣的教具。通過各種形象有趣的排序活動的操作,讓幼兒學習排序並激發幼兒對排序活動的興趣。大班的幼兒喜歡一些具有挑戰性的操作,在活動中藉助一些啟發性的、具有探索性的問題,讓幼兒自主探索排序的方法,從中找到排序的規律。

四、說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已經有按照物體某一特徵規律進行排序的經驗:如按照物體的顏色規律的排序、長短規律、寬窄規律、高矮規律的排序等等。

2、物質準備:新家藍圖,幼兒分組操作材料:鋪地磚(藍白泡沫毯)、串彩鏈(長短寬窄顏色不同的長條手工紙)、圍圍牆(四種顏色的炮彈玩具)、種樹(高矮品種不同的樹)遞增遞減排序示範卡片三張、雪花片、黑白序列的排序圖樣、黑白方塊若干。

五、說活動過程

1、第一環節:教師出示新家的藍圖,提出今天活動的要求。直接引出主題,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2、第二環節:教師介紹裝修的材料,提出裝修的要求。幼兒自主探索物體簡單的排序規律,進行分組操作。

⑴鋪地磚:按照藍白顏色變化規律排序。

⑵圍圍牆:按照炮彈顏色及節數規律排序。

⑶做彩鏈:根據紙條長短、寬窄、顏色的不同有規律串彩鏈。

⑷種樹:按照樹的形狀、高矮不同規律排序。

在這一個環節中,可以讓幼兒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不同活動材料進行操作,這也便於教師的分層指導及因材施教。在幼兒的自主操作、同伴間的探索交流和師生的共同小結的活動中,重點目標的第一層次得以解決。

3、第三環節:教師出示三張遞增、遞減規律排序的卡片,(卡片1:蝴蝶不變,小花逐一增多;卡片2:蝴蝶不變,小花逐一減少;卡片3:蝴蝶逐一減少,小花逐一增多)。幼兒通過觀察、比較,發現圖形遞增、遞減排序的規律。然後幼兒用不同色彩的雪花片,學習按物體數量的遞增和遞減的規律排序。在這一個環節中,通過觀察、比較、發現、操作等方法解決了重難點目標,這訓練了幼兒進行初步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4、第四環節:欣賞黑白序列,教師出示黑白序列,讓幼兒觀察尋找序列中黑白兩色是以幾個為一組進行排列,知道黑白兩色也可組成許許多多有趣的序列。鼓勵幼兒設計運用已有的排序知識設計一條"黑白配"小毛巾。幼兒介紹自己設計的"黑白配"小毛巾,說明排序規律。這一環節通過欣賞、觀察分析、和設計表述等方法,使活動的重難點目標得以突破提升。

5、活動延伸:觀察家裡、大自然中具有規律的排序現象,讓幼兒互相交流。讓幼兒帶著問題觀察生活,將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滲透到生活情景之中並進行再運用,有利於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促進其創造能力的發展。

六、說教法學法

大班幼兒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準備。遵循新課程所倡導的基本理念,本節課採用瞭如下教法和學法:

1、情景引入法:

課堂上通過生動的談話、演小品等情境,使幼兒提高學習興趣,產生探索新知的慾望。

2、觀察法:

活動中通過安排幼兒觀察兩種範例圖,引導幼兒發現兩種簡單的排序規律,建構知識系統。

3、自主探索法:

幼兒在認識的基礎上,通過提供學習材料,讓幼兒進行動手操作,體驗和探究按顏色、形狀等規律特徵進行排序的士製作過程。

4、說亮點

首先,教師為幼兒提供了他們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在教學中,教師以佈置新家引題,讓孩子作為幼兒園的小主人佈置新家,因為孩子都有參與裝修自己的家的經驗,所以孩子的興趣很快被激發。羅傑斯認為:越是兒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兒童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會越大,只有當兒童覺察到學習內容與他自己有關時,才會全身心投入,意義學習才會發生,才會產生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

其次,教師注重在引發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深入學習新的知識點。在活動中,幼兒的第一次操作,就是引發幼兒的已有經驗,幼兒按照顏色、數量、長短、寬窄、高矮等特徵進行排序,幼兒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更加容易接受新知識。

再次,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幼兒尋找操作材料的過程,並視之是數學思維的過程。讓幼兒在排序操作中,從眾多複雜多樣的材料中篩選出可供排序的材料,正是體現了數學知識自身的嚴密性和關係變化的複雜性,並培養了幼兒思維的準確性與變通性。

最後,創設開展多種排序活動,幫助幼兒多角度理解排序活動。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綜合了顏色規律的排序、長短規律、寬窄規律、高矮規律、數量的遞增遞減規律的排序,幫助幼兒從多角度建立排序的概念,起到舉一反三的教學作用。

教學反思

整個活動以孩子們的操作為主,讓每個孩子都有自己動手操作的機會,活動的目的基本達到,大部分孩子都能掌握按規律排序。活動的過程能兼顧全體幼兒的需要,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讓每個幼兒都有成功和進步的體驗。

數學活動說課稿8

一、說教材

在我們的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它是現在兒童必備的科學文化素質之一,所以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活動對於幼兒發展的影響不可忽視。

在幼兒初步數概念的發展與教育中,10以內基數的教學時幼兒園數學教育的重點內容。幫助幼兒形成10以內基數概念,可以為其進一步學習加減運算奠定基礎。考慮的不同階段兒童的身心發展特點,我借鑑設計了中班數學教育活動《變化的隊形》。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能正確點數數量在10以內的物體,並說出總數,正確認識10以內基數的實際意義;

2、難點:能不受物體大小、形狀、排列形式等因素的影響,正確判斷10以內物體的數量;

三、教學方法

幼兒10以內基數的數數方法主要有按物點數、感官計數、比較相鄰數、按數取物等。這裡,我們主要運用按物點數。

四、教學目標

1、能不受物體形狀、大小、排列形式的干擾,正確判斷10以內的數量;

2、能探索用不同的排列方式排列圖形;

3、能傾聽同伴的發言,樂意跟同伴、老師表達自己的想法。

五、教學準備

材料準備:

1、一張森林運動會的PPT圖片2、大象圖片7個、小魚圖片8個、小豬圖片9個。

經驗準備:正確認識10以內的基數、會口手一致地點數

六、教學過程

1、匯入(3分鐘)

(1)出示PPT圖片(森林音樂會),匯入情境,"森林最近要舉辦一場音樂會,小動物們忙著排列自己的隊形,下面我們來認識幾個小動物。"

(2)請幼兒說出黑板中圖片上的小動物名稱。

2、活動過程(20分鐘)

(1)請幼兒仔細觀看小動物們的排列隊形,提問幼兒"那個隊形的動物數量最多,哪個隊形的動物數量最少?"

(2)在給幼兒一定時間思考之後,請幼兒發言。

(3)針對幼兒的回答,進一步提問:"你怎麼知道是大象(小魚)多呢?"

(4)在明確幼兒的真實想法後,引導幼兒排除隊伍排列方式的影響,用點數的方法正確判斷動物數量多少。

(5)請幼兒在黑板是給小動物們分別變換隊形,教師再次引導幼兒判斷哪個隊的小動物數量最多,哪個隊的小動物數量最少。"小動物們這次又變換了隊形,這次又是誰最多,誰最少?"

(6)最後,教師總結:比較數量的多少,要進行點數,在數量不變的情況下,不管隊形如何變,其數量既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

數學活動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兒童學習與發展活動指南中班上冊數學教材《數與量》主題中的一個分類計數活動。《綱要》中科學領域目標要求:“幼兒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而遊戲又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它既能讓幼兒主動參與,又能在遊戲中獲得知識經驗,根據這一特點,我設計了以遊戲“小魚遊”為主線來開展的《海底世界》這一數學活動。整個活動我注重由感知入手,從具體到抽象,從易到難,循序漸進將形象有趣的遊戲貫穿活動全過程。把數學融入到遊戲之中,讓幼兒在遊戲中理解數學的實際意義,並提高數能力。

學情分析:

4——5歲幼兒能根據物體的某些明顯特徵進行分類,但分類後說明分類標準又成了中班孩子進行分類活動的難點。《指南》建議:利用生活和遊戲中的實際情境,引導幼兒理解數概念,通過實物操作引導幼兒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因此,運用計數法來表示分類標準,根據統計結果進行比較,然後逐步過渡到用語言描述分類標準。

活動目標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確立了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標:

1.認知目標:學習分類計數的方法,鞏固對5以內數的認識,感知數物對應,嘗試用圓點來表示數量。

2.能力目標:能用分類計數的方法來表現物體的數量。

3.情感目標:培養幼兒的動手、動腦能力,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難點: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引導幼兒學習分類計數的方法。

活動難點是:能將數物對應,並用圓點表示數量。

活動準備:

海底世界背景圖1幅;海底世界樓房大圖1幅;烏龜圖片1張、螃蟹圖片2張、小蝦圖片3張、章魚圖片4張、小魚圖片5張;海底動物玩具和計數卡每小組1份。

二、說教法

本節活動中我運用到的教法有:遊戲激趣法、情景感染法、操作法。

1、遊戲激趣法:遊戲的過程就是一個感知、體驗的過程。在遊戲的過程中小朋友們體驗了在老師的引導、幫助、鼓勵下獲得成功的快樂。

2、情景感染法:本次活動,我非常重視情景創設,通過創設情景感染幼兒。如:活動中以“小動物們迷路了”情景引入,“送小小動物回家”這一環節幼兒的情緒高漲,興趣非常濃厚。這種方法不僅為幼兒創設了生動活潑的生活情景,還為幼兒創設了寬鬆、自由、探索的學習環境。

三、說學法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活動指南》中科學領域的要求,我最大限度的支援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來獲得知識經驗的需要,因此我的學法主要有:

1、多感官參與法:為了更好地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整個活動通過讓幼兒看一看、數一數、計一計、說一說等多種感官方式,幫助幼兒獲得直接感知和經驗。

2、快樂遊戲法:遊戲既是教法也是學法,又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方法,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為幼兒提供一個輕鬆、愉悅的活動氛圍。

此外,我還運用了操作法、講述法和討論法

四、說活動過程

整個活動我將遵循“教師主導、幼兒主體”的原則,抓住幼兒的興趣是由強漸弱的特點,設計循序漸進環環相扣的環節,通過遊戲激趣——展示交流——操作提升——遊戲鞏固——延伸體驗這一流程來組織本次活動,因此,活動過程如下:

第一個環節,遊戲匯入。

教師帶領幼兒做手指遊戲《小魚遊》,引出活動的主題《海底世界》。

第二個環節,情景引入,學習分類計數。這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點。

展示背景圖“海底世界”激發幼兒興趣。幼兒欣賞圖畫,教師提問:海底有哪些小動物?此問題的提出對幼兒學習分類做了鋪墊。設定情景,請幼兒分別把背景圖中的小動物送回家,引導幼兒準確使用量詞,通過數數來感知每個代表隊各有幾名隊員,再說出應該用數字幾來表示,如:1只海龜、2只螃蟹等,並找出數字卡片貼至相應的小動物房間,這樣有效培養了幼兒數物對應的能力。

第三個環節,通過比較感知動物數量,嘗試用圓點來表示分類計數。

幼兒通過數數、計數、數物對應的方法進行比較,找出了數量最多的——小魚代表隊當裁判。同時,這個環節又是幼兒自主探索、感知數量的過程,為此,我啟發幼兒嘗試用圓點來表示數量,讓他們通過比較來感知數的大小、多少。孩子們在輕鬆自然的遊戲氛圍中學習感知了5以內的數量,也培養了幼兒手眼協調點數的良好習慣。

第四個環節,幼兒操作,鞏固練習分類計數,突破難點。教師巡迴指導幼兒操作。

第五個環節,教師點評,結束活動。

本節活動以遊戲貫穿始終,在情景中感知了5以內的數量,掌握了分類計數這一重點,通過操作活動讓孩子們在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突破了活動難點,達到了活動目標。

數學活動說課稿10

一、分析教材

幼兒園數學是一門系統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有著自身的特點和規律,密切聯絡幼兒的生活,結合幼兒生活實際和知識經驗來設計數學活動。時間無直觀形象是較為籠統的因此,運用了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引導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如: 8 00 入園, 3 30 離園 … 這樣易引起幼兒的情緒體驗,為其理解和接受。根據教材內容和幼兒的實際情況,制訂出本次活動的教學為:

1 .使幼兒認識時鐘,能叫出名稱,基本掌握鐘面的主要結構。

2 使幼兒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之間的運轉關係,能正確識別整點、半點。

3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操作能力,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二 .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次教學活動的目標主要是協助幼兒認識整點、半點和時針與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使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為此,提供了幼兒人手一隻鍾,讓幼兒撥一撥,看一看的過程中掌握整點、半點,知道時針、分針、以及它之間的運轉關係。

三.教法與學法

為了協助幼兒掌握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活動中始終以幼兒為主體。根據幼兒認識過程的直觀形象性,遵循直觀性原則,主要採取視、聽、講結合法來引導幼兒充分觀察鐘面的結構,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活動中遵循活性原則,綜合運用發現法、遊戲法,讓幼兒通過操作活動、言語活動,促進幼兒主動學習;遵循積極性原則,教師藉助環境條件(實物投影儀)集圖象、色彩一體,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遵循個別性原則,對能力差的幼兒在看圖撥指標時,教師注意加強輔導,如: 7 00 時,提醒幼兒分針在 12 上,時針在 7 上。

四.教學準備

小兔木偶,動物鍾若干只(小老鼠、小豬、小猴、小牛、小狗等)圖片若干張,紅、黃、綠鍾各兩隻,幼兒人手一隻鍾,實物中一隻。

五.教學過程

(一)開始區域性

(二)活動開始

我出示了一隻木偶小兔,以小兔開了家鐘錶點引出活動內容,然後出示食物鍾,請幼兒說說鐘的用途,總結出鍾能告訴我時間,人們學習、生活、工作都離不開它

(三)基本區域性

活動中我防止了一言談 ” 和 “ 自問自答 ” 注重幼兒主動的觀察,鼓勵幼兒發現問題,主動求知。

1 .讓幼兒觀察鐘面,指導幼兒仔細觀察。

教師提問 “ 看,鐘面上有什麼?鐘面上有多少數字?這鐘面上有多少數字?這 12 個數字是怎麼排的這兩根針一樣長嗎?等。

2 .認識整點、半點,解時針和分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本環節中,先出示了紅、黃、綠三隻鍾,提出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發現這三隻鐘有什麼祕密?讓幼兒觀察,比擬,最後得出分針指向 12 從而總結出分針指向 12 時針指向幾就是幾點。緊接著又出示了幾隻動物鍾,讓幼兒說說幾點鐘,使幼兒所學知識馬上得以鞏固,而且通過實物投影放動物鍾,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接著通過教師的操作演示,幼兒的細心主動觀察,解分針與時針的運轉關係。由於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所以我最後不進行操作演示,讓幼兒想一想, 2 點到 3 點分針時針是怎麼變化的得出分針走一圈,時針走一格。接著我又以相同的方式認識了半點及半點時分針時針之間的運轉關係。

3 .看圖撥時間

以小兔的口吻提出請幼兒看幾張照片,一下子把幼兒的注意力吸引住了運用幼兒較熟悉的一日活動的作息時間,使幼兒對學習活動較感興趣及易於理解,通過操作活動,使幼兒對所學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請幼兒講講自己是幾點睡覺的讓幼兒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使活動滲入了慣例習慣的'培養。

每組中評出一個聰明娃娃,再到戶外跳舞祝賀他活動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了

六.活動延伸

1 .教師或家長可向幼兒叫介紹多種鍾、表及國內外有關鐘錶趣聞,豐富幼兒的知識。

2 .在日常生活或遊戲中,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幼兒運用表達時間的詞彙:如遊戲時間, 5 點種到下班了 。

3 .教室可設定時鐘,以及請家長配合提醒幼兒按作息時間活動,如:起床、進餐等,協助幼兒建立初步的時間概念。

數學活動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人是一個能動的個體,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社會的發展也強烈需要幼兒有主動性和競爭意識。而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在我選擇的"玩骰子"這個數學活動時,我考慮到教師們習慣於僅以幼兒認識數學,單一的合成、分解這一特點為依據,只強調直觀性,在活動中教師常常運用教具演示,並以此為基礎講解基本的教學概念,而實際,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不是通過聽老師講、看老師演示所能解決的,必須通過幼兒自己主動地參與,瞭解活動過程,孩子們在先前已學習了10以內的組成,進一步學習數的加法運算,大班孩子已具有初步的計算能力,為了更進一步的提高他們這種能力,為進入國小做好準備。在"玩骰子"時,我注重從感知入手,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層層遞進,通過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激發幼兒學習興趣,達到培養幼兒邏輯思維能力的目的。我希望提供給幼兒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導,一步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玩耍過程中發現數的合成的樂趣。

因為從中班下學期開始孩子們特別喜歡玩各類棋子,尤其是男孩子他們競爭意識強,好爭不怕輸得精神時時激勵著我,但有一部分孩子對書的概念薄弱,能力強的孩子帶動能力弱的孩子,讓我好感動。他們互相交流、互相配合,這次我們大班提倡了學習合作化精神,使我們班合作氛圍日日俱增。如:戶外跳長繩(孩子們排隊有序,不推不擠。)、玩貼大餅遊戲(互相協作,3~4人共同努力,獲得快樂。)、鑽圈遊戲(上下共同配合,又序入圈。)。現在孩子們口說出了:大班真好,玩的東西真多、幼兒園真好,朋友真多,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玩,他們叫著跑著,彷彿我們老師也回到了童年時代,家長們也共同參與,我們大(一)班就象一個和睦的大家庭。

二、幼兒情況分析: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滿足於老師所告訴的,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因此,他們對操作比較感興趣,目前,我班中班時期初步學習珠心算,大班上學期學習了數的組成和分解,知道了一個加數和一個加數之和的運算,但個別幼兒還存在運算速度慢,容易錯的壞毛病,而且幼兒對大數字的運算也不成熟,有時也很難轉化過來,所以通過這次活動我希望他們能把這些好的運算方式與平時課間玩耍相結合,使他們能進一步提高,為入國小打好基礎。

三、目標確定:

新《綱要》指出:科學教育的價值趨向不再是注重靜態知識的傳遞,而是注重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孩子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接受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導幼兒向最近發展區發展。在接觸中發現,大班孩子喜歡探索,喜歡嘗試,,對於動動、做做、玩玩,非常感興趣,還會合作著自己找朋友玩,於是我啟發他們在操作後進行交流和討論,積累經驗,引導他們發現玩棋學運算的樂趣。

因此,根據《綱要》中數學領域的目標以及本班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將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於:

1、通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培養他們觀察、思維、運算能力。

2、學會根據兩個骰面上的點數說出相應的答數,並會一一對應擺放棋子。

3、發展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遊戲活動使孩子認識到數與棋類的關係。

4、通過幼兒操作、探索、親自嘗試,提到孩子們競爭意識。

目標分析:

1、能力目標,認知目標:使幼兒學會運用兩個數字進行組合運算。

2、情感與價值目標: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激發幼兒對數的運算的興趣以及大膽表現,積極交流的良好習慣。

3、發展目標:能分析問題,有一定的競爭意識。

四、教學要點:

1、教學重點:本課重點是學習兩數間組成進行加法運算。

2、教學難點:本課難點是學會謙讓,互相交流合作默契。

五、教法:

採用展示教具嘗試發現,綜合瞭解規律對比,帶問題自由組合,動手操作配合完成遊戲活動。

六、學法:

以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學習,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方法與學習習慣,讓幼兒看看、想想、練練、玩玩,一玩為主,以親自實踐,積極動腦,動手來學習新知識。按照心理常識,幼兒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v,就能自覺地排除內外主客觀因素的干擾,集中注意力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把學習當成一件愉快的事。

本課通過各類棋子進行操作,來感知加法運算;然後通過數的組成來理解得數;最後通過練習,讓學有餘力的幼兒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嚐到學習成功的喜悅。

數學活動說課稿12

一、分析教材,把握中心。

1、說課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數學第三冊第三單元數學活動課《我長高了》。

2、教材簡析:

《我長高了》是在學生學習了釐米和米的認識基礎上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測量長度的活動。在測量長度活動中,教材通過讓學生互相測量身高、步長、兩手伸開長以及測量門窗的寬度等實際活動,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

3、教學目標:

(1)在活動中學生進一步鞏固對釐米、米的認識;

(2)學生掌握正確的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初步形成對周圍一些事物的量化概念;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滲透簡單的統計思想。

這部分的教學重點是學生掌握正確的量物體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測量活動。教學難點是在活動中滲透簡單的統計思想。

二、選擇教法,指導學法。

根據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我設計了一條通過教師啟發,學生動手操作,從感知中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掌握正確測量方法的途徑,採取導一扶一放的教學策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為了使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實現,在重視教法選擇的同時,更要重視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猜測感知:通過猜一猜講桌和窗的長度,感知釐米和米的和長度。

2、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動手實際測量物體的長度,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同時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

3、歸納概括:在活動中,教師用統計表記錄資料,使學生初步瞭解收集資料的方法,積累一些對統計初步知識的感性認識。

4、自由測量:通過指導學生自由測量,想一想,議一議,讓學生自己探索知識。

三、優化教程,合理安排。

本課時計劃分四個教學環節,每個環節設立不同的側重點,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逐步達到教學目的。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激發慾望。

1、溫故鋪墊:比劃出1釐米、1米的長度,目的是喚起學生對釐米和米實際長度的回憶。

2、談話創設情境:同學們能猜一猜講桌的長和窗戶的寬嗎?通過大家自由猜測,加深對釐米和米的認識。這時教師提出大家的猜測是否準確這一疑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第二個環節:實際測量,掌握方法。

在這個環節中,首先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測量講桌的長和窗戶的寬,驗證剛才的猜測是否準確;然後教師將學生測量的結果收集在一起,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問題,為什麼有的會不一樣?學生思考後發現有的同學在測量時方法不對,因而出現了誤差;最後教師針對這一問題指導學生思考,正確的測量方法應該是怎樣的?在學生敘述後再用課件展示加深印象,從而使每個同學都能掌握測量的正確方法,並將此方法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第三個環節:滲透統計內容,建立感性認識。

1、談話引入:猜一猜同學的身高大約是多少?怎樣知道猜測結果是否正確?

2、請同學演示並敘述測量身高的正確方法。

3、分小組開展活動,測量自己的身高。

4、將同學的身高資料收集整理成一張表,引導學生學習看統計表,初步瞭解通過統計表可以獲得一些有用的資訊。

5、讓學生討論後再說一說自己瞭解到了什麼內容,逐步滲透統計初步知識,建立對統計初步知識的感性認識。

第四個環節:自由測量,深化發展。

在這個環節中,放手讓學生去自由測量,想測量什麼就測量什麼,通過對各種不同實物的測量,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學會使用各種測量工具,同時也可使學生獲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識性的資料。

數學活動說課稿1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小班數學活動《"1"和"許多"》,我將從說教材、說目標、說活動準備、說教學法、說活動過程這幾個方面進行講述:

一、說教材:

《"1"和"許多"》是幼兒初步認識數量的一個活動內容,現實生活中,在歸納某些物品的多少時都離不開"它們",例如:一個氣球、一塊蛋糕、一個蘋果、許多糖果、許多玩具、許多鞋子等等。如果只是告訴幼兒"1"和"許多"的關係是比較枯燥抽象的,本班大部分幼兒處於小班年齡階段,根據小班幼兒年齡小,自控能力差,動手能力弱,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等特點,本次活動我將通過讓幼兒觀看課件、遊戲以及操作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幫助幼兒理解"1"和"許多".在幼兒理解"1"和"許多"的基礎上,還鼓勵他們自選材料進行操作活動,以此來提高他們的動手操作能力。通過活動的設計,讓幼兒以具體直觀的學習方法掌握了知識,也讓幼兒在遊戲中初步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說目標:

根據小班幼兒喜歡玩遊戲,有意注意時間相對較短的身心特點,結合本班幼兒對有關數以及數與量之間的關係理解比較模糊和已有的知識經驗水平,我將本節活動的目標定為:

1.認知目標:

(1)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讓幼兒在觀察與實際操作中理解"1"和"許多",學習詞語"許多".

(2)引導幼兒感知"許多"可以分成很多的"1",1個1個的物體組成"許多" 的物體。

2.技能目標: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實際操作的能力和鼓勵幼兒大膽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標:喜歡參加各種遊戲活動,願意與同伴共同探究、互相交流、分享各自的發現。

激發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重點:認識"1"和"許多",能用"1"和"許多"歸納物體數量的多少。

活動難點:感知"許多"可以分成1個1個的物體,1個1個的物體合起來就成了"許多"的物體。

三、說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為了更好地開展本次活動,我做了如下準備:

1.物質準備:課件《小蝌蚪找媽媽》,在活動中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讓幼兒獲得最

直觀的感受。

一棵森林裡的樹(KT板做成)、可貼上的卡紙"小桃子"(數量與幼兒人數一樣多)、許多的糖果、動物頭飾、每人一份串項鍊的材料(許多的珠子,一根繩子)

2.環境創設:創設一個魚塘、一個大森林的情景。教師創設愉悅的遊戲情景,讓幼兒

在各種遊戲活動中逐步獲得新知識。

四、說教學法:

教法和學法的好壞決定了一節課的質量,它是上好一節課的標準。為了能夠讓幼兒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結合小班幼兒喜歡在遊戲情景中獲得新知識的特點,我將本次活動的教學法設為:

1.直觀教學法: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的演示,讓幼兒通過直接的觀察獲得對事物的直接認識,幫助他們理解"1"和"許多"的含義,從而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2.情境法:本次活動以遊戲貫穿始終,教師創設各種遊戲情境,使幼兒在遊戲情境中輕鬆地掌握了"1"和"許多",從而激發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好地完成了本次活動的目標。

3.觀察法:教師利用各種遊戲的形式,讓幼兒通過直接的觀察獲得對事物的直接認識,從而幫助他們理解"1"和"許多"的含義,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4.操作法:在活動中教師投放各種操作材料讓幼兒進行自主操作,使幼兒在操作活動中獲得進一步的認識。

五、說活動過程: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學習科學的過程應該是幼兒主動探索的過程。教師要讓幼兒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鼓勵幼兒之間的合作,並積極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根據這一思想,我將利用角色扮演等操作性的遊戲手段組織幼兒的教學活動。在本次活動中我把動靜結合,實際感知的遊戲活動貫穿於活動的始終,採用集體感知、啟發誘導、有趣的遊戲、實際操作等多種方式,讓幼兒感知"1"和"許多"的數量關係,創設愉悅的遊戲情景環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為引導幼兒正確感知"1"和"許多",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一:以觀察課件《小蝌蚪找媽媽》的形式匯入活動。

1.在匯入活動中,我以課件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活動,畫面出示許多小蝌蚪找媽媽的情景,引導幼兒發現"池塘裡面有一隻青蛙媽媽,有許多蝌蚪寶寶".引出主題,讓幼兒初步感知"1"和"許多",激發了幼兒活動的興趣。

2.進一步感知,並初步區別"1"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

在活動中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小班的幼兒年齡小,他們最喜歡在想象的情景中學習新知識,在本節活動中,我將創設如下情景:現在小蝌蚪找媽媽找的好餓呀,青蛙媽媽很心疼,於是青蛙媽媽要捕許多的蝦給每個蝌蚪寶寶吃,每個寶寶只能吃一頭蝦。引導幼兒說一說"青蛙媽媽一共捕了多少蝦給寶寶吃,每個寶寶分幾頭蝦?"讓幼兒進一步感知"許多"可以分成很多個"1".

二:遊戲活動《捕魚》

用角色遊戲調動幼兒的活動興趣,以教師扮做貓媽媽,幼兒扮作小花貓,一起去魚塘捕魚(魚塘裡有許多魚),一隻小花貓只能捕一條魚的遊戲情境,讓教師參與到幼兒的遊戲當中,既能增加教師與幼兒的親和力,又能使幼兒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

三:遊戲活動《摘桃子送給猴子吃》

1.小班的幼兒年齡小,模仿能力強,他們喜歡在各種遊戲情景中模仿學習新知識,為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我將創設"摘桃子送給猴子吃"的遊戲情景,讓幼兒在操作遊戲活動中感知"許多"可以分成1個1個的物體,1個1個的物體合起來就成了"許多"的物體。從而達到了活動目的。

2.進行小組討論,促進幼兒交流。藉助幼兒遊戲時愉悅的心情提問,說說:"桃子樹上有多少桃子?每個小朋友摘了多少桃子送給猴子?現在猴子有多少桃子吃?"可能這些問題是孩子感興趣的問題,這時幼兒可能會針對這些問題認認真真的回答。這樣的活動,既能促進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促進幼兒與同伴之間交流的機會又能讓幼兒實現活動的主要目的。

四:遊戲活動《找朋友》。讓幼兒在愉悅的活動中結束本次活動。

音樂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遊戲形式,歌曲《找朋友》是幼兒最熟悉的歌曲,如果把它們結合在一起,讓幼兒參加音樂遊戲《找朋友》,將是多麼愉快的活動。為了豐富幼兒對"1"和"許多"的認識以及想象的空間,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沒有把遊戲玩法直接告訴幼兒,而是在遊戲中讓幼兒自由想象,如何在遊戲中創設"1"和"許多"的情景,幼兒可以自由創設遊戲玩法,引導幼兒變換遊戲的傳統玩法以"一個小朋友去找許多朋友"的遊戲形式結束活動。讓幼兒在愉快的遊戲活動中感知一個一個的好朋友合起來就變成"許多"的好朋友。

為了能讓幼兒更好地在操作活動以及現實生活中感知"1"和"許多"的數量關係,我還設計了延伸活動:

1.在區域活動中,教師創設各種操作性的遊戲,例如"分糖果給小動物們吃""串項鍊"等等,讓幼兒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

2.請小朋友們回家後和爸爸媽媽一起找一找家裡哪些東西只有一個,哪些東西有許多個?讓幼兒在實際生活中發現"1"和"許多".

本次活動以《綱要》為指導思想,遵循了循序漸進的原則,讓幼兒在觀察、感知、操作中結束活動。以上是我對本次活動的認識,如有不足,請多多指出!

數學活動說課稿14

一、說教材:

教材內容分析:遊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之一,本次活動,我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融入幼兒喜愛的遊戲中,讓幼兒在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遊戲活動中,輕鬆學習。《大熊的儲藏室》是一本有趣的數學繪本,通過有趣的童話情景,巧妙地把幼兒階段的分類知識融入到繪本故事中,使幼兒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感受到分類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大班的孩子喜歡挑戰和探索,對周圍生活中的問題好奇好問,所以在設計本次活動時,以幼兒的操作探索為主線,讓孩子在一次次探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提高孩子分類的數學能力,引發孩子對生活中分類的關注,並間接的學會整理物品。

 二、說學情:

幼兒現狀分析:單純的數學活動,對於大班的孩子來說,顯得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因此需要遊戲化的數學活動,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在玩中學習,在操作中學習。

 三、說目標:

活動的目標,貫穿於一個活動的始終,對活動起著主導作用。在幼兒的生活中、遊戲中,整理是孩子們必不可少的技能。我們將數學與幼兒的生活聯絡起來,創設故事化的情景,引導幼兒在看看做做中,學習分類整理的方法。目標為:在看看、做做、說說中體驗分類的作用,引發對生活中分類運用的關注。探索將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嘗試按食物的兩種特徵進行二次分類,發展分析、歸納能力。

 四、說重點和難點:

目標二的實現,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所在。以遊戲化的形式貫穿活動的始終。通過引導幼兒幫助大熊解決問題,為幼兒創設一個遊戲的情景,引導幼兒進行探索和操作,從而掌握按食物兩種特徵進行二次分類發展幼兒的分析、歸納能力。

 五、活動準備:

活動準備是為具體活動目標服務的,同時幼兒是通過與環境、材料的互相作用來獲得發展的。為使活動呈現操作性、趣味性、和遊戲性,我準備了故事課件以及各種食物圖片、操作紙人手一份。

 六、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讓每一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探索活動,進行嘗試,感受參與的樂趣,並能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因此,本活動中,我運用遊戲法、操作法,將二次分類的學習內容貫穿於故事情節中,並創設幫助小熊的遊戲情節,引導幼兒進行操作。運用多媒體課件,讓幼兒更生動形象的感受故事的內容與趣味性。

七、說教學過程。

第一部分。用季節的話題匯入活動,引出故事的主角大熊肯尼,從而自然地過渡到繪本內容,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並通過課件畫面,在喚起孩子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孩子仔細觀察繪本畫面,找出食物的不同特徵,為孩子的分類作鋪墊。

第二部分。二次分類是大班數學領域中比較難的知識內容之一,該環節與《大熊儲藏室》裡的情節緊密結合,將抽象的二次分類概念融入故事情節中,讓孩子在情景化的故事內容中瞭解到二次分類的概念。通過整個故事情節貫穿幼兒的整個探索過程,幼兒在幫助大熊逐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各種分類方法,並進行操作探索,讓孩子在有趣的遊戲情境中自主的學習。在第一環節中,通過提問、讓孩子猜一猜、想一想,“大熊會怎麼整理自己的食物呢?”激發孩子們思考探索的慾望。併為幼兒創設故事情景,以幼兒幫助大熊想辦法解決問題為主線,“你們幫大熊看看,它是按什麼來分類的?”從而引導幼兒觀察按大小、形狀分類的方法特徵。

在第二環節中,以幫助大熊試一試為由,引導幼兒自主探索按顏色分類的方法,“你們幫大熊想想看,按大小也分過了,按形狀也分過了,還能按什麼分類呢?”接下來引導幼兒按顏色來進行分類。在操作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即為孩子提供了表達自己探索結果的機會,又通過討論交流把每個個體的經驗一一羅列形成了新的知識經驗。

第三環節,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難點所在。所以在交代操作要求時明確提出按食物種類和大小進行分類,讓孩子有目的的去探索二次分類的方法。新《綱要》中強調:“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因此,我為孩子提供不同種類、不同外部特徵的食物圖片,通過故事的有趣情節,引導幼兒根據故事中小猴的主意,“首先,把你所有的食物分成三大類,按照種類放在一起。把最大的東西放在下面,然後把小的疊在上面。”進行二次分類,並通過相互交流的過程,“你們是怎麼幫大熊整理的?先做什麼?然後呢?”引導幼兒在遊戲中檢查自己的操作結果,並修改自己的操作結果。

結束部分。

新《綱要》中倡導“讓孩子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因此在本次活動的最後一個環節與孩子的生活緊密連線,出示孩子們遊戲時未整理好的畫面,並提問:“大熊的問題解決了,可是我們自己的問題你發現了嗎?看到這些你有什麼感覺?可以怎麼做?”同時也出示超市、書店、蛋糕店等擺放整齊的地方,引導幼兒觀察這些地方的東西是如何整理的。這樣不光讓孩子們探索解決了繪本故事中的問題,又讓孩子思考發現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數學活動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的內容是萬以內數的連加計算,學生已經在一、二年級學習了百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在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習了萬以內數(三位數)的加減法,本節課是在此基礎上安排的。學習本節課可以使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得到充實和發展,為一位數乘除三位數的學習奠定基礎。

2、教材的編排意圖:

教材注重結合生活實際,用圖表形式呈現兩所國小捐書情況,創設“捐書活動”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然後抓住兩步計算的問題展開教學,教材為學生解決問題提供較大的思考空間,未計算前先要求學生估計結果和大致範圍,在此基礎上進行計算。所以本節課的重點是探索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進行計算。難點是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

二、說學情

學生在二年級下冊已經掌握了列豎式計算三位數加減法的法則。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計算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但三位數連加的數目比較大,計算時容易發生錯誤,因此,本節課學生要通過探索活動熟知算理,提高計算正確率。再次培養學生估算意識和認真細心的計算習慣也是本節課的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情況,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探索並掌握三位數連加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計算。發展從表格中獲得資訊,提出問題及估算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連加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運用連加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在情境中解決實際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四、說教法與學法

教法:用講授法、談話法、練習法等利用教材提供的資訊,讓學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時,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學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課前鋪墊:在計算三位數加減法時注意什麼?

一個簡單的問題引起了學生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同時也為本節課學習的知識做了鋪墊。

(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獲取數學資訊,並提出數學問題。然後通過自主探究、彙報交流的方式來解決三個問題:1。哪個年級捐的多一些?2。三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3。四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

(三)達標檢測

這一環節設計了兩個題(“練一練”第1、2題),促使學生鞏固本節課所學的知識。

(四)拓展延伸、回顧整理。

這一環節中先設計了課後的第3題,可以讓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靈活性。然後讓學生通過回憶本節所學內容,對知識進行了梳理、總結。

六、說教學效果。

1、提出數學問題環節學生可能出現誰比誰多或少的問題。

2、本節課容量較大,學生計算量及數字大,可能會完不成學習任務。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加深了學生對本節課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