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行路難說課稿11篇

說課稿2.79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行路難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行路難說課稿11篇

行路難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

上午好

我是語文x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行路難》,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和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教材分析

《行路難》是省編中等職業教育規劃教材第一冊第五單元的第二課李白詩二首的第二首。本單元主要圍繞“揚起自信的風帆”這一話題展開,《行路難》將作者懷才不遇的鬱憤不平揭示得深刻強烈,表現出詩人堅持理想,積極追求和樂觀自信的品格。通過學習對培養學生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過、情”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抒情誦讀,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

2.品味形象、富於變化的語言。

3.體會詩人哀而不傷、悲而能壯、雖歷經矛盾卻仍昂揚向上的情懷。

“三分詩七分讀”,所以誦讀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囿於時代和年齡的限制,體會詩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二、教法和學法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採用朗讀法,提問法,討論法,對比法等。在學法上,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尤其是之前學習了李白的《將進酒》,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先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帶著問題讀這些方式使學生在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再由學生自主鑑賞,教師指導學習。此外我準備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為了順利完成這節課的教學任務,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六個環節展開: 第一環節詩意匯入:

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有一個人曾神思遨遊於天地,用詩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間之景,他被人們稱為“謫仙人、詩仙”他就是李白。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曾學過他的哪些作品。通過這一環節,既聯絡了舊知,又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詩意的古典文化氛圍,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第二環節傾聽作品 ,創設情境

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通過播放文章的flash朗讀,兼具美麗的畫面和聲情並茂的朗讀,對於學生讀準字音進入情境非常有效。

第三環節反覆誦讀,走入文字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先請幾名學生朗讀,在此過程中組織學生聽讀、評議,然後集體朗讀。在這基礎上,讓學生配樂朗讀。(樂曲竹林空照,這首樂曲節奏舒緩而有力,正好適宜這首詩的基調)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詩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詩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四環節與文字對話,賞析詩句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課堂上丟擲一個主問題來帶動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因此,我就問學生“你喜歡哪一句或幾句,喜歡的理由是什麼?” 在《將進酒》的學習中,已經總結過賞析詩詞應從 詞語、句子含義、修辭、展現畫面、思想感情、相關詩句等方面進行。因此,他們可以輕車熟路地進行分析。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述活動是讓學生們合作探討進行的。

通過這個環節,就理解了詩的藝術特徵和詩人的感情起落。

第五個環節 與詩人對話,主題昇華

教師闡述:整首詩中,詩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為懷才不遇,起是因為又有了希望。教師繼續追問:詩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卻仍能揚起希望的風帆,原因是什麼?學生答:是因為積極樂觀的精神。於是我問學生:你們能從中受到啟示嗎?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出:在我們人生的路途中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只要我們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揚起希望的風帆,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抵達勝利的彼岸。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環節環環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詩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第六個環節佈置作業拓展延伸

我在網上摘取了一些網友回覆《行路難》的帖子,(用多媒體出示)同學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形式內容不同的讀後感。然後,我就要求學生們也試著寫回復帖,等到微機課上發上去,大家共賞。

四、板書設計

《行路難》 “ 停杯”“不食”“拔劍”“茫然”——憂鬱悲憤

冰塞黃河,雪滿大山——應題“行路難”

長風破浪,雲帆濟海——樂觀自信

(昂揚激越,豪邁樂觀)

本課板書的設計簡明、概括,讓學生更直觀體會詩人感情的跌宕起伏。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行路難說課稿2

一、說教材分析:

《行路難》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的一首樂府詩。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提出“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方面,要求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希望學生能根據作者的生活經歷,理解李白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交織起來的複雜心態,感受到本詩抑鬱和奮發、失望和希望急劇交替變換的感情基調。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立足課本,拓寬視野,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在讀懂本詩中李白懷才不遇的心情後,通過綜合知識積累,把握李白詩歌的風格進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徵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說教法學法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比較、藝術性創編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步步推進,在讀、說、賞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構思:

新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把這節課定位於鑑賞誦讀課。設計了分層推進式誦讀——拓展積累式鑑賞的板塊教學模式。

五、說教學過程:

一課時

(一)故事匯入:

老師講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墨的故事,同時展示在網路中找到了對於李白身世介紹的片斷。在老師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學生會有極大的興趣希望能走近李白瞭解李白,從而收到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的良好效果,併為下面理解本詩的情感底蘊奠定了基礎。

(二)分層推進式誦讀:

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

1、朗讀: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老師解疑。

3、品讀:以老師的問題為開頭回答問題——透過詩歌我讀到了……(讀到了低沉抑鬱的心情、讀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組或幾組反義詞填空:《行路難》是一曲交織——與——的急劇變化的'音樂。從而把握詩歌朗讀的感情變化應該是低沉——激昂。

4、競讀:男女生比賽,自己說說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5、自讀:把自己假想成天寶三年時離開長安懷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

6、齊讀:女生齊讀前三組詩句,男生齊讀後三組詩句。

7、背誦:

葉聖陶說過:“美讀得法,不但瞭解作者想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通過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節,啟用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拓展積累式鑑賞:

我設計了“聽——讀——說——找——寫”五個小環節,通過閱讀老師蒐集到的李白表現懷才不遇情感的同類詩歌,讓學生做一下橫向的比較,從而感受到李白詩歌自然豪放的風格和他獨特的個性。

1、聽:老師播放這兩首詩歌的錄音,學生做標註。

2、讀:自己朗讀,對照註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分組討論,老師解疑。

3、說:以“我欣賞——詩句,因為——”的句式談談自己的理解。

4、找:對比三首詩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詩句。

5、寫:通過拓展賞析,請學生按照這樣的格式寫一組排比句,表達出朗讀李白詩歌的感受。

徜徉於李白詩歌的海洋,我聽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語文課堂應該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探索,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這個環節主要訓練學生獨立把握領悟詩歌風格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進行抒情性的語言表達訓練,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行路難說課稿3

1、教學目標

1、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2、理解這首詩詞的主要意思

3、體會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2、學情分析

本班學生在七年級和八年級上期學習了一定量的詩歌之後,對詩歌的知識有了一定的瞭解,為學習本詩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同時,國小就開始接觸李白的詩歌,對詩人李白有一定的瞭解;另外學生在歷史課程的學習中,已經學習了唐朝的相關史實,這也學習這首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最後本班學生由於是農村學生知識較窄,所以在教學中應多加以引導和啟發、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朗讀背誦古代詩詞

教學難點:

體會詩詞所表現的情志或意趣

4、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

匯入

古詩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學習古詩詞要整體瞭解各首詩詞的主要意思,記住其中那些表現詩詞主旨的`優秀詩句,能夠背誦

活動2【講授】

二、瞭解作者和寫作背景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詩人,有“詩仙”之稱。少年抱負巨集大。以管仲、晏嬰等名相自期,想輔佐帝王,成就偉業。天寶(742年)由友人道士吳筠推薦,被召入長安,供奉翰林,做一名文學侍臣,以詩賦為朝廷點綴昇平。因與權貴不和,被迫“賜金放還”;安史之亂起,參加永王李幕府,後受株連,流放夜郎,遇赦東歸,後病逝於當途。

有《李太白集》。現存作品有《李太白全集》,收詩九百多首。

活動3【活動】

三、學生自學詩歌,感悟詩人情感

1、自由朗讀詩文

2、完成下列問題

羞:通“饈”,食物。直:通“值”,價值。箸:筷子。

顧:望。安:哪裡。濟:渡。

長風破浪:原來的表達是“乘長風破萬里”,比喻的是一種境界,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雲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

2、請二到三名學生朗讀詩文(賽讀)

3、聽朗讀錄音,劃分句子停頓

行路難(其一)

李白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4、通過朗讀理解詩文的內容,自主合作探究分步完成下列問題:

1、詩中採用“”(限填四字)兩個典故表達自己有為於當世的理想垂釣碧溪”和“乘舟夢日

2、詩中名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表現出詩人自信(答“積極”、“豁達”、“倔強”、“樂觀”等也可。)的性格。

3.詩人面對華美的酒席,卻用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詞,形象地表現了自己內心的苦悶、抑鬱的心情。

4.詩人在“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兩句中,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形象地表明瞭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權貴堵塞。

5.詩人在第7句和第8句中用了兩個典故,詩人用典的作用是什麼?

答:詩人暗用姜太公和伊尹終得任用的故事,表示自己對重回朝廷仍然抱有希望

6.最後兩句詩,詩人的感情陡起,請說說詩人表達了什麼感情,應該如何理解這種感情?

答:在經過前面感情的反覆迴旋之後,境界頓開,唱出了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他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突出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展示了詩人力圖從苦悶中掙脫出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7、 “鬥十千”的“金樽清酒”,“直萬錢”的“玉盤珍饈”,為什麼勾不起詩人的食慾?

答:因為此時詩人政治上遭受挫折,心中抑鬱不平,倍感世事艱難。

8、詩人拔劍四顧看到了什麼?

答:黃河冰塞川,太行雪滿山。這裡指前途一片渺茫。

9、 “閒來”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心理?

答:表達了詩人希望能跟傳說中的呂尚、伊尹一樣,有朝一日被朝廷重用,成就功名。

10、有一位同學在好友的畢業留言上寫下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句話,他想表達什麼意思呢?請結合這首詩談一談。

“長風”句表現了詩人沖決黑暗、追求光明的積極樂觀的精神,同學們用它作為贈言,是希望友人對自身的能力堅信不疑,對人生前途充滿希望。

活動4【活動】四、探究詩文主旨

本詩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這首詩反映了李白被迫離開長安之際的思想痛苦和心理矛盾。

一方面,長安兩年的經歷,使他認識到朝廷的黑暗和仕途的艱難,滿懷悲憤,卻又無可奈何,產生了進退失據、茫然無措的強烈痛苦,反覆感嘆:“行路難!行路難!”另一方面,積極用世的願望,對自己才能的堅信不移及歷史上一些賢人最終得到明主重用的事例,又使他對前途滿懷希望,相信自己終會有乘風破浪之時,顯示出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和對前途的充分自信。

全詩交織著現實與理想的深刻矛盾和失望與希望的複雜心情,充滿著一股抑鬱不平之氣,一種昂揚奮進之志。這既反映出當時現實對詩人的沉重壓抑,也表現出詩人豪放不羈、自強不息的個性。

活動5【講授】五、小結

本詩利用比興的手法描寫了人世間的坎坷,抒發了詩人的人生追求,表現了詩人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詩人不畏人生艱難,不放棄自己的理想,沒有消沉下去,是令世人學習的。

活動6【活動】六、背誦這首詩

指導學生根據詩的意境背誦

行路難說課稿4

1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結合寫作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

2.能力目標:品味語言,領悟意境,培養學生朗讀、賞析詩歌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3.情感態度目標:感悟詩人自強不息、樂觀自信的精神品質,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

2學情分析

《行路難》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感情波瀾起伏,跌宕變化,詩人的情感時而失落苦悶,時而充滿希望,其中適當運用長短句、感嘆句,使詩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由於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因此在體會詩歌感情之後,讓學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經歷,並談談收穫,對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本詩作用極大!

3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詩歌語言,有感情的朗讀詩歌,以感悟詩歌情境

難點:體味詩人複雜變化的感情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行路難

由李白的經歷匯入(少年時期拜師學劍。二十六歲辭親遠遊。四十二歲被召入京。)那今天讓我們一同輕叩浪漫詩仙那扇獨特的心扉。來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難》的心境。

活動2【講授】行路難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生朗誦

2、師範讀

全文節奏: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三、品讀詩歌,體察情感

1、思考:在朗讀過程中你體會到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2、體會詩人的苦悶情感。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李白斗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

3、詩人李白為什麼不能食,心茫然呢?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補充背景:

公元742年,42歲的李白由玉真公主引薦給唐玄宗,玄宗每有宴請郊遊,必須李白侍從,利用他的詩才,賦詩紀實,李白受到玄宗的寵愛。有人因此產生嫉妒之心,他很快受到權貴排擠,兩年後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離京之時,朋友們設酒擺宴為他餞行,他深感仕途艱難,前途無望,滿懷憤慨寫下了這首詩。

冰塞川,雪滿山是指他仕途道路中的挫折

朗讀指導:冰塞川,雪滿山六字要緩慢、低沉,一字一頓。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此句話與本詩其他詩句有所不同,把它換成七言進行比較。

前行路中多歧路,眼中無路獨徘徊。

原句的好處:反覆的修辭,突出情感

兩個歎號,感情更加強烈

一個問號,再問蒼天,在問自己

……

朗讀指導:讀出詩人的嘆息聲。

4、詩人李白是就這樣消沉下去了嗎?

學生回憶曾經的李白(自信 浪漫 豪放 瀟灑……)

思考:憑你記憶中的李白,你認為李白會怎麼樣呢?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補充典故

呂尚深明兵法戰策,但家境極貧,在渭水茲源釣魚為生。呂尚80歲時在渭水垂釣遇到周文王,後輔佐周武王滅商。

商朝的伊尹奴隸出身,他的父親是個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採桑養蠶的奴隸。伊尹後被商湯委以國政。

兩個典故看出詩人對自己的人生仍抱有希望。

5、詩人最後發出了石破天驚的吶喊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思考:你讀出了一個什麼樣的李白?

補充典故: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qu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朗讀指導:

“會”、“ 濟”重讀 。語氣堅定、高昂。

四、總結

李白剛剛來到長安城,是抱著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可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殘酷的現實讓他感到苦悶,可是李白畢竟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能用一種積極的眼光去面對現實,他想到了呂尚,他想到了伊尹,於是,他重新燃起了希望。可是前途道路重重阻撓,彷徨中的李白再次發自肺腑地感嘆行路難,我們足以看出他內心的憂鬱。李白畢竟是盛唐詩人,他悲而不傷,他發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吶喊。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英風瀟灑的李白,一個奮鬥不息的李白,一個高瞻遠矚的李白,一個自信樂觀的李白。

五再讀詩歌,再悟情感。

六板書設計:

希望 自信

苦悶 憂鬱

行路難(其一)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行路難(其一)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匯入】行路難

由李白的經歷匯入(少年時期拜師學劍。二十六歲辭親遠遊。四十二歲被召入京。)那今天讓我們一同輕叩浪漫詩仙那扇獨特的心扉。來感受一下文人在《行路難》的`心境。

活動2【講授】行路難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生朗誦

2、師範讀

全文節奏: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三、品讀詩歌,體察情感

1、思考:在朗讀過程中你體會到了詩人什麼樣的情感?

2、體會詩人的苦悶情感。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李白斗酒詩百篇,

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

自稱臣是酒中仙。

——杜甫

3、詩人李白為什麼不能食,心茫然呢?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補充背景:

公元742年,42歲的李白由玉真公主引薦給唐玄宗,玄宗每有宴請郊遊,必須李白侍從,利用他的詩才,賦詩紀實,李白受到玄宗的寵愛。有人因此產生嫉妒之心,他很快受到權貴排擠,兩年後被唐玄宗“賜金放還”,離京之時,朋友們設酒擺宴為他餞行,他深感仕途艱難,前途無望,滿懷憤慨寫下了這首詩。

冰塞川,雪滿山是指他仕途道路中的挫折

朗讀指導:冰塞川,雪滿山六字要緩慢、低沉,一字一頓。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此句話與本詩其他詩句有所不同,把它換成七言進行比較。

前行路中多歧路,眼中無路獨徘徊。

原句的好處:反覆的修辭,突出情感

兩個歎號,感情更加強烈

一個問號,再問蒼天,在問自己

……

朗讀指導:讀出詩人的嘆息聲。

4、詩人李白是就這樣消沉下去了嗎?

學生回憶曾經的李白(自信 浪漫 豪放 瀟灑……)

思考:憑你記憶中的李白,你認為李白會怎麼樣呢?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補充典故

呂尚深明兵法戰策,但家境極貧,在渭水茲源釣魚為生。呂尚80歲時在渭水垂釣遇到周文王,後輔佐周武王滅商。

商朝的伊尹奴隸出身,他的父親是個家用奴隸廚師,他的母親是採桑養蠶的奴隸。伊尹後被商湯委以國政。

兩個典故看出詩人對自己的人生仍抱有希望。

5、詩人最後發出了石破天驚的吶喊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思考:你讀出了一個什麼樣的李白?

補充典故: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qu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一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麼志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礙,勇往直前,幹一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朗讀指導:

“會”、“ 濟”重讀 。語氣堅定、高昂。

四、總結

李白剛剛來到長安城,是抱著濟蒼生、安社稷的政治理想,可是追求理想的道路是曲折的,殘酷的現實讓他感到苦悶,可是李白畢竟是一個浪漫主義詩人,他能用一種積極的眼光去面對現實,他想到了呂尚,他想到了伊尹,於是,他重新燃起了希望。可是前途道路重重阻撓,彷徨中的李白再次發自肺腑地感嘆行路難,我們足以看出他內心的憂鬱。李白畢竟是盛唐詩人,他悲而不傷,他發出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吶喊。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英風瀟灑的李白,一個奮鬥不息的李白,一個高瞻遠矚的李白,一個自信樂觀的李白。

五、再讀詩歌,再悟情感。

六、板書設計:

希望 自信

苦悶 憂鬱

行路難說課稿5

下午好!我說課的篇目是《擬行路難》,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和教學板書六大板塊來展開。

一、教材分析

《擬行路難》選自《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這本書著重從文學鑑賞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古代詩歌散文,進一步夯實高中生古代詩文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文言文閱讀能力以及文藝審美能力。

第一單元為古代詩歌鑑賞,按照不同的教學要求本單元又可分為賞析指導、賞析示例、自主賞析、推薦作品四部分。

賞析指導部分明確提出本單元教學目標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所謂“以意逆志”就是指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一方面要在正確理解詞義、字義的基礎上,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裡地理解詩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去推測作者的寫作本意,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謂“知人論世”就是指在分析詩歌時要結合作家的人生經歷、思想傾向、審美情趣和他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來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義。二者之間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賞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詩歌是《長恨歌》,由於篇幅較長,難度較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自主賞析部分的《擬行路難》可以說是本選修教材的第一篇課文,科學地引導學生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角度來解讀詩歌既可以為本單元的推薦作品部分的學習打下基礎,也可為本教材剩下的兩單元詩歌的學習起一個示範作用。因此,本課的學習意義重大。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根據《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20xx年湖北省大學聯考語文大綱》對詩歌鑑賞的要求以及14班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情況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步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

(二)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1、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古代詩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2、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瞭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3、學習鑑賞古代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個性化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大學聯考語文大綱》要求:①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三者可歸納為十個字:學生 語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簡單地說,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品味詩歌語言,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表現技巧,感悟詩人情感這些角度來鑑賞詩歌。

(四) 高二(14)班學情分析:

1. 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閱讀鑑賞板塊的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14)班學生已有一定的詩歌積累,具備一定的詩歌鑑賞方法;

2. (14)班學生基礎差,積累實詞少,完整地理解詩歌大意尚存在問題,對文字的分析能力還需加強;

3. (14)班是理科班,邏輯能力很強,形象能力稍差,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書寫的文采性需要加強;

基於以上教學要求和14班的學情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能力:

(1) 瞭解鮑照的生平及作品;

(2) 理解詩歌大意,背誦全詩;

(3) 分析詩句中“愁”的動作表現和社會根源;

(4) 賞析比興手法的運用;

(5) 分析詩人形象。

2. 過程與方法:

(1) 從“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角度展開師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 從“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詩人內心的愁悶通過外在的動作表現出來;

(3) 從“知人論世”角度分析詩人悲憤苦悶的根源。

3. 情感、態度與價值:

(1) 把握詩歌情感,體會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

(2) 激發學生對詩人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對其才華橫溢的敬仰。

其中,教學重點為:

(1)把握詩歌主旨,掌握詩歌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詩歌;(2)分析“愁”的動作表現和社會根源;(3)詩人形象分析。

教學難點為:(1)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2)比興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學法

為了給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誦讀是古代詩歌教學中關鍵環節,聲情並茂的吟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為詩歌鑑賞打下良好的基礎。

2、問題法。問題的科學設計不僅能突出教師的引導性作用,還能激發學生思考的樂趣和好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它既強調教師給予足夠的課堂空間給學生,又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種教法,又是一種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在課前安排學生預習詩歌,弄清詩歌大意,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詩歌朗誦過程中,先由學生代表嘗試讀,再由學生點評朗讀效果,教師引導點評角度,最後由教師總結閱讀技巧,整個過程強調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在探究詩人“愁”的根源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社會背景和詩人生平深入探討詩人“懷才不遇”的具體性和社會根源。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倡導學生與學生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教師成為課堂的引路人,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引導性。

四、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以杜甫和李白對鮑照的讚美匯入,從感性上給學生樹立鮑照的高大形象,讓學生敬仰、欽佩詩人,為後面分析詩人的不幸遭遇作鋪墊,前後形成鮮明對比,加深學生對詩人內心愁悶的理解和對其懷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詩題解讀與預習答疑:樂府詩。“行嘆復坐愁”互文;“歌”,歌詠,吟詠。

(三)誦讀詩歌(重點)

學生集體自由讀—教師提要求:情感,語速,語調。

學生代表嘗試讀—學生點評,教師引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完成情感、語速、語調的教學目標。

教師配樂示範讀—教師示範,帶領學生逐句模仿讀。

學生代表示範讀—檢查模仿效果,學生示範。

學生集體齊讀—進步把握情感,揣摩語速語調。

(四)分析情感:

1. 承接朗讀的情感,提問學生:詩歌中那個詞直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悲憤苦悶?從而引出詩眼“愁”?

2. 接著提問:詩人是怎樣表現這種愁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歸納出通過外部的動作行為來表現內心的愁悶的寫法,引導學生找出《擬行路難》表現詩人內心的動詞。

3. 學生分四個小組用四字短語概括這些動詞所在的詩句,師生合作,通過比較辨別,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出詩人“愁”的層次感。

以上問題,既培養學生通過朗讀詩歌把握詩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詩歌語言的能力,強調師生的合作學習,注意從“以意逆志”角度鑑賞詩歌。

4. 提問:詩人“愁”的原因是什麼?引出從“知人論世”角度鑑賞詩歌。

5. 提問:詩人對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沒有清醒的認識?有。

6. 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呢?學生容易答出“命”,很難答到第一二句。教師引導:“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 提問:第一二句明明是寫的水呀?怎麼會是愁的根源呢?該怎樣理解?教師引導:此處用的是一種表現手法。學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師補充“起興”,綜合起來即“比興”。

8.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詩人對“命”的態度:知命認命 抗命 認命

這個問題的設計,注重文字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字的深度。

9. 教師小結:全詩圍繞一個“愁”字展開,“瀉水興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嘆愁”“酌酒消愁”“悲歌斷愁”,形象地寫出了詩人的愁緒在不斷流動,不斷加深,當詩人情不能自已時,他發出了生命中的最強有力的吶喊:“心非木石豈無感?”可最終,也只能吞聲躑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後是詩人對不公平的命運的抗爭,對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學完詩歌,我想,在每位同學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鮑照。

10. 詩人形象分析:讓大家在紙上寫,教師引導學生從外部形象和內部形象來展開。教師朗讀習作,然後點評。本環節調動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完成了分析詩人形象的教學目標。

11. 背誦詩歌:個人背—分組背—集體背

12. 作業:蒐集“愁”的詩句。

行路難說課稿6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行路難(其一)》,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這五大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極其作用

《行路難(其一)》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首詩,是詩人李白離開長安時的心情抒懷。詩人借樂府古題《行路難》抒發了自己的苦悶、悲憤以及仍執著追求理想的強烈自信。因此,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對於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意義重大。

2.學情分析

《行路難》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感情波瀾起伏,跌宕變化,詩人的情感時而失落苦悶,時而充滿希望,其中適當運用長短句、感嘆句,使詩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節課的教學中,由於八年級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人生經歷,因此在體會詩歌感情之後,讓學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經歷,並談談收穫,對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本詩作用極大!

3.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設定為:

第一、抒情誦讀。 ?新課標? 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 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

第二、品味形象、富於變化的語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第三、”體會詩人哀而不傷、悲而能壯、雖歷經矛盾卻仍昂揚向上的情懷。

4.教學重難點

三分文章七分讀,所以我將誦讀確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由於時代和年齡的限制,體會詩人的情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境設定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誦讀品味法——反覆誦讀,讀出韻味

三、說學法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道理。”教會學生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具體做法如下:

1.批註法——勤動筆墨,寫下感悟

2.討論法——合作探究,交流思想

3.自主探究法——自主學習,積極參與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如下:

1.故事匯入,激發興趣

上課一開始,我就用翰林院學士李白醉酒給楊貴妃賦詩時,讓總管太監高力士為其脫靴,國舅楊國忠為其研磨導致自己官路受阻,唐玄宗賜金還鄉的故事匯入。這樣做不僅僅讓學生在故事中瞭解了詩歌的寫作背景,並且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舉兩得。

2.出示目標,明確目的地

3.傾聽文字,進入情境

播放《行路難(其一)》的配樂朗誦帶,讓學生能夠讀準字音進入情境,而後出示金樽、珍羞、投箸、濟滄海、歧路這幾個字檢測學生聽讀效果。設計本環節的意圖在於醞釀一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因為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不可能有人對道理的追求。”

4.反覆誦讀,走進文字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個別學生範讀,其他同學糾讀、評讀;然後集體朗讀;最後小組內有感情的朗讀,由小組派優秀代表配樂朗讀的形式進行。設計本環節的意圖在於讓學生在反覆鬆動中感悟,初步把握詩歌的語氣語調,為進一步理解詩歌奠定良好基礎。

5.文字對話,賞析詩句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一個主問題“你最喜歡詩中的哪句話或哪幾句話?為什麼?”來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運用以前提過的賞析詩詞的方法:修辭、動詞、情感、描繪的畫面等方法,運用作批註的方法,寫下自己的感悟,並做了示範:“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運用反覆的修辭手法,強調了詩人前途的坎坷、艱難,同時寫出了詩人的彷徨、茫然之感。學生自己批註完之後,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最後展示!

我設計本環節的依據是新課標提出讓教師丟擲一個主問題引導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而不是用一些瑣碎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並且新課程還提倡教師要找到這樣一種方法,讓教師少教,讓學生多學”,因此教學方法的引導是必要地。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同學們就瞭解了詩歌的藝術特徵以及詩人的情感變化。

6.拓展延伸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兩個問題:

1.讓學生談談自己曾經遇到過的失落苦悶的人生經歷,並談談自己學習本文的收穫

2.你都知道哪些李白的詩歌或者故事呢。小組賽一賽,看誰知道的更多!

第一個問題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並且將學生的生活經歷與詩歌結合起來,能夠好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教育,有利於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情緒。而第二個問題主要考察的是同學們自己的閱讀積累,採用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在競爭中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並且將自己課內與課外的閱讀有機結合,讓學生能夠好的知人論世。

7.教學小結

通過對本詩的學習,我們瞭解了李白感情的波盪起伏,同時也學習了李白那種積極樂觀、昂揚向上,執著追求人生理想的優秀品質,希望同學們在以後的人生中遇到了挫折,能夠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態度去對待!

8.興趣作業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通過剛才的李白詩文大比拼活動,你一定覺得迫不及待的想要讀書了吧,請同學們課外蒐集李白的作品以及資料,讓自己更加博學吧!

五、說板書設計

行路難(其一)

李白

失落苦悶——充滿希望(積極樂觀,執著追求,倔強自信)

行路難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行路難》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的一首樂府詩。詩以“行路難”比喻世道險阻,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時,產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憤情緒;但他並未因此而放棄遠大的政治理想,仍盼著總有一天會施 展自己的抱負,表現了他對人生前途樂觀豪邁的氣概,充滿了積極浪漫主義的情調。

二、 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分析:

新課標提出“誦讀古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要求,所以在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方面,要求學生能有感情的朗讀詩詞、疏通大意、落實背誦;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角度,希望學生能根據作者的生活經歷,理解李白苦悶迷惘憤慨與充滿信心、執著追求交織起來的複雜心態,感受到本詩抑鬱和奮發、失望和希望急劇交替變換的感情基調。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立足課本,拓寬視野,是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在讀懂本詩中李白懷才不遇的心情後,通過綜合知識積累,把握李白詩歌的風格進而理解李白的性格特徵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 教法學法分析:

在教學過程中力求讓學生更多的.直接接觸課文材料,還學生大量的課堂活動時間,體現新課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的理念,通過多層次誦讀、多角度比較、藝術性創編等課堂實踐活動來帶動教學流程步步推進,在讀、說、賞的層進訓練中落實教學目標。

四、 教學構思:

新教材入選這首詩歌,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特點,培養學生品讀詩歌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所以我把這節課定位於鑑賞誦讀課。設計了分層推進式誦讀——拓展積累式鑑賞的板塊教學模式。

五、教學過程:一課時

(一) 故事匯入:老師講述李白的人生故事——高力士脫靴,楊貴妃研墨的故事,同時展示在網路中找到了對於李白身世介紹的片斷。在老師娓娓道來的過程中,學生會有極大的興趣希望能走近李白瞭解李白,從而收到調動學生情緒,烘托課堂氣氛的良好效果,併為下面理解本詩的情感底蘊奠定了基礎。

(二) 分層推進式誦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法,激發學生的朗讀熱情,在教學主體步驟的起始階段很好的烘托了教學氣氛。

1. 朗讀:聽朗讀正音,亮開嗓門齊讀。

2. 譯讀:分組對照課下注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全組討論,老師解疑。

3. 品讀:以老師的問題為開頭回答問題——透過詩歌我讀到了……(讀到了低沉抑鬱的心情、讀到了慷慨豪放的信心……)

用一組或幾組反義詞填空:《行路難》是一曲交織——與——的急劇變化的音樂。從而把握詩歌朗讀的感情變化應該是低沉——激昂。

4. 競讀:男女生比賽,自己說說朗讀效果、情感的處理,

5. 自讀:把自己假想成天寶三年時離開長安懷才不遇的李白,以人生獨白的方式朗讀。

6. 齊讀:女生齊讀前三組詩句,男生齊讀後三組詩句。

7. 背誦:

葉聖陶說過:“美讀得法,不但瞭解作者想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品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穫。”通過層層推進的朗讀吟誦的教學環節,啟用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吟讀中入情入境入心。

(三) 拓展積累式鑑賞:我設計了“聽——讀——說——找——寫”五個小環節,通過閱讀老師蒐集到的李白表現懷才不遇情感的同類詩歌,讓學生做一下橫向的比較,從而感受到李白詩歌自然豪放的風格和他獨特的個性。

1. 聽:老師播放這兩首詩歌的錄音,學生做標註。

2.

讀:自己朗讀,對照註釋讀懂全詩,圈點出不懂的地方分組討論,老師解疑。

3. 說:以“我欣賞————詩句,因為————”的句式談談自己的理解。

4. 找:對比三首詩歌,找出意境相通的詩句。

5. 寫:通過拓展賞析,請學生按照這樣的格式寫一組排比句,表達出朗讀李白詩歌的感受。

徜徉於李白詩歌的海洋,我聽到了——

我看到了——

我感受到了——

語文課堂應該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探索,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這個環節主要訓練學生獨立把握領悟詩歌風格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鑑賞能力,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進行抒情性的語言表達訓練,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附錄:

李白,字太白,……白少有逸才,志氣巨集放,飄然有超世之心。……天寶初,至長安,往見賀知章。知章見其文,嘆曰:

“子謫仙人也。”言於明皇,召見金鑾殿,奏頌一篇。帝賜食,親為調羹,有詔供奉翰林。白猶與酒徒飲於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為樂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頮面,稍解,援筆成文,婉麗精切。帝愛其才,數宴見。白常侍帝,醉,使高力士脫靴。力士素貴,恥之,摘其詩以激楊貴妃。帝欲官白,妃輒沮止。白自知不為親近所容,懇求還山。帝賜金放還。乃浪跡江湖,終日沉飲。永王璘都督江陵,闢為僚佐。璘謀亂,兵敗,白坐長流夜郎,會赦得還。族人陽冰為當塗令,白往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遺召,而白已卒。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遊神仙」,「好劍術」,有多方面的才能和興趣,……然而唐玄宗只讓李白待詔翰林,作文學侍從之臣,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李白性格傲岸不,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權貴」的生活。三年後李白因遭讒毀,自請還山,離開長安。他只能遊山訪仙,痛飲狂歌,以排遣懷才不遇的憂憤。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建立偉業,成為非凡人物的理想。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曾應邀入永王李璘幕府,又以為獲得了建功立業的機會。永王軍隊為唐肅宗消滅後,李白也受牽連入獄,後來在流放夜郎的途中遇赦。直到六十一歲時,李白還請求從軍入幕,希望能有「一割之用」,卻因病在途中折回,未能如願,六十二歲時在他的族叔當塗縣(安徽馬鞍山)令的李陽冰家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里送秋雁①,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②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註釋】

秋雁:喻李雲。

②蓬萊文章:這裡指李雲供職的祕書省。

【簡析】

詩旨在以蓬萊文章比李雲,以謝記宸⒆雜鰲=杷捅鷚栽薅苑劍惜其生不稱世。開首二句,不寫敘別,不寫樓,卻直抒鬱結,道出心中煩憂。三、四句突作轉折,從 苦悶中轉到爽郎壯闊的境界,展開了一幅秋空送雁圖。一“送”,一“酣”,點出了 “餞別”的主題。“蓬萊”四句,讚美對方文章如蓬萊宮幽藏,剛健遒勁,有建安風骨。又流露自己才能,以謝甲員齲表達了對高潔理想的追求。同時也表現了詩人的 文藝觀。末四句抒寫感慨,理想與現實不可調和,不免煩憂苦悶,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尋求寄託。思想感情瞬息萬變,藝術結構騰挪跌宕,起落無端,斷續無跡,深刻地表現了詩人矛盾的心情。語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諧統一。“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 銷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來描摹愁緒的名言,眾口交贊。

行路難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行路難”是樂府古題,多詠歎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詩主要抒發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是其中的第一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這首詩借樂府古題抒發情志,本來就有慷慨悲歌的韻味,加之詩人對自己政治追求的含蓄表達和形象描述,使詩意更加撲朔迷離。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歌,結合寫作背景,體會詩

人的情感

2.能力目標:品味語言,領悟意境,培養學生朗讀、賞析詩歌的能力,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

3.情感態度目標:感悟詩人自強不息、樂觀自信的精神品質,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坎坷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品味詩歌語言,有感情的朗讀詩歌,以感悟詩歌情境

難點:體味詩人複雜變化的感情

四、教法分析

本文語言凝練,意蘊含蓄,立意深遠,是千古傳誦、膾炙人口的名篇教師要設計不同層次的探究性問題、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藉助多媒體等教學資源,創設情景,啟發點撥,讓學生充分感受作品的藝術特色,在獲取知識、發展能力的同時,也受到情感的薰陶與價值觀的培養教學中,除了注重誦讀之外,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五、學法分析

1.本著“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課前要讓學生查閱資料、感知質疑進行預習;課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通過讀、思、品、說、寫一系列活動,讓學生從文字走進課堂,從課堂走進生活;課後要學以致用,能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語文、欣賞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2.這正符合了新課標所主張的“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的教學理念

六、教學過程

(一)新課匯入

讓學生誦讀自己最喜歡的'李白的詩,並說說對詩人的瞭解

(展示學生積累,激發閱讀興趣國中古詩文的教學,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並適當積累一定的文言文字詞句知識,使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作家有所瞭解,並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二)朗讀感知

1.聽讀,創設良好情景

播放名家朗讀錄音,讓學生掌握字音,朗讀節奏,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那種震撼人心、氣韻流暢的朗讀,會把學生帶入到那場充滿離愁別緒的宴席之中,在朗讀的感染下學生會逐漸進入情境

2.練讀,指名朗讀

讓學生通過反覆練習,逐步掌握字音、節奏,體會詩歌的音樂美,語言美,意境美然後指名朗讀,師生點評,注重朗讀技巧的指導

3.思讀,感受作品的精妙

出示問題組,先在小組內討論,然後班內交流

a.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情懷,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

b.“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比喻什麼?(明確:比喻奸佞當道,世路艱難)

c.詩人引用呂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麼?(明確:借呂尚、伊尹備受重用的事實,表達了自己能夠重新得到任用的願望)

(此環節是教學的主體,通過一組探究性的問題,讓學生結合時代背景,品味重點詩句,體味作者情感,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深入品味,並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4.賞讀,找出最欣賞的詩句,並陳述喜歡的理由用“我最喜歡詩句 ,因為它 ”的句式發言

5.背讀,當堂成誦

(教學中,注重誦讀教學,在誦讀中體會語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風格讓學生從語言、寫法、情感等角度進行賞析,“明其意,誦其情,懂其理”,讀出自己的理解和體驗,感悟詩歌的意蘊,並拓展到現實生活獲得教益這樣就給了學生充分的發展空間,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可以各抒己見,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看法,不做統一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發展學生的思維及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品德修養)

(三)點選生活、拓展延伸

1.讓學生感悟李白的自信、豁達、樂觀,從他的經歷出發,調動生活積累,蒐集具備同樣精神品質的人物資料,並簡述其事蹟

2.展示課前蒐集的有關自信或正確對待挫折的名言警句,及其他使自己可以獲得教益的古詩句

3.思考:“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我們該怎樣去做呢?”,寫一句話作為鼓勵自己戰勝困難的座右銘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動口、動腦、動心地進行學習,在積累素材、能力發展的同時,受到情感薰陶,獲得人生教益)

(四)佈置作業

1、 積累

2、 用上詩中的某一詩句,寫一段話

(在作業中通過積累名言警句和化用詩句的形式,進一步使學生加深對詩歌內涵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創設情景、朗讀感知、拓展延伸等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使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進行學習既貼近學生的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使其獲取了知識,發展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達到了這堂課的預期效果

附板書設計:

行路難

行路難說課稿9

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

我是來自三中的…

我說課的題目是《行路難》,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中的一首詩,是李白在離開長安時的心情寫懷。他借樂府舊題《行路難》酣暢淋漓地抒發自己的茫然、悲憤以及仍然執著於理想的強烈自信。這首詩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詩人的情感波瀾起伏、跌宕變化。詩人的情懷時而失落苦悶,迷惘不知所措;時而充滿希望,信心倍增;繼爾又彷徨無據感時傷逝;最後又能豪情萬丈,豁達自信。其中適當運用長短句、感嘆詞,使詩感染力倍增。

通過這首詩的教學,我準備達到以下目標:

1抒情誦讀。新課標提出:7-9年級的學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在反覆誦讀中理解詩情、詩理和詩味,體會不同情境下的語氣、語調、節奏的變化。

2品味形象、富於變化的語言。

新課標要求學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3”體會詩人哀而不傷、悲而能壯、雖歷經矛盾卻仍昂揚向上的情懷。

“三分詩七分讀”,所以誦讀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囿於時代和年齡的限制,體會詩人矛盾的感情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在教學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幾點:

1)新課標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我國的當代教育家魏書生、錢夢龍等人的教學論都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法。

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2)語文學習要與時俱進,引導學生充分正確地利用網路資源,培養學生查資料的能力和習慣,並且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見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

4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自主學習法要求學生自主參與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去,如課前預習、課上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後及時複習鞏固等。經過自學,應基本讀準字音、理解課文內容。

2)誦讀品味法要求學生在,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意後,能通過反覆朗讀,讀出文中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對學生進行美的薰陶,培養學生熱愛優秀文化的精神。

3)創造性學習法要求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大膽創新的精神。

我的教學過程主要安排這樣幾個板塊:

1)詩意匯入:

在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文化史上,有一個人曾神思遨遊於天地,用詩句自由地幻化天上人間之景,他被人們稱為“謫仙人、詩仙”他就是李白。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我們曾學過他的哪些作品。通過這一環節,既聯絡了舊知,又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詩意的古典文化氛圍,為後面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2)傾聽作品,創設情境

列寧曾十分強調情感對人的認識和邏輯思維的調節作用,他說:

“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見,情感與知識的雙向交流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與情緒。文章的flash朗讀兼具美麗的畫面和聲情並茂的朗讀,對於學生讀準字音進入情境非常有效。

3)反覆誦讀,走入文字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我先請幾名學生朗讀,在此過程中組織學生聽讀、評議,然後集體朗讀。在這基礎上,讓學生配樂朗讀。(樂曲竹林空照,這首樂曲節奏舒緩而有力,正好適宜這首詩的基調)我設計這一環節旨在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詩的語氣語感,為進一步理解詩奠定良好的基礎。

4)與文字對話,賞析詩句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在課堂上丟擲一個主問題來帶動學生對全篇進行質疑、分析、探討,即一石可以激起千層浪;而不是象從前一樣用一個個瑣碎的問題來牽著學生鼻子走。因此,我就問學生“你喜歡哪一句或幾句,喜歡的理由是什麼?”

著名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因此,我在教學中注重方法的傳授。在以前的學習中,已經總結過賞析詩詞應從詞語、句子含義、修辭、展現畫面、思想感情、相關詩句等方面進行。因此,他們可以輕車熟路地進行分析。

新課標指出“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上述活動是讓學生們合作探討進行的。

通過這個環節,就理解了詩的藝術特徵和詩人的感情起落。

5)與詩人對話,主題昇華

教師闡述:整首詩中,詩人的感情有起有落。落是因為懷才不遇,起是因為又有了希望。教師繼續追問:詩人遭遇如此的挫折,卻仍能揚起希望的風帆,原因是什麼?學生答:是因為積極樂觀的精神。於是我問學生:你們能從中受到啟示嗎?學生能總結出:在我們人生的路途中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只要我們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揚起希望的風帆,就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抵達勝利的彼岸。

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一環節環環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詩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養學生對文章內涵的拓展延伸。

6)解讀作者

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人文素養,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國中古詩教學,則以培養學生的興趣與語感為主,使學生對中國古文學作品作家有所瞭解。所以我要求學生結合他們所瞭解的李白的生平及作品寫一段關於李白的介紹(體裁可詩可文)。這個小練筆的設定,既合乎讀寫結合訓練的要求,又真正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7)網路大看臺

我在網上摘取了一些網友回覆《行路難》的帖子,(用多媒體出示)同學們可以看出它們是形式內容不同的讀後感。然後,我就要求學生們也試著寫回復帖,等到微機課上發上去,大家共賞。

8)自檢自測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我讓學生自己就這首詩出題,題型也由學生自己總結。多媒體出示:難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寫上下句;根據提示默寫上下句;語境默寫。

這項如果課上時間不足,可以留作課下作業。語文應注重基礎知識與素養能力的雙重提高。這幾項練習、作業都符合這個要求。

板書設計:略

行路難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知人論世之〈擬行路難〉》選自《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的第一單元《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高中語文實驗教材中的選修教材,它著重從文學鑑賞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古代詩文第一單元的題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主要學習如何理解中國古典詩詞的內容與主旨,圍繞這一目標,介紹兩種閱讀詩歌的方法:“以意逆志”與“知人論世”這一單元共有十首詩歌,這一節課我定的題目是《知人論世之〈擬行路難〉》,意思是通過《擬行路難》這首詩歌的學習教給學生“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

我們在欣賞古人的詩歌作品時,要儘量利用現存的各種材料,深入探究他們的生平和為人,全面瞭解他們所生活的環境與時代,把握他們的心靈歷程與精神世界因為文學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時代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係另外,古代詩人尤其是一些大家的名作,往往還反映了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風氣與時代精神我們要深入欣賞和把握其中的內容和旨趣,就要全面瞭解作者所處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思想、宗教、風俗等背景知識只有這樣,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現出的情志與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否則,就只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就像欣賞《擬行路難》時首先要知道當時實行的是門閥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這樣才能深入理解詩歌中所表現出的懷才不遇的苦悶和憤激,決不僅僅是鮑照的個人牢騷與私憤,而是有著深廣的社會意義和強烈的批判精神只有知其人、論其世,即瞭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寫作的時代背景,才能客觀地正確地理解和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知人論世”就是為理解某個人的作品,而瞭解這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即結合作家思想和時代背景理解作品

鮑照(約414~466),字明遠南朝劉宋時期文學家,在當時,門閥世族在社會上的統治地位雖較兩晉有所削弱,但他們依然頑強地維護著本階層在政治上的壟斷地位“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懷一腔熱忱,卻報國無門,不得不在壯志未酬的遺恨中坐視時光流逝即使躋身仕途,也多是充當幕僚、府掾,備受壓抑,在困頓坎坷中徒然掙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鮑照出身寒素,自稱“孤門賤生”(《解褐謝侍郎表》)無高貴的門第可資憑藉雖然年輕時即以詩為臨川王劉義慶所賞識,但終不得志,一生中只做過諸如王國侍郎、縣令、中書舍人、參軍等一類的小官儘管他的才華在當時已經與謝靈運、顏延之並稱為“元嘉三大家”,但死後無傳,可見其地位的卑微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佔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行路難”是樂府舊題,“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鮑照的擬作,多抒發寒門之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充滿了對門閥制度的不滿與抗爭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聲《擬行路難》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擬行路難(其四)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詩人拈出瀉水流淌這一自然現象作為比興,引出對社會人生的無限感慨乍讀之下,似乎詩人心平氣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現實其實,他是用反嘲的筆法來抨擊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地,豈是平的?瀉水於地,難道不是依照各自高低不同的地勢而流向各方嗎?一個人的遭際如何,猶如瀉水置地,不是也由出身的貴賤、家庭社會地位的高低所決定了嗎?“瀉水”四句言不當愁;接下去寫借酒澆愁:“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但滿腔的悲愁豈能是區區杯酒所能驅散?詩人擊節高歌唱起了悽愴的《行路難》面對著如此不合理的現實,詩人“心非木石豈無感”?理的勸慰、酒的麻醉,難道就能使人心如槁木嗎?當然不能,全詩的感情在這句達到高潮緊接著卻是一個急轉直下:“吞聲躑躅不敢言”詩人將怨憤不平,對門閥制度的不滿和抗爭,以及備遭壓抑後無可奈何的矛盾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二、說學情

大部分學生對詩詞閱讀的興趣不濃,欣賞詩詞的能力停留在對詩詞內容的`感性認識這一層面,不懂得如何挖掘文字蘊含的深層含義,對欣賞詩詞的方法所知甚少這一節課,我將著重培養學生閱讀欣賞詩詞的方法———知人論世,提高學生賞析詩詞的能力,藉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閱讀詩詞的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本節課主要通過對《擬行路難》的欣賞教給學生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圍繞這一目標,我是這樣設計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瞭解作者及其生平;(2)瞭解詩歌的內容

(3)培養學生把握詩歌情感的能力;(4)培養學生

“知人論世”的閱讀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帶著激情走進課堂

(2)突出教學重點,從《孟子·萬章》中強調“知人論世”,從學生收集的材料彙總中強調鮑照生平,在學生的討論中引導學生挖掘作品的深度與廣度,強化“知人論世”的閱讀方法

(3)誦讀法,小組討論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爭精神,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

(2)準確把握詩人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情感,培養學生熱愛生活,樂觀豁達的情懷

[教學重點]

1.瞭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詩歌的內容

2.培養學生“知人論世”的閱讀能力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探究詩歌的意旨

[教具準備]

多媒體電教裝置

四、說教法

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通過《擬行路難》的欣賞教給學生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首先激情匯入,讓學生帶著激情走進課堂,接著介紹“知人論世”的欣賞方法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介紹作者及其生活的時代背景,教師適當補充分析詩歌時,採用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法來領悟作品思想與情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與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師適時點撥,把作者所抒發的情感與他的遭遇聯絡起來,通過“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挖掘作品的深度與廣度在掌握了“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後採用“延伸拓展法”,補充相關詩詞,提升理性認識,設計問題鍛鍊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賞析詩歌的能力讓他們在教學活動的參與中找到成就感,找到閱讀的樂趣採用這些教學方法,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有力於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並且能鍛鍊學生的閱讀能力

五、說學法

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合作探究為輔課前,自讀詩歌,通過工具書獲取作者資料,幫助自己理解詩歌課中,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讀詩歌,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問題,挖掘詩歌內涵課後,學以致用,利用所學方法閱讀其它詩歌作品,鍛鍊自己閱讀詩歌的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

1.匯入

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抱怨自己空有報國之志卻報國無門,“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可見機會之難求!在現實生活中,機遇同樣是稍縱即逝,難以追求現在給你一個機會,你能把握住嗎?

【多媒體顯示】

閱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問題(20xx大學聯考語文江西卷)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金陵圖

韋莊

誰謂傷心畫不成?畫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雲滿古城

【注】高蟾、韋莊,均為晚唐詩人

(1)這兩首詩都寫到了“傷心”,詩人為什麼傷心?

答:詩人為唐朝的衰敗而傷心

從註解中詩人所處時代尋找答題角度,匯入欣賞詩歌之方法———知人論世

2.運用多媒體展示“學習目標”以做到目標明確,有的放矢

【多媒體顯示】

(1)瞭解作者及其生平,瞭解詩歌的內容

(2)培養學生“知人論世”的賞析能力

(3)感受作者在逆境中的抗爭精神,培養抗挫折能力、樂觀豁達的情懷

3.術語解釋———知人論世

【多媒體顯示】

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萬章下》

“知人論世”就是為理解某個人的作品,而瞭解這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即結合作家思想和時代背景

理解作品

4.請同學介紹作者及其生平,教師適時補充強調

【多媒體顯示】

鮑照(約414~466),字明遠南朝劉宋時期文學家,在當時,門閥世族在社會上的統治地位雖較晉代有所削弱,但他們依然頑強地維護著本階層在政治上的壟斷權“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出身寒微的文人往往空懷一腔熱忱,卻報國無門,不得不在壯志未酬的遺恨中坐視時光流逝即使躋身仕途,也多是充當幕僚、府掾,備受壓抑,在困頓坎坷中徒然掙扎,只落得身心交瘁鮑照的遭遇就是這樣的,他出身寒素,自稱“孤門賤生”(《解褐謝侍郎表》)無高貴的門第可資憑藉雖然年輕時即以詩為臨川王劉義慶所賞識,但始終不得志,一生中只做過諸如王國侍郎、縣令、中書舍人、參軍等一類的小官儘管他的才華在當時已經與謝靈運、顏延之並稱為“元嘉三大家”,但死後無傳,可見其地位的卑微他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詩、賦、駢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則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佔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行路難”是樂府舊題,“備言世路艱難及離別悲傷之意”鮑照的擬作,多抒發寒門之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充滿了對門閥社會制度的不滿和抗爭精神,代表了寒士的呼聲《擬行路難》其四就是其中的代表

5.賞析詩歌

(1)學生誦讀詩歌,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教師範讀詩歌;學生再讀詩歌,在感受思想情感的過程中背誦詩歌

(2)用小組討論法學習鮑照的《擬行路難(四)》

①整體把握:探討詩歌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世界?

討論後明確:本詩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和不屈的抗爭精神

②研讀作品:作者是如何表現這種愁思與憤懣的?

1)第一二句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說明了什麼道理?

討論後明確:運用了比興的表現手法說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低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也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

2)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麼?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討論後明確:“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麼樣的門第就有什麼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出憤怒的控訴

3)第五、六句塑造了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討論後明確:以非常精煉的筆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詩人悲愴難抑的情態(提示:酌酒原為排遣愁緒,然而滿懷鬱結的悲愁豈是區區杯酒能驅散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澆愁愁更愁”,平添的幾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瀾,詩人趁著酒意擊節高歌,唱起了悲愴

的《行路難》,將一腔悲憤傾瀉出來長歌當哭,這是何等悲烈景況讀者從這舉杯驅愁卻大放悲聲的情節中,亦可想見其悲其愁的沉鬱了

4)第七、八句寫出了什麼感情?我們該如何看待生活中遇到的挫折?

討論後明確:第七句是對前面幾句的總結,詩人對那驅不散的愁苦,實繫於對世事的感慨,心並非無知無覺的木石,理的勸喻,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如槁木,用反問的句式,沖決了自我剋制的堤防,使全詩的情感達到了高潮表達了詩人的抗爭第八句表達的是作者心

中的無奈,“豈無敢”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兩句構成了一種鮮明的對照,將詩人強烈的苦悶、不屈的抗爭精神、矛盾痛苦的精神狀況表現得淋漓盡致

③造成作者不幸人生的原因是什麼?作品反映的只是個人的悲劇嗎?

討論後明確:源於罪惡的門閥制度寒族士人普遍在政治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詩歌中所表現出的懷才不遇的苦悶和憤激,決不僅僅是鮑照的個人牢騷和私憤,而是具有深廣的社會意義和強烈的批判精神

(3)總結本節課教學要點並佈置課堂作業:

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賞析鮑照《擬行路難(六)》

【多媒體顯示】

《擬行路難(六)》

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丈夫生世能幾時,安能蹀躞垂羽翼棄置罷官去,還家自休息朝出與親辭,幕還在親側弄兒床前戲,看婦機中織自古聖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

6.課後作業

(1)背誦並默寫本詩

(2)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賞析李白的《行路難》,

寫一段500字的賞析文字

【多媒體顯示】

行路難

李白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雉賭梨慄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昔時燕家重郭隗,擁彗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

行路難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擬行路難》選自《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這本書著重從文學鑑賞的角度引導學生閱讀古代詩歌散文,進一步夯實高中生古代詩文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文言文閱讀能力以及文藝審美能力。

第一單元為古代詩歌鑑賞,按照不同的教學要求本單元又可分為賞析指導、賞析示例、自主賞析、推薦作品四部分。

賞析指導部分明確提出本單元教學目標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所謂“以意逆志”就是指我們在鑑賞詩歌的時候,一方面要在正確理解詞義、字義的基礎上,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裡地理解詩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結合自己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去推測作者的寫作本意,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謂“知人論世”就是指在分析詩歌時要結合作家的人生經歷、思想傾向、審美情趣和他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來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義。二者之間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賞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詩歌是《長恨歌》,由於篇幅較長,難度較大,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自主賞析部分的《擬行路難》可以說是本選修教材的第一篇課文,科學地引導學生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角度來解讀詩歌既可以為本單元的推薦作品部分的學習打下基礎,也可為本教材剩下的兩單元詩歌的學習起一個示範作用。因此,本課的學習意義重大。

二、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根據《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全日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20xx年湖北省大學聯考語文大綱》對詩歌鑑賞的要求以及14班學生的語文學習實際情況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步鑑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

(二)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要求:

1、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古代詩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2、藉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瞭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3、學習鑑賞古代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個性化體驗,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大學聯考語文大綱》要求:①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三者可歸納為十個字:學生 語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簡單地說,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品味詩歌語言,分析人物形象,賞析表現技巧,感悟詩人情感這些角度來鑑賞詩歌。

(四) 高二(14)班學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閱讀鑑賞板塊的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14)班學生已有一定的詩歌積累,具備一定的詩歌鑑賞方法;

2、(14)班學生基礎差,積累實詞少,完整地理解詩歌大意尚存在問題,對文字的分析能力還需加強;

3、(14)班是理科班,邏輯能力很強,形象能力稍差,語言表達能力和文字書寫的文采性需要加強;

基於以上教學要求和14班的學情分析,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知識與能力:

(1) 瞭解鮑照的'生平及作品;

(2) 理解詩歌大意,背誦全詩;

(3) 分析詩句中“愁”的動作表現和社會根源;

(4) 賞析比興手法的運用;

(5) 分析詩人形象。

2、過程與方法:

(1) 從“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角度展開師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 從“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詩人內心的愁悶通過外在的動作表現出來;

(3) 從“知人論世”角度分析詩人悲憤苦悶的根源。

3、情感、態度與價值:

(1) 把握詩歌情感,體會詩人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

(2) 激發學生對詩人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對其才華橫溢的敬仰。

其中,教學重點為:

(1)把握詩歌主旨,掌握詩歌朗讀技巧,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2)分析“愁”的動作表現和社會根源;

(3)詩人形象分析。

教學難點為:

(1)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

(2)比興手法的理解。

三、 教法學法

為了給學生創造動口、動腦、動手的機會,讓他們更多地參與教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根據該課的教學目標、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徵,我採用以下方法進行教學:

1、誦讀法。誦讀是古代詩歌教學中關鍵環節,聲情並茂的吟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把握詩歌的情感,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為詩歌鑑賞打下良好的基礎。

2、問題法。問題的科學設計不僅能突出教師的引導性作用,還能激發學生思考的樂趣和好奇,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它既強調教師給予足夠的課堂空間給學生,又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種教法,又是一種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在課前安排學生預習詩歌,弄清詩歌大意,突出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詩歌朗誦過程中,先由學生代表嘗試讀,再由學生點評朗讀效果,教師引導點評角度,最後由教師總結閱讀技巧,整個過程強調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在探究詩人“愁”的根源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結合社會背景和詩人生平深入探討詩人“懷才不遇”的具體性和社會根源。

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倡導學生與學生的合作,教師與學生的合作,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讓教師成為課堂的引路人,充分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引導性。

四、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以杜甫和李白對鮑照的讚美匯入,從感性上給學生樹立鮑照的高大形象,讓學生敬仰、欽佩詩人,為後面分析詩人的不幸遭遇作鋪墊,前後形成鮮明對比,加深學生對詩人內心愁悶的理解和對其懷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詩題解讀與預習答疑:樂府詩。“行嘆復坐愁”互文;“歌”,歌詠,吟詠。

(三)誦讀詩歌(重點)

學生集體自由讀mdash;教師提要求:情感,語速,語調。

學生代表嘗試讀mdash;學生點評,教師引導,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完成情感、語速、語調的教學目標。

教師配樂示範讀mdash;教師示範,帶領學生逐句模仿讀。

學生代表示範讀mdash;檢查模仿效果,學生示範。

學生集體齊讀mdash;進步把握情感,揣摩語速語調。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讀的情感,提問學生:詩歌中那個詞直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悲憤苦悶?從而引出詩眼“愁”?

2、接著提問:詩人是怎樣表現這種愁的呢?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柳永的“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辛棄疾的“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歸納出通過外部的動作行為來表現內心的愁悶的寫法,引導學生找出《擬行路難》表現詩人內心的動詞。

3、學生分四個小組用四字短語概括這些動詞所在的詩句,師生合作,通過比較辨別,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出詩人“愁”的層次感。

以上問題,既培養學生通過朗讀詩歌把握詩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養學生分析概括詩歌語言的能力,強調師生的合作學習,注意從“以意逆志”角度鑑賞詩歌。

4、提問:詩人“愁”的原因是什麼? 引出從“知人論世”角度鑑賞詩歌。

5、提問:詩人對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沒有清醒的認識?有。

6、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呢?學生容易答出“命”,很難答到第一二句。教師引導:“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問:第一二句明明是寫的水呀?怎麼會是愁的根源呢?該怎樣理解?教師引導:此處用的是一種表現手法。學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師補充“起興”,綜合起來即“比興”。

8、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詩人對“命”的態度:知命認命 抗命 認命

這個問題的設計,注重文字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字的深度。

9、教師小結:全詩圍繞一個“愁”字展開,“瀉水興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嘆愁”“酌酒消愁”“悲歌斷愁”,形象地寫出了詩人的愁緒在不斷流動,不斷加深,當詩人情不能自已時,他發出了生命中的最強有力的吶喊:“心非木石豈無感?”可最終,也只能吞聲躑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後是詩人對不公平的命運的抗爭,對自己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學完詩歌,我想,在每位同學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鮑照。

10、詩人形象分析:讓大家在紙上寫,教師引導學生從外部形象和內部形象來展開。教師朗讀習作,然後點評。本環節調動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完成了分析詩人形象的教學目標。

11、背誦詩歌:個人背mdash;分組背mdash;集體背

12、作業:蒐集“愁”的詩句。

七、教學板書

板書分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設計圍繞兩個字:“愁”“命”。“愁”分為:瀉水興愁 行嘆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斷愁 吞聲咽愁。“命”分為:知命 認命 抗命 認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