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教師說課稿集合15篇

說課稿5.7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什麼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師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師說課稿集合15篇

教師說課稿1

磁鐵是幼兒現實生活中比較常見的物品,磁鐵能夠吸鐵的特性決定了它備受幼兒青睞。特別是在區域活動的時候,小貓釣魚的玩具和磁性教具幼兒們總是愛不釋手,但是他們大都只是單純的玩耍,還沒有知識的建構。新《綱要》科學領域提出了:對周圍事物和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慾;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的目標。針對幼兒對磁鐵的這種興趣和此目標我設計了這節活動。試圖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瞭解磁鐵的特性和作用這也是此活動的知識目標。讓幼兒嘗試按一定標準(能吸住的物品和不能吸住得物品)分類是這次活動的能力目標。

本次活動的重點是瞭解磁鐵的特性和作用,難點是嘗試按一定標準分類。

活動前教師和幼兒一起蒐集了各種各樣的磁鐵以及各種試驗材料:鈴鐺、木塊、插塑、釘子、曲別針、硬幣、鑰匙、玻璃球、布條等

除了探索區小貓釣魚的玩具外教師又在活動室添放了大量的磁性玩具及鐵製品。

針對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我設計瞭如下幾個環節:

1、 設定情景,引發興趣。

幼兒喜歡遊戲,活動的開始幼兒以小貓的身份介入到小貓釣魚的`遊戲中,幼兒很快就能進入角色,專心的投入遊戲。

好奇心是幼兒的天性,求知慾是幼兒的本能。教師引導幼兒探索“為什麼有的魚能吊到魚竿上,有的魚卻吊不到。 ”幼兒初次探索磁鐵的存在和奧祕(會吸鐵)。“原來有的小魚上有回形針,有的沒有。”

將情景遊戲和科學有機知識結合,使幼兒在玩的過程中,學會了探索和發現。

這一環節主要採用的是情景激趣法和問題設定法。

2、 試分類,滿足求知慾。

通過前一環節的開展,幼兒已經對磁鐵有了濃厚的興趣。在教師的引導下,

不錯的幼兒繼續探索磁鐵的特性並嘗試探索分類。“桌子上有很多物品,你去試一試那些能被磁鐵吸起來那些不能 ”幼兒自由的嘗試分類。最後得出結論:能吸起的是鐵做的,不能吸起的不是鐵做的。教師用問題設定的方法,邊觀察幼兒操作,邊及時地提出問題進行引導。幼兒嘗試操作的過程中提倡幼兒交流、合作。幼兒學習方法,主要是嘗試法和操作法。

3、 聯絡生活,感受樂趣。幼兒自由在活動室內“尋找”鐵製品,並能夠用語言來總結自己的活動過程。這次活動從探索熟悉的遊戲,到探索身邊的事物,做到了《大綱》中提出的“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的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索慾望。”讓幼兒用語言表示出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結果,增進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

這一環節主要採用的是操作法。

最後是活動延伸部分:

活動結束後可以繼續讓幼兒玩玩各種大小、形狀不同的磁鐵,發現磁鐵同極相斥、異極詳吸的現象。

引導幼兒尋找、發現更多的利用磁鐵吸鐵的性質製做的物體。

本次活動的內容源於生活,滿足了幼兒的需要,在活動結束後,幼兒繼續探索,將學到的技能進行運用,已達到教育的最終目的。

教師說課稿2

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牧童》,接下來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學方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這幾個方面,簡單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作為一名老師,我認為對於教材的瞭解是必不可少的。

《牧童》是人教版國小音樂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節唱歌課作品為C大調,2/4拍,情緒活躍地,旋律輕快活潑,描繪了牧童放牧的故事與場景,表達了熱愛生活的情感。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學會切分節奏地以及二聲部合唱知識,感受作品表達對生活地熱愛之情,從而獲得良好地音樂體驗,提升二聲部演唱技能。

二、說學情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但要對教材有所瞭解,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才能瞭解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四年級的學生隨著生活範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充套件,學生的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豐富教學曲目的體裁、形式,增加合唱、樂器演奏及音樂創造活動的分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魅力吸引學生。

三、說教學目標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學情的瞭解,我設計的教學目標如下:

1、通過學習作品《牧童》,感受歌曲中所表達的對美好生活以及童年時光的熱愛之情,養成良好的唱歌習慣。

2、通過對歌曲《牧童》的演唱,並配以討論、分析、探究等方法,學生能夠了解合唱的藝術魅力,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3、認識切分節奏以及變化音,瞭解合唱的形式,掌握合唱的方法,並能夠用親切、真摯的情緒完整有感情演唱歌曲,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表現作品熱愛生活的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本節課的重難點:

重點是感受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能夠用自然活潑的聲音完整演唱歌曲。

難點是能夠掌握切分節奏以及變化音的演唱,能夠用和諧統一的聲音進行二聲部合唱。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堂課我主要採用的教學方法分以下兩點:

教法:講授法、討論法、聆聽法。

學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

六、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說說我的教學過程,也是本次說課的中心部分在這一部分主要分成五個環節,分別是新課匯入、初步感知、學唱歌曲、鞏固提高、小結作業。下面,我將分別來介紹這五個環節:

第一環節是新課匯入環節

好的匯入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培養學生的興趣,營造濃郁的音樂課堂氛圍,上課伊始,我會用視訊的方式進行匯入,為學生播放斯洛伐克民歌《八隻小鵝》,並提出問題:這首歌曲是那個國家的民歌學生自由回答,由此順勢引入本課課題。

這樣設計,既鍛鍊了他們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將課堂思路引領到了本節課的授課內容中,從課下到課上形成了一個自然、生動的過渡。

第二環節是初步感知環節

感知音樂是課堂展開的基礎,為了幫助學生對作品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在新課的第一環節,我會先完整播放歌曲,並提出問題:歌曲的速度是怎樣的情緒是怎樣的學生自由回答。其次,我會再次為學生播放歌曲,並提出問題:歌曲描繪了怎樣的場景學生自由回答,我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鼓勵性的評價,並總結歌曲描繪了小牧童在美麗牧場快樂放牧的場景。

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捕捉音樂最表面的一層音樂資訊,充分發揮他們的音樂感知能力。

第三環節是學唱歌曲環節

細緻、精準對於作品的分析及學習,是學生了解作品特點的主要途徑,為了引導學生了解重點,突破難點,循序漸進的瞭解作品,在這一環節,我會先以教師彈琴,學生視唱樂譜的方式展開。首先,我會帶領學生進行一個簡單的發聲練習,以a為母音,以旋律123454321為音階,學生經過多次練習後基本可以達到唱歌的狀態,為接下來的學唱歌曲作準備。其次,我會彈琴,學生視唱高聲部旋律,學生在視唱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切分節奏的難點,我會利用生活中的切分節奏幫助學生解決這一難點,例如高高的、紅紅的等詞語。然後,我會帶領學生進行低聲部的旋律視唱,學生可能會遇到變化音這一難點,我會採用模唱34的方式,來解決這一難點,學生經過多次反覆練習之後,能夠解決這些難點,為更好的演唱歌曲作準備。接著,我會選一名小指揮,進行二聲部視唱練習,最後,我會以教師播放伴奏錄音,學生完整演唱歌曲,並提醒學生注意兩個聲部的和諧統一。

通過這樣的設計,學生能夠迅速掌握新知,並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來。

第四環節是鞏固提高環節

為了更好地鞏固已經掌握的新知,對音樂作品有更全面的把握和體會,我會為學生分發奧爾夫樂器,並組織學生以前後四人為一組,展開5分鐘的伴奏創編,活動過程中,我會展開巡視指導,活動結束後,請小組進行展示,並進行生生互評,師生互評。

這樣做能夠豐富課堂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第五環節是小結作業環節

好的結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課堂小結時我會與學生一起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為了更好的結束課堂,並在課下引發學生的思考,對於作業的設計,我會佈置一個的開放性的作業,請學生課下蒐集,還有那些與《牧童》有關的作品。

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將課堂延伸到課下,充分發揮音樂的作用。

七、說板書設計

最後,就是我今天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通過這個板書學生可以直觀的捕捉到本節課的核心內容和思想主旨,知識點呈現較為清晰明瞭。

教師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國小數學組的×號考生,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位置與方向》,對於這節課。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等5個方面來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位置與方向》選自人教版國小數學3年級下冊第1單元的內容,屬於國小數學圖形與位置部分,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幫助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識別示意圖中的方位,本節課是在學生己經學習了前後左右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學習了這部分的內容,也為今後繼續學習東南,西南,東北,西北等方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在國小數學的學習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確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能夠正確辯別東南西北,會看示意圖。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主探究,結合身體語言捨身處地的感受東南西北4個方位的過程,培養學生的方向意識,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特點,體會數學探究過程中的樂趣,增加學習數學的興趣。

根據以上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能根據給定的一個方向辯別出其餘的三個方向,會看簡單元的示意圖。

教學難點:能根據不同的參照系辯別出物體的方位。

二、說學情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標準》(20xx版)課程理念部分強調教師的教學要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因此研究學生的情況對於教師教學至關重要。下面我來說一下學情:3年級的學生具備了初步的方位意識,具備判斷前後左右的知識,但是對於東南西北這些方位則比較陌生。本年級的學生注意力時間短,精力充沛,好奇心求知慾都非常強,其思維水平仍處於形象思維階段,教學過程中需要在真實情景中建立和前後左右的知識完成方位的認識,幫助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關係。

三、說教法學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合理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原有知識框架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基於以上考慮,我將本節課的教法確定為情境教學法和遊戲教學法,創設情境對於國小生來說是建立知識和生活場景的有效教學方法,能夠幫助他們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直觀化,同時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能夠對於方位活學活用教學過程中藉助遊戲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課程的趣味性。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重視學生在課程活動的參與度。因此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無不體現教為主到學為主體的理念。接下來教學過程我將從激趣匯入,探索新知,鞏固練習,課程小結和佈置作業等5個環節來展開。

環節一:激趣匯入

本篇課題我會通過歌曲匯入新課,在教學之初,我會通過多媒體播放《上學歌》,並且提出關鍵性問題“太陽從哪個方向升起來的”,伴隨悠揚的.歌曲學生進入到新一節課的學習,有助於有效的引起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這篇課題與生活的聯絡。

環節二:探索新知

在新授部分我會分兩個環節來展開:

活動1:認識東南西北

結合學生的學生所熟悉的校園進行教學,讓學生置身於學生的廣場。引導學生通過早晨日出方向來辯認東方,然後以學生自己為參照介紹西方、北方和南方,學生通過捨身處地的感受,結合身體語言,能夠識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建立對方位的初步認識。接著,出示情境圖1,結合學生以自身為參照系的教學過程,分析以校園為參照系時,結合學校場景,判斷其它的建築物在什麼方位。這個活動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在活動中最大程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建立對方位的初步認識,感受哪些方位是相對的關係。通過這樣活動可以和學生之前學習過的左右前後建立知識聯絡,並提升學生的方位意識。

活動2:在示意圖中識別東南西北:

教師接下來出示校園示意圖,請同學們思考教學樓在操場的哪面?在教師會給學生一些提醒,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製的,引導學生四人一小組進行小組討論,利用教師提供的方法進行判斷以不同物體為參照系時,如何判斷方位,討論時間為5分鐘,討論的過程中我將巡視、點撥,討論結束後請小組代表回答,爭對小組代表的發言給予鼓勵性評價為主,不僅評價到學生的學習結果,還要評價到學生學習的過程。這樣的安排使教學內容層層深入,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加深學生對東南西北4個方向的理解。

環節三:鞏固練習

我會圍繞本篇課題通過遊戲的形式進行,將全班同學分為四組,圍成正方形,請東邊同學拍拍手,請西邊同學剁剁腳,請南邊同學摸摸耳朵,請北邊同學揮揮手。看看哪些小組表現的最整齊。通過遊戲可以極大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環節四:課堂小結

在進行課堂小結的時候,我會設定提問“你們可以說一說我們通過什麼方法去判斷東南西北的嗎?你有什麼想法?”我將引導學生充分表達這節課的內容和感受,學生紛紛表達收穫。使學生對整節課的知識得到鞏固和梳理,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環節五:佈置作業

我將步置開放性的作業,請學生觀察身邊的物體方位與爸爸媽媽交流。這樣的安排能夠使學生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係,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位置與方向》第一課時

最後,我來說一下我的板書設計,這樣的板書設計是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難點,讓知識點更加清晰明瞭,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回顧本節課的主要內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耐心聆聽。

教師說課稿4

說選材

蒙氏研究中認為:兒童自兩歲起就能憑直覺知道哪個多,哪個少。認識“1”和“許多”是幼兒認識數活動的開始,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好玩,好遊戲,有意注意時間短的身心特點,我設計了認知活動“1”和“許多”如果只乾燥地告訴幼兒“1”和“許多”的關係是比較抽象,枯燥的。但伴隨著遊戲活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既可以滿足幼兒遊戲好動的需要又能很好地完成數學教育目標,根據這一指導思想,我選擇“小兔拔蘿蔔”作為小班幼兒學習區別“1”和“許多”的教材,並幫助幼兒初步理解“1”和“許多”之間的關係,在設計中“小兔子”也是幼兒們熟悉的,活動設計簡單,形象直觀,滿足幼兒具體思維形象的特點,讓幼兒在遊戲中建立初步的數概念

說目標:

3歲左右的幼兒對“1”和“許多”的理解,總是同實踐和物體的認知緊密相連的,所以要引導幼兒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親身體驗,為了讓幼兒更好地掌握“1”和“許多”,特制定以下兩條目標

(1) 在遊戲中讓幼兒初步感知“1”和“許多”,瞭解“1”和“許多”的關係

(2) 培養幼兒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並學會用語言表達。

活動重難點: 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

活動的重難點定在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上,因為在學習數的基礎上,我們應當遵循一個由易到難的規律,在認識的基礎進行感知,讓幼兒知道1個1個合起來就是“許多”,許多可以分成“1個1個”幼兒有的`經驗:拔蘿蔔經驗 “小兔子和大灰狼遊戲”經驗兔寶寶和大灰狼的頭飾,蘿蔔若干

場地準備,為幼兒提供寬敞的活動空間

筐子每人一個

說活動過程

一、情景創設下開始遊戲

兔寶寶,今天媽媽帶你們去拔蘿蔔怎麼樣?

這種情景開題的方法具有直觀性,趣味性,目的就是提高幼兒的學習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促進幼兒各種感官和大腦的積極活動,調動幼兒的積極性

二、提出問題,嘗試活動,初步感知“1”和“許多”

我們家有幾個兔媽媽“1個”,有多少兔寶寶。“許多”,今天我們要帶上筐子去採蘑菇,這兒有多少筐子啊?(許多)現在請兔寶寶每人拿一隻筐子,拿好筐子我們出發了。

第二個環節主要是讓幼兒進行初步感知,通過拿筐子,在拿和說的過程中,瞭解1和許多,讓幼兒清楚自己手中的1 個筐子是剛才許多筐子中分出來的。

三、進一步感知,並初步區別“1”和“許多”兩個不同的量

1、 我們來到蘿蔔地裡了,你們看地裡有多少蘿蔔呀?(許多)現在媽媽給你們一個任務,每個小兔子去一個蘿蔔放在自己筐子裡,然後回到媽媽身邊2、 我們寶寶真能幹,快來告訴媽媽,你們拔了幾個蘿蔔,要求幼兒對媽媽說我們拔了1個蘿蔔。請把1個1個的蘿蔔放在媽媽的筐子裡,請看1個1個的蘿蔔放在一起又變成了幾個呢?(許多)

本環節中教師讓幼兒全部參與到角色遊戲中,讓幼兒們進一步感知了1和許多的關係,知道1個1個合起來會變成許多,從而突破了重難點,達到師生互動,

四、結尾部分

遊戲“寶寶們快看誰來了幾隻(大灰狼)啊,一隻,那我們有多少隻?(許多)讓我們一起把大灰狼趕跑吧!

活動結束

活動延伸:讓我們一起去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是1個,那些是許多個讓幼兒通過分點心盤,分點心,分水杯,分毛巾,進一步的動手操作和觀察感知“1”和“許多”加強理解“1”“許多”之間的關係,從中培養幼兒們的觀察力。

說活動特色

① 活動情景,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採用了讓幼兒直接參與的情景教學法,讓幼兒在有趣直觀,形象的情景中,始終以角色身份參與遊戲,既符合幼兒好動的特點又吸引幼兒的注意力,讓幼兒在遊戲中感知“1”和“許多”的關係,培養幼兒對數的探索和興趣。

② 學習遊戲化,遊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活動,《綱要》指出:“幼兒園的教育要以影戲為基本活動,因此,整個活動以角色遊戲的形式出現,讓幼兒們通過當兔寶寶與媽媽一起拔蘿蔔,趕走大灰狼的遊戲情景中輕鬆愉快地學習,達到了教育目標。

教師說課稿5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圖形找家》,下面我將從教學理念、教材分析、說教法、活動目標、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以及活動延伸七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學理念

幼兒在生活中,經常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圖形,而且會詢問這是什麼圖形,注重幼兒的興趣和終身教育是我活動的兩大特色,幼兒園是現代幼兒生活學習最為熟悉的環境之一。活動開始我就讓幼兒觀察我的掛圖,掛圖中有不同顏色的不同圖形,由不同圖形拼成的一幅畫,是為了提高幼兒的感知能力,瞭解各種圖形分別由什麼特點。活動中教師一引導者的身份出現,對幼兒表達不清楚的或出現困難的地方加以糾正,耐心的指導,使每個孩子都能充分自主的參與活動中。

二、教材分析

《圖形找家》出自貴州人民出版社,新編學前班教材數學上冊27頁。這一活動屬於操作型活動,關於圖形認識及圖形分類活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機組織練習,圖形教育多與實物相結合,促進幼兒具體技能的發展。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三、活動目標

通過教材內容和設計意圖,吸取人本主義教育理念,為滿足幼兒認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按照《綱要》涉及的五大領域教育目標,確定本次的活動目標為:

1.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認識常見的圖形,引導幼兒用完整流暢的語言說明圖形的特點和含義。

2.在認識的'基礎上,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合作創造,用不同的圖形及不同的顏色拼成一幅畫,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

3.培養幼兒的認知能力,學會分類,分清各種不同的顏色和圖形,把圖形送回家。

四、活動準備

為順利完成以上教學目標,在活動準備方面,特作以下安排。

1.幼兒知識經驗準備,老師帶來不同大小,不同顏色的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若干,常見的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物品若干件,家四個(家門分別為各種圖形)。

2.幼兒自帶卡紙若干剪刀雙面膠等。

五、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數字卡片,讓幼兒鞏固數字。

2.出示掛圖,讓幼兒交流掛圖中有什麼(房子樹卡車花)

3.板書主題《圖形找家》,教幼兒認識圖形,說明圖形的特點。

4.出示物品,問幼兒這是什麼圖形的物品。

5.指名幼兒來認識圖形,或從眾多的圖片尋找老師需要的圖形。

教師說課稿6

一、指導思想

本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新課程標準”的教學基本理念以學生髮展為中心,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不同需求,著眼於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的學習,具備終身體育能力。

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側手翻選自人教版《體育與健康》水平三體操專案技巧內容,該技術動作由助跑,踏跳,支撐,騰空,著地等環節組成。同時支撐跳躍教學對於培養國小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協調、靈敏、上肢力量等身體素質有著積極的作用,還能逐步養成勇敢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戰勝自我消除恐懼心理,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

三、學情分析

教師不僅要對教材進行分析,還要對學生的情況有清晰明瞭的掌握,這樣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來我將對學情進行分析

水平三的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以無意識記、具體形象識記和機械識記為主。同時他們對具體形象的依賴性會越來越小,創造想象開始發展起來。思維從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邏輯思維為主要形式過渡,但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與感性經驗相聯絡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身體各器官、系統都生長髮育得很快,他們精力旺盛、活潑好動,但同時因為他們的自制力還不強,意志力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衝動,意志活動的自覺性和永續性都比較差,在完成某一任務時,常是靠外部的壓力,而不是靠自覺的行動。

四、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材分析以及學情的理解,我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學生能初步掌握支撐跳躍的動作要領,80%的學生能準確做出支撐跳躍的動作。

【過程與方法】

通過講解示範,合作練習,糾正錯誤法等教學方法,發展協調、靈敏、上肢力量等身體素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習興趣,逐步養成勇敢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戰勝自我消除恐懼心理,感受成功帶來的喜悅。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目標已經確立,教學重難點就顯而易見:

【重點】

助跑與踏跳緊密結合,提臀、分腿、頂肩。

【難點】

助跑踏跳連貫,迅速有力;推手及時,抬上體。

六、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方法:

講解示範法、糾正錯誤法、分解練習法、遊戲法、啟發式教學法、觀察法,分組練習法。

七、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開始部分

首先我會進行課堂常規,內容如下體委整隊,報告人數,師生問好,教師簡要介紹教學內容,檢查服裝,安排見習生。

在匯入部分我會採用提問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同學們,我們都做過俯臥撐,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一個技術動作和俯臥撐非常類似,想不想跟老師一起挑戰一番呢?今天咱們就一起來學習支撐跳躍。

2.佇列隊形練習:進行原地轉法練習

設計意圖:促進學生由下課狀態轉變為上課狀態的過渡,並明確本節的學習目標。佇列練習進一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身心都做好上課準備。

(二)準備部分

1.遊戲:單腿長龍賽跑

方法:以體育小組為單位,組內前一名同學抓住後一名同學的一條腿,形成單腿長龍,從起點跑向終點,每組的最後一名同學越過終點線時計時結束,用時短的小組獲勝,如果隊伍在跑動的過程中發生了斷裂,則必須要連線上才能繼續參加比賽,否則直接淘汰。

2.配樂韻律操:伸展運動、下蹲運動、體側運動、體轉運動、腹背運動、全身運動、跳躍運動、整理運動。

設計意圖:把平時枯燥的跑步活動寓於遊戲活動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把徒手操配上音樂,樂與律的結合,造成藝術的氛圍,給學生以美的感受。

(三)基本部分

1.為了給學生呈現技術動作表象,我會採取教師示範技術動作,並提問啟發學生思考動作要點

提問:大家仔細觀察老師在示範時,手臂是直臂還是曲臂?

通過教師示範技術動作為學生呈現動作直觀表象,同時引導學生思考技術動作激發學生探究意識。

2.教師講解動作要領:助跑,雙腳踏跳,雙手支撐器械,提臀,兩腿伸直向兩側分開,迅速推離器械,使身體向前上方越過器械,兩腿向前制動挺身,兩臂斜上舉;並腿用前腳掌著地,屈膝成半蹲。

並介紹保護與幫助方法:保護幫助:保護與幫助方法:保護者站在山羊斜前方,面向練習者,兩腳前後站立,當練習者撐器械後,雙手握其上臂,順勢向上提拉過器械並順勢後撤步至落地,換至一手扶腰背,另一手護其胸腹。自我保護的方法:當落地不穩、身體過於前傾失去平衡時,應迅速低頭團身前滾翻。切勿用手撐地,防止戳傷、骨折。

3.練習

(1)原地起跳,空中分腿練習。

(2)助跑-支撐-分腿提臀-跳。組內一人保護幫助,2次一輪換。

糾錯:在剛剛的練習過程中老師發現了一個問題,大家在分腿跳的過程中,有曲臂的現象,這樣會導致跳躍的高度不夠,支撐沒有力量,大家可以來進行分腿立撐,推手挺身跳練習。

(3)完整的支撐跳躍練習。

(4)個人技術熟練後,可進行根據自身的情況,自由選擇跳箱的高度完成動作。

4.教師選出優生進行展示,學生進行自評、互評。

5. 素質練習:“推小車接力”

規則:體育小組為單位,兩人一組,一人俯臥,另一人抓住同伴的兩條腿,從起點跑向終點的標誌物,兩人交換,回到起點,與下一組擊掌接力,依次完成比賽,用時短的小組獲勝。

(四)結束部分

1.放鬆活動—配樂放鬆操

組織教學:四列橫隊體操隊形

要求:放鬆活動,身心充分放鬆。

2.課堂小結:教師總結學練情況,表揚先進,激勵全體學生。

3.宣佈下課、師生再見、回收器材。

八、場地器材

體操墊8塊、跳臺8個、體操館。

九、預計負荷

練習密度:33%~40%;平均心率:100次/分鐘~120次/分鐘;運動強度:中等。

十、課後反思

教師說課稿7

一、說教材

《漁夫的故事》選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這是個充滿智慧的故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開啟瓶子,狡猾凶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裡。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但是故事卻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課文語言形象生動,特別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與漁夫的對話,非常引人入勝,能充分調動起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選編這篇課文,目的有三:一是使學生通過閱讀,知道有智慧的人,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二是進一步學習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簡要講述故事。三是激發學生讀故事的興趣。

教學本文的重點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理清課文脈絡的基礎上,從有關詞句中體會魔鬼的凶惡、狡猾和漁夫的智慧,引導學生簡要地講述故事。

二、說目標

《語文教學指導綱要》規定,選讀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讓學生更多地瞭解中外的優秀文化,開闊視野,陶冶情操,培養賞析能力。《漁夫的故事》選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譚》,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間故事集。豐富多彩的故事內容,充分顯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它不僅是阿拉伯人民的寶貴文學遺產,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學瑰寶。高爾基稱它為“民間文學史上最壯麗的一座紀念碑”。因此,瞭解《一千零一夜》,瞭解課文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的'特點應是本文教學的認知目標。

初步學會按民間故事的特點來賞析課文,有表情地朗讀對話為本文教學的技能目標。

感受“正能壓邪”的道理,感受課文所歌頌的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學的情感目標。

根據國小生好奇、好強、愛幻想、愛表演的心理特點,提出“漁夫會怎樣簡短地講給妻子聽?”“又會怎樣跟漁夫們講魔鬼的事?”等極具想像空間的問題,激發學生進行再想像,以達到本文教學的思維目標:開發、拓展學生的想像能力。

課文十分成功地運用了對話、外貌和心理描寫,來刻畫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徵,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變化。漁夫誠實善良、勇敢機智,是正義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殘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惡勢力的化身。故事通過漁夫這個形象,歌頌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過魔鬼這個形象,揭露了敵人的殘暴和愚蠢,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賞析漁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徵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三、說教法

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既要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有學生的主動性。因此,本文的總體教學思路為: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學會根據民間故事的一般特點來自己讀悟課文的方法,以達到“教是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採用“分角色朗讀”、“評價分析人物”、“創設情境,口語交際”等方法進行教學。

簡潔而有個性的對話描寫是本文刻畫人物的主要手段,愛模仿、好表演是國小生的普遍心理特徵。通過分角色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人物的性格特徵通過聲音的高低,語速的快慢,節奏的強弱,並輔以表情、動作、姿態,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同學們面前,初步達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四、說設計

1、簡介作品,導人新課。

通過娓娓動聽的對《一千零一夜》故事內容的講述,營造神祕氣氛,使學生的想像與作品的想像貼近,激發閱讀興趣。

2、快速閱讀課文,概述故事內容。

課文較長,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概括有難度,因此,我讓學生抓住三個詞語“漁夫、瓶子和魔鬼”來概括,以降低難度,達到簡明概括的目的。

3、根據“鮮明的人物性格”來分析漁夫和魔鬼兩個形象。

首先指導學生同桌分角色有表情朗讀對話,生動形象地再現人物性格,讓學生從語言的音韻變化中分辨角色,整體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徵。接著自讀自悟,再全班討論,具體分析人物特點,引導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材料中,概括出漁夫的“誠實善良,機智勇敢”,魔鬼的“凶殘狡猾,卑鄙愚蠢”的鮮明的性格特點,給學生以深刻的印象。

4、從概括形象入手,歸結寓意。

設計問題“看了漁夫和魔鬼鬥爭的過程,你明白了什麼?”讓學生談談感受,自己歸結出寓意,受到教育。

5、創設情境,口語交際。

愛因斯坦認為“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在賞析課文之後,提出“漁夫會怎樣簡短地講給妻子聽?”“又會怎樣跟漁夫們講魔鬼的事?”等題目,要求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話,以訓練學生創造性的思維,開拓學生豐富的想像力,不知不覺中達到簡要講述故事的目標。課後要求學生講述《漁夫的故事》給家人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6、拓展閱讀,鼓勵課外閱讀。

①推薦學生看我國古代類似的故事:《東郭先生和狼》,說說故事的主要內容和《漁夫的故事》的相似之處。

②讀資料袋,激發學生課外閱讀《一千零一夜》的興趣

教師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評委,你們好!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語文版七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第30課詩五首中的《望嶽》。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的詩感時傷世;他的詩憂國憂民;他的詩沉鬱頓挫;他的詩也壯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稱為“詩聖”的杜甫。

一、說教材

在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詩,這就是我本課的說課內容————《杜甫詩三首》。這三首詩都是歷來膾炙人口的名篇,學習本課學生對詩歌的形式特點會有進一步的瞭解,也對我國古代詩詞名篇多了一分認識。學生還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時期的創作思想,並接受詩人人道主義精神的陶染。

二、說教學目標

新課程標準主張中學語文教學應致力於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語感,發展學生的思維和創新精神,促使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知識和能力目標

1、掌握古詩的主要內容,理解詩意。

2、深入體會古詩詞的韻律,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查閱資料,瞭解作者、作品。

2、通過設疑、點撥、討論,寫作等方式理解詩意,體會詩人情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詩人蘊含於詩句中的豪情壯志,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解詩的思想感情,把握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則是引導學生進入意境,體會詩人情感。

三、說教法學法

埃德加富爾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葉老也說:‘凡為教者必期於達到不教。'

我力求做到:創設情境→網路互動→知識內化→拓展深化

讓學生達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個性展示→即興創作

四、說教學程式

第一課時—————《望嶽》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體顯示: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世上瘡痍,詩中聖哲。

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紹(由學生展示有關文字資料)通過這種方式培養學生收集資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讀全詩

學生對照註解,自讀自悟,展示圖片,創設情境氛圍,讓學生領略到詩人蘊含於景物中的凌雲壯志、萬丈豪情。

〈二〉、網路互動,自主探究

1、向學生們推薦網站,引導學生自主瀏覽。

2、聽配樂朗讀,再次把學生帶進詩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

你們能談談對《望嶽》的瞭解嗎?(讓學生帶著問題再次走進課本,小組合作探究。)

4、師生共同配樂朗讀。

〈三〉、知識內化,個性展示

1、這一環節我出示古箏、笛子、琵琶這三種樂器(多媒體顯示),讓學生從中選出自己最感興趣的一種樂器來配合這首詩。並說出:為什麼你要選這種樂器?來一個個性大展示。(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學生的思維得到縱情放飛,最後教師作綜合點評,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欲都得以高漲,使課堂氣氛燃起熊熊之火。)

2、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誦興趣,我又組織全班同學分組競賽朗讀。

(至此,課堂教學達到高潮,學生真正做到了在誦讀中感悟,在感悟中誦讀。)

〈四〉、拓展深化,即興創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嶽》改寫成一篇敘事寫景的散文,在悠揚的笛聲中學生文思泉湧。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回顧本堂課的教學,我主要讓學生在情境感悟中體味詩人的酣暢豪情;在網路互動中重獲立體的語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構建自己的詩歌鑑賞;在反覆誦讀中展示學生的個性與才華,從而營造出一種開放性的課堂教學,使自己努力成為一名新課改的實踐者和執行者。

以上就是我這節課的全部內容,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教師說課稿9

教學思路

《小動物上體育》是21世紀北京版實驗教材小語第二冊第8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是一首童話詩,寫的是小動物上體育課的事情。作者創設了一個“隊伍總是走不齊”的情景,巧妙的告訴國小生:動物體態不同,走路姿勢也不同。課文內容淺顯易懂。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思路時,我主要體現低年級識字教學為主,課文是識字的載體,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使學生在紮紮實實識字的基礎上,熟讀課文,從而能讀出合適的語氣,表達出角色的心態。

這課書主要的教學任務是:

1、學會8個生字,(包括多音字“了”liǎ),認讀12個字。認識新偏旁“牛字旁”。

2、使學生能夠正確規範的書寫生字。培養學生正確的書寫習慣,並積累識字方法。

3、通過對生字的學習,使學生體會漢字的形體美,產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喜愛之情。

4、學習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讀出合適的語氣,表達出角色的心態,使學生產生喜愛動物的情感。

我是這樣來分配課時的: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中的四個字“動物和體育”。使學生認識字的音、形和義。重點指導書寫“動和物”兩個字。其他的生字主要是讓學生掌握讀音。並且通過創設情景和反覆多種形式的讀,使學生體會角色的心態。做到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

第二課時:主要是處理剩下的四個生字,解決它們的形、義和寫。並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讀課文,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和理解。

主要有這樣幾個特點:

1.從生活中巧妙引入新課,使學生在輕鬆、自由的氛圍中開始學習。本節課伊始,我利用學生司空見慣的課程表引入新課,又以“你最喜歡上什麼課”這一問題,激起學生興趣。拉近了課本與學生的距離,又自然地引入新課,使孩子在輕鬆、自由的氛圍中開始了學習。

2.注重識字。把閱讀作為識字的重要載體,識字和閱讀同步進行。把練習朗讀和識記字音結合起來,把理解課文內容和理解詞義結合起來,最後在綜合練習中重點指導書寫。利用多種形式如(自己讀、同濁度、男生讀、女聲讀等)的讀,讓學生掌握字音。激發學生興趣,蒐集識字方法。體現了低年級識字教學這一重點,提高了識字效率。在學生們記完字形後緊接著指導書寫,並通過學生之間的`互評找到自己所寫字的不足和優點,使學生真正做到紮紮實實的識字。另外,在今天的課中,又體現了對二類字的處理。讓學生真正對二類字的讀音有所認識。

3、重視朗讀。以讀代講,在讀中發現、體會動物們的心態,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本節課中,教師以讀代講、學生在讀中感受動物的心態。整堂課上,教師讓學生全方位地讀,設計了個人讀、對比讀、引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感悟後讀等,另外,我還給孩子們創設了“我們就是那些小動物在上體育課”這一情景,讓學生深入角色,讓學生在讀中自解、自悟,並利用,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進一步感知小動物的心態,又通過學生自讀體會小動物們的心態,感悟他們的心態,培養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並通過“你能讀出小動物的這種心情”這樣的問題引發學生進一步高質量的讀。

4.注重教師角色定位,關注學習主體。老師用親切、自然、和善、民主的教態和教風,始終掛在臉上的甜甜的微笑,具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用人性化、充滿愛心的課堂語言和孩子們交流,創造一種童話般的學習氛圍,讓貪玩好動的孩子積極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體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人文性,體現尊重、激發學生“原生態”的先進教學思想。

教師說課稿10

現代教學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指導思想

首先來談一談我的指導思想。本課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以學習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為主要內容,以增進學生健康,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為主要目標。在本課的設計中落實以學生髮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及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保證每一位學生受益的課程基本理念。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溝通教師和學生之間重要的橋樑,本節課具有參與性強、競爭激烈、客觀條件限制小等特點。通過練習可以發展學生耐力、力量等身體素質,特別是對增強下肢力量、耐力有顯著作用,為以後學習其他運動專案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學情分析

教學必須符合學生的天性和身心發展的規律,我將學生的情況分析如下,水平二的學生自我意識有所發展,自尊心進一步增強,自主性要求日趨強烈,開始有獨立見解,但缺少克服困難的意志和毅力,且自覺性、主動性、永續性都較差,遇到困難和挫折,容易產生動搖。思維過程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抽象的分析與綜合,比較能力也隨之提高。在生理髮育方面,速度、靈敏、柔韌等素質的最佳發展階段快要過去,力量、耐力等素質的敏感期即將到來。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初步學習小籃球行進間運球的技術動作要領,體會行進間手觸球的部位;複習跨越式跳高的動作,提高助跑起跳結合的技術。

【過程與方法】

提高學生身體的靈敏性、協調性和彈跳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勇敢、機智、果斷的心理品質和團結友愛的集體主義精神。

五、教學重難點

為了課堂教學能夠達到最優化,我將教學的重難點確定為:

【重點】

手按拍球的後上方;快速助跑,起跳準確、有力。

【難點】

手腳的協調配合;助跑與起跳的結合連貫,不停頓。

六、教學方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教學方法,因此我採用了:

教法:講解法、示範法、糾正錯誤法

學法:分組練習、合作學習

七、教學過程

我認為鑽研教材,研究教學法是上好一門課的前提和基礎,而合理的安排教學程式則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我的教學過程:

(一)開始部分

1.課堂常規:體委整隊,報告人數,師生問好,教師簡要介紹教學內容,檢查服裝,安排見習生。

匯入:教師簡單介紹中國長跑名將王軍霞進行匯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拓展學生體育常識。

2.佇列隊形練習:學生半面向左(右)轉。

【教學步驟】

1.教師統一發令,練習原地左、右轉法。

2.教師提問:“90°的一半是多少?”從而引出半面轉的角度45°。

【教學意圖】教師利用提問的形式可以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能夠逐漸養成自主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3.教師講解並示範半面向左(右)轉。

4.學生分散練習,教師指導。

5.集中展示,教師統一發令。

(二)準備部分

1.複習球操(4×8拍)

(1)伸展運動;(2)體轉運動;(3)腹背運動;(4)下蹲運動;(5)踢腿運動;(6)全身運動;(7)跳躍運動;(8)整理運動。

2.專項準備活動

(1)各種方式的繞球:頭上、腰部、胯下等。

(2)單手的原地運球。

【教學意圖】充分的熱身活動能夠使學生體溫升高,肌肉粘滯性降低,避免在運動過程中出現損傷。

(三)基本部分

1.行進間運球

(1)技術動作示範與講解

【動作方法】向前運球時,按拍球的後上方,同時後腳蹬地運球行進,球的落點在同側肢的前側方;跑動的步伐要與球彈起的節奏協調一致,手、臂的動作與原地運球相同。

【教學意圖】良好的技術動作示範和詳細的技術動作講解能夠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初步的技術動作印象,方便接下來的教學。

(2)學生散開,做“原地運球比多”遊戲(2次)。

組織教學:四列橫隊體操隊形散開。

要求:聽從教師統一口令進行運球,教師明確時間要求,統一計時。

【教學意圖】以遊戲的形式進行練習,可以讓學生玩中練,練中玩,增強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3)教師示範行進間運球,學生觀察球的落點在同側腳的前方。

(4)學生自己持球向前運球走。

組織教學:四人一組,進行向前運球走。

要求:每人運球三到四次。

【教學意圖】以分小組的形式進行本個環節,可以激發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在小組之間形成競爭,利於技術動作的學習。

(5)學生15~20米慢跑運球。

組織教學:四人一組,慢跑運球。

要求:聽從教師統一發令,跑動速度適中。

【教學意圖】進行實際的慢跑運球,在慢速跑中逐漸體會運球動作與跑動姿勢的協調配合。

2.跨越式跳高

(1)教師講解並示範正確動作,然後強調重點、難點。

組織教學:四列橫隊,前兩列蹲下。

要求:認真觀察技術動作示範,聆聽技術動作要領。

【教學意圖】良好的技術動作示範和詳細的技術動作講解能夠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初步的技術動作印象,方便接下來的教學。

(2)學生選擇不同高度進行練習。

組織教學:男女分組,設定不同高度的橫杆,進行練習

要求:依次進行,注意安全。

【教學意圖】男女分組進行練習,結合了男女學生的運動能力的實際狀況,分層教學,便於體驗獲得成功的快感。

(3)檢驗

要求:擇優講評,互相學習。

(四)結束部分

1.遊戲:充氣塑料娃娃。

【組織方法】教師模仿“打氣”的動作,學生模仿正在充氣的塑料娃娃,身體由下蹲開始逐漸“長高”。隨著教師“充氣”與“放氣”,不斷變換身體的姿態,達到放鬆身心的目的。

2.課堂小結:讓學生談一談本節課的收穫。

3.宣佈下課、師生再見、回收器材。

八、預計負荷

練習密度:33%~40%;平均心率:128~136次/分;運動強度:中等。

九、場地器材

田徑場、排球兩個、音樂播放器。

教師說課稿11

本課教材為五年級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為第一教時,共分五教時完成。

一。 設計指導思想

1.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基本能力之一。較強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建立在學生自我歸納、演繹、實踐的過程之中。因此,學校教育應把握這根主線強化對學生進行知識運用與實踐的培養。

2. 體育教學的內容根本來源於人們的生產勞動活動或生活,並通過體育教學達到提高生產勞動或生活效率的目的。因此,體育教學除應強化以上這根主線的培養外,還應與受教者的生活勞動緊密結合。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生活勞動的效率,另一方面還可以調動受教者以往的生活勞動積澱促進其體育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二。對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教材的再認識

基於以上的認識,不禁產生了對傳統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教材的反思,認為有必要對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教材進行再認識。

認識之一: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教材為什麼要教?除了傳統的生理效能外,更重要的是發展學生的過越障礙的能力。那麼,生活中的障礙是否都需要從障礙物的上方一躍而過呢?是否不論高低一律都需要費力越過呢?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既然如此,體育教學就有必要發展學生多種越障能力,根據不同障礙選擇不同越障方式的本領。這樣的培養,另一作用恐怕就是啟發、激勵了學生科學的態度和思維習慣,就是學生一次次的歸納、演繹、實踐的過程。

認識之二:如何看待本教時的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從教材分類來看,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屬於跳躍教材,它與其它跳躍教材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絡。傳統教學往往忽視了這種聯絡,僅以教會為目的,不能為學生建立良好的知識遷移通道,因此每次學習都是廢舊而立新,教者費力、學者費勁。那麼,側向助跑直腿擺動跳高與其它跳躍教材的內在聯絡是什麼呢?筆者以為(),至少在落地方法上具有一定的相同之處,而落地方法的自然養成則是整個國小階段跳躍教材的重點,所謂"不求攻彼,先求自保",體育教學的一個目的就是學會自我保護。

認識之三:可否"浪費"一小部分教時,對以上的一些反思進行一些探索呢?哪怕結果是無意義的,筆者以為值得做一次嘗試。首先,現行體育教材重複性大,"浪費"的這一部分教時不值一提。更重要的是,若嘗試成功,則可重新開闢出一片廣闊的.空間供我們繼續探索,對傳統體育教學進行一次徹底的革新,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三。本課教學目標

1. 幫助學生理清知識,架設知識遷移通道,促進新知識的學習與掌握,以鞏固跳躍能力的發展。

2. 訓練學生思維力,以發展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進一步激發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培養交流探索、互助合作的練習習慣。

4. 發展學生力量素質,提高彈跳能力。

四。目標落實與教學過程

1. 匯入學練

教師提示跳躍落地要求,學生分散複習已學過的跳躍方式,體會落地輕巧的要求。教師巡視指導,幫差補缺。

2. 揭示課題

提出本課學習內容與要求(合理過越障礙),出示第一高度(低),啟發學生交流、思考過越方法,並分組嘗試。教師巡視啟發、激勵。

3. 引入跳過障礙概念

教師集中介紹學生的一些方式,強調根據障礙情況合理選擇過越方式。

出示第二高度(較高),師生共同篩選過越方式,得出結論(較高障礙跳過)。

激勵想象跳過方式,組織小組交流嘗試,教師參與學生討論嘗試。

集中展示,學生演示,教師講評,得出結論(只要不觸標誌,任何跳躍方法都值得嘗試,但要注意落地輕巧)。

出示第三高度(高),激勵學生嘗試用已有方法跳過(預計絕大多數學生將失禮)。

4.匯入側向直腿擺動跳高

集中提出失利原因,再次篩選過越方式(雙腳蹦越已無可能,必須單腳跳起跨過)。

組織分組嘗試單腳跳起跨過動作,教師巡視。

集中組織好差生對比演示,學生對比觀察分析成敗原因(兩腿總是鉤到標誌)。

啟發思考解決兩腿總是鉤到標誌的矛盾,小組交流提出假設、分組嘗試假設。教師巡視啟發。

集中交流演示,得出結論(直腿跨過)。

分組嘗試,驗證。教師個別輔導。

5.遊戲:過越障礙

集中,出示第四高度(很高),激勵學生自告奮勇嘗試直腿跨越(估計

將會全軍覆沒)。

提出問題:如何過越?學生假設、個別嘗試(又是全軍覆沒)。

教師示範(從下鑽過)。揭示根據障礙選擇過越方法的道理。

講解遊戲方法規則,學生分組自設障礙,自行設法過越,師生共同參與遊戲。

6. 小結講評。

本課只是對筆者一些"奇談怪論"的嘗試,可能有思考不周之處,懇請諸位同行幫助出謀劃策,以便不斷修正完善。甚至也可能是"痴人說夢",也請眾位同仁"當頭棒喝",以免"走火入魔"、"不可自拔".

教師說課稿12

今天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二單元第二節的內容《平移和旋轉》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移和旋轉》是國小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平移和旋轉是現實生活中廣泛存在的現象,是物體運動變化中最簡潔形式之一。它不僅是探索圖形變化的必要手段,也為綜合運用幾種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打下基礎。通過本節學習,增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絡,進一步體會數學的價值和豐富內涵。

2、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例項,感知平移和旋轉的現象,能直觀地區別這兩種現象。

情感目標:體驗和感受數學活動的探究性,拉進數學與生活的距離,從而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審美情趣。

3、教學重、難點

區別平移、旋轉兩種現象。

二、教法和學法

基於教材的特點與學生情況的分析,為有效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慧,制定教法、學法如下:

1、教法採用創設情境法、直觀演示法、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力求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理解所學的知識,從而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2、學法採用實際操作法、觀察類比法、合作探究等學習方法,學會自學和總結。

三、教學過程

《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而創新始於探索,本節課我設計為四個環節,以期望在多種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踐創新。

(一)、創設情境(發現新知)

上課之初我會用多媒體演示生活中游樂園各種遊戲活動的動態例項,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並回答以下問題:

1、你喜歡哪種遊戲活動?它是怎樣運動的?

2、這些遊戲的運動是否相同?分分類?

讓學生帶著問題觀察,交流、感知並形成共識,引導學生進行類比。

設計意圖:由熟悉的圖片引入,使學生產生視覺衝擊,在輕鬆、愉快的心情下開始學習,創設有利於學生思考、學習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類比、聯想,進而產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通過學生自主交流、總結,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建立模型(再探新知)

此環節分為兩部分

1、理解平移和旋轉的意義

在引導學生給遊戲活動分類的基礎上,讓學生說出分類理由,讓學生對平移和旋轉的理解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並強調像纜車、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運動稱為平移。像大風車、摩天輪、轉椅圍著固定點做圓周運動稱為旋轉。然後提出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隨處可見。讓學生舉出相關的例子,拓展學生的思維,加深理解,對於學生的各種回答給予及時的評價和肯定。同時著重強調平移不僅是上下平移、左右平移,還可以是斜著平移。最後讓學生用肢體語言表示出平移和旋轉。

2、第二環節是設計一個小實驗,創設疑問。

用電腦演示:一條小船,船頭有一隻小白兔,船尾有一隻小黑兔,小船出發向下平移。由此產生爭論:經過一段時間後,誰走的路長?學生利用手中的學具,通過“移一移”、“說一說”、“畫一畫”獨立思考後,並在小組進行激烈討論,各自發表不同的見解情況下,明確他們是同時走的,所以走的路程一樣長。也就是看一個圖形移動多少,只需看這個圖形的某一點移動多少格。

設計意圖:教師給學生創造探究的機會,本著“放”的思想,使學生們在觀察、討論、操作中,感知、激發學生的思維,營造出“敢想、敢說、敢爭論”的氛圍,喚起創新意識。

四、解釋與應用(應用新知)

我設計了四組練習題

第一組走進知識平臺在學生理解平移和旋轉意義的基礎上,學以致用。

第二組跨進知識階段經歷了基本圖形的平移、旋轉後達到獨立判斷圖形的變化。

第三組攀登知識高峰結合例項、由易到難,培養學生多種思維方法。

第四組遊戲在學中玩、在玩中學。

五課堂總結

說一說這節課學會了什麼?你認為這節課最有趣的是什麼?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整理、概括知識的能力。

教師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觀潮》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第一課。這是一篇十分優美的寫景的文章,描寫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全文共5個自然段,先總寫,然後從“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後”三個方面,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刻畫了錢塘潮的奇特、雄偉、壯觀,有聲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寫,也有觀潮人的側面烘托,使人讀後不禁發出由衷的讚歎: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可以說這是一篇很好的進行朗讀訓練的文章,也是進行寫景類文章寫作訓練的典範。

二、說教法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是告訴我們教學方法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物件等因素進行合理的安排。為此,在這堂課裡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

1、激趣匯入法 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 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較大,學生較難讀懂,這是他們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 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堂課裡,我利用國小四年級的一篇同名課文,通過現代文方便理解的特點,讓學生對文章描寫的情景有初步的瞭解,並通過古人與今人對觀潮的熱情和看法匯入課題。

2、小組競賽法 據研究表明,大腦處於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為此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了難易結合的朗讀、譯讀、賞析和表演競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通過競賽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激發了學生的團體榮譽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競賽中主動的獲取了知識。

3、實踐鞏固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有助於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的活動。”在這節課裡,我安排了一個“學做主持人”的環 節,要 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來介紹錢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觀眾的反映。這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多媒體輔助法 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對學習的知識就越容易理解和鞏固。錢塘江大潮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遙遠,藉助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壯觀的畫境,它能帶給學生在聽覺、視覺等感官上極大的享受。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

三、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樂於表達,樂於與人交流,但他們的生活經驗有限,對潮汐的形成原因,和文中描繪的錢塘江大潮的雄偉景象,僅憑想象深刻感受,需要教師提供直觀的影象。

四、說學法

在新課標的理念中,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使他們在自主能動的學習過程中發現學習的快樂,為此,我採用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法。

五、說教學流程

我將本課分為兩課時來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反覆誦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和寫作順序,弄清錢塘江的地形特點,感受錢塘江大潮的神奇雄偉。並引導學習生字。第二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引導學生通過聯絡上下文讀懂重點語句,積累語言,學習作者的描寫方法。下面我主要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及設計意圖。

(一)情境匯入

1、出示錢塘江地形圖。

教師進行介紹:我國有許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師就給大家介紹一條有代表性的河流,那就是錢塘江。錢塘江是我國浙江省的第一大河,位於浙江省北部,全長605公里,河域面積五萬平方公里。與南美洲的亞馬遜河、南亞的恆河並稱為“世界三大強湧潮河流”。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錢塘江邊一睹湧潮的景象吧。

2、播放錢塘江大潮視訊,板書“觀潮”

看了這潮水,聽了這潮聲你覺得錢塘江潮怎麼樣呢?你能用一個詞來概括嗎?在作者眼裡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找出一個最能體現錢塘江潮特點的詞語。

3、理解奇觀

教師板書“天下奇觀”,並引導學生理解“奇觀”

【意圖:此環節通過圖片和視訊資料,給學生形成視聽衝擊,讓學生直接感受到錢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壯的氣勢,學生的激情馬上被調動起來,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順理成章地引出關鍵詞“奇觀”。】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字

1、採用多媒體形式出現本課生字詞,指名讀,重點強調“罩”“鼎”“崩”三個字的讀音。再齊讀鞏固字音。

2、讓學生 那個字記起來有困難。幫助學生解決難字。

3、多種形式讀,如開火車讀、賽讀、男女生讀等,進一步鞏固生字詞,這樣既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意圖:預習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教給學生自學方法的有效途徑。但預習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更要有指導,預習的基本要求是

1、用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圈出生字,畫出詞語,遇到難讀字多讀幾遍,不理解的詞語查字典,不能解決的畫問號。

2、大聲朗讀,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3、邊讀邊想,提出不理解的問題。程度好的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讀書體會、感受寫下來。】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認真聽,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

【意圖:在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範讀十分重要。好的朗讀可以營造氣氛,讓課堂更有感染力,也可以通過正確的朗讀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實現以讀代講的目的。】

2、學生模仿讀。

3、指名讀,然後進行評議,看好在哪兒,不足在哪兒,如何改進?

【意圖:評價的過程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因為只有自己入情入境地讀了,才能評價別人,這樣既掌握了知識,又鍛鍊了學習的能力。】

4、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朗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適時板書:潮來前 潮來時 潮來後

【意圖: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對課文的把握不同,會有不同的感受,所以他們的彙報過程正是體現他們獨立獲取知識的過程。】

在這個環節中,我意圖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走進文字,逐步提升學生的感悟,這樣不僅保證了讀的時間,讀的形式,還保持了讀的興趣,更為深入理解課文打下基礎。

(四)指導書寫

中年級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書寫能力,能獨立識寫大部分的生字,教師只需指導難寫、易錯字,為此,本課我重點指導了“蒙”“薄”“昂”三個字。

七、說板書

我的板書設計在力圖簡潔明瞭的基礎上,抓住重點詞,突出文章脈絡,有助於提高學生閱讀理解的能力和佈局謀篇的能力。

教師說課稿14

各位評委老師:

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我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通過前三章內容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地球運動的基本原理及規律和地球的圈層結構,並詳細學習了地球上的大氣與水。第四章則是在前面幾章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講述大氣和水是營造地表形態的兩大主要外力。當然,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不僅有外力作用,內力作用才是最根本的。本章通過案例來說明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營造所起作用的差異以及對地表形態營造的結果。本節課主要講解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在教學中,主要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圖片、案例、視訊材料來演示,以此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更好的理解比較抽象的地理原理。

二、說學情

合理的把握學情,能夠在課堂上更高效的讓學生學習本節課的知識,接下來我談一談本節課所面對的學生。

本節課面對的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高中學生經過國中地理的學習,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也具備了自學的能力,所以本節課對於一些簡單的概念性的問題,可以通過學生自學的方式完成。對於一些遠離生活的現象,學生可能難以理解,所以教師要通過多媒體,和實驗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新課標的理念,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能夠用例項說明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種地貌。

2.能夠通過閱讀各種地貌示意圖,判斷地貌型別,並分析成因,提升讀圖析圖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地貌的成因,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的三維目標,我確定瞭如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

1.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態

2.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相互之間的關係。

【難點】

外力作用各表現形式相互之間的關係。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講授法、地圖法、實驗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匯入新課

複習匯入法,引導學生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提出問題:同學們形成地表形態的力量除了我們上節課學習的內力作用,還有什麼作用力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匯入法能夠承上啟下,把前後的'知識聯絡起來。加強學生對於知識體系性的認識,建構知識之間的聯絡。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來源

首先我會提出以下三個問題,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具體問題如下:1.外力作用的概念。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是什麼?3.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有哪些?

然後隨機請同學說出答案:

1.地球表面的風、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態的變化,被稱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輻射能。

3.它對地表形態的塑造主要有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四種方式。

【設計意圖】因為此模組的知識屬於概念性的問題,比較簡單,通過學生的自學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也可以加深學生對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的掌握。

(二)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

接著我會引導學生具體學習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四種方式。首先我會講解風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堅硬岩石、礦物與大氣、水及生物接觸過程中產生物理、化學變化而在原地形成鬆散堆積物的全過程。根據風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質可將其分為三種類型:物理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生物風化作用。

緊接著在多媒體出示風化示意圖,更容易讓學生理解風化的過程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的講解和播放風化示意圖,學生能夠更加形象的瞭解風化的概念。

接下來我會展示實驗,將準備好的實驗器材展示給學生:一個托盤,一杯水,一杯沙子。緊接著開始描述實驗過程。把托盤傾斜30°,然後把沙子放在托盤頂部,再把水從沙盤頂部慢慢倒下。學生觀察實驗,並說明實驗現象。通過學生觀察可以總結出:水把沙子衝了下來,還把它帶到了山下,最後在托盤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來。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以及上面的實驗總結: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個表現式:侵蝕作用、搬運作用和堆積作用。此時學生可能會問侵蝕作用下還有什麼地貌景觀,我會順勢在多媒體播放風蝕蘑菇、海蝕陡崖、冰斗或“U”形谷、角峰等地貌景觀片。

【設計意圖】通過上面的實驗,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播放侵蝕地貌景觀的圖片,更加直觀形象的讓學生了解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地理的情感。

在學生對侵蝕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之後,我會繼續講解搬運作用,和沉積作用。我會總結:除了水以外,風也具有搬運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區和海濱地區風力的搬運也很顯著。在流水和風力搬運的途中,由於流速或風速的降低,導致物質逐漸沉積,這種作用稱為沉積作用。

由於上面的實驗剛剛也體現出了沉積作用,所以我會繼續結合上面的實驗問學生:請同學們觀察托盤中被水衝下來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麼樣的關係。

經過學生的思考,我總結:在沉積過程中顆粒大、比重大的物質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物質後沉積,所以沿著水流方向我們先看到顆粒比較大的沙子,越往後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礫石、沙、粉砂、粘土等顆粒大小不同的沉積物。在學生對流水沉積掌握清楚之後,我會播放堆積地貌——新月型沙丘圖片,讓學生知道,沉積的作用除了流水還有風力沉積。

【設計意圖】通過上面的一系列引導學習,學生對外力作用的幾種形式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瞭解,本節課的重難點內容也就得以突出。

環節三:鞏固提高

在鞏固提高環節,我會繼續追問學生:以上外力作用的四種表現形式,它們之間有著什麼樣的關係呢?

通過學生的討論我會在黑板上畫出下面的思維導圖。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節學生更加對本節課的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加以理解。

環節四:小結作業

在課堂的最後我會結合板書梳理本節課重點內容。然後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作業:蒐集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型別的圖片。

【設計意圖】通過課外蒐集資料,可以加強學生蒐集資訊,整理資訊的能力,也能夠增加學生的見識和視野,對本節課的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刻的掌握。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我採用的是綜合式的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教師說課稿15

一、說教材:

1、設計意圖:水是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每個人離不開它,正因為水與我們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觸並認識了它,可以說,幼兒天生就愛玩水,在玩水的過程中,發現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現象。《新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絡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物件。因此,我選擇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現象,作為科學活動內容,在活動中我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通過引導幼兒積極參加小組討論、探索等方式,培養了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學會了用多種方式表現、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2、目標定位:

在新《綱要》中指出,五大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因此,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實際情況,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目標:

(1)樂於參與科學實驗活動,能積極動手動腦主動探索。

(2)感知物體的沉浮現象,並學習記錄實驗結果。

(3)初步瞭解改變沉浮的.方式。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瞭解物體的沉浮現象。

(2)教學難點:學習記錄實驗結果和探索改變沉浮現象。

4、活動準備:

根據《綱要》中指出的“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我做了如下準備:

(1)每組一份實驗材料:盛滿水的臉盆,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擦手毛巾。(擺好後用蓋布蓋上避免分散孩子注意力)(2)記錄材料:每組一份彩色記錄卡、鉛筆。

(3)教師示範材料:魚缸、小石頭、橡皮泥、小木塊、泡沫板、塑料瓶、玻璃珠,教學課件

二、說教法:

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演示法:

(1)大魚缸有助於幼兒清楚的觀察到教師演示的物體沉浮現象,PPT上也有相應的圖片展示。

(2)對於此活動中使用的記錄卡,幼兒並未見過,因此,教師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過教師的講解演示,可以讓幼兒直接瞭解記錄卡的記錄方法,減少了幼兒盲目探索的可能性。

2、觀察指導法:針對科學探索活動的隨機性,以及幼兒的自主建構過程,採取觀察指導法是比較合適的,教師通過敏銳地觀察,能針對地進行指導,還能在觀察中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時機,積極引導。

三、說學法:

《綱要》中指出,要儘量創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現的樂趣。因此,此次活動中,幼兒的具體學法有:

1、操作法:這是此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活動的主要方法。在新《綱要》中指出,教師要為幼兒的探究活動創造寬鬆的環境,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嘗試。因此,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發現物體沉浮的現象。

2、記錄法:讓幼兒將探索結果記錄下來,為後面的討論活動提供依據。

3、體驗交流法:在探索活動結束後,教師組織幼兒進行探討、交流,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體現了師生互動,幼兒與幼兒的互動。

四、活動流程:

1、匯入活動(展示PPT的實驗物品圖片,讓幼兒說出有哪些東西。出示魚缸,事先用蓋布蓋住,猜一猜:這些東西哪些會沉,哪些會浮?)剛開始,教師為幼兒設定了一個懸念,通過猜測活動一下子將幼兒的好奇心調動起來,為後面的探究活動奠定了基礎。

2、演示活動:先示範兩種物體的沉浮,木塊和石頭。

3、認識活動(你知道這是什麼標誌嗎?)在這裡,教師通過講解、示範讓幼兒認識記錄卡的使用方法以及表示“上浮”、“下沉”的箭頭號標誌,為接下來的記錄活動做好準備。

4、操作活動(請你來試一試,看結果和自己想的是否一樣?)這個環節的分組操作活動是此次活動的重點,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並引導幼兒進行分組探究,既提高了幼兒的自主探究、動手動腦的能力,還培養了幼兒的合作精神。在此環節中,先要講解操作規則,教師更多的是採用了間接指導和個別引導的辦法。

5、記錄活動(哪些東西會下沉,哪些東西會上浮,請你用沉與浮的標記記錄下來,並出示記錄表。)每組讓一個幼兒記錄。通過記錄,使幼兒對各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目瞭然,還為後面的總結交流活動提供了依據。

6、交流總結活動(展示每組的記錄表)7、探索活動:(讓幼兒帶著問題繼續探索,使幼兒的興趣持續下去。想一想怎麼改變沉浮,例如如何讓橡皮泥浮上來或讓水瓶沉下去)在此環節中幼兒主動動腦想象,大家一起探索改變沉浮的方法,老師按小朋友的方法進行實驗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