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說課稿1.09W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模板合集9篇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1

《認識圖形.一》是學生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開始,主要從形狀這一角度來使學生初步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單元包括: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和平面圖形的初步認識。因為現實生活中孩子們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教材把認識立體圖形排在平面圖形之前。教材在這部分內容的編排上體現了新課標的兩大理念:注重知識與生活的聯絡;注重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通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學習過程,掌握知識。

我的學生大多是五六歲,年齡偏小,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還非常弱,加上班上人數多(53人),分組活動不容易組織。另外,據我課前調查,學前班雖然也認識過這些圖形,但很多孩子將“長方體”說成“長方形”,將“正方體”說成“正方形”,也有將“圓柱”說成“長方形”的,將“球”說成“圓”的更多,所以教學目標不能定得太高。

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觀察,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及觀察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與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與圖形,建立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個袋子,提出一個要求: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看哪個組的小朋友放得又快又好。

(二)、活動,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指名學生上臺演示,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

(2)揭示概念。

教師拿出大小、顏色不同的實物直觀揭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概念,並板書名稱。然後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模型,讓學生認一認,並與相應的實物歸為一類。

2、摸一摸,感知特徵。

(1)讓學生動手摸一摸這些實物,然後把自己的感受在小組內交流。

(2)在班上彙報交流。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圖抽象出模型圖

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對幾種立體圖形有了比較多的感性、直觀的認識,促使學生形成幾種立體圖形的.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2、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見過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

3、記憶想像。

(1)分別出示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圖形讓學生辯認,將這些圖貼在黑板上,讓學生拿出相應的實物。

(2)讓學生閉上眼想一想四種圖形的樣子,並用手比劃。

(3)遊戲:猜一猜

學生閉上眼,摸一摸老師給出的一種實物,判斷它的形狀。

(四)、遊戲

1、看一看

2、摸一摸

3、猜一猜

板書:

認識圖形:

正方形 長方形 圓柱 球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2

教學重點與難點:

平面圖形的特徵和轉化

教具學具準備:

2張長方形的紙、1把剪刀、1張正方形的紙、1根小木棍、1顆針.20根小棒

教學目的:

1:通過操作活動,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徵,並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徵.

2: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係.

教法學法:

舉例法、實驗法、講解法。

教學過程:

第一:引入

賞賜課我們所學的內容是20以內的退位減法,我們來複習一下。說算式讓學生搶答。

隨意的說。

第二:先動手做一個折風車的'活動

讓學生體會和理解平面圖形的特徵。(教材27頁第一題:沿虛線折一折)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最後讓學生明白:

長方形的特徵:對邊相等。正方形的特徵:四邊相等。

第三:用幾個平面圖形來拼組一個平面圖形。

使學生明白他們之間的轉換關係。(教材28頁做一做)

教師用紙當場做給學生看,教學生一起來,邊做邊講。

平面圖形之間的相互轉換:圓變正方形、正方形變長方形等等。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81頁例一及82頁做一做的第一題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節課要認識的是要求學生認識鐘錶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同時為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一般來說,一名6歲的兒童每天起床、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因此,我把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會讀、會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知道1時=60分。

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意識。

情感目標: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愉悅,並養成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會讀、會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

難點:認識每個大格刻度各代表幾分

【說教法學法】

1、針對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愛玩的心理特點,為了激發他們的興趣,我採用了愉快教學法,把故事、遊戲貫穿於各教學環節中,同時還採用了動手發現教學法讓孩子們通過合作交流學會看時間。

2、為了更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讓學生想一想、數一數、說一說、比一比、寫一寫、撥一撥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動眼、動耳、動腦、動口,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活動。

3、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形象性。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誘發興趣,設疑匯入

1、利用學生熟悉的孫捂空給他們帶來謎語,讓學生猜出鬧鐘,激發學生興趣,接著課件出示各種造型的鐘表,並提問:小朋友你們也想設計出這麼漂亮的鐘表嗎?多方位地調動學生的`情感,營造了學生積極向上,勇於挑戰、敢於創新的氛圍。接著,我繼續激勵學生,要想設計更漂亮的、美觀的鐘表,先要學會認識時間。(板書課題)

2、設疑:,那麼小朋友現在是幾點了呢?面對課件上的鐘面的時間既不是整時,也不是半時,便產生了認知上的衝突,那麼學生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我要學”的衝動。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鐘面刻度

(1)學生觀察學具鍾,小組交流,老師巡視。

(2)彙報、補充,課件演示學生反饋的結果。

(3)討論:時針走多少是1時?分針走到刻度1上表示什麼?分針走到刻度1上又表示什麼?

(4)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每個大格刻度上各經過幾小格?每個大格刻度分別表示什麼?分針走一圈,一共經過了多少分?

(5)課件演示:分針走到刻度1經過刻度1走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經過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1時=60分

(6)學生把結果填在81頁刻度圖

(7)交流記憶法。

(認識每個大格刻度表示幾分是本節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們還沒有學過乘法口訣,只能1格1格數,或5小格5小格地原始方法,因此我在這環節中逐層疏理的方式進行教學,先讓學生從靜態的鐘面上得到1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格的新認識,新發現,為正確讀取時間做好鋪墊。)

2、認讀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

遊戲:開火車。課件出現火車的畫面,伴著火車聲,火車聲一停,老師提問,點名學生讀出時間,指導學生用兩種表示方法寫時間。(新課標要求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在這一環節中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開火車的遊戲,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師生共同參與的遊戲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在入學之前,經過了學前教育,有很多孩子在沒有學習這一課之前,對於100以內的數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而且在他們的生活中常常會接觸到100以內的數。但在孩子們的頭腦中,對於100以內的數的概念還比較模糊。這一課教學就是要幫助孩子建立100以內的數的概念,通過估計和比較建立數感,為以後學習數學其他知識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100以內的數的過程,感受100以內的數的大小,感受100以內的數就在身邊。

2、使學生獨立的數100個物體,知道10個一是十,10個十是百,對“個”“十” ”“百”有一個感性認識。

3、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經歷數的概念的形成過程,並能夠結合實際進行估計,發展學生的數感。

4、在認識100以內的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探究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讓學生能夠靈活的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數出100以內的數。

難點:數數過程中整十數的連線。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的編排意圖,本節課主要採用了學生動手操作、師生合作、學生合作的教法和學法。這樣安排的目的,就是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各種感官協同活動,做到在觀察中思維,在思維中操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營造平等互助的學習氛圍。

四、教具和學具:為了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在教具和學具的選擇上,儘量提供學生熟悉的素材,如紅豆、鉛筆、巧克力豆……這些材料作為學習的物件,學生既熟悉又新奇,可以提高學生數數的興趣。

五、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有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成為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參與者和創造者,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自主探究”。秉承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在整個教學設計上力求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我安排了一下幾個教學環節:

A、激趣匯入

這個環節我主要安排了一個師生互助的活動,老師和學生進行數數比賽,而且在數的過程中要用手勢比劃出所數的數,之所以要用手勢進行配合,是考慮到對學生進行“手口一致”的訓練。在數的時候,要注意觀察學生的口型和手勢,如果學生是一個一個的數,老師就兩個兩個的數,如果學生是兩個兩個的數,老師就五個五個的數,甚至十個十個的數。這樣安排,從學生知識角度和思維趨勢進行探底,既瞭解學生的起點,把我教學起點,又能使學生感受數數方法的多樣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B、操作探究

根據教材的編排體系,這個環節分為三個部分進行教學。

1、第一次數、估數、初步感知100

讓學生建立數感是義務教育階段數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學生數感的建立主要依賴於豐富多彩的生活實際。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提供了他們熟悉的素材,紅豆、巧克力豆,併合理利用這些素材進行教學。

(1)數出20粒紅豆,讓學生看一看,20粒紅豆就是這麼多,先感受20粒紅豆的多少,在提出問題:100粒有多少呢?自然而然的把學生引到教學情境中進行思考,學生的數感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建立。

(2)讓學生抓一把紅豆,估計一下夠不夠100粒,如果不夠,就再抓一把,直到認為夠了為止。

(3)驗證結果,每組一個一個的數一數,看看哪一組估計的最準確。通過學生自主的數出100以內的各數,體會到數是在數物體的過程中產生的,為脫離實物抽象數數做準備。

(4)估一估,一袋巧克力豆大約有多少顆?通過這個步驟,進一步訓練學生們估數能力,並進一步體會估數在生活中的重要,感受生活中的數學。

2、再次數,建立對計數單位的感性認識,進一步認識100

雖然同樣是數數,但對學生的要求卻提高了。剛好數出100,又要讓人一眼看出是100。提出了這些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引導學生能用自己認為的方便、快捷的方法數數,並在操作中,發現十個一是十,十個十是百。

3、第三次數,理解數的組成

教材把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數數過程中整十數的連線,以及數的組成這兩個知識,安排了兩個例題進行教學,這一環節教學可以分為以下四個層次:

(1)實物數出35根小棒(鉛筆),要求學生邊擺邊說出有幾個十和幾個一。接著擺到42,當擺到39的時候,問:39裡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9個一再擺一個是多少?一共有幾個十?是幾十?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本節課的難點,同時加深對數的組成的理解。

(2)脫離實物,強化訓練。想一想,57裡面有幾個十和幾個一?從57數到73,數到59時,強調上面提過的類似的問題。通過再次訓練,學生對於知識的認識和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抽象,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3)小遊戲。師生互說,學生互說的數數遊戲和數的組成訓練,既可以提高學生數數的興趣,也可以幫助老師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4)小練習,用學的數說一句話。通過學生用學的數說一句話,促使學生有意識的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聯絡起來,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促進了數感的培養。

我今天的說課內容就這些,謝謝大家。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國小數學一年級下冊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題。

2、教材地位及作用本節課要認識的是分針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及1時與60分的關係,是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半時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掌握本課知識既為下一課學習用1分1分數的方法讀出某一時間做好準備,又為以後學習時、分、秒的認識及相關計算打下基礎。

3、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明確時、分的含義,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知道1時=60分。

(2)、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通過觀察、操作、思考、討論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合作意識。

(3)、在學習活動中體驗成功的愉悅,並自覺養成遵守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4、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會讀、寫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1時=60分,理解時、分的進率。

難點:認識每個大格刻度各代表幾分

二、學情分析:

“時間”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大部分學生在幼兒園或家裡多多少少接觸過一些關於時間的認識,每個家庭中一般也都有掛鐘或鐘錶,何況一年級的學生天天要按時起床、吃飯、上學、放學、看動畫片、睡覺,這樣就使學生已經感知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但是不同的學生對認識時間的情況也是各不一樣的,有的已經能熟練地認讀整時、半時,甚至幾時幾分的時刻,有的對鐘錶還不熟悉,應該說絕大部分學生對時間還是缺乏一個整體的認知。因此,我精心設計這一數學課堂,最大限度地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讓他們在有限的時間內更好地掌握新知。

三、教法、學法

1、針對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把故事、遊戲貫穿於各教學環節中,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2、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功能,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直觀性和形象性,學生通過認真觀察、合作探究對知識進行遷移、重組,達到認識、理解知識的目的。

3、動手操作。讓學生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的重要渠道,它能促使學生產生切身的感受,再而成為自身的知識。本課可讓學生在小組內撥鍾練習,學生輪流操作,共同記時。學生在動手中,進一步理解了時和分的關係,理解了認讀方法。

四、教學程式

(一)、一聯絡生活,情境匯入

大家聽聽這是什麼聲音?鐘錶的聲音,我們已經上一年級了,大家是不是按時起床,上學、放學、睡覺呢?我的小侄女和你們一樣,也上一年級了,她和我們一樣,也有自己的作息時間。(出示圖片起床7:00;上課8:15;放學3:30;睡覺8:50)讓我們瞧一瞧,她是什麼時候起床?什麼時候上課?什麼時候放學、什麼時候睡覺的(課件出示掛鐘,學生讀時間)什麼時間你不熟悉、不會讀?

學生髮現鐘面上的時間在上課、睡覺既不是整時,也不是半時,便產生了一種認知上的衝突,學生急於弄清楚是什麼時間。這一環節巧妙地從老師侄女的作息安排進行認整時、半時的複習,同時學生髮現有兩個時間沒學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測,在出現不同意見時進行質疑,激起學生想弄懂知識的慾望,心理上產生了強烈的“我要學”的衝動。由於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比較難理解,因此本堂課就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發,選擇“老師侄女的一天”作為學生的學習材料,讓學生感受到時間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能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好地認識時間。

(二)、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認識鐘面刻度

(1)學生觀察學具鍾,小組交流,老師巡視。

(2)彙報、補充,課件演示學生反饋的結果。

(3)討論: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每個大格刻度上各經過幾小格?每個大格刻度分別表示多少分?分針走一圈,一共經過了多少分?

(4)課件演示:分針走到刻度1經過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經過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5)學生把結果填在P81的鐘面刻度圖上,嘗試用最快的速度記住每個大格刻度各表示幾分。

(6)交流記憶方法。

認識每個大格刻度表示幾分是本節課的難點,因為學生們還沒有學過乘法口訣,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數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這環節中採用逐層疏理的方式進行教學,先讓學生從靜態的鐘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個小格的新認識、新發現,然後再通過議一議、數一數、算一算,為正確讀取時間做好鋪墊。

2、認讀分針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時間

(1)學校到底什麼時候開始上課呢?(8時15分)願意把你認識時間的方法介紹給同學們嗎?在小組中互相說一說吧。

(2)指名學生介紹方法,教師進行小結。

(3)(把例1的3個鐘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學生讀出時間。

(4)指名學生上黑板兩種表示方法寫,其它學生進行評價,找出寫時間時應注意的問題。

(5)遊戲:擊鼓傳花。鼓響花傳時間跑,鼓停花停時間停,執花學生讀出課件上鐘面表示的時

在這一環節中,由學生自己組織語言介紹認讀時間的方法,既有利於學生間相互學習、優化各種不同的認讀方法,又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在試寫時間時,學生參與評價,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學會用讚賞的目光去看待同伴,還由於評價過程留下的深刻印象,特別記住了分鐘數不到10,就要在分鐘數的前面加0。而擊鼓傳花的遊戲則寓練習於玩樂之中,避免了單純練習的枯燥乏味,更使課堂氣氛瞬間活躍起來

(三)、認識時、分的關係

(1)、演示1時等於60分。學生觀察交流。

時針走1大格是——(1時),分針走60小格是——(60分)。它們所用時間是相等的,所以“1時=60分”。(板書)

(2)小組合作:撥動鬧鐘的分針走一圈,認真觀察時針的變化,探究1時和60分的關係。

設計意圖採用動畫的形式,演示時針與分針的轉動,並以扇形陰影表示出時針走過1大格。能清楚看到時針與分針走過的格數。這與動手撥鍾,學生在紛亂的針與格中觀察時分的關係,其效果不言而諭。在學生疑難處給予幫助,並非削弱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是尋求最佳的學習方式,以期最優的學習效果。

(四)動手實踐,鞏固新知

1、老師報時間,學生撥學具鍾。

2、同桌合作,一個同學撥出自己的作息時間,另一個同學讀時間。

通過動手撥一撥,動口說一說,充分調動了眼、手、腦等感官,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還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了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教育。

(五)、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1、完成課本P82“做一做”的第1題。

2、遊戲:開火車。課件出示時間,學生讀。

在這一環節中,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師生共同參與的遊戲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六)、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始發站發車時間到達站到達時間

天門7:方正7:40

天門7:30方正8:20

天門8:30方正9:10

哪輛車出發的最早?哪輛車到達方正最晚?

老師要去方正學習,8時準時開始,車站到學校有十分的路程,老師做哪趟車比較合適?

數學教學要儘可能地聯絡學生生活中的問題,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出門坐車學生非常熟悉,再一次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解決生活實際的能力。

整一節課,我儘量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創設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組織他們動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勵他們去猜想、概括,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出色的發現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樂的創造者。

板書認識時間

起床上課放學睡覺

7:008:153:308:50

7時8時15分3時半8時50分

1時=60分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6

一、 說課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64

頁到65頁《10的認識》。

二、 我對教材的理解

1、 教學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10的認識的編排與前面8、9的認識基本相同,教材先是顯示一幅主題圖供學生數數並抽象出數10,再認識10、10以內數的順序,比較相鄰兩個數的大小,最後學習10的組成和寫數。由於我們採用的計數法是十進位制計數法,滿十要向前一位進1,因此10的組成十分重要,它是今後學習20以內進位加法和進一步認識100以內、萬以內及多位數的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和新課標的要求,本節課要達到的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經歷認識10的過程,初步建立10的數感。

(2)學會10的數數、認數、讀數、寫數、比較大小和組成,對10的數概念獲得全面認識和掌握。

(3)結合數概念的學習,讓學生感受數10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絡。

(4)培養學生愛科學、愛祖國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掌握10的組成

教學難點:讓學生能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

4、教具、學具準備

Flash課件,為每兩個學生準備一張記錄紙和十個卡片蘋果。

三、 教法設想

國小低年級學生正處於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他們的思維往住還要藉助於形象直觀的實物圖象或實踐操作的體驗活動作為認識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教學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運用直觀教學法,操作發現法,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準確把握概念內涵。

四、 學法滲透

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國小數學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學生學習數

學的重要方式。在教學中,讓學生數一數、擺一擺、比一比、分一分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體驗來學習新知,積極開展本課的教學活動,讓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小主人。

五、 說教學程式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認知水平,我設計瞭如下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故事引入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裡設計了一個小朋友都喜歡的故事——“猜一猜”引入課堂,故事主要是說“在數字王國裡,9以為自己是最大的數,常常欺負比它小的數,後來1和0想出了一個辦法來對付9……”課件演示到這,我就讓學生來猜一猜,究竟“1”和“0”想出了什麼辦法來對付9?這麼一問,學生的思維就像被激活了一樣,同學們都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學生在這一環節中興致盎然,對數學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積極性高。同時,學生感悟到兩個數字可以組成一個新的數,數和數之間是有聯絡的,是可以組合的。比如:1和0站在一塊兒就變成“10”,然後就板書課題:10的認識。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數一數

有趣的情境是孩子學習新知的有效平臺,在這一環節中,我就設計了孩子們喜愛的魔術表演情境,讓學生邊看魔術表演邊複習1?——9的數數過程,並體會“9添上1就變成10”的過程。還引導學生多角度地認真觀察,讓學生說說畫面中還有什麼東西的數量也可以用“10”來觀察,如“畫面上有10朵花、10顆星星……”最後讓學生用“10”來說一句話,這樣設計,學生經歷了由物抽象到數的過程,感悟到數與生活的聯絡,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數字娃娃找家”

在這一環節中,我就把教學直尺圖這一枯燥的內容改為小朋友非常喜愛的“數字娃娃找家”。這裡先是課件演示“0——10”各數字娃娃在玩耍的情況,到了回家時,其它數字娃娃都回到了家,只有數字娃“5、6、9、10”不會回家,還在走來走去。然後,我就請小朋友幫這些數字娃找到自己的家,數字娃娃都找到家以後,我就讓小朋友說10以內數的順序,如:5相鄰的前面一個數是誰?這一教學形式新穎,富有趣味性,深受學生的喜愛,同時也有助於學習目標的落實。

為了鞏固學生10以內數的順序,我還創設了神舟六號發射現場倒計時的情境,學生們熱情高漲,為了這個偉大的時刻而自豪,為了能夠與宇航員一起倒計時而喝彩。整節課的`氣氛到了高潮時刻,學生們紛紛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日後的學習態度,這不正是同時和他們進行了一次有效的科學思想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嗎?

3、比較10和9的大小。

我就利用課件出示點子圖的,著重強調9添上1就是10,讓學生比較10與9的大小時,我要求學生說出為什麼要填大於號、為什麼要填小於號?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訓練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也培養了他們的概括能力和有序思維。

4、教學10的組成和分解。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在這一教學過程我努力挖掘數學的“應用性”。學習“10的組成”是本課的難點,尤其是讓學生從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的抽象思維過程。因此,我就設計了“分蘋果”這一手腦並用的活動來衝破難點。活動時我是這樣引入的:“小朋友,現在是蘋果成熟的季節了,果園裡的叔叔想請全班同學來幫忙摘蘋果,但蘋果摘下來以後,要把它們放到這2個筐子裡,同學們想想,如果讓你來放的話,可以怎麼放?”學生以同桌2人為一組,自己進行分工:一個負責寫記錄表,一個負責分蘋果,然後,讓學生看著這些分法,說說自己的發現並彙報展示,學生說出了10的組成的記憶方法是:看到一組組成想到另一組組成,最後把10的組成進行板書,學生看著板書很快就發現到:左右兩邊的數合起來都是“10”,而且左邊的數越小,右邊的數就越大,這樣安排,不僅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平臺,同時還給學生充分發揮自己潛能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發散思維,提升了本節課學習的思維性,達到了知識的內化。為了鞏固學生們對10的組成的學習,我分別設計了猜糖遊戲和對口令遊戲。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體。

5、10的書寫

在教學10的書寫時,我先讓學生觀察10和我們前面學過的數有什麼不同?讓學生比較得出10是由兩個陣列成的,而且左邊的1和右邊的0與我們以前學過的“1”和“0”寫法一樣,然後教師範寫數字“10”,最後讓學生練寫。這樣設計是遵循了兒童的認識規律,因為寫數是一年級學生學習中的難點之一,教師的示範十分重要。尤其是10是由1和0兩個數字符號組成的,跟前面寫的0——9有不同之處。

(三)鞏固練習,強化新知

練習是使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形成熟練的技能,技巧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就讓學生完成了書本第65頁“做一做”和第67頁的練習。

(四)課堂總結

通過老師的提問:今天你認識了哪位朋友呢?今天你學得最高興的是哪一部分的內容?師生共同總結學習收穫,既能引導學生理順知識,又體現了能力的培養和知識的延伸。

(五)板書設計

本節課的板書,突出重點、難點、又便於學生觀察,提高教學效率。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認識人民幣”。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它是價值的一般代表,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100以內數的知識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使學生加深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概念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這部分內容的編排加強了對人民幣的整體認識,並結合具體操作幫助學生掌握各種面值的人民幣之間的關係。一年級兒童年齡雖小,但對於要用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商品意識是有的。為了突出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教材在這方面作了精心的安排。如主題圖出示了3幅逼真的購物、乘車、存錢的畫面,即只要進行商品交換,就要用到人民幣。同時,聯絡學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學生將這些平時的零花錢積攢起來,積少成多後,將這些錢用來辦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如買好書捐贈給貧困的同伴等等。另外,教材還多處精心創設購物情境,讓學生在買賣商品的活動中認識人民幣,通過活動使學生在買賣商品中掌握人民幣的有關知識,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二、說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人民幣的系統的整理,使學生對全套人民幣能清晰的識別,以識別過程為載體,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歸納出1元=10角、1角=10分,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思維能力。

3、在遊戲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滲透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以及節約用錢的良好習慣。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教學難點:人民幣的等價兌換。

四、說教法、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這節課的設計我注重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動手實踐,自主的學會新知。另外,小組討論有利於全體學生主動性的發展,有利於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資訊交流,有利於不同思維的碰撞。這節課的教學比較適合運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合作進行探究活動,既鼓勵學生獨立嘗試,又注重學生間的合作互助,給學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機會,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在活動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觀察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1、聯絡生活實際,引出課題

提出問題:“同學們,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錢?”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自己使用人民幣的例子

(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錢的示意圖)提問:“誰能說一說零花錢可以用來做什麼?”

在這裡滲透德育教育:不亂花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獻愛心等。

指出: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學習有關人民幣的指示。(板書:認識人民幣)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師讓學生根據主題圖,聯絡生活實際列舉自己使用人民幣的例子,舉例不限於教材上的內容。這個回憶過程幫助教師瞭解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水平,找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同時讓學生感知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和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發學習興趣,突出知識的生長點。)

2、認識人民幣

提出問題:“在日常生活中,你見過、用過那些人民幣?”

學生自由發言。

引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見過或者用過的人民幣有的是幾元的,有的是幾角的,還有的是幾分的。你們知道嗎?”

指出:元、角、分就是人民幣的常用單位。(板書:元角分)

引導:“同學們已經認識了這麼多不同的人民幣,誰能說說你是怎樣認識它們的?”

學生髮表不同意見。

引導:“同學們真不錯,用那麼多方法來認識人民幣。請把課桌上你認識的人民幣,給你的夥伴說一說。”

學生活動,互相說認識的人民幣。

提出問題:“每個小組的同學能把你們課桌上的人民幣分分類嗎?”

小組合作,共同完成。

分完後彙報交流。學生可能從以下幾方面彙報:

1、我們把元的分成一類,角的分成一類,分的分成一類。

2、我們把紙幣分一類,把分幣分一類。

3、我們按數值來分。

……

指出:人民幣上的國徽,代表我們的祖國,我們愛護人民幣,就是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沒有對“怎樣認識人民幣和怎樣分類”進行傳統的“授予”,而是作為引導者,引導學生互相交流,在師生互動中完成對已有經驗的歸納與延伸。通過小組合作,互相交流,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注意觀察、細心觀察的良好習慣。)

3、探索元、角、分之間的關係

提出問題:“老師這裡有1元錢的橡皮,你能想到不同的付錢方法買到這塊橡皮嗎?”

小組的同學互相討論討論,然後把想好的方案說給大家聽聽。

可能從以下幾方面彙報交流:

1、我直接付1張1元的。

2、我付2張5角的。

3、我付5張2角的,還可以付10張1角的。

4、我還可以付1張5角和5張1角。

……

引導:“同學們想出的付錢方法還真多,哪位同學能說說元和角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學生歸納,教師板書:1元=10角。

換錢遊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

1個5分的可以換()個1分的;

1張1角的可以換()個2分的,還可以換()個5分的;

1張2角的可以換()張1角的;

1張5角的可以換()張1角的;

1張1元的可以換()張5角的,還可以換()張2角的;

……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是在清晰識別人民幣,掌握元角十進關係、角分十進關係的基礎上,對應用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遊戲在師生之間或小組內進行,為每個學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4、模擬購物,實踐運用

提出任務:“接下來我們開展一個‘購物活動’。每組選出一名超市經理。請‘經理’先介紹一下超市的商品。”

各組推選出“經理”介紹商品。

引導:“請大家拿著自己的錢去購買自己喜愛的物品吧。”

學生自由購物。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尊重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的原則。引導學生進入情鏡,在活動中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學得生動、輕鬆、愉快,學到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的、有價值的數學。)

5、評價及小結

引導:同學們,這節課你們上得高興嗎?你認為這節課誰表現得比較好?你應該向他學習什麼?誰來說一說你有哪些收穫?

(設計意圖:在熱烈的購物之後,師生小結,學生由此回顧整個學習過程,多方面進行小結,提升成功的意義,滿足學生成功慾望。)

總之,讓整個學習過程融入學生的生活世界之中,打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絡,實現他們之間的有效溝通。那麼,學生將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挖掘無盡的教育財富,生活世界也就成了學生最豐富的學習資源。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

《找規律》是選自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找規律”的第一課時

2. 教材分析

《找規律》是在學生認識了20以內數及20以內數加減法的基礎上學習的,是學生第一次系統學習找規律的問題,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嘗試發現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初步感知找規律的方法。同時,教材內容是學生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有利於吸引學生參與探索活動,形成初步的探索意識,增強對數學的認識,提高學數學的樂趣。

教學內容是發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及圖形的排列規律。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找出簡單圖形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和操作找出圖形的排列規律,並能根據找出的規律往下襬、往後塗,加深對圖形排列規律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能運用簡單的規律解釋現實中的現象,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感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學會觀察並能夠找出所列舉事物的規律。能夠觀察出事物的規律是《找規律》這個知識點最基本的基本。

2)、教學難點: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體會數學的思維方法。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接觸到一些規律性的現象,只是沒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在課堂中,只要老師稍加規範和引導,就可以使學生的思路變得清晰。

一年級的小孩子很活潑,思維很靈活,這就需要串聯一個情景,引起他們的興趣。找規律這個知識點相對來說很簡單,關鍵就看老師怎麼規範學生已有的凌亂的知識,怎麼引導學生跳一跳再夠到新的桃子。另外,一年級的小孩子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很短,這就對我提出了挑戰。我怎樣設計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我怎樣抓住學生集中精力的這段時間把我要突出的重點講出。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按照從易到難的層次逐步提高。從簡單的顏色規律到形狀規律,再過渡到數字規律,之後,聯絡生活、發現規律,最後能夠擺出規律、運用規律。由易到難,一步一個腳印,層層遞進。

三、說教法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規律的事物總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如節日裡各種美麗的彩燈和彩旗都是有規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裝飾的圖案也是有規律的排列,這些都為從數學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規律提供了很多素材。所以在教學時,特別要注意讓學生聯絡生活實際,另外,還注意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去發現規律。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這是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對數學教學活動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基於以上理念,我採用了情景導學法,並構建了這樣的教學模式:

1. 創設情景匯入,激發學生興趣

2.引導探索,進一步認識規律

3.聯絡生活,發現規律

4. 動手操作,擺出規律,鞏固發展

5.教學總結

四、說學法

本節課要讓學生髮現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隱含的規律,其中有顏色、形狀、大小的變化規律,有數字、算式及圖形的排列規律。學生在學的時候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觀察比較法;2、討論交流法;3、練習法;4、動手操作法。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情景匯入

師:小朋友們喜歡看魔術表演嗎?(喜歡)今天老師來變個魔術,猜猜老師今天會變什麼?學生說(……)說完後,教師先從口袋裡變出一朵紅花,又問:猜猜老師還會變出會什麼?(生猜……)接著教師從口袋裡變出一朵紫花,接著讓學生猜猜老師下面一朵是什麼花?學生說,老師出示,並說說自己的理由。繼續讓學生猜下一朵是什麼,接著把花全部拉出來,讓學生說一說這些花是怎麼排的(一朵紅花、一朵紫花、一朵紅花、一朵紫花……)

師:看來規律能告訴我們接下來的花的顏色。那麼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找一找規律

板書課題:找規律

(這部分設計是根據兒童愛猜的心理,首先讓學生猜沒有規律的東西,學生猜不準,接著讓學生猜有順序的花朵(即有規律),學生一片高興,這樣有意識地按規律呈現,讓學生對比猜測中意會,積累感性經驗,從而初步感知規律。這樣的設計,從學生角度出發,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正確把握學生的起點,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思考、嘗試的機會,在猜想中感知規律存在的同時,初步感知了規律的價值。)

(二)新授

師:過幾天是什麼節日呀?(六一兒童節)六一兒童節是我們小朋友的節日,有一個一年級小朋友正在佈置教室,我們一起去看看他們佈置得漂亮嗎?

出示課件:

師:誰能說一說天花板上有什麼?是怎麼排列的?

1、出示主題圖,引導觀察:小花是怎樣放的?燈籠是怎樣放的?小旗是怎樣放的?同學們站得有什麼規律?(學生回答)

師:我們可以從什麼地方來研究它的規律呢?

生1:紅旗按紅黃、紅黃這樣排列的。花是按綠紫、綠紫排列的

師:他是從

生:顏色上觀察的。

生2:他們都是一種一個的。

師:哦,你是從數量上來觀察的,也就是XXX對嗎?

(教師邊說邊板書:XXX)

2、小結:小朋友真厲害,發現了這組圖形不僅在形狀、顏色上有規律,而且在數量上也是有規律的。

3、講解例1,課件出示例1,後面一個應是什麼?

師:小朋友們,你能猜猜後面一個應該是什麼嗎?請在你的書上完成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彙報,說說理由

4、師小結:像這樣一個紅一個黃,一個紅一個黃……這樣的稱為一組,像這樣一組組重複三次以上我們就把它稱為有規律。

讓學生練習說“紅旗是一面紅一面黃重複排列,花是一朵綠一朵紫重複排列……”

5、闖關遊戲

(小朋友們真聰明)

師:你能應用你剛才學到的知道完成下面的闖關遊戲嗎?看看誰闖關又快又好,老師就送給他一個紅蘋果。

(1)第一關,擺一擺

課件出示例2,先讓學生說說哪些圖形為一組,它是按什麼規律重複排列的?

小組討論後彙報。

(2)第二關:塗一塗

課件出示例3,同桌交流,並說一說它是按什麼規律重複排列的,應該怎樣來塗?

(3)第三關,猜一猜

課件出示做一做,

把題目改成,猜一猜是什麼顏色的?

先讓學生猜,再獨立完成。

6、生活中的數學

(1)先小組討論再說一說,我們身邊有哪些東西是有規律的。比如說:我們的桌椅排列,衣服上的圖案。

(2)生活中很多東西都是有規律的擺放的,請看(播放動畫)

7、小結

師:小朋友們,能說說你今天學到了什麼嗎?

8、拓展練習

師:小朋友,你們說得可真好,那你能用學到的知識來設計你的作品嗎?

用準備好的圓片按一定的規律擺一擺,可以擺成條形的,也可以擺成正方形的。展示學生作品,學生邊展示邊說:我設計的是xxx的圖案按一個x一個x依次重複排列。

板書設計:

找規律

一組組重複三次以上稱為有規律

一年級人教版數學說課稿 篇9

教材分析

《認識鐘錶》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教學內容。本節課要求學生對整時的認識,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為以後“時、分”的教學奠定基礎。

學生分析

時間的知識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大部分學生在學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多多少少都接受過一些關於時間的知識。一般來說,他們的活動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來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就感知到了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

設計思路

本課從匯入到實踐活動,學生都是在以非常熟悉的“我的一天”來設計的。注重了學生學習學習方式的轉變,體現了有效教學的理論。進行這一知識的教學,體現以生活為依託,以實踐為第一。在教學中,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讓他們在玩中發現數學問題,找尋數學知識,學生的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發展,個性得到盡情的張揚,使40分鐘的課堂變的有效果、有效率、有效應。

學生的學法:

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要結合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才能把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使其主動掌握時間的基礎知識,通過師生互動學生也參與了有效學習的過程。

我的設計理念:

一、感受數學生活化的魅力。

由於時間在生活當中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從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入手引入正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去認識鐘錶,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經驗上升到知識體系。

二、在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我讓學生應用這節課學到的知識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安排表,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促使學生把已獲得的知識、能力應用於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在實踐探究中,學生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課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

三、感受數學中的情感。

數學並不是枯燥的,它其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情感生活,這也是在有效教學中“全人”發展的特徵體現。在本課中我通過讓學生了解自己媽媽的作息時間,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辛苦。對學生來說也是一次心靈的震撼。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也是對學生進行了一次感恩教育。

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鐘面和電子錶面,能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正確地讀、寫整時時刻。

2.經歷操作、討論、交流等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動口、動腦的實踐應用能力和合作精神,發展數感。

3.建立時間觀念,學會合理地安排作息時間,養成遵守和珍惜時間的好習慣。

教具、學具:教學課件、鐘錶和鐘錶模型

教學流程

本課我主要由五個教學環節來完成

一、激趣匯入。

1.創設情境。

(1)猜謎:小小駿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蹄聲噠噠似戰鼓,提醒人們爭朝夕。(創設情景,有效的課堂提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根據出主題圖設題提問。

提問:你能說出你自己的作息時間嗎?你怎麼知道的呢?(看掛鐘或電子錶。)

2.揭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鐘錶”。(板書課題:認識鐘錶)

二、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電子錶面。

(1)觀察鐘面和電子錶面:學生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觀察的物件,可以觀察鐘面,也可以觀察電子錶面,互相討論、交流意見,教師參與共同研究。

(2)學生交流、反饋(得出以下幾種答案)。

鐘面:①有1~12個數字(點選閃爍)。②有2根指標,長針和短針。(身體又細又長的叫分針;身體又粗又短的叫時針。)

電子錶:①由數字表示時間。②中間有2個點會閃爍。

(開放式的課堂,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能力。學生自主、有效的獲取知識,學生掌握知識也就更加紮實。)

2.認識整時。

(1)課件依次出現“我的一天的生活”。

觀察畫面,說一說我接下來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

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觀察、交流。

學生互相評價,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描述任何事物時都要按照一定的順序。(學生的評價客觀、真實。培養學生的自主評價能力。)

(2)認識鐘面上整時刻。

①觀察鐘面,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充分交流

③引導學生小結:我們在看鐘面時不僅要看時針,

還要看分針,如果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

④反饋練習。出示模型鍾:說說這是幾時?你是怎樣想的?

(設計此環節引導學生思考、觀察、探究中發現知識。)

(3)認識電子錶的整時刻。

1、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可以自行完成,也可以小組討論完成。

2、教師:說一說你是怎樣認識電子錶上的時刻的?

3、引導學生小結:在電子錶上,如果點的後面是2個0,前面的數字是幾就是幾時。

4、反饋練習。

出示模型鍾:這個時刻用電子錶的方式來表示,該怎樣寫呢?

(強調:電子錶表示的整時刻時,點的後面是2個0。)

5、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用兩種方法來表示整時刻。一種是文字表示,一種是電子錶的形式。(小結加深學生對時間兩種表現形式的理解)

三、知識延伸。

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我起床的時間是6時,看動畫片的時間也是6時呢?(得出一天有早晨、上午、下午和晚上,初步感知時針每天轉2圈。)

2.練習十六第3題。

(1)提問:①鐘面上現在是幾時?

②再過1小時是幾時呢?

(2)反饋(教師演示課件):分針轉一圈,時針走一格。(4時)

(3)學生獨立認識其餘鐘面時間。

3.實踐活動:小組合作設計一份合理的作息時間安排表。

(這個實踐活動體現有效教學的基本策略之一的關注發展和關注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四、情感體驗。

你能說出媽媽一天的作息時間嗎?她的作息時間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呢?為什麼會這樣呢?(體現有效教學的特徵,關注“全人”發展。)

五、小結。

師:學習了這節課後你有什麼收穫?懂得了什麼道理?希望通過這節課大家不僅能認識鐘錶,還要懂得珍惜時間,和時間一起賽跑!應用較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情。

(滲透有效教學的內涵,節時高效。相機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後總結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作為一名剛剛踏上數學教學之路的我來說,整堂課的設計和實施免不了會有許多不足。希望在座的各位老師能夠給我批評指正,我虛心接受,並將努力改善。謝謝大家!我的說課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