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說課稿

關於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9篇

說課稿4.78K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模板集合9篇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1

一、 教材分析

教材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分別安排了兩部分內容,單一標準的分類和不同標準的分類。教材第38頁就是單一標準的分類教學內容,教材在設計單一標準的分類活動中,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分類的意義,找出分類的標準,掌握分類的基本方法,沒有提出過高要求;教材第39頁就是不同標準的分類教學內容,在已經掌握分類的基本方法後,重點是讓學生學會選擇不同分類標準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開闊興和靈活性,同時,各種能力得到提高,讓他們感到身邊處處有數學。

二、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能夠根據事物的非本質的'、表面的特徵(如顏色、形狀等)對事物進行分類,但還未能發展到根據事物的功用(個別的功能和用途,如可以吃)進行分類。因此,在進行教學時,單一標準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分類的意義,找出分類的標準,掌握分類的基本方法;不同標準的分類在學生已經學會了分類的基本方法後,讓學生學會選擇不同分類標準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開闊性和靈活性。

三、 教學目標

1. 能按照某一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對物體進行分類。

2. 能選擇不同的標準對物體進行不同的分類。

3. 在分類活動中,體驗分類結果在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四、 教學重點:

學會對物體進行分類的方法,體驗單一標準下的一致性。

五、 教學難點:

體驗不同標準下的多樣性。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的法定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讓一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知,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錢,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學生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絡。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換錢遊戲、購物購票活動,讓學生經歷認識人民幣的過程,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動能和作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及人民幣的商品功能,培養學生愛護人民幣,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知道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

難點:能正確區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幣;元、角、分之間的換算關係。

四、教法、學法:

由於本節課是《認識人民幣》的起始課,學生對人民幣只有初步的認識,因此,我引入新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採用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我先通過換錢遊戲和購物購票活動,使學生初步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它的商品功能;再讓學生在“動”中學,在“動”中思。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緊扣知識點,設計各種活動,力求達到讓每一個學生想學、會學、學會、會用。

五、教具、學具:

突出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我準備使用真幣或掛圖演示,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抓住學生愛聽故事這一特徵,我一開始就以故事引入。

口述1:從前,有個愛問問題的孩子。一天,他又拉著爺爺問問題了:“爺爺,爺爺,我們國家到底有多少錢呀?”爺爺想了想,笑著說:“我們國家有188元8角8分錢”。

這樣,我利用故事情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身心準備和知識準備真正合二為一,很自然地引出了新課。

掛圖2:出示購物、購票、乘車、存錢圖。

我又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人民幣,讓他們初步感受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和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我再通過調查班級中哪些小朋友有存錢的習慣,教育學生要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

(二)、動手操作,認識人民幣。

掛圖出示3:我國發行的第5套所有面值的人民幣

我利用課件出示了我國發行的人民幣的品種,讓學生對我國各種面值的人民幣有一個整體的瞭解。

掛圖出示4:

說一說:介紹自己錢袋裡的人民幣

分一分:學生嘗試將人民幣分類

辨一辨:說說兩種50元、100元的人民幣有何異同?

認一認:同單位的人民幣各有幾種?

學生活動由我的任務而始,學生在完成任務的'活動中,初步認識了人民幣,在分類活動和簡單的計算中感知了人民幣的單位有元、角、分。我又通過區分人民幣的異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概括能力。

(三)、提煉知識,綜合運用

在此教學環節中,我首先設計了換錢遊戲。

出示5:1張2角可以換______張1角;

1張5角可以換______張1角;

先讓學生明白:以角為單位的3種人民幣之間的關係及它們的面值。

繼續做換錢遊戲,我出示1個1元紙幣,問“你應拿幾個1角紙幣才能換取老師手中的1元紙幣”?讓學生小組合作,在自己桌上先擺出1個1元硬幣(或紙幣),然後再擺出與1元等價的10個1角硬幣(或紙幣)。最後,我讓學生歸納總結出元和角之間的關係:1元=10角。

出示6:1張1元可以換______張1角。

1元=10角

在此基礎上,我又設計了購物活動。

掛圖出示7:橡皮(1角)練習本(5角),鉛筆(2角)

1、1元錢能買______塊橡皮。

2、1元錢能買______支鉛筆。

3、1元錢還能買什麼?

聯絡生活實際,在購物遊戲中,讓學生進一步掌握了1元=10角的關係,同時,通過對價格的瞭解,感受了1元的幣值。

(四)、拓展延伸,深化理解。

掛圖出示8:遊樂園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遊樂園購票”活動,學生根據手中的備用錢,自主選擇遊樂專案,這樣,我把單調的課堂練習變得生動有趣。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鞏固認識了人民幣,在思考中感受了人民幣的價值,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獲得了數學知識,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全面發展。

評價分析:

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本節課中,我把評價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評價方式多樣化,在學生換錢遊戲中,以學生自評為主;在購物購票活動中,以學生互評為主;學生彙報結論時,以師評為主,利用發展性評語。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認識圖形》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教學內容,它通過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關係引入教學,讓學生感知兩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瞭解立體圖形各個表面的特徵;再從眾多不同的平面圖形中分類,概括、抽象出不同的平面圖形的一般特徵,並能辨認、拼組。

教學目標

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根據它們的特徵,並從具體的情景中辨別出這四種圖形,初步運用這些圖形進行拼圖。

培養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學會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空間觀念,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流程

一、活動一:借玩具小熊貓引入新知。

出示套在手上可以進行表演的玩具小熊貓,“小朋友們,我是誰呀?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來玩玩,好嗎?我還給大家帶來了許多的禮物,請你們從中挑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拿在手裡,誰來告訴大家,你手裡拿的物體是什麼形狀的?”

學生自由回答。

讓學生觸控物體表面,初步感知“體、面”的不同,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覺。在此基礎上全班交流。生1:摸起來挺硬。生2:滑滑的。生3:有的面平平的,有的面彎彎的……

揭示課題:認識平面圖形。

【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和參與動機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前提。這裡,教師將學生們喜歡的玩具動物小熊貓帶進了課堂,將教師的語言轉換成小熊貓的語言,讓學生感到十分親切有趣。再讓學生觸控物體的表面,感知其不同,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活動二:感知“面”是從“體”得到的。

出示長方體,讓學生試試能從長方體上找出什麼圖形;學生回答後,課件動態演示。再讓學生從桌面上的物體中找出長方形。

生答:從長方體上找到長方形;從三稜柱上找到長方形。

師啟發談話:“我們能從這些物體上找到長方形,那麼能從它們上面找到其他的圖形嗎?請大家4人一組,找找看。”讓學生自主活動,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從其他物體上找出其他圖形。

結合學生彙報小組活動結果進行課件演示:

①從正方體上分離出正方形,揭示名稱。

②從圓柱上分離出圓,揭示名稱。

③從三稜柱上分離出三角形,揭示名稱。

通過直觀演示,讓學生明白“體、面”之間的關係。

一起出示四種圖形,讓學生說出它們的名稱並板書在黑板上的四座房子裡。

【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已經認識了各種平面圖形,但對體和麵的關係理解得還不透徹,因此教師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揭示了體和麵的關係。教師同時設計了小組活動,讓學生通過觀察、探索、合作、交流,進一步體會體和麵的關係。同時,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讓不同知識水平的學生在小組學習中進行互補、互學。教師拓展性的設問,也為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提供了空間和時間。】

三、活動三:用“體”描“形”。

小熊貓說:“小朋友真能幹,已經能從不同的物體上找到不同的圖形了,那我們能不能自己想辦法用桌上的物體來描這些圖形呢?小朋友試試看。”放手讓學生思考探索合作交流,尋找用“體”描“形”的方法。

在黑板上展示學生“作品”,並讓學生說說是用什麼物體描出來的,描出的是什麼。

師說:“小朋友們,這些圖形擠在一張紙上一點也不舒服,於是它們找到了四座房子,它們跳呀跳,跳到了我們的黑板上,想請小朋友幫它們分房子。小朋友願意嗎?”(小黑板出示各種平面圖形的卡片)點名請學生給圖形按“門牌”分房子。

讓學生評價結果。

【如何對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強化和鞏固呢?教師首先放手讓學生自己想辦法用物體描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接著,分房子的遊戲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更增進了一步。】

四、活動四:實踐運用。

師(出示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說:“圖形在房子里美美地睡了一覺。第二天,它們來到花園捉迷藏。小朋友找找這裡有我們認識的哪些圖形。”學生自由發言。

“你們看這些圖形都穿著白色的衣服,小朋友願不願意給它們穿上它們喜歡的衣服。”請學生給課本第36頁第一題的圖形塗色。

讓學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是這些平面圖形,想起來的就站起來說。

【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課標精神的體現。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提供一些具有一定綜合性

的題目,對知識進行強化鞏固;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了尋找身邊圖形的活動,使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

五、活動五:圖形拼組。

小熊貓:“小朋友玩得真不錯,你們還能設計出新的玩法嗎?”生1:用圖形拼各種物體。生2:用圖形畫各種物體……

放手讓學生分小組用圖形進行拼組:可以用各種圖形畫,也可以用現有圖形拼組,由學生自由選擇。

有的學生拼出了一輛車;有的畫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有房子、有花草、有小雞,煙囪還冒著煙;有的拼出了挺奇怪的汽車,好長好長的車廂,他說,我要在這兒安我的家,我住這,小貓住這,等等,我們想到哪兒,馬上就可以出發……

拼好後,學生們離開座位互相參觀學習。有的學生看見了別人的作品,很快就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修改自己的作品。可見學生的互相學習是多麼的有效。在學生廣泛參觀的基礎上,進行評價。

讓學生各自說說自己用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東西。

展示部分優秀作品,並說說用了什麼圖形拼成了什麼物體。

【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教師在設計上採用了開放式的教學,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並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了發展,創造慾望得到滿足。在學生的作品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學生那極其豐富的想像和不受拘束的創造。而這,無不得益於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和教學開放式的組織。教師讓學生離開座位參觀,給學生的互相學習提供了機會;再通過對作品的展示和評價,讓學生學會自我欣賞和互相欣賞,有利於學生自信心的培養。】

六、活動延伸。

小熊貓:我們今天認識了哪些新朋友?一起說說。想想和這些新朋友還有什麼新玩法,想到的小朋友別忘了告訴我。小朋友再見!生:小熊貓再見。

【簡單的課後練習,為學生提出了具有挑戰性的要求,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評析

這是一節充滿童趣的數學課。教師採用遊戲活動的方式將教學內容進行組織,提供給學生愉快的學習環境,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採用不同的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安排了大量的實際操作活動、小組活動,體現了課標提出的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

本節課教師還注重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比如:指導學生在課前收集各種形狀的物體;在生活中尋找各種圖形,體現了數學的生活性。此外,教師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開放性地尋找圖形活動和拼組圖形的活動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4

本節課的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P32-P33“認識物體和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國小几何圖形學習的開端,也是本冊後繼學習“分類”的奠基內容。由於此內容比較切合學生的實際(直觀形象,學生生活中常見),所以在設計理念上盡力去按新課標的理念去進行教學設計。在學習形式上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合作探究貫穿整節課。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發現和創造,學會歸納總結,盡力調動其積極性,培養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在學習內容上儘量體現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利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在評價方式上,儘量改變只有教師去評價學生的現象,給學生一個民主的地位。評價方式的改變,轉變了學生頭腦中“師嚴”的看法,老師也可以是我們中的一員。

案例正文

教學內容:

教科書P32-P33

教學目的:

1、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數一數,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以及它們的特徵,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和想象、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6盒各種形狀的實物;圖形卡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師:小朋友,瞧!誰來了?

生:機器人!

師:對!機器人小叮鐺今天要和我們一起學習,他還給每一組小朋友帶來了禮物,想知道有些什麼禮物嗎?

師:快開啟盒子,看看吧!

生:哇,這麼多禮物!

師:喜歡嗎?

生:喜歡!

師:但是,小叮鐺要考考我們,他說:“你能把形狀相同的物體在一起嗎?”

師強調: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請小朋友合作分一分,在分的過程中,比一比,哪個小組合作得好一些。動手吧!

[評:藉助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學生熟悉的機器人—小叮鐺)引入新知,依據了學生的起點,切入點把握好,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分物體

(1)、小組活動(老師巡視並參與進去)

(2)、彙報

師:這個組小朋友已經分好了,而且從得非常端正。

問:哪個勇敢的小朋友來告訴大家,你們是怎樣分的?

學生彙報:

我們組把肥皂、藥盒、牛奶盒、小積木放在一起的;把魔方、骰子、化妝品盒子放在一起;我們把茶葉盒、易拉罐、小木棒放在一起;我們還把乒乓、皮球、玻璃珠放在一起。

師:這組小朋友分得真好,他們把相同的合在一起!其他小組和他們分得一樣嗎?

生:一樣。

師:我們來看看小叮鐺是怎樣分的,(課件出示)——大家和他分得一樣嗎?

[評:這是大膽地讓學生嘗試著按自己認為的標準分一分,而且在學生分好的基礎上,提出質疑,既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使學生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的外觀有了初步的認識。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的能力。使學生在做中學到了數學。]

2、揭示概念(出示課件)

小朋友們,為了能區別它們,誰來給它們取個好聽又好記的名字呢?

師出示問:起個什麼名字?

生:長方體。

師:為什麼這麼取名?(邊問邊板書)

學生說明。

師依次出示讓學生為其取名,教師板書。

師拿起一球,問:這是什麼?

生:球!

師:(1)、請從桌上拿一個球(放進盒裡);

(2)、請你高高舉起一個正方體;

(3)、請你拿起一個圓柱;

(4)、請你拿出一個長方體。

3、初步感知,形成表象

大家都拿對了,注意,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你手中的長方體,再摸一摸,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的樣子給小組同學互相說一說。

生彙報

師:誰來大聲地告訴大家,你現在覺得長方體是什麼樣的?你是怎樣感覺到的?

生:長方體是長長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長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師:你是怎樣摸的?摸給大家看一看。

引導:請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平平的面?誰來數給大家看一看?

指名學生數

長方體有6個平平的面。

我們已經瞭解了長方體的樣子,請小朋友再仔細看一看,摸一摸正方體、圓柱和球,把你感覺到的給小組朋友說一說。(生邊摸邊說)

生彙報

師:誰來說一說正方體的樣子?

生:正方體正正方方的——我是看出來的;

正方體有平平的面——我是摸出來的;

正方體也有6個平平的面——我是數出來的。

我還發現正方體每個面都是一樣大的(這個孩子觀察得真仔細)。

師:長方體6個面都是一樣大的嗎?(教師拿起一個長方體)

生:不一樣

師小結:對!只有正方體每個面的大小都一樣

師創設一個小情境:圓柱氣嘟嘟地說,大家都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樣子了,誰知道我的樣子呢?(師悄悄問:小朋友,圓柱生氣了,誰來說一說它的樣子)(出示課件)

生:圓柱的身子直直的,圓溜溜的,上下一樣粗,上下兩有平平的圓形的面。

師:球呢?

生:圓乎乎的,圓溜溜的。

師引導:球沒有平平的面(這個小朋友真聰明,豎起大拇指,學生掌聲響起來)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想讓你們輕鬆地玩一玩,想玩嗎?請聽好,請從盒子裡拿出一個圓柱和一個長方體,把它們平躺在桌上,然後用手輕輕地把他們分別推一下,請停下!請問: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

師小結:哦,原來長方體不會滾動,圓柱會滾動,還有什麼會滾動呢?

生:球!

師:對!我們來看球是怎樣滾動的呢?——它和圓柱滾動的.一樣嗎?(出示課件)

生:不一樣

師:不錯!球可以前後左右任意滾動。它和圓柱滾動的不一樣,其中的祕密,只要我們認真學習,長大了就知道了。

[評:在教學方式,教者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程度。通過動手分,動嘴說,教師質疑等形式,既使學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補,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還培養、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並使學生體驗到了合作成功的喜悅。]

4、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師:小朋友,剛才我們看到的長方體,圓柱和球都穿著花外衣,如果去掉它們的花外衣,你們還認識嗎?請看我把牛奶盒的花外衣去掉是什麼?(長方體)魔方的花外衣去掉又是什麼?(正方體)茶葉盒的花外衣去掉呢?(圓柱)皮球的花外衣去掉呢?(球)

其實,它們脫掉花外衣的樣子就是它們對應的幾何圖形。(出示課件)老師邊講邊出示課件,並把圖形貼在黑板上。

[評: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由生活中的具體物品,通過課件形象、生動地抽象為數學中的幾何圖形。過程自然,水到渠成。]

三、聯絡生活實際,舉例說說四種形狀的物體

師:其實,像這四種形狀的物體在日常生活中很多,誰來說一說

(1)、形狀是長方體的有哪些物體?

生:文具盒,磚……

師:哦!太多了,你們真會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

(2)正方體又有哪些?

生:魔方,骰子……

(3)、圓柱的有哪些?

生:燈管。茶葉盒……

(4)、乒乓球、玻璃球……

小朋友們知道的真多呀!把你知道的回去告訴你的爸爸媽媽,好嗎?

四、活動

(1)、遊戲

①抽生上來摸大袋子裡的物體,把摸出來的感覺說給大家聽,下邊的小朋友猜是什麼,猜對了有獎勵。

②由老師當學生,下面的學生出題目讓老師來摸。

(2)數一數

小朋友表現得都非常好,老師告訴你們關於小叮鐺的一個祕密——其實小叮鐺是我們人制造的,它身上有我們今天認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請同學們找一找,數一數它們都有幾個?(出示課件)

(3)、搭一搭(小叮鐺背景音樂)

小朋友,小叮鐺就要走了,你們想送禮物給他嗎?請小朋友將自己小組的物體搭一搭,搭什麼?怎樣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後就用你們聰明的才智和靈巧的雙手開始工作吧!

(搭好後學生彙報,評出最好的給予獎勵)

[評:多種形式,富於變化的練習設計,教者運用了適合國小生心理特徵的遊戲法和競賽法,讓學生在“玩”中學,“樂”中思,“比”中做。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應用生活中的問題驗證程度,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學生整理學具盒

師:請把桌上的東西放進盒子裡,把它們整理好。

六、總結

師:小朋友們學會了認識哪幾種物體和它們的圖形?

抽生回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

師:對!我們通過看一看,摸一摸知道了它們的樣子,請閉上眼睛想一想它們的樣子(生閉上眼睛和老師一道邊說邊比劃四種物體的樣子)。好了,小朋友們,老師覺得你們今天表現得非常好,老師對每個小朋友都很滿意,你們今天對老師的表現滿意嗎?

[評:採用多種形式的評價,注重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比較恰當的藝術性的評價,再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餘興來了。]

案例反思

1、教者的教學是比較清晰的。激趣引入——比較分類——彙報驗證——抽象概括。使學生對某幾種物體的認識能由具體物品緩緩前進,逐步抽象為數學上的幾何圖形。

2、重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比較注重學生的體驗、探索。

3、整節課創設了較多的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的機會,讓學生體驗到了“做”中學,“樂”中學,“玩”中學的樂趣,比較注重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數學。

4、在放手發動學生進行大膽嘗試,發散學生思維,評價方式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認識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為以後學習更深層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教材體現了從立體到平面的設計思路,注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體會面與體之間的關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徵,能辨別出這四種平面圖形,體會“面在體上”。

2、能力目標:通過實踐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表達及思維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感知這四種平面圖形的特徵,並會辨認。

教學難點:體會“面”在“體”上。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立體圖形實物若干、平面圖形若干、白紙、彩筆等。

二、說教法學法

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已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有了一定的動手操

作能力及合作意識,所以這節課我將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精講釋疑、訓練檢測”四環節教學模式呈現教學內容。融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學習方法為一體,讓學生在操作中體驗學習。

三、說教學流程

為了體現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以學生的學為立足點,設計瞭如下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感知

通過課件出示一個由一些立體圖形拼成的機器人,目的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新課做好準備。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這個環節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為了達到新課標強調的“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探索學習,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的目的,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活動。

1、幫新朋友取名

2、給新朋友找家

在這個環節中,我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來親自體驗從體上找面,體會面在體上。通過摸的活動讓學生知道面都是平的。然後通過觀察課件:面從體上滑下,加深學生對面在體上的理解。突破本課的難點,切實反應“學數學”不如“做數學”的理念。

3、新朋友自我介紹

這個環節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假如你是這些圖形,怎樣向大家介紹自己呢?我這樣做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合作交流抽象出四種平面圖形的`特徵,突出本課的重點。

(三)、聯絡生活,深化新知。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為了將數學課上的圖形與生活中的物體融合,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生活中,你還在什麼地方見過這些圖形呢?通過找圖形讓學生體驗到,這些圖形在生活中廣泛的應用,增進了學生對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同時滲透了交通安全教育。

(四)、趣味練習,拓展新知

我通過讓學生找、塗、數、拼等多層次的練習,鞏固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訓練他們的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1、教材37頁練一練第一題,以遊戲的形式進行,先指名學生蒙上眼睛摸一摸、猜一猜,再連一連。

2、第2題塗一塗,第5題數一數。加深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

3、拼一拼,在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美,幾何美。

四、板書設計

平面圖形

長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圓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桌子有多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2單元《觀察與測量》的內容。本單元內容在全冊教材中為學生建立起初步的空間觀念,以他們的觀察、操作活動拉近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從有別於數的另一個角度,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而“桌子有多長”則是學生在測量中首先從釐米引發的對測量的理解,包括對為什麼測量,用什麼測量,怎樣測量和如何記錄等都有一定的掌握,並在頭腦中建立起最初的長度單位——釐米的空間概念,使學生能夠自己估計出一定的長度,經歷由知到識,就像剝豆莢,從皮剝到豆,不斷明確的過程。

學生分析

學生年齡雖小,但都已經大略認識尺子(學生尺每個學生都見過),以他們的經驗出發,知道尺子能用來做什麼,怎麼使用(當然不一定很準確地使用,所具有的知識也未必全面),比如說,在完成課本第7頁第2題“連一連”的題目中,有的學生就用尺子畫線,他們知道,尺子可以用來畫直線;在裁紙活動中,有的學生沒有剪刀,為了將紙撕齊,以尺子壓紙邊進行,也是取用了尺子的直,可見,學生對尺子並不陌生。當全班一起了解物體長度時,有個別學生最先試著用尺測量,就會帶動其他學生效仿。一年級的學生都有模仿和好動的習慣,知道的學生會向不知道的同學甚至全班傳授,公佈結果;而不知道的學生會轉身,回頭,甚至下座位,問、看別人怎麼做。面對這樣的學生,教學中就要給他們時間,有要求、有目的地讓他們表達自己,在爭論與探索中獲取知識。

本班學生思維活躍、聰明、積極,經常會出現一些教師始料不及之處,使得課前的設計會發生許多變化,不能按事先預計好的進行下去。所以,教師應面對學生的變化而變化,讓學生從他們的認識基礎出發,主動學習。

設計思路

鑑於學生的認識,課堂上教師應儘量引導他們自己去發現問題,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來解決問題。培養他們在學習中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以及學會學習的能力。結合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調動起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都融入其中,體驗到動腦的樂趣。比如說:學生在集體中具體認識尺子後,說明尺子上數字的作用;教師指明“從一個數字到下一個數字之間的長度即是1釐米”,及時加深學生對釐米的認識,鞏固、肯定(或糾正)他們原有的看法,利用這點使他們做到舉一反三。

認識尺子之後,是練習鞏固。由學生自己測量同一物體,出現不同答案時,討論找出原因:怎麼會這樣?起點位置對嗎?無論討論是否能立刻給學生一個結果,起碼每個學生都動腦筋思考了這個問題,達到了討論的目的——參與、思考。這也就是讓他們先自己探索獲取資訊的一種途徑,同時也培養了合作意識。此時,教師再以一句簡練、切中要害的話總結或提示,就能順利地達到讓每個學生理解和牢記的效果,比起教師限制學生活動,先做示範,再讓學生模仿完成,要來得生動得多,積極得多。

之後,教師從旁引導,走出關鍵的一步,其餘交由學生嘗試完成。

教學目標

1.初步體會到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瞭解實際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

2.初步認識長度單位釐米(cm),建立起1釐米的長度概念,能對長度進行估測。

3.學會用刻度尺對物體長度進行測量,體會釐米的含義。

4.在合作、討論中去發掘知識,掌握知識,並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教學準備

繪製放大的尺子圖;製作幻燈直尺圖,便於學生演示自己的測量方法準備各類尺子(米尺、鋼捲尺、皮尺),拓寬學生認識尺子的知識面。

教學流程

一、引入。

很自然地引入主題:我們來了解桌子有多長。

板書課題:測量物體。

二、講授。

1.估計:讓學生試著估計一下自己的桌子長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劃著估,估好後,舉手交流結果。在這裡若出現大多數學生已經很熟練地說出×ד釐米”,在後面的學習中請學生留心找一找答案是什麼?

【這部分安排,讓學生對一個物體的長度提前有一個不具體的感官認識,同時也培養學生初步的估測能力。】

2.測量:在學生估計得數後,求證一下,(先避開用尺子,給個假設)如果不用尺子,你還能想出什麼辦法來量桌子呢?展開討論,再由各小組彙報用什麼方法?(用文具盒、書、筆等。)測量的桌子是多長呢?(希望是幾個文具盒長,幾本書長……)多提問幾組,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及時總結。

師:為什麼測出的桌子長度的說法都不一樣呢?桌子真的都不一樣長嗎?

總結:使用的工具不同,結果就會不一樣,只有當工具一樣時,結果才會相同,所以,我們才會找一個統一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經過測量,你們認為統一的工具最好是什麼呢?(引入尺子,併為介紹尺子做鋪墊。)

【旨在使學生體會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同時感受生活中測量方法的多樣性。】

3.認識尺子。

(1)師:尺子有很多種,不止是你們手中用的`這種,還有這些。(出示各類尺子,拓寬知識面,讓學生多認識一些尺子。以一句話“它們用在各自不同的地方”,結束對尺子種類的介紹。)而在我們的學習中,最常用的就是你們這種(從學生手中取過)學生尺。(同時,黑板上貼出放大的直尺圖。)

(2)師:那麼,請你們看看,常用的學生尺上有些什麼呢?(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討論再彙報。這樣可避免部分學生不觀察或觀察不仔細,漏掉東西。)

生1:有數字。

生2:有一些小線、小格。

師:這是刻度線,小格就是由這些刻度線分出來的,你們仔細數一數,每一個數字和下一個數字之間,也就是最長的兩條刻度線之間有幾個小格。(幫助學生認準尺子)

生3:有字母cm。

師:你觀察得很仔細。(激起其他學生關注。)

教師再講講cm的含義——c和m合在一起,表示釐米的意思,說明“cm”和“釐米”可以互相替換,而且指出釐米是一個長度單位。

板書:長度單位——釐米(cm)。

教師在學生開始估測時,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出解答。請學生說,我們的桌子單位是××釐米。

(3)師:在尺子上找到“0”了嗎?它在什麼位置上表示什麼意思?(生:尺子最左邊,表示開始起點。)

師提醒:量物時,一般從起點0刻度線量起。

師:尺子上還有些數字是什麼意思?( 引出釐米的長度。)請找到尺子上從“0~1”這一段,從0~1是幾釐米?(從學生的經驗和認識出發。)

學生先猜,再互相交流。

師:從一個數字到下一個數字之間的長度就是1釐米,那麼0~1就是(生:“1釐米”)。

在黑板直尺圖上用彩色筆畫出0~1之間是1釐米。

以搶答形式,再讓學生說一說,5~6、9~10、0~2、0~6之間分別是幾釐米等問題。(緩解,調動情緒,及時給予表揚,對最難的問題答對者以獎勵,激勵大家多思考。)

(4)在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用手比劃感

受一下“1釐米有多長”,再讓學生說一說生活中你見到過什麼東西是1釐米長的?(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多給予肯定。)

4.量物。

(1)要求學生取出統一物體(學具中的大三角形),找到長邊(正好整數),小組討論試著量,再彙報。面對結果不統一時,大家討論原因,說明最好從0刻度量起。並找一人上臺演示,在學生演示過程中,教師跟著演示一步步說明要求:量物體時,先把一端對準0刻度線,再看另一端對著刻度幾,就是幾釐米。

(2)再量這個大三角形(等腰)的一個短邊,不夠整數,全班交流該讀作多少。

師:離哪個刻度線比較近,就是大約幾釐米。

三、練習。

鉛筆長( )釐米。

2.開啟書看第15頁第3題,判斷誰量得對。獨立完成,集體交流,說出錯誤原因。指出從一個整刻度到另一個整刻度測量也是對的。

3.小組活動,完成第15頁第1題,先估計,再測量。

四、總結。

師:學完這一節課,你們都有哪些收穫?

學生:通過學習這一節課,知道了我的課桌有多長,用尺子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長度單位有釐米,釐米也可以cm表示,測量時,要從0刻度開始,也可以從整刻度開始,1釐米有多長,等等。

課後反思

上完課發現,學生已有的基礎是教師始料不及的,致使原先設計好的課無法正常進行下去,課上雖也根據突發情況靈活變動了,但因種種原因,變動後課堂把握不是很成功,許多有利於學生髮展的、能啟用課堂氣氛的構想沒能淋漓盡致發揮作用。面對突發事件,課堂的駕馭能力還要提高,備課時也要多方面思考周全,方能以不變應萬變。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7

說教材分析

《認識人民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5單元的教學內容。人民幣是我國法定的貨幣,在人們的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讓一年級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掌握的對100以內數的認知,認識人民幣。一方面使學生初步知道人民幣的基本知識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幣,提高社會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對100以內數的概念的理解,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

一年級兒童年齡小,缺乏社會經驗,上市場購物的機會也少,對人民幣只是初步的認識,對於要用到錢才能買到東西這一樸素的等價交換的原則只有初步的意識。本節課的教學會使學生對人民幣有進一步的認識,使學生在簡單的活動中感知人民幣的幣值和人民幣的商品功能。

說設計理念

數學知識要加強與社會生活的聯絡,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使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適當調整教材的呈現方式,力爭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課堂上以聰聰和明明兩個小精靈為主線,讓它們成為學生學習的夥伴,幫助學生解決難題;當它們自己遇到難題時,讓學生幫助解決,進一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說教學目標

1.認識人民幣的單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

2.培養實際生活中的購物能力,提高社會交往和社會實踐能力。

3.通過購物活動,初步體會人民幣在社會生活、商品交換中的功能和作用,並知道愛護人民幣。

多媒體課件、玩具熊,筆、橡皮、尺、練習本等。

每個學生一個錢袋(內裝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說教學流程

一、匯入:從生活出發,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1.老師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師:猜一猜,用多少錢買來的?

2.日常生活,哪些地方要使用錢?(請學生回答。)

師:好的,下面我們來看一段錄影。教師邊看邊問:在什麼地方?在幹什麼?

3.出示一位小朋友存錢的示意圖,問:零花錢可以用來幹什麼?

【滲透德育:保管好錢,積少成多,養成勤儉節約的良好品質,獻愛心等。】

小結:我們國家的錢叫人民幣。(板書:認識人民幣。)

(看課件)今天,老師請來了兩位小朋友:

(課件播放配音)我叫聰聰。我叫明明。嗨!大家好,認識我們嗎?我們一起來認識人民幣。比一比,看誰學得好。

師:同學們,加油呀,可不能輸給聰聰和明明。

二、新授:認識人民幣。

1.認識人民幣。

師:我們現在使用的是我國發行的第5套人民幣(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仔細看,這些錢你們都認識嗎?

(1)區別新版和舊版:以10元為例。

①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麼認識的?點選數字10和漢字拾,點選單位圓(大寫)。

②課件顯示放大的.10元(新版),問:這是多少錢?你是怎麼認識的?

小結:對!看人民幣上的數字和數字後的單位就能知道它的面值。

③區別:這兩張10元的人民幣有什麼不同?(圖案、大小、顏色,等等。)

④聯絡實際:10元錢可以用來幹什麼?

(2)區別紙幣和硬幣。

①課件顯示5角紙幣,問:你是怎樣認識的?

②課件顯示5角硬幣,認一認。

③課件同時出現5角紙幣和硬幣,區別不同。

④課件出示背面,問:背面是什麼?(國徽。)

小結:國徽是我們國家的標誌。人民幣上都有國徽,所以我們應該愛護它,不要隨意損壞它。

2.隨意點幾張大額人民幣,集體回答。

20元,50元(新、舊版),100(新、舊版)。

3.老師給每位小朋友準備了一些人民幣,把它拿出來。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一個拿,一個認。

4.分類:這麼多的錢放在一起,多不整齊,請小朋友想辦法分類整理一下。

(1)按單位分:元、角、分(板書)。

(2)按質地分:紙幣、硬幣。

(3)按數字大小分。

(4)按新版、舊版分。

請學生彙報:展示臺上展示。

5.請小朋友們把錢推到左上角,將書翻到第47頁,你發現書上的人民幣和我們平時所見到的人民幣有什麼不一樣?(課件顯示。)

小結:像這樣,在人民幣的左下角有一道紅色斜線,這樣叫樣幣,是不可以使用的。

三、換錢遊戲:進行簡單的計算。

1.師: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不知道聰聰、明明認識了沒有?

(課件播放配音)我們已經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人民幣按單位有元、角、分。那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讓我們來做一個換錢遊戲,好嗎?

一張2角可以換________個1角。

一張5角可以換________個1角。

小朋友們,動手換一換吧!

活動形式:兩人一組,可以左右兩人一組,也可以前後兩人一組。

(引導)小朋友,我們看聰聰、明明在幹什麼呢?

2.情景對話:出示課件並配音。

聰聰:明明,明明,你到哪去?明明(手裡拿著一堆錢):我拿10個1角錢去買一把尺。

聰聰:你拿這麼多1角錢,丟了一個多可惜呀!那怎麼辦呢?誰來幫幫我?

請學生回答。

明明:謝謝你!現在我知道了。1元錢可以換10個1角錢。

(板書:1元=10角)

四、實踐活動。

(課件顯示,配音)我們不僅認識了人民幣,還知道元、角之間的關係,同學們想不想活動活動,老師準備了一些小獎品,獎給活動中表現好的同學。

1.師生互換:老師手中有1元錢,能換你手中幾張2角錢?(同桌可以互相幫忙。)

2.生生互換(解決不同的付錢方法):找方法多的和最簡便的。

師:(拿一件玩具)買這件玩具要花1元1角,有幾種付錢方法?

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討論。

請小組彙報(組員可以幫忙),發給點子最多那組獎品,表揚他們團結合作的精神。

許多種方法,再說出哪種方法最簡便。

3.(課件播放配音)小朋友們想不想用自已手中的錢去買自已想要的東西?好,讓我們去小小超市看一看吧!

選四名售貨員,開始自由下座位買。

【購物時要守秩序,講文明,用過錢後洗乾淨手,買自己需要的東西,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五、總結。

(課件配音)小朋友,這節課我們上得真愉快,學會了很多知識,你們都學會了什麼?

(課件配音)你們說得真好,小朋友們再見。

生:聰聰、明明再見!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8

一、 說教材分析

1、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位置與順序”第二課時:上下。

2、 教材簡析

在新課程標準中,有明確指出各個學段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具體目標。本單元是通過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前後、上下、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從而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屬於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第一學段。本節內容“上下”是學生學完“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學習的,繼續培養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觀察、描述事物的好習慣,學會用上下正確描述物體的位置關係,進而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以後的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3、 教學目標、重點、難點

《標準》中對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具體化為四個方面: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根據以上四點,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我制定以下的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的位置與順序,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知識技能目標)

(2)、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能力培養目標)

(3)初步培養學生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素質培養目標)

(4)在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推理等思考活動,讓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情感態度目標)

教學重點:學會確定物體上、下的位置與順序。

教學難點:體會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二、 說教法與學法設計

本節課要讓學生在具體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相關體驗,不能把它作為單純的知識點來講授,而要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獲得體驗和理解。結合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和本節課學習素材的特點,實現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我設計了以下的教法和學法,既重視選擇靈活的教法,又注重對學生學法的指導。

1、 創設情境,直觀形象法。創設小動物去大樹爺爺家做客這一情境,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讓學生能直觀地明確三種動物的'位置關係,體驗到上下的位置關係,並創設三種動物變換位置關係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

2、 觀察討論,互動合作法。

新課標特別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的學習方式,要求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說說教室的物品的位置關係,緊扣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教學,引導學生通過互動合作給動物分房子等活動,進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3、 動手操作,積極活動法。通過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整理書架、給動物分房子等活動,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對性,初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具準備:主題畫 投影儀 小書架

學具準備:剪刀 膠水

三、 說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趣引疑。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創設了這一情境匯入新課:今天,天氣晴朗,森林裡特別熱鬧,原來大樹爺爺今天請客.小兔和小鳥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題畫,先出示小兔和小鳥)讓學生觀察直觀到小鳥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樣,我順勢引出課題:“上下”。通過設疑引出課題,能讓學生有發現問題的機會。

第二環節:觀察思考,探究新知。

1、 觀察思考。先引導學生觀察主題畫,仔細觀察小鳥和小兔的位置,讓學生自由說說小鳥在小兔的哪個位置上,小兔在小鳥的哪個位置上,讓學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

2、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讓學生體驗由於參照物不同,上、下位置關係是相對的。我注意使用淺顯生動的語言向學生說明小動物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再讓學生描述松鼠的正確位置,從而體會上下位置的相對性。

(由於理解上下的位置關係與相對性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這時教師要發揮引導作用,有必要作出適當的說明,對學生理解新知很有幫助。)

3、換換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對性。

讓學生動手換一換小鳥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學生互相說說三種動物各自的位置關係。(學生能在變化中進一步體驗上、下位置關係的相對性,學會舉一反三,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

4、 指導看書,書寫。

指導學生根據判斷的三種動物的相對位置,填寫好書本的內容,注意上下的書寫,培養學生正確書寫的習慣。

第三環節: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學會應用新知去解決問題。

1、聯絡身邊的例子說一說。

觀察教室,討論哪些物體的位置關係可以用“上下”來描述。學生自由觀察,自由發表意見。(設計意圖:聯絡學生身邊的例子來應用新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趣的,以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2、 聽口令,擺物品。要求每人準備好數學書,練習本,文具盒和鉛筆等學習用品。老師下口令,學生擺物品,可以設計以下口令:數學書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數學書的上面,練習本放在數學書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組織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

3、整理書架。每個小組一個小書架,一些書和其他學習用品。要求:小組內互相商量如何擺放這些物品,然後動手一起擺一擺,在擺的過程中說出物品的上下位置關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培養學生實踐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識。

4、參觀小明的房間。(課本練一練第1題)

先引導學生說一說看到了什麼?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再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把各種物品的上下關係補充完整,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藉助這一情境,要求學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間,養成物品擺放整齊的良好行為習慣。

(以上活動是根據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設計的。)

5、鞏固練習,內化新知。

(1) 課本第59頁練一練第2題。注意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在寫數過程中,讓學生說說哪個數在上,哪個數在下。

(2) 課本第59 頁練一練第3題:說一說。

利用圖畫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是一道有一定開放性的題目,有多種的說法和答案,如船在橋的下面,人在橋的上面,橋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應用知識的能力,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第四環節: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頁練一練第4題)。

1、活動要求:先引導學生弄懂題意,然後指導學生剪下附頁中的動物頭像,按照自己的意願給小動物安排房子。

2、活動形式:學生可以在小組中合作完成,分完後,與小組同學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說一說它們的上下位置關係與順序。這樣做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增強交流合作的意識。

第五環節:拓展思維,強化新知。(第59頁練一練第5題)

這是一道有一定難度的題目,不做統一的要求。目的是培養學生簡單的空間推理能力。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饋的過程中,適當引導學生有條理說出自己的推理過程。

第六環節:總結深化,自我評價。

結合新課標裡提出新的評價體系,我在這一個環節設計了一張表格,讓學生對自己這節課的表現做個評價,每人一張評價表,在認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畫上一個笑臉。

對學習數學有興趣

積極參與小組的討論交流

能積極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樂意傾聽其他小朋友的意見

通過以上六個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樂意學習,主動參與數學活動,學生的空間觀念得到初步培養,能達到預期的目標。

國小一年級數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分類和比較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也是學生學習其他數學知識的基礎。本課教學以“幫媽媽放衣服”為主情境,通過媽媽與小朋友的對話,引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學習比較“厚薄”,同時根據圖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馬等物品還可以比較“長短”、“多少”、“大小”、“輕重”、“粗細”、“高矮”等。通過“在情境圖中找一找,比一比”,讓學生自己尋找可比的物件,選擇比較的標準來“比”,給學生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體現“以人為本”、“以發展為宗旨”的素質教育新理念和目標。

二、說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2)、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使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發現並提出有關“比較”的簡單數學問題,能初步彙報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對積極參與、勇於交流的行為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經歷比較的過程,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對身邊與數學有關的事物產生好奇心和興趣。

三、 說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使學生學會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

難點: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

四、 說教學策略

1、說學情

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學生對比較事物的多少、大小、輕重、高矮、長短、遠近、寬窄、粗細、厚薄等,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考慮比較的多種方法。

2、設計理念

本著讓學生學習身邊的數學,學習生活中的數學的理念。設計了一定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基於這樣的理念,設計了一個個遊戲,讓學生去動手實踐,感受數學知識就在身邊。

3、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氣球、彈力球

五、課前遊戲:對口令。

師說上句,生對下句。

我說大,我對小;我說高,我對矮;我說低,我對高;我說長,我對短;我說薄,我對厚;我說輕,我對重;我說寬,我對窄;我說遠,我對近……

熱鬧的師生互動的對口令遊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對口令的內容緊扣本課知識點,便於學生感知、理解,為“比一比”的學習做好鋪墊。

六、教學過程:

一、情境匯入。

1、教師請班裡一名比較高的同學與自己合作比一比個子。得出老師比同學矮的結論。

2、再請兩個同學與第一個同學比個子,分別得出結論。

3、引出課題。這些結論都是通過“比一比”得到的(板書:比一比),今天我就來研究“比一比”,看通過“比一比”的活動,還能知道些什麼?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小事引出“比一比”的學習,使他們切身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教師民主地參與到學生活動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教師以一名合作者的身份提出自己的“看法”,鼓勵學生大膽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反駁,培養學生敢於發表自己見解的精神,充分調動學生研究“比一比”問題的積極性。】

二、引導探究。

1、整體感知情境圖。(課件出示情境圖)

師:仔細觀察,說說圖上都有什麼?

學生們通過觀察說出畫面中左邊有掛衣櫥和存衣櫃,放有爸爸、媽媽和小明衣服;右邊是博古架,擺放著瓷馬、花瓶、琉璃球等。

2、比多少、厚薄。

(課件播放)小明說:媽媽的衣服真多呀!

師:你和小明的看法一樣嗎?你怎麼知道的?

(多媒體突出放大存衣櫃,便於學生觀察。)

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可能出現以下幾種情況:

(1)數一數媽媽的衣服有11件、小明的衣服有4件,所以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多。

(2)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厚,所以媽媽的衣服多。

(多媒體演示比厚薄的過程)……

小結:同學們用了不少好方法比較出媽媽的衣服最多,通過“比一比”,我們還可以發現許多問題呢。

3、比長短。

師:秋天到了,天氣涼了,媽媽準備了三件外衣掛在衣櫥裡,(多媒體突出放大掛衣櫃),比一比,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小組交流討論並在全班彙報。

學生們會出現許多不同的結論,如: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媽媽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小明的衣服比爸爸的衣服短;媽媽的衣服比小明的衣服長,比爸爸的衣服短;爸爸的衣服最長,小明的衣服最短……對於能用多種標準進行比較的小組進行表揚。

小結:比較的時候一定要確定誰跟誰比,比的標準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3、你還能比什麼?

仔細觀察情境圖,小組確定研究內容,選擇一樣主題圖中的一件物品,合作進行比較研究。

小組彙報,其它組補充、評價。

小組可以選擇琉璃球比較大小、輕重等;可以選擇瓷馬比較高、矮、多少等;也可以選擇花瓶比較胖瘦、高矮等。

小結:(根據小組合作學習情況進行評價。)

【設計意圖: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師先帶領學生充分感知情境圖,說一說看到了什麼,由“媽媽的衣服真多呀,你也這樣認為嗎”這個問題,激起學生運用生活經驗進行自主探索的興趣。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採取由扶到放的方式幫助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先是領著學生比較衣服厚薄,再半放給小組交流比較衣服長短,最後通過“還可以把什麼東西比一比”,讓小組自選研究題目,進行比較,這樣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互相補充、互相啟發,使他們對新知識得到比較清晰、全面的認識。】

三、“闖關”鞏固。

第一關比多少、厚薄(多媒體出示第23頁第1題)

師問:哪邊的書最多,哪本書最厚?

學生獨立思考完成。

第二關比輕重(第24頁第2題)。

用多媒體模擬天平稱量水果的過程,

學生獨立思考後判斷輕重。

說說理由。(學生可以結合壓翹翹板的生活經驗直觀感受天平槓桿重的一端下沉,輕的一端上翹的原理。)

【設計意圖:通過多媒體演示,變教材的靜態呈現為動態呈現,引起學生對已有的生活經驗感受,從而更直觀形象的感知天平稱重的有關原理。】

第三關比手的長短(第24頁第4題)。

演示活動:教師演媽媽,大同學扮演“我”,小同學扮演“弟弟”,比手。誰的手最長?

【設計意圖:結合自主練習中的的插圖在課堂上組織分角色表演演示活動,緊緊抓住了學生們的注意力,符合兒童欣賞、認知特點,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第四關:實踐應用活動:誰哪合適?

1、出示一個氣球和一個彈力球。

師:請你猜一猜哪個球重?哪個球輕?

2、學生們掂一掂、試一試後,說說實際比較的結果。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猜測一下哪個球重,哪個球輕?熟悉這兩種球的孩子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很快判斷出彈力球比氣球重,對與沒有這種生活經驗的孩子教師要組織他們親身試一試,體會大得物體不一定重,小的物體不一定輕的辨證思想。這是一道綜合性較強的開放題,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空間在組內交流各自的想法。】

第五關:實踐拓展活動

找一找,生活中、教室裡還有什麼可以比的東西,小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說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