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2020學年教師學期研究心得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閱讀教學應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因此,在具體的閱讀教學實踐中,我們應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反思,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所謂“閱讀反思”,即是對閱讀過程的再思考,是對已過去的閱讀歷程、閱讀效果作出一種重審。總結成功經驗,反思存在不足,隨時進行拾遺補漏,糾偏救失,從而更好地調整自己的閱讀行為與步驟,有效地促進閱讀質量的提高。閱讀反思既有“質疑問難”或“反躬自問”的個體反思,又有“比較辨別”“修正創造”的群體反思;既有“溫故而知新”的縱向遷移之思,又有“舉一反三”或“舉三反一”的橫向聯想之思。在反思中讓學生的思維向更深、更廣、更全、更新的方向延伸。閱讀反思是“閱讀期待”與“閱讀批判”的中介,“接受”與“創造”的橋樑。閱讀反思是一種學習方法,更應成為一種閱讀習慣。

2020學年教師學期研究心得

那麼,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反思呢?筆者認為:

一、在自我提問中反思,提高閱讀能力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心理學研究表明:問題意識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被動的思維,只有當個體活動感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辦”的時候,思維才算真正啟動。

在閱讀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裡,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以激起學生主動思索的積極性。學貴有疑,學生提出問題就是其積極思維的結果,是進行閱讀反思的開始。在教學實踐中,我是這樣做的:在課前預習中讓學生按照自我提問的方式進行思考:(1)我理解了課文中的哪些生字詞?用上了哪些理解詞語的方法?(2)我讀懂了哪些內容?我從文中瞭解到了哪些資訊?我從這些重點詞句中體會到了什麼?(3)我找出了不懂的詞、句、段了嗎?我把不懂的地方努力地試著解決了嗎?解決不了的應怎樣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呢?…… 在課堂上,我們讓學生自問“我的朗讀是否精彩”“我的理解感悟是否正確”“我的語言表達是否貼切生動”……學完課文後,我們讓學生自問,我學到了什麼?我學會了嗎?我會學了嗎?我有哪些成功經驗和不足教訓可以總結?……這一次次的自我提問,正是學生閱讀反思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從提出問題開始,思維就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中,並且隨時通過檢查促使對自己的閱讀過程進行調整、控制。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而且通過自我提問這種形式,反思了自己的閱讀過程,提高了閱讀的質量。而且在反思中學會發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從而完成對自我的激勵與超越。

二、在自我探究中反思,拓展思維空間

自我探究是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遇到困惑,面對認知衝突或認知失衡時,通過反思並提出相關問題,促使自己去深入探究,去思考,以使衝突解除,認知達到平衡,獲得對文章內容的真正理解。通過自我探究、閱讀反思,使之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案例:在學習《狼和鹿》一課時,學生對“為什麼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鹿倒成了破壞森林、毀滅自己的大壞蛋?”這個問題提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自覺進行閱讀探究。

生:人們大量槍殺狼,狼不能再吃掉病鹿,從而使得疾病在鹿群中流行,鹿成了毀滅自己的大壞蛋。

生:鹿群失去天敵,大量繁殖。灌木、小樹、嫩枝、樹皮……一切能吃的綠色植物都被鹿吃光了。鹿成了破壞森林的大壞蛋。

生:沒有了狼的威脅,鹿再也不用提心吊膽,練習奔跑逃避,鹿的體質就會越來越弱,這樣鹿就容易得病,這成了鹿毀滅自己的原因。

生:鹿群大量繁殖,可供它們吃的食物就會越來越少,它們為了得到食物,就會自相殘殺,而且常常吃不飽,體質越來越差就越容易感染疾病。

生:鹿群大量繁殖,可供它們吃的綠色植物日漸稀少,一旦它們飢不擇食,有時會吃一些有毒的食物,從而更容易得病。

生:鹿群大量繁殖,使得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壞,環境也會變得惡化,環境惡化使得鹿群更容易得一些傳染病。這就造成了惡性迴圈。而這惡性迴圈的原因是人們大量槍殺狼,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生:對!狼、鹿和森林之間存在著一種密切關係,其實很多事物之間都存在這種關係。這是一種生態平衡,人類不能隨意打破它。

這一教例中,學生通過深入的探究和反思,加深了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學生的思維空間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建構意義的認知主體位置。學生在探究反思時對課文中相關言語資訊的提取、加工、分析和處理,對與課文相關的生活經歷認知經驗的聯想與溝通,便是閱讀的理解、分析、綜合和對言語的操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能力、認識水平和語文素質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三、在自主品賞中反思,豐富語言積累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心靈是敏感的,它為著接受一切美好的東西而敞開著。”讓學生在課堂上對文中的優美詞句、精彩段落、好的結構寫法等以自己的方式進行品評賞析,在品賞過程中,進行閱讀反思,在知道文章寫什麼的基礎上,反思作者“怎樣寫”“為什麼這樣寫”。用“增、刪、調、換”的方法,在積累詞彙探求詞的內蘊中,感悟遣詞造句的準確、貼切、傳神;用“比較、推敲、揣摩”的方式加深體驗,感悟語言表達的方法規律,更好地提高閱讀質量,豐富學生語言積累。

案例:《動物園的晚上》

師:(出示掛圖)說說長頸鹿睡覺時的樣子。我們先看它的身子。

生:長頸鹿的身子伏著。

生:長頸鹿的身子臥著。

生:長頸鹿的身子趴著。

(師相機板書:伏 臥 趴)

師:再看它的頭、脖子。

生:脖子轉過去,頭擺在肩上。

生:脖子繞過去,頭放在肩上。

生:脖子轉過去,頭趴在肩上。

生:脖子繞過去,頭擱在肩上。

(師相機板書:轉 繞 擺 放 趴 擱)

師:再看看它的眼睛是怎樣的。

生:眼睛閉著。(師板書:閉)

師:請大家先用這些動詞,把長頸鹿睡覺時的樣子寫下來,詞語最好不重複。生:(筆述)

師:請大家翻開書,讀讀課文第3自然段,圈出描寫長頸鹿睡眠動作的詞。生:(讀、圈)

師:請大家比較一下,你選用的詞語和書上的詞語哪個使用得最準確。

生:(自己比較)

師:(出示投影片)我們來看兩個句子

長頸鹿把脖子轉過去。

長頸鹿把脖子繞了個彎。

師:比較一下,這裡的“轉”和“繞”哪個用得準確些?

生:“繞”用得準確。“轉”只能說“轉過去”。

生:“繞”用得準確。因為“繞”是“圍”的意思。

生:“繞”用得準確。因為“繞”更能說明長頸鹿脖子的長。

師:對!正因為長頸鹿脖子長,所以才能“繞”個彎。而用“轉”就不能表現長頸鹿脖子長的特點。今後大家在寫作文時也要做到用詞準確。

這樣的咬文嚼字,閱讀反思,不僅讓學生從書面語言中獲取資訊,而且讓學生認識到課文是如何運用語言來負載資訊的,從中內化語言材料,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貼切,表情達意的準確,掌握語言表達的技巧。在潛意識裡對遣詞造句要反覆推敲也有了新的認識。

四、在自由評價中反思,發展思辨能力

課堂教學評價不光是教師單方面對學生作出評價,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體。讓他們參與評價。這評價的過程就是閱讀反思的過程。讓學生在交流式的互評中,評價同學的朗讀、回答、表演,指出其優點,提出其建議。特別是面對眾多“美麗的錯誤”“可愛的偏見”“荒謬的異端”“靈動的創見”等資訊不迷茫。通過引導閱讀反思,參與評價,形成正確的價值去向,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

案例:

師:閱讀完《狐狸和烏鴉》,請你談談對狐狸的看法?

生:我覺得狐狸很“聰明”,他善於琢磨烏鴉的心理,用自己的話語打動烏鴉,讓烏鴉開口。

生:我覺得狐狸很狡猾,它為了騙到烏鴉嘴裡的肉,盡揀好聽的說,說的話一次比一次動聽。說的話不是出於真心誠意的讚揚,而是在欺騙烏鴉。

生:我覺得狐狸很有“耐心”,在烏鴉不理睬自己的情況下,不放棄,察言觀色,一次次改變說話的內容,直到烏鴉開口。

師:同學們都說了自己的看法。在這麼多的答案中你更欣賞誰的觀點?請同學們再細細品讀狐狸對烏鴉說的三次話及說話時的表情,認真反思一下。

生:我贊同說狐狸“聰明”,因為它確實想出了高招,但我更贊同說狐狸狡猾,因為它沒把它的“聰明的高招”用在正道上,而是用在欺騙上,說的全是假話,不誠實。這種“聰明”只能說是“狡猾”。

生:我贊同說狐狸有“耐心”,因為它確實沒放棄,但我更贊同說狐狸狡猾,因為它把耐心用在歪門邪道上,為了私利而去損壞他人的利益是不道德的,是狡猾的。

生:我更欣賞說狐狸狡猾的觀點,因為狐狸靠騙人的方法獲得食物,而不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得食物。

當學生的獨特體驗與“文字的價值取向”發生偏差時,在允許學生“自圓其說”的基礎上,通過閱讀反思,通過協商、討論、辯論的溝通方式進行評價,用“我贊同,更贊同”“我欣賞,更欣賞”等辯證的眼光來評價,從而發展學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判斷能力,提高閱讀質量。讓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取向,學會聆聽、理解、讚賞、爭辯和互助,達成共識。學會共享、共進。

閱讀反思是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從未知或知之不全到已知的自主探索追求結論的過程;是學生經歷挫折與失敗、探索與成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對語言感知、理解、欣賞感悟和體驗的過程;是糾正“讀誤”補充“讀漏”,讀出疑問、讀出新意、讀出個性的過程。讓學生學會閱讀反思可以使學生自行調節閱讀策略,選擇閱讀方法,有利於提高閱讀質量。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自我調控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可見,閱讀反思,是一種亟待培養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