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革命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麼心得體會該怎麼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革命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革命心得體會

革命心得體會1

20xx年5月14日,我們來到了有著“中國第一將軍縣”美稱的紅安縣,進行一堂戶外實踐課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考察。目睹了革命先烈戰鬥過的歷史現場,參觀了偉大革命先驅的歷史紀念館,感觸頗深。

首先第一站我們來到了紅安烈士陵園,印入眼前的是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那些在為革命鬥爭中犧牲的烈士們。巍然聳立的紀念碑,一顆黃色的五星碑徽,彷彿已經迫不及待地在向我們訴說著那段英勇傳奇的故事。我們首先參觀了黃麻起義和鄂豫皖蘇區革命歷史紀念館,這裡的每一件展品都在向我們講述著那段往事。從每一件雕塑、影象、遺物中,都可以看到當年紅軍整裝待發的英姿,他們個個鬥志昂揚,奮勇抗爭,抱著與國民黨反動派殊死一搏的決心。最令我記憶深刻的是當時的一句歌謠“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通俗易懂,卻直接反映出我們黨指揮的革命鬥爭深得老百姓的支援。紅安出了200多位將軍,在將軍館裡面,展現著著將軍們的赫赫戰功與革命風範。

然後我們參觀了李先念紀念館和董必武紀念館。這是兩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講述了他們為國為民艱苦奮鬥的一生。為新中國的成立和建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偉績。他們是一代偉人,同時也是出身於貧苦的勞動人民,偉大而平凡的人生,那種憂國憂民,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深深地影響著我們。

第二站我們來到了七裡坪鎮的長勝街,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指揮部所駐紮的地方,之所以取名長勝街,我想是因為人們期望紅軍一直能夠勝利,知道建設一個新中國吧。長勝街裡面就是一個小小的社會,有鄂豫皖蘇維埃銀行,有七裡坪工會,有祠堂,有商鋪,有會議大廳,可以想象出當年這裡的.革命熱潮。其中最令我難以忘記的是牆上所寫的紅軍紀律,比如不拿窮人一針一線,不拿窮人糧食,對窮人態度要和藹等等,這樣一支有紀律有素養,處處為老百姓著想的軍隊怎麼會深得人們的擁護呢,長勝也是歷史的必然。

第三站,最後一站,我們來到了紅安影視城,這裡是電視劇《鐵血紅安》的拍攝基地,雖說是後來我們新建的,但是卻無不透漏出一絲革命氣息。我們感覺真的是身臨其境,真切的感受到了當年的紅色味道。青磚青瓦青臺階,紅色的味道卻瀰漫了整個小城。其中在一個城牆上,一排字特別的矚目,“抗日到底”,給了我很大的震撼,簡簡單單,表明了人們堅決通日本侵略者鬥爭到底的決心。

為什麼紅安縣會出現了200多名將軍?為什麼他們一個個男女老少一起參軍打仗?因為貧窮,因為飢餓,因為剝削與壓迫。是窮困讓他們不得不拿起槍和大刀與敵人搏鬥,來換取自己的自由與溫飽。作為當代大學生的我們,來這裡參觀,感受了革命先烈的頑強鬥爭和艱苦奮鬥的精神,除了要學習先輩們留下的不屈不撓,堅持到底的精神,更應該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好好學習,從身邊的小時做起,在這個和平發展的年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即將到來之際,作為學生,我們能做的就是的點點滴滴的小事,幫助他人,為大家服務,快樂自己,實現自我的價值;不斷地學習,學好專業知識,不斷充實提高自己,從革命先烈將軍們的手中接過建設偉大祖國的任務。

革命心得體會2

今天,我們學校四年級全體師生組織了我們去烈士紀念碑掃墓。

我們胸前偑帶著鮮豔的紅領巾,懷著悲痛而沉重的心情來到烈士陵園,緬懷為了祖國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寧而英勇犧牲的戰士,瞻仰他們的豐功偉績。烈士陵園是那麼莊嚴、肅穆。一到香山革命烈士陵園,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雄偉的革命烈士紀念碑,我們各班都排著整齊的隊伍,有序地走到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然後,學校大隊委員和學生代表站到紀念碑前宣誓,聽了這番話,我在心裡暗想:長大後,我也要做一個像烈士們一樣對國家有用的人。

宣誓完畢後,熟悉的國歌旋律在我們耳邊響起,“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我們齊口唱著。等唱完國歌之後,然後為我們革命烈士默哀,在這一分鐘裡,我想了許多許多:我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也是血紅的鮮血換來的。於是,我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要繼承先烈遺志,發奮學習,努力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樑。

接著,大家都獻上了手中的鮮花,輕輕放在了革命烈士紀念碑前,緊接著少先隊員們敬了一個隊禮。最後,我們排著隊繞了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圈,此時此刻,我似乎回到了那個戰火連天的年代,在危難面前,視死如歸、堅強挺立的身影,看到了他們臉上從容而鎮定的笑容,聽到了他們為了革命勝利,甘願獻出生命的豪言壯語。是啊!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生命的延續;正是因為有了他們,才有了生活的安寧。

掃墓活動結束了,我心情無比沉重,思緒萬千。抬頭望望天空,它昏暗而陰沉,也在訴說著內心的悲哀。回望烈士陵園,在蒼松翠柏的掩映下,它顯得格外莊嚴肅穆。我在心裡默默地對先烈們說:你們的鮮血是不會白流的,我們一定會實現你們的遺願,讓愛國樂章延續,直到永遠……

通過這次活動我懂得了:革命烈士在危難面前,視死如歸、堅強挺立的身影,不怕敵人,堅強勇敢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革命心得體會3

在陰雨過後放晴的第一天,我們局組織全體黨員到革命老區金寨縣,瞻仰烈士,寄託思念,銘記歷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一路上我們唱著紅色歌曲,回憶那些金色歲月,對於即將到達的目的地更多了幾分敬意。來到金寨這裡山清水秀,絲毫沒有當年戰爭留下的影子,然後這裡的環境、這裡的空氣都給人一種莊重、敬意之感。

參觀第一項,沿著蜿蜒的上路走進了“燎原星火”紀念碑。重溫入黨誓詞,敬意默哀,此刻我們都是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是為人民大眾謀取幸福的先足之兵。同時我們參觀了洪學智將軍的墓誌銘,為洪老的一生奉獻讚歎不已,也許這就叫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參觀在金寨成長的一批批軍隊,從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不禁讓我敬佩。每當聽到哪位將領小小年紀就犧牲,我的心都一陣唏噓。再想想如今的生活是多麼幸福,革命先輩在缺衣少食的年代裡有銘記理想信念,我們在和平年代,又怎麼能只圖享樂呢。猶記得長征途中那最小的身影的犧牲,如果是我們是萬萬做不到這麼大的成績。

紅色教育是讓我們記住歷史,努力過好當前的幸福生活。我們不應該在為碌碌不為而抱怨,不應該因為利益驅使而斤斤計較。有人說“現在成為共產的有什麼好處”,我想有這樣想法的都是不正確的,你既然現在成為共產黨就是為人民謀福利的,為人民做事的。如果事事想到的是自己能有什麼好處,那絕對不是個合格的共產黨員。

前幾天有一則公益廣告刷爆朋友圈,那就是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支廣告,永遠起得最早走的最晚,永遠身先士卒鞠躬盡瘁,永遠先顧大家後想小家。也許我們每一個共產黨員做到最初的自己,最初的誓言,我們的紅色教育就是成功的,就是革命先輩再犧牲後給我們又一豐富的財寶。讓我們好好為革命事業工作吧。

革命心得體會4

任何一箇中國人都知道,現在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大國,在國際社會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儘管中國自身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社會發展的堅冰已經被打破,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趨勢已經不可逆轉。而在這一時刻,回顧近代中國走過的曲折道路,回顧百年前的先人們為改變中國面貌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奮鬥與犧牲,仍然是激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寶貴資源。

近代前的中國曾經是大國、強國,但是近代以來,由於政治的腐朽與經濟的衰退,無法扼制西方列強的侵略與壓迫,在一次次列強的進攻面前敗下陣來。兩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的結果都是中國被迫割地賠款,被迫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而引起列強的瓜分狂潮,直至八國聯軍進入中國並強迫簽訂《辛丑條約》,迫使中國“將大沽炮臺及有礙京師至海通道之各炮臺一律削平”,即解除防務,而外國軍隊則駐紮於中國京畿周圍的要地,實行永久軍事佔領。中國在西方殖民主義強加的不平等條約體系束縛下一步一步地“沉淪”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中國人民當然不甘心承認備受列強欺凌的.侵略現實,面對列強侵略的加深也掀起過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動。民族復興的追求是幾代人的目標、理想。但是,實現近代中國的復興則面臨十分艱鉅的困難:擺脫帝國主義的外來干涉侵略與壓迫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第一步,而使廣大人民擺脫貧困,使中國作為大國富強起來,則是中華民族復興更艱鉅的一步。歷,許多人為這一目標曾經進行了多次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前人從事的努力。中國近代史就是人們以這樣一種精神支撐著從坎坷中走過來的歷史。

列寧曾就中國的辛亥革命表達過這樣的觀點:“沒有真實的民主主義高潮,中國人民就不可能擺脫歷來的奴隸地位而求得真正的解放,只有這種高潮才能激發勞動群眾,使他們創造奇蹟。在孫中山綱領的每一句話中都可以看出這種高潮。”

辛亥革命吸納了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先進分子,他們獻身革命,同時也在革命中接受教育,不斷修正改變積貧積弱中國的想法。孫中山作為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與當時的志士仁人們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百年後的人們已經很難切身體會辛亥時期的社會狀況,甚至不能理解當時的革命志士們的歷史性的抉擇。所以在辛亥百年後的今天,社會上流行著一些模糊的認識:如認為“辛亥革命給社會造成的破壞大於建設,延緩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程序”,或者認為革命的設計“超越了中國的國情”,“搞君主立憲會更好些,政治局面會更穩定持久”,而“辛亥革命是激進主義思想的產物”,還是避免為好。

其實,辛亥革命的親歷者們如何不歡迎以溫和的沒有犧牲的方式改變封建中國的面貌呢?對辛亥革命時期革命者的人生經歷整體考察後即可看出:他們並非從一開始就醉心於以激進手段改變中國落後局面,但是在經歷了一再的失敗與挫折,意識到清王朝決不可能真心實意地退出權力的中心而實施“立憲”,而當時的政治環境也並沒有開明到可以以和平請願的手段而推動立憲的時候,他們才選擇了被認為是“激進”的革命道路,這其實是當時條件下應當做出的正確選擇。看了紀錄片,對革命者的選擇就會有更清醒的認識。

革命心得體會5

高中時在歷史書就看過毛主席一句話“槍桿裡出政權”,毛主席雖是一介書生,但由他領導的無產階級推倒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給人民帶來無限希望。抱著對革命烈士的崇敬,我非常渴望能夠親身感受一下烈士曾經奮鬥的地方,在那裡吸收養料。

走進烈士陵園的大門,放眼望去,聳立在眼前的就是一把用石砌成的槍,雄偉壯觀,震撼人心!我們被這把槍吸引住了,滿懷激情地來到它的周圍,那時我覺得自己太渺小了!想當年就是憑著革命烈士拿著土搶和尖槍利炮拼搏的精神,就是憑著一股拋頭顱﹑灑熱血的精神,就是憑著為人民捨我其誰的的精神,才開闢了今天的前景。看著形象逼真的石雕,我彷彿看到了當年革命烈士奮血一戰的'情景,槍筒子打紅了、子彈打光了,就用石頭、爛磚砸;刺刀拼彎了、槍托打斷了,就用拳頭揍;受傷倒下了,就扭住敵人用牙齒咬。一幕又一幕奮血一戰的英勇拼搏讓我為之激動!

接著我們來到了廣州公社烈士墓,是烈士陵園的最高點。直徑43米的圓丘形墳冢上,綠草茵茵。36面花崗石壁的墓牆上,40只石獅子靜靜地為5700多名廣州起義烈士護靈。陽光甚好,陵墓曙光籠罩,流光溢彩中,令人無限追懷……

為了領略偉人的風采,睹物思人,我們來到了博物館參觀。裡面的展覽非常豐富。打到大炮,小到印章,偉人慷慨激昂的字跡,烈士視死如歸的照片,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幅激動人心的畫面。走到葉挺和張太雷的照片前我停了下來,想起了有關歷史事件。1927年12月11日凌晨3時30分,廣州城還陷在濃重的夜色中。四標營教導團1000多名官兵,剛剛聽取了張太雷、葉挺作的動員講話和戰鬥部署。官兵群情激昂、集合誓師,以“暴動”和“奪取政權”為口令,槍斃了15名教導團中的反動軍官。“砰、砰、砰……”槍聲劃破沉靜的夜空,宣告廣州工農兵起義了!1927年12月12日早晨6時,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現址廣州起義紀念館),葉挺為工農紅軍總司令,張太雷為人民海陸軍委員。

在抗戰時,葉挺同志在開指揮部會議是分析形勢時,看到形勢不好,認為不能再在廣州堅持,主張向海陸豐撤退。這個主張本來是正確的,當時的國際代表威爾曼不懂得打仗,主觀武斷,說搞暴動只能前進,不許後退,批評葉挺是主張去做土匪。張太雷同志不懂軍事只聽國際代表的話,從此,葉挺同志不再講話了。

在暴動取得勝利後,如果及時採取葉挺的建議,撤出廣州,有計劃地轉移到農村,這樣廣州暴動會取得更大的勝利。但由於某些領導人不懂得中國的具體國情,沒有實戰經驗,缺乏分析形勢,沒有認識到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就算認識到也沒考慮具體該怎麼解決,只是盲目地領導。12日中午去西瓜園出席工農兵大會時,由於對警衛工作沒有注意,張太雷給敵人冷槍打死了。這對當時造成了無人領導的局勢,聶榮臻和葉挺同志到財政廳的天台觀察各處戰鬥情況,看到敵人從觀音山下來,形勢對我們十分不利,我們認為再堅持只能是作無謂的犧牲,於是下決心撤退,保留了一批革命種子,轉移到農村繼續鬥爭。

從這次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中,我瞭解了廣州起義的有關史實,不僅增加了我對祖國曆史的認識,知道了由於計劃洩密,才把原定於12月12日的起義,被果斷提前到了11日凌晨;知道了為了區分敵我,革命力量統一以在脖頸上、臂膀上繫上“紅領巾”作為標示;廣州蘇維埃政府成立於1927年12月12日早晨6時;6天屠殺,5700多革命群眾犧牲,許多走避不及和不願離開的工人、農民、學生和革命士兵,被大批逮捕、嚴刑拷打、槍殺、活埋;這些歷史應時刻牢記,國恥家仇不能忘。

革命心得體會6

我讀了管建剛老師的《我的作文教學革命》這本書,這是管老師掀起的一場全新的作文教學革命。

學習了管老師的作文教學革命後,仔細揣摩後,我對管老師的理論研究有以下體會:

(一)寫作內容,不是靠“指導”出來的

傳統作文教學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指導上,而從管老師的敘述中卻看不到太多的“寫前指導”,二是放在了“訓練”和“講評”上。正是因為堅持這一點,管老師的學生的作文才沒有出現“千篇一律”,才沒有出現“小八股”。學生用自己的筆寫自己的心,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此外,管老師更多的講作文訓練依賴於“發表”,創辦了《作文評價週報》,師生在完成這一任務中樂比不疲,並且將作文訓練的主要任務蘊含其中,搭建了訓練的平臺,培養了學生的“發表意識”。

每一個老師都是學生眼裡的上帝。後進學生在辦公室的所見所聞,對班級的學生來講,那都是國家級的機密,那都是重要的班級新聞。遺憾的是,可悲的是,我們的作文教學從來沒有使學生知道,使學生明白,這就是作文素材,這是可以寫作文的,作文字來就是寫這些事兒。我們的作文教學,總讓學生丟開自個的喜怒哀樂,迎著題目、迎著考試去找材料。我們的作文教學,總以為學生哪有什麼事兒,學生的那些芝麻破事兒,哪能當作文來寫?

小時候,我最大的寶貝是小人書。禮拜天,沒事的時候,把身邊的所有的小人書拿出來,一本一本看,看得心滿意足,看得像個富翁。有一天,我丟了一把小人書,一整天丟了魂似的。我們認為學生沒有什麼寫作的內容,那只是用我們大人的“美”的標準衡量孩子,而不是用“小人書”的標準來衡量,或者用的“幾粒跳棋玻璃子”“幾根皮筋”“幾枚鈕釦”來衡量。

成人以自己的強勢,強迫孩子用成人的標準,去寫成人喜歡的事件和故事。可是,“年人所津津樂道的重大問題,在熱娜古麗看來,也許根本不值得一提。”這就導致了學生作文的巨大痛苦。只要放手讓學生寫自己的生活,寫他們自己生活的、成人眼裡的那點“破事”,怎麼會沒東西寫呢?

當前很多的“作前”指導課上,師生一起做遊戲、做實驗、做調查,當堂“生成”作文。這裡有一個悲觀的假設:學生是沒有寫作材料的,需要教師去“製造”。這種教學的最大弊端在於,離開教師,學生不知道有什麼東西可以“吃”,儘管他身邊到處是“食物”,伸出手來就是“食物”。

(二)作後講評,就是“先寫後教”“以寫定教”

學生寫好了作文,老師認真地讀學生的作文,研究學生的作文,“指”出哪裡寫得好,句子就該這麼寫,作文就該這麼寫;“指”出哪裡有問題,什麼問題,以後要注意。老師認認真真地讀學生的作文,研究學生的作文,由學生的作文現狀,“導”出一個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域”的作文訓練點,兩者合起來,就是“指導”。“講評”,就是最好的“指導”。它是有了“學生作文”這個文字之後,實打實的“指導”。“作前指導”,學生作文還是個子虛烏有,你“指導”得再賣力,到底還是“空對空”的虛浮。

“講評”課,就是先“號脈”,再“下藥”,這藥就能下得準,就能藥到病除。即使不藥到病除,它的副作用也少:學生已經寫出作文了呀。先讓學生寫,寫出來了,有什麼問題,我給你診斷,給你開藥方,給你治,這就是“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先寫後教”,“以寫定教”。這就是聞名全國的洋思經驗。

一定要研讀學生的作文。離開了對學生作文的研究,作文教學必肯定無的放矢,你不朝著學生的現有的真切的作文水平“射”,你能朝哪裡“射”?又能“射”到哪裡去?作後講評課,是“研究學生作文”之後的一個表現形式,最好的表現形式。一個老師講評課重視了,上好了,對學生的'作文狀態瞭如指掌了,班上學生的作文絕不會差!

“講評”課,不只是將學生的作文講一講、評一評,批改的時候,要發現學生作文表達上的精彩之處,由此引出一個訓練點,或是發現學生作文表達上存在的一個缺陷,由此引出一個訓練點。這樣的訓練,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受學生歡迎,學生有心理認同感,覺得夥伴行,我努力一下,也行。你一聽老師的講評課,就知道這位老師是否具備作文訓練系統,一個不具備系統的作文訓練系統的人,“講評”的時候,是“練”不到位的,甚至根本找到訓練的“點”,更別說加以切實的訓練。

盆景製作有兩種典型方式,一是強制地將枝杆朝著人為的方向前進,從而製作出大量相同的盆景;二是順著枝杆原有的姿態,做必要的牽引,每一個盆景都是不可複製的。當前大量存在於一線的,以“指導”為中心的作文教學,就是第一種盆景的製作方式;而以“講評”為中心的作文教學,走的恰恰是第二種盆景的製作方式,那是真正有藝術生命的製作方式。我由此要高喊:講評,確實是最好的“指導”。

革命心得體會7

“主動是學習之本,活躍是課堂之魂”。告別了傳統的課堂授課模式,學生當之無愧的成了學習的主人,走進課堂,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渴望求知、渴望解惑的充滿激情的人。這些正是我們新課改的成果所在!下面我淺談課堂教學革命的幾點收穫。

一、新課改中教師要徹底轉變觀念,並且要堅持到底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一切適應學生的發展,一切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要把自己融入到學生當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者,而是用民主開放的思想和行為去開啟學生的智慧。教師成了真正的引路人,課堂上更多的時候是在瞭解,在傾聽。其次是學生了解的主動性。學生的學習真正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由被動轉變為主動,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課堂上的自主學習大體上可分為幾個環節:自主預習,合作探究,展示分享,鞏固提升,達標測評。再次是學生分小組研究學習,有效地縮小了學生間的差異。這種教學模式,真正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班級中人人互動,正如學生所說:“參與就有快樂,自信就能成功。”“課堂上沒有真正的對與錯,只要你敢想,敢發言,那你就是最棒的。”我想,這也是我們每個教師應該努力的一個方向,那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點燃學生對學習的熱情。

二、營造競爭氛圍你追我趕

爭強好勝是中學生的重要心理特徵之一。有的學生善於表現自己,有的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課堂表揚,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在課堂教學中營造你追我趕的氛圍,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這種心理要求,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設計一些問題,然後分小組或是大組等進行搶答看誰答的快,答的準。然後進行小組加分,獎勵,從而使學生保持高度注意力,培養學生的競爭和團結的意識。

三、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

我常常在思索著: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我思量著: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每節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麼煩心的事,我都會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我對於課本知識、對於生活、對於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種情感,用我的語言、我的眼睛、動作……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四、多聽聽學生的心聲

師生之間多多交流,會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也是課堂教學改革資訊的反饋,多聽學生的心聲,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每一個學生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想法,只要老師願意去聽,細心去感受,就會深入到他們的心靈深處,探知他們的需求和渴望,由此,也就會在教學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不斷地探索、實踐、領悟。與此同時,不要忘了多和學生交流,多聽聽學生的心聲。

在教學中,要給學生一個足夠的空間,從而體現他們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在學習中獲得成功地快樂,進一步激發求知的慾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率。

以上是我對實施新課改的一點初淺體會,新課改讓教師原有的角色發生變化,新課改也為教師發展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相信我們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激發自身的活力,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創新,一定會使學生向“學會學習”這一最高目標邁進。相信自己也會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不斷成長,只要我們不斷學習,在教學中努力貫徹新課程的理念,不斷進行教育教學上的創新。

革命心得體會8

4月x日上午,在鳳凰山烈士公墓舉行“緬懷先烈、踐行四德”教育大會。通過此次教育活動,進一步加強了黨員幹部自身思想道德建設和作風建設,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繼承了先烈的革命傳統,樹立了親民愛民的公僕情懷和盡職盡責的工作作風。通過這次活動,倡導了說文明話、辦文明事、做文明人,增強幹部職工的文明意識,全面提升機關形象,同時也引導了幹部職工踐行“四德”,達到“四緬懷、四樹立”的要求,即:“緬懷先烈不怕犧牲的奉獻精神,樹立忘我付出的工作境界;緬懷先烈英勇無畏的頑強鬥志,樹立攻堅破難的拼搏精神;緬懷先烈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樹立親民為民的公僕情懷;緬懷先烈鍥而不捨的堅定信念,樹立盡職盡責的工作作風”。

全體幹部職工神情肅穆,向烈士們敬獻花圈,並默哀三分鐘,表達了對先烈的崇敬和懷念之情。

站在烈士墓前,我們心潮起伏,思緒萬千。革命先烈們有的為了民族獨立和國家尊嚴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為了徹底埋葬舊世界,建立社會主義新中國而前赴後繼,英勇作戰,拋頭顱、灑熱血;也有的在和平建設時期,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獻出青春和熱血。

先烈們,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你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拼搏。你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他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你們未完成的事業;先烈們,是你們把對國家、對勞苦大眾的愛化作戰鬥中同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不怕犧牲,勇往直前,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先烈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時刻,又是你們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把滿腔的熱血灑遍祖國大地。面對你們,我們怎麼能不肅然起敬?你們的輝煌業績,將深深地刻在史記上!你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與江河共存!我們敬慕你們,無私奉獻的.英雄!正是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革命先烈,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的無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環境。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先烈們把生命獻給了他們熱愛的祖國和人民,只留下一個個平凡而又崇高的名字,一行行簡短而厚重的事蹟。那些烈士紀念建築物,是一座座革命先烈捨生忘死、英勇鬥爭的豐碑,是一部部凝固的中國革命史,是一面面激勵後人為崇高理想而奮鬥的旗幟。這些建築物,正因為留下了英雄奮鬥的足跡,掩埋著先驅的骸骨,浸透著烈士的鮮血,才有了光耀千載的歷史價值,才值得後人瞻仰、憑弔、懷念……

回顧我們黨和國家走過的歷程,無論是在血雨腥風的戰爭歲月,還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和平年代,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無數先烈義無反顧地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譜寫了驚天動地、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沒有他們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的今天。我們緬懷他們:就是要學習他們那種為了實現理想信念忠貞不渝、拋頭顱、灑熱血,不屈不撓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就要學他們那種模範遵守黨的紀律,一生交給黨安排的高貴品格;我們紀念他們:就是要象他們那樣為了人民的利益,持有上下求索堅忍不拔的毅力。對於我們中華民族來說,清明節承載的是一種道德、一種文化,始終以國家統一和宗族團結為目的。時代在變化,我們更是要與時俱進,堅持科學發展觀,清明節要寄託炎黃子孫崇敬先人、仰慕先賢的情懷,要起到延續中華民族血脈相連、薪火相傳精神的作用,要表達對先人的感恩以及對先賢先烈風範的緬懷和景仰。優良的傳統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卓越精神。如今一些人對黨的歷史學習不夠系統,對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缺乏親身感受,對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理解不足;尤其是一些青少年對黨史,對革命歷史不清楚,對先烈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知之甚少;社會中一些人惡搞英雄還有一定的市場,這些都說明傳統教育之重要。在和平發展的新時代,傳統教育是我們黨取之不竭的寶貴精神資源,是我們克服各種障礙的重要武器,是形成良好思想作風、提高政治道德品質的巨大精神力量。一年一度的清明節,緬懷先烈,就是為了進一步弘揚黨的優良傳統,銘記身上的使命,牢記肩上的責任,不辜負先人的期望。

革命心得體會9

佐藤學先生從事訪問、參觀學校的活動將近20年,訪問1000所以上的學校,參觀過7000多間教室,觀察了美國近千間教室,得出的結論是:沒有兩所完全相同的學校,也沒有兩間完全相同的教室。好的學校並非都好在一個地方,好的教師也並非是同一型別的人。這個結論與哲學裡“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的`原理是一致的。

作者在改變教學這一章,用了大量篇幅強調了教師間公開授課的重要性,作者認為改變學校的第一年,就是在校內建立所有教師一年一次的上公開課的體制,無論怎樣的改革,學校裡只要有一個教師不上公開課,要想取得成功都是困難的,只有教師間彼此敞開教室的大門,每個教師作為教育專家共同構建“合作性同事”關係,學校的改變才有可能。

第二年,提高研討會質量,以授課方式和教研活動為中心,重新構建學校內部組織和機構,第三年,以學生和教師有目共睹的轉變為依據,建立模式。回首我校剛剛過去的三年,我校教學工作制定了相關制度,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如授後反思、互助小組、教案改革、知識樹推廣、詩文誦讀、讀書沙龍等…這些活動都是管理者結合本校師生情況,通過問卷調查等科學手段逐步推進的,雖然也取得了點滴成績,但現在站在校長聘任的第二個三年的起點上,感覺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開放教室力度不夠,關起門來上課的老師,只是把教室、學生當做私有財產,把教師這一職業私有化而已,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有的老師用堅實的盔甲把自己包裹的嚴嚴實實,只認可自己的行為方式,不肯向別的老師虛心學習,當看到,在日本,開放教室這一基本要求也不是所有學校都能實現的時候,不禁莞爾一笑,看來,管理上的問題是不分國界的。讓所有的老師超越自己,構築起同為實踐者的同事們團結合作關係,這是學校改革的前提。

革命心得體會10

開展掀起“責任風暴”,推進“效能革命”,加強執行力建設活動以來,我認真學習了市委書記宋長瑞同志題為《履職盡責,提質提效。為建設“京南近海強市名城”提供有力環境保障》的講話,以及上級有關掀起“責任風暴”,推進“效能革命”,加強執政力建設活動的一系列檔案,在學習中,不斷提高了我對掀起“責任風暴”,推進“效能革命”,加強執力建設的認識,主要認識、體會工作思考有:

一、對掀起“責任風暴”,推進“效能革命”,加強執行力建設的認識、體會。

掀起“責任風暴”,推進“效能革命”,提高執行力,是時代的召喚,人民的心聲。我認為,上級黨委把掀起“責任風暴”,推進“效能革命”,提高執行力,擺到了很高的位置,我們要認真加強學習,領會精神實質。為什麼現在要掀起“責任風暴”,推進“效能革命”,加強執行力建設?我認為關鍵是兩個方面:

一是落實責任制;

二是提高工作能力,治理平庸,其核心是責任心、事業心的'問題。作為一名基層公安幹警,我認為責任心、責任意識是第一位的,是首要的。事業成敗取決於責任心,要做有心、用心、盡心之人,對本身的職責要有責任心,要有責任意識,對事關人的利益的大小事情,對於自己的職責,就要象農民做農功一樣,責任心要強。我認為,做工作,認真第一,能力第二。

認真來自責任心,來自有心、用心、盡心,要有一種歷史責任感。我們要負有保一方平安的責任,負有上級和人民給予的崗位之責,就是要把份內應做的事全部做到位,把應當完成的任務盡力完成到位,盡職盡責是義務。其內涵是權利的本質所規定的,如法規、制度性的,必須不折不扣地完成好。我們不能只要權力,不要義務,沒有無責任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責任,有權必盡責,盡責才有權。人民賦予我們職責,也支付了相當的代價,這就是給我們的薪酬和相關的工作、生活條件,這是用納稅人的錢支付的,就是人民對我們的酬勞。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人民向我們支付的“佣金”。

如果我們不盡職盡責,我們怎麼還有理由去領取這份“俸祿”,去享受相關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如果我們不盡職盡責,人民有理由停發我們的“俸祿”,這是相輔相成的。

革命心得體會11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走到這座為紀念抗日戰爭英勇犧牲的烈士而修建的陵園,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慨。在列強們的殘酷壓迫下,是他們,挺起了胸膛,不畏槍林彈雨,冒死衝鋒在最前線,心中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中華民族不可以被殺戮,不可以被征服!他們無私的奉獻精神,堅韌的革命作風,是如此的令人敬畏,讓我們傾佩不已。

烈士陵園之行,讓我們感受到中華崛起之艱辛!在革命年代,每一天的'溫飽都難以保證,但就是這樣的惡劣環境下,先烈們還能時刻胸懷祖國,不忘報效祖國,真是令人敬佩不已。或許個人的糧食渺小的,但是這份愛國的精神,這種愛國的品質,震撼著我們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我們為他們感到驕傲,感到自豪。如果沒有他們應用卓絕的戰鬥,就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看到浮雕上,戰士們那英勇拼搏的形象,我們真切的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雄氣概,深切體驗到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繼續發揚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的光榮傳統,在學習上勤勉努力、在生活中勇往直前。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雖然我們每個人在社會中微不足道,每個人的能力有限,但我們可以儘自己所能,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我們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社會建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革命心得體會12

佐藤學先生認為:“21世紀的學校是‘學習共同體’的學校。在作為‘學習共同體’的學校裡,不僅學生之間相互學習、成長,而且為了促進學生相互學習,教師也必須要相互學習和提高、家長等也都要學習和提高”。我們要把學校變成“學習共同體”,使學生、老師、家長在這個“學習共同體”裡共同成長。

“在學生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教室裡,能看到身體放鬆、輕鬆愉快、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感情的學生和傾耳靜聽學生輕言細語的教師。而在沉悶的教室裡,看到的是學生筆直端坐著,面無表情,教師也是用生硬的姿勢、硬邦邦的語言控制著整個教室。教師的注意力一般只集中在講課上,很少去關注聽課過程中學生思想的起伏或學生的想像產生共鳴。而相互學習關係的建立恰恰需要從教師用心傾聽學生身體所發出的無聲的語言開始。”這是書中的一段話,回想看過的那些內容,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傾聽學生的發言。傾聽對於學生的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文中說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多發言,但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 “傾聽”是佐藤學反覆強調的重點。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說出的話語”。

想一想自己的課堂,我一直抱怨學生聽得不夠認真,發言不積極,我又生怕漏過每一個讓學生髮言的機會,而且甚至為了能讓每一個學生都會明確問題的答案,我會不厭其煩地一遍遍重複,這樣導致了原本會聽的孩子也有些厭煩而失去認真聽的耐性了。為了趕教學進度,我未必會去理會他們,甚至因為有些學生答非所問或者吞吞吐吐講不清楚時,我會無理的打斷他們的發言,並自以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補充,沒有把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學生的想法也沒能真正的在班內引起交流和討論,只是留於一種教學的形式。正因為部分學生由於感到自己的發言沒能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漸漸也失去了舉手的興趣,久而久之就成為課堂上的聽眾了。為此我常常感到苦惱,到底我該如何能讓我的學生來認真地聽我的課呢,來更好地掌握教給他們所學到的知識呢?現在,我明白了,我並沒有意識到在我的教學中,我該怎樣來照顧到我學生的反應,我該怎樣以學生的立場來建立起一種新型的學習關係,來建立相互傾聽的教室。文中說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群體為物件進行談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這種“傾聽方式”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啊”等共感共鳴。同時,教師還要千方百計地促進學生間的交往。要做到讓學生能豎起耳朵去傾聽教師另一角的學生說話,與遠處的學生髮生相互交流,那必須經過非常耐心的長期的反反覆覆的努力。所以,我覺得在課堂上,專心傾聽學生的發言非常重要,不能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致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假如專心傾聽學生的發言,把他們有聲的發言------回答問題時的話,無聲的發言------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甚至一個眼神,都能專心傾聽,那才能真正優化課堂教學,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這正是我要努力的目標。

書中還有一些話讓我感觸頗深:“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能生動地促進學生學習的教師在對學生群體講話時,能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群體為物件進行談話。而且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說出的話語,在對話的過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體語言和情感去與學生的身體動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這些話讓我感到:針對當前國小教師互動中產生的問題,我們應把握國小生在師生互動中的特點,充分發揮國小生在互動中的主體作用,建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關係,才能達到促進國小生真正全面和諧的發展。如今學校獨生子女居多,生活條件優越,這些孩子在家裡往往是自己說了算,平時也見多識廣,在人面前好表現,生怕比別人差。課堂上往往是老師一提出問題,他們不假思索就舉手,於是常常答非所問,或者是別人才說一半,他就插進來,別的同學發言他不聽,一門心事爭發言,全然不顧別人的回答,而大多數是他們自己有時都不知道要說些什麼。這樣不僅自己沒學到知識,同時也影響了別的同學的思考。其實,對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發言的學生,倒是該對他們說“更加註意仔細傾聽吧”。再進一步說,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

文中說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教師往往想讓學生多多發言,但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在此基礎上開展指導,遠遠比前者更重要。 “傾聽”是佐藤學反覆強調的重點。教師不僅要傾聽學生的聲音,而且要傾聽學生未能表達的內在的聲音,“教師邊與每個學生談話,邊傾耳靜聽每個學生尚未說出的話語”。

從今天開始就讓我們每節課後問問自己:“今天,我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了嗎?”

革命心得體會13

我們走進陽光的四月,一切都是新綠的。然而當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你的腦海中是否會浮現出這樣的景象呢?“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你是否會想起那段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的日子呢?每當這個時候,我們的眼前就會浮現出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身影,耳邊就會響起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誓言;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想起長征路上倒下的年輕戰士,渣滓洞里昂首挺立的共產黨員,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會想起那些為建設祖國鞠躬盡瘁的模範人物……

我想你們應該記得,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險時刻,是先烈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鋼鐵長城,與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進行著殊死拼搏。他們倒下了,但成千上萬“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站起來了,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去繼承未完的事業;是先烈們把對國家、對勞苦大眾的愛化作戰鬥中同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不怕犧牲,勇往直前,以摧枯拉朽之勢,宣佈了帝國主義的滅亡,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是先烈們在社會主義建設最需要的時刻,拋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毫不猶豫,挺身而出,把寶貴的生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把滿腔的熱血灑遍祖國大地。

今天,我們站在鮮豔的五星紅旗下,這是用烈士鮮血染紅的五星紅旗,我們胸前佩戴著紅領巾,它是紅旗的一角,難道,我們不應該撫今追昔,寄託哀思嗎?望著胸前飄揚的紅領巾,我們心潮澎湃,雖然過雪山、草地的生活已經過去,雖然槍林彈雨的戰爭硝煙已經彌散,但是我們深深懂得,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是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面臨著更加嚴峻的挑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全面振興,重任落在我們肩上。我們一定要樹立遠大理想,接過革命先輩的紅旗,繼承他們的光榮傳統,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做新世紀的小主人,親愛的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立下自己的榛榛誓言: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革命心得體會14

“傾聽這一行為,是讓學習成為學習的最重要的行為。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人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一般認為這是能動的行為,但不應忘記的是,在能動的行為之前,還有傾聽這一被動的行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性”來實現的行為。”

“如果我們希望在課堂上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言語表現能力的話,那麼與其鼓勵他們發言,不如培養其傾聽的能力。這看起來好像離得遠些,其實卻是一條捷徑。在教室裡,傾聽的能力培養起來之後,課堂的言語表現才會變得豐富起來,而不是相反。”

這兩段話摘自於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教育學研究科教授、教育學博士佐藤學先生的《靜悄悄的.革命》。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佐藤學教授在這本書中非常強調“傾聽”的重要性。

首先教師要學會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教師往往想讓孩子多多發言,在聽他們發言時,心不在焉地想著“下一步該怎麼辦”,於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慮是一致的,當回答有一點偏差時只需一點點粉飾,而出現異向的回答時,教師會從容請他再作思考或請其他同學回答。

實際上,仔細地傾聽每個孩子的發言,積極地應對才是我們應該做的。精彩的發言要鼓勵,膽怯的發言要啟發,錯誤的發言要引導,更重要的是要聽到孩子的話外之音,並抓住有價值的發言與他們形成對話,引導其他學生進行深入探討,讓每個孩子都安心發言,無拘無束地交流。要做到與一個一個的學生展開對話,而不是以群體為物件進行談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這種“傾聽方式”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

其次是孩子要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善於傾聽不僅是尊重他人、禮貌、修養的體現,更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善於傾聽別人的發言、善於從別人的發言中汲取、善於與別人交流自己的思想,這是多麼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學教授在書中說:“我們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裡,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則交流是不可能發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傾聽永遠比發言更加重要。”

互相傾聽是互相學習的基礎。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要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

革命心得體會15

電影看完了,思緒萬千。我們生活在最美好的.時代,享受著優越的物質條件,可是很多人還不珍惜,嫌漂亮的衣裳不夠名牌,美味佳餚嫌不夠檔次,處處都不盡人意。看完電影后,你會發現在舊中國時期,抗日時期,日子有多苦,餓著肚子啃皮帶,一件衣服縫縫補補又三年。所以,今天的中國人更應該居安思危,開拓創新,堅定我們的道路,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