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讀瓦爾登湖有感15篇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瓦爾登湖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瓦爾登湖有感15篇

讀瓦爾登湖有感1

沒有什麼比讀書更令人喜悅的事了,一個人的夜晚,點亮一盞檯燈,讓另一個時空的朋友為你講述來自於他的,或喜悅或憂傷的故事。有些故事只能聽一遍,聽過了會恍然大悟,然後離開。有些故事讓你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聆聽。漸漸地,你發現你與講述者是如此的心靈契合,它讓你思索,讓你頓悟,給你啟迪。你們有如此多的共同語言,通過文字,你彷彿能觸碰到來自另一個時空的知己。顯然,亨利。戴維。梭羅之於我,就是後者。下面我想來談談他的作品《瓦爾登湖》。

這部作品初稿創作於1845年梭羅在瓦爾登湖獨居時期,因為之前在康科德鎮過的並不舒心,梭羅逐漸萌發了搬離父母家的想法。正巧他的朋友愛默生以每英畝八美元八美分的價格買下了瓦爾登湖旁邊十一畝林地,於是梭羅便在此動手搭建了一座十英尺寬,十五英尺長的小木屋,開始了他兩年之久的湖邊生活。與之一同完成的還有《在康科德河與梅里麥克河上的一週》。不過這兩部作品在他生時都未十分暢銷,後者還被梭羅自己調侃"現在我擁有一座藏書近900冊的圖書館,其中700冊是我自己寫的。"直到百年後,《瓦爾登湖》才開始走進人們的視野,慢慢被奉為經典。它的滯銷,一部分原因在於它思想的先進性。其中標榜的個人主義,時至今日已成為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於當時不得不說有些超前。"我寧願獨自走我的路,或者可以的話,和宇宙的建設者結伴同行,也不願混在這盛裝打扮的人群中招搖過市。我不願生活在這躁動不安的,神經兮兮的,熱鬧喧囂的,雞零狗碎的十九世紀,我寧願站著或者坐著思考,任由它悄然流逝。"

他以犀利的筆鋒直接抒發自己的所感。他睿智,深沉。他是廢奴主義的堅定擁護者,他提倡人人平等。"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雖然是那麼卑賤與無知,卻可能是生具異稟的天才。他們總有獨到的見解,從未不懂裝懂,儘管他們的外表可能是骯髒邋遢的,他們的思想卻可能如瓦爾登湖般深不可測。"梭羅提倡的思想獨立,人人平等的個人主義觀念,對於今天的我們,無疑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如果思慮什麼是人生的主要目標,我們就會發現,大家都選擇了相同的生活模式,好像這種模式是我們清醒時做出的選擇。然而我們並沒有仔細思考是否有其他模式可選。

我們為了工作而學習,為了生活而工作,為一棟房子,一份生計而勞碌奔波。也許你已經工作,過著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在每天上下班時的地鐵口,隨著成千上萬的人進進出出。你多久沒有靜下心來好好讀一本書;你多久沒有離開這裡,去看看別處的風景;你會不會停下匆忙的腳步,看一看你頭頂的天空?或許你已足夠努力,但依然感覺不到足夠的幸福。幸福是對重複的渴望。如果你喜歡一個人,你會想要一次又一次的看他而不知疲倦。如果你喜歡現在的生活,你會想就這樣不做任何改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那麼,現在,閉上眼睛,你一定有了心中的答案。如果是,那麼令人豔羨的,你已經過上了清醒而又詩意的生活。如果答案是否,現在放棄你的偏見還不算太晚,因為沒有那種思考或者做事的方式,無論它是多麼的古老,值得我們盲目的去跟從。你可以選擇做自己,過你想過的生活,體驗生活中的美好。美是被背棄的世界,當你將它遺忘在某個角落後,你還會與它相遇。

你可以在《瓦爾登湖》裡找到被背棄的自然之美。與松蘿,圓柏,輪葉冬青,黑樺不期而遇;看野鴿疾飛而過;看魚鷹插進平靜的瓦爾登湖,叼起魚兒復返長空;看水貂鬼鬼祟祟的'走過門前的沼澤;看飛來飛去的刺歌雀壓彎了莎草。梭羅所展現的自然如此詳實細膩,不是"樹木"或"飛鳥",而是真實鮮活的生靈。為了這一份難以忘懷的美,自然的巧合在最初的一刻便一起降臨,帶我們回到千年前人類的本源。

社會的洪流太過迅猛,每個人都有迷失自我的風險,每個人都有淪為機器的可能。清醒得足以從事體力勞動的人數以百萬計,但清醒得足以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卻很少,清醒得足以過上詩意生活的人更少之又少。所以,正如梭羅所說,"讓我們如大自然般悠然自在的生活一天吧。別因為有堅果外殼或蚊子翅膀落在鐵軌上而翻了車。讓我們該起床時就起床,該休息時就安心休息。保持安寧而沒有煩惱的心態;身邊的人要來就讓他來,要去就讓他去。讓鐘聲迴盪,讓孩子哭喊,下定決心好好地過一天。

讀瓦爾登湖有感2

散讀一百多年以前的《瓦爾登湖》,作者美國人,亨利戴維·梭羅。

它是一本安靜的書,寂寞的書,孤獨的書。它屬於一個人的書。如果心未安靜,很難進入書裡。

作者活了44年,人生短暫,簡單馥郁,孤獨而芬芳。讀者發現,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精美絕倫,世上罕見。現實生活中和他交往的人並不多,更多的人和他的文字神交。

譯者在序中對讀者寫到: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開啟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讀它,最好在夜深人靜。書中的文字,“深沉而敏感的抒情”著。記得朱光潛先生在《談美談文學》中的“情與辭”中提到,一切藝術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現一種心靈上的感觸。又,不表現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學作品。

我不知道其它讀者怎麼理解這個文學觀點,理解“抒情”兩字在文學作品中所起到的重要功用,相信大多數有一定品位的讀者會認同的。譯者還提到一個詞,就是“超凡入聖”,我想這是譯者對《瓦爾登湖》最高的文學藝術評價了。

《瓦爾登湖》幾乎所有的文字圍饒這些主題的關鍵詞展開敘述。比如:清新、健康、綠色、低碳、環保、引人向上;它講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簡單生活、快樂日子。它甚至可以說是一本現代生活指南書,綠色經典文庫範本,西方環境科學名著。

在《種豆》的篇章裡,我特別喜歡開場的句式。

“這時我的豆子,已經種好了的一行一行地加起來,長度總有七英里了吧,急待鋤草鬆土,因為最後一批還沒播種下去,最先一批已經長得很不錯了;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

瞧,文字極易地鬆軟,蓬鬆,字裡行間,似溼漉漉的.黑土,長出了一行一行豆苗。青青嫩嫩的芽兒鑽出土地,抽著地氣,打著哈欠,迎著小雨粒茁壯成長。

“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是道春光無限好,時間流散無奈?其實,純粹似幅畫,西方陶淵明式田園風光再現。我想。

再讀《孤獨》篇,梭羅寫到:

“大部分時間內,我覺得寂寞是有益於健康的。有了伴兒,即使是最好的伴兒,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梭羅把寂寞當成好朋友款待,在朋友身上讀出美味了。可能,這是世界上關於寂寞的最好詮釋。

講到時間概念,梭羅這樣形容。

“時間只是我垂釣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時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麼淺啊。它的汨汨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恆留了下來。”

梭羅把時間放入手下垂釣。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垂釣時間,時間垂釣,是一種怎樣的思想境界?垂釣,我理解為現代詞“把握”之意。珍惜時間,把握當下。

梭羅在結束語中開頭講到:如果生病的話,醫生要明智地勸告你轉移個地方,換換空氣。

試想,一個人到達生命的某個階段,習慣把某個地點視為可能安家落戶的處所,也想換換空氣,安靜下來,閱讀自己,審視自己。

瓦爾登湖給了梭羅一個儘可能的好去處。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夠像梭羅,找到一處像瓦爾登湖那樣美麗的湖泊,和他一樣在那裡生活、閱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接待訪客、感受村子、感受冬天的湖、在室內取暖。如此,居住湖畔完成一項人生課題,是對自身心靈深度的最好“衡量”。面對平靜如鏡的湖,精神上的瓦爾登湖,產生美好聯想。歲月靜好,生命安詳,思想自然純情。梭羅面對湖、眺望湖,思考、沉思。他享受寂寞,閱讀人生。

而我,你,他,我們大家呢?彼時,我彷彿站在瓦爾登湖畔,看見湖面波光粼粼,湖岸三兩垂釣者,四周搖曳的楓樹,思緒停滯,沉醉於瓦爾登湖無邊的意象中。

於是,我的目光越過湖畔的樹林,開始明亮起來。《瓦爾登湖》如在黑暗中點燃的一矩火把,照亮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長的路。在路上,我想用明鏡似的目光盡情閱讀光明的世界,美麗的世界。

讀瓦爾登湖有感3

美國著名作家哈丁曾經這樣評價《瓦爾登湖》:“《瓦爾登湖》內容豐富而又意義深遠,它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

許是在嘈雜社會中生活太久,剛翻開書的我還不太懂哈丁為何如此評價這本書,隨著深入,我似乎漸漸懂了。

《瓦爾登湖》記錄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生活的所見所得,想象彼時的梭羅漫步在瓦爾登湖畔的田地裡,聞泥土和青草的芳香,品嚐野果的甘甜,在田埂與農夫並肩坐下閒談莊稼,眼中卻眺望著瓦爾登湖,碧水藍天印在眼中......

我很欣賞梭羅的一種做法,“懷著反正可以再抵押給他的心思,以他開出的隨便什麼價格買下土地”,“甚至會出一個更高的價錢把每件東西都買下來”。我想稱之為“隨意”,而我卻做不到如此的“隨意”,可以說現在已鮮有人能做到如此地步,我又極羨慕這種“隨意”。梭羅擁有的想象力將他帶到遙遠的地方,我們卻被現實折斷想象的翅膀,無法飛翔。想起舒伯特,他也曾在水清林碧的維也納森林居住,這片森林帶給了舒伯特的不僅是心靈的放空,還有靈感,《美麗的磨坊姑娘》便誕生於此,我想這便是大自然的魔力吧。

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生活是孤寂的,在《訪客》中梭羅說:“我也跟大多數人一樣喜愛交際,任何精神旺盛的人來時,我一定像吸血的水蛭似的,緊緊吸住他不放。”與“朝聖者”交流生活意見,體驗勞動帶來的人生的`快樂和自尊,送走嚴冬,迎來春天。在他眼中“春天的來臨,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始,黃金時代的再現”,他是熱愛生活的,是熱愛春天的,春季能給人帶來的是新生的喜悅。雪萊在《西風頌》中有這樣一句話:“要是冬天已經來了,西風呵,春日怎能遙遠?”人生的冬季來臨,春日怎會遙遠?陽光會照亮內心的每一個角落,一如春日的來臨那般再現黃金時代。人生的低谷自會過去,我們需要勇於挑戰。

在《結束語》中作者講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理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們身體內的生命像活動的水,新奇的事物正在無窮的注入到這個世界來,而我們卻忍受著不可思議的愚蠢。”我們的確愚蠢,被慾望遮住眼睛,混混沌沌的行走於世,一生奔波勞碌卻不知心靈真正追求的是何物,我們的確像水,新奇的事物如注入水中的各種東西,是被慾望玷汙,還是努力前行追隨夢想,全靠自己的抉擇,我希望每人皆可像後者,“一個人若能自信的向他夢想的地方前行,努力經營他所向往的生活,他是可以獲得通常還意想不到的成功的”,願你我都能尋到夢想的地方。

讀瓦爾登湖有感4

很多的言情小說中,女主角談論過你,很多的作者評價過你,也從很多的文學愛好者那兒聽說過你。

當我把你拿在手中,懷著無比膜拜的心情,激動地翻開你。徐徐讀來,平靜安寧便在心底氤氳開來。

這是一本享譽世界的名著,是美國作家亨利、大衛、梭羅所著。書中涉及了經濟、農場、木屋、禽獸、動物、自然、聲音、孤獨等很多內容。像我這樣的淺薄之人來寫你,也只能寫出一丁點皮毛,一丁點碎玉。我看完之後,合上書卷,也像有本言情小說的女主所說的,沒覺得好,有點讀不懂。但有些句子卻讓我摘記下來。

一個人的富裕程度如何,就看他能放得開多少東西。

我們需要荒野的滋養……我們必須看到自己的限度被超越。

每個早晨的降臨都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邀請,使我的生活變得和大自然本身同樣的樸素,也可以說,同樣純潔無暇。

我們一定要學會覺醒,並保持清醒。

人類毫無疑問有能力靠自覺的努力去提高自己的生活,我認為這是世間最鼓舞人心的事實。

可是我們仍然生活得很卑微,像螞蟻一樣。

時間無非就是供我們垂釣的河流。智力是利器,它能洞徹事物的奧祕。

讓我們像大自然那樣從容不迫地度過每一天。

晨風永遠吹拂,創造性的詩篇永不中斷,但能夠聽見這種樂音的耳朵卻不多。我發現孤獨在大部分時間裡都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

我們得益於太陽的光和熱,也該配以相應的信任於寬巨集的胸懷。

我喜歡回到自己的地方,不喜歡走到引人注目的地方炫耀。但如果可能,我要與宇宙的創造者攜手同行。

我常常想,即使我富可敵國,我的目標任然是一樣的,手段也是一樣的.。

像這樣的既富哲思又不乏警示的佳句,書中還可信手採擷。

葦岸評這部作品:是瑰偉的富於思想的散文著作。而我從這部作品的字字句句,卻讀出了清閒散淡之意。清淺而散淡,精微而幽眇。

它的閒適散淡在於作者的性情,至情至善,在於作者所生活的所選取的環境——瓦爾登湖,在於文辭的平靜和不動聲色。

在“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這章中作者是這樣描述的:我坐在一個小湖的岸邊,大約在康克德村南面約一英里半的地方,地勢比村子略高一點,就在市鎮與林肯之間的一大片森林中間,在我們唯一聞名於世的戰場“康克德戰場”南面約2英里處,但我所處的地方是在林中極低的地方,所以半里外那片和別處一樣林木蔥鬱的對岸,就成了我最遠的地平線,在頭一個星期不管什麼時候,我往湖上眺望,它就像是個高高懸掛在山邊的冰川湖地不比其他湖泊的睡眠高出很多,當太陽升起時,我看見它脫下了夜晚的霧衣,湖上輕柔的漣漪或波平如鏡的湖面也逐漸地在各處顯露出來,武器就像幽靈一樣,神不知鬼不覺地從各個方向隱入森林,像一次夜間祕密集會散場那樣。正是這露水白天還披在樹上,像在山腰那樣,比通常停留的時間更長……以下還有細膩的描寫。

梭羅畢業於哈弗大學,愛好測量,需求甚少,從未婚配,孤獨一生,淡泊寡慾,這就決定了他的性情,也決定了他得筆墨的基調,也決定了他超凡出塵的大家風範。

時光清淺,靜水深流,像《瓦爾登湖》這樣的一書在手,便是現世無擾,歲月靜好。

讀瓦爾登湖有感5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年僅28歲,名叫大衛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瓦爾登湖》深深影響了一代人,許多偉人也拜讀了此書,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此書也入選了美國國會圖書館評出的“塑造讀者的25本書”。

哈丁曾說過《瓦爾登湖》內容豐富,意義深遠,是簡單生活的權威指南,是對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向金錢社會的討伐檄文,是傳世久遠的文學名著,是一部聖書。《瓦爾登湖》

字裡行間都洋溢著梭羅對於瓦爾登湖的熱愛,對於小屋的熱愛,對於山林的熱愛,對於林中小動物的熱愛,對於大自然萬物的熱愛,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操!讀這部書時我經常嘗試著把自己放在梭羅的位置上,我感到在那時我才活得真誠,沒有了矯揉和造作,書中所有的事情都那麼自然,所謂的心靈淨化就是指這個吧!更讓人歎服的是,每次讀後都會有全新的感受,平淡的語句中涵藏著最深沉的哲思,很多地方必須得反覆讀才能體會得到其感情的豐厚!

讀瓦爾登湖有感6

不願把美好的夏天犧牲在多餘的玩鬧中,時而坐在陽光下的門前,坐在樹林間,從日出坐到正午,甚至黃昏。在寧靜中凝思,認為這樣做不是從生命中減去了時間,而是比通常的時間增添了許多,超出了許多。這,讓我想起了梭羅。

梭羅,誰是梭羅?一個能從一片葉子中讀出春夏秋冬的人;一個為大自然所吸引著,去觸控大地那隱祕根鬚的人;一個不被束縛在紛繁現實條條框框之內的人;一個棲居在黛山晚林之內的人。他是獨特無二的,他是一棵樹——它的傘樣的形狀,它不斷迸發的枝條,它的蓬勃向上,它的扎進土壤深處的根鬚和承受陽光雨露的綠葉,尤其是它的支撐和獨立。

845年,他向《小婦人》的作者阿爾柯特借了一把斧頭,就孤身一人,跑進了無人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自己砍樹搭建,造了一間小木屋,過著出世的生活。從此,瓦爾登湖便成了他的湖。就如他所說的,那是神的一滴淚。在這樣一個蟲鳥鳴叫、魚吻著水波的寂靜處,他並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酢醬草或是一隻馬蠅孤獨;他並不比一朵毛蕊花或是牧場上的蒲公英孤寂;他不比密爾溪,或是一隻風信雞或是北極星,或是南風更孤獨更孤寂。他既可如溪流中的浮木,亦可比擬為高高在上的英陀蘿。按我們中國人的說法,那是不為濃妝淡抹所遮掩的底蘊、靈性。《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梭羅走進了她的心,用他的赤子之心來交換。因此他和自然間有一種若即若離,千絲萬縷相系的'關係。他和自然是水乳交融的,這種感覺是活在血脈裡的。我相信你我皆有,或多或少或隱或現,只不過它像那捉不住的風、飄蕩的雲,只當它臨近了,輕輕拂動了你的心頭,你才感知它,輕呼“它來了”。

梭羅懂她,愛她。他能讓自己的靈魂因她得到平復。可他也說過,這樣的生活並不適合每一個人,也不是每個人都能選擇那樣的生活。丟棄塵世,不顧城市,一門心思鑽進自然,那隻能說是一種效仿的形式,是虛假的。“人的價值並不在他的面板上,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碰面板”,重要的是心本身。世界無窮之大,世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更沒有兩種相同的生活,不同才是“人”稱號獨特性的體現。而人心本是向善的,對一切美好的東西,人心總能為其所吸引。不同的人為不同的美所吸引,順著美的吸引,順著心,跟著心走,你才能真正握住生命的鬚根,你才能找到你的摯愛與專有,打磨它,專心致志地做好只屬於你的事——哪怕一輩子也許只有一件事。所以梭羅並不同他人一樣,他希望自己不是過去所是的人,他只應了他的心,他並非一心鑽進了隱士的理想,所以他想來時,他便來了,他覺得夠了的時候,他也就走了。他不是順從別人,他也不需要他人的順從,他就是他本身。

我們也許也應該只是我們本身,不,我們定須成為我們本身。但無論哪種的不同,它們卻也有著共同的交點。在我認為那是,深刻和清醒,簡單和平靜。

什麼是深刻與清醒?那是一種抽象的感覺,有時周圍很喧囂,可卻沒有一個聲音能進入我的心底,無關緊要的談話令人心生煩厭。而深邃且充滿人生哲理的一刻對視,卻令人頗為興奮。我想那便是了。知道自己要什麼,做什麼,信什麼。

而簡單就是心靈的單純。它不是要以多餘的錢和精力去購買多餘的東西,而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生命的最下限的東西;也可以是一種用最簡單的視眼看世界。在繁雜的外表下,也可以簡單的,就好象一個不解的數學問題,在撥開層層面紗後,始終離不開最基本的原理,而那就是生命本質。

最後是平靜。在《聲音》一章中的文字,引發了我對平靜與躁動的認識。在我眼中,他們像極了兩首曲子。一支來自森林深處,來自冥冥夜空。群魔在那裡亂舞,圍著篝火,張牙舞爪。幽怨從地底下爬上來,像蝙蝠伏在頭上。這支曲子夾達著車鳴聲、鉚釘敲打聲,寒冷和懼怕爬上脊樑骨,幽哀懼怕。而另一支來自月光下,花從中。是自然的琴聲,嬰兒的酣睡聲,知了聲。在潛意識中吸引著他離開噪音,漫漫走向瓦爾登湖,走向心湖。

在春天開始,經歷夏天、秋天和冬天,又在春天結束時,在心中盪開層層漣漪,在視野盡頭總有一個亮得發白的光點。這是一個美好的日暮。全身只有一個感覺,每一個毛孔充滿期待,赤腳在自然裡走來走去,成了瓦爾登湖的一部分。

讀瓦爾登湖有感7

合上《瓦爾登湖》的封面,我靜靜地,我感覺到自然的力量,感覺到一股清勁的風吹拂著我的心,我瞭解到,靜心感受,原來自然真的是那麼美好。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你的心靜下來的時候,再去拜讀這篇神的思想吧!

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著人類、侵蝕著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這位智著,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裡,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的解除安裝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每次看他的書都是一種震撼,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原來一個人的生活這裡是這樣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些許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他提倡儉樸生活,並不是讓我們要粗茶淡飯或是節衣縮食,而是想要讓我們多聽聽新的節奏,這也許就是一個人的價值,只是孤獨,恬靜,沒有任何的矯揉造作。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裡呼聲。

《瓦爾登湖》的偉大之處就在於梭羅能夠通過藝術來實現自己決意要做的事業。通過創造一個有機的形式,他使自己的決定獲得了新生:通過有意識的努力,他重新獲得了一種成熟的恬靜,如果說那不是黃金年齡的清純狂喜的話。 。

如果梭羅僅僅給我們留下一部一個男人在林中生活的記載,或者說他僅僅退隱到森林之中,在那兒記載著他對社會的抱怨。甚至說,如果他想把這兩者都合到一本書裡,那麼《瓦爾登湖》就不會有這一百年的生命。

正像一切所進展的一樣,梭羅記下了人跟自然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然的關係,人在社會中的困境和人希望提高自我精神的習性,連他自己恐怕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他一會兒為自我辯護,一會兒充滿了喜悅、自由、奔放、創造出了一個獨特的煎蛋卷,讓人們在飢餓的一天不斷從中汲以營養。《瓦爾登湖》是最早一盤充滿維生素的菜餚之一。

讀瓦爾登湖有感8

沒必要迎合別人或者社會的期待去做高富帥,去做好男人,事業家庭兩不誤,我覺得那是別人的想法,不是自己的,為了別人的期待去苦惱那是自尋苦惱。

關鍵是什麼是真正的富裕,美國哲理大師梭羅給出了答案,他是19世紀中葉哈佛大學畢業的高材生,那是精英中的精英,他經過商當過律師,按理說他要是想發財那是分分鐘的事,他沒去這麼做,為啥?因為物質富裕對他並不重要,他知道真正重要寶貴的是時間,追逐財富必然伴隨光陰荏苒,那他何必把時間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因此他選擇寄宿自然的生活,在農村蓋個小屋,種種田,看看花開花落,四季變遷,並選擇那些經典名著重點閱讀,追尋偉大心靈的溝通交流,因此他並不貧窮,他在精神上很富裕。

當然那時候美國社會不這麼看,認為他就是個loser,隱世避居,逃避現實,但50年後他的名著(瓦爾登湖)在美國廣為流傳,他在鄉村的親身示範,他對生活的態度,他對人生價值觀在這本書裡完全體現出來,可以說他是美國浪漫主義超驗主義的代表人物,他通過躬親自然,淨化心靈,認為他的心靈已經接近神的程度,因此他何來貧窮。他的這本書在美國僅次於聖經的出版量說明了他的生活理念對美國民眾的影響程度。

那我們生活在21世紀,平心而論,我們真的窮的.嗎,是真的吃不飽穿不暖嗎?還是僅僅是和同時代那些高富帥的比較中感覺自己貧窮?那對比19世紀的梭羅的生活條件,我們是不是又生活的太好了呢?如何認識寂寞,心靈的溫度代表了寂寞的溫度,你的心靈越追求對你自身有價值的事,達到痴迷的程度那你越寂寞;價值的深度代表寂寞的深度,你的價值觀越脫離膚淺的價值,那你自然越寂寞。

讀瓦爾登湖有感9

《瓦爾登湖》中沒有敘述什麼波瀾壯闊、曲折離奇的情節。羅梭用樸實而又富含哲理的語言向我們敘說他在瓦爾登湖的生活故事,書中有許多篇幅是關於動物和植物的觀察記錄。他在這裡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觀察鳥類、動物、花草和樹木的變化。

剛開始讀時,這些故事情節讓我感覺很枯燥繁複,看了幾頁我就萌發放棄的念頭。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當我靜心下來的時候,我再次拿起這本書,去讀這神的思想!

他靜靜的解除安裝城市的喧囂,用心寫下孤獨。他思考人生,讓我的心如淨水般澄澈。他讓我感到敬畏,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簡單而又芳香撲鼻,雖然短暫而又意蘊深遠。他的精神世界絢爛多彩,而且是精妙絕倫,世上這樣的智者怕是隻有些許吧。

如果你有時間,不妨也讀讀《瓦爾登湖》這本靜靜的書,走近那些偉大的心靈,聆聽智者睿智的語言,不僅讓你提高自我認識,多識大自然鳥獸草木之名,而且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感受,採集到生命的美果,從而獲得一種簡單、獨立、大度和充滿信任的生活,不斷走向更高的生命境界。

讀瓦爾登湖有感10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瓦爾登湖》這本書給了我深刻的啟發,啟迪了我的思想和智慧。這是一場重返自然生活的實驗,是一個重新認識生活和自己的旅程。

擇一片湖泊,覓一處樹林,自建原始木製房屋,捕魚鋤豆,聽風踏雪。

身處鬧市,你內心深處是否也有這樣的呼喚?那是我們這一代人來自家長的呼喚,那是來自童年的記憶。

究竟什麼才是人生存的必要條件呢?衣服提供了什麼,房屋又提供了什麼?只關心房子、村子、湖泊、動物,只感受這裡的聲音、色彩,這裡的春,這裡的冬。而這一切的花費,也許根本用不了在都市一年的租房花費。

作者在1846年做這個試驗,讓我們記起了我們人類的過去。那時,鐵路才剛剛發明,電燈泡還沒有電亮人類的夜晚。世界還是那麼大,夜晚還是那麼神祕,人類的`活動大部分還是在那百十公里內。

而瓦爾登湖這片土地,在作者來到的百年前這裡又還是處於人類矇昧狀態的社會。這樣的一個土地,這樣一個時間節點,更能帶來返璞歸真的震撼。

這樣一本書,對現代人繁忙浮躁的生活,彷彿一劑心靈良藥。對於我們這代人,是否真的是“待不下去的城市,回不去的農村”呢?是否我們也要有這麼一片心靈的淨土呢?

讀瓦爾登湖有感11

最近讀了美國作家亨利·梭羅的經典名著《瓦爾登湖》,其實這已是我第二次拜讀了。因為第一次的拜讀是在一種毫無感覺的狀態下進行的,從頭到尾翻看完之後,腦子裡一片空白。這次拜讀是強迫自己,而且完全是遵照譯者徐遲先生的要求來做的。徐先生在書的封底上說:“在白晝的繁忙的生活中,我有時讀它還讀不進去。可是黃昏以後,心情漸漸地寂寞和恬靜下來,再讀此書,則忽然又頗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處辨不出味道的章節,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情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澄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我正是在夜深人靜之時躺在床上拿出此書,靜靜地仔細閱讀。夜靜了,心靜了,書中的綿長的味道就出來了。瓦爾登湖那份恬靜和幽靜展現在了眼前,很美很美。

讀此書不能有一絲的浮躁之情,必須沉靜下來,就像僧人讀經書時的那份心情才行,一旦心躁氣盛根本讀不進去的。但人們由於居住環境的影響和心態的浮躁,整體社會風氣的使然,真正能走進像瓦爾登湖描繪的世界的很難很難。而正是因為如此更需要我們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們去拜讀此書,由此改變和調整自己的心態。那是多麼美好的世界啊,大自然的和諧與寧靜,與煩躁的都市形成鮮明的對照。人與人的爾虞我詐沒有了,勾心鬥角不見了,人從自然中走來又重回自然的懷抱,復歸平靜和安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沽酒桑麻,田園牧歌。這難道不是一種和諧嗎?在這部書裡,我不僅看到那份自然的美更多的是靜靜地體會那份心境。為何我們經常看到佛教講究的閉關清修,就是要在心靈的鍛造上達到至高的境界。一旦在精神上的修煉得到了昇華,那麼不管你從事何等事務,不管你在何種環境當中生活和生存,都能達到出神入化的狀態。我們拜讀《瓦爾登湖》不是要求每個人都重返自然界,每個人都復歸到原始狀態當中過茹毛飲血的生活,事實上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畢竟生活在現代化的社會裡,但我們需要的是那種在自然當中修煉出來的心態,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心態,那麼就是在喧譁與躁動的世界當中同樣可以尋求到那份平和與寧靜,同樣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

此時我就想到了目前所提倡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處這樣的一個口號的科學與合理性。我們實在是需要這樣的和諧了。當然如果要求誰都能達到這樣的高度自律,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但在讀了《瓦爾登湖》之後,的確感到這是提高自身在這方面修煉的很好的途徑。如果你還沒拜讀過此書,或者你還在經常對煩躁的都市無可奈何之時,不妨看看此書,我想它能暫時讓你忘卻身邊的煩惱,讓你的心態平和下來。當然必須在夜深人靜之時拜讀才有此效果。

讀瓦爾登湖有感12

斷斷續續小半年才讀完這本書,前情已想不起時候又開始讀,好在是本散文書,不太影響後續的閱讀。一開始讀確實還是比較吸引人,其中大段瓦爾登湖景色的描寫,令人神往。但是看多了不乏有點沒意思,可能我總是偏向於故事性的書籍,但並不影響這本書確實是很經典。

我想分享一段其中記憶比較深刻的,梭羅在其中說因為你需要麵包、咖啡、牛奶,所以你就需要出賣更多的勞動力來換取這些東西。但是如果你只是需要維持生命的物質,一些土豆泥,玉米糊即可。

一旦你需要的越多你付出能量的越多,這樣就是一個惡性迴圈。應該少一些慾望和需求,更多是維持生存本質即可。但是我覺得梭羅的.想法過於理想化了,一個人不僅只是如梭羅般生活在瓦爾登湖的人,他是一個社會人,在社會中生存,衣食住行都需要通過大量的能量付出以此進行交換。此外,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基於人的慾望,因為需要獲取更多的物質因而存進社會的進步。當然我覺得梭羅的本意可能是想通過較為誇張的方式表達人的慾望過多不是一件好事。慾望是應當有的,但是如何平衡好,把握好這個度,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一點一點悟透的。

經典之所為經典,想必是值得多拜讀幾次的。這次只是粗略泛泛而讀,下次再精度細讀獲取營養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13

讀這本書,心需是靜的。

找一個愜意的午後,伏於案邊,焚一炷香,執一杯清茗,洗淨了雙手慢慢翻開書頁,一點點探視那位偉大的思想家——梭羅的內心世界。

瓦爾登湖像是梭羅的一簾幽夢,不知誰能與共。無法轉醒,無法企及。清幽的夢境、返璞歸真的氛圍,像是一首清唱的民謠,不斷縈繞心頭。

獨居於瓦爾登湖畔,兩年的風風雨雨,春去秋來,他思考了許多,他經歷了許多,他感悟了許多。一個人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幸好有自然為伴、佐上心中那份堅韌的意志,他從渴望、矛盾,變為失望、落寞,最終再次渴望,複雜的心靈之路,讓讀者的心也跟著起起伏伏。

他是這樣描述生活的:“我願意深深得扎進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的確,這世上有許多人,緊緊攥著物質的享受,卻拋開了精神世界,拋下了簡單生活。

名韁利鎖,雨劍風刃,不堪重負的人在世俗中一路踟躕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一路走來內心剩下的只是空虛,努力換來的也只有寂寞,而那些選擇了簡單的人卻得到了世俗之人窮盡一生也得不到的快樂和愉悅。

他厭倦了那個時代物慾過剩的風氣,於是,他在沉靜的湖邊寫到:“我願我行我素,不願塗脂抹粉、招搖過市,我也不願——我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世紀生活中,寧可或立或坐,沉思著,聽任這世紀過去。”

他受夠了人們的貪婪、自私和為了牟取暴利而不擇手段,於是,他選擇了離開,離開那個骯髒的、物慾橫流的社會,他尋尋覓覓、走走停停,來到了瓦爾登湖畔,這裡靜謐、美好,重要的是,沒有了瘋狂的追名逐利,沒有了權力的勾心鬥角,有的只是安詳,和遠離世事的悠然。

他離開了社會,但並沒有放棄拯救社會。他執起了筆,將自己在這片田園風光中的`所思所想一一記下,他想了很多很多,也寫了很多很多。他要用文字喚醒人們被金錢麻痺的心靈,他要讓人們睜開雙眼看看被工業機器肆意蹂躪的自然,他要讓人們重拾那份返璞歸真的樂趣。

可無奈的是,時隔多年,這個世界依然沒有變成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世俗的正在捕獲每一個苦苦堅守寧靜內心的倖存者。名利、物慾像貪婪的稗草瘋長,擠兌著內心留給純淨的空間。車水馬龍的喧囂,觥籌交錯 迷離。這個世界的樣子,何其可惡!

當你在城市的鋼筋叢林迷失了方向,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覺得力不從心,不如放慢腳步,讀讀《瓦爾登湖》,靜靜聆聽生活的節奏。

只願在不斷流淌的長河中,儘管洪流碾過,巨山平偃而下,我卻仍然能聽到“過真正的生活”抑或更響亮、更不同於他的啼鳴!

讀瓦爾登湖有感14

石室人心靜,冰潭月影殘。

——題記(賈島)

七月盛夏,悶熱無風,柳條無精打采的垂著,紋絲不動,水泥路上被晒的泛出點點銀光,彷彿一切都要融化了,這只是某些地方。

但有一本書,卻讓我一直被太陽炙烤著的心一下子涼了起來……這本書就是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所著的一本散文集——《瓦爾登湖》。

看完書,我獨自一人踏著幽靜的小路,來到一棵有數不清的年輪的大樹下。靜靜地坐下……風,彷彿讓著一切更加寧靜。腦海中幻想著旁邊就是那“神的一滴”,從“簡樸、簡樸、簡樸”,中去吸收那不多人知道的“生活的精髓”。

我之所以會在看完書後做這樣的兒事情,完全是因為《瓦爾登湖》給我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感覺。《瓦爾登湖》不是一部純小說,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講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一片再生林中度過的兩年零兩個月的生活以及這兩年零兩個月的他的許多思考。在季節的變化中體驗了一番別有風趣的人生。從動物們的鳴叫聲到收穫喜悅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到百花爭豔,萬物復甦的春天。《瓦爾登湖》從頭到尾就給我一種感覺:從頭到尾的綠色,一陣陣清涼迎面而來。

濃濃的清幽和清靜讓我想起了在農村裡的每一天。一大清早,天,剛剛從月亮照耀的漆黑的夜空中醒過來,像我們一樣熟睡了之後比我們早地醒來了。公雞也在這個時候醒來了,而它,醒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仰望著天空“喔喔”地叫。它的叫聲打破了一個寧靜夜,豐富的一天就在公雞的叫聲中開始了。我也仰望著天空,忽然發現白雲變成了一隻蜻蜓,蜻蜓正在展翅飛翔。飛著飛著,蜻蜓不見了……我想著:既然蜻蜓飛在那樣的高空上,今天就一定是一個晴空萬里的日子了。

可天氣就偏偏和我作對,不一會,雨,便飄了下來。原本我想靜靜的解除安裝城市的喧囂,用心體驗簡樸生活。可雨聲打破了在深山中的清爽和靜謐。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雨,正淅淅瀝瀝的下著,我聽到了雨滴敲在石棉瓦上的滴答聲,和野薔薇圍籬裡傳來的樹葉沙沙聲。雨聲裡,山中的萬物湊成了一排排黑白相間的琴鍵,雨是無數輕盈優雅的手指,彈奏出了一首有一首優美的小令。

下午,經過了一場太陽雨的洗禮之後,天氣晴了。我不太想出門,溼漉漉的大山中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但我還 是踏上了一段不一樣的征程。越往裡走,就會發現在那一棵棵大樹的`樹枝上,有一兩個鳥巢的。鳥兒在放聲歌唱。它們為什麼要放聲歌唱呢?誰也不知道,只有鳥兒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一陣鳥叫聲過後,深山又回到了清幽和清靜。深山的寧靜中又伴隨著自然界萬物的生活的氣息。

我想,這可能就是《瓦爾登湖》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自己的眼睛放大,去親近自然的美好和簡單生活的樂趣。每天聽著公雞的叫聲, 看著太陽的東方吐白。耕田種地,收穫自己勞動的果實。一頓簡單的午餐和晚餐,卻包含了太多太多。天天與大自然接觸的感覺遠遠要好於待在城市中只有喧鬧的汽車鳴笛聲的環境中好。所以,梭羅之所以會在瓦爾登湖畔待上兩年零兩個月,並不是他為了寫這部小說而故意去瓦爾登湖畔生活,而是,他已經融入了這個大自然,非常享受能和大自然接觸的生活。

傍晚,夜又到來了,此時大地已經沉睡了,除了微風輕輕地吹著,除了偶然一兩聲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靜無聲的。

讀瓦爾登湖有感15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一本散文集,梭羅在這本書中不僅闡述了自己的思想,而且還教導人們應該要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感受大自然,讓自己的那浮躁的心,能夠靜下來,可以去享受一會大自然和深入地去思考,思考這個世界,思考人生。

我是在很大了之後,才讀過這本書,當時一讀就喜歡上了這本書,這本書在某些方面,帶給了我不一樣的感動,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一個孤獨的人,才能夠有所作為,只要能夠忍受住孤獨,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更多來自於大自然的.感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那麼一個人才算是真正的活明白了,不然也只能是一輩子,那麼碌碌無為。

梭羅為了逃離現實的生活,一個人搬進了瓦爾登湖湖畔,在那裡一共生活了兩年多一點,也正是在這兩年多一點裡,他寫下這部聞名全世界的名著,成為了一代一代孤獨的人心中的至寶。至少我個人是這麼認為,覺得這是一本讓我念念不忘的書。

我在讀完了這本書後,在很長的時間裡,我有了一種衝動,也想要和梭羅一樣,搬到某個偏僻的地方去生活,也想要讓自己徹底地孤獨起來,可是現實的生活還是不允許,所以像我們這樣的人,也只能是註定了這一輩子,也只能夠是在這茫茫人世中,也只能是當一個俗人。

讀《瓦爾登湖》它告訴了我們什麼?

其實說白了,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活得明白一些,不要一輩子都活得懵懵懂懂,永遠也不明白,活著是為了什麼?

我是由衷地佩服梭羅,佩服他能夠忍受住那一份孤獨,可以一個人可以在那麼一個地方,獨自地呆上那麼長的時間,可能現在恐怕真沒有幾個人能夠忍受住,他的那一份孤獨,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梭羅的思想,也正是在這個時候形成,把自己的所有對於現實的思考,都寫進了這本散文集裡。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也正是他的這一份感動,才使得我認識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個人孤獨一些,是一件好事,至少它能夠讓人明白更多的道理,明白如何更好地去生活。

我時常在想一個問題,一個人應該要如何去生活?

當然我沒有梭羅那麼深沉的思想,只能夠是蜻蜓點水式地去思考,還是可能我不夠孤獨,還需要再去讀書,唯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的思想成熟起來,才能夠懂得生活的意義。

這也正是梭羅所帶給我的收穫,他讓我懂得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面對現實的生活,如何去好好生活。我想如果我沒有讀過《瓦爾登湖》,我想自己不會有這種深入的思考,正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才開始慢慢地也會去思考一些問題。

所以說《瓦爾登湖》是一部偉大的作品,它能夠讓人明白更多的道理,能夠把人帶入到另一個世界,能夠在那個世界裡去思考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