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心得體會

《致良知》心得體會

某些事情讓我們心裡有了一些心得後,應該馬上記錄下來,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心得體會很難寫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致良知》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致良知》心得體會

《致良知》心得體會1

今天的課主要說了知行合一和中國文化,我的理解就是想和做不光是簡單的統一,從最初的認識錯知錯行和正知正行到天理合一(此處最終的高度的用詞沒記住不夠準確,大意就是大眾公認的認可的一個好的行為準則)是一個逐步攀登的過程,劉老師的解釋知和行原本就是統一的,我這樣想就這樣做了沒有對錯之分,後來想想也會有這樣的'情況,比如去有些事不會想那麼多,也就是常說的“不過腦子”看見產生的結果了才知道“哦!原來這樣。

我的理解是想和做是兩種行為,我們需要通過參照”過來人或是公認“的標準來修正他們統一的一個過程。中國文化講的不多,對於傳統文化我個人除了書法其他不是很喜歡,我的認知里人類文明的演變就是一個優勝劣汰的蛻變過程,所有不合時宜、不符合人性、落後不能滿足需求的東西都會慢慢被淘汰,如果能實現穿越我想絕大數人是不願再退回去的,這也說明潛意識裡大家已公認現在或是未來的生活方式才是最理想的狀態。

金一南教授的《心勝》視訊我看了好幾遍,每一次看完都熱血澎湃。尤其聽到楊靖宇那句,“中國人都投降了,還有中國嗎?”朱德在南昌起義南下隊伍全軍覆沒後,依靠心勝,保留住中國革命的火種,激勵僅存的八百多人繼續前進。最後百萬雄獅渡江去,解放全中國。心勝不是唯心主義,心勝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是我們由內而外煥發的生命力。

1、戰勝對手有兩次,一次在自己心中。

2、多數人因看見而相信,少數人因相信而看見。

3、歷史因少數人的堅持而改變,正是因為他們沒有隨波逐流,而成為中流砥柱。

4、中國革命的歷史告訴我們,只要心中有光明,就能驅走黑暗。就能從困苦中走向勝利。

《致良知》心得體會2

1、人生有兩次生命:一次是肉體的出身,一次是後天的學習,確實是這樣,我們改變不了我們自己的出身,但是我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要想使我們人生幸福快樂!我們必須提升自己的人生價值!

2、經營公司,就是在經營人心,確實是這樣,人與人之間需要彼此的相互信任,很多公司都有著非常明顯的上下級關係,在這種明顯的上下級關係裡,上級對下級的要求很多,甚至有時候上級用權利去壓迫下級,讓下級做事做的很被動,下級老是在抱怨上級,老是埋怨上級,因為在上級那裡得不到尊重,從而使上下級心與心之間產生距離。在進入創星者這個大家庭中,郭總告訴我不要把自己當做是這個企業的員工,要把自己當做這個企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很是感動,感謝郭總,感謝創星者提供給我這麼好的成長平臺,感謝創星者團隊給予我的力量!

《致良知》心得體會3

近期公司組織致良知學習,我們卡車服務站在孟站長的帶領下也認真學習了致良知裡面的內容,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感覺受益良多,也深有感觸。

“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是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天生的善良。“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人要多做好事;多做善事,不計較個人得失,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友文化、有信念,有一顆寬大的心,既然人生中有某些事情要面對,與其做無所謂的掙扎,還不如放下心來,坦然的心態去面對,不要有幻想,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克服所謂的困難,用自己的努力體驗前人經歷過的境界,只要打通心靈的'一些關節,做什麼事情都能適應都能做得做得很好,每天想不通的時候,問下自己“要是聖人處於這種環境下,他們會有怎樣的想法和做法呢”所以努力讓自己做事情達到一種新的境界。首先要培養自己接受現實的心態,放棄一些負面情緒,以一種積極、冷靜、樂觀的態度去應對所遇到的一切事情,只有這樣,我的內心才會發出巨大的能量,心平氣和的去做自己該做的事,並把事情做到最好。

對於企業的“良知”就是對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認同。作為一名員工,做任何事情要從公司利益出發,公司的利益就是我們自己的利益;我們要正確地面對問題,用“致良知”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問題解決了,我們也就進步了!企業也就發展了!

《致良知》心得體會4

王陽明被稱為古今第一完人,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讚譽,那是因為他有一門很厲害的學問。這門學問,如果我們能學會一半,也必然能成就一生,這就是致良知的大學問。

何為致良知?

良知,即本我真心,致,就是實踐磨礪。王陽明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之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那麼,致良知又會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這在王陽明身上體現的最充分。當時寧王造反,王陽明原本有其他任務在身,但他毫不猶豫前往平叛。此時的大明王朝政治形勢波詭雲譎,很難說誰成誰敗。朝廷官員不願開罪寧王,也都選擇明哲保身,只有王陽明知難而上。他也不是沒有擔心,他甚至讓家人在自己家門外環布柴草,說一旦事敗,絕不肯被俘,全家舉火自焚。說明當時形勢何其嚴迫。

但是王陽明為什麼可以挺身而出?就是因為"致良知",聽從內心光明的指引。知道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行為準則、行動智慧全都自然而然地出現了,這就是致良知的表現。

除了在大事上不糊塗,在日常生活中,致良知也是走向快樂人生的法寶。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在王陽明看來,功夫在減不在增,所謂減即去物慾之昏蔽;減盡人欲,便回覆良知之本體了。

《道德經》裡也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人不能有太多的慾望,要懂得適可而止。

王陽明曾給學生舉例,古代的張良、董仲舒、諸葛亮、韓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

正是因為他們的.慾望少,所以才能把精力專注在事業上,最終才取得了過人的成就。

只有通過節制自己的慾望,才能減少心中的雜念,才能讓心靈真正意義上沉靜下來,讓自己在慾海中脫身,做些有價值的事情。

大道至簡,知行合一。致良知之道,就在於把心放平,在自己的真知上,抓緊用功,去私慾,提高境界,實現真正明瞭,獲得圓滿人生。致良知四合院將和更多人一起傳播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感受致良知的力量。

《致良知》心得體會5

1,不以聰明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從來不喜歡被別人誇自己聰明,原因是覺得強調了父母遺傳的天賦而被忽略了自身的努力,但卻未深入思考,被誇聰明,可能是因為表現出了小聰明,而非真的勤奮好學。

2,立志為裡,勤學為表。

立志在人,感願在事。立志在內心,勤學在表現。勤學不止是勤奮,勤學更是思考到底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需要學習什麼,怎樣學習。不只是學習知識,妝點門面,更是要真知真行,知行合一,不斷自我提升。

3,人格的力量與真理的力量。

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就是人格的力量。學習的知識,方法,技能,工具,技巧,就是真理的力量。兩者需要相互結合,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致良知》心得體會6

“心即理”。“知行合一”以“心即理”為前提,簡言之,還是 自古以來人為什麼而活著的老問題。知行之外,另有一個真正的底層動因。那就是主 體,也可稱自我。不明白自我,就不能找到價值。所以古哲人把認識自己作為哲學的最高智慧。

“致良知”。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所有一切都是在追尋大道的 基礎上,也就是在良知的基礎上,而不是為了目的而不擇手段的藉口。凡是成功的人,都有很高的境界。自古以來境界不高的人,貪婪算計的沒有一個能成大事的。追求知行合一,境界高,寬闊的胸懷可以廣納賢才,收穫人心,成就偉 業。在追求高境界過程中,才能更有動力不斷學習,完善自己。

《致良知》心得體會7

閒暇之餘繼續拜讀《致良知》,越發感覺到溫暖的、積極的、健康的、樂觀的、催人向上的情感,這是正能量的意識折射。尤其適宜領導者修身養性,以感染團隊,凝心聚力。

凡舉大事,必須其情而使之,因其勢而導之,乘其機而動之,及其時而興之;是以為之但見其易,而成之不見其難,此天下之民所以陰受其庇,而莫知其功之所自也。正如《道德經》所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也就是說,最好的領導者,下面的人們感覺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親近、讚美他;再次一等的領導者,人們畏懼他;最差的領導者,人們輕視、侮辱他。孔子將是否能做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百姓”,看成是否能成為君子的重要標準之一,這在公司經營和團隊建設中,也可以成為衡量職業管理者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

管理者對自己的部下不只擁有管理權,更對他們負有責任感。要管理好團隊,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時時處處身先士卒做好表率,這就是“修己以敬”。我們不難想象,一個管理者自己素質低下,辦事不認真,怎麼可能讓部下素質提高,辦事認真。一個原本素質較高的部下,一旦長期處於素質低下的管理者手下,很可能也會變成素質低下,因為一個人要想提高自己,往往很難,而要想墮落,卻是很快、很容易的。人與人之間的尊重是相互的,領導尊重員工,員工才有可能尊重領導,領導的威信是自己樹立的,不是別人贈予的,也就是要“修己以安部下”。

遠通集團的經營理念提倡以服務求信譽,以信譽求發展,以人為本,建設學習型團隊,規範化管理,系列化服務,不斷改善,讓客戶更滿意。我們每每提出要求提高客戶滿意度,首先要提高員工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使其自然而然的成為企業的主人,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中,發揮最大的潛能,激發其幹事創業的激情,從而創造應有的價值。

尚客優集團總裁馬英堯先生說過:在一個平庸的.管理體系裡,總經理好比是發動機,中層幹部和員工幾乎都是齒輪,都屬於被動運轉,消耗掉大量的功率。如何打造一個偉大的公司,為更多的員工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為員工提供更公平的薪酬做制度,讓每位員工都能成為主角,主動參與經營,讓每一個成員的才華都能得到施展,從而煥發工作激情,使得各層的骨幹員工都能成為發動機,而不是齒輪,從而實現全員經營。

或許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的更遠。團隊的力量是偉大的,而領導的態度和行為,就是團隊前進的風向標。因此,領導要主動放棄特權,杜絕“特例”,自覺執行規章,帶頭遵守制度,創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大家都被一種溫暖、快樂、積極的情緒包圍著,都有著一種陽光心態,這個組織一定能夠最大限度地釋放出正能量,也一定能夠在市場競爭中勝出。

《致良知》心得體會8

在人生的不惑之年,我能夠得遇《致良知》是我的幸運,我甚至感覺自己的人生是從這時開始,這首先要感謝我的同事鍾萬書老師的介紹和重慶湧泉學院朱雲秀校長的召集,讓我有機會接觸《致良知》的學習並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良知友伴砥礪前行,收穫光明溫暖的.生活。

陽明先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但他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客,所以當他初入仕途,遭遇混跡政壇的壞人劉瑾後,因為自己的仗義執言而受到攻擊,身陷牢獄,最終又被貶貴州。貴州地處偏遠,生活艱難,瘟疫肆虐,從中原流放到這裡的人,有的死在半道,有的死在流放地。艱難困苦中,陽明先生用內心的意志抵抗物質的貧瘠,用平靜溫厚之心對待凶險,沉湎在儒佛道思想,最終龍場悟道。

苦不入心,生命自有芳華。陽明先生的這段人生經歷給了我莫大的啟示和收穫。幸福之於人,就像尾巴之於狗,怎麼轉圈都咬不到,但是隻要你向前走,它就會乖乖地跟在後面;苦惱之於人,像運動員握在手裡的鉛球,除非盡力丟擲去,否則就是沉甸甸的負擔。倘若一直把那些不幸或者痛苦的經歷捧在手裡,勢必身心俱疲。而如果不把苦楚和悲痛放入心間,生命也自然會綻放芳華。

經歷了8年語文教學和班主任工作,我心力交瘁,一身傷痛,短短三年的休整後,我於這學期又被任命為班主任,而且身兼教研組長、讀書引導等數職,工作千頭萬緒,每天晨光熹微中出門,萬家燈火後回家,還要給在市裡上高中的兒子陪讀,一路的風塵奔波之苦對我本已千瘡百孔的身體更是雪上加霜,我也曾經想要放棄,可是最終我還是在堅持我能夠堅持的,放下可以放下的,因為那些乖巧懂事的孩子和理解支援我的家長們給了我巨大的溫暖和加持,所以我立下大志,要用書籍灼照良知,讓讀書引領成長,在應試的寒涼中堅守語文的快樂和詩意,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我要學會轉變觀念,打造屬於自己的教育天堂。

感謝《致良知》,我今生最美的遇見!

《致良知》心得體會9

一、幸福家庭

幸福是需要每個人去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十分耕耘十分收穫,每個人都想擁有幸福美滿的家庭和生活,我們都要彼此付出真心,去建設我們的心靈品質,去除心中那些“小我”。其實人心就像一面“鏡子”,如果鏡子本身是汙濁的,那麼任憑你怎麼打扮鏡子裡的自己都是模糊的;如果鏡子本身是明亮的,那麼鏡子裡的自己肯定是光亮的,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要從“鏡子”的本體上去修煉,把鏡子上的灰塵去除,而不能去抱怨鏡子不夠明亮。學了致良知後我明白了任何事情只有向內求,多分析一下自己的問題,那麼很多煩憂就不破而解,我們的幸福就隨之而來,迎接一個幸福圓滿的人生。

二、反省

從北京學習回來後我的反省總是斷斷續續的,這次反省的能量場確實很大,一開始我就淚流滿面,在反省中我發現了自己身上很多的“小我”,比如:自卑,多愁傷感,有自閉症,做事不夠堅持。以前總是感覺自己做了很多事都得不到別人的認可,自暴自棄,這次反省我明白了是自己的心不夠純,自己的內心被烏雲遮蔽了,每次在工作的過程中自己的心沒有全力以赴甚至有時帶著情緒做事。常常有人問我反省有效果嗎?學致良知能讓我賺錢嗎?能解決我的生活問題嗎?反省肯定是有效果的,只是你反省的深入與帶給你的能量成正比。學致良知確實不能解決每個人的生活問題,但是每天我們做深刻的反省,反省後我們會活得更加輕鬆自在,更好的心態面對你的生活問題。有時身邊的.人總笑:“你立志成聖人你就能成為聖人嗎?”。我想那些人理解錯了,我們學的是聖賢文化,學的是聖人做人做事的那顆心,先生說聖人之所以被稱為聖,只因他們心中純粹都是天理,沒有絲毫人慾夾雜其中,就像純金一樣,金只要足色才叫純,金子的份量有輕有重,但是他們的成分是一樣的,所以我們要經常反省,學習聖人把內心的私慾去掉,在陳九川和陽明先生的聊天中就說到這樣一句話,九川說功夫很難,先生說常快活就是功夫,我們把反省的功夫練好,那麼我們就會走向康莊大道。

三、孝順

我們現在每個人都覺得很孝順,對自己的父母很不錯,對父母的孝順停留在物質層面,回家給父母拿點錢,偶爾打個電話回去關心一下,逢年過節嘴上說是陪他們,其實回到家基本上不是在牌桌上就是和別人在酒桌上,父母想和我們吃頓飯都沒有機會,也許這就是我們現實版的“孝順”。這次學習讓我深刻體會到了孝順要從心開始,養父母之心,去深入瞭解父母內心深處想要的東西和想法,我們要滿足他們內心的想法,讓他們的晚年能夠快樂幸福的度過,我們要用父母小時候養育我們的那顆父母心來對待我們日漸年老的父母。

四、感恩

感恩師傅讓我們牽手聖賢,接觸並學習致良知來建設我們自己的心靈品質,師傅給我們提供的一次次學習機會讓我在學習和反省過程中發現自己身上那麼多的“小我”,只有把“小我”去除,那個“大我”才會從陰暗的角落裡走出來,重見光明。

感恩中快平臺,讓我們在青春歲月裡留下奮鬥的足跡,是這個平臺讓我們成長成熟,是平臺給了我們點石成金的手,感恩平臺像父母一樣一直包容我們的過錯,每次當我們在工作中出現失誤的時候是平臺在背後給我們支撐,給我們改過的機會。

感恩祖國,正是祖國的強大才給了我們一片祥和安寧的環境,讓我們在和平安全的環境裡能夠安心地去實現我們的自身價值和抱負。

《致良知》心得體會10

致良知看似只有三個字,卻是進入心學的不二法門,是心學的總綱,是心學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指導自己應對社會實踐的強大理論武器。明末清初的餘姚先賢黃梨洲先生曾說:“大凡學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即學者之入門處。天下之義理無窮,苟非定以一二字,如何約之使其在我?”(《明儒學案發凡》)。而“致良知”就是學者入門的得力處,就是約束心學的總綱、

“致良知”學問之所以能延續到今天,並重新綻放出強大的生命力,在於它確實有用,也能夠應用,而且每個人可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各有所得。但是,“致良知”的真諦畢竟經歷過許多歲月而覆蓋了種種塵埃,使人不能認清其真相。使得牆內開花牆外香,殊為可惜。也就是說,在沒有“致良知”的思想影響下,我們仍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也學習其它各種知識,為的是讓自己活得不那麼不明不白,不隨波逐流。只可惜長期以來我們不認識身邊有價值的東西,或放著好的'東西不用,卻在苦苦追求殘次的東西,可謂明珠暗投。假如,今天我們能夠明白“致良知”的作用並將其實際應用於工作和學習之中,無疑就多了一項強大的心理支撐,保持自尊無畏的心境。

其中的原由在於,人之所以能生存於世,在於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與身外的事、身外的物建立起某種聯絡,從世間獲得生存的資源,並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反饋給世間。也就是說,人類與自然,以及人類與社會之間不斷地給予和不斷地反饋的互動作用,建立起人類社會的全部內涵。

人若缺乏智慧,將不能與世間萬事萬物建立起某種聯絡。而要建立智慧,最初必須切實找到一個理性的源頭,才能滿足初始條件。

水有源,樹有根。如無源頭,那麼水就不會奔流不息;如無根,那麼樹就不會生長繁育。這就是說,水源或樹根就是原點,就是水流足以形成,樹木得以成長的初始條件。

縱觀世間,萬事萬物都從一個初始條件開端,逐步成長起來。因此,初始條件顯得相當重要。這好比,一個微小的、不起眼的基因就能決定一個生物的基本結構和外觀,是同一個道理。而篩選一個健康的、無缺陷的初始條件,就會減少今後故障、病害產生的機率。智慧的創立也是如此,必須找到一個好的思想基因,而“致良知”就是一個經過優選的思想基因,也是智慧的基因。

聖人們之所以有別於常人,在於他們看待事物,往往深入事物的核心層面,深入事物的源頭,深入事物的發展規律,這些加在一起用一句話描述就是聖人們是從“道”的角度來看待事物,常常能夠高屋建瓴地提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理念,總是先於常人一步獲得真理。而常人總是慢一拍,只有細細體會聖人的教誨才會真正懂得這些道理,才能沿著聖人所開啟的道路找到真理。這就是為什麼從古到今,聖人的數量總是很“珍稀”的原因所在。聖人們對待人和事物,總是以“道”作為標杆,作為尺度、作為容器來度量一切事物。因而,“道”就是一件有用的武器。問題是,“道心惟微”,正是“道”的過於微妙,令普通人難以洞察其中的奧祕。聖人教導普通百姓,必須根據大多數人所能接受,也容易接受的角度,通過變換概念,以鋪設便於理解和溝通的路徑。

所以,我們在看待具體事物時,不僅要弄清事物的真實狀態,也要分清事物發展的原點、發展軌跡、發展條件,從中抽出具有規律性的東西,才能指導其它的社會實踐過程,或為其它的社人實踐過程積累一些經驗。這就是學與思的關係問題。《論語·為政》說:“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所謂的“學”就是弄清整體狀況和關鍵細節,而“思”就是將所學的內容與“道”進行比較,從中開展抽象性思維,從而有所“自得”。也就是說,學思合一才能得出結果。而結果才是最重要,學與思只是一個過程,當有了結果,學與思就成了過去式,也就沒有用了。王守仁將其形象地描述為“得魚忘籤”。而許多俗儒只糾纏於前代聖賢如何教誨,而不顧當時的歷史條件,只重視過程而無視於結果,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義。事實上,““黑貓白貓,能捕鼠的就是好貓。中國學問,外國學問,能換飯的是好學問”(民國老宣《瘋話》),凡是看結果而不看過程,就是實踐檢驗真理的價值所在。

因此,“致良知”就是價值觀與方法論的統一,一旦有了結果,一個過程就暫告段落。

《致良知》心得體會11

知行合一是中華文化的精髓。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本。知而不行,就是不知。

從錯知錯行到正知正行攀登,知行包括,錯知錯行,惡知惡行,淺知淺行,深知深知。正知正行(天理良知)。

文化是人的行為,思想,習俗,精神財富,物質財富的總和,文化是心的.呈現,是去除小我成就大我。

中華文化,真心對別人好,仁者無敵,自能無敵無天下。

中庸 不偏不倚 體現在智慧上。

謙虛,胸懷,包容別人,謙和的人有非常大的成長力。

真誠 老實不說謊,厚重成事,能託妻寄子,雖千萬人吾往也。

學習道理都明白,用在事上很難。學與行遇到瓶頸。

《致良知》心得體會12

我的收穫是擔當:

1給私慾做減法,極大的突破自己,是對自己的擔當。

2人格=比例,利他和利己的比例,孰重孰輕。這是對標準的擔當。

3心力資源,是企業的重大資源,只有得到團隊的心,企業才能做大做強。這是對員工的'擔當。

4心裡裝的別人,才更有力量。這是對客戶的擔當。

5有多少擔當的能力,就有多大價值。

6團隊分享很有收穫。學習聖賢,運用心的力量,不論在過去,今天,和未來,同樣有效。

學習聖賢,運用心的力量,不論在哪個行業,不論年齡,不論崗位級別,也都同樣有效。

願你我同行,用心的力量,一起走向自己的人生高峰。

《致良知》心得體會13

1、心勝,首先是在內心中戰勝對手,心勝並非勝利的全部,卻是邁向勝利的第一步。如果自己心裡都認為自己不行,那肯定是要敗的。很多時候在做某一些決定的時候,我的內心是膽怯的,起心動念的那一刻是拒絕的,不敢正視自己的內心,總是膽膽怯怯的。通過今天的學習,以後的我無論是在做某一個決定或是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的時候,我會戰勝自己的內心,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即使最終的結果是錯的也無怨無悔。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成長了,我收穫了,我邁出了勇敢的第一步,這就是對自己最大的認可!

2、人的一生縱然漫長,你可能活到八十歲,一百歲,但回顧人生,真正決定命運的只有關鍵時刻的幾次關鍵性選擇。

多數人因看見而相信,少數人因相信而看見;在這個社會中我們都是多數人,只看到眼前的一切才會相信,這件事確實是真實的,這個人確實也是他所說的那樣,而我們在沒有看到這件事,這個人的時候,我們是不相信的,這就是常人的眼見為實。只有看見才相信。當我們看不見的時候,就認為它不是一個事實。即使事物會發展成事實,但因我們看不見而不相信。這說明很多人沒有長遠的眼光,而少數人只因為他們有遠大的理想抱負,有遠大的見解,所以他們才會比多數人看得遠,走得遠! ?

3、內心有一點光明,哪怕外面是暗夜,也是一片陽光;內心沒有光明,哪怕外面豔陽高照,也會是一片黑暗。這句話確實很有道理,當我們的內心覺得不好的時候,無論幹什麼事都覺得特別的.不順,就連呼吸的空氣都和你作對,是因為我們看待事情沒有一個樂觀的態度,內心是黑暗的,所以覺得身邊的一切都是黑暗的。但當我們樂觀的態度去對待一切的時候,就覺得一切都是好的,覺得自己好幸運,幹什麼都特別的順利。所以光明來自內心,動力也是來自內心。

《致良知》心得體會14

一、修行

胡季強在演講中說:修行就是修復自己跟世界的關係。企業家,經營就是修復和員工、客戶、社會的關係。

那麼我對修行的認識是什麼?我該如何修行?

人們常說活著就是一種修行,是持續不斷、長期的、為其一生行為,我查了百度修行的目的是達到與現階段相比境界更高、胸懷更廣、視野更寬的.個人修養水平。一開始看起來很大、很空,感覺沒有落腳的地方,不知道改如何去修行,想了很久,才明白修行就在生活當中,自己的思想、言語、行動都是修行表現。藉助聖賢語錄從下修己:

善思謙卑,不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從私慾上做減法。

善言不惡語相向,不欺騙、不妄說大話。

善行不觸犯法律,勤奮務實,善待身邊每一個人。

二、動機之純,了無私心

78歲的稻盛就任日航董事長,和員工的心連在一起,同頻共振。用巨大的人格力量,把經營管理變成了所有員工的自覺行動,用心去換心。只有沒有私慾,動機純良時人的能量才能無限大,才能影響、感染到別人,才能和你同頻共振、思想統一。

《致良知》心得體會15

接觸《致良知》也是從這開始有所瞭解陽明先生,剛開始學習《致良知》時不看好此書,覺得無甚用處,之後為陽明先生的學術思想,他的立德、立言所深深折服,從而為“致良知是一種偉大的力量”而深深信服,在此感謝陽明先生,感謝師傅為我們傳經送寶。

《致良知》裡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陽明先生的“心道德事”“明心與淨心”思想學說。其中寫道“偉大的中華民族創造了優秀的.中華文化,優秀的中華文化哺育了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讀到此時,想起我們做團餐,想到我們中快餐飲,我們中快餐飲已有24年的發展歷程,想到公司計劃用77年時間成為有崇高感的偉大公司,我想我們公司成為偉大公司也一定會創造優秀的文化,各級員工對成為偉大的公司要有高度的自信心,像陽明先生的明心與淨心。

明心即是立志,心中擁有無盡寶藏“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真正做到心中擁有無盡寶藏。我們廣大員工也一樣能明心立志,立志相信成就十萬家人絕不只是一句口號,讓自己心中擁有無盡寶藏。

“淨心”就是在起心動念處淨化心靈,不明和貪慾去除的越多,建設心靈品質就越高,開發心靈寶藏就越多“明心與淨心相輔相成,沒有明心,淨心就沒有動力,沒有淨心,明心就無法深入”讀到這時深深給我以警示,做任何事必須做到明心與淨心為一體,也希望公司廣大員工做到明心與淨心相輔相成,公司各個部門各級員工真正是為自家孩子做飯菜一樣充滿愛心的工作,真心用母愛做服務,用良心做食堂,讓我們公司提倡的“只用有品牌的真材料,只做有品位的放心吃”“引領團餐潮流,成就十萬家人”絕不只是一句口號與空話。

言有盡而意無窮,衷心祝願公司的明天更加美好,感謝陽明先生,感謝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