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語文

《登幽州臺歌》閱讀答案

語文2.13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們需要用到閱讀答案的時候非常的多,閱讀答案可以有效幫助我們鞏固所學知識。你所瞭解的閱讀答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登幽州臺歌》閱讀答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登幽州臺歌》閱讀答案

《登幽州臺歌》閱讀答案1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9.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2分)

A.這首短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奈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詩人面前彷彿出現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圖景。

D.全詩句式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具有韻律美。

10.此詩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請賞析詩中的“獨”字。(2分)

【解答】(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賞析的'判斷。

ACD.正確;

B.有誤,“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

故選:B。

(2)本題考查詩歌中關鍵字的賞析。解答時要讀懂句子,結合詩歌表達的主旨去分析理解。詩句意思是: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淚流。很明顯,這裡的“獨”是孤獨之意,作者把個人置放到廣漠無邊的宇宙背景中,使個人顯得渺小孤寂。再聯絡作者自身遭遇,報國無門,滿腹才華沒有可用之機,他們面對理想的破滅難免心生孤寂鬱悶。

答案:

(1)B

(2)示例:獨:獨自,詩中有孤獨之意。縱觀古今,尋遍天地,報國無門,懷才不遇,體現詩人理想破滅,孤寂鬱悶的心情。(言有理即可)

譯文:

見不到往昔招賢的明君,

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歷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

獨自憑弔,我眼淚縱橫悽惻悲愁!

《登幽州臺歌》閱讀答案2

三、閱讀(本大題含9~24題,共40分)

(一)閱讀下面詩歌,完成9~10題。(4分)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9。對這首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2分)

A。這首短詩,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奈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

B。“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文人。

C。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詩人面前彷彿出現一幅北方原野的蒼茫廣闊圖景。

D。全詩句式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具有韻律美。

10。此詩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請賞析詩中的“獨”字。(2分)

【分析】《登幽州臺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作品。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全詩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結構緊湊連貫,又留有充分的空間:前二句俯仰古今,寫出時間漫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出空間遼闊;在廣闊無垠的時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繪了詩人孤獨寂寞苦悶的情緒,兩相映照,分外動人,讀來酣暢淋漓又餘音繚繞。

【解答】(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賞析的判斷。

ACD.正確;

B.有誤,“古人”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

故選:B。

(2)本題考查詩歌中關鍵字的賞析。解答時要讀懂句子,結合詩歌表達的主旨去分析理解。詩句意思是: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淚流。很明顯,這裡的“獨”是孤獨之意,作者把個人置放到廣漠無邊的宇宙背景中,使個人顯得渺小孤寂。再聯絡作者自身遭遇,報國無門,滿腹才華沒有可用之機,他們面對理想的破滅難免心生孤寂鬱悶。

答案:

(1)B

(2)示例:獨:獨自,詩中有孤獨之意。縱觀古今,尋遍天地,報國無門,懷才不遇,體現詩人理想破滅,孤寂鬱悶的心情。(言有理即可)

譯文:見不到往昔招賢的明君,

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歷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

獨自憑弔,我眼淚縱橫悽惻悲愁!

《登幽州臺歌》閱讀答案3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註釋

幽州:古十二州之一,現今在北京市。幽州臺;即黃金臺,又稱薊北樓,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是燕昭王為招納天下賢士而建造的。

前:過去。

古人: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聖君。

後:後來

來者:後世那些重視人才的賢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愴(chuàng)然:悲傷,悽惻的樣子。

涕:眼淚。

譯文

見不到往昔招賢的英王,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想到歷史上的那些事無限渺遠,我深感人生無奈,獨自憑弔,我眼淚縱橫悽惻悲愁!

【譯詩】

向前見不到往昔招賢的英王, 向後看不到後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天地的高遠廣袤,我獨自感傷,淚水流下!

相關試題及答案

一:

(1).請從“古人”和“悠悠”中選擇一個進行解釋。(1分)

(2).請描繪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個畫面。(2分)

3.這是一首弔古傷今,吟詠歎惋的生命悲歌。詩人通過書寫 的感慨,抒發了 的思想感情。(2分)

4.“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兩句詩營造了一種極其特殊的意境。請簡要談談你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3分)

答案

(1)古人:賢明的君主(能禮賢下士的聖君);悠悠:形容時間的久遠和空間的廣大。

(2)我登上幽州臺眺望遠方,思緒萬千,想到了過去、現在和未來;看這茫茫宇宙,雖然無邊無際,但看不到一個能賞識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

3.(2分)登樓遠眺,憑今弔古(1分)懷才不遇,理想破滅,孤寂沉鬱(三個詞答對一個即給1分)

4(3分)把個人置放到廣漠無邊的宇宙背景中,使個人顯得渺小孤寂,從而產生一種蒼茫的孤獨感。(意思答對即可給分)

二:

⑴這首詩是詩人登幽州臺有感於燕昭王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史事而作。詩中,作者通過撫今追昔的感慨,深刻表達了詩人_________ 的思想感情。同時由於它是在平定契丹叛亂時所寫,其中肯定也包含____________ 的愛國情感。

⑵ “古人”“來者”指的是_____________ 。“獨”字表現了作者_________ 的心境。整首詩通過採用 _______的表現手法,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具有_____的感情基調。

答案:

①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或者渴望知遇、實現雄偉抱負的強烈願望);希望平定叛亂、鞏固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感。

②像燕昭王那樣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明君;孤獨寂寞淒涼;直抒胸臆;蒼涼悲壯。

三:

1、給全詩劃分朗讀節奏(在原文上劃分)。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2、“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的“古人”、“來者”具體指代的什麼人?

“古人”指古代惜才愛才的賢明君主;“來者”是指詩人以後的賢明君主。

3、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了詩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不能實現遠大政治理想的.悲涼、壓抑感和孤獨感。

4、這首詩在遣詞造句上沒什麼特殊之處,千百年來卻一直不減它動人的力量。試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並分析它在藝術表現上的特色。

這首詩傳達出時間的綿長無盡,以及個人置身其中的孤獨感,喚起的是人類共有的那種在廣袤時空中常不知自己置身何處且何去何從的茫然感。它在藝術表現上的最大特色是直抒胸臆,不借助具體的景或事,而靠感情本身的力量來打動人。

5、《登幽州臺歌》的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它的語言風格是沉鬱悲壯。

6、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孤獨寂寞之情。

7.本詩中從天地落筆,表現出生不逢時的孤獨和傷感的句子是: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8、此詩篇幅膽小,但是內涵豐富,請談談你的理解。

答:詩寫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並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時”的哀嘆。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在藝術表現上,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四:

1、“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表現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慨?

答: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象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政治抱負不能實現,這使他心情非常苦悶。作者俯仰古今,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

2、“念天地之悠悠”寫出了空間的什麼特點?

答:作者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寥廓綿長,天長地久,寫出了空間的廣闊。

3、“獨愴然而泣下”體現了什麼?

答:作者面對悠悠天地,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本篇以慷慨悲涼的調子,抒發了懷才不遇的孤寂。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賞析:

《登幽州臺歌》是唐代詩人陳子昂的作品。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生命悲歌,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孤獨遺世、獨立蒼茫的落寞情懷。此詩通過描寫登樓遠眺,憑今弔古所引起的無限感慨,抒發了詩人抑鬱已久的悲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會中那些懷才不遇的知識分子遭受壓抑的境遇,表達了他們在理想破滅時孤寂鬱悶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會意義。

詩人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諫,但沒有被武則天所採納,屢受打擊,心情鬱郁悲憤。詩寫登上幽州的薊北樓遠望,悲從中來,並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

《登幽州臺歌》這首短詩,深刻地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奈的情緒。語言蒼勁奔放,富有感染力,成為歷來傳誦的名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這裡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夠禮賢下士的賢明君主。《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與《登幽州臺歌》是同時之作,其內容可資參證。《薊丘覽古贈盧居士藏用》七首,對戰國時代燕昭王禮遇樂毅、郭隗,燕太子丹禮遇田光等歷史事蹟,表示無限欽慕。但是,像燕昭王那樣前代的賢君既不復可見,後來的賢明之主也來不及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時;當登臺遠眺時,只見茫茫宇宙,天長地久,不禁感到孤單寂寞,悲從中來,愴然流淚了。因此以“山河依舊,人物不同”來抒發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嘆。這裡免不了有對時世的感傷,但也有詩人對詩壇汙濁的憎惡。詩人看不見前古賢人,古人也沒來得及看見詩人;詩人看不見未來英傑,未來英傑同樣看不見詩人,詩人所能看見以及能看見詩人的,只有眼前這個時代。這首詩以慷慨悲涼的調子,表現了詩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悶的情懷。這種悲哀常常為舊社會許多懷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獲得廣泛的共鳴。

這首詩沒有對幽州臺作一字描寫,而只是登臺的感慨,卻成為千古名篇。詩篇風格明朗剛健,是具有“漢魏風骨”的唐代詩歌的先驅之作,對掃除齊樑浮豔纖弱的形式主義詩風具有拓疆開路之功。在藝術上,其意境雄渾,視野開闊,使得詩人的自我形象更加鮮亮感人。全詩語言奔放,富有感染力,雖然只有短短四句,卻在人們面前展現了一幅境界雄渾,浩瀚空曠的藝術畫面。詩的前三句粗筆勾勒,以浩茫寬廣的宇宙天地和滄桑易變的古今人事作為深邃、壯美的背景加以襯托。第四句飽蘸感情,凌空一筆,使抒情主人公——詩人慷慨悲壯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畫面的主位上,畫面頓時神韻飛動,光彩照人。從結構脈絡上說,前兩句是俯仰古今,寫出時間的綿長;第三句登樓眺望,寫空間的遼闊無限;第四句寫詩人孤單悲苦的心緒。這樣前後相互映照,格外動人。

在用辭造語方面,此詩深受《楚辭》特別是其中《遠遊》篇的影響。《遠遊》有云:“惟天地之無窮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餘弗及兮,來者吾不聞。”此詩語句即從此化出,然而意境卻更蒼茫遒勁。

前兩句音節比較急促,傳達了詩人生不逢時、抑鬱不平之氣;後兩句各增加了一個虛字(“之”和“而”),多了一個停頓,音節就比較舒徐流暢,表現了他無可奈何、曼聲長嘆的情景。全篇前後句法長短不齊,音節抑揚變化,互相配合,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同時,詩歌的韻味極強,前兩句更是蒼勁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