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羅卓英簡介

羅卓英

羅卓英簡介

羅卓英(1896.3.19—1961.11.6),字尤青,別號慈威,又作慈衛,廣東大埔人,國民黨陸軍上將。

羅卓英1896年3月19日生於廣東省大埔縣白候鄉漁洋坪村。幼年過嗣乃叔,遂遷居大埔縣湖寮鄉嶺下村。養父業農,故羅自幼耕讀並作。他七歲入鄉塾讀書。1915年畢業於該縣官學,次年入大埔中學。

羅卓英從小喜歡讀詩詞和古文,在大埔中學讀書時,與頗負聲望的原韓山師範文史教員饒愛荃過從甚密。在饒的薰陶下,尤其喜歡研讀歷史、地理、軍事、政治等書籍。中學畢業後,曾短期任教。1918年,北上投考保定軍校,名落孫山,乃留該地廣東老鄉開辦的鴻文公寓中,繼續攻讀,並擬“素眉生”的筆名投稿北京報刊,以稿酬佐生計。次年考上保定軍校第八期炮科,在該校中與陳誠結成莫逆之交,因而他後來成為陳誠派系的主要骨幹和智囊人物

1920年,保定軍校因時局動亂而停課,羅卓英只得回鄉,在大埔中學任教,翌年受聘為湖山官學校長。是年秋,軍校復課,羅北上返校。1922年6月畢業回到廣州,先後在大埔中學任教務主任,在湖山官學任校長,並倡辦湖山中學。在該校,他提倡文武合一教育,實施軍事管理,對體育、國文、修身、史地及自然科學,尤為注重。1923年,羅卓英曾受鄒魯推薦,任湖梅軍少校參謀,但旋即辭職。1925年,東征軍回師廣州,進行大改編,羅卓英才正式參軍,並參加了討伐劉、楊之役。第二次東征時,任第一師炮兵連連長,在惠州攻城戰中指揮炮兵準確地摧毀城樓,開啟缺口,使持續兩天、屢攻不下的惠州城得以迅速攻破,立了戰功。隨後率部隊由河婆入揭陽、黃崗,升炮兵副營長,參加了1926年10月殲滅孫傳芳、周蔭人部的戰役。接著隨軍由閩、浙入蘇。1927年,陳誠升第二十一師師長,羅卓英即歸其麾下,任師參謀處長、參謀長。1928年春,陳誠任陸海空總司令部警衛司令,羅被委任浙江警備師上校團長,但不久即為何應欽裁撤。是年秋,蔣介石成立陸軍第十一師,任命陳誠為副師長,羅隨之任參謀長。1929年春,陳誠升師長,羅卓英被任命為第三十三旅旅長,旋即升副師長。

1929年秋,唐生智在鄭州反蔣,第十一師與唐軍激戰於確山,羅卓英則下湖南,拉攏王東原等,分化唐的勢力。

1930年5月,中原大戰爆發後,第十一師經徐州、碭山、杞縣進擊,與馮玉祥部激戰于歸德。7月奉令與蔡廷鍇部共解曲阜之圍,大敗閻錫山的軍隊,並乘勝追擊,佔領了濟南、鄭州。陳誠升第十八軍軍長兼第十四師師長,羅卓英也升任第十一師師長。

羅卓英帶兵很注重抓緊時間進行休整、訓練,並對官兵灌輸忠於蔣介石和陳誠的思想。據十八軍最後一任軍長楊伯濤回憶說:“陳誠對部屬專斷異常,而羅卓英則居間轉圜,所以該部的人有事不直接報告陳誠,而先報告羅卓英,只有羅卓英出面,事情才有改變的可能。羅卓英多謀寡斷,最喜歡和部屬攀談、通訊,常讓部屬暢所欲言,從不當面給人難堪。在作戰時,羅往往過多考慮別人意見,因而動搖決心,對於不貫徹執行命令的也不追究。”羅駐節總部或到部隊巡閱時,常對各部隊長說:你們身充部隊長,應該以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之態度,來領導部下。如發現某人有過失時,更應該效法古人‘揚善公庭,規勸私室’之待人方法,使其知恥改過,徒以高壓作風,以力服人,乃不智之舉。”又說:“成功兩句話,打仗不怕死,做事不貪財”;“軍人事業在戰場,軍人功罪亦在戰場。”在他的嚴格整訓之下,第十一師成了反共反人民的一支主力部隊。

1931年5月,第十一師與第十四師作為“圍剿”紅軍的主力,從撫州、南城進犯中央蘇區,企圖找紅軍主力決戰,卻被紅軍聲東擊西的戰術,弄得在黎川、南豐、廣昌、寧都一帶疲於奔命,士氣低落。8月13、14兩日,在空坑受到農民自衛隊和項英一部的猛烈襲擊,損失不小。羅卓英惱羞成怒,於18日在寒下一帶包圍了幾個小山頭,乘東南風起縱火燒山,把從山上逃出的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幼一概槍殺。

在進攻中央蘇區的同時,羅卓英秉承陳誠的意旨,乘機吞併雜牌軍。他首先將被紅軍殲滅的韓德勤第五十二師殘部吞併。接著,乘與郭華宗的第四十三師一起開往吉安之機,突然包圍郭部,將其繳械後收編。1932年秋,川軍張英第五十九師被紅軍包圍,第十一、十四兩師以增援之機,重施故伎,將其吞併,然後把自己部隊的幹部調進該師,作為骨幹,進行改編。羅卓英因“整軍經武,屢建殊勳”,提升為第十八軍副軍長。此後,陳誠升第三路總指揮兼十八軍軍長,羅卓英則代陳誠指揮該軍。

1933年2月,蔣介石發動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羅卓英部作為第一縱隊出宜黃,擬先攻樂安再犯廣昌。由於第十八軍下轄師太多,為指揮方便,陳誠請準蔣介石,臨時決定成立第五軍,升羅為軍長,下轄第五十二、五十九師。2月28日至3月1日,第五十二師在行進中被紅軍圍殲,師長李明受傷自殺。第五十九師企圖增援,途中又被紅軍包圍全殲,師長陳時驥被生俘。這樣,第五軍尚未正式成立便全軍覆滅。3月中旬,羅卓英執行中間突破的作戰方針,率領第十八軍,在李延年的第九師、吳奇偉的第九十師配合下,向廣昌方向前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21日,其第十一師到達東黃陂附近的霹靂山雷公嵊,遭到紅軍包圍攻擊,全線崩潰,師長肖幹受重傷,旅、團長死亡過半,部隊被殲三分之二。幸虧第十四師、第九師等部拚命援救,羅才得以率殘部倉皇逃遁。第四次“圍剿”失敗後,羅卓英仍回十八軍任副軍長,代行陳誠的軍長職權,有時陳誠的第三路軍總指揮部和十八軍部駐在一起,連總指揮的權亦由羅代為執行。7月,羅卓英的十八軍在黎川、宜黃、樂安一帶修築碉堡,繼續圍攻中央蘇區。同年,羅升為十八軍軍長。紅軍長征後,羅卓英任駐贛綏靖預備軍代總指揮,代陳誠率領預備團、第三路軍總指揮部、第十八軍,對蘇區人民進行屠殺。1935年,浙西南山嶽地帶紅軍活躍,羅又率部入浙,駐金華,對這一帶的紅軍進行“圍剿”。這一年,他晉銜陸軍中將。

1936年,第十八軍駐粵漢鐵路南段。8月4日,蔣介石頒佈平定桂軍戰鬥序列,羅卓英被任為前敵總指揮,率軍南下,陳兵西江,迫桂軍就範。8月11日,蔣介石到廣州設行營,任命羅卓英為行營辦公廳廳長兼代參謀長、粵漢鐵路警備司令。次年,任國民黨廣東省黨部特派員。

1937年8月11日,羅卓英率第十八軍的十一、十四、六十七、九十八四個師馳援上海的抗日部隊。8月15日,羅部第九十八師趕到上海,其餘各師亦陸續趕到,編入左翼軍序列,參加寶山、羅店、瀏河一帶的防守。8月23日凌晨,日軍在小川沙、獅子林、炮臺灣等地同時登陸,向寶山、羅店、瀏河猛烈進犯,其中又以羅店、嘉定方向作為重點,企圖切斷京滬線,包圍上海的國民黨野戰部隊;8月25日,日軍又從吳淞鎮、蘊藻浜、張華浜開始登陸,重點仍是指向羅店。由於該地瀕臨長江口,離大場、閘北不遠,日艦的炮火可以直接命中陸上的目標,又有制空權,便於海陸空協同作戰。日軍集中重兵,對這一帶猛攻,其中羅店爭奪戰最為激烈。羅軍全部到達上海時,羅店已經失陷。羅卓英即令第十一師將其奪回,其後一個多月裡,羅指揮部隊與日軍反覆爭奪羅店、瀏河一帶。白天,日軍在飛機、坦克、大炮的配合下奪取陣地;夜晚,羅部將陣地奪回,戰鬥非常艱苦和激烈,官兵傷亡慘重。在這次戰役中,羅卓英先後升為第十六軍團長、第十五集團軍總司令,不久改歸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陳誠,由薛嶽代),羅為副司令。9月6日,羅部奉命負責防守金家宅、羅店西南、南北的周宅、曹莊至朝王廟、雙龍墩、沈家橋、瀏河等地,與日軍開展陣地戰,大量殲滅日軍,從而打破了敵人企圖打通長江右岸,包圍上海的計劃。11月5日,日軍從設防空虛的曹涇鎮、金絲娘橋一帶登陸,攻陷松江,上海防線動搖,守軍不得不全線撤退。13日,羅部向吳縣、福山一線轉移。15日,與日軍激戰於常熟、福山、興隆橋,擊沈日艦四艘。19日,向錫(無錫)、澄(江陰)線撤退。此時正值冬寒,陰雨連綿,道路泥濘,士氣低落。第十九集團軍退到江蘇、浙江、安徽交界處,開始了游擊戰時期。

11月19日,羅卓英被任命為南京衛戍副司令長官,協助唐生智守衛南京。月底,南京即告失守,羅重回蘇、皖、浙邊區,接替薛嶽為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歸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指揮。

1938年6月至8月,羅部在彭湖戰場上與日軍激鬥,於流澌橋一帶殲滅了大批敵軍,並多次挫敗日軍在湖口一帶的登陸企圖。9月12日,羅卓英代替陳誠,任武漢衛戍總司令之職。10月25日,武漢淪陷後,羅的第十九集團軍歸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薛嶽代)指揮,參加南昌會戰,羅卓英任戰區前敵總司令,負責直接指揮。部署防禦時,曾幾度變更調整戰鬥序列,直到3月17日,日軍發起進攻時才最後確定下來。羅的十九集團軍五個軍配置在修水河南岸擔任主要防禦任務。

1939年3月,日軍岡村寧次率四個師團的兵力進攻南昌,3月24日陷吳城鎮,並強渡修水,與羅部激戰於萬家埠、安義一帶。27日,奉新、南昌相繼淪陷。羅卓英下令各部避開敵鋒,逐漸建立起修水以南,贛江以北的抗日根據地,與日軍第一○一、一○六師團對峙。4月下旬,羅負責全面部署並指揮本集團、上官雲相集團及高蔭槐集團的一部,對南昌之日軍反攻,試圖奪回該市(參日晚,羅統率三軍,以分兵合擊之勢對南昌進擊,中路取高安,進佔萬壽宮至生米街一線;左路擊奉新、靖安之敵,切斷其與南昌的聯絡;右路渡撫河,進克市議街、武溪市之線,並以第三戰區第七七九師、新五師組織便衣隊,潛入南昌襲擾日軍。戰鬥打響後,各部進展迅速,左路殲靖安之敵,並一度克復奉新;中路越過永珍埠,攻入牛行鎮;右路越過武溪市,預第五師、二十六師一部攻至南昌市東。由於未能切斷南潯鐵路,使日軍得以增援,加之在反攻南昌的關鍵時刻,遭日軍反擊的第七十九師師長段朗如違令畏縮,至誤良機,使第一次反攻只得暫停。5月1日再次反攻時,日軍藉助其空炮火力支援,頑強扼守南昌外圍陣地,並進行反擊,羅軍傷亡十分嚴重,無力攻堅。5月9日,全線停止反攻。反攻南昌城後,羅卓英集團放棄了對城市的爭奪戰,改為消耗敵人有生力量為主的游擊戰。此後羅指揮第十九集團參加了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冬季掃蕩戰、1940年夏季配合第五戰區的掃蕩戰,殲滅了大批敵軍有生力量。

1940年2月,羅升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仍兼十九集團軍總司令。汪精衛投敵叛國後,他與薛嶽、王陵基、楊森等聯名通電討汪。第一次長沙會戰後,日軍第一○一、一○六師團調走,改調第三十三、三十四師團駐贛北。

日軍進攻長沙受挫之後,深感必須首先消滅或趕走贛江、撫河流域一帶的國民黨野戰軍,掃清障礙,才能直搗長沙右側,打通粵漢鐵路,便於1941年3月發動了鄱陽湖掃蕩戰。由日寇三十三、三十四師團、池田混成旅團,及遠藤少將指揮的第三飛行團組成的掃蕩部隊,共出動了四萬餘人,飛機百餘架,坦克四十餘輛,分三路合擊第十九集團軍的指揮中心上高。羅卓英指揮劉多荃的第四十九軍、李覺的第七十九軍、王耀武的第七十四軍和趕來增援的七十二軍李良基師,共六萬餘人,採取兩翼牽制敵軍,使其不能形成合圍之勢,並大膽集中重兵,轉移外線,誘敵從中路深入,在上高一帶殲滅敵人的戰略。3月15日,敵北路軍三十三師團首先發動攻勢,南下攻陷奉新,入伍橋河。李覺軍的一部節節抗擊,將其引至下觀童、苦竹坳一帶,並與之糾纏。至19日,日軍發覺中計,方倉卒回師奉新,蟄伏不動。南路之池田混成旅團於15日渡錦河,與劉多荃軍的一部在清高路、豬頭山一帶激戰,遭重創,僅部分拼命突進,與第三十四師團會合。

中路大賀茂的三十四師團於16日在飛機、坦克的配合下,猛攻祥符觀。17日,羅軍主動放棄高安而將部隊迂迴外側,與錦河之師會合,準備再兜擊日軍左翼。當時日軍南北二路未能按計劃行動,且北路軍停止了進攻,但三十四師團求勝心切,麻痺輕敵,依舊輕裝急攻。20日,採用錐形突擊的方法,向官橋、泗溪猛撲。21日,羅卓英命令北翼部隊以楊公圩、官橋、泗溪為目標兼程南下,南面錦河之部出擊敵左側,又抽調贛江東岸數團兵力急速參戰,而王耀武軍則全速趕到上高一帶阻敵並沒伏。22日,羅軍搶佔華陽成功,確保了各部聯絡,逐漸形成了對三十四師團的包圍。而大賀茂依然未發覺自己的危險境地,仍向下陂橋、石洪橋強攻,直至羅軍北路之一部攻到其司令部附近,才發覺大勢不好,急電奉新之三十三師團南下增援。23日深夜,羅卓英擬訂“當前勝利保障十則”,交各部執行,同時下令對敵展開全面圍殲。李良基師向東南,王耀武軍向東,劉多荃、李覺在南、北,把日軍三十四師團包圍在長三十里,寬五里的地帶,予以痛殲。24日,第三十四師團殘部向東北拼命突圍,而馳援的三十三師團亦趕到。李軍的兩個師未能抵住敵方兩面夾攻,擅自退卻。使三十三、三十四師團合流逃出。但日軍突圍後,又暫駐官橋、南茶羅一帶搶運屍體,被羅軍趕上,形成第二次、第三次的包圍。至4月2日,羅集團收復原有陣地,並佔領戰略要地萬壽宮,及安義外圍的長埠、安埠、午州、伏桶山等地。是役,敵三十四師團幾乎被全殲,該師團步兵指揮官宕永少將因重傷至斃。據當時戰報說,日軍斃傷二萬四千餘人,被俘七十二人。羅卓英因此役而獲青天白日勳章。

12月中旬,羅卓英將該集團軍司令部由上高遷到瀏陽,指揮肖之楚第二十六軍、夏楚中第七十九軍及郭禮伯第一九四師,參加第三次長沙會戰。羅將此兩軍一師佈置於瀏陽、醴陵、株洲一帶,與王陵基集團相配合,對長沙近郊成百里側擊之勢。1942年1月1日,來勢洶洶的日軍渡過瀏陽河,羅、王部靜伏不動,待敵進入長沙近郊,即全線出擊。羅令二十六軍出永安市,楊楓壩向槊梨市,七十九軍及一九四師出馬經營黃花市亦攻槊梨市,急速進軍,與楊森、王陵基集團密切配合,形成對敵包圍圈。經過四天血戰,挫敗日軍的攻勢。隨後,羅卓英任南方追擊軍總司令,率三軍窮追猛趕,追至桃林忠場一帶,與日軍對峙。與此同時,贛北之敵亦全線出動,進犯高安、修水地區,配合長沙作戰,羅卓英在瀏陽遙控指揮,粉碎了敵軍的牽制計劃。

這年4月2日,國民黨最高軍事委員會任羅卓英為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歸史迪威和英軍太平洋戰區司令指揮。4月5日,羅與蔣介石乘飛機到達臘戌與史迪威部署平滿納會戰,打算將日軍引到該線的有利地帶殲滅。計劃定下後,正準備施行,但英軍決定撤往印度,已全部集中西線,原有防地均放棄。羅部接替防務,進行了皮尤河前哨戰、同古戰鬥和斯瓦逐次抵抗戰鬥,掩護了英軍的撤退。4月18日,因東西兩路告急,棠吉、瓦城動搖,史、羅只得放棄平滿納會戰,退守瓦城,重新計劃瓦城會戰,準備在瓦城附近與日軍一決雌雄。但他們未重視把守通往臘戌的要道東枝等地,而是以守株待兔的方式等待日軍來攻瓦城。

然而,日軍卻不採取正面強攻的戰略,而是迂迴出擊,派一部佯攻瓦城,一部襲擊東枝。佔領東枝後,得悉羅部集兵瓦城,便以機械化部隊急攻臘戌。當史、羅獲悉臘戌危急時,已赴援不及。28日,臘戌失陷。瓦城處於被包圍之中,史、羅這才如夢方醒。30日,急令各部向伊洛瓦底江後撤,急援莫八、密支那,試圖先固後方,再圖進取。可是一切已為時太晚,日軍佔臘戌後,繼續沿東線急進,5月3日,佔領中緬邊境重鎮畹町,飛兵莫八,全速搶佔密支那。5月8日,密支那失守。9日,騰衝亦淪敵手。至此,十萬入緬軍的歸路被切斷。5月1日,史、羅下令放棄瓦城,開始了悲慘的大撤退。全軍被迫丟掉車輛輜重,突破日軍封鎖線,進入人跡罕至的崇山峻嶺,穿越原始森林。一部分於8月初回到滇西。杜聿明帶領第二十二師等部經野人山,於8月初到印度。杜聿明隨後返國,第二十二師只得留在印度。羅卓英的長官司令部及新三十八師則經巴曼克、曼坎、荷馬林、泰南進入印度。入緬軍十萬人損失五萬餘,其中三分之二死於撤退途中。第二○○師師長戴安瀾因重傷得不到治療,而壯烈犧牲。

中國入緬軍的失敗,據杜聿明將軍回憶說:“羅卓英和我都有責任,羅卓英的責任更大。他覺得依靠美軍可以得到美國裝備(在遠征軍反動集團中就在爭這一問題),可以掌握美國裝備的軍隊,以謀升官發財。所以他到緬甸後就投到美國主子史迪威的懷抱,俯首貼耳,唯命是聽,甘心做美國的走狗。他把軍隊的‘生地’(佔領梅苗、棠吉門戶,依據湯彭山脈為根據地與敵作持久戰)變到‘死地’(向喬克巴當扯亂軍隊主力,又東守棠吉),一意孤行,以致一敗塗地,喪師辱國。最後他丟開臘戌門戶而不顧,坐視臘戌危亡而不救,並且同史迪威一道丟下部隊,隻身逃往印度。”

羅卓英進入印度後,於6月11日率參謀長楊業孔及官兵四十餘人到新德里,14日參加聯合國慶祝大會,23日返重慶述職。10月,與史迪威、魏菲爾等會談,決定將中國入印的第二十二、新三十八師在加爾各答西北設訓練基地,取消中國遠征軍第一路長官司令部,成立中國駐印度總指揮部,由史迪威和羅卓英分任正、副指揮。為了保持中國軍隊的獨立性,另設副總指揮部,由羅節制。由於史迪威力圖把中國駐軍殖民化,要求營以上的軍官由美國人擔任,因而與羅產生了矛盾。史迪威便打電話給蔣介石,批評中國將領無用,說:“羅長官終日繞室傍徨,對於軍隊之教育訓練毫無辦法”,並列舉了他的十大無能。蔣介石不同意史迪威的要求,為了解決糾紛,便以撤銷副總指揮部,調回羅卓英為條件與史迪威妥協。是年冬,羅卓英離印返渝。

1943年5月,羅出任軍令部次長,不久即凋軍事委員會桂林幹訓團教育長,“與駐華美軍合作,首用輪帶式教育法,訓練反攻部隊”。他還兼任軍委會督訓處主任,負責督訓陸軍總部所轄準備換裝美械的四個方面軍的各級幹部及部隊的訓練,以提高軍隊素質。次年11月,國民黨軍事當局號召青年從軍,派羅卓英(桂林失陷後,羅率幹訓團遷至重慶,改稱軍委會中央幹訓團)兼任青年軍編練總監,負責培訓青年軍各級幹部,下部團和總監部同設大坪。其後,羅設幹訓團於重慶大坪,指揮選撥、訓練國民黨後備骨幹的工作。據《粵秀文壘》記述,羅卓英在編練工作中注重培養知識青年德、智、體、群全面發展,規定衡量的標準是“革命的信心,革命的熱情,革命的勇氣,革命的操守,革命的紀律”,並提出“任務中研究,樂觀中奮鬥,累積中成就”的口號。1945年5月,羅卓英被選為國民黨第六屆中央執行委員、國民大會代表;8月底被任命為廣東省政府主席。

羅卓英任廣東省政府主席之初,曾鼓吹為鄉梓建設盡力,因而上任後即連續發表廣播詞、演講詞,首先提出安定廣東戰後局面的幾件大事,協助軍隊善後;抓緊救濟撫輯;維護交通治安;平抑物價、安定金融等。接著提出建設廣東的五大方針:選賢任能,樹立廉正風氣;扶植農工,改善人民生活;健全縣政,鞏固憲政基礎;獎勵科學,促進現代化;發展僑務,充實建設力量。其中著重抓吏治的整頓,提出以“勤、明、公”精神達“新、速、實”之效,掃除“怠、昏、私”,改變“頑舊、散漫、偽飾”等等。1947年初又提出廣東建設的五年計劃,其中有劃定七大工業區,設化工廠七家,建電廠二十二個,設絲棉廠多間,扶持民營、吸收外資等。不久,羅所提出的以上計劃和方針,成了一紙空文,廣東的建設依舊一團糟。《人間》雜誌公開挖苦羅卓英,說人民“望治情殷,米價漲得厲害,生活壓迫得利害,失業因無以苟生,在業亦未足自活,許多工廠還未復工,許多農民無牛耕、無種落,許多青年無書讀、無事做,許多漢奸還逍遙法外,許多官吏還上下其手,許多土豪劣紳流氓地痞還橫行鄉曲,許多地方還祕密地公開煙賭——很想知道羅主席對這些問題決心怎樣處置。”《粵僑導報》甚至指責:“華南復興工作毫無成效,負責者難辭其咎!”

同年8月底,陳誠接替熊式輝為東北行轅主任。陳妄想創造奇蹟,以挽救國民黨在東北的敗局,因而把羅卓英請到瀋陽,任行轅副主任之職。

羅卓英到東北後,協助陳誠整頓軍隊,裁併機關,控制金融等。然而,人民解放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向國民黨軍隊反擊,從而打破了他們的幻想。1948年2月,陳誠在一片責罵聲中離職,羅也隨之南下,任東南軍政副長官,協助陳誠經營臺灣,改編整訓敗逃的國民黨軍隊。不久,長官公署撤銷,羅卓英改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國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職。旋即自請退為預備役養閒。1961年11月6日,羅卓英因糖尿病在臺北去世,蔣介石授予他“忠貞為國,殊堪旌揚”的旌忠狀。

羅卓英平生愛讀書和作詩文,即使在戎馬倥傯的年月,也不廢吟作,已出版的主要有《抗戰言論集》、《從政言論集》、《贛行吟草》、《呼江吸海樓詩集》等。

羅卓英的結髮妻陳輝青,是臺灣“國大代表”。他有三子一女,長子中郎遷居美國,次子偉郎,三子俊郎,女兒佩郎,均在臺灣。

標籤:羅卓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