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潘琦簡介

中秋月圓

潘琦簡介

作者:潘琦[仫佬族]

昨夜,竟悄悄地下了一陣小雨,清晨開啟視窗,飄進來溼漉漉的空氣,很清新,並夾著一股甜滋滋的味道。人們說,中秋時節下雨,是喜雨、福雨。

中秋講究團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這時節如漂泊在外,往往就演繹出許多濃烈的思念和鄉愁。每逢中秋,條件許可,人們都要趕回家吃頓飯,團聚團聚,我家的團圓很特別,全家七口人,分屬四個民族,每逢團聚,我們都稱為民族大團圓。

“叮叮!”門鈴響了起來,妻子開啟大門,門口洋溢著二女兒和女婿的笑臉和問候。女兒手捧著一個花籃,女婿提著兩盒月餅,說是特地從香港帶回來的。

“哎呀,大老遠的還帶什麼東西回來!”妻子唸叨著,一手接過花籃一手接過月餅,笑眯眯地誇獎:“這花真鮮、真美,往後回家什麼也別帶,就送鮮花好了!”妻子是典型的壯家女,思想歷來傳統,過去連一件花衣裳都不穿,如今也觀念更新了,只要鮮花,不要雞鴨。嘖嘖,不知不覺間,人的變化真大。

二女兒前年結婚,女婿祖籍廣東,到廣西落戶大約有兩代人了,是地道的漢族。三年前從英國留學回來,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先前當翻譯,如今搞旅遊。他為人大方、熱情,做事麻利、勤快,業務開展得挺不錯。他是我們家唯一的漢族。所以但凡話題談到民族,他總是挺認真地說:“我才是家裡真正的少數民族!”

大女兒和大女婿拎著大包小包的土特產,黃昏時才到家。人還沒進門,即遭到小兒子的質問:“又去了瑤寨?怎麼不帶我一塊去?”小兒在城市出生、長大,沒去過山村的孩子總是對陌生的東西有一種嚮往和好奇。

大女婿出生在瑤寨,從小在家鄉讀書,高中畢業考取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分回廣西工作。女兒是在單位裡和他相識、相愛的。他雖是瑤族,但漢話說得比我們標準得多。他為人誠實,質樸,聰明,好客。第一次到我們家時,小兒一下子便和他混熟了,無拘無束,沒大沒小,我們兩老還沒表態,他倒先認了大哥。

天,漸漸黑了,但燈光點亮了城市。周圍又響起了歌聲,儘管城裡ok廳不少,但我始終覺得,真正的歌在瑤寨裡,在壯鄉中,在苗山上,在仫佬山泉旁。我乘著興致不無自豪地告訴孩子們:

中秋節前後,是我們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對歌的大好時節。仫佬族歷來有通過對歌求偶的習俗,青年男女在“走坡”時,以歌相識,以歌交談,以歌傳情,尋找自己意中人。那一支支優美、動人的山歌,在山間迴盪。青年男女,如痴如醉。情投意合之時,唱得廢寢忘食,通宵達旦。

孩子們靜靜地聽著。末了,我說:“別看流行歌、搖滾樂火爆,能唱出真情實感的,還得數民歌。城裡人稱找物件叫談戀愛,山裡人卻用歌聲唱出對對有情人,多絕!”

二女兒似乎發現了什麼,快嘴快舌:“阿爸、阿媽是不是唱情歌談成的?”

我說:“阿爸、阿媽是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談成的!”大家都笑了起來。

我和妻子是同鄉、同學。她是土生土長的壯族,自嫁到仫佬家,便“入鄉隨俗”了。她能講一口流利的仫佬話,會做一手好的壯家、仫佬家的飯菜,孩子們常常開玩笑說:“阿媽應當評上高階廚師,會做多民族的菜餚,而且水平不低咧!”此時,她會得意地笑起來。

其實,山鄉的各個民族,歷史上都相處得很和睦,同住一座山,同飲一江水,同耕一峒田,有來有往,親如兄弟。在家鄉傳唱著這樣的山歌:“山連山來水連水,山花開來竹兒翠,為什麼家鄉這樣美,只因那,各族兄弟心相隨;山連山來水連水,村村寨寨歌兒脆,為什麼生活這樣好,只因那,黨的民族政策放光輝!”

夜憑欄,月當空,抬眼望去,月亮在天空笑得竟異常燦爛,將無數的歡樂,盡情拋灑人間。遠處、近鄰,紛雜的音樂從不同的家庭的門窗傳出來,交織在一起,一曲曲悠揚的夜曲,迴盪在南寧城的夜空,令人陶醉!

中秋夜,月圓、人圓,真好。

標籤:潘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