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劉居上簡介

到澳門品味文化

劉居上簡介

作者:劉居上

去年,一位北方學者訪問中山。在閒聊中談起歷史和民俗,學者問了一句:“中山(香山)古建築哪裡最集中?”

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澳門。”

“那麼,要考察中山(香山)的民風舊俗,到哪裡最好?”

我的回答依然是:“澳門。”

澳門在歷史上隸屬中山(香山)。澳門的現居民,至少有三分之一與中山有極深的淵源。老一輩的澳門人,許多至今填寫“中山”兩字作為自己的“籍貫”。在澳門的民間團體中,以中山血緣為紐帶而成立的中山同鄉聯誼會、隆都同鄉會等幾個同鄉會,大都相當活躍,他們的桑梓之情也特別厚重,每逢家鄉節日慶典,或是興醫、辦學、辦廠等大事,總少不了他們的參與和付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辦的“中山市慈善萬人行”,澳門的幾個同鄉會的旗幟總是舉得高高的。可見,儘管澳門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太多的變故:16世紀葡萄牙人登陸和借住;19世紀澳葡當局公然強佔……;一直至1999年12月20日的澳門迴歸祖國,澳門、中山兩地的民心始終緊連在一起。

遊覽澳門的名勝古蹟時,只要多份細心,隨處可以找到中山人的題字或遺蹟,澳門蓮峰廟前地的旗杆石,就赫然刻了“香山縣知縣三 香山縣縣丞彭 道光戊戌年仲冬穀旦敬送”的字樣。這是澳門直至晚清仍在中國政府有效轄治下的鐵證,同時也記錄下澳門與中山之間的深刻的歷史淵源。

試扳著指頭點數,近一百多年來,有多少傑出的中山(香山)人曾在澳門生活、工作和活動:容閎、鄭觀應、孫中山、楊鶴齡、楊心如、楊殷、楊匏安、劉師復、蕭友梅……孫中山先生曾於1892年在澳門行醫,留下許多佳話,他所留下的遺蹟,被澳門人視作瑰寶。……抗日戰爭時期,由於澳門“中立”的特殊環境,中山淪陷後,長期在敵後堅持抗戰的五桂山游擊隊,一直把澳門視為軍械、彈藥和醫藥的重要補給地,常把傷員祕密轉移澳門醫治,澳門鄉親和愛國人士,也一如既往地給予他們最大的支援。直到今天,無論澳門人到中山,或者中山人到澳門,都有一種回家的親切感覺。

說了那麼多,其實還未說到為什麼可以“到澳門品味文化”。要說清楚一點,還得回到剛才已經談及的澳門特殊政治和社會背景這一話題上來。

說也遺憾。近一個多世紀來,包括中山在內,內地經歷了太多的戰爭和動亂,古老的建築和習俗,能夠保留下來的本就不多。改革開放以來的房地產開發,固然令人民的生活大加改善,卻也同時加劇了抹去原有風格與歷史痕跡的程序。仍以中山為例,目前,已劃定的文物保護單位不少,但從表及裡,從簷牆雕刻到室內傢俬字畫,能保持原汁原味的,大概也只剩下翠亨村孫中山故居一處。澳門由於環境特殊,就像怒海中一個相對平靜的孤島,因此,寶相莊嚴的媽閣廟、觀音堂,小巧玲瓏的女媧廟、哪吒廟等,大都能幾乎原封不動地儲存下來。在民間藝術和民風民俗等方面也是如此。

新世紀之初,中山市文化部門曾組團在農曆四月初八日浴佛節出訪澳門,為的正是考察源出中山、但在中山早已失傳的“醉龍”。中山文化局的拜訪,後來又引發了漁行醉龍隊的回鄉尋根,並在中山慈善萬人行中亮相;老家中山則向他們展示了近年在古廟找到的、明清年間更古老更原始的“木龍”。你看,澳門和中山之間,就存在這麼一條剪不斷、解不開的紐帶:不到澳門,不易形象地瞭解百年前的中山;不回中山,同樣不易理性地認識在更遙遠歷史年代中的澳門!

到澳門品味中山的近代文化,其實有著充分的依據。

澳門文化最璀璨的亮點,應在於它所經歷的東西方文化雙向交流的全過程與儲存至今的完整遺址和文物。

太豐富的史料和文物,足夠寫不止一本專著,而且實際上早有人這麼做了,沒有必要在此展開。我只打算提幾點讓讀者思考:在全國範圍內,除了澳門,還有多少地方可以找到完整地保留下來的、有幾百年歷史的教堂、修道院和基督教文物?沒有澳門這一居留地和中轉站,容閎是否有機會學習西方語言乃至出洋留學、最後率領成批的幼童赴美留學,從而推動了中國的歷史程序?沒有在澳門十年蟄居,鄭觀應能否寫出他的驚世鉅著《盛世危言》,成為日後“戊戌變法”的理論先導?……

可說的當然不止上述那些。葡人強佔澳門所帶給中國的,也不盡是正面的影響。例如,如果不是葡人為了牟取暴利,率先把鴉片走私到中國,中國人將根本不知鴉片為何物,那就不存在日後英國殖民者瘋狂輸入鴉片對中國所造成的巨大危害,最終成為引發鴉片戰爭的禍端。……當然,即使沒有鴉片,先進的資本主義西方與落後的封建專制東方之間,那一仗大概還得打。至於大英帝國會以什麼為藉口,彼此較量的結果和力量的消長又將如何,那就難以估算了。不管怎麼說,對此,當年的澳葡當局是不能不負有道義上和實際上的責任的。

歷史翻開新頁,點到不妨即止。現在,還是把注意力集中到“品味文化”這一話題上。

走在澳門街上,很感慨於澳門,尤其是1999年成立的澳門特區政府對歷史文化的高度重視。特區政府目前正在致力於申報“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並已得到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援。

這裡只說澳門的博物館。沒到過澳門的人,很難想象這狹小的半島,竟能先後建起了十多座博物館!從坐落於大三巴炮臺、裝置相當先進和完善的綜合型的澳門博物館到各種型別的專題博物館,如海事博物館、賽車博物館、葡萄酒博物館等,異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

我曾信步走進一家消防博物館(國內好像還沒有先例?)。博物館設於本身就頗具文物價值的昔日消防局裡,佔用面積不大,但縱目看去,消防文物琳琅滿目:近代的消防汽車、百年曆史的人力水泵、相當原始的木製唧筒,以及消防員的制服、徽章、證書,都一一搜集、復原,在此展出。博物館剛開門,參觀者寥寥。見我在大水泵前流連,穿消防制服的管理人員走過來熱情招呼,為我作介紹。我笑了,說,這類水車,我讀國小時就曾經親手扳動過,那是學校向水車館(又稱太平館)借來給校舍搞大掃除用的。他聽後十分高興,反過來向我請教,又問,還有什麼地方可以蒐集到有關消防器材的實物和圖片、文字資料,拿出本子把我說的一一記錄下來。博物館管理員不是劇院驗票員,所需要的正是這種求知若渴的專業精神。有了這樣負責任的工作人員,我相信並祝願澳門的博物館定能越辦越好。

澳門的旅遊部門頗有心思,他們把全澳門的旅遊景點和文物古蹟,分門別類地編印成宣傳單張,圖文並茂,印刷精美,任由遊人免費自取。這一點,內地的任何旅遊城市恐怕都無法辦到。我特別欣賞的是一份步行遊覽澳門的單張,那上面有澳門的大地圖,再由細線引出小區域的放大地圖,引出重要景點的小幅彩色照片。地圖不僅標明街名,用紅色粗線繪出了比較合適的步行路線,還估計了每段步行所需的時間,一目瞭然,可操作性甚強。能為旅客想得這麼周到的城市,我看在中國可算獨一無二。

澳門的文化部門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就說新馬路上那家典當博物館吧,不過是一家結業不久的老當鋪罷了,卻被開發成一家重現典當業舊貌的專題博物館。主辦人還利用舊當鋪的部分建築面積,開辦了一家很有品位的文化會館。樓下推介澳門土特產,二樓出售工藝品,三樓是清雅的茶室。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二樓的一側,居然還有個小而精緻的金庸圖書館。好有趣,好可愛!

毋庸諱言,澳門文化也有它的先天不足。記得曾讀過一份資料,那上面說,老一輩的澳門人平均學歷偏低,還不到國中程度;我也知道,當代澳門的青年,讀高中、讀大學的,已經是十分普遍了,但他們拼搏精神卻遠不如內地和香港、臺灣的同齡人。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對學業抱著得過且過的態度,似乎還未覺察巨大的競爭壓力已經逼近眉睫。澳門人質樸、真誠,這是難得的優點;但易於滿足,又使他們容易傾於抱殘守缺。——任何事物都會有它的兩面,這也正是澳門為什麼能夠較多較好地儲存古俗和舊貌的原因之一。澳門所必須面對的,是如何在弘揚傳統文化和引進現代科技文化之間,選取合適的切入點並取得平衡。這個問題解決得好不好,關係著澳門的前景。

以上的話已經超逾“品味文化”的範疇,不過,我總以為,隨著澳門申報“世遺”成功之日的接近,到澳門品味文化的人將會越來越多。我殷切期望,澳門能提供給來訪客人品味的,不僅是博彩文化、傳統文化、融東西方於一體的地域文化,還應該有更高層次的現代科技文化。

標籤:劉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