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褚水敖簡介

最妙是“雙橋”

褚水敖簡介

作者:褚水敖

到朱家角,也不知多少回了,每次去,我總要站在放生橋上,或俯首近觀,或舉目遠望。常會有這樣的感覺:在橋上佇立看景,更能體味朱家角的美;或者說,放生橋把朱家角的美昇華了許多。於是就想:這朱家角要是沒有這“滬上第一橋”,豈止是遜色,簡直是短少了魂。

而最近到朱家角,我又被這裡的另一座“橋”所吸引。“橋”為新建的珠溪路,位於老鎮區與新鎮區的交界處。這條全生態形的景觀隔離帶,被譽為江南生態第一“橋”。顯然是悠悠的綠色連綿的路,卻又分明是長長的清水相擁的橋。這裡,綠色的香樟最為奪目,與別的各種綠樹、挺拔的綠竹和翠綠的草坪融成一片。而這頗有層次並且變化無窮的綠色,因為有無處不在的水,顯得更明亮,更滋潤,也更清新。橋其實也是路,而路未必就是橋。這珠溪路,由於老鎮與新鎮的連線,由於那麼密那麼旺那麼長的流水,更由於有一個生態的角度,因此,許多人眼裡她也是一座長長的橋。

周莊因雙橋而添彩不少,如今朱家角也有“雙橋”了。而且在我看來,此“雙橋”比彼雙橋更有意思。當然,朱家角的橋本就很多,所謂“雙橋”,是為特定的意義所加的發揮。這“雙橋”很有代表性,放生橋代表著古代,生態橋代表著當今。距今四百多年前的漕港河上,迎著水深流急,建造一座70多米長的石拱橋,不知花費了多少能工巧匠的辛勞。而新建的生態橋,有將近3公里之長,綠化帶的平均寬度達160多米,則是今天的能工巧匠苦心經營的結果。“雙橋”一今一古,生出相互輝映的效果:放生橋被生態橋照得更亮,生態橋映得放生橋更為明麗了。

都說放生橋形如長虹,很難找到比這更貼切的比喻。這條由眾多的靈石集聚而成的長虹,不斷飛逸著文化的丰采和歷史的光榮。在橋上漫步,細細觀賞,那無數石刻,雖經歲月磨洗,仍然以傳神的百態千姿展示於兩側,尤以盤龍戲珠最為動人。俯看橋下碧水,那彎彎的虹影,正在水中搖曳生姿,而我或你的影子,也一起閃動在虹影之上。此時此刻,心裡不僅有畫意的萌發,而且有詩情的湧動。好幾回,我油然而生詩興,覺得這放生橋本身即是一首好詩。這是古詩,並且是朱家角的史詩。

生態橋上,或是驅車,或是散步,令人應接不暇而心曠神怡的,是各種喬木和花灌木、大小草坪交替出現,與盈盈綠水相映生輝的精美畫圖。香樟的清氣正沁人心脾,繁花的風姿又牽人心魂。這一切,都處於靜態。而到北入口,與魚塘和水田相鄰的小河邊上,正有一架水車在輕輕轉動,作著愉快的歌唱,這又轉為動態了。如此景緻,自然也使我不斷有詩的衝動,於是覺得這悠長而豐富的生態橋,也是詩的佳構。這是一首新詩,將時代的節拍與藝術的氣息融注在詩的清詞麗句之中。

有一次,我在放生橋上飽覽四周的勝景之後,來到了生態橋。東望古鎮,只見古鎮的風貌,與放生橋上所見似有不同,或在同與不同之間。西望新鎮,雖然規模未具,但雄麗地崛起的痕跡已在顯露了。我忽然想起,我從放生橋到生態橋,從一首富有經典意味的古詩走出,進入了也可能具備經典意味的新詩。這充滿詩情的“雙橋”,不斷展現著朱家角的美妙。在十分興奮中,我不禁輕輕自語:朱家角,最妙是“雙橋”。

標籤:褚水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