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李國濤簡介

當年醋溜兒

李國濤簡介

作者:李國濤

經過科學開發之後,普通的果蔬草木可以大大升級,身價高貴起來。比如,西洋參,現在它的含片十克竟要賣到二十元。聽說——我僅僅是聽說——原來這種東西生長在美國某地,只是喂牛的飼草而已。說句笑話,也不知當時牛群吃了這種營養補品,能長成什麼樣子。現在大約牛群是吃不上這種東西了。我還聽說,最初發現此草也屬“參”類者,是中國人,於是它成了“洋”參。

今年夏天天熱,我喝起冷飲。其中就有一種叫“沙棘果汁”,是北京有名的匯源果汁廠出品,價格不菲。一度,央視的廣告上幾乎天天有它。包裝說明書上說,沙棘果“營養成分種類繁多,富含脂肪酸、有機酸、氨基酸、脂類化合物、黃胴和酚類、微量元素等物質。其中尤以維生素c的含量最為豐富,其他瓜果蔬菜幾乎無法與之相比,有‘維生素寶庫’、‘維c之王’的美譽。”真是好得不得了。我指著圖問孩子們,“認識嗎?”不認識。我說,就是醋溜兒!他們想起了。他們記得,那是“文革”前或“文革”中,在太原西山地區,乾旱的黃土坡上,產煤的山上,一路走去,兩邊很多這種植物。它不怕乾旱,像酸棗那樣叢生。不過它沒什麼葉子,秋天就長出柿黃色的小珠珠,有半個黃豆大小,圓的。通西山煤礦的幾條公路上,跑煤的車極多。車上裝滿煤,煤上就幾乎都是這種醋溜兒。工人隨手採集的。小孩招手要,車上工人就扔下幾枝。孩子們搶過一枝,大家分開。幹什麼?在那個窮困的時代,吃呀!那可不容易。枝上滿是刺。孩子們要耐心地一個一個摘下。吃到嘴裡,那個酸呀,不皺眉的人很少。太原人愛吃醋,就以“醋”名之。小孩子也啃不完就扔了,果上滿是煤灰塵土,不鮮亮,很醜。那時,成年人沒人會多看它一眼。誰知現在它的身價也這麼高了。也難怪,一經加工,味道真是滿好的了。

我曾奇怪,這東西怎麼摘下來。記得山西有一位作家在晉中下放過,回到下放村裡時,曾替那村想法“致富”,其中一條就是賣醋溜兒,也即沙棘果。那個地區,滿山都是沙棘果。問題是如何摘。他說,農民有辦法。摘果的辦法是,砍下來的沙棘果堆在場院裡,等到冬天,沙棘果都凍成冰珠了。這時,只需婦女兒童,到場院裡摔打枝子,果實就嘩嘩地落下。掃成堆,就等人來買了。但我不知後來這個計劃實現了沒有。當然現在的匯源果汁公司不一定從那個村買沙棘果,可沙棘果一定是那樣集中起來。不會在新鮮時一粒一粒摘下來。那沒法摘。醋溜兒,老土的名字。沙棘果,多好聽呀。其實都是它,那個小小的、圓圓的、柿黃色的、灰眉土眼的、酸得不能入口的漿果。(文匯報2007-01-17)

標籤:李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