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集部 > 文心雕龍

《文心雕龍》讀後感(通用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心雕龍》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心雕龍》讀後感(通用5篇)

《文心雕龍》讀後感1

《明詩》是《文心雕龍》第六篇,內涵豐富,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講詩的定義及其教育作用,第二部分作者簡單的梳理了從先秦到晉宋的詩歌發展狀況,第三部分在總結詩歌發展情況下還提出四言詩和五言詩的基本特色和歷代詩人的不同成就,最後還簡單論述了其他型別的詩歌起源,如三言詩、六言詩、雜言詩等。

閱讀《明詩》篇,讓我對劉勰更加欽佩。我覺得《明詩》篇可以看做是詩歌的一部簡史,尤其是第二部分作者論述從先秦到詩歌的發展狀況時,對每個朝代的.代表作品、詩人、以及作品特色用簡單的幾句話就說清楚了,而且很到位。不過有一點略微有些奇怪,劉勰在論述五言詩時,論述其實很全面,例舉的作家作品也很多,但是卻隻字未提陶淵明的作品。現代學者對於這一現象普遍有兩種觀點,一是認為當時陶詩沒有編定出來,所以劉勰沒有收錄其詩,二是認為陶淵明的詩歌是“田家語”,在劉勰那個時代還沒有真正的受到重視。但其實從劉勰和陶淵明的生活年代來看,劉勰應該是可以看到陶淵明的詩歌,陶淵明大致生活在晉宋之際而劉勰大致生活在宋樑之際。

而且陶淵明作為魏晉古樸詩歌的集大成者和終結者,他的詩歌注重寫意和言外之意的效果,詩風自然渾融,幾乎代表了魏晉以來詩歌的最高成就,所以如果劉勰看過陶淵明的作品,不可能不留意。再者劉勰在《明詩》篇中,反覆提及詩歌的本質源於自然,即“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陶淵明的詩歌應該符合他的這一要求,但是劉勰未提及陶詩確實讓人疑惑。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劉勰對於詩歌的定義與傳統儒家詩學對詩歌的論述略微有些不同。儒家詩學中對詩歌的經典論述不少,有些明顯反映出儒家的詩教觀,比如“美刺”“匡諫”;也有一些字面上並不那麼明顯的說法,比如“言志”。劉勰在引用時,引用的是“言志”但又提出了“自然”說,認為詩歌是自然而然發生的,這樣的論證顯然更加註重詩歌的本質,比較理性。

《文心雕龍》讀後感2

經過老師的提點,瞭解到一個文史知識:古人認為樂府是歌,而非詩,雖然今天我們將樂府視為古詩之一種,而且從這篇的舉例當中也可以對此進行佐證。通讀全篇我仍然對於“詩”與“歌”、“樂府”之間的界定有點模糊,從開篇第一句對“樂府”的定義:“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似乎可以認為有“五聲”“十二律”的樂章就是“樂府”。放在我個人更通俗一點的理解,那就是有曲調配合,能演唱出來的就算“樂府”。如果照著這個概念去推論的話,可以聯想到今天的歌曲,但這種類比可能僅僅是流於形式上的對照,從實際內容上來比較,樂府的藝術水平比現今的`歌曲要超出不少。那麼這裡就有一個小小的疑問,《詩經》中的篇什不也是可以吟唱出來的麼,是不是因為缺少曲譜,所以是有所區別的?

全篇的行文佈局和上一篇《明詩》頗為接近,從樂府的發源到作者所處時期的樂府詩進行了梳理,為樂府的文學史、文學批評史提供了不錯的參考。

作者大部分僅對樂府詩的音樂形式進行剖析和論述,主要的論述物件是“樂體”,因為這是樂府詩有別於其他文體的最主要的特點。樂府詩的最高標準是歌辭與聲律的相配,歌辭“雅正容典”,聲律則要求“中和之響”,“和樂精妙,故表裡而相資矣。”能達到這樣的標準,就是集“形式美”與“內容雅”為一體,作者認為這樣表裡相稱的樂府詩才是好的。

自從古樂逐漸衰微,雅正的音樂難以恢復,作者在時間軸上從前往後的不斷梳理中發現了兩大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原因是秦始皇焚書導致經典的流失,統一演奏樂器、音調等當面的記錄也消亡,音樂聲律需要重新不斷地調整和摸索;第二大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淫俗的音樂容易傳播,人們也喜歡這種不斷變化的新鮮感,而雅正的音樂,則讓人聽了容易打瞌睡發呆。所以“正音乖俗,其難也如此。”

即便如此之難,作者仍然強調音樂的雅正作用和對此的不斷追求,因為九德之歌才能“情感七始,化動八風”,這才是樂府詩這種文學形式應該具有的積極意義。

《文心雕龍》讀後感3

《樂府》篇在《文心雕龍》中序列第七,屬於文體論。全篇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講樂府的含義、起源和教育作用;第二部分講樂府的產生及從漢到晉樂府詩的發展歷史;第三部分主要是闡述音樂和詩歌的關係,最後還說明詩人在《明詩》外另寫《樂府》的原因。

我讀《樂府》篇最大的收穫便是知道樂府的定義。因為在此之前,對於樂府的定義不是非常清楚,只知道樂府既可以指漢魏六朝的宮廷音樂機關,又可以指稱通過樂府歌唱而形成的詩體,還包括歷代文人對這種詩體的擬作等。讀完劉勰的《樂府》篇對於這一概念更加清晰一些,關於樂府是什麼,劉勰在《文心雕龍·樂府》說的很詳細,從作品本身的.角度來說,劉勰在文章開頭就指出:“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意為樂府包含了吟詠、歌唱、演奏等方面,是音樂和文學的結合。

從《樂府》所在《文心雕龍》的篇次來看,它是屬於文體論部分,且在《明詩》與《詮賦》之間,很顯然劉勰認為樂府是介於詩、賦之間的很重要的文體。在論述樂府的起源之時,一方面他指出樂府來源於“鈞天九奏”、“葛天八闋”等三代之樂,以及塗山歌於“候人”、有娀謠乎“飛燕”,來自於等方之音,同時他還說“謳吟土風,詩官採言”,可見樂府的來源不僅是禮樂,還有樂官從民間採集而來。他還提出“樂本心術,故響浹肌髓”即音樂本來是表達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它能透入人的心靈深處。在第三部分他論述了音樂和詩歌的關係認為“詩為樂心,聲為樂體”,只有“詩聲供雅”才能符合禮制的需要。所以通過劉勰的論述,我們可以看到《文心雕龍》中提及的樂府是個圍繞宮廷祭祀禮儀而建立起來的關於音樂與文學的概念,所以劉勰關於樂府的定義是多角度的,既有本質的論述,也有政教作用的看法。

《文心雕龍》讀後感4

劉勰在《文心雕龍》裡勾勒出一個以“道,聖,人”為核心的和諧之圓,同時又從“道,聖,人”流動地,動態地,自然地過度到“宇宙,想象,語言”。在這由外因到內涵的發展過程中,在這和諧之圓的中心,我品味到兩個字——體會,文學的根本在於理性,感性,靈性的融合。這樣一來遵循這種思路的開展,我一路走下去,在風光旖旎,芳草鮮美,驚奇迭現的精美文字景觀中,感性地滋養自己文學的靈性,在文化的芳香和繽紛中,重新感受到一次高貴的文學“灌頂”。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的淚光朦朧了蒼顏白髮;“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的雲帆點綴了滄浪之水;“金戈鐵馬去,馬革裹屍還”陸游的夢鄉迴盪著鐵騎錚錚;“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杜甫掙脫並超越了自己的苦難,顯露出普度眾生的情懷;“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徐志摩柔情似水地掀開了文學神祕的面紗;“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澤東對飽經滄桑的神州大地發出歷史性洪鐘巨響……當我站在《文心雕龍》的`高度重新去細細體會,品味文學,我發現了文學的真實足以穿透時空,足以穿透心靈。

誠然,《文心雕龍》用將古典的才智和韻律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得淋漓盡致,讓人賞心悅目;它有關寫作的具體建議直到今天仍具有無可厚非的價值;它有關文學批評的精闢見解比曹丕的《典論·論文》,陸機的“文斌”和摯虞的“文章流別論”都更具深度和廣度。但是,在我看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文心雕龍》的真正魅力所在是它向世人表達了一種文學觀。這是我從未思考過的,但是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劉勰卻把它那麼清晰地滲透在它的作品中。劉勰的文學觀,視文學為人生之根本,而人生是宇宙法理之根本。他把人生觀,世界觀,文學觀巧妙地結合,從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廣度去審視這三者的因果迴圈。這一觀點為中國文化和生活注入了文學的精神,具體來說就是一種人文精神。文學和文學的活動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們是人文的訴求。劉勰通過對文學外因的追溯,把文學的重要性提高到宇宙法理的位置,再通過揭示文學的內因,把文學的創作提高到神聖的地位。

《文心雕龍》讀後感5

《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是南北朝時期的人。《文心雕龍》全書五十篇,其結構經過精心安排而佈局嚴整,其理論觀點之間講究次序而回環照應、互相補充而邏輯嚴密,形成一個完整、精密的系統。在中國文藝理論和美學史上,具有如此完整、系統而龐大的理論體系的著作,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

《序志》有云:“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云極矣。”這段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龍》的理論體系而言,乃是以道為根本、以聖人為老師、以儒家經典為主體、以緯書為參考、以《離騷》為變體,從而體現出劉勰論文的基本觀點;二是就文章寫作而言,“為文”的根本問題,也都包含其中了。這五篇可以說是劉勰文章的樞紐。

文章以“原道”開篇,把文章的由來和道家的“道”關聯起來。劉勰對文學現象所作的形而上的哲學思考,不僅在六朝文士之上,而且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難得一見的。他所作的.這種思考不僅是“明其本然”的問題,而且象徵著文藝觀念的真正自覺,而且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劉勰雖然運用了道教這一“道”的思想,但是在之前,劉勰曾批判道教著作。在劉勰看來無論道家、佛家還是儒家,其立教固然有異,但是他們的終極追求都是一樣的。

《原道》開篇而謂:“文之為德也,大亦!”這既是《原道》的開篇語,更是《文心雕龍》的開卷語。它陳述了這樣一個事實;文的作用是非常大的。看上去至為平易,但是實際上,這是對整個“文”的概括,他向人們展示了文學在當時的歷史地位,承認“文”的巨大作用,這也為他後面的文章打好了基礎。也只有在這時,探討“為文之用心”才成為一件重要的事實。

劉勰在《宗經》裡抓住了文章寫作的根本道理,就是文章要表現人的心靈和性情的美。從而劉勰得出了文章寫作的原則和規律,他說:“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軌,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兒不誕,四則義貞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可以說這裡的六義就是文章寫作的具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