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部 > 歷史演義

讀《三國演義》有感(彙編15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三國演義》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三國演義》有感(彙編15篇)

讀《三國演義》有感1

讀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之後,我知道古代三國時期蜀魏吳三個國家鼎立的事情。我最喜歡的`有三個人。

我喜歡的第一個人是劉備,因為他仁慈,善於聽從部下的意見。雖然在東吳大將殺了關羽時不聽諸葛亮等大將的勸告,興動幾十萬大軍攻打東吳,最後幸好被趙子龍救下,才保住了小命。但絕大時間聽從部下的意見。

第二個是諸葛亮,子孔明,被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後請出山輔助劉備。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曾火燒新野、藤甲軍、赤壁,還水淹于禁七軍,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十萬之箭,七擒七縱南蠻王孟獲,使其心服口服,設空城計擊退司馬懿十五萬大軍。體現了他的善用計謀。

第三個是曹操,他生性多疑。曾在草船借箭時懷疑敵軍兵多,直叫弓弩手射箭。還興動全軍攻打新野,分五隊進攻光第一隊就被孔明燒的寥寥無幾了。五隊攻佔新野劉備全軍都以撤出。火燒新野後軍隊所剩無幾。

三國演義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他不像紅樓夢的悲慘故事,不像西遊記的神話傳說。但其中每個故事都生動有趣、有血有肉。真不愧是一本名著啊。

讀《三國演義》有感2

讀完三國演義讓我懂得了兩個道理。

第一個道理就是生存靠自己。因為在蜀國還是在劉備統治的時候國家繁榮昌盛。但是劉備死後太子劉禪繼位時,蜀國的發展形勢開始有了轉變。當丞相諸葛亮死後,蜀國就慢慢地走向滅亡。這就是因為劉禪太無能。他什麼事都要靠諸葛亮,當諸葛亮死後,沒有了依靠,再加上聽信宦官,不理朝政,最終把蜀國敗盡。所以我們辦事千萬不要靠別人太多,一定要學會自己去做,這樣我們步入社會後才不會被別人欺負,歧視。

第二個道理就是不要驕傲。驕傲使人落後,謙虛使人進步。這句話誰都能說,但是真正做到的去沒幾個。三國人物關羽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誅文丑”“斬顏良”威震敵膽。他熟讀 春秋,通曉兵法,深諳兵機,但是也因此清高傲世,剛愎自用,以致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遭到殺身之禍。所以大家有所成就之後千萬不要驕傲,否則就會步關羽的.後塵。

讀史使人明白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讀《三國演義》有感3

今年寒假我讀了元代小說家羅貫中的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他是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

羅貫中的長篇鉅製《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深、氣魄最大的古典小說。這部古典文學名著,描述了自東漢中平元年〔184年〕的黃巾起義,到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280年〕統一中國的將近一個世紀中,魏、蜀、吳三國的政治和軍事的鬥爭歷史。

在這部名著中,羅貫中寄託了自己個人的愛恨情感,客觀的揭露了封建統治集團政治的、軍事的、公開的、隱蔽的、合法的,還有非法的矛盾鬥爭。淋漓盡致地刻畫了封建統治階級爭名奪利、勾心鬥角、爾欺我詐、明火暗刀的策略伎倆和陰謀詭計。有意或無意地揭示了農民無法生活、鋌而走險、紛紛起義的真實歷史背景和原因。

至於《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則是多方面的,充分地顯示了羅貫中在人物方面有著驚人的掠巧。全書四百多個人物形象中,無論是曹操、劉備、孫權這些群雄之首,還是諸葛亮、關羽、趙雲、魯肅、周瑜以及董卓、袁紹、呂布這些巨謀勇將、忠奸之臣,都具有鮮明的生動的個人特徵。尤其是對張飛、諸葛亮和曹操的形象塑造,真可謂出神入化,呼之欲出。

羅貫中對戰爭的描繪是極其成功的,這一點充分證實他的卻是參加過元末農民起義的`戰爭活動。所以能夠把那一抹抹驚心動魄的戰場,深吸變化的戰鬥形式,描繪的那樣千變萬化,各具特色顯示出戰爭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然而,正是由於羅貫中有參加過戰爭的經歷再加上他超乎常人的技術技巧,以及創作時的苦心故意。才在他的筆下出現了描述戰爭戰役,重點突出,錯落有致,疏密揮灑,敘事照應:鋪排戰爭場面,大肆揮灑,波瀾起伏,氣勢磅礴渲染戰場的氣氛,隨意勾勒生動逼真,有聲有色。

《三國演義》在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上,建築了不可磨滅的偉大功績。同時,為世界文學的寶庫,也添加了燦爛的光彩。

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國演義》聲名遠揚海外,被譯為朝、越、日、英、法、德、、俄等幾十種文字,傳遍世界各大洲。俄國漢學家贊該書時“一部真正豐富人民性傑作法國文學家認為“在歷史小說中,三國演義是為”史詩般的作品“

隨著時間的推移,,《三國演義》這部不可超越的經典一其無與倫比的豐富的內涵和獨有的文學魅力而進一步擴大著它的影響

讀《三國演義》有感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三國裡英雄如長江中的浪花一樣,這位英雄戰死沙場,另一位英雄又來了;一個浪花拍打在岸上,另一個浪花又來了。沒有對的.,沒有錯的,沒有成功,沒有失敗,所有的謀士,武士,太子,五虎將,蜀,吳,魏……轉眼就不見了,唯獨留下那座座青山,和紅紅的夕陽……不正是這樣嗎?

三國演義有三絕:義絕、智絕、奸絕。今天我給大家講講義絕!

說到義絕:關雲長。我非常同意。過五關,斬六將中曹操用黃金等事物來收買他,他都一一杜絕,唯獨那隻赤兔馬。花容道他也因為曹操以前對自己的厚情,放他一馬。關雲長的武功一等一,是五虎上將之首。什麼斬顏良,誅文丑,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都有關羽這兩個大字。要不是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他怎麼會落入這樣的程度,劉備和張飛又怎麼會死,要不,興復漢室的可能就會更上一步。

三國是一本英雄眾多的局面,我推薦大家看一看。

讀《三國演義》有感5

今天,我看了《三國演義》裡的“孔明三氣周公瑾”。

本文寫了孔明用了三招氣倒了周瑜。孔明先先奪取了南郡等地,然後劉備成功地把孫尚香娶回來,最後孔明識破了周瑜的假途滅虢之計策,使得周瑜被圍,周瑜氣急又加之舊傷復發,不治身亡。從這篇文章我知道了孔明是一個有才智的人,但周瑜心胸狹隘,嫉妒諸葛亮的'才智因此使自己受傷。

我們不應該嫉妒別人的才華而是向他學習。在我以前的學校同學都很喜歡玩棋,也經常比試,有一個同學輸了象棋,很不服氣,差點哭了起來!老師教育了他,結果他對結果的態度完全變了兩個人,他先是:“輸了又怎樣我只不過是太久沒練習!”,後來他總是說:“哇!你真厲害,能教我嗎?”我去問了老師,究竟說了什麼。老師說:“不服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你可以去請教啊!或者不要放棄去不斷試著打敗別人!”我瞬間愣住了。我在心裡贊同了老師的說法。不要嫉妒別人比你好的地方而是去學習,或不斷試著做得比別人好。

我也有一個例子。我有一個很不喜歡的人,我不是嫉妒他成績比我好,而是他老是說我成績差。聽了老師的話,我都不理他對說我不好的話,之後,我上課也比他認真……這一天,數學第4單元的測驗卷發下來了!他比我先拿到卷子,99.5!他用很驕傲的眼神看著我。我心想我這次肯定又比他差了。我緊張地等著。突然老師大聲說:“你怎麼開小差,小心我扣你十分,不過這次你考得不錯100+10!”我沒有看他一眼。放學後老師給我發了一張表揚信!

讀了這篇文章我再次提醒了我自己:我們不應該嫉妒別人的才華而是向他學習。要麼去請教,要麼試著去做得比別人好。

讀《三國演義》有感6

巴金說過:“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傑作,它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變得更好、更純潔、更善良,對別人更有用。文學的目的,就是讓人變得更好。”讀書如吃飯一樣,飯可以一日不吃,但書不可以一日不讀。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故事是:草船借箭,它主要講:

曹操大軍南下,勢如破竹,對東吳志在必得,周瑜巧妙利用行使反間計,成功除掉了蔡琩、張允兩個心腹之患。這一計策被諸葛亮看破。周瑜忌妒諸葛亮的才子,以散體安內造好十萬只箭為由,企圖暗算諸葛亮。諸葛亮憑著自己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以及善於識別天象的能力,預先測算曹操可能的`放音好舉動,利用大霧做掩護。巧妙地像曹操借了十萬只箭。使周瑜不得不歎服諸葛亮的才幹和神機妙算。

故事以“借箭”為主,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的,先寫借箭原因,接著寫借箭的準備,重點寫借箭的過程,最後寫事情的結果——十萬支箭如期交付給周瑜,周瑜自嘆不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周瑜心狠手辣、暗藏殺機。周瑜為自己的計謀得逞而喜形於色。而諸葛亮料事如神,將計就計,胸有成竹卻不露聲色。兩者相比,諸葛亮較高一籌,一目瞭然。

讀了這本書我發現:有情有義的人擁有勇闖天地氣概,他們的事蹟感人肺腑,催人奮進。古往今來,領導者都是求賢若渴的。人才,是一個話題,因為,一切爭鬥最終比拼的都是人才。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買來看一看哦!

讀《三國演義》有感7

仁義治國的劉備,忠義兩全的關羽,勇猛魯莽的張飛,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奸詐多疑的曹操,年少有為但氣量狹小的周瑜……合上《三國演義》,這些人物仍一一浮現在眼前,栩栩如生。

我最佩服的人物是諸葛亮,人稱“臥龍先生”。他被稱為“智絕”,也就是聰明到極點的意思。《三國演義》中很多故事都講述了他的`智慧,什麼氣死周瑜啦,空城計啦……令人拍案叫絕。而我最喜歡“草船借箭”這個故事。

故事講周瑜嫉妒諸葛亮料事如神,覺得留著是禍害,就想找藉口殺了他。於是他以軍中缺箭為由,讓諸葛亮在十天之內督造十萬枝箭。這可是難以完成的任務啊!誰知諸葛亮說三天就可以了。這讓周瑜大吃一驚,心想諸葛亮這回死定了。於是他下令軍士不給諸葛亮造箭的材料,百般刁難。讀到這裡,我不禁為諸葛亮捏了一把汗,怎麼辦呢?誰知諸葛亮並不著急,他找來魯肅,跟他借二十條小船,六百名士兵,每條船兩邊紮上草人,就讓魯肅第三天跟他取箭了。讀到這裡我和魯肅一樣不知諸葛亮葫蘆裡賣的什麼藥。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諸葛亮什麼動靜都沒有。到了第三天後半夜,諸葛亮派人請魯肅上船一同去取箭。

這一夜大霧瀰漫,霧越來越大,不一會兒,就罩住了江面,前後左右只見白茫茫的一片,將諸葛亮的草船全隱沒了。諸葛亮指揮船隊在霧氣中慢慢靠近曹軍水寨,然後叫二十條小船頭朝東,尾向西一字排開,然後命士兵擂鼓吶喊。魯肅嚇得臉都白了。諸葛亮卻命人擺上酒菜,說等霧散了就回去。

果不其然,曹兵在睡夢中忽聽得鼓聲震天,就急報曹操。曹操怕江上有伏兵,不敢輕易發兵攻打,只是命令水陸兩寨一萬多名弓箭手一齊向江上放箭。一時間,江上箭似飛蝗,全射在草人身上。不一會兒,二十條船的草人身上密密麻麻地插滿了箭。我恍然大悟,原來諸葛亮不是造箭,而是跟曹操借箭啊。

當諸葛亮揚聲說“謝謝曹丞相的箭”時,曹操肯定氣得臉都綠了吧;當週瑜看到曹操如期完成任務,也氣得不行,卻也無可奈何,只能不了了之。

我卻對諸葛亮佩服得五體投地:他神機妙算,算準了第三天必有大霧;他善於讀人,知道曹操必然不敢出兵。真是上知天時,下知人事,聰明絕頂啊!難怪人們一提到聰明,就想到了諸葛亮,諸葛亮也成了聰明的代名詞。

我佩服諸葛亮的聰明,但諸葛亮的聰明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這和他的勤學苦讀,飽讀書籍,積極開動腦筋是分不開的。難怪人們說腦袋瓜子越用越靈光。想想我自己,常常偷懶,怕動腦筋。上課時,總想等其他同學想出答案,自己從來不舉手;遇到問題,總是自己先不動腦筋,張口就向媽媽求救。再這樣下去,我彷彿看到了一個傻傻的我。合上書時,我告訴自己一定要多動腦,勤思考,爭取成為同學中的新諸葛。

真感謝《三國演義》,讓我在欣賞這麼精彩的故事的同時,還明白了很多道理。《三國演義》真是我的良師益友啊!

讀《三國演義》有感8

“東漢末年分三國,戰火連綿不休。”林俊杰的一句歌詞,將三國時期的軍事狀況體現了出來。同時,也出現了歷史上許多著名的戰役。

官渡之戰是其一。想當年,袁紹七十萬大軍浩浩蕩蕩的去攻打曹操,結果被曹操的.七萬軍士打得落花流水,一蹶不振。最後,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這是為什麼?

袁紹本有一名謀士,名叫許攸。他像袁紹獻計,袁紹卻不以為然。他一怒之下,投靠了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偷襲烏巢,燒其糧草。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營壘,親自率領騎兵襲擊烏巢。袁紹聽說後,又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只派部分兵力救援烏巢,用主力猛攻曹軍營壘,可誰知曹營堅固,久攻不下,又沒了糧草,軍中人心惶惶,漸漸內部破裂。曹軍趁勢出擊,打敗袁軍。最終,袁紹狼狽而逃,不久就病死了。袁軍內部打亂,曹操順勢消滅了袁軍,統一了北方。

官渡之戰只是其一,還有一個,那就是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歷史上典型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想當年周瑜的一把火燒得曹軍幾十萬大軍潰不成兵。黃蓋的配合,諸葛亮的點撥……這都是造成赤壁之戰勝利的原因,可見,勝利並不是一個人能辦到的,需要大家的團結,配合。這樣,才能成功。

一讀三國,方知其妙。

讀《三國演義》有感9

寒假時,兒子的老師給家長佈置了作業,寫一篇讀後感。在兒子的督促下,我又一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人彷彿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蟬,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願的把蜀國獻出,最後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於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佔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麼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裡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再說蜀國,首當其衝的必定是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後人歎為觀止。還有像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佔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佈陣。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於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於嫉妒,死時年盡二十六歲。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係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當我們羨慕地看著別人成功時,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的道路上付出的艱辛。就像冰心說的:成功的花,人們只驚幕她現時的明豔!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我堅信陽光總在風雨後!

讀《三國演義》有感10

《三國演義》這本書我是一口氣讀完的,裡面眾多英雄的故事,不僅大快人心,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許多道理。

曹操奸詐,劉備寬仁,兩個完全相反的性格卻鑄就了差不多的霸業,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他倆相反的性格中有一個相同的理念:愛才、惜才。也就是說朋友多了,路也就順暢了,這是一。

赤壁之戰中,劉備2萬人,孫權3萬人,曹操一下了就出80萬人(也有可能是虛張聲勢),最終,僅有5萬人的孫劉聯盟依靠智慧,藉助火攻打敗了曹操大軍。可我們試想一下,如果就劉備區區2萬人戰鬥的話,別說借東風了,就是借龍捲風也無濟於事呀!也就是說,自己勢力弱的話,團結就是命根,這是二。

諸葛亮揮師北上,一路順利,打下了不少城池,其中有一個最重要的——街亭,諸葛亮讓親信馬謖去守,結果大敗。是馬謖不行嗎?肯定不是,他可是一名出色的軍師,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會中國象棋的`朋友知道,“士(軍師、參謀、出謀劃策的人)”只能斜走,且不許出九宮(宮殿、主公身邊),事實上,這是因為軍師是出計策的人,在前線就不行了,諸葛亮栽就栽在“用人”問題上,因此,我們幹事情時請人幫忙,得深思熟慮該找誰。這是三。

聽了我的介紹,您一定又對《三國演義》產生了興趣了吧!我特別喜歡上面的一句話:

干戈四起,治亂嬗替,對峙中的融合,完成了民族精神的洗禮。

讀《三國演義》有感11

他,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他,綠袍金鎧,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手持美髯。他就是真英雄——關雲長。關雲長驍勇善戰,一生正義凜然,有義氣,它是我這本書中最佩服的人。

關雲長,武藝高強

只聽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正當人們為關羽擔心時,關羽已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出馬前的那杯酒還尚有餘溫。這就是關雲長斬華雄的那一段,他並沒有詳寫關羽的打鬥場面,只用了一杯酒,就傳神的寫出了關羽的威風氣勢和勇猛善戰的形象。

關雲長,義薄雲天

因曹操親征徐州,劉備大敗。關羽被困,最終約定三事而暫歸曹操。後得知劉備在袁紹處,便掛印封金;保護二嫂,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和劉備、張飛重聚於古城。關雲長在深陷敵營時,並沒有忘恩負義,他時時刻刻想著與劉備團聚;他在敵營時,四處打聽劉備的下落,不忘桃園之約;他在敵營時,保護著兩位大嫂的安全,不接受任何金銀美女。當他得知劉備在何處時,他沒有猶豫不決,立即請二位夫人上馬,直奔劉備那。曹操知道關雲長走後,立即讓人攔住,可再多的人也擋不住關雲長找劉備的決心。誰擋住關羽,關羽就殺誰。這一系列都體現了關羽的義氣。後來曹操在赤壁之戰中慘敗,帶領殘兵奔逃,連遭截擊,在華容道又被關羽擋住去路,可是關羽是個義重如山之人,他想起了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的五關斬將之事,心中不忍,最後關雲長義釋曹操。關雲長的義氣不僅是對自己的.兄弟,更是對有恩於自己的人,這種義氣是博大的,令人佩服!

關雲長,真英雄

當關雲長中箭時,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別人都在為關雲長擔心時,關雲長卻認為是小病。後來華佗特來醫治,要刮骨療毒。關雲長豪氣滿天,這點痛在他看來不算什麼,他一邊下棋,一邊刮骨。華佗下刀,割開皮肉,在用刀刮骨,發出悉悉的聲音,聽者都害怕。可是關羽飲酒食肉,全無痛苦之色。關雲長,乃真英雄!而我在生活中,連點苦都承受不了,想到這時,我不禁羞愧,我應當向關羽學習,我要更堅強

關雲長,我心目中的真英雄。他有勇有謀,義薄雲天,驍勇善戰……讀三國,讓我感受到了關雲長那獨特的魅力,他的形象在我腦海中逐漸豐滿,他的一些品質我將學習一生。

讀《三國演義》有感12

談到《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大家立馬會想到:關羽、張遼、諸葛亮。可到底誰才是三國裡的真雄呢?這個問題一直在我的腦子裡揮之不去。

劉備?曹操?還是孫權?曹操在《青梅煮酒》這一章時稱劉備與他是英雄,那就先比較一番這倆人。劉備在《三國演義》中因他而起的戰役有不少,可他自己卻極少參戰,若不是諸葛亮、趙雲、關羽等英雄好漢相助,恐怕此生連一場勝仗也打不了。而曹操,做一名君王,在無數場大大小小的戰役中親自領兵,靠著自己過人的才華,贏得了多次戰爭的'勝利,難道這不是英雄之舉嗎?相信大家都聽過一句歇後語吧,“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當趙雲拼盡全力,好不容易才救出了劉禪,而劉備卻故意將劉禪摔在了地上,這實在不像英雄之舉。而曹操的將士們並非如此,荀彧,大家都知道這個人吧,荀彧在曹操還毫無名氣之時就離開東吳,投奔曹操,而這又是為什麼呢?正是因為曹操的英勇果斷,會選人用人,不論戰役是勝還是敗,始終都為之一笑,這種種原因合在一起,難道曹操還不配為真正的英雄嗎?

好了,說完劉備,再說說孫權。孫權的這一切,都是他哥哥孫策拼盡全力打拼出來的,而曹操的江山是他自己一點一滴打拼出來的。曹操作為一代軍事文學家,詩詞歌賦,文學武藝,樣樣都行,而孫權在東吳一直沒有什麼大作為,還把整個東吳的兵權交給了周瑜,這還有可比性嗎?

但是,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曹操也有缺點,他太多疑了,就因為多疑而害死了華佗,但是他的優點勝過缺點,不然也不會讓魏氏江山如此穩固。

不過,能在《三國演義》中出現大名,必定也是有過人之處的英雄好漢,能讓我們記憶深刻的人物一定是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學習曹操的博大襟胸,學習劉備的為賢為德,學習諸葛亮的過人才智。

“東漢末年分三國,說不清對與錯。”我又想到了這一句歌詞,這個問題終於在我心中有了答案。

讀《三國演義》有感13

初讀《三國演義》,我就被那緊扣心絃的故事吸引了,廢寢忘食地在這本書中遨遊。書中的每一個情節都具有歷史意義,每一個故事都教會我不同的道理,每一個人物都牢記於心。我感覺這本書彷彿有魔力似的,讀著讀著便沉醉了,沉醉於那緊張的戰爭中,沉醉在諸葛亮的妙計中。如果說鑽石黃金是珍寶,那《三國演義》就是稀寶,鑽石黃金只有華麗的外表,卻沒有實際用處,而《三國演義》雖然只是一本書,卻教會我很多東西,同時激勵了我。

當我讀到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時,心裡覺得很舒服;讀到劉備為掩護子民成功離開,而犧牲太多士兵,敗給曹操,我和他們一起憤怒,同時也為劉備愛民之心感到佩服;讀到諸葛亮為劉備出計謀,把曹操打得落荒而逃,覺得十分痛快,並要學習諸葛亮的聰明才智,遇事冷靜的態度。

我最喜歡的`片段是諸葛亮的草船借箭。諸葛亮利用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己知彼,“借”走了曹操的十萬只箭。看來,無論和誰比賽,都要先掌握別人和自己的現狀,再根據別人的情況,利用自己的智慧,製造計劃,準備好一切。

其實,劉備之所以能戰勝曹操,並不只靠聰明的人和他手下的猛將,還靠支援他的子民,這都是曹操沒有的。曹操雖有八十萬兵馬,但一半都是俘虜,大多數都不服他,所以,一有什麼情況,他們就會兵荒馬亂。深得人心真得很重要,如果一個人利用自己的權利威脅別人,那有誰會支援他、信賴他呢?

我曾是一個失敗的班長,我的狀況和曹操一樣,做的事都只顧自己,沒考慮到別人,班裡的事,總叫別人去做,利用特權欺壓別人,大家只是表面服我,可心裡肯定不服我。讀了《三國演義》,我反省了一下自己,發現自己錯了,我下定決心,一定會改正的,我要學習劉備,無論做什麼都要顧慮到別人。

《三國演義》之所以能成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我覺得是因為書的情節吸引人,具有歷史意義,最主要的是,它能使我們隨著故事的“潮起潮落”而心情起伏不平。

讀完了厚厚的《三國演義》,我明白了做事要動腦筋,不要盲目地做決定。失敗了也不要心灰意冷,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重新振作,再作打算,就算要重新開始,也要努力,努力過後,一定會成功。

讀《三國演義》有感14

在那個波瀾壯闊的大三國時代,北伐,一直是那麼一群理想主義者的終極願望。

劉備戎馬半生,好不容易打下的益州家業,可以說,她存在的合理性就是北伐。如果蜀漢君臣放棄了北伐,那可以說,這個政權將會不攻自破。劉備入主西川后,麾下的隊伍大致可分為外來派和益州派。外來派的代表人物有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等跟從劉備征戰天下的元老,當然也包括劉備本人。他們自然是想著北伐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也是他們的夢;而益州派則不然,他們是益州本土勢力,無論老大是誰,他們都可以如魚得水地過自己的小日子,自然不會支援北伐這個政治理想。

兩派的離心日久,先主在世時,憑藉昭烈帝的威望,自然無人敢造次;他去世後,兩派的矛盾便逐漸不可調和,甚至李嚴等人上表劉禪,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空耗國力而無一益,後主雖昏庸,可也知道諸葛相父的北伐就是他可以繼續在成都過他的安穩日子的基礎,於是和善的劉禪也只能砍了李嚴的.頭以平眾怒。

相父隕後,姜維扛起了北伐的大旗。可到此時,外來派的元老死傷殆盡,成都支援北伐的人越來越少。後方的傾軋,讓前線的姜維無法全力對敵。

姜維其實是個夾縫中的男人:他有才華,私德也沒什麼可挑剔的,但落在他手裡的,是一個諸葛亮都無法逆轉的大局面,以及朝內不斷的鬥爭。但直到最後,蜀漢沒亡在他手裡——哪怕面對魏國大軍壓境,他自己身在沓中,被鄧艾層層圍裹阻攔,他還是完美的殺過陰平橋、晃過諸葛緒、回到劍閣、守住了鍾會,簡直把魏國的西征計劃摧毀了大半。最後蜀漢是亡在鄧艾那次傳奇的偷渡之上,但直到成都被破,鍾會在劍閣,還是動不了姜維。

本來,到此為止,哪怕就這樣結束,姜維也算為漢盡力了。可甚至在蜀漢滅亡後,姜維還是籌劃著那著名的復興大業。他說服了鍾會,搞定了鄧艾,而且給劉禪的祕奏裡如是說:”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當然,最後眾所周知:計策未成,但一日之內,姜維拖死了鍾會、鄧艾和他自己,好歹也算是,熬到了蜀漢的最後一刻,然後以身殉之。

姜維死,北伐亡,這大漢最後的希望,也就亡了。昭烈帝漢中北望,丞相秋風五丈原,連帶著逆天而行的北伐事,全部淹沒在歷史的清風中,供後人評說。

書生輕議冢中人,冢中笑爾書生氣。

讀《三國演義》有感15

我最喜歡看的可就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了,這本書是羅貫中寫的。每次我都看的身臨其境,所以這本書對於我來說,真是百看不厭啊!

在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五虎將之一 —— 趙雲。他姓趙名雲,號子龍,他家住常山。所以人們就叫她 “ 常山趙子龍 ” 。他頭頂一黑氈帽,身披銀甲,手拿亮銀盤龍槍,腳蹬白色的盧馬,英勇無比!他有 “ 常勝將軍之稱 ” ,名揚四方!他是蜀國的一員,在蜀國裡有著較高地位,而且劉備也把他視為親兄弟!

他本來是一介草民,後來他和他大哥救了劉備兒子躲過曹操追捕,讓父子團圓,這才使他一日成名,全國知道常山有個趙子龍,隨後他會水淹七軍立了大功!

趙雲有個特點,就是打仗時從不卸甲,即使身負重傷也絕不卸甲。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去學習。隨著五虎將一個接一個犧牲,但趙雲還在堅持到最後一刻。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直在為國家戰鬥!

如果每個人都像趙雲那麼勇敢,三國就不會滅亡!趙雲這種報效祖國的精神,是我們每個人應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