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經典詩詞 > 詩經名句

《詩經》教案彙編1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詩經》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經》教案彙編15篇

《詩經》教案1

【學習目標】:

1、瞭解《詩經》的文學常識和現實主義風格。掌握《氓》的故事情節及《采薇》中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2、熟讀課文,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學習詩中的重章疊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學習重點】:

1、理解《氓》作為敘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學習《采薇》中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學習難點】:

1、熟讀兩首詩,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識連結】

1、題目解說

《氓》是《詩經·國風·衛風》中最為有名的“棄婦詩”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戀愛風氣比較自由,桑間濮上,幽期密約,用詩歌表達情愫,以選擇配偶同時,封建意識正在發展,男尊女卑之風已形成婦女逐漸喪失了經濟上和人格上的獨立而處於從屬地位。閱讀這首帶有敘事性質的長詩,不僅可以對先秦人們關於愛情、婚姻的觀念及其社會狀況做個管窺,且可瞭解我國詩歌在童年時代達到了怎樣的藝術高度。

2、作品簡介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詩歌305篇。《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①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共105篇,《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③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共40篇。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於賦、比、興,宋代朱熹在《詩集傳》中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在語言上多采用雙聲疊韻、疊字連縮詞來狀物、擬聲、窮貌此外,《詩經》在押韻上有的句句押韻,有的隔句押韻,有的一韻到底,有的中途轉韻,現代詩歌的用韻規律在《詩經》中幾乎都已經具備了

學習過程:

一、自主預習

1、注音並解釋:

氓()淇水()愆期()將子無怒()

乘彼垝垣()()

載笑載言()體無咎言()爾卜爾筮()()

于嗟鳩兮()()

其黃而隕()無食桑葚()自我徂爾()淇水湯湯()來即我謀()

言既遂矣()無與士耽()以我賄遷()女也不爽()漸車帷裳()()

士也罔極()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貿絲()

咥其笑矣()及爾偕老()隰則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異義:

(1)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古義:今義:)

(2)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古義:今義:)

(3)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古義:今義:)

(4)不見覆關,泣涕漣漣(古義:今義:)

(5)自我徂爾,三歲食貧(古義:今義:)

(6)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古義:今義:)

(7)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古義:今義:)

(8)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古義:今義:)

(9)爾卜爾筮,體無咎言(古義:今義:)

(10)士也罔極,二三其德(古義:今義:)

3、詞類活用:

(1)三歲食貧()(2)士貳其行()

(3)二三其德()(4)夙興夜寐()

4、有感情朗讀

古典詩歌的鑑賞首要的是學會誦讀最基本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順詩句;讀懂詩歌的大致內容,把握詩歌的內容要點;還要讀出詩歌情感,讀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讀出節奏古典詩歌節奏表現了各自不同的式樣四言語句多為“二二”節拍,而“五言詩”節拍則多變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讀出韻律詩歌語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韻律,時只要

加以體會就要感覺到重音、輕音的選擇也是讀出韻律的重要手段判斷輕、重音的基本標準是表達內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於表達詩歌內容和作者情感的詩句就應該重讀,反之則輕讀一句中關鍵的字詞重讀語速的選擇同樣是讀出韻律的關係,情緒激昂處則勢如破竹、一貫而下,情緒纏綿處則如潺潺溪流,緩緩流出幾分哀婉

(3)讀出情調一篇詩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調:或豪放激昂,或婉約悱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揚通過誦讀,讀出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和藝術美

5、整體感知課文:

1、請同學分別講述《氓》的內容,全詩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感情基調?

二、整體理解原文

1、“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2、結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3、為什麼突然寫到“桑樹”葉落前和葉落後的變化,這是什麼手法?

4、女主人公婚後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5、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在這裡有什麼作用?暗含什麼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為什麼會被遺棄呢?(這一樁婚姻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並從課文中找出具體的依據來證明你的觀點

四、課堂達標與遷移

1、以“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可以寫給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變後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

3、“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兩句話揭示了當時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詩經》教案2

第一課時

一、《詩經》兩首教學目標

1.瞭解《詩經》有關常識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手法和重章疊句、反覆詠歎的形式特點;

3.領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藝術技巧

二、《詩經》兩首教學重點

1.掌握重章疊句的形式特點和比興的藝術手法

2.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拍

三、《詩經》兩首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1.匯入課堂

(放ppt)愛情是文學中永恆的主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愛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尹人,在水一方。”,寫出了愛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愛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讓我們走進《詩經》,一起來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愛和恨吧。

2.關於《詩經》

1)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P90的註釋。

2)教師提問: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_______,現存詩______首。

b)《詩經》最初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時候被尊為儒家經典後,才有《詩經》之稱。

c)《詩經》的六義是___________?從內容角度分析,《詩經》可分為___,__,___。從表現手法角度,分為___,__,___。

3.放《靜女》錄音,字詞梳理

讀音:

姝(shū)俟(sì)見(xiàn)蜘躕(chí chú)孌(luán)貽(yí)

彤(tóng)管煒(wěi)懌(yì)歸(kuì)荑(tí)洵(xún)

積累詞彙:

其:副詞,多麼。姝:美麗。俟:等候。於: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躕:猶豫徘徊。孌:美好。

貽:贈送。彤,紅色。煒:鮮亮的光彩。懌:喜愛。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贈白茅表示愛戀,婚姻的習俗。

洵:誠然,確實。異:特殊。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靜:同“靖”,文雅和善。愛:同“薆”,隱藏。

見:同“現”,出現。說:通“悅”,喜愛。

女:同“汝”,指彤管。歸:通“饋”,贈。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4.同學自讀,理清文意

文雅的姑娘多麼漂亮,等我在城角僻靜的地方。但她卻隱藏了起來不出現,弄得我抓撓頭髮猶豫彷徨。

文雅的姑娘多麼的美好,(曾經)贈送給我一支紅色的管簫。這支紅色的簫顏色亮麗,我喜歡這美麗的紅簫。

你贈送給我從郊外採來的白茅草,(那白茅草)確實美得出奇。不是茅草有多麼美麗,而是因為它是美人贈送給我的。

5.教師帶讀,品味感情

再現法:王維曾經說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經典的詩歌本身是精美的圖畫,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畫面上的人物、景物和情節。可以請部分同學根據自己的大腦中再現的場景登臺表演。

6.小組討論,質疑釋疑

1)詩中的“靜女”是一個極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卻並沒有具體地寫出她的眼睛如何,她的身材如何,她的面板如何,只是說了“靜女其姝” “靜女其孌”。只是這樣籠統地寫入,照理說應該是寫作的大忌,可是,這首詩中的人物形象卻又是那樣的可愛,那樣的鮮明,那樣的真切,為什麼?

明確:側面描寫

2)男子在接受到哪種禮物時最高興?為什麼?(補記,學生提出)

3)為什麼古代的靜女能夠自由地同男子約會?(補記,學生提出)

4)歸納《靜女》的藝術特點

a)重章疊句

b)賦的表現手法

c)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

5)歸納《靜女》中使用的修辭手法

a)頂真

b)雙關

7.佈置作業

1)將《靜女》改寫成白話文

注意:改寫過程中仍然使用原文的“側面描寫”方法

2)預習《氓》,畫出自認為容易讀錯的生字詞和難懂的句子

第二課時

一.檢查預習情況

匪:fēi愆:qiān將:qiāng載:zài於:xū說:tuō

徂:cú湯: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二.播放錄音,同學梳理字詞

三.齊讀,請四位同學分別講述本首詩的內容

四.提問教讀

1.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蚩蚩”,忠厚老實

2.氓是如何來提親的?女主人公怎樣對待他,是否馬上答應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貿絲”,假借物物交換的買賣來和我談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遠送“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婉言拒絕“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3.男主人公是如何回覆女主人公的話?婚事是否談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氣

女主人公:“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4.第一節求婚表現了男女主人公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男主人公:表裡不一脾氣暴躁

女主人公:情深意重傳統溫柔善解人意

5.在等待嫁給氓的日子裡,女主人公每天都在作甚麼?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6.結婚前氓做了什麼?結果如何?“爾卜爾蓍,體無咎言”

7.結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男:對婚姻很鄭重其事,認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為什麼突然寫到“桑樹”葉落前和葉落後的變化,這是什麼手法?

看到桑樹想到其榮枯前後,如同自身命運比興

9.女主人公對女子發出什麼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觀點?

無與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後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她認為婚姻悲劇的過錯在哪裡?

三歲食貧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圍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後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男:不體諒人暴躁三心二意

女:勤勞肯吃苦任勞任怨專情柔弱

13.最後一段中女主人公對男子表現出一種什麼態度?“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在這裡有什麼作用?暗含什麼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決絕分離的態度

比興,一方面說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態度,對男子的忍耐也有極限

男:易變

女:決絕,剛強

五.分小組討論

1.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劇?: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於附屬地位,她們的生活天地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全寄託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

2.賦比興手法在本文中的應用

全文用賦,“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比興: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也指兩人戀愛時情意濃密;以桑葉枯黃掉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珠黃之情狀,也指氓變心感情枯竭。同時由桑樹引發對自己年長色衰,慘遭遺棄的敘述,這是“興”。整體看有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作業

改寫“氓”為一篇愛情故事,可以有適當想象,但必須忠實於原文的思想。

《詩經》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結合課下注釋,利用工具書疏通字詞,在反覆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整體感知這首古代詩的內容。

2.利用《詩經》重章疊句的特點,理解詩歌意思;把握詩歌的思想主旨。

(二)能力目標:

1.體會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園之思,理解主人公複雜的心情。

2.通過學習能夠熟練的背誦詩歌;

(三)情感目標:

在詩歌的整體理解和誦讀中,讓學生體會詩中戍卒家園之思與保家衛國英勇頑強的精神,樹立正確的家國觀念。

【教學重難點】

1.藉助註釋和點撥,利用《詩經》重章疊句的特點,理解詩歌意思;把握詩歌的思想主旨。

2.體會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園之思,理解主人公複雜的心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文字研習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直接匯入。展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任務)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文字。

1.找出你認為不懂讀的字,註上拼音,弄懂含義。

歲亦莫(mù)止獫狁(xiǎnyǔn)之故載(zài)飢載渴象弭(mǐ)魚服

王事靡盬(gǔ)我行不來(lài)彼路(lù)斯何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小人所腓(féi)

2.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上面的詞語。

3.齊讀詩歌,注意節奏。

4.讀罷全詩,你認為直接表現鄉愁的是那些章節?這裡運用了什麼手法?

重章疊唱

《詩經》善於運用重章疊唱來表達思想感情,即重複的幾章間,意義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變,造成一唱三嘆的效果。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更充分的抒發了情懷。

重複的三章內容,我們以第一章為示例,自主把握後兩章內容。

三、研讀課文,把握思想內容。

(一)研讀第一至第三章

1.疏通第一章內容。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長大。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有家等於沒有家,為跟玁狁去廝殺。沒有空閒來坐下,為跟玁狁來廝殺。

2.根據第二第三章內容填空,並討論交流。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

說回家呀道回家,。

3.找出表達感情的詩句,領會主人公情感的變化,思考詩歌是怎樣表現這種變化的。

比興手法,以薇菜的生長來表現時光流逝

戍期漫長

思鄉之深

余光中有一首詩很好地詮釋了這種痛苦: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血一樣的海棠紅

沸血的燒痛

是鄉愁的燒痛

給我一張海棠紅啊海棠紅

生活是這樣的艱苦,戰事是這樣的頻繁,連年奔波,歸期未定,鄉音阻隔,這一切融聚成沸血的燒痛在煎熬著戍邊的士兵。在這種情況下戍卒的士氣如何?陣容又如何呢?

(二)研讀第四和第五章

1.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這兩章,其他同學找出描寫軍隊陣容的句子。

有兩處: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戎車既駕,四牡業業。

駕彼四牡,四牡騤騤。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2.從這些描寫,可以看出我軍陣容如何,士氣如何?

戰馬之強壯,軍械的精良,聲勢之壯,軍容之盛。

3.這些是不是人人都可以配備的?

君子之車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拉車的馬兒,高大強壯,可見餵養得好,不言而喻,它們的主人吃喝更不會差;而士兵卻靠著採集薇菜勉強果腹,個個面帶菜色,骨立形銷。將帥鮮衣怒馬,神氣活現;而士兵們則整日跟在車後跋涉,滿臉塵土,衣衫殘破。

4.這樣的對比說明了什麼?

不但寫出了軍士軍威及軍械精良,還揭露出軍營中的苦樂不均的現象。

5.士兵是怎樣面對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豈敢定居?豈不日戒?

兩個反問寫出了他們的南北轉戰,不敢安居;他們的時刻警戒,不敢鬆懈,他們的枕戈待旦,勇猛殺敵。

6.再讀一讀這兩章,再次體會戰士複雜的感情。讀完後請談一談。

歸納:保家衛國的豪邁;苦樂不均的怨恨;輾轉奔波的勞苦;有家難回的辛酸。

一天一天的堅持,一年一年的等待,戍卒終於踏上了歸途。這本來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然而我們在這裡看到的是不是這樣呢?為什麼?

(三)研讀第六章

1.找出詩中描寫戰士歸家的感受的句子。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悲和哀,可見戍卒歸家途中是百感交集的。原因是什麼?

昔年去鄉時,春日柳絲舞,離別情依依

今朝回家時,冬季雪花飛,飢寒路漫漫

離開原本應該傷心,卻用美景來反襯。回來也應有喜悅,卻用哀景來表現。這就是以樂寫哀以哀寫樂,這裡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來表現。

四、課堂小結

讀罷全詩,我們彷彿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戰爭是殘酷的,戰爭帶給人們的回憶是痛苦的。從古到今,人們對戰爭的態度都是厭惡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熱愛和平,並且會盡力去維護和平的。

五、練習與作業

1.根據對詩歌的理解,結合詩歌結構分析,背誦這首詩。

1-3章:抗擊外族思歸仇敵重章疊句

比興手法

久不得歸

4-5章:艱難征途艱辛思歸細節描寫

比興手法

戰事不息

第6章:戰後存者淒涼悲苦情景交融

對比反襯

踏上歸途

(板書設計)

2.蒐集《詩經》佳句,抄寫在週記本里。

例如: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周南·關雎》

(2)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詩經》教案4

【教學目的】

1、理解《關雎》所表示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

2、瞭解作品所運用的反覆和賦、比、興手法

【教學重點】

詩歌的反覆吟唱所表示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發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為《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才定名為《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為“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為“六義”。《詩經》由於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績,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實際、反映實際的精神,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學習《關雎》

1、老師範讀課文,同學跟讀,解決字詞。

2、同學看註釋,藉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首章從對雎鳩的和鳴,震動了男女傾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採荇起興,接著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遊哉”,用以表示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

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示手法。

4、主題歸納: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願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真樸實,全無庸俗虛偽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潔之美。

三、學習《蒹葭》

1、老師範讀,同學跟讀,然後自讀。

2、同學看註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⑴ 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著、內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合最後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帶來的無盡的難過。

⑵ 虛實相間,富於朦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萬萬、相互不同,是為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難過悽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⑶ 通過“重章疊句”的運用、押韻、疊詞,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齊整、音律的優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詠三嘆之效;另一方面,通過三次重複“溯洄”、“溯游”、“宛在”、“所謂伊人,在水……”,以和“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都側面刻畫出了詩人等待時間之長、追求之堅持不懈,並通過這種復現增加了全詩難過悽迷的興味。

⑷ 《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悽悽,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淒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於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⑸ 描寫了河水的蒼茫浩淼、飄忽不定,更寫出了它把詩人與“伊人”隔絕造成的痛苦與無奈。

⑹ 善於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發明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藉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

中國古典文學中亦不乏意象,如歲寒三友、四君子、杜鵑、蓮花、菊花、灞橋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烏啼等等。

四、小結

五、安排作業

《詩經》教案5

教學目標: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養成自主、合作的學習品質和習慣。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一、激情匯入

同學們,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從古至今湧現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許多問答的詩人。今天我們就一起去欣賞先人們給我們留下來的文化瑰寶。

二、學生初讀古詩,質疑

1.出示古詩,指名讀,齊讀,教師相機指導學習“薇、矣、霏”三個生字。

2.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3.學生質疑。

三、引導學生根據蒐集的資料自學

1.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問題,說明大家讀書認真,善於思考。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小結方法:結合註釋,查詢資料,上網等。)

2.自學。

四、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同學們,你們通過剛才的自學,瞭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五、檢查學習效果、組織討論

1.通過自學與討論,你們有了哪些收穫?誰願意來和大家說一說?

2.指名講解詩句的意思,簡單介紹《詩經》。

3.教師相機提問重點詞“昔、矣、依依、思、霏霏”。

4.抽生談談詩的大體意思。

六、創設情境,加深感悟,引導讀背

1.播放多媒體課件。生想象當時的情景。

2.師作簡單講解: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他撫今追昔,描寫了春天和冬天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回想了自己在軍中的情況與心情。

3.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自由練習朗讀。

4.指名讀,師生互讀,讀後評議,齊讀。

七、總結學習方法

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八、根據剛才總結的學習方法自主合作學習唐詩《春夜喜雨》,師引導學生重點體會“喜”字。

九、背誦這首五言律詩。

十、佈置作業,拓展學習

蒐集幾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與同學交流。

《詩經》教案6

第一課時:詩經·靜女

教學目標

1、瞭解《詩經》的基本知識。

2、培養理解賦、比、興的表現手法在《詩經》中的作用的能力。

3、通過誦讀,激發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培養對祖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提高文化素養。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誦讀方法,讀出詩歌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感受詩歌表現的情感。

2、分析詩中的重章疊句手法。

難點:通過分析《靜女》中賦、比、興的用法,理解賦、比、興的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1、朗讀詩歌,疏通字詞的讀音,認真思考課後練習。

2、查詢有關《詩經》的知識,如作者、作品、評價性的文章。

3、查詢有關表達愛情和思家之情的詩歌、故事、樂曲。

以上三個預習作業,讓學生在個人查詢、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二、匯入新課

在流行歌當中現在愛情大多是通過歌唱出來的,如“愛你沒商量”、“死了都要愛”等等。同樣是愛情,在不同的時代就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我們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來表達男子對女子真摯、熱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來表達男子對女子刻骨銘心的思念。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關於愛情的古老詩歌,就是選自《詩經》的《靜女》。

同學們在國中階段就已經學習了很多的詩歌,而最早的詩歌總集是《詩經》。其實,我們在國中階段就已經接觸了《詩經》,大家還記得哪些詩歌是出自《詩經》的嗎?(《采薇》、《關雎》、《蒹葭》,課件出示重點詩句)今天我們也

將學習《詩經》中另外兩首詩歌,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詩經》。

三、《詩經》介紹

說起《詩經》大家在國中就有所瞭解。現在,老師要以小組比賽的形式來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

1、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名稱是什麼?(《詩經》)

2、它收錄的'是哪個時代的作品?距現在有多少年?(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3000年的歷史。)

3、一共收錄了多少篇詩歌?(305篇。)

4、這些詩歌是怎麼分類的?(分“風”“雅”“頌”三部分)

(1)“風”有十五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是當時人民的口頭創作,反映了社會的風貌和人民的喜怒哀樂,是《詩經》中的精華。

(2)“雅”分大雅與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

(3)“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5、這些詩的作者是誰?為什麼?

提示:沒有明確的作者,當時並沒有專業作家或詩人。

《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定,現存詩305篇。它最初稱為《詩》、《詩三百》、《三百篇》,到西漢被尊為儒家經典之後,才有《詩經》之稱。《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於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實主義傳統的源頭。

風、雅、頌和賦、比、興合稱為“詩經六義”。詩、書、禮、樂、易、春秋合稱“六藝”。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詩無邪。”

孔子:“詩可以興(聯想政教),可以觀(觀察得失),可以怨(諷刺政治),邇(近)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四、課文解讀

1、檢查學生朗讀情況,糾正字音:

踟躕(chí chú)姝(shū)俟(sì)彤(tóng)管煒(wěi)洵(xún)歸(kuì)荑(tí)說懌(yì)孌(luán)

2、教師範讀,指導朗讀的節奏:

提示:朗讀的節奏為二二式,咬準字音。例如: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3、檢查自讀效果。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點:(1)通假字

“愛”通“薆”:隱藏“說”通“悅”:喜愛“女”通“汝”:你的“匪”通“非”:不是“見”通“現”:出現“歸”通“饋”:饋贈

(2)邊翻譯全詩,邊初步整體瞭解詩歌的內容。全詩共分三章。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寫男子和心上人約好在城牆的角落見面,趕到了約會地點,卻沒見到美麗的女子,等待是一種幸福,等待更是一種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撓腮,不住徘徊。“搔首踟躕”讓人聯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樣子,一個痴情的、熱戀中的主人公形象躍然紙上。

第二章,寫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麼漂亮,她送給我的“彤管”那麼好看,熠熠發光,令人愛不釋手,寫出男子喜愛女子的美麗。

第三章,寫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給他的荑草,既好看又奇異,因為是女子從遠處郊野親手採來贈送給他的,所以格外地喜愛,寫出男子對女子誠摯的愛戀。

探討男子對女子所送的禮物有何評價?男子心目中的彤管和茅草哪個比較重要?(按照常理來說,彤管比荑草要貴重,但男主人公對受贈的彤管只是說了句“彤管有煒”,欣賞的是它鮮豔的色澤,而對受贈的普通荑草卻由衷地大讚“洵美且異”,顯然欣賞的不是其外觀而別有所感。原來,荑草是她跋涉遠處郊野親手採來的,物微而意深,重的是情感的寄託、表達。接受彤管,想到的是它鮮豔的色澤,那種“說(悅)懌”只是對外在美的欣賞;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異”,則是對她所傳送的那種有著特定內容的異乎尋常的真情的深切體驗,在我們看採,那已經超越了對外表的迷戀而進入了追求內心世界的諧合的高層次的愛情境界。而初生的柔荑將會長成茂盛的草叢,也含有愛情將更加發展的象徵意義。)

4、歸納主題: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明確:這首詩描寫了熱戀中的男女青年約會時極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極富寫實性,隻言片語,卻細膩、傳神地描繪了人物的感情變化:“我”從“搔首踟躕”,焦慮異常到“說懌女美”,愛不釋手。

刻畫了一個天真活潑、聰明可愛的少女和一個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生

動地表現了他們之間純真健康的愛情,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願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偽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五、人物形象分析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麼樣的呢?通過哪些語句可以看出來?

1、女主人公:

詩章中——首先,女主人公是嫻靜溫婉美麗的。詩章中直接交代了這一點,即“靜女其姝”、“靜女其孌”。其次,女主人公大膽開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女子的社會地位很低下,存在著嚴格的家長制,又要受到統治者的思想禁錮。男子婚娶尚且要經過家長包辦,媒妁之言等,何況是女子呢。詩章之中的女主人公不僅沒有遵守當時社會制度,待字閨中,等待媒妁之言、家長包辦,反而與男子私自約會於城之角樓,由此可見,女主人公大膽開放,具有叛逆反抗性。再次,女主人公情感細膩、委婉含蓄,但她活潑機靈,富有智慧。為什麼女主人公“愛而不見”呢?有這樣的可能——第一種可能:女主人公想通過隱藏一段時間,觀察一下,在當時,有沒有異常情況出現,不適合約會,有則不赴約,無則赴約;第二種可能:女主人公想通過隱藏一段時間,看看赴約的男子有沒有耐心反過來等她,值不值得自己的付出,值得就赴約,不值得就打道回府嘛;第三種可能:女主人公故意捉弄一下男主人公。綜合上面三種可能,透露出女主人公細膩、活潑機靈、富有智慧。而委婉含蓄可以從詩章的下半部分——她喜愛男主人公卻並不直言而借贈送“彤管”、“荑”表現出來。(先同學總結,後老師總結。)綜上所述,女主人公是一位嫻靜溫婉美麗、情感細膩委婉含蓄、具有反抗思想禁錮、活潑機靈而富有智慧的好女兒形象。

女:美麗、調皮、可愛。“靜女其姝““靜女其孌”、“愛而不見”、“貽我彤管”“自牧歸荑”。

2、男主人公:

詩章中——首先,男主人公是有愛心(愛慕之心)的。其次,男主人公是有誠心(誠信之心)的,如約而至。再次,男主人公是有耐心(忍耐之心)的。最後,男主人公是憨厚的。女主人公沒有出現,男主人公是“愛而不見,搔首踟躇”,急得他是撓頭、抓耳又撓腮,一副憨態可掬的樣子,可見其憨厚。(先同學總結,後老師總結。)綜上所述,男主人公是一位憨厚而有愛心、有誠心、有耐心的可

以讓女主人公託付終身的好男兒形象。

男:憨厚、痴情。“騷首踟躕”(憨厚、真誠以及見面前的焦灼、憂慮)、“說懌女美”“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痴情)。

六、表現手法

《靜女》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

①“賦”的表現手法。這是一篇愛情回憶錄,通過回憶,記敘了一對青年男女,戀愛雙方一次“城隅”幽會的一個片段情景。

②“比”的表現手法。詩章中以“彤管”、“荑”草之美比“靜女”之美。 ③“興”的表現手法。詩章中的男主人公是喜歡女主人公的,但他卻沒有直接說“我喜歡靜女”或“我喜歡你”,而是先說我喜歡“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草,然後才含蓄委婉地說“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因為喜歡靜女,才喜歡“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草,愛屋及烏。這裡,男主人公先說喜歡“有煒”的“彤管”、“洵美且異”的“荑”草,就是為了後來表達喜歡靜女。

④細節描寫。(女子)愛而不見,(男子)搔首踟躕。

細節描寫的表達效果:刻畫人物形象:女子,調皮;男子,急躁。表達思想感情:熱戀中男女真切、自然的感情

⑤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體現在描寫女子美麗上,對女子的喜愛等。 ⑥四言為主,採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即重複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使詩歌在音律上收到美的效果。

第二課時:詩經·采薇

學習目標

1.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進一步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2.研習文字,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並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3.進一步認識詩歌的文體特點,在把握情感的基礎上,能讀出詩歌的節奏、韻味。

學習重點難點

1.自行誦讀、翻譯,瞭解作品主旨,當堂成誦。

2.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字進行比較鑑賞。

學習重點

1.瞭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字、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學習過程

一、課前預習

佈置學生獨立預習,完成學習過程評價表。

歸納整理

1.學習本板塊時,你有哪些字不會讀?積累了哪些詞語?

2.你瞭解哪些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3你能背出《采薇》最後一節嗎?4標畫出詩中體現“古典的鄉愁“的句子,寫出你自己的感受。

思考感悟

《采薇》一詩表達了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哪些詩句最能表現這種情感?

發現創新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閱相關資料,找出古人對這兩句詩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評價:

課前檢查與反饋:

1字音2字形3解釋4加點字5翻譯下列句子

二、新課匯入

(從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匯入。生背誦)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裡,大陸在那頭。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於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迴腸。為什麼?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三、整體感悟

1自主學習《采薇》。

2全班交流,師生評點。

①誦讀(鼓勵學生進行誦讀競賽,並由學生去比較和評點,促進提高。)

四、合作探究

1分組討論:前後座四人為一小組,展開討論。

2由每一個討論小組推出代表發言,再由學生自已彙總補充修正。

①鄉愁出現的不同場景:

《采薇》寫的是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生活場景中的鄉愁。

②其它與鄉愁相關的詩句: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

③鄉思情結的內涵:

(師評: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義。故鄉常常被賦予的意義有:家、故鄉、故土、家園、家國、歸宿等;在比喻意義上,往往指向人的價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詩經》教案7

教學設想

這三首詩都是《詩經》中的名篇。,由於年代久遠,學生理解起來有飛定困難,因此,首先要求學生能夠理解每首詩的重點字詞,並在此基礎上,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方法。注意理解要和讀結合起來,以讀帶動理解,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感覺能力和詩歌鑑賞?’能力。背誦全部詩歌。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可以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引入新課。《在水一方》是一首電視連續劇插曲,是根據《蒹葭》改寫而成的。

二、介紹《詩經》

1、學生自行閱讀課文註釋①,瞭解有關《詩經》的基本情況。

2、教師補充:

《詩經)最早稱為《詩》或《詩三百》,漢代開始尊之為“經”,此後才稱為《詩經》。《風》也稱為《國風),包括周南、召南、衛、王、鄭、齊、魏、唐、秦、陳等15個地區的民間歌謠,共106篇,多是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多是貴族作品。《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等,共40篇,多是奴隸主貴族祭祀神明的樂歌。

《詩經》的內容豐富,它全面地反映了西周時代社會的面貌,特別是《國風》和《小雅》,很富有現實精神。它們控訴了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壓迫和剝削,描繪了人民的婚姻、愛情和勞動生活,表達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願望和要求,具有較強的思想和文學價值。《詩經》中的詩,句式以四言為主,多用重章疊唱的手法,並大量採用賦、比、興的手法,語言豐富多彩、樸素優美,音節自然和諧,很有藝術感染力。

三、朗讀課文疏通閱讀障礙

1、教師範讀課文,或者聽朗讀帶。

2、解決課文中重點字詞的讀音。

(1)學生結合課文註釋掌握部分字詞的讀音。

(2)教師補充強調:

雎鳩窈窕參差伊人雞棲於桀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然後分別朗讀這三首詩歌。

四、學習第一首《關雎》

1、男生齊聲朗讀這首詩。

2、理解。

要求學生結合註釋知其大意,然後教師幫助解決其中部分重點字詞。

補充:

(1)參差:長短不齊。

(2)悠哉;思念綿綿不斷。

(3)輾轉反側:翻來覆去。輾轉,來回轉動;反側,翻覆。

此處可以結合“課後練習三”進行理解。

3、探究。

要求學生思考:

(1)這首詩是怎樣抒發男主人公的相思之情的?

(2)這首詩中有大量的興句,想想這些興句對錶達詩歌的思想內容有什麼作用?

學生討論後明確:

(1)首章四句,寫男子愛慕和追求一個溫柔漂亮的女子,想和她結成配偶。次章八句,寫男子對女子相思到“寤寐求之”的程度。當“求之不得”時,則是“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他的思念之情達到了高潮。末章八句,寫男子因相思出現幻覺,彷彿同那個採荇菜的女子結成了美滿姻緣,表現出求而得之的歡樂。詩篇反覆吟唱男子對女子的思戀、追求過程,反覆表現女子採荇菜勞動的勤勞善良形象,感情熾熱、純真,體現出民歌樸實清新的風格。

(2)首章以雎鳥的成雙和鳴、相依相戀,興起淑女應配君子的聯想。次章以荇菜的左右無方,隨水而流,興起淑女之難求。末章以荇菜既得而“採之”“芼之”,興起淑女既得而“友之”、“樂之”。正是運用了興的手法,詩歌將人物內心的感情較好地揭示出來了。

4、背誦全詩。

五、學習第二首《兼葭》

1、女生齊聲朗讀這首詩。

2、理解。

要求學生結合註釋知其大意,然後教師採用學生提問的方式解決其中疑難字詞。

3、探究。

要求學生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詩是怎樣表現詩人執著的愛情追求的?

(2)請仔細思考體會:這首詩各章的基本內容是相同的,僅僅是換了幾個詞語,你認為這樣寫是否重複?為什麼?請簡要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討論後明確:

(1)一是從內容來看,每章前兩句寫景,點明節令,烘托氣氛;後六句寫尋求“伊人”的情況。全詩迴旋三疊,反覆歌詠。詩人熱烈地追求其所愛慕的“伊人”,雖然在大河上下反覆尋求,可望而不可即,歡晤受阻,仍然神魂顛倒,執著專一。二是注意景與情的結合。全詩情調悽婉動人,已經朦朧深邃。蒼蒼的蘆花,露結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見之無蹤的伊人……這一切都與詩人的彷徨失望和執著追求融為一體。

(2)並不重複。

4、請學生快速閱讀“課後練習三”,參照這一習題翻譯《關雎》的形式,自己選取《蒹葭)中的任一章節,翻譯成現代詩歌。

注意,這道題目難度很大,因此,在學生解答時,教師要作出適當的指導。對於學生所寫的,注意肯定其中寫得好的句子既可,並不要求全篇都必須寫得很精彩。要以激發學生興趣和引導學生理解為目標。

5、背誦這首詩。

六、佈置作業

熟讀並背誦這兩首詩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指名學生試著背誦《關雎》和《蒹葭》

二、學習《君子于役》

1、教師朗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這首詩。

3、結合註釋,學生相互交流,理解這首詩歌的基本意義。

教師補充:如之何勿思:怎麼能不思念呢?如之何,相當於如何、怎麼。

4、探究。

(1)注意,“不知其期”、“不日不月”、“曷至哉”、“曷有其恬”、“苟無飢渴”等幾句,包含了思婦怎樣的心理活動?請仔細體會。

(2)這首詩是怎樣運用景物來渲染思婦內心感情的?

(3)這是一首閨怨詩,這樣的詩可以說是舉不勝舉,你能再舉幾例嗎?

學生討論後明確:這首詩,通過一個山村婦女對久役不歸的丈夫的深切懷念,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繁重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怨恨。全詩共兩章,首章側重寫女主人公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末章側重抒發女主人公對丈夫的關懷心情。

(1)都包含著思婦對丈夫無限的思念、關懷、憂慮的曲折複雜心情。

(2)用日暮黃昏的景象襯托主人公的迷茫悵惘之情,從而構成了一種深沉綿邈的藝術境界。整個畫面樸素逼真,富有生活氣息和山村情調,很好地烘托出主人公內心的情感,並使這種感情變得更加纏綿悱惻。

(3)略。

5、請學生快速閱讀“課後練習三”,參照這一習題翻譯《關雎》的形式,自己選取《君子于役》中的任何一章節,翻譯成現代詩歌。

6、背誦《君子于役》。

三、指導學生朗讀這三首詩

四、課文學習總結

五、佈置作業

《詩經》教案8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瞭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結合課文下的註解疏通文字。

教學難點 對詩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別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學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為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詩歌財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李清照等等這些偉大詩人的名字,幾乎已是家喻戶曉,他們的許多優秀詩句在今天已是膾炙人口。飲水思源,當我們順河而上追其源頭時,便會看到那閃爍著耀眼光輝的起點,這起點就是作為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今天,就讓我們一道來探究一下這源頭裡的無窮奧祕吧!

二 、瞭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註釋①,可設計問題幫助學生儘快掌握重點知識:

1、《詩經》反映的是我國哪個歷史時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詩,為何後來又被改稱為《詩經》呢?

3、《詩經》是按照怎樣的體例編輯的?

教師明確:

1、(略)

2、此乃主要是漢代學者認為《詩經》為儒家創始人孔子所編輯,故將此視為儒家經典,因此,稱其為《詩經》。

3、(略)

(二)教師補充介紹:

《詩經》中普遍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教材第30頁練習中對此有解釋)。下面重點解釋“比”和“興”。高中舊教材中曾選用了一首《碩鼠》便是運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詩。其詩作者將奴隸主喻為大老鼠。詩人發出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的憤怒控訴;《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漣漪”,可將它當作“興”的使用,即作者言黃河之水是“假”,控訴剝削者的行徑是“真”;另外,《關雎》一詩的開頭兩句詩,更是典型的“興”。作者言“鳥情”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單元第七課《孔雀東南飛》一詩中的開篇那兩句詩:“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據對上述解釋的理解,同學們在學習完《氓》這首詩後,做一做課後練習第二題。

三 、引導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瞭解三首詩的基本內容

(以便於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問題:

1、三首詩寫的各是什麼內容?

2、從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對那首詩更感興趣?為什麼?

四、導讀全詩,疏通文字

(一)教師範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課件)

1、學生給生字注音

2、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二)學生自讀,並結合課下註解掌握詩中詞義。

(三)學生分別將三首詩口頭譯成現代漢語(可分組進行,每兩至三組負責一首詩的翻譯)。

五、佈置作業

1、熟讀三首詩,掌握詩的內容。

2、預習課後練習一、二兩題。

板書設計

《詩經》三首

一 、題解:

1、《詩經》簡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風、雅、頌;

賦、比、興。

2 、各詩內容:《氓》 家庭生活;

《無衣》 軍旅生活;

《靜女》 愛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本詩的藝術特色和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對詩歌藝術特色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 、檢查作業(由解答《氓》所運用“興”的手法一題而匯入)

二 、組織學生討論

如果刪去《氓》的三、四章,即“興”的內容,是否會影響本詩的藝術效果和思想性的表達?《無衣》和《靜女》在上述兩方面可以為我們提供怎樣的幫助?

三 、教師點撥歸納

1、藝術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興詩句是在用自然現象對照女主人公的戀愛生活變化,而從“其葉沃若”到“其黃而隕”,是否恰恰象徵著戀愛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轉變呢?由此還可生髮出諸多聯想。《無衣》運用反覆吟唱的手法,意在強化那種軍人責任感的目的。《靜女》在細節描寫上既做到了絲絲入扣,又為讀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氓》中夫妻情感上的危機;《無衣》中軍人特有氣質的顯現;《靜女》中青年男女戀情上的真誠,這些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無盡的思考。

四、 佈置作業

背誦《無衣》《靜女》全詩和《氓》的前兩章。(根據課時情況,亦可當堂布置背誦並加以抽查)

板書設計

藝術性 :“興” 反覆吟唱 細節描寫

思想性:《氓》痛斥了負心丈夫的薄情寡意

《無衣》歌頌了軍人的偉大精神

《靜女》歌頌了美好的愛情世界

《詩經》教案9

教學目標:

⑴瞭解《詩經》有關常識

⑵學習氓,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

⑶背誦三首詩篇

重點難點

2、體會詩中重章疊句的形式即《詩經》的表現手法。

3、掌握下列字、詞的音和義:臣鳩、窈窕、逑、荇萊、寤寐、蒹葭、無、恬、渙、塒、址、桀。

教學時數:

3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讀準下面加點的讀音。

2.,對照課文註釋翻譯這三首詩。

一導語設計

《詩經》

同學們雖然沒有學習過,但是你們至少聽說過,甚至還會背誦其中的詩句。比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一首十分出色的戀歌;比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寫的是離家時的依依惜別之情,歸來時的悲慼之感。再如“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相思之苦表現的如怨如訴深切纏綿淋漓盡致等等。正所謂“聞名不如見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認識它。

二《詩經》簡介

(這一部分書上註釋①都有,可以給出兩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己看。老師用提問的方式總結即可)

⑴性質: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六藝”之一。本來只稱《詩》後來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

⑵體制和內容:

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首包括風、雅、頌三部分。“風”,大部分是民間歌謠,;“雅”,大都是貴族作品,;“頌”,都是。《詩經》的精華是民歌部分,它鮮明地表現人民的愛憎及他們的反抗鬥爭,真實反映當時社會的面貌,,《詩經》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它是詩歌文學的鼻祖,為我國古典詩歌奠定了現實主義基礎。

⑶藝術表現手法:

賦比興

(教師在此無須多介紹,在具體研習時結合例項講解)

三、整體把握

(1)老師範讀課文,學生聽讀。結合註釋,掃除文字障礙。

(2)學生自由誦讀,討論詩歌的形式上有什麼特點?初步感知詩歌的形式特點。

(老師總結)

①題目取自於句首,並不是標題,不能代表詩篇的內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讀成“2/2”節拍

③採用疊章的形式,即重複的章節,意義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變。

④為獲得聲韻上的美感。採用了雙聲、疊韻、疊字的語彙。

(3)學生結合誦讀提示再一次朗讀三首詩歌,自由誦讀。

⑷整體感知,概括每首詩的主要內容。

《衛風·氓》是一首敘事詩,一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女主人公從戀愛,結婚到被棄的經歷。

《秦風·無衣》是一篇軍中歌謠,表現士兵團結一致,同仇敵愾的昂揚鬥志和愛國精神。

《邶風·靜女》寫男女幽期密約的情形,其中主人公

大膽熱烈的愛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

《詩經》教案10

《氓》

詩經——《氓》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

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

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

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幃裳。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

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於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xiǎn)狁(yǔn)之故。不遑(huáng)啟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yōu)止。

憂心烈烈,載(zài)飢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pìn)。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huáng)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mù)業業。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騤(kuí)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féi)。

四牡翼翼,象弭(mǐ)魚服。豈不日戒?玁狁孔棘(jí)!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yù)雪霏(fēi)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教學目的】

1、理解《關雎》所表現的青年男子對美麗善良女子的熱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摯美好的愛情生活

2、瞭解作品所運用的反覆和賦、比、興手法

【教學重點】

詩歌的反覆吟唱所表現出的情感

【教學難點】

比興手法的運用。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文學常識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間產生的詩歌作品305篇,當時稱為《詩》,又稱《詩三百》。到了漢代,被尊為儒家經典,才定名為《詩經》。《詩經》按體裁分為“風、雅、頌”三類。而“風、雅、頌、賦、比、興”,《毛詩序》稱之為“六義”。《詩經》由於其內容豐富,在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都有重要地位。它的廣泛而深刻地描寫現實、反映現實的精神,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

二、學習《關雎》

1、老師範讀課文,學生跟讀,解決字詞。

2、學生看註釋,藉助工具書,老師點撥,弄清課文的意思。

首章從對雎鳩的和鳴,觸動了男女愛慕的心情,聯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第二章再用採荇起興,接著步步加深地描述日夜思念,夢寐以求的心情。重疊“遊哉”,用以表現思念之深;“輾轉反側”,形象地寫出了求而未得時的苦悶焦躁。

第三章用了類似第二章的復疊方式,意思卻有進一步發展。男子以音樂挑動女子,博取她的歡心,借美妙的音樂,達成美滿婚姻。

3、討論全詩用了“興”的表現手法。

4、主題歸納:

《關雎》是一篇民間情歌,描述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願望,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們生活中真實感受到的,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抒發的感情熱誠真摯、純潔樸實,全無庸俗虛偽之態,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純真之美。

三、學習《蒹葭》

1、老師範讀,學生跟讀,然後自讀。

2、學生看註釋,老師點撥,弄懂課文的意思。

⑴通過“溯洄”“溯游”的連用,側面刻畫了詩人追求的一往情深與執著、內心的焦急與憂愁。再結合最後的“宛在”,由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得到的始終卻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這種一往情深與執著帶來的無盡的惆悵。

⑵虛實相間,富於朦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萬萬、彼此不同,是為虛也;詩人的追求是實的,感情的惆悵悽切是實的。虛實相間給了本詩巨大的想象空間。

⑶通過“重章疊句”的運用、押韻、疊詞,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齊整、音律的優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詠三嘆之效;另一方面,通過三次重複“溯洄”、“溯游”、“宛在”、“所謂伊人,在水……”,以及“為霜”、“未晞”、“未已”的變換,都側面刻畫出了詩人等待時間之長、追求之堅持不懈,並通過這種復現增加了全詩惆悵悽迷的興味。

⑷《蒹葭》這首詩的每章開頭的前兩句都是寫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蒹葭悽悽,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末已”。這些景物描寫給人展現了秋天的清晨,河邊的蒼蒼蘆葦沾滿了霜露的景象,給人以蕭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熱戀者感到分外的淒涼,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戀人,於是他去尋找“在水一方”的戀人。因此這每章開頭的前兩句是“興”,從而引起正文。

⑸描寫了河水的蒼茫浩淼、飄忽不定,更寫出了它把詩人與“伊人”隔絕造成的痛苦與無奈。

⑹善於營造意象。所謂意象,指客觀物象經創作主體獨特審美活動而創造出來的固化的一種藝術形象,是主體與客體、心與物、意與象的有機融合,是主觀情思與客觀物象相融合的產物,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或藉助客觀物象表示的主觀情意。

中國古典文學中亦不乏意象,如歲寒三友、四君子、杜鵑、蓮花、菊花、灞橋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烏啼等等。

四、小結

五、佈置作業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開始,我啟發學生領讀,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已有經驗,注重了資源開發;在生字教學中,抓住字詞,紮實訓練,夯實基礎。然後讓學生自由質疑,引發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學習交流,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和生成。符合學生心理需要,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抓住“讀”的根本,結合古詩情境美的特點,積極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理解感悟。然後讓學生反覆吟誦,感悟詩句的意境,培養讀書能力,激發閱讀興趣。

寫字教學環節,讓學生自主寫字,注重提高學的生觀察能力和書寫水平。

本節課的背誦堅持以讀為本,促進學生感悟。

1、採用自讀、對讀、齊讀、表演讀等方式,引導學生誦讀,背誦。

2、出示畫面,引導觀察,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讀背。特別注意指導學生讀出詩的韻味。注意韻尾“流、柔、頭”的讀法。

《詩經》教案11

【學習目標】

1、瞭解並掌握《氓》的故事情節,《詩經》的文學常識和現實主義風格

2、熟讀課文,分析比興手法的表達效果,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瞭解古人對真摯愛情的嚮往

【重點難點】

1、學習《氓》作為敘事詩的特點和對比手法的使用。

2、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學習內容】

[知識連結]

1、題目解說

《氓》是《詩經·國風·衛風》中最為有名的“棄婦詩”。從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戀愛風氣比較自由,桑間濮上,幽期密約,用詩歌表達情愫,以選擇配偶。同時,封建意識正在發展,男尊女卑之風已形成。婦女逐漸喪失了經濟上和人格上的獨立而處於從屬地位。閱讀這首帶有敘事性質的長詩,不僅可以對先秦人們關於愛情、婚姻的觀念及其社會狀況做個管窺,且可瞭解我國詩歌在童年時代達到了怎樣的藝術高度。

2、作品簡介

《詩經》是我國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紀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中期的500年間的古代社會生活。原本只稱《詩》,是儒家的經典之一。(儒家奉有“四書”“五經”,“四書”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指《詩》《書》《禮》《易》《樂》《春秋》)成書於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

《詩經》按其表現內容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風”又稱15國風,大都是民間的歌謠,它和屈原的《離騷》後人經常把它們並稱為“風騷”,本用來指兩大文學流派,後人多用來指文人如“遷客騷人”。但是再後來的許多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風騷”其意卻大相徑庭,如“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身量苗條,體格風騷”“賣弄風騷”等。“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宮廷樂曲歌詞。它是一種正統音樂。“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按表現手法來分可分為賦、比、興三類。

“賦”,明代文學家朱熹解釋:“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如“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詩經》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於變化。如《氓》用桑樹從繁茂到凋落的變化來比喻愛情的盛衰。 “興”是《詩經》乃至中國詩歌中比較獨特的手法。 “興”字的本義是“起”,因此又多稱為“起興”,對於詩歌中渲染氣氛、創造意境起著重要的作用。《詩經》中的“興”,用朱熹的解釋,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藉助其他事物

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它往往用於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有時一句詩中的句子看似比似興時,可用是否用於句首或段首來判斷是否是興。

[課前預習]

1、積累字詞

匪:fēi愆:qiān將:qiāng載:zài於:xū說:tuō徂:cú湯:shāng裳:cháng靡:mǐ隰:xí角:jiǎo

2、通假字:

氓之蚩蚩(通)將子無怒(通)

于嗟鳩兮(通)猶可說也(通)隰則有泮(通)不可說也(通)3、古今異義:

(1)送子涉淇,至於頓丘

(古義:;今義:)

(2)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古義:;今義:)

(3)將子無怒,秋以為期

(古義:;今義:)

(4)不見覆關,泣涕漣漣

(古義:;今義:)

(5)自我徂爾,三歲食貧

(古義:;今義:)

(6)女也不爽,士貳其行

(古義:;今義:)

(7)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古義:;今義:)

(8)氓之蚩蚩,抱布貿絲

(古義:;今義:)

(9)爾卜爾筮,體無咎言

(古義:;今義:)

(10)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古義:;今義:)

【賞析課文】

這是一首敘事詩,它以一個女子自述的口吻,講述了自己的婚戀悲劇。全詩六章,每章十句。

1、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2、在第一節中,詩作的敘事節奏頗似電影蒙太奇手法,選取了三個視覺效果極強的場面來表現。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這三個場景。

3.氓最初給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4.氓是如何來提親的?女主人公怎樣對待他,是否馬上答應了他?

5.男主人公是如何回覆女主人公的話?婚事是否談成?

6、提問:在這些場景中表現了兩人什麼性格?姑娘與心上人約定了婚期,在漫長的等待中,姑娘是什麼樣的表現?

7.結婚前氓做了什麼?結果如何?

8.結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9.女主人公為什麼突然寫到“桑樹”葉落前和葉落後的變化,這是什麼手法?

10.女主人公對女子發出什麼感慨?

11.女主人公婚後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12.周圍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

13.婚後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4.最後一段中女主人公對男子表現出一種什麼態度?“淇則有岸,隰則有泮”在這裡有什麼作用?暗含什麼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現出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人物形象及詩歌主旨分析】

1.《氓》女主人公為什麼會被遺棄呢?(這一樁婚姻悲劇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並從課文中找出具體的依據來證明你的觀點。一般的觀點有以下四種。①“士”之變心說:情節“不見覆關”的暗示性(根據蚩蚩、旦旦、貿、車、不見等詞進行推斷);“士貳其行”“土也罔極,二三其德”的顯示性。這一切告訴我們“士”的變心是關鍵原因。②社會道德說:“秋以為期”“以望復關”可見他們是自由戀愛的,為當時的社會道德所不容,“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即:社會輿論)③社會制度說:情節為“抱布貿絲”至“以我賄遷”,“三歲食貧”“漸車帷裳”,“士”騙取了錢財,生活由貧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築在經濟上,正如恩格斯所說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錢關係。(女子沒有獨立的社會和經濟地位,只能依附男人)④年老色衰說:情節為之“氓之蚩蚩,抱布貿絲”,“三歲為婦”,年老色衰,引起“士”變心。你認為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原因?以上原因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味地指責“氓”的不道德。你認為能一味地指責“氓”的不道德嗎?請你聯絡文章的內容,結合你的認識、感受以及我們今天的時代,談談你的看法。

答:

2、以“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可以寫給氓或女子)

3、如何看待課文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女主人公婚變後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

4、“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這兩句話揭示了當時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課堂小結與反思】

【課後作業與練習】

一.基礎檢測

1.下面有關《詩經》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B.《詩經》編成於戰國時期,共305篇,又稱為“詩三百”。

C.“詩經六義”是指賦、比、興、風、雅、頌。

D.“國風”,有15國風,大都是民間歌謠;“雅”分大雅、小雅,是宮廷樂曲的歌辭;“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宗廟祭禮的民歌。

2.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修我矛戟(jī)說懌女美(yì)

B.與子同袍(páo)爾卜爾筮(shì)其水湯湯(tāng)靡有朝矣(zhāo)

C.匪我愆期(qiān)于嗟女兮(jiē)漸車帷裳(cháng)體無咎言(jiù)

D.于嗟鳩兮(xū)將子無怒(jiāng)猶可說也(yua)士也罔極(wǎng )

3、下列句中劃線的字形有誤的一項是()

A.來即我謀其黃而隕言笑晏晏

B、修我戈矛咥其笑矣士貳其行

C、爾卜爾筮匪我愆期士也罔極

D、總角之宴于嗟鴆兮隰則有泮

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句【 】

A.為了趕在學術會前完成論文,他夙興夜寐,辛辛苦苦忙了一個月。

B.軍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

C.商店經理信誓旦旦地說:“我們的商店無假貨。”但一檢查,幾乎全是假貨。

D.香皂買回來後,屢試不爽,氣得我奔向商店,大呼:“退貨!”

5.對下列各句中的加粗詞語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匪:非,不是

B.女也不爽,士貳其行爽:爽快,乾脆

C.匪我愆期,子無良媒愆:拖延

D.以爾車來,以我賄遷賄:嫁妝

6.對下列各句的解釋,有誤的一項【 】

A.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請你不要生氣,把秋天訂為婚期吧。

B.既見覆關,載笑載言——終於又看到了你,就又說又笑。

C.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姑娘沉溺在愛情裡,就無法勸說了。

D.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多年來做你的妻子,家裡的勞苦活兒沒有不幹的。

7、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題目。

召南?鵲巢

維鵲有巢①,維鳩居之②。之子于歸,百兩御之③。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④。之子于歸,百兩將之⑤。

維鵲有巢,維鳩盈之⑥。之子于歸,百兩成之⑦。

註解:①(維鵲有巢)維,語助詞,無實義。鵲,喜鵲。②(維鳩居之)鳩,斑鳩。居,侵佔。 ③(百兩御之)兩,同“輛”。御,迎接。④(方)佔有。 ⑤(將)陪送,護衛。⑥(盈)滿、⑦(成)完成。這裡指結婚禮成。

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註釋: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樣子。②灼灼:花朵色彩鮮豔如火;華:同花。③之子:這位姑娘;于歸:姑娘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女子的歸宿,故稱“歸”。 ④宜:和順、親善。 ⑤蕡:肥大。有蕡即蕡蕡。⑥蓁:葉子茂盛。

(1)對詩中有關詞句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A、“之子于歸”指姑娘新婚出嫁,找到了歸宿。

B、“百兩御之”指迎親的車隊數量之多,可見其富有。

C、“宜其室家”祝願新郎新娘有美好的生活。

D、“宜其家人”是指新娘應該能適應新的家庭生活。

(2)對兩詩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鵲巢》是一首悽苦悲怨的棄婦詩。

B、《桃夭》是一首歡樂祥和的頌婚詩。

C、兩首詩在結構上都是重章復唱,各章節所表達的都是同一個意思。

D、兩首詩都運用了比喻兼起興的手法,顯得生動而有情趣。

(3)按要求指出兩詩中的比喻含義:

“鵲”喻指___,“鳩”喻指_____ _;

“桃華”喻指___ _,“桃實”喻指___ __,

“桃葉”喻指__ ___。

(4)由於兩詩的流傳影響,後來衍化出了兩個使用很廣的成語,請寫出這兩個成語並解釋其常用義。

《詩經》教案12

一、引入課題:(播放幻燈片2)

愛情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元好問有一問倒千古的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許?”在中國古典詩詞中,也有許多與愛情有關的詩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頻洲”!

今天我們要一起欣賞的作品,是《詩經》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播放幻燈片3)

二、初讀詩文:感受音韻美,感知詩歌內容。

(一)感受音韻美(播放幻燈片3)

1.全班齊讀詩歌,要求學生結合上一課時介紹的關於《詩經》的藝術特點,體會《蒹葭》的音韻美。

2.聽學生朗讀後,教師正音,給學生思考討論的時間,請學生自由發言,說說作品的音韻美是如何表現的?

3.教師明確:《蒹葭》的音韻美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都是四言句,朗讀時採用“二二”拍,聽起來很整齊;

(2)作品押韻:第一章押“ang”韻,韻腳有蒼、霜、方、長、央

第二章押“i”韻,韻腳有萋、晞、躋、坻

第三章押“i”韻,韻腳有已、涘、沚

(3)運用疊詞,如:蒼蒼、萋萋、采采;運用疊章,統一內容的反覆詠唱,這樣有一唱三嘆的美感

4.請男女生交錯進行朗讀,把自己體會到的音韻美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

(二)(播放幻燈片4)感知內容

1.聯絡舊知識:我們知道詩歌有寫景詩、敘事詩、抒情詩、詠物詩等型別,那麼《蒹葭》屬於哪一類的作品呢?(——抒情詩。)抒什麼情?(——愛情)是不是這樣?我們來看看原文吧。

2.請學生結合註解,儘量用優美的語言翻譯作品第一章的內容後,引導學生對比第二、三章的內容是否是第一章的重複?學生討論發言後,教師明確:三章所寫的內容是相同的,表現了一位痴情男子對心上人的愛戀、追求和求之不得的傷感。

三、(播放幻燈片5)聽讀詩文:現象詩歌的畫意美。

1.引導:

唐代的王維,不僅是有名的詩人,也是一位出色的畫家。人們曾用這樣的話語讚譽他的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詩情畫意”這四個字從來就是密不可分的,《蒹葭》正是這樣一幅精美的圖畫。下面,請先聽老師配樂誦讀,大家邊聽邊想象,看看腦海中會有怎樣的畫面?

2.教師配樂朗誦,學生閉目自由想象。

3.小組自由討論、溝通、交流

4.個學習小組選派一位同學描繪自己腦海中的畫面,教師明確描繪時應達到的要求:有什麼景物?有什麼人物?他們的衣著打扮?各自的活動?而且發言時應該用一段話來描繪給大家欣賞。

5.審美提升:

剛才大家精彩的描繪,再一次證明了“一千個讀者心目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咱們所想象的“伊人”,都有每個人的審美情趣,並不統一。之所以能讓大家產生這麼豐富的聯想,應該歸功於誰?——應歸功於作品本身!因為它給我們讀者留下了適當的藝術空白:“所謂伊人”,從頭到尾都沒有清晰過她的面容,從來都沒有正對過讀者;她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遠在天邊;她似乎無影無蹤,又忽然出現在水中的小洲。這簡直像鏡中花、水中月,她如夢似幻,若隱若現。

這就是整首詩所表現的朦朧美、神祕美、含蓄美,而詩又貴在含蓄,將最濃烈的愛戀用最不搶眼的色調、最不華麗的辭章表現出來,得確是詩中的精品呵!

四、(播放幻燈片6)賞讀:體味詩歌的情感美。

1.請男女生各一人完成朗讀,同學們一起體味作品流露的各種情感,說說這些情感是通過怎樣的方式表達出來的?

深深愛戀——白露為霜、未晞、未已——痴痴守望

執著追尋——道阻、長、躋、右,溯洄從之、溯游從之——不畏險阻

失意傷感——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求而不得,可望而不可及

4.審美提升:

男子用情很深,深秋時節,靜物是蕭瑟的,色彩是暗淡的;深秋時節,秋水是寒冷的,清晨是徹骨的。那滴滴打在蘆葦從中的寒露,也是痴情男子對心愛的“伊人”求之不得而之後落下的傷心的眼淚吧?

那麼,除了追求美好的愛情時會出現這樣的情感體驗,對哪一些事物的追求也有相同的感受呢?學生討論後,教師明確:可貴的親情、純真的友情、美好的理想、心愛的事業等。

5.全班再讀詩歌,表現情感美,配樂。

五、(播放幻燈片7,點選超級連結)品讀:欣賞flash歌曲《在水一方》,鄧麗君演唱。要求學生將畫面中的情境與剛才自己所想象的情境對照,全身心的體味詩歌各個角度的美。

六、(播放幻燈片8)創讀:播放背景音樂,鼓勵學生自由放聲朗讀,要讀出自己的個性美!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創讀比賽。

附板書設計:

蒹葭

四字句二二拍詩情畫意

ang韻整齊戀尋傷

押韻i韻景物?人物?

i韻白露為霜未晞未已道阻長躋右水中央坻沚想象

音韻美

疊詞:蒼蒼痴痴守望不畏險阻可望而不可及

萋萋

采采一唱三嘆朦朧美

愛情

神祕美

理想

事業

友情

親情

重章:反覆吟詠

《詩經》教案13

學習目標

1、能說出《詩經》的基本常識,感受其樸實清新的藝術風格。

2、能說出兩首詩表達的美好情感,當堂背誦兩首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學習

1、查閱《詩經》的相關資料,瞭解與之有關的文學常識。

2、熟讀兩首詩,對照註釋理解大意,在有疑問之處作記號。

課堂學習

匯入:(背景音樂《在水一方》)

愛情是人類最偉大的情感之一,也是文學作品的一大主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廣為後人引用,“在水一方”被瓊瑤作為書名,後又寫成歌,而它們都出自於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今天我們就來領略一下這薰陶了不計其數的文人的儒家經典。

一、《詩經》知多少

學生交流查閱的相關資料,整理成百字以內的簡介。

學生髮言,補充。

教師總結相關文學常識。(如:《五經》、“六義”)

二、四讀《關雎》

一讀:讀通詩句

學生自由朗讀一遍。

請一位學生朗讀全詩,再由其他學生糾正字音、停頓上的錯誤。

齊讀全詩。

二讀:讀懂詩意

對照註釋再讀詩句,在小組中提出不理解的詞句並進行討論,小組推選代表發言,交流討論結果和不能解決的問題。

用自己的話說說對這首詩的理解。

教師在其間做好啟發、指導工作,糾正學生錯誤,肯定學生言之有理的個性化理解。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全詩。

三讀:體會情感

學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讀詩句,注意詩句的重音、節奏。

小組推薦的代表參加朗讀比賽,學生評委評論是否讀出感情,應該讀出怎樣的感情,應該怎樣讀才能讀出感情。教師在其間作好必要的提點。

在古樂的配合中優勝者領讀一段,其餘的段落由全體學生齊讀。

四讀:品味詩韻

討論:這首詩的魅力在哪裡?可從內容、寫作多方面分析。

學生小組討論,代表發言。

教師總結。

背誦全詩。

三、自讀《蒹葭》

依照四讀《關雎》的方法(讀通詩句-讀懂詩意-體會情感-品味詩韻)自讀《蒹葭》。

四、背誦兩首詩

個別背誦、小組背誦、齊背相結合。

課後作業

在以下兩題中任選一題。

1.在《關雎》《蒹葭》中任選一首自選一個角度寫一段文學評論。

2.用優美的語言改寫《關雎》或《蒹葭》中任意一段。

附錄資料:

《關雎》《蒹葭》比較賞析

《蒹葭》是《詩經》中表現“朦朧美”的名篇。這首詩和《關雎》都可以看作愛情詩,但是無論從風格上還是從表現手法上都有著很大的差別。

《關雎》一詩著重於“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伊人正姍姍而來,且行且望,望穿秋水,苦苦追尋,伊人彷彿就在不遠處的水中陸地上,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覆詠歎,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情感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情感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物件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寫主人公的形象,則著力寫他的遠望。一開始,他若有所思地站在水邊,向對岸望去,看到他所愛慕的那個姑娘正向水邊走來,心裡很高興;可不久,蘆葦擋住了他的視線,看不到她了。他以為那姑娘正向上游走去,也就沿著河岸向上走;走了長長的一段艱難而又曲折的路,卻依舊是什麼也沒有看見。他不灰心,又折回來去追尋她,最後終於看到她正站在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這時他內心便充滿了喜悅。十分明顯,主人公跟那姑娘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遠地望見她,便感到心滿意足。這種愛是“朦朧”的,它的動人之處也正在於“朦朧”和距離感。

《詩經》教案14

教學目標

1、瞭解關於《詩經》的基本知識。

2、反覆朗誦詩歌,理解詩歌中蘊涵的思想感情。

3、揣摩體會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提高詩歌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誦詩歌,並能背誦詩歌。

2、理解詩歌中蘊涵的思想感情,學會鑑賞詩歌。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1、三到四名學生介紹自己所瞭解的《詩經》。

2、教師補充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彙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約五百多年間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滅商以後產生的。《周頌》的時代最早,是貴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廟樂歌、頌神樂歌為主,也有描寫農業生產的詩歌。《大雅》祭祀和宴會的樂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願望的諷刺詩。《小雅》內容一部分與《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國風》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詩。

《國風》是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覆詠歎,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頌》有40篇,《雅》有105篇,《風》的數量最多,共160篇,合起來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數,常說“詩三百(篇)”。

二、整體感知

1、《關雎》、《蒹葭》在《詩經》中的地位。

《關雎》是“周南”裡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於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詩歌所表達的感情質樸、真率,千年後讀起來,還是那麼清新動人。

《蒹葭》屬於秦風,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獨標一格,與其他秦詩大異其趣,絕不相類,是一篇玲瓏剔透纏綿悱惻之作。

2、教師範讀

課文朗讀

教師範讀詩歌,用以感染學生。範讀之後,再一句一句地領讀,使學生能讀得比較順暢,從而貫通詩意。

3、學生齊讀詩歌,深入領會詩意。

三、研讀賞析

精讀《關雎》,思考下列問題:

1、詩歌表達了主人公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詩歌寫了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

2、全詩從內容上可以分為幾章?

明確:可分為三章。首章見物起興,直寫自己的愛情和願望。次章寫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寫願望實現時的歡樂之情,實際上是嚮往之辭。

3、這首詩歌主要採用了哪些表現手法?

明確:這詩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興寄。所謂“興”,即先從別的景物引起所詠之物,以為寄託。是一種委婉含蓄的表現手法。這種手法的優點在於寄託深遠,能產生文已盡而意有餘的效果。這首詩還採用了一些雙聲疊韻的連綿字,以增強詩歌音調的和諧美和描寫人物的生動性。

四、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這兩首詩。

2、預習課後練習三。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

分小組背誦詩歌,教師抽查。

二、研讀賞析

精讀《蒹葭》,思考下列問題:

1、全詩三章,每一章在表達方式上有什麼共同特點?

明確: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寫景,後六句抒情。全詩熔寫景、抒情於一爐。

2、詩歌描繪了一種怎樣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境?

明確:“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展現了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悽清落寞的情調。詩人抓住秋色獨有的特徵,不惜用濃墨重彩反覆進行描繪,渲染深秋空寂悲涼的氛圍,以抒寫詩人悵然若失而又熱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3、詩歌運用了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在感情的表達上有什麼作用?

明確:詩歌三章只換了幾個詞,內容基本相同,也極為單純,寫古今中外“永恆”的題材,男女戀愛。而且僅選取一個特定的場景:在那麼一個深秋的清晨,有位戀者在蒹蒼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復,神魂顛倒,心焦地尋求他思戀的戀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給予人的美感卻非常豐富,使表達的感情愈來愈強烈。也體現了詩歌詠唱的音樂特點,增強了韻律的悠揚和諧美。

三、拓展延伸

1、《關雎》和《蒹葭》在風格和表現手法上有何不同?

《關雎》一詩著重於敘事,我們從詩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夥子從愛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這樣一條線索。《蒹葭》中卻沒有明確的故事,第一章就寫到主人公隔水遠望,苦苦追尋,伊人卻若即若離。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覆詠歎,突出追尋之路的艱險與漫長,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綿長持久,表現出主人公不能夠走近“伊人”,又永遠點亮希望的感情狀態。與《關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韻味更濃郁。

在藝術手法上,《蒹葭》比《關雎》“興”的特點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用作起興的事物與所要描繪的物件形成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開頭寫秋天水邊蘆葦叢生的景象,這正是“託象以明義”,具有“起情”的作用,因為蘆葦叢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會呈現出一種迷茫的境界,這就從一個側面顯示了詩的主人公心中的那個“朦朧的愛”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並無交往,甚至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夠遠望,便心滿意足。“朦朧”和“距離”正是這首詩的動人之處。

2、完成課後練習題三

《關雎》和《蒹葭》: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渴望。

《木瓜》:情人之間互贈禮品,作為永結恩愛的信物。

學生可根據理解談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合乎情理即可。

四、作業

完成課後練習題一。

《詩經》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積累字詞,瞭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2.學習詩中的融情於景、比興及重章疊唱的手法並體味其產生的藝術效果。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分析《氓》詩中的女主人公形象。

2.探究《氓》詩中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原因。

3.揣摩《采薇》詩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體會徵人久戍思歸到歸時痛定思痛的情感經歷。

三、書目推薦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作為最古老的中國文學源頭,它是一部越讀越覺美妙的經典。為什麼斑駁的歲月未使它綻放的意象生出銅綠,無涯的空間更未令它包含的豐富資訊在傳遞中蒙受損失?請同學們去讀讀作家安意如的《思無邪》,她說“詩經如彼岸花,即使無法摘取,也一直存活於心”;或者去看看鮑鵬山的《第三隻眼看〈詩經〉》,學會怎樣用別樣的閱讀方法解讀《詩經》。同學們,讓我們穿越《詩經》的河流,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也讓美麗錯落的詩行成為我們靈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字教學

(一)匯入

請學生背誦毛澤東《沁園春·雪》。

思考:“稍遜風騷”何意?“風騷”何意?為什麼特別點“風騷”?

明確: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介紹《詩經》知識

《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的源頭,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騷客。下面請一學習小組介紹《詩經》這部偉大的作品。請大家完成《學案》中文學常識題。

播放朗讀音訊,要求學生完成《學案》字詞注音任務。

學生自由誦讀詩歌。注意四言詩的節奏韻律。(二二節拍)

整體感知,結合註釋疏通大意。(小組討論解疑)

自讀文字,思考:

①《氓》側重敘事,這首詩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愛情故事?從詩中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對於往事是一種什麼心情?(女主人公的情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明確:這首詩寫了一名女子追憶她與“氓”從戀愛、結婚到婚變的全過程。故事從“氓”來向她求婚寫起,女子雖然對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滿意,但還是答應了他;接下來寫了兩人的戀愛生活,著重表現了女子對“氓”的痴情;兩人很順利地結了婚;婚後的生活貧困、辛苦,女子毫無怨言地操勞著家務;時光流逝,隨著生活的好轉,“氓”的脾氣卻變得粗暴起來,他的行為也荒唐起來,對女子始亂終棄並且沒有回頭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傷心難過。但是,對於這種狀況她不會無限期地忍受下去,她想:既然“氓”不念舊情,無情無義,那就算了吧!彼此決絕了斷吧!

明確:第一至二章:戀愛——熱情?幸福

第三至五章:婚變——怨恨?沉痛

第六章:決絕——清醒?剛烈??堅強

②《采薇》側重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身份是什麼?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表現了他對戍守邊防的態度是怎樣的?從哪些詩句可以看出?

明確:本詩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戍守邊防的士卒,“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我戍未定,靡使歸聘”等詩句可以看出。他強烈地思念家鄉,無時無刻不在盼望著能儘快回家,內心裡充滿著憂傷。前三章的許多詩句都表現了這種感情,如“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憂心孔疚,我行不來”。最後一章又加以深化:“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由於意識到是玁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啟居”,因此,他對玁狁滿懷怨恨,在對玁狁的戰鬥中充滿同仇敵愾之情,對於自己的陣營也有一種自豪感。這種感情在第四、五章裡有所表現,如“四牡業業”“一月三捷”,又如“四牡翼翼,象弭魚服”,盡情讚歎已軍的裝備精良,氣勢雄壯。

(六)品析藝術手法

1.《氓》這首詩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結合感興趣的詩句談談你的看法。

要點:

①回憶和對比

《氓》是女主人公在回憶中敘事、抒情的。在回憶中運用對比的手法。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後形成對比。婚前,“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我”純真、熱情。婚後,“夙興夜寐,靡有朝矣”,“靜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恥辱。更突出的是思想上起了深刻的變化:“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前後戀愛、生活的對比,思想感情的對比,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氓,婚前婚後也形成了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婚後,“女也不爽,士貳其行”,“言既遂矣,至

於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來。在戀愛、生活的對比中,女主人公還認識到了在戀愛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從痛苦的經歷中得到了教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她悔恨多於哀傷,決絕而不留戀:“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表現出她清醒、剛烈的性格特點。

②《詩經》開創比、興手法。

《氓》中第三四章用了興的手法。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又桑葉鮮嫩,不要貪吃桑葚。這與後面六句勸說“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形成對照,詩意是相連的。

第四章,前四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葉由嫩綠變為枯黃,這與士“信誓旦旦”變為“士貳其行”相對照,含有隱喻。

第三四章起興的詩句,用自然現象來對照女主人公戀愛生活的變化,由起興的詩句引出表達感情生活的詩句,激發讀者聯想,增強意蘊,產生形象鮮明、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有人認為,用桑葉嫩綠而枯黃來比喻戀愛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也暗示了女子容顏由嬌美潤澤到憔悴衰老的變化;桑葉是農村常見的樹木,用桑葉作比,非常符合女主人公勞動婦女的身份,同時也暗示了女子的勤勞。這種興兼有比的特點,更富有藝術魅力。

2.《采薇》前三章與我們國中學過的《關雎》和《蒹葭》的手法相似,結合詩句,說說這種手法有什麼特點。這種手法有什麼作用?

明確:重章疊句:“章,音樂名稱。‘樂竟為一章’,即樂曲奏一遍為一章。《詩經》中的詩是合樂歌唱的,所以每一篇詩都分若干章,猶如今天歌詞的分段。章與章往往句型重複,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這一章法叫作重章疊句。”使用重章疊句的手法,一是使得抒發的情感在迴旋中有遞進,一是突出了主題。這首詩的前三節在章法上就是採用重章疊句。反覆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悽苦的心情。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流逝,時序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音節和結構上造成了迴環往復的效果,再加上疊音詞,一唱三嘆,音節和諧,體現了詩歌的音樂美。

五、課堂探究

1.《氓》是如何塑造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思路點撥】

此問題涉及到同學們把握文學形象的能力。探究時,可從三方面入手:①從敘事角度入手;②從塑造的人物性格層面入手;③從《詩經》“六義”中的賦、比、興等手法入手。

【明確】

(1)在敘事中呈現性格。本詩情節完整,層次分明:第一節寫訂婚,第二節寫結婚,第三節寫所得教訓,第四節寫被遺棄,第五節寫受虐待,第六節寫與男子決絕。全詩大體按照事件的發展順序,採取概括敘述與細節描寫相結合的手法,融敘事、抒情、議論於一體,這對後世的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影響。

(2)在摹寫人物性格層面完善形象。戀愛時,女主人公熱情、溫柔,對美好生活充滿了憧憬和渴望;男子此時則是心急主動地追求。結婚後,經過婚姻生活的考驗,女子更是勤勞,任勞任怨;而男子則好逸惡勞,不念舊情。婚變後,女子一反常態,決然分手,表現了自己的堅強和勇敢,也更顯示了男子背信棄義、見異思遷、喜新厭舊的本性。故事完整,人物形象豐滿。

(3)從塑造人物形象方法著眼,特別是賦比興手法的應用。如以桑葉新鮮潤澤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輕貌美之情狀,也指兩人戀愛時情深意濃;以桑葉枯黃隕落的自然情狀比喻女子年老色衰之情狀,也指男子變心感情枯竭。由桑葉引發對自己年長色衰、慘遭遺棄的敘述,這是“興”。整體看又以桑葉由鮮嫩而枯黃來比喻愛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2.分析對比手法在《氓》中的運用。

【思路點撥】

此問題涉及到詩歌鑑賞中表現手法的運用,探究時,同學們可立足於人物的“行為”“情態”“品質”等方面,進行分類比較。

【明確】

(1)從文化視角體會風土人情,進行今昔對比,體會人物的特點。如“抱布貿絲”原始的物物交換,造成了人與人之間交流範圍的狹窄,尤其在愛情方面,少了寬泛的選擇範圍,使他和她上演了悲劇。她:溫柔體貼,情意綿綿,嫁為人婦,任勞任怨,遭受暴虐,失望決絕。他:喜請良媒,娶她為婦,感情變換,虐待其妻。

(2)在敘事中運用對比,在故事發展中呈現對比。其中,有女主人公婚前與婚後的對比:婚前,“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這表明“我”作為一個純真、熱情的少女,對愛情和幸福充滿了渴望。婚後,“於差女兮,無與士耽”,“靜言思之,躬自悼矣”,作為人妻,卻遭遺棄,既後悔又傷心。當初的渴望變成了失望,對比強烈。也有“氓”婚前與婚後的對比:婚前,“氓之蚩蚩”,對人一副笑嘻嘻的樣子。婚後,“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心願已經實現了,就對妻子暴虐起來。婚前婚後,判若兩人。也有“我”與“氓’’對愛情態度的對比:“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女子對愛情態度專一,男子對愛情卻懷二心。這些對比,形象生動,表現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和性格變化。

3、探究《采薇》中的主要意象“楊柳”。

【思路點撥】

探究時同學們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一是本詩借“采薇”而抒發戍邊士卒征戰辛苦、思鄉哀怨之情的具體語境;二是折柳習俗所蘊含的情感。

【明確】

首先,《采薇》抒發士卒遠戍的勞苦和哀怨之情,而詩中“楊柳”則成為“折柳贈別”與“折柳思遠”的文化元素的濫觴。因“柳”與“留”諧音,漢人“折柳贈別”,以表示挽留之意。這種習俗最早起源於“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用離別贈柳來表示難分難捨,不忍相別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誌,在春天中搖曳的楊柳,總是給人欣欣向榮之感。因而“折柳贈別”又蘊含著“春常在”的祝願。

其次,柳樹有多方面的象徵意義,古人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於是借柳寄情便在情理之中。其中像“楊柳依依”、“雨雪霏霏”等重言疊字的例子比較多,這樣反覆吟詠,構成了迴環往復的音律,給人纏綿悱惻的美學效果。

六、課堂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對中國文學的源頭——《詩經》有了一個大致的瞭解,學會了一些鑑賞古代詩歌的方法。一起領略了《詩經》中的愛情詩、徵役詩的無限韻味。當代作家王安憶說:“《詩經》本身就是一條河流,一條文字的河。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們永遠生活在《詩經》的下游,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養。”課後我們大家更應該多讀一些《詩經》中的作品加深理解進而加強自身的文學修養。

七、教後反思

【知識連結】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為《詩》或舉其整數稱《詩三百》。漢代尊崇儒家被奉為經典,才稱為《詩經》,並沿用至今。

《詩經》按樂曲分為“風”、“雅”、“頌”三部分。(板書)“風”指“十五國風”,屬於各地方的樂歌,即指當時十五國的詩歌作品,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課文所選的三首詩作均出自“風”;“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即王畿地區)的樂歌,有“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有“周頌”、“魯頌”、“商頌”,基本上是貴族們的歌頌祝禱之辭。《詩經》以四言為主,兼有雜言。在結構上多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加強抒情效果。每一章只變換幾個字,卻能收到迴旋跌宕的藝術效果。《詩經》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

種。“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敘陳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在中國古代文學的長河中,現實主義的《詩經》和屈原浪漫主義的騷體作品交相輝映,並稱“風騷”。《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後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