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勵志 > 職場勵志

銷售營銷職場勵志短文章

每一篇關於銷售營銷的職場勵志短文章都能讓做銷售的朋友受益匪淺,那麼銷售營銷職場勵志短文章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銷售營銷職場勵志短文章

銷售營銷職場勵志短文章:年薪百萬銷售冠軍的十大成功祕訣

1.每天安排一小時

銷售,就象任何其它事情一樣,需要紀律的約束。銷售總可以被推遲,你總在等待一個環境更有利的日子。其實,銷售的時機永遠都不會有最合適的時候。

2.儘可能多打電話

在尋找客戶之前,永遠不要忘記花時間準確定義你的目標市場。這樣,在電話中與之交流的,就會是市場中最有可能成為你客戶的人。如果你僅給最有可能成為客戶的人打電話,那麼每一個電話都將是高質量的,因為你聯絡到了最有可能大量購買你產品或服務的準客戶。在這一小時中儘可能多打電話。由於每一個電話都是高質量的,多打總比少打好。

3.電話要簡短

銷售電話的目標是獲得一個約會。銷售電話應該持續大約3分鐘,而且應該專注於介紹你自己、你的產品,大概瞭解一下對方的需求,以便你給出一個很好的理由讓對方願意花費寶貴的時間和你交談。最重要的是別忘了約定與對方見面。

4.在打電話之前準備一個名單

如果不事先準備名單,你大部分銷售時間將不得不用來尋找所需要的名字。你會一直忙個不停,總感覺工作很努力,卻沒有打幾個電話。因此,在手頭要隨時準備可供一個月使用的人員名單。

5.專注工作

在銷售時間裡不要接電話或者接待客人。充分利用營銷經驗曲線。正象任何重複性工作一樣,在相鄰的時間片段裡重複該項工作的次數越多,就會變得越優秀。推銷也不例外。你的第二個電話會比第一個好,第三個會比第二個好,依次類推。

6.如果利用傳統銷售時段不奏效,就要避開電話高峰時間進行銷售。

通常人們打銷售電話的時間是在早上9點到下午5點之間。所以,你每天也可以在這個時段騰出一小時來推銷。如果這種傳統銷售時段對你不奏效,就應該將銷售時間改到非電話高峰時間,或在非高峰時間增加銷售時間。你最好安排在上午8:00-9:00,中午12:00-13:00和下午17:00-18:30之間銷售。

7.變換致電時間

我們都有一種習慣性行為,你的客戶也一樣。很可能他們在每週一的10點鐘都要參加會議。如果你不能在這個時間接通他們,從中汲取教訓,在該日其它時間或改在別的日子給他電話。你會得到出乎預料的成果。

8.客戶資料整整有條

使用電腦化系統。您所選擇的客戶管理系統應該能夠很好地紀錄需要跟進的客戶,不管是三年後才跟進還是明天就要跟進。

9.開始之前先要預見結果

StephenCovey(科維)博士在他的《成功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告誡我們開始之前就要預見結果。他的意思是,我們要先設定目標,然後制訂一個計劃朝著這個目標努力。這條建議在尋找客戶和業務開拓方面非常有效。你的目標是要獲得會面的機會,因此你在電話中的措辭就應該圍繞這個目標而設計。

10.不要停歇

毅力是銷售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多數銷售都是在第5次電話之後才成交的,然而大多數銷售人員則在第一次電話之後就停下來了。

銷售營銷職場勵志短文章:為什麼老闆娘都要比員工厲害

“老闆娘”李小姐像往常一樣,下午2點來到自己的店鋪。到店後的第一件事便是問店長業績,店長不好意思的說:“才開一單。”李小姐問,為什麼才開一單啊?店長採用了中國導購的標準答案:“沒人!”

店長的話音剛落,一位顧客便走進店鋪,李小姐看到業績不好著急,於是親自去接待了。試穿了半小時過後,這位顧客買了一個7件的大單,試過的衣服都買了。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這半個小時裡店裡人就沒斷過。

可是,店長並沒有撒謊啊,一直到老闆娘到店之前,總共就進來5個人,成交一單也不是特別不好的啊。為什麼老闆娘不但自己可以開單、開大單,甚至還可以帶動店鋪的人氣呢?

這是中國大多數服裝店的普遍現象——老闆娘看起來都特別厲害,比店長會管理,比超級賣手會賣貨,要是她去店裡比較多的話,顧客還喜歡她、甚至只願意接受她一個人的服務。

為什麼老闆娘都要比員工厲害呢?是因為老闆娘比較聰明嗎?是因為老闆娘更有經驗嗎?其實都不是,原因只有一個——老闆娘把店鋪當成自己的店,而員工只抱著打工的心態在工作。

把店鋪當成自己的時候,遇到困難就會想,如何來解決困難;打工心態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困難呢?一個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一個在抱怨問題、甚至會逃避問題。

比如“沒人”,老闆娘就會想,怎麼樣才會有人呢?打工心態的員工則會想,怎麼總是沒人呢?甚至會想,這個店老沒人,我換家店鋪上班算了。

有人說,什麼叫把店鋪當成她的店,本來就是她的啊!如果她以前幫別人打工做導購,她也一定把那個店當做她自己的店,否則她今天不會成為老闆娘。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當老闆的打工者不是好打工者。可是,想當老闆就能當老闆了嗎?只需要做到一點——在打工的時候像老闆一樣思考,把店鋪當成自己的店。如果有這樣的思維,員工的個人能力也能超越老闆娘!

銷售營銷職場勵志短文章:什麼樣的營銷人會更受歡迎

當你在從事市場營銷的相關工作時,記住有一個不能被預設的前提——“不要讓別人討厭你。”

這是那些揹負KPI,需創造大量資訊,無時無刻不在關注結果的營銷人最容易無視的問題。這也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在別人接受你的觀點,喜愛你的品牌,購買你的產品前,首先應該建立起別人對你個人的信任。做不到後者的營銷人通常也做不到前者,理由很簡單,大到品牌,小到個體,受人歡迎的原理並無太大分別。

什麼樣的營銷人會更受歡迎?更容易贏得客戶?換個角度說,在品牌營銷之外的自我營銷怎麼做?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成長得更快一些?我認為關注這一問題,其實就是去關注那些在“專業技能”和“天賦”以外的部分。

一、以觀點建立連線

BBDO北美主席菲爾•杜森伯裡在《洞見遠勝創意》一書中寫道:“如果你身處一個產生洞見的行業,你就必須把自己當成一個傳授經驗的人。你必須把自己當成一個顧問,人們要向你尋求意見,年齡、頭銜和等級都不是障礙,你是新兵也好,老將也罷,都沒有問題。重要的是你的觀點的水準。”

營銷人和其它行業一樣,需要進圈子,建立人脈,尋找到優質的客戶及夥伴,優質的客戶帶來優質的需求,優秀的營銷人為優秀的客戶服務;那麼,這個過程是如何實現的?宇見認為,在我們一無所有的時候,有價值的觀點就成了我們與行業建立連線的資源。

不要羞於向那些Level比你高的人士表達觀點,大膽說,未見得這不是他們剛好需要的資訊。

在以觀點建立連線的過程中,我們應思考這個觀點對溝通物件的價值:對年長的CEO們而言,你的觀點可能代表了年輕人對行業的新奇洞察;對理論專家,你的觀點或許會提及其理論在他不知道的行業中的印證;而對於創業者,你的觀點可能包含了他尚不知曉的體驗細節。溝通的形式是語言上的你來我往,而其本質是價值的雙向流動,於是在這個資訊氾濫的社會,有價值的觀點就成了一種價效比頗高的,能幫你邁過年齡、頭銜、身份障礙的,與關鍵人士建立連線的方程式。

二、提出好問題

“你對MINI這個品牌的廣告如何評價?”

我經常會拿一些我比較熟悉的問題去問不同的人,這樣做不是為了獲得答案,而是有助於我們判斷對方的能力水平、思考深度以及個人風格。

在大致知道操作套路的情況下,多向你的團隊提幾次“我們該怎麼辦”也沒什麼不好,這有助於避免思維盲區,也有助於獲得潛在的洞察。

此外,我認為一個易受客戶認可的營銷人,是那種會用提問方式影響對方思考角度的人:

A、我們這個產品最大的特點是什麼?

B、我們這個產品對使用者最顯著的價值是什麼?

兩個問題指向了差不多的答案,但後一個問題更有“使用者立場”,更容易引導客戶站在使用者角度思考。

A、我們的產品和競爭對手的有什麼區別?

B、做這個產品最讓你感到興奮的地方是?

前一個問題容易讓客戶進入理性思考,但通常使用者都不會接受邏輯上“更好的產品”,“更有故事的產品”才對他們的口味。

三、求同理心

一個90後創業者在沙龍上談他的創業經驗,說,現在行業都在講還原“人性”,在你真正懂你的使用者,和他們交心之前,創業者有沒有把和他一起創業的小夥伴們照顧好?除了在他們生病的時候主動去關心,他說他還經常給同事們準備早飯。

營銷人的主要工作是和人打交道,——客戶、合作方、廣告公司、公關公司、媒體記者、編輯、釋出會中的控場、某個專案的介紹人、等等……這其中有很多人屬於淺層溝通物件,比如,一個編輯可能因一次約稿而溝通,其餘1年內的大部分時間都是隱身的;一場活動的控場人員在活動結束後就消失了,你也不知道未來會否因再次合作而遇到。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你不可能和每一個溝通物件都能坐下來推心置腹,因此注重基本的社交禮儀,在日常接觸中對他們保持充分的尊敬,及時給他們的名字新增備註,對他們給你的細節幫助不要吝惜去表達感謝,都是完全必要的。

現在回想下跟你合作過的那些團隊中,肯定有一個初來乍到的年輕人,微信上是一個有點奇怪的名字,可能來自《古劍奇譚》裡的某號人物,或者頭像是《超能陸戰隊》裡的“大白”,就是他,現正執行著一些基礎工作。切莫因為覺得他不是關鍵決策人,經驗少、做事簡單,就忽視他的感受,不耐煩與其溝通,不去試著幫助他。優秀的營銷人應該明白自己就是一個“價值傳遞者”,無論是你代理、合作的品牌價值,還是你個人的經驗價值。實際上除了“創造價值”和“傳遞價值”,營銷人並沒有任何第三件事需要去做。“同理心”提醒我們,直到你養成了一種向與你接觸的所有“觸點”輸出價值的習慣,你才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的機遇之門。

四、趁早專注

李小龍說,“我不怕會一萬種腳法的人,但我怕一種腳法練一萬遍的人。”上次看完《壽司之神》也很感慨,居然有人會用幾十年時間去研究怎麼做出更好的壽司,想想也是醉了。

專注雖然沒錯,但對專注的理解卻可能出錯。主流觀點認為,專注就是去做一件確定的事,並把它做到極致,這不是大師們的口頭禪嗎?如果按此邏輯,諾基亞和柯達曾如此專注,為什麼還倒下了呢?

可見專注並不是指專一於一件確定的事,相反,應該是專注於一件不確定的事當中的確定邏輯。

電商是一件不確定的事,這個概念20xx年來發生了很多變化,但其中總有確定的邏輯,就像亞馬遜CEO貝佐斯所言——“我被頻繁地問到一個問題:未來20xx年會發生什麼變化?我幾乎從未被問到過相反的問題:未來20xx年什麼不會變?第二個問題其實更重要。在零售業,客戶希望低價,希望快速交貨,希望更多選擇,在未來20xx年裡,不可能有一個客戶跑來對我說:‘傑夫,我愛亞馬遜,只是希望價格再高一點’或者說‘我愛亞馬遜,我只希望你能再慢點交貨。’所以,當你對某個東西有把握的時候——即使從長遠來看也是如此,你就可以對它進行大投資。”

營銷也是一件不確定的事,不僅如此,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它今天在很多方面都是非常不確定的。營銷人應該儘快地專注到其中那些相對確定的邏輯上去,越早越好!

無論市場營銷的外延如何變,其中一些邏輯在可見的未來都不易改變,舉例來說,技術、產品、媒體環境,現在幾乎每天都變,但“如何準確把握使用者需求”始終是營銷的要務和底層邏輯:過去在街頭採訪,在傳統媒體上發問卷,今天在社交媒體中和使用者互動,在微信群中隨時交流,建立CRM體系做資料追蹤分析,總有不確定的方式,來做確定的“把握使用者需求”。

與此相似,在營銷中這種長期存在的“用不確定的事服務於確定邏輯”的方面還有不少,比如——“什麼方式能更有效地構建使用者認知?”“如何優化品牌與使用者之間的溝通?”“什麼方法能更精準地影響使用者?”“如何快速鑑別一種新技術的營銷價值?”“哪種表達方式可以向用戶交付更多價值?”“什麼會是更好的客戶關係管理手段?”,對其中每一個問題的追求,在可見的未來看起來都沒有止境。

一個關鍵的問題是,你必須儘快選擇一個方向去專注,以期成為這個方面有所建樹的專才,越早、越明確、越能持久,結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