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描寫類詩句 > 送別詩

送別詩—《送靈澈上人》

送別詩1.23W

蒼蒼竹林寺,杳杳(yǎo)鐘聲晚。

送別詩—《送靈澈上人》

荷(hè)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註釋

⑴送靈澈上人:選自《劉隨州

集》(《四部叢刊》本)卷一。靈轍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楊,字源澄,會稽(現在浙江紹興)人,後為雲門詩僧。上人,對僧的敬稱。

⑵蒼蒼:深青色。

⑶竹林寺:在現在江蘇丹徒南。

⑷杳(yǎo)杳:深遠的樣子。

⑸荷(hè)笠:揹著斗笠。荷,揹著。

譯文

深青色的竹林寺裡,

遠遠傳來黃昏報時的鐘聲,

你(指友人:靈澈上人)揹著斗笠披著斜陽,

獨自向青山歸去,越走越遠。

賞析

瞑色蒼蒼的竹林寺,晚鐘陣陣,一抹斜陽下,幾重青山外,遠行人漸行漸遠。全詩純為寫景,恍如圖畫,可謂詩中有畫的佳作。

靈澈上人大概是中唐時期一位著名詩僧,俗姓楊,字源澄,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出家的本寺就在會稽雲門山雲門寺。竹林寺在潤州(今江蘇鎮江),是靈澈此次遊方歇宿的寺院。這首小詩記敘詩人在傍晚送靈澈返竹林寺時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構思精緻,語言精煉,素樸秀美,是唐代山水詩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蒼蒼山林中的靈澈歸宿處,遠遠傳來寺院報時的鐘響,點明時已黃昏,彷彿催促靈澈歸山。詩人出以想象之筆,創造了一個清遠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寫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後二句即寫靈澈辭別歸去情景。靈澈戴著斗笠,披帶夕陽餘暉,獨自向青山走去,越來越遠。“青山”即應首句“蒼蒼竹林寺”,點出寺在山林。“獨歸遠”顯出詩人佇立目送,依依不捨,結出別意。只寫行者,未寫送者,而詩人久久佇立,目送友人遠去的形象仍顯得非常生動。全詩表達了詩人對靈澈的深摯的情誼,也表現出靈澈歸山的清寂的風度。送別多半黯然情傷,這首送別詩卻有一種閒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劉長卿和靈澈相遇又離別於潤州,大約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曆四、五年)間。劉長卿於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從貶謫南巴(今廣東茂名南)歸來,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鬱悶。靈澈此時詩名未著,雲遊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潤州逗留後,將返回浙江。一個宦途失意客,一個方外歸山僧,在出世入世的問題上,可以殊途同歸,同有不遇的體驗,共懷淡泊的胸襟。這首小詩表現的就是這樣一種境界。

精美如畫,是這首詩的明顯特點。但這幀畫不僅以畫面上的山水、人物動人,而且以畫外的詩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盡。那寺院傳來的聲聲暮鍾,觸動詩人的思緒;這青山獨歸的靈澈背影,勾惹詩人的歸意。耳聞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隱藏在畫外的詩人形象。他深情,但不為離別感傷,而由於同懷淡泊;他沉思,也不為僧儒殊途,而由於趨歸意同。這就是說,這首送別詩的主旨在於寄託。方回評其詩“細淡而不顯煥,觀者當緩緩味之”;方東樹評其詩“多興在象外,專以此求之,則成句皆有餘味不盡之妙矣”。從這首小詩中,也能夠體會到這一特色。

標籤:送靈澈 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