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經典散文集

畫裡村莊的古橋

小時候,爺爺給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條小路,曲曲彎彎地從山村裡走出來,走到了新安江,被湍急的江水 擋住了腳步。橋來了,揹負著小路過了江,送到對岸的綠草地上,讓小路又遠遠地奔4向了山外。這座揹著小路過江的橋就是徽州古橋。

畫裡村莊的古橋

現存我們徽州境內的古橋,多達一千零五十四座,大都建成於徽商鼎盛的明清時期,是徽州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觀。這些古橋或橫跨於崖壁澗溪之上,或長臥於古驛阡陌之中,或點綴在村落的水口園林之內。且造型多樣,設計精巧,有拱橋、曲橋、平橋、月橋,更有眾多的廊橋、亭橋,真是千姿百態,各呈風格。

徽州古橋以石拱橋為最多。而且使用的石材基本上都是我們徽州的赭石和青磨石。精湛的建築工藝,特別表現在橋基和橋拱上。水下的橋基大都採用條石 碼砌,橋拱的結構除了需要精確的計算,還採用了滕汁、糯米粥和石灰攪拌的特殊材料密縫,從而使這上千座徽州古橋,雖經幾百年的洪水衝擊和風雨洗禮,依然堅固如初、巍然挺立。對於廊橋、亭橋,卻是徽州古橋中的典範。在石拱橋上建廊建亭,又在廊亭內打造長條木凳,讓橋既可引渡行人,又為行人遮陽蔽雨,停足歇腳;還增添了建築工藝上的美感。這種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個性化設計,在古老的徽州、在數百年前的古橋建造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於是,有多少徽州男人的匆匆步履從這一座座古橋上遠去,又有多少徽州女人 送別和期盼的眼淚在這古橋旁拋灑。古橋承載了艱辛,也承載了希望。豈不知,這些徽州女人們用淚眼送走的 是布衣草鞋的山民,迎來的卻是衣錦還鄉的徽商,他們把橋當4成自己的人生驛站,在家鄉不斷建橋修橋,還在橋上修建佛龕供奉神靈,以祈求平安,走向富裕。正如現代文學史家唐弢先生所說,橋代表了改變,象徵著飛躍,是向前者願望的化身。

如今,我又站在這揹著小路過江的古橋上,用我的心與古橋對話,與歷史對話。千百年來,山村裡的徽州人正是靠橋的引渡,才能從封閉走向開明,從此岸的荒蕪 走向彼岸的綠草地。沒有橋的引渡,徽州的生命 只能停留在衰老的山村。

而我今天也正是在這橋的引渡下,從此岸到彼岸,從今天到歷史,從家鄉到山外,又從山外走回家鄉,走進這白牆黛瓦的皖南,走進這精雕細刻的徽州,走進這濃墨淡彩、積澱深厚的中國畫裡的村莊。

※本文作者:※

標籤:古橋 畫裡 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