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情感散文集

魂歸清朝

魂歸清朝

由輝煌到頹廢,由豐功偉績到喪權辱國,毫無矯飾,這就是讓我們夢縈魂牽的清朝。
帶著正義,帶著善良,帶著民族大義,帶著一切看似合理的情愫,凝視清朝,然而我們對於清朝本身的認識卻漸漸扭曲。
一切合理的因素後面也許隱藏著一個更大的不合理,伴隨著重新的理性價值啟蒙,我們開始反思:我們需要怎樣的一個清朝。
清朝對於中華民族,是一個落後的王朝使中華民族的輝煌史拐了一個彎兒,還是中華民族本身的頹廢不可逆轉。
不管怎樣,中華民族容納了一個清朝。
開明的中華文化,兼收幷蓄,包容萬千,即使在容納一個清朝之後也不顯得半點拘謹。
文化的開明,體現的是實力,在交通工具並不是太發達的古代,環顧宇內,沒有哪個地域之上創造瞭如此輝煌的文明。
文化的開明,表現的是大度,不管你是李唐、趙宋、朱明,甚至不是漢族正宗,只要你有實力,你就完全可以攫取炙手可熱的皇權,而不必承受任何實質的非議,倘若你是庸才,你是懦夫,縱使你是正名,你的最終結局也不免被實力更強的對手取而代之。
封建文化,在承認姓氏正統論的同時,也默許了以得配天,物競天擇,這種默許,使中國在王朝更替問題上顯得不是過分的呆滯。
正是這種良性的文明血緣,使其在孕育了地域甚廣的元朝之後,又培植了一個實力甚強的清朝,不僅如此,它還使清朝的存在有起先的不合理變為了以後的堂堂正正。
元朝的盛譽,在於它地域的廣袤;清朝的美談,在於它創造了遠勝宋唐的文明。
地域之廣體現的是氣勢,文明之盛構塑的是情韻。
氣勢之大靠的是鐵與火的開疆拓土,裡面不免帶有些許的血腥。情韻之深憑藉的是久遠的歷史,以及有此而附帶的層層堆疊的文明。
這種文明,留給清朝以穩重,使清朝看起來格外的強健。過於穩重的文明,又自然的背向了固執,靜態上異化為重負,把一個王朝壓得氣喘噓噓;在動態上又成為了慣性,任一個王朝百般努力,也難以使文化的慣性嘎然而止。
偌大的一個清朝,一開始就無法承載文化的重負,而到後來,就更沒有辦法遏止文化的頹廢了。
文化的總結與整理留給了清朝,文化的重構與再生也留給了清朝,這兩個任務,任何一個都是難事。
於是,歷史呼喚著巨人,而上臺的卻是侏儒,侏儒揹負著一個更為落後的滿文化,怎麼掙扎也難以同兩個強者相斡旋。
不能掌控文化,就必然屈從於文化,當屈從的這種文化趨於滅寂時,一個王朝也就成了文化的殉葬品。
一
順治元年,對於中國歷史的程序來說,是值得關注的一年,
這一年,睿親王多爾袞親自率領八旗勁旅,長驅直入,直搗中原。
請允許我暫時的撩開硝煙瀰漫的戰場,而這一撩開,使我不禁發現了潛存在中國歷史之中的一個悖論。
越是英武的東西,在更為強大的威勢之下往往不堪一擊,而看似孱弱的東西,在強勢的威逼下卻能維持特有的韌性,能與強大的敵人相周旋。
多爾袞入關,除了在山海關有一次大的抵抗外,然後基本上是一路順風的,英郡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一個向西,一個向南,沒有廢多大功夫,堪稱英雄的李自成和張獻忠,都灰飛煙滅的殞命了。
於是,多爾袞在軍事上的勝利使其更能相信軍事的作用,除了軍事以外,其它的一切對政治來說都成了多餘的了。
多爾袞果敢的下令:剃髮,易服。
結果,歷史跟清朝開了一個玩笑,一個努爾哈赤,一個多爾袞,一個父親,一個兒子,而且兩個都是血氣方剛的血性漢子,兩個人都在文化的面前栽了跟頭。
首先是在揚州,在這麼多的武功悍將都屈服的情況下,惟獨一個文縐縐的史可法卻堅決地抵抗了八旗的進攻,抵抗的時間不算長,但這的確是清朝入關以來第一次重大的受挫。
接著是在江陰,兩個相當文弱的文人,一個陳明遇,一個閻應元,他們起師的口號相當簡單:“頭可斷,發不可剃。”然而誰也不會想到,一個看似平常的標語,竟然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即使面對十萬清朝精兵也沒有絲毫的顫慄。
文到此處,不免讓人想到一個令人困惑的命題,一個在北方,封建文化的中心區,一個在南方,封建文化的擴充套件區,為何南方的抵抗明顯的高於北方?
清朝剛一入關,就自居為明朝的遺臣,並把鬥爭的矛頭指向了農民軍,最關鍵的是,他們還為崇禎皇帝發了喪。
在通訊工具並不太發達的古代,由於地域的阻隔,資訊的傳遞就更加的杳然。更何況,南方與北方之間還橫亙著一個影響資訊傳遞的南明王朝。
在北方,封建文化則以更為的巧妙方式繞到了清朝的背後,使其更加容易同滿清統治者相周旋。
一個是馬背上的王朝,他們在馬背上爭奪,一個是更為文明的王朝,他們在思想上進行鬥爭,想不到,思想者最後卻默然取勝。
文化與軍事的對抗,最終在順治掘墓上定了格。
順治十四年,信奉滿文化的多爾袞剛剛死去,順治皇帝就掘了他的墓。
順治的登極,是皇子繼承和貴族公推的一種折中,順治皇帝本身就包容著兩種文化,夾雜著兩種血緣。
入關後的小順治,顯然已經被漢化,這種漢化突出的表現在了他對皇權的維護上,不管是婚姻,還是政治,他都努力的維護封建皇權的至上,旨在構築董仲舒式的封建倫理綱常。
滿洲文化維繫關係的方式是血緣,漢族文化維繫關係的方式是禮數。在這一點上,順治皇帝的漢族文化情結沒有絲毫的含糊。
順治對於多爾袞,第一次向滿族文化開了戰,順治也第一次向自己開了戰,儘管順治在對待多爾袞的問題上有所顧慮,不然他用不著等到多爾袞的死,然而,他卻明顯的昭示:落後的滿文化正在一點點的被漢文化所征服,這一點,同樣是不用懷疑的。
然而,二十四歲的順治早早的離去,滿漢文化的關係需要一種更為穩妥的方式進行解決。
二
偏偏在這個時候,出了一為有名的君主康熙。
康熙的風采,總給人一種瀟灑的感覺,而康熙本人,卻不見得這麼輕鬆。
康熙的勞累,一半是自找的,一半是時勢逼仄的。
康熙一上臺,馬上瞄準了政治上的兩個龐然大物:一個三藩,一個鰲拜,一個漢文化的標誌,一個滿文化的象徵。
年青的康熙,政家的眼界羼雜年少的輕狂,對兩個與自己父親都有密切關係的政治強勢動了手,而這一動手,又自然的把文化的處理方式同順治和多爾袞完全叉開。
康熙四十二年,在河北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和紫禁城,一個在關外,一個在關內,儘管兩者存在一個長城在地理上進行阻隔,然而由於康熙多次親自帶著眾多的人馬木蘭秋彌而格外親密。
康熙選擇了兩種文化的共存共榮,互不排斥,由於文化上的兩部並齊,就自然的形成了北京與承德兩個政治中心。
康熙在做形式變更的同時,又在內容與實質上下了功夫。
一方面,康熙躬自親行,自己就是一個漢文化並不差的大儒。而且,他還經常與一批學術水平很高的漢儒們進行論戰,不僅如此,他還特別鍾情於朱熹,親自組織編撰了《朱子大全》、《性理精義》;他還修編了內容空前龐大的類書《古今圖書整合》,編撰了至今對研究古文還有重大參考價值的《康熙字典》。
另一方面,康熙又承襲了滿文化的血統,騎馬射箭,無一不能。每一年,他都會帶領大批的侍衛隨從去承德,舉行聲勢浩大的木蘭秋彌,康熙的體建力行,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皇帝所少有的。正是因為康熙本人的精神矍鑠,才使年近垂暮的封建王朝格外年青。
三
均衡是暫時的均衡,鬥爭是絕對的鬥爭。
滿漢兩種文化,在康熙這位歷史巨人的手中暫時的撮合統一,而到了雍正,在這種統一的邊緣又出現了斑斑裂痕。



這個裂痕的起點,自然地與雍正的繼位聯絡起來了。
在中國知識分子眼中,雍正繼位的十大罪狀,完全是對正統漢文化的一種褻瀆。
於是,在雍正皇帝繼位不久,就在全國範圍內掀起了曾靜、張熙的大案。
案件的經過比較複雜,反正歸於一點,就是漢族儒生利用正統文化對清朝的一種攻訐。
雍正皇帝處理這件事倒也蹊蹺,不但沒有處罰曾靜、張熙,反是親自撰寫了《大義覺迷錄》,讓曾靜、張熙到全國去播講。
在這件事上,漢族知識分子顯得十分尷尬,當他們起事的時候,沒有實力,他們左尋又覓,找到了陝西總兵嶽鍾琪,原因很簡單,因為此人是岳飛之後。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嶽鍾琪居然告發了他們。
他們弄不明白:一面是滿族的皇帝,顯得十分大度;一面是漢族名臣之後,顯得卻十分吝嗇。
雍正親自澄清,不但沒有反濁為清,反而使人們更加覺得此地無銀三百兩。
但是,曾靜、張熙終究還是活了下去,雍正對於仕途以外的文人的牢騷,不屑一顧。
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雍正的兒子乾隆。
乾隆對於文化,格外苛責,不管是在仕途還是在山野,文化都必須依附於政治。
乾隆收回了《大義覺迷錄》,把曾靜、張熙殺了頭。
文化的自由,自由的文化一齊隨著文字獄的恐懼而漸漸潛隱。
乾隆皇帝,一面對自己的“十全武功”沾沾自喜,一面又對自己的“文采詩詞”暗自高興,康熙與乾隆,好似完成了中國歷史的一個輪迴,而輪迴的終點,又自然的回到了滿漢兩種文化的均衡上。
嘉慶皇帝,雖然文采上還過得去,若論武功,比及康熙乾隆,又似乎顯得十分尷尬。
在嘉慶身上,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的漢族文化的血脈,滿族文化就只是形式上的存在了。
馬克思說的對:野蠻的征服者的文化總是被文明所征服。不僅如此,整個滿洲文化在嘉慶手中來了一個整體上的蛻變。
缺少內容的充盈,承德比之於北京,顯得就十分的虛弱。
終於,在嘉慶二十五年,嘉慶皇帝在承德不明不白的死去,山莊以後也很少被皇家人員所光顧,除了咸豐十二年的一次逃難,山莊在文化上的地位也就慢慢消融了。
四
正在處理滿漢兩種文化的同時,大洋彼岸的另一種文化又悄然而至。
比較起來,西洋文化的資格也許比滿文化的資格更要老一些,只不過由於明末清初的戰亂,它才偷偷的隱蔽了起來。
首先接受這種文化的清朝皇帝是康熙,康熙在閒暇的時候很注意西學的學習,比如他曾經學習了西方的數學,西方的天文學,他的身邊,也有湯若望,南懷仁等一大批西方傳教士。
西學與中學,毫不排斥,毫無間隙地在康熙身上統一起來了。
康熙接受西學,然而不是變革舊制的決策,而是體現的一種天朝上國的大度。
因此,西學與中學的爭論,被緊緊的箍在了學術的範圍之內。
不管怎樣,康熙對於西學,基本上採取的是一種並不排斥的態度。
事情到了乾隆與嘉慶那裡突然變了,中學對於西學,完全的採取了另一種態度。
乾隆五十八年,英國特使馬嘎爾尼,帶領大隊人馬,以祝壽為名,拜見了乾隆,然而無果而終。
嘉慶二十一年,英國復派使臣阿美士德來北京進行在度的交涉,結果根本沒有進行談判。
為何會有這樣一種結局,深層的原因姑且不論,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就是英使沒有完成覲見天子的禮數。
沒有了滿族文化的放達,沒有了滿族文化的坦蕩,漢族文化,用一種斤斤計較的方式拒絕了西學。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對於清朝的認識至少有了一點校正,我們對漢族文化本身的弱點就有了重新審視的必要。
五
越是固守落後的文明,越是使文明落後,一百多年的天朝上國,於道光二十年從夢中驚醒。
道光崇尚節儉,文化上一味強調的是經世致用,不願意浪費一絲的人力資源。
英國的船尖炮利,使道光不得不認識到,西學更能經世致用。
一時間,人們開始反思,反思的結果是“師夷長技”,反思的目的是“以夷制夷”。
把結果與目的一比較,自然使人困惑,一味的學習別人,怎麼可能戰勝別人,更何況,學習的方法僅僅是“中體西用”。
結果越是學習,就越是落後。越是落後,就越是拼命的學習。
事情發展到同治元年突然在一個女人面前拐了一個彎兒,年方二十七歲的慈禧掌控了中國的政權,這一掌控就是整整五十餘年。
二十七歲的她,一上臺就覺得力不從心,特別是中西兩種文化,此時迫切的需要一種更好的方式來解決。
從器物到政策,由政策到體制,西學的影響驟然擴充。
首先是辦洋務,洋務辦了三十年,怎麼樣,北洋海戰證明了,中國敗了,洋務夢徹底破滅。
接著是搞變法,從戊戌到新政,怎麼樣,中國政體依舊,中國又敗了,敗得極慘。
最後,年近垂暮的慈禧太后,別如它途的提出一個驚人的口號:
“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我知道,只要稍有良知的中國人,都會嗤之以鼻,我也毫不例外。
但批評之餘我們有不得不做深入的反思,幾十年的保持氣節,幾十年的中體西用,國家怎麼樣,沒有什麼大的改變。

傳統文化衰頹的趨勢不可遏止,還不如讓他在西洋文明的吞噬下而自然滅寂。
當然,這種方式是偏激的,做法也是失當的,但是我們也沒有必要拿我們的固有的愛國之心去過於苛責一個老婦,這樣的做法實在是過於殘忍。
六
清朝的最終結束,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封建王朝的最終結束,又自然的放在了一大批文化人的身上。
一個王朝的開始,往往以政治或軍事作為前奏,而一個王朝的最終結束,則往往是幾個槁瘦的文化人對這個朝代的文化所做的整體性反思。
把辛亥革命作為封建王朝的結束點,好像為時過早,畢竟它的後面還有一個袁世凱;而反之,把王國維的死作為封建王朝的結束點,也的確有點兒以偏概全。
思索的結果,我把封建王朝的結束點放在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一大批新文化運動者的身上。
在這裡,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孔孟思想被徹底打倒,民主與科學的口號被響亮的提出。
新文化運動雖然有點偏激,但在當時,這種偏激是必要的。
對一個深植於國人心中的圖騰進行解構,需要多麼大的勇氣,然而為了徹底的扼止文化的衰頹,來一次整體性的徹底文化蛻變又是多麼的必要。
魂歸清朝,我們明白了一個亙古不變的歷史命題:
政治與文化的相互覬覦,總是以文化與政治的互相提攜而開始,又是以文化本身的自我反思而結束。

由輝煌到頹廢,由豐功偉績到喪權辱國,毫無矯飾,這就是讓我們夢縈魂牽的清朝。
帶著正義,帶著善良,帶著民族大義,帶著一切看似合理的情愫,凝視清朝,然而我們對於清朝本身的認識卻漸漸扭曲。
一切合理的因素後面也許隱藏著一個更大的不合理,伴隨著重新的理性價值啟蒙,我們開始反思:我們需要怎樣的一個清朝。
清朝對於中華民族,是一個落後的王朝使中華民族的輝煌史拐了一個彎兒,還是中華民族本身的頹廢不可逆轉。
不管怎樣,中華民族容納了一個清朝。
開明的中華文化,兼收幷蓄,包容萬千,即使在容納一個清朝之後也不顯得半點拘謹。
文化的開明,體現的是實力,在交通工具並不是太發達的古代,環顧宇內,沒有哪個地域之上創造瞭如此輝煌的文明。
文化的開明,表現的是大度,不管你是李唐、趙宋、朱明,甚至不是漢族正宗,只要你有實力,你就完全可以攫取炙手可熱的皇權,而不必承受任何實質的非議,倘若你是庸才,你是懦夫,縱使你是正名,你的最終結局也不免被實力更強的對手取而代之。
封建文化,在承認姓氏正統論的同時,也默許了以得配天,物競天擇,這種默許,使中國在王朝更替問題上顯得不是過分的呆滯。
正是這種良性的文明血緣,使其在孕育了地域甚廣的元朝之後,又培植了一個實力甚強的清朝,不僅如此,它還使清朝的存在有起先的不合理變為了以後的堂堂正正。
元朝的盛譽,在於它地域的廣袤;清朝的美談,在於它創造了遠勝宋唐的文明。
地域之廣體現的是氣勢,文明之盛構塑的是情韻。
氣勢之大靠的是鐵與火的開疆拓土,裡面不免帶有些許的血腥。情韻之深憑藉的是久遠的歷史,以及有此而附帶的層層堆疊的文明。
這種文明,留給清朝以穩重,使清朝看起來格外的強健。過於穩重的文明,又自然的背向了固執,靜態上異化為重負,把一個王朝壓得氣喘噓噓;在動態上又成為了慣性,任一個王朝百般努力,也難以使文化的慣性嘎然而止。
偌大的一個清朝,一開始就無法承載文化的重負,而到後來,就更沒有辦法遏止文化的頹廢了。
文化的總結與整理留給了清朝,文化的重構與再生也留給了清朝,這兩個任務,任何一個都是難事。
於是,歷史呼喚著巨人,而上臺的卻是侏儒,侏儒揹負著一個更為落後的滿文化,怎麼掙扎也難以同兩個強者相斡旋。
不能掌控文化,就必然屈從於文化,當屈從的這種文化趨於滅寂時,一個王朝也就成了文化的殉葬品。
一
順治元年,對於中國歷史的程序來說,是值得關注的一年,
這一年,睿親王多爾袞親自率領八旗勁旅,長驅直入,直搗中原。
請允許我暫時的撩開硝煙瀰漫的戰場,而這一撩開,使我不禁發現了潛存在中國歷史之中的一個悖論。
越是英武的東西,在更為強大的威勢之下往往不堪一擊,而看似孱弱的東西,在強勢的威逼下卻能維持特有的韌性,能與強大的敵人相周旋。
多爾袞入關,除了在山海關有一次大的抵抗外,然後基本上是一路順風的,英郡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一個向西,一個向南,沒有廢多大功夫,堪稱英雄的李自成和張獻忠,都灰飛煙滅的殞命了。
於是,多爾袞在軍事上的勝利使其更能相信軍事的作用,除了軍事以外,其它的一切對政治來說都成了多餘的了。
多爾袞果敢的下令:剃髮,易服。
結果,歷史跟清朝開了一個玩笑,一個努爾哈赤,一個多爾袞,一個父親,一個兒子,而且兩個都是血氣方剛的血性漢子,兩個人都在文化的面前栽了跟頭。
首先是在揚州,在這麼多的武功悍將都屈服的情況下,惟獨一個文縐縐的史可法卻堅決地抵抗了八旗的進攻,抵抗的時間不算長,但這的確是清朝入關以來第一次重大的受挫。
接著是在江陰,兩個相當文弱的文人,一個陳明遇,一個閻應元,他們起師的口號相當簡單:“頭可斷,發不可剃。”然而誰也不會想到,一個看似平常的標語,竟然有如此強大的號召力,即使面對十萬清朝精兵也沒有絲毫的顫慄。

標籤:魂歸 清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