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散文集 > 抒情散文集

關於同裡的寫景抒情散文

同裡是浸在水裡的,同裡湖、九里湖、葉澤湖……她是五湖環抱的一朵睡蓮,紮根在江南水鄉深處。”透過千年歲月浸潤,這朵睡蓮越發端莊秀美,顯示出成熟的風韻。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關於同裡的寫景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賞。

關於同裡的寫景抒情散文

關於同裡的寫景抒情散文:踏過千年的足跡---同裡

油紙傘,青石板,淙淙流水,古典房屋是我的最愛。再添一位著旗袍或漢服的窈窕淑女,坐在橋邊吟詩。印象中的江南水鄉就是這樣。

來到同裡,迎接我們的是瓢潑大雨。遇著雨,是幸抑或不幸? 那豆大的雨點噼裡啪啦的,打的人心生煩悶。 可它在戴望舒的眼裡,卻別是一般滋味: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這,也許就是文人墨客那不同於常人的騷情。

其實雨點也好,雨水也罷,只要耐著性子去欣賞,也是一道美景。淅淅瀝瀝的雨聲,以石板木屋為友,淙淙流水為伴,它並不孤單。相反的,卻是相得益彰。丟開雨傘漫步在幽深的巷子中,細細聽去,那雨聲彷彿在把這江南水鄉的故事娓娓道來......

珍珠塔裡,曲折雅緻的小弄院落,形態不一的石橋河埠,水鄉景緻盡收眼底,怎不令人流連忘返?更何況還有那個動人的愛情故事。

《珍珠塔》主人公方卿見姑,翠娥贈塔,陳王道嫁女的史實,在同裡源遠相傳。河南官宦之子方卿家道中落,去向姑母求助,想得點盤纏趕考,可是遭到姑母奚落,方卿憤而辭歸。賢淑善良的表姐陳翠娥與方卿青梅竹馬,欲幫助表弟,於是假託點心,將家裡的稀世珍寶----珍珠塔,暗暗贈與方卿。蘭雲堂就是當年方卿拜見姑媽的地方,這裡的蠟像,生動地再現了昔日的情景。雍容華貴的姑母盛氣凌人,那種勢利的姿態令人憎惡,站在姑母身邊的丫環也目中無人,神情冷漠。一旁的方卿雖然清貧,但不卑不亢,在蘭雲堂裡,方卿被姑母一番羞辱,於是他立誓無官不進陳門,後來苦讀詩書,得中狀元,演繹了一曲舊時代男才女貌的婚姻。 有情人終成眷屬,我喜歡這種大團圓閤家歡的美滿結局。誠然,焦仲卿和劉蘭芝那纏綿悱惻的愛情,梁山伯與祝英臺那刻骨銘心的愛情,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浪漫熾熱的愛情,都曾鑽進我們的心底,深深觸動我們的心靈,可是,我還是希望,相愛的兩個人,能過上煙火日子,讓愛情簡單地生長,讓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樣。

踱步於石板路,撫著那斑駁的牆壁,望著那青黑的石板。一股興奮之感油然而生。是這些東西,見證了同裡這個小鎮的歷史。他們熟知小鎮上的每個人,每件事。一磚一瓦,甚至於一撮牆灰,似乎都在向我們詮釋著這個小鎮。牆壁的白黑相間,正如一幅幅的江南水墨畫,為我們闡釋著寧靜的小鎮。靜下心來深呼吸,自己也要與這小鎮融為一體。時光靜好!

漸漸地,似乎自己也能體會到那些文人墨客的騷情。遇到如此美景,多麼想賦詩一首,可自己卻沒這才華。遺憾!

青石板,淅淅瀝瀝的雨聲,牆上的水墨畫,河岸兩邊古樸的木屋,身體的每一個細胞都在深深的呼吸這兒的空氣,每一個細胞都恨不得跳出來,慢慢的呼吸......這個景緻,好不醉人!果不其然,江南水鄉有種能讓生活放慢腳步的魔力。多麼希望時間就此停住,讓我醉身於這幅美景之中。

美中不足的卻是,時間倉促,沒能住上一晚,沒能見到水鄉夜景......不過有遺憾也是好的,至少,它能使我深深的牽掛,這溫婉的江南水鄉。

我的才情不足以表示我對同裡的愛,便借用詩歌《同裡時光》的部分來表達。

青苔上的時光,

被木窗櫺鏤空的時光,

鞋躡手躡腳的時光,

蓮藕和白魚的時光,

從轎子裡下來的,老去的時光。

在這種時光裡,

水是淡的,梳子是亮的,

小弄堂,是梅花的琴韻除錯過的,

安靜,可是屋簷和青石板都認識的。

玉蘭樹下有明月清風的體香。

關於同裡的寫景抒情散文:同裡,尋覓一種感覺

同裡在我的心目中,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自30多年前去那裡相親,我就常去。因為常去,我對同裡熟視無睹,認為就是個江南水鄉小鎮而已;因為行色匆匆如過客,小鎮反而生疏起來。讓我對同裡感興趣,或者說是有所瞭解,是在旅遊大開發的年代。幾乎毎一次去,小鎮都有變化。因為理解了一些東西,當我再次光臨小鎮時,我的眼光是尋覓的,跨出的歩履慢了下來……

站在高處,大大小小的屋頂如魚的脊背,遠遠望去和諧且錯落有致,形成明凊建築群的美感。讓人止不住聯想,這些深宅大院裡又該有多少故事?近觀又覺精緻典雅,無論是窗櫺、石碑,還是門庭、房樑,因為有了鐫刻鐫鏤雕飾點綴,變成了栩栩如生的藝術品;加上連線其中的小巷、祠堂、石橋、園林、水道、河埠……如同一串串碩大的珍珠和寶石,環抱纏繞著古鎮。當我走進去,穿行在古老的街道,逛蕩琳琅滿目的店鋪,漫無邊際地越過窄窄的小巷,欣賞古樸幽靜的書院,再去領咯深巷櫛比鱗次的住宅……景物一一從眼前掠過,讓人目不暇接。我知道,那些經歷歲月滄桑的建築,連同一些花草樹木,也許都有著悠久的典故,當看到它們,細細觸控它們,安靜肅穆中便有了一種感覺,依稀聆聽到歷史傳承的脈動,多了一份新奇與渴望。於是,我在那些深遠的故事裡,浸潤著,也沉思著,靈氣質樸醇厚,感到已擁了某種古樸典雅的東西,激動的心情已被熨帖得十分平和。

我在同裡放慢腳步,悠悠尋覓,怕在不經意間會錯過佳景的觀賞。走過石牌坊,步履在古韻十足的石板路上,像是走在一個個歷史人物的傳說裡。據說這條石板路前朝的狀元和文人墨客走過,近代的革命之士走過,現代的政界的要人、文壇的名人也走過,當我聽到陳去病費孝通xx餘秋雨……這些熟悉的名字,我感受到了同裡蘊藏不露的魅力。此刻,我的腳印與古人與前人的腳印重疊,跫跫足音,似乎能聽到歷史的迴音。風從廊房中飄來,似乎向述說著那些久遠的故事……我也隱約感到,一種情緒正在時空的黃頁上抒發……

漫步同裡,我沿著光溜溜的石板路拐進小巷。巷道彎彎曲曲,幽靜深遠,有時最窄處須側身交會,抬頭只見巷壁一線天,那條巷自然也稱“一線弄”。巷道的年代可從那些深綠色的苔蘚、斑駁的牆壁中找到答案。走著,走著,不覺到了小巷深處。綿綿細雨中,我曾數次在巷內碰到撐著雨傘嫋嫋而行的姑娘,一如“丁香”般的風韻。還看見一扇敞開的窗。有個姑娘在涼晒衣衫,水珠慢慢滴落在我的視線深處……

在同裡,我還多次隨意敲開一家門檻,譬如慎修堂、任氏宗祠,在那裡,我不但能窺探到先人生活和民俗的氣息,還能看看院內的古井,長格門窗、高高門檻、圓形廊柱和石鼓柱腳,院內或種植一棵掛花樹或是一叢肥腴的美人蕉……進內還可見到明清格局廂房、書房、庭房和臥房。據記載,從公元13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小鎮上先後建成私家宅園38處,寺、觀、祠、宇47座。除了退思園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外,還有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和26處市級文物控制單位,成為蘇州地區文物最多的一個鎮。有如此歲月長河中沉澱的東西,難怪人們都樂此不疲地來古鎮探訪尋覓。由此同裡成了“影視攝影基地”就不足為怪了。

漫步同裡,我像似輕輕叩開一扇窗。瞭解到這裡厚重的人文傳承,讀到自宋淳佑四年至清未,這裡先後出狀元1人、進士42人、文武舉人90餘人的歷史;還能看到同裡不僅誕生了南宋著名詩人葉茵、明代著名造園藝術家計成等,更有一大批活躍於近現代歷史舞臺上的名人、名士,譬如辛亥革命風雲人物陳去病,譬如文匯報》創始人嚴寶禮、譬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等人,都曾在此居住、活動過。當我走出金鬆岑紀念館時,我便有了激昂和崇敬的心情。百年前,自號“天放樓主人”的同裡籍儒傑金鬆岑與陳去病等一批革命志士曾聚集在天放樓中,共同抨擊時政、傳播進步思想,並在此成立了“雪恥學會”。百年後,我在原址徜徉,浮想聯翩,依稀還能聽見一代英魂們為撥開舊中國層層迷霧、追求民主、砥礪鬥志的吶喊聲!

我在同裡尋覓,自然一定要去領略橋的風韻。這裡舉目就能見橋,橋是水鄉的紐帶。“水畔豈曾新種竹,牆間應剩未殘碑”。我在尋找中一旦發現到一點陳年舊跡,總會有一種溫柔而異樣的感受。橋或許是觸及了肌體深處的某一根神經末稍,讓我去找回現實裡失落多少的記憶。這裡有遠至宋朝到清代建造的49座古橋,將鎮內的15條交叉縱橫的河流和7個大小不等的“島嶼”串聯為一個整體。橋成了路、街、巷、宅、園聯結的“媒體”,踏上一級級石階,當我走過會川橋、普安橋等眾多古橋時,不僅看到了通衡的便利,更能感受到橋帶給你的靈動之美;我不會忘了到太平橋、吉利橋、長慶橋去走走,去刻意感受了一次尋求平安期望吉利的喜悅;我還專門到東溪橋畔去小坐一會,那是讀書人的想望之地。這座建於明朝的橋上刻有的“一弘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的對聯,可以遙想出當年文人雅士在這裡雲集讀書的風采。

漫步同裡,我還要去走走水路。河流彎曲盤繞著鎮區,水是滿滿的、軟軟的,陽光透過綠樹,在水面上搖曳著童話般的色彩,船孃輕擺腰肢,櫓劃出圈圈漣漪,舟楫在光影中穿梭,吳歌在水巷內悠悠地迴盪著。碎石小路傍在河邊,依著河的曲線轉悠下去,我彷彿在潤溼的氣息中穿越一處處水鄉風情。

河埠兩岸有一排排長桌,我見有些遊客逛累了,就在河邊擇個座位,叫上幾隻鄉土菜,點上幾杯碑酒飲料,邊吃邊聊邊賞景。我喜歡乘上小舟在水巷中悠悠晃晃,拿著相機隨意地收藏景緻;倘若遇到橋上抬轎,橋畔魚鷹戲水捕魚,那種原生態的風情真得讓我流連忘返了。

我自然要去世界聞名的退思園。經過旱舫庭,沿著復廊,一拐彎便進入了別有洞天的內園。我驚歎園林的精緻美倫:眼前橫向貼水,廳堂亭榭,盡收眼底;建築物高低錯落,井然有序,多一處則顯累贅,少一處則有疏漏之感,用心極致,而遊人絕無壓抑;這裡臨水軒榭,臺樓亭閣,曲徑通幽,移秀木奇花於其內,疊怪石懸洞成山景,足不出戶能觀天下風情;更有扇窗月門,畫樑雕棟,鉤簷鬥角;或以牆作畫,或憑廊行書,透光借景,集畫、詩、書、工諸多藝術於一體。我開始稍稍理解:園雖不大,卻移步換景,百看不厭,用有形的園藝造型敘述著園主任蘭生無形的人生經歷和處世哲學的奧妙所在。退思園就是以這樣的魅力吸引著一挑紛至沓來的遊客。倘若你要用心慢慢品味,一定會感到和順的景緻宛若人間天堂,秀似江南。我也相信,清代仼蘭生宦海浮沉,歸鄉建退思園,雖有“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的心念,但最想獲取的就是身心的慰藉與解脫。自然,珍珠塔、崇本堂、耕樂堂、松石悟園我也去看過,還幾次去浮玉洲轉悠一番,那一刻,江南園林的精緻美韻一覽無餘,盡收眼底……由此,我深切感受到江南古鎮中惟一獲得世界文物遺產保護殊榮的魅力。

其實,當我轉彎抹角地在小鎮兜攬一番後,我發現鎮上的古園舊宅太多了:東溪街每走幾步路就會出現“王氏舊宅、敦本堂、慎修堂、楊天驥故居、張家廳、十六品堂、慶善堂、葉家舊宅、貽谷堂這樣的舊址。原來的風貌雖不全在,但依然有著寬大的門庭,高高的石階和門檻,它們彷彿告訴造訪者,這裡曾有過的繁華。同裡自然還有以姓氏命名的巷弄,如施家弄、宋家弄、劉家弄、葉家弄等,巷道大都窄小,裡面曲徑通幽,隨意叩開一家,都別有洞天。我看到小巧的院子裡,主人種植幾株美人蕉,或是風仙草、雞冠花,間或在窗臺下放幾盆景。居室大都為明清建築格式,有廳、廂房、臥室,有的還有書房;大多人家都有小天井,進出都有廊道貫通。我看著斑駁的封火牆和殘存的院落,明白了只有走進小橋流水人家和悠悠古巷的深處,才能看到諸如古橋、古井、古宅、古牌坊、古樹等歷史遺存和人文景觀,進而瞭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當然,我知道同裡的幽源遠不止這些,我走走聽聽,去尋訪一些老人,譬如古鎮歷史上曾風光一時的水竹墅、萬玉清秋軒、水花園、有竹居、西宅別業、江灣草菴,或是近郊龐山湖的快風閣、西隱庵、任仲楨故居、顧公廟、陶郎先墓等等名勝古蹟都留在老人鮮活的記憶裡,只要說起,他們立馬精神抖擻,是先人傳承,或是道聽途說,總會滔滔不絕聊上一陣。同裡為冨庶之地,富土的地名是極好的向徵。我明白:有錢人喜歡這裡是有諸多原因的,快船往返縣城可半天即便到蘇州城,當日亦可歸家。不近不遠,可謂風水寶地。古人曾將歸隱分為三種: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昔日的富貴文人,或朝廷達官,隱退後都選擇第二種,先用一道不太張揚的粉牆將市井生活攔在外面,再用金錢和藝術構築起一片物質化的精神綠洲,這也許就是同裡厚重冨庶的根由。

我知道,同裡鬆澤遺蹟的發拙,是隨著一批舊石器的發現的,也讓我更能引以自豪地認為,鱸鄉乃至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搖籃。在六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生活在這塊土地上了,他們與北方先人一起打造著中華民族燦爛絢麗的文化。這批深埋塵土的舊石器重見天日,不但拉長了鱸鄉歷史的畫卷,也給鄉土教材增添了深邃厚實的內涵。今天,喊出了“千年古鎮,世界同裡”並不誇張,

我在同裡漫步,感到這裡又是藏龍臥虎之地。紅木傢俱、陶瓷、書畫、玉器、青銅雜項等眾多文化收藏,不僅聖那些同裡土族,大宅深院,就是尋常人家,也都有著幾伴祖上的傳下來的東西。因為常來常往,我也去過幾位友人家,才知道古鎮老宅、老院裡,像是藏在深閨人未識,都擺放著不少古董物件。當我看著那些紅木傢俱和工藝擺件時,眼神是別樣的,是欣賞還是珍愛?畢竟這個時代紅木傢俱成了奢華的物品。現在那些物品儘管度過了百多年、展現在眼前還是那麼細膩柔滑,摸上去讓人觸感舒適,色澤棕眼細密,透出緞子一樣亮澤的反光。還有那些瓷器花瓶……早已超越了實用的價值,是名副其實的藝術品。難怪中央電視臺《尋寶》欄目走進同裡,尋找散落民間的奇珍異寶。

我在同裡尋覓,收穫著別樣的情趣。當我第一次聽到肖甸湖這個很詩意的名字,就有一種震撼的感覺!我很是慶幸50年前的那次退湖還田,才成就了這片平原森林。當我沿著一條小徑曲曲彎彎走向密林深處,但見樹木繁茂、竹林蔥鬱,還有灌木和花草,空氣特別清純,除了鳥兒在林中嘰嘰喳喳自由的啁嗽,那裡有著一種遠離塵世的靜謐。我仰首見碗口粗的毛竹、或粗壯挺拔的水杉如利劍直刺藍天,知道它們的根已深深扎入湖床。漫行中,見到茶樓的一角在曲徑通幽處顯露出來,全部竹木結構,獨具原生態狀的古樸。茶樓裡掛著古趣盎然的字畫,用著玲瓏小巧的茶具,還聽到悅目悅耳的古箏。我想,在這清涼隱於處,聞香品茶談心交流,該是怎樣的淡定浮生?談笑間,我疲勞頓消,不用說,我的臉上寫滿了愜意和悠悠。在這裡我已領略了唐代詩人王維《竹裡館》的“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的詩句中所描繪的意境,品咂到世外桃源般清幽樂趣。

我在同裡尋覓,更多的是逛明清老街。那裡有著古老年代的想象和展望。石板路兩側的店鋪裡,有著層層疊疊、大大小小的玉石瓷器木刻,還有著深色的木架,古老的印跡鏽斑斑地映在那些發黑了的絲絨布上,自然還有現做現賣的書畫藝術品,空氣裡充溢著古今交融的人文氣息,老街還有著同福齋、陳家糟方、採芝齋、聖御坊等老字號食品店,諸如襪底酥、芡實糕、閔餅、麥芽塌餅、青團、酒釀餅、狀元蹄、醬鴨等傳統的土特食品,品嚐之下,讓人難以忘卻。

當然,我也曾多次到南園茶樓,手捧一壺品茗,體驗著一種悠然自得的感受。茶館窗外就是水道,河裡不時舟楫搖過,咿呀聲如在耳邊,間或飄來幾聲船孃的歌音;河對岸的垂柳在陽光下展示婀娜嬌媚的風姿;水埠石階上,有少婦在浣衣,不時與彼岸旳人拉著家常,談笑聲此起彼伏;而當茶客倚著窗檻欣賞河中風景的時候,他便也成了船中游人相機裡的風景。水道曲曲彎彎,疑是前面不通,不料拐彎過橋就別有天地。巷道亦如此,曲裡拐彎幽深,走走停停,給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自然,大多遊客到同裡不僅是看水鄉風情,更多的是思古之幽情。逢年過節,我在這裡還能看到一幅幅風情畫面,廟臺上有戲曲演出和水鄉麗人多姿的倩影;廣場上有舞龍燈、打連廂、蕩河船、挑花籃、打腰鼓、蚌殼舞;水上有賽龍舟、荷花燈;讓我看得有滋有味,盡興而歸。在同裡,各種體驗隨之盪漾,已串連成一段美好時光。我真實感受到,在步履匆匆的旅程中,能在此停駐一下,就能喚回一種人文情懷,一份寧靜心境。

我在同裡尋覓,一種感覺漸漸沉澱。

其實,漫步同裡就如閱讀這方天地,感觸那縱橫交錯河流、那飛簷走翹的老宅、那彎彎曲曲的深巷、那高高低低的古橋,我如在尋找破譯千古謎語,把自己的心智,去洞穿走過的景觀、去回味積聚的思緒,那一刻,你意也濃濃,情也切切,語言和詞彙的意境,頓然了心的弦韻。

入暮時候,在太陽的餘輝下,我沿著石板路慢慢的走,仰頭可看見白牆黑瓦里那些搖晃婆娑的樹,影子明亮的一部分傾斜在牆上,幽黯的一部分映在水裡,這傍晚的光色讓蒼老古樸的街更具觀賞魅力。眼前,幽靜的巷,窄窄的道,不寬的河面,河邊散落著民居住家,間或幾棵垂柳,有隔河的婦人擔桶而行,嫋嫋亭亭;晚風中有人吆喝油炸臭豆腐,也有來往自行車鈴鐺的聲音,還有奔跑孩子的笑聲……我知道,我已融入江南水鄉古鎮悠靜安然的自然畫卷中。

關於同裡的寫景抒情散文:水鄉同裡

雙腳才走進同裡古鎮,人就呆了,眼中有溼溼的液體在打轉。

光陰迴轉,恍惚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童年的故鄉。

我的童年,住在無錫城南的古運河畔。

青石板路在深深幽巷中延伸,一溜粉牆青瓦的低矮二層小樓默然站立在深巷的兩側,而我的家,就是這些靜靜地佇立在歲月深處的房子中的一間。

房子後邊就是江南古運河,京杭大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每家人的屋後都有幾級青石碼頭伸入河中,河水清澈,游魚依稀可辨,勤快的年輕媳婦們就在青石碼頭上浣紗洗衣。

然而隨著城市的發展,昔日清清的運河水已黑臭燻人,房屋街巷也在經濟浪潮沖刷下,變得面目全非,我的家也從古運河邊,搬進了剛建的新區。原本以為這一切都只能永遠地成為回憶了,誰知今日卻在那麼不經意中,走進了同裡,輕輕地觸動了往昔,驀然中回到了童年,童年的水鄉。

說這是不經意,只因原本我並沒打算來同裡,上午的我還是在另一個水鄉——周莊。周莊是隨著畫家陳逸飛的一幅油畫《故鄉的回憶》,被美國石油大王哈默買下後,送給了鄧小平而聞名於世的。這幅油畫,畫的是周莊最有特色的景點雙橋。1985年,這幅畫甚至成了世界聯合國協會的首日封。

這下可好,不但騷人墨客紛至沓來,連海外遊客也絡繹不絕,小鎮一時人頭湧湧,頓成鬧市。周莊因此也就更加名聞遐邇,名氣遠超同屬蘇州的水鄉——小鎮同裡了。

走進周莊,就像走進了一座天然的博物館,一切都散發著久遠的潤澤氣息;就像拐進歲月的衚衕,步入了上一個朝代,給人一種時空的錯覺。

只是遊人來得多了,沿河沿街的民居都開發成了商鋪飯館,商業氛圍變得異常濃郁。更要命的是出沒於街頭巷尾、無處不在的鎮上漁民,見人就死磨硬纏著拉生意,讓人們去坐他們的漁船遊太湖,使古樸典雅的小鎮充斥著濃濃的金錢氣息,帶上了絲絲銅臭。

原來並沒有打算來同裡的,但時間尚早,周莊也已經遊遍,經不住一個家住周莊的中年漁民沒完沒了地糾纏,花了不菲的價錢租了他的小船來了同裡。

小船穿越太湖水系河湖縱橫交錯的水網,那貌似敦厚老實的中年漁民把我拋在了一處不知名的河岸邊,說沿路走十幾分鍾就到同裡了。誰知一路走去,都是湖蕩和莊稼地,連個村莊都見不到,直走了一個多小時才算到了同裡,不由在心中大呼上當。

一進同裡,所有的不快全已煙消雲散。

童年古運河失去了的景緻,周莊銅臭氣攪壞了的情趣,全部都在一刻間尋了回來。古樸自然、充滿生活氣息,同裡與我童年在無錫大運河邊的住處實在太相似了。

與周莊的小巧雅緻相比,同裡顯得大氣多了。河道寬了,河岸邊的路闊了,河邊還有一株株的老樹在初冬的陽光中舒展著筋骨。一陣微風吹過,片片落葉紛墜,驚起一兩隻寒鴉。但是街道和河面都很乾淨,見不到什麼落葉。若是有心,你會見到有那麼幾個老太太時不時地在打掃著路面,河中也有小船在打撈著落葉和垃圾。

時當晌午,暖熙的陽光明朗地照在河岸上。屋前、橋頭三三兩兩地坐著一些老人,穿著厚厚的毛衣,或是敞著老棉襖,舒舒服服地晒著太陽。

走在小鎮街頭,看不見太多的遊人,更沒有滿街轉悠著拉客的當地人。偶爾能見一些學生或是藝術家模樣的人,支著畫夾在橋頭、河岸,安靜地畫著畫,一副專注的神情讓人不敢上前打攪,怕亂了他的思緒。

小鎮裡頭很少見到商鋪,只在鎮外建了一條仿古建築的商街,賣一些地方風味小吃、藝術品什麼的。小鎮裡頭全是實實在在的民居,寧靜安謐,絕不象周莊商業旺區般鬧哄哄一片。

同裡小鎮的街道多由青磚或石板鋪成,走在上面別有一番情趣。尤其是那些青磚路,有一段走在上面居然會發出一種清空悅耳的聲音,特意來回走了幾遍也弄不清是什麼原因,至今尤讓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路走去,發現許多晒著太陽的老太太手中都在幹著活,將一顆顆比松果大、比蓮子小的硬果用鉗子夾開,取出一粒粒白色的籽來。趨身上前討教,老太太說那叫芡實,可以用來做芡實糕,是同裡的土特產。吳儂軟語即使從老太太口中說出,也讓人覺得十分熨貼舒心

吳儂軟語即使從老太太口中說出,也讓人覺得十分熨貼舒心

同裡的橋很多,形狀各異,都有著自己的特色。這些橋四通八達,連結著偌大的一個鎮,而鎮裡頭的人好象都互相認識似的。一個揹著書包的紅領巾一路走來,見到誰都很親熱地稱呼著。一位中年大嫂挎著只竹籃,也是走到誰家門口都向裡頭招呼著。可以想見,這裡的民風一定十分淳樸,鎮民們都相處得很和諧、融洽。

走得累了,坐在河邊石欄上小歇。陽光穿過樹椏照在河面上,又倒映在石拱橋底,斑斑駁駁地晃動著迷迷離離的炫光。一位白鬚飄然,道骨仙風的老者坐在我不遠處,正在河岸邊悠然地晒著太陽,不由得就相互聊上了。老者給我說同裡的歷史,又跟我聊外面的世界。話語間時有精闢見解、睿智哲言,令人稱奇。

不遠處一個少婦正在一條絲巾上繡著綵線,時不時輕搖一下身邊搖籃裡酣睡的嬰兒,很快一朵荷花已在絲巾上躍然欲出,亭亭而立、鮮豔欲滴。

從都市人的臉上你會見到什麼是成功,從小鎮人臉上你會見到什麼是幸福

走近牆面已有些剝落的一家民居,透過半掩的大門,可以見到院中晾晒著許多衣物和嬰兒的尿布,而院角一棵槭樹紅豔如霞,與那陽光中飄揚的尿布一起,將有些破敗的院落襯得一片生機。

小鎮很安靜,小鎮的人很悠然。走在其中,你就象走在一幅淡淡的水墨畫中。從都市人的臉上你會見到什麼是成功,但你見得更多的是冷漠和疲憊;而小鎮人沒有填不滿的欲壑,從他們的臉上你會見到什麼是幸福,還有寧靜和溫暖。

從忙忙碌碌的大都市忽然來到了那麼一座古色古香的小鎮,面對著一個個臉上寫滿恬淡平和神色的鎮民,幾疑身在桃源。這裡的人完全不象都市人那麼匆匆忙忙,被時間左右和支配,他們就象那陽光下靜靜流淌的河水,不慌不忙地享受著時間。

不管你是落魄的浪子,還是高高在上的權貴,只要你來到其間,同裡小鎮都一視同仁,不分彼此,以她清清的河水來撫平你心靈的躁動,濯洗你雙眼的陰霾。

不管你來自地北天南,高山平原,同裡小鎮都是從今後你夢裡的故鄉,永遠的天堂。

※本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