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史記

【熱門】讀《史記》有感

史記2.61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史記》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門】讀《史記》有感

讀《史記》有感1

今天讀了史記中的一個故事,內容如:姜子牙家住南陽,從小家境敗落,可他人窮志不短,從小刻苦學習,天文地理,軍事謀略,研究治國安邦之道,希望能有一天為國家施展才華。姜子牙經過四十年的苦修,直到七十二歲時才出山,但是因為年紀大,一直是懷才不遇,因此,經常受到妻子的奚落與冷嘲熱諷。

於是八十歲的他平日裡除了熟讀兵書外,還經常到河邊釣魚,但是他釣魚卻很特別,他用的魚鉤是直的,所以三年下來沒有釣到一條魚,鄉親們看到都很奇怪,都感到姜子牙不是一般人,便到處傳揚他的故事,久而久之,姜子牙的大名便傳到了西伯侯的耳朵裡,求賢若渴的西伯侯便把姜子牙請進了宮中,並拜他為國師,協助他治理國家。於是姜子牙也就有了一展才華的機會。

後來,西伯侯逝世後,他的兒子周武王繼位,武王繼承父親的遺志,拜姜子牙為國師,並稱他為“尚父”。姜子牙也不該初衷,繼續全力輔佐周武王。有一天,武王請教姜子牙,想要輕罰,而又想樹立權威,想少施行一些賞賜,而又能使人們從善,想少頒佈一些政令法規,又都能規範行事。怎樣做才能實現呢?姜子牙就說:“能做到殺一個人而能懲戒上千人,賞賜一個人而能激勵上萬人,這樣做才是個有道明君。”周武王聽後茅塞頓開,照著姜子牙的話去做,賞罰嚴明,使周朝的政治更加清明,周軍大敗商軍,取得了勝利。由於姜子牙在周商對戰中功勞最大,武王就把姜子牙封到了齊地,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齊國後來也就成了春秋戰國時的“五霸七雄”之一的強國。

今天,我看完了一本書,書的`名字叫《史記》。《史記》記述了上至傳說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前122年,共約三千年底歷史,《史記》分為十二世紀(記歷代皇帝的政績)、三十世紀(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的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十表(大事年表)史書(記各種典章制度)。

在這本書中,最令我佩服的是扁鵲。

扁鵲這天來到虢國正好趕上太子“去世”了。他去看了看發現太子只是得了“屍厥”,這種病呼吸微弱,讓人誤以為人死了。於是他用針刺中太子的百會穴,又做了燙藥。不一會太子便活了過來。扁鵲的醫術太高了,可想他在成為名醫之前下過多少功夫啊!

令我佩服的還有荊軻。因為秦軍馬上殺入燕國,所以太子丹讓荊軻區刺殺秦王荊軻毫不猶豫立即趕往秦國。佯作獻地圖給秦王。地圖展開後,荊軻準備行刺,可秦王身藏寶刀,一下殺了荊軻。我要學習荊軻的勇敢

我在這本書中最討厭一個人。

一天周幽王在後宮發現了一個豔茹桃李的女孩。便與她日夜廝守。然而這個女孩進宮後就沒笑過,於是他點燃烽火,各諸侯以為京城又亂賊,於是領兵馬火速救駕。

褒女見千軍萬馬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如同兒戲一般,禁不住嫣然一笑。他為了讓褒女一笑,竟戲弄諸侯,可恥,三千年的歷史浩如煙海,值得我們銘記的人和事太多太多。

有寧死也不肯過江東的楚霸王;有孤高傲視滿懷楚地蒼生,寧可葬生魚腹也不願追誰流俗的屈原……

這本書讓我認識了歷史,讓我們多讀書,讀好書做對人們有用的人。

讀《史記》有感2

我讀的這本書總體來說是一本歷史書。這本書沒有原著那麼深入淺出,讀完之後,真是受益匪淺啊!

黃帝,在古神裡,是中央的天帝,相傳他長有四張臉,能同時顧及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無論什麼地方發生了事情,總逃不過他的眼睛,在峰巒起伏的陝北高原上。至於炎子炎帝,也為少典之子,與黃帝兄弟相繼,但《帝王世紀》認為炎黃之間凡隔8帝500餘年。據說炎帝一族傳了八代,共530年,“無制令而民從”完全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這本共有四十幾個小故事,在讀的時候,我同時認識了很多歷史上的人物。這裡面給我印象深刻的,要算是宋襄公。齊桓公斷世後,齊國發生內亂。宋襄公遵照齊桓公在世時的囑託。幫助太子昭即位。在後來會合諸侯時,宋襄公不僅沒能取得霸主地位,反而受了楚國的羞辱。

宋襄公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這樣的品質不適合一國的君主,不過,從個人角度而言,宋襄公是我心中的榜樣。我會做事坦坦蕩蕩,不做兩面三刀的自己,做事不要放棄的我,堅持就是勝利。

讀《史記》有感3

暑假期間讀了歷史書中所提到過的《史記》,這是中國第一步紀傳體通史,也是一部著名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這部著作的作者就是司馬遷。

在文學方面,它對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後代的小說、戲劇中,所寫的帝王、英雄、俠客、官吏等各種人物形象,有不少是從《史記》的人物形象演化出來的。

至於直接取材於《史記》的歷史小說,那就更不用說了。在戲劇方面,由於《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衝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後代戲劇取材的寶庫。據統計,僅現存的元雜劇中,就有十六種是取材於《史記》的,其中包括《趙氏孤兒》這樣的具有世界影響的名作。已經失傳的類似作品,當然更多。到後來的京劇中,仍然有許多是取材於《史記》的,如眾所周知的.《霸王別姬》等。

而在歷史人物方面,《史記》記錄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史事,從這方面來說也是一部具有價值的著作,雖然讀歷史書會有些煩悶、難懂,但我是結合歷史書上學過的知識來讀的,自然樂在其中。這部書實在讓我受益匪淺,對了解歷史知識起到一個很好的作用!

讀《史記》有感4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這首詩讚揚了項羽寧死不苟活,但讀過《史記》中關於項羽的章節後,我對項羽有了自己的看法.項羽是一個英雄.項羽是一武藝高強的人,可以衝鋒陷陣,轉瞬之間就能剎敵百人,他用兵大膽,敢於"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我佩服他的膽略和勇猛.看到秦始皇出行時,他竟敢說自己可以取面代之.千古英雄,誰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從這點看,項羽的`確是英雄.但項羽更是一位失敗的英雄.首先,我認為他不注重文化,只崇尚武力.他甚至認為讀書無用,只要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足夠了.可他沒想到,不學習,有些方面就會無知.無論是帶兵打仗,還是治理國家,無知成為絆腳石.其次,我覺得他不善於用人,不能把握好時機.無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張良韓信都曾投奔於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這兩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為劉邦所用,自己卻被打得一敗塗地.總算有個謀士范增為他效力吧,可他連范增的才智也浪費了.他不執行范增的計劃,"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絕好的機會啊!

可項羽偏偏錯失良機;還中了人家的計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離他而去,在憂憤和疾病中逝世,從而合使自己徹底失去了這個謀士.項羽還是一位不善於總結自己失敗的英雄.項羽在臨死前曾說"天要亡我,"而不從自身找原因.項羽英雄世,卻是隻會逞匹夫之勇,不能駕馭天下的英雄,到死都認識不到自身的弱點,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敗的原因歸之於天,真是可悲啊!

讀《史記》有感5

結合《報任安書》重讀《史記》,我又瞭解了許多。

司馬遷為李陵的投降而辯解,最終皇帝聽了獄官的意見,將司馬遷施以宮刑。在獄中,司馬遷想了許多,他在書中表露了“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的生死觀。他說明自己沒有自殺的原因是“恨私心有所不盡”。他盡力剋制自己,把個人的恥辱,痛苦全都理在心底,重在攤開光潔平滑的竹簡,在上面寫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隸字。就這樣,司馬遷發憤寫作,用了整整13年時間,終於完成了一部52萬字的輝煌鉅著——《史記》,這部前無古人的著作,幾乎耗盡了他畢業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寫成的。正是他有強烈的責任感,他才能繼續堅持下去,沒有了責任感,任何事情都無法很好完成。

在《報任安書》中,他也說明了自己成書《史記》的原因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他認為自殺的後果是“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他確實非常傑出,完成了這兩項使命而“成史家之言”。他達到了自己的目標。

《史記》中的人物描繪得十分生動,這其中也表露了司馬遷的心聲。《報任安書》中的一句說得好:“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俶儻非常之人稱焉。”這句話充分表明他寫在書中的這些人都是非同尋常的人。陳涉是組織起義軍反抗暴秦的人,雖然失敗了,但是司馬遷將他列為“世家”以此彰顯他的功勞。在刺客列傳中,雖然豫讓、荊軻都刺殺失敗了,但是司馬遷堅持為他們作傳,正是因為他們都是非同尋常的人。儘管他們死了,但是他們死的“重於泰山”。

“士為知己用,女為說己容。”在《史記》中許多謀士都因君主的懷疑和猜測而離開了先前的`君主。司馬遷也因為自己內心的悲憤和痛苦,在《報任安書》中表達了對漢武帝的剛愎自用不無微詞,發出了“如今朝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餘薦天下豪雋哉”的感嘆。表明自己懷才不遇,認為武帝只把他看成一般人對待。

在《史記》中,人物的對話、神態都包含了他的見解。在記述故事中,經常有“太史公曰”的字眼,話中常飽含司馬遷的內心真情,也是為自身在鳴不平。有時,作者的語言風格又變了一個味兒,是太史公在為他們的處境而感嘆嗎?大概這就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表現吧!

再讀《史記》總有意外的收穫,那語言文字,勝於離騷,揣摩,總有精彩的發現。

讀《史記》有感6

《史記》是我國最早的紀傳體通史.這部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多字.此書也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對後來歷朝歷代的正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們先談《史記》。讀它,我有一個感覺,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談話。司馬遷,好人。好人經常倒黴,我對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覺得他這一輩子沒有白活。《史記》是一部什麼樣的書?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書,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羅多德之於希臘,我們也是把司馬遷當“史學之父”。

比如說列傳中的刺客列傳裡的聶政,荊軻等人。以前,我以為刺客不過就是那些品行不正,只知道搞偷襲的.人。但史記上的敘述,讓我明白,實在刺客才是對君主最赤膽忠心的人。究竟往行刺君王,成功了會被四周的衛士殺死,不成功更無生還的可能。真可謂是有往無回。固然如此,但他們依然一心為君。就像荊軻臨走時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冷,壯士一往兮不復還。的悲壯,更有那後來身中八劍卻仍一心想著太子丹,這就是他們的赤膽忠心的最好表現。

能與君主鬥智鬥勇的,還有那些有著頑強意志的說客。蘇秦是他們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原先,蘇秦窮困潦倒,連家人們都嘲笑他,然而他沒有就此放棄他的理想,躲在房中鑽研《陰符》,練就自己論辯說理的功夫,用書中的道理往遊說君王,然後奔走於各個國家,終於讓燕文侯認同了他的意見和建議,將整個國家都託付給他,讓他往遊說各國,終極蘇秦成了六國合縱同盟的負責人兼六國的宰相。從而讓家人對他刮目相看,對他格外尊重。說客要想做成功是要付出凡人難以想像的艱辛,不但要遊走於各個國家,路途艱辛自不必說,而且費盡口舌君王也未必會聽,搞不好還會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所以很多人都退卻了,但蘇秦堅持了下來並獲得了成功,他那三寸不爛之舌抵得上人家的千軍萬馬。讓我見識到了一個人口才的氣力和古人那堅持不懈的偉大。

這樣令我受益匪淺的故事史記中還有很多很多,看了後讓我崇敬太史公的剛正不阿,仰慕這些英雄的雍容大度,更加喜愛古典文學中千絲萬縷的盡唱。

看《史記》就彷彿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

讀《史記》有感7

夜晚,我從書架上取出一本精裝的書――《史記故事》。這本書其實早就買了,只是我看著太厚就懶得翻閱,自從學習了《司馬遷發憤寫<史記>》一文之後,這本書就經常出現在我的書桌上,讀著讀著,我漸漸被書中的故事所吸引。

翻開書籍,如同乘上了一列時空快車,穿越了從黃帝到漢武帝的各個朝代,目睹了各個王朝的興亡盛衰。在這列時空快車上,我最感興趣的還是漢朝這一站,最敬佩的人仍然是這本書的作者司馬遷。

在司馬遷寫《史記》的'過程中,經受了風霜艱辛。有一次,由於司馬遷替李陵辯護,說了一些對漢武帝不利的真實言論,竟然被關入監獄。後來司馬遷忍辱負重,終於寫成了這部歷史名著。

司馬遷為了他所追求的事業,他無私地獻出了寶貴的青春年華。合上書,我陷入了沉思,想想自己遇到一點兒挫折就打退堂鼓,比起司馬遷來真是相差太遠了。就拿上週做奧數題來說吧,老師放學前佈置了幾道稍有難度的數學題,說是讓我們回去挑戰挑戰,我一到家就拿筆做了起來,可是有一道題我左思右想還是想不出,於是我便放棄了。誰知第二天,其他很多同學都做出來了,其實我只要再堅持一下就能做出來。我想,司馬遷在那樣的環境中仍然能堅持寫書,我的學習條件這麼好,還有什麼條件不認真學習呢?

感謝司馬遷給我們人類留下了這部史學鉅著!感謝司馬遷堅持不懈的執著精神!

讀《史記》有感8

那天,無意之中在書櫃裡發現一本書——《史記》,我記得老師曾經說過:司馬遷的一生都致力於這部史學著作。我不知道司馬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更不瞭解歷史。但這本書或許可以幫我瞭解司馬遷,瞭解歷史。

於是我帶著好奇心,翻開了這部史學鉅作。當我才返開始就看見了一行小字: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邏輯使人睿智,數學使人心思縝密。首頁便是三皇五帝之傳,接著便是各朝歷史。這本書書記載了太多的歷史,我想這該要花費多少精力和時間呀,需要蒐集多少資料呀。而司馬遷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以及自己的願望,竟然可以堅持這麼久,即使在監獄裡也不忘記自己的使命。為了這部史學著作,他嘔心瀝血,奉獻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他沒有堅強的意志,又怎麼會有這不是史學鉅著呢。

終於,我讀完了《史記》,我不禁感慨萬千。原來,我對司馬遷了解得這麼的少,原來我對歷史瞭解得這麼少。另外,我發現歷史的.真相與電視劇所描述的情況之間竟有這麼大的差距。我真佩服我國古代的偉人,更佩服司馬遷。

讀《史記》有感9

在今年寒假裡,我讀了《史記故事》。讀了這本書,我知道了《史記》的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我覺得司馬遷非常了不起,他告訴我們許多耐人尋味的故事。比如“臥薪嚐膽”、“鴻門宴”、“晏子使楚”、“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商鞅南門立木”……這些故事不僅精彩有趣,而且還為我打開了瞭解歷史的一扇大門。

在這些故事中,最讓我喜歡的是“臥薪嚐膽”,越勾踐王不忘亡國之痛。在吳王夫差面前經受了十五年的磨難,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最終打敗了吳國。

我最佩服的是齊國的國君―不計前嫌的公子小白,史稱齊桓公。他不記被射中帶鉤(古代的一種箭)之仇,親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為齊相,主持國政。在管仲的鼎力幫助下克服重重困難,使齊國越來越強大。

我最敬佩的是楚國的伍參。楚莊王每天不務正業,沉迷女色,大臣紛紛勸諫,楚莊王聽煩了,下令進諫者死。大夫伍參冒死進諫說:“大王,據我所知,南方有種鳥,三年不飛也不鳴,後來一飛沖天,一鳴驚人。”楚莊王頓時醒悟,最後終於帶領楚國成為春秋五霸中的強國。

通過這本書我還結識了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如:除了聰明的'晏子、文武雙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計的孫武,韓信、還有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秦始皇。

《史記故事》裡還有許多這樣精彩的故事,這本書真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還沒看過的同學,快去看看吧,相信你讀過之後,一定會和我一樣有許多收穫!

讀《史記》有感10

我敬佩司馬遷能把《史記》寫得那麼深動,敬佩《史記》當中的每一個英雄人物,敬佩中國擁有那麼豐厚悠久的.歷史。

在《史記》這本書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歷史故事是:《將相和》。這則故事主要講了: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壁歸趙;又培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暗算。為獎勵藺相如的汗馬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丞相。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總而言之,在《史記》這本書中,我瞭解到了中國偉大的五千年的歷史,同時,我還懂得了不少的知識,收穫了不少碩果。我認為,《史記》這本書值得一看。

讀《史記》有感11

“女排精神”一時成為熱點,其中站在最上面的是一座叫做“鐵榔頭”的高峰——郎平。也許很多人並不是在這個時候才認識她的,在她積極的將中國文化傳播向世界的時候,卻被罵的鐵血淋頭——幫助外國人在賽場上打敗中國人?真是一個賣國賊!然而今日,當她滿載盛譽而歸。我感到心酸又傷悲。

這使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史記》裡的蘇秦,那個四處遊說不得志的臣子。第一次到秦國遊說敗興而歸,家人沒有對他冷眼相對,因為本來就毫不關心。如此,才有了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當世界上所有的人都看不起你,你唯有沉默,唯有努力。數年後,腹有詩書的蘇秦再次遊說,不出所望成功而歸。此時再路過家中,所有的人都面露慚色。

試想,這枚金牌,多麼來之不易,背後的心酸冷眼遠非你所能看到的。一將功成萬骨枯,她曾經那麼努力,只是為了讓一個不那麼熱門的運動,推出國門,希望有一天,就像是籃球足球一樣。如同蘇秦一樣為了救國救民,頭懸梁錐刺股,最終,他們都只是默默地做起了自己的事情,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將罵名從歷史中抹去。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我們往往只能夠看到結果,卻看不出背後沉澱的那份精華。私以為這樣下去將是一種文化的缺失,當中國的武功已經在外國傳遍,中國的武館卻因為房價上漲無力承擔;當孔子學院開遍世界,我們卻遺忘了骨子裡的溫文爾雅;當抽屜裡的古書只是一種裝飾,我們再也感受不到蘊藏在其中的深厚的魅力,一個國家該多麼可悲。

沒有歷史的未來是一匹野馬。於是我在深夜翻起了一卷史書,二十四史的源遠流長讓我歎為觀止,那些從我眼前一掠而過的`人物,他們是真實存在的。英勇善戰的努爾哈赤、成吉思汗,他們讓我在人生的戰場上充滿信心;忠心陪伴的伯禽、周公、鮑叔牙,他們讓我感受到來自信任的人的溫暖;文厲公、周紂王他們也讓我意識到自我放縱是多麼可怕……當然最不能忘懷的是蘇秦,字字誅心的經歷讓我彷彿經歷了一遍人生,雖然人生總是如此艱難,但是我們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有證明自己的一片天地。就一定會等到那一天,所有的人,曾經對我們鄙夷不已,曾經對我們不屑一視,他們都將後悔。

而我,現在的沉默,是為了更好的爆發。當我在書中行走,總讓我覺得充滿了能量。因為我所認識的他們啊,那些歷史中真實存在卻又消失的人物啊,他們不斷重現。他們背後的榮光讓我驚歎又感動,沒有一種成功輕易得之,從來都需要無數的英雄前仆後繼。

那些古書中的英雄總是在深夜對我說: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為了做自己的英雄,找到更好的自己,找到自己的根,努力生長。相信我,以後的月亮一定也會更圓更亮。

讀《史記》有感12

今天,我終於把《史記故事》這本書給看完了。

《史記故事》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在千年前,一個一個的人物在當時被司馬遷記錄下的所發生的各種事情。如:在周本紀,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在齊太公世家,齊桓公稱霸;在鄭氏家,鄭莊公掘地見母;在……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是《呂后擅權》。這篇文章生動形象地把呂后怎樣擅自用權的一件事淋漓盡致地呈現在我面前。

我覺得書中的呂后先前做的事情只不過是為了報仇,以解心頭之恨。因為戚姬要不是當年日夜向劉邦哭訴,讓劉邦廢掉呂后的'兒子太子劉盈,想讓自己的兒子劉如意成為以後的皇上,呂后也不會這麼恨她,也不會等劉邦過世之後這樣折磨她。不過我感覺呂后用這種方式折磨人,實在太可怕,太殘忍了,報仇報過頭了。我認為劉邦很偏心,很貪圖美色,而且是一個昏君,竟然被戚姬的花言巧語騙得團團轉,為了她好幾次要廢了劉盈,他還認為劉盈太仁慈,太軟弱,不像自己,劉如意才像,所以他偏向劉如意,真是太傻了!

從這篇文章中,我明白了不是自己的東西,就算搶來了,擁有的時間也不會太長。

讀《史記》有感13

漢文帝劉恆,是在呂后亂政、被誅之後,漢室諸大臣、劉氏宗室力扶其即位為帝的。之前,各股政治勢力聯手導演了一場大亂,宮廷經歷了血腥的傾軋殘殺。亂局之後,人心思定,於是,為著漢室宗廟,也為著各自團體利益的考慮,以丞相陳平、太尉周勃為主要的政治勢力力主劉恆當政。這個時侯是否即帝位,劉恆心裡沒底,也是有所顧忌的'。他的近臣各言其是,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最後劉恆聽從了中尉宋昌的建議,又徵詢了其母薄太后的意見,還是猶豫不決,最後,他把命運交由卜掛來做決定。"大橫庚庚,餘為天王,夏啟以光。"這是劉恆求來的上上籤。天王,王上之王,即帝王也。在即帝位之前,劉恆被漢高祖封為代王,都晉陽。

劉恆登基之後,施政上以德服人。在史記中,他的不少施政方針、言論被後人推崇,比如在對刑法的理解、使用上,都敢於大膽的創新、除舊。他在論法的時候,就有獨到的見解:"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已論,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產坐之,及為收帑,朕甚不取。"於是,他就把同產連坐這條法律條款給廢了。不僅如此,他在對法的理解上,較上古帝王都有過人之處,比如他的"法正則民愨,罪當則民從"之論。

讀《史記》有感14

孫臏採取的減灶誘敵的計謀怎麼會騙過龐涓的呢?第一天十萬灶,第二天五萬,第三天還剩三萬。作為一名有十幾年作戰經驗(桂陵之戰與馬陵之戰就隔了有十三年左右)的成名將領,龐涓不大可能這麼容易被騙,特別是在他知道孫臏能力並且吃過大虧的情況下,他不可能只通過三天的觀察就得出這種結論。而且,孫臏的做法也有點過頭了,哪有三天士兵就逃亡過大半的?齊軍的士氣再差也差不到這種地步。但是按《史記》的說法,龐涓確實中計了,這讓我很想不通。

《史記》中還說,馬陵伏擊戰發生在晚上。孫臏在樹皮上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這幾個字,龐涓還要先點火才能看清楚寫了什麼。那我就想問,難道之前的夜行軍不需要照明嗎?怎麼到要看東西時才想到了火把?更讓人迷惑不解的'是,孫臏居然以龐涓的部隊點火把作為發起進攻的訊號。難道他也知道龐涓夜行不需要燈火?古代行軍可能確實會有許多防備,但總不會讓自己看不清道路吧?

另外,龐涓死前所說“遂成豎子之名”也明顯是小說家之言,正如項羽與虞姬訣別時的對唱,這些都是不可信的。龐涓說此話,有誰能夠作證。能聽到這話的,估計也和他一起死在樹下了。

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司馬遷在創作的時候不僅僅是一個史學家,更是一個文學家。我知道這是《史記》能夠壓倒其他同類作品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我還是想再問一下,作為一本史學著作,《史記》的可信度到底有多少?

讀《史記》有感15

聽窗外雨的聲音,時而如微風拂過輕揚的柳樹,時而如暴雨掠過水麵。一種節奏,一種韻律,一種閒適,更有一絲愁緒!讓我想起了《史記》,感受到了美,一種莊嚴的美。

所有送行的人都穿著白衣服,因為他們認為荊軻一去很難回來。他們來到易水邊,太子丹為荊軻送行。

荊軻為了燕國不被秦滅亡,為了燕國人民不被殺害,毅然向西進發;為了報答太子丹的'知遇之恩,不惜犧牲自己。“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易水邊的樹落下了一片樹葉,落入水中,隨水去了沒有再回來。

荊軻自知大事不能成功,就倚在柱子上大笑,說:“我今天之所以刺殺你沒有成功,是想要活捉你。”荊軻身中八劍,血流如注,但卻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以勇者的形象站立在秦王面前。

《史記》不僅反映了西漢武帝以前社會風貌,而且以雄渾剛健的語言描述了許多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塑造了無數歷史人物。給我帶來了精神享受,讓我感受到了莊嚴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