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史部 > 宋史

如果這是宋史讀後感

宋史2.94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如果這是宋史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如果這是宋史讀後感

如果這是宋史讀後感1

但第二天宮裡傳出了訊息。那位“宮中嬪妃”的靈車要從皇宮的城牆小門運出去。而且所謂的喪禮更是被簡化到接近零操辦,跟沒有差不多。官方給出的解釋是禮部的官員查出來了該嬪妃死的時辰不對,大辦喪事對國家不利。

於是這就接近定論了,一個普通嬪妃罷了,不知皇宮裡還忍著多少位,生有養就不錯了,難道還想死得也風光?但詭異的是呂大宰相火了,他再次去找劉太后,這次不是問她在不在乎秋後算賬,而是直接要求在皇儀殿治喪,太后和皇帝都要舉哀成服。

這簡直是帝國中最隆重最重大的喪事禮節了!

這一次劉娥沒在乎,她不見,不給呂夷簡說話的機會。呂夷簡大怒,他強烈要求覲見,我們面談!劉娥的反應是再次拒絕,她派出了一位相當震撼的'大太監,就是那位把曹利用趕盡殺絕的羅崇勳。要他去問,你呂夷簡到底想幹什麼。

呂夷簡的要求很簡單,靈車一定要走西華門,除此以外,概不答應。

劉娥很失望,這就是她親手提拔起來的“親信”……她派羅崇勳再去傳話:“想不到你也這樣!”(豈意卿亦如此也!)

呂夷簡無動於衷,他回答:“臣位宰相,朝廷大事,理當廷爭。太后不許,臣終不退。”

呂夷簡倔,劉娥更狠,你不退,我更不答應。結果羅大太監來回跑了三趟,宋朝頂尖的兩位大佬就是談不籠。這時呂夷簡面臨抉擇,還要怎麼辦?再僵下去會不會立即吃眼前虧?可是突然間軟了,還不如當初沉默!

要做就做到底,人生才會有自己的標籤。他決定扔出那個最重大的祕密,一切都挑明瞭說,咱們誰都別再藏著掖著!

——“宸妃誕育聖躬,而喪不成禮,異日必有受其罪者,莫謂夷簡今日不言也!”

這就是呂夷簡當年的原話。“誕育聖躬”,說的是生了皇帝;“宸妃”,就是死的這位“宮中嬪妃”。連起來讀,就是她是現任皇帝趙禎的親媽!

這涉及到了23年前的一段隱事。也就是在野史中盛傳的“狸貓換太子”,具體情節就不多說了,相信每個中國人都知道。現在說的是正史版。

如果這是宋史讀後感2

這個假期,我因為疫情影響而足不出戶。正當我盤算著如何打發假期的時間時,爸爸卻替我選好了一本精妙絕倫、引人入勝的長篇小說——《如果這是宋史》。

在這本書中,作者向我們展現了宋朝真實的一面:太祖趙匡胤雖是篡位得天下,但其發家是靠開疆擴土,一統中原而來。宋王朝始於武功,卻不重視武功,重視文臣,卻因文臣滅國。

宋朝的建立結束了分割的五代十國,讓漢族人再次統一,漢文化歷經三百年的演變,變了多少味道?各色人等,各種醜態,各種奸佞,各種唯利是圖,各種損人利己,各種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層出不窮,忠孝之士不是沒有,只是力量太弱了,往往被抨擊地面目全非。

兩宋三百年,留給後世的印象是“弱宋”,他的弱不是因為武將,而是因為文臣本身的因素,自縛手腳,各種機會擺在面前都抓不住。更有奸臣小人視國家利益為兒戲,滿足自己的利益。兩宋的皇帝也是,為什麼就不強勢一點呢?如能有明朝皇帝百分之一的毒辣都不至於如此。

可轉念一想,正是在這樣昏暗的大環境裡,才誕生了那麼多不可一世、千古留名的宋代大豪傑——那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那個“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的晏殊;那個寫《醉翁亭記》《生查子》的歐陽修;那個七八歲砸缸,後來又編寫《資治通鑑》的司馬光;那個文能寫詞,武能對抗金國的辛棄疾......

我看這本書的快樂就在這裡,能看到了好多語文課本里熟悉的人名。而且因為從小就熟讀他們的詩詞,熟悉他們的事蹟,就好像認識他們一般。

宋朝的`滅亡,給中國的影響不僅是王朝的更迭,而是中華大地整體的淪陷,文化的淪陷,雖然元朝保留了漢文化,但漢文化的風骨,“寧教身死,不教名滅”的氣節隨著崖山陸秀夫攜帝跳海,十萬將士跳海追隨,文天祥從容赴死被擠搾將盡。

漢文化中醜陋的那一面顯現出來,漢人的價值觀已經被扭曲了。再也找不到溫和而不失武功,強悍卻不失風雅的漢唐之風。漢文化從宋朝變得畸形,再也沒有矯正過來。

如果這是宋史讀後感3

趙光義被壓抑了近二十年的從政渴望和他積累了近二十年的對盛世的希求讓他作出了一個決定。他要——修書。

修書,對於我們民族來說,是一種帶有神聖光環的偉大事業。它絕不是僅僅代表著文化傳承這樣的基本功能,而是彰顯了一個國家、一個朝代對自己民族的交代,更是當時的國君個人修養的體現。

《永樂大典》之於朱棣,《四庫全書》之於乾隆,都極大地提升了當時國君的聲望和品位,讓功績比他們大得多的帝王們變得相形見絀。

趙光義目光犀利,一眼就洞穿了其中的奧妙,於公元九七七年年初,也就是他剛剛登基不超過半年時,命令翰林學士李昉、扈蒙等十多人編纂《太平廣記》和《太平御覽》。

《太平廣記》收錄的是漢魏到宋初的小說野史之類的雜書,修成共五百卷,算是一部難得的趣味性百姓讀物。《太平御覽》卻非同小可,它初名叫《太平總類》,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類,共一千卷,徵引各種書籍達一千七百多種,為宋以前歷朝歷代所罕見。

接著,他又做了一件影響更深遠,在當時也更轟動的事。

修崇文館。

說起崇文館,文人淚不幹。回顧我們的歷史,可以真切地看到,不管我們的國家曾經怎樣的動盪,生民怎樣塗炭,我們從來都不曾扔掉手中的書本,和心裡一直固守的文化信念。就在五代這樣的亂世裡,都一樣存留著“三館”——昭文館、史館、集賢院。

它們就是當時官方儲存天下圖書、集納人間詩書才俊的`地方。

但它們是什麼樣子呢?歷史記載,宋初時三館建在右長慶門東北,就是幾十間破舊低矮的小房子,“湫隘卑痺,僅庇風雨,周廬徼道,出於其旁,衛士騶卒,嘈雜其旁”,整個一個半露天的農貿市場。弄得朝廷給三館學士派點活兒,寫點官方文書,學士們都躲得遠遠的,不在三館正規的辦公室裡寫字。

趙光義親自到三館看了看,他顯得很難受,隨即就下令在左升龍門東北為三館選新址,馬上晝夜施工,不惜成本,要好、要快地蓋房子,至於規模——要比皇宮還要壯觀精美(輪奐壯麗,甲於內庭)!而且讓人吃驚的是,誰也沒想到皇帝陛下竟然如此的多才多藝,就連新館裡的亭臺樓閣等的設計圖紙,都是他親自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