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成語故事

四字成語故事-精衛填海成語故事

精衛填海,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那麼關於這個成語的故事是什麼呢?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分享的精衛填海成語故事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四字成語故事-精衛填海成語故事

夏朝以前,國家還沒有形成,那時候的帝王,遠不如後來帝王那麼闊氣,享有許多特權;而是純粹的人民公僕,只有盡義務的份兒。帝王的子女也沒有什麼太子,公主之類的特殊稱呼,身份也尊貴不起來,和老百姓的子女一樣。

炎帝有個女兒,名叫精衛,性格開朗活潑,喜歡打抱不平。一天,她走出小村,找小朋友玩耍,看到一個大孩子把小孩子當馬騎。小孩都累爬下了,大孩子還不肯罷休。

精衛走過去,指著大孩子的腦門怒斥道:“你這個人太不知羞恥,欺負小孩子算什麼本事,有力氣,去打虎打熊,人們會說你是英雄。”

大孩子見精衛是個小姑娘,生得單薄文弱,根本不把她放在眼裡。他從小孩背上跳下來,走到精衛面前說:“我是海龍王的兒子,你是什麼人?竟敢來管我!”

精衛說:“龍王的兒子有什麼了不起,我還是炎帝的女兒呢,以後你少到陸地上撒野,小心我把你掛到樹上晒乾。”

龍王的兒子說:“我先讓你知道知道我的厲害,往後少管小爺的閒事。”說著動手就打。精衛從小跟著父親上山打獵,手腳十分靈活,力氣也不小,見對方蠻橫無禮,並不示弱,閃身躲開對方的拳頭,飛起一腿,將龍王的兒子踢個嘴啃泥。  龍王的兒子站起來,不肯服輸,揮拳又打,被精衛當胸一拳,打個昂面朝天。

龍王的兒子見打不過精衛,只好灰溜溜地返回大海。過些天,精衛到海中游泳,正玩得十分開心,剛巧讓龍王的兒子發現了。他游過來,對精衛說:哪天在陸地上讓你撿了便宜,今天你跑到我家門前,趕快認個錯,不然我興風作浪淹死你。”

精衛倔強地說:“我沒錯,認什麼錯。”

龍王的兒子見精衛倔強,根本沒有服輸的意思,立即攪動海水,掀起狂風惡浪,精衛來不及掙扎,就被淹死了。

精衛死後,變成一隻紅爪白嘴的小鳥,立志要把大海填平。她用嘴銜來石頭與樹枝投向大海,併發出“精衛,精衛”的叫聲,像是在激勵自己。她年年月月,永不停歇。

精衛填海史籍記載

《山海經·北山經》: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遊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郭璞注《山海經》寫《山海經圖贊》有“精衛”條:“炎帝之女,化為精衛。沉形東海,靈爽西邁。乃銜木石,以填攸害。”)

《抱朴子·內篇》卷二:精衛填海,交讓遞生。

《博物志》卷三:有鳥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故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填東海。

《述異記》捲上:昔炎帝女溺死東海中,化為精衛,其名自呼。每銜西山木石填東海。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狀如精衛,生雄如海燕。今東海精衛誓水處,曾溺於此川,誓不飲其水。一名鳥誓,一名冤禽,又名志鳥,俗呼帝女雀。

《律學新說》:傘蓋山西北三十里曰發鳩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廟,濁漳水之源也。廟有像,神女三人,女侍手擎白鳩。俗言漳水欲漲,則白鳩先見。蓋以精衛之事而傅會也。

《樂律全書》:又西北三十里曰發鳩之山,山下有泉,泉上有廟。宋政和間禱雨輒應,賜額曰“靈湫”,蓋濁漳水之源也。廟中塑如神女者三,傍有侍女,手擎白鳩,俗稱“三聖公主”,乃羊頭山神之女,為漳水之神。漳水欲漲,則白鳩先見,使民覺而防之,不至暴溺。羊頭山神,指神農也。然白鳩事,諸志未載,以其近怪,故不語耳。

《讀山海經十三首》: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夭(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

《顧亭林詩箋釋》: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願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亭林詩集》卷一《精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