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成語故事

四字成語故事-立地書櫥成語故事

立地書櫥指兩腳立著的書櫥,稱讚學識淵博的人。那麼這個成語怎麼來的呢?下面是小編和你們分享的立地書櫥成語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四字成語故事-立地書櫥成語故事

立地書櫥成語故事

【出處】元·脫脫等《宋史·吳時傳》。

北宋時,華州鄭縣有個縣令因其學識高、辦事靈活而出名,他叫吳時。這天他接到把三萬石大米從鄭縣運到長安的命令,這時就顯示了他辦事靈活的能力,他向上司建議“移兵就食”,這樣既可免了徵發1500輛或5萬名挑夫(服役只有258戶)的難題,又節省了開銷,何樂而不為,上司也同意這麼辦。

有一次,宋徽宗要各地向朝廷進言獻策。當時向朝廷送奏章,在書寫款式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但一些邊遠地區的官吏對此不太熟悉,不符合上送的要求,以致被朝廷有關部門予以退回。吳時又建議說,上送的奏章主要看它的內容是否有價值,不必過分計較它的形式。這個建議被朝廷方面採納,以致不少有益的進言受到了朝廷的重視。

一個讀書人寫文章觸犯了忌諱,學官認為文章中的話是做臣子的不忍心聽到的,要上告懲罰那個讀書人。吳時知道這件事後,把那篇文章取來,當場投入火爐中燒燬,並且對那學官說:“既然當臣子的不忍心聽到這種話,難道就忍心讓君王聽到這種話嗎?”那個讀書人終於得救,學官也覺得解決了問題。

過了幾年,吳時仕途得意,升遷為京官,在他與一些學士包括國子監與太學裡的人的往來中,這些人覺得吳時學問淵博,為人也很好,謂名“立地書櫥”。

東市朝衣成語故事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袁盎晁錯列傳》。在漢景帝執政期間,有個御史大夫叫晃錯,他忠厚耿直,不畏權勢,就諸候的罪行曾數次上書,以此來限制他們的許可權,得到重用,令其修改法令。

晁錯修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都叫囂反對,憎恨晁錯。

晁錯的父親聽到這個訊息,從穎川趕來,對晁錯說:“皇上剛登位,你執政掌權,侵害削弱諸侯,疏遠人家的骨肉,人家都在議論你,怨恨你,你這是何苦呢?”晁錯說:“我只能這樣做。不這樣,天子不會尊貴,天下不會安寧。”

晁父痛心地說:“劉家的天下安寧了,晁家卻危險了。”

晁父勸告無效,無奈隻身回家,過了一段時間在絕望中服毒自盡。

不久,吳楚一帶的七個諸侯國果然發動叛亂,打出的旗號是“清君側,誅晁錯。”

這時,與晁錯不和的幾個大臣乘機在景帝面前煽風點火,講:“不殺晁錯,天下不會太平。”

景帝早已失了主張,誤以為一切禍亂全因晁錯而起,於是下令讓晁錯穿著上朝的禮服處死在長安東市(東市朝衣)。

晁錯死了以後,謁者僕射鄧公擔任校尉,率兵抵抗叛軍。一次,他回京城面君報告軍情,皇上問道:“你從軍中來,吳楚叛軍聽到晁錯死了退兵沒有?”

鄧公回答道這根本不可能,殺不殺晁錯,他們都要出兵。他們痛恨晁錯限制他們的權力。而晃晁卻無辜慘死,可悲,可嘆!鄧公的話教景帝悔恨不已。

滅此朝食成語故事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齊頃公帶領大軍去攻打魯國和衛國。魯、衛兩國都是小國,根本抵擋不住,就派人向晉國求救。晉景公派郤擔任中軍大將,率領八百輛兵車去討伐齊國。

郤的部隊和魯、衛、曹三國的軍隊會合以後,浩浩蕩蕩地向齊國進發。齊頃公聽說後,就率領大軍開赴邊境鞍地(今山東濟南),雙方在這裡擺開了戰場,並約定第二天交戰。

齊頃公因為連續打敗了魯、衛兩國,特別驕傲沒有把晉國的軍隊放在眼裡。第二天一早,齊頃公親自披掛上陣,對部下將土們說:“我們把敵人消滅了再回來吃早飯!”說完,連戰馬都沒有披甲,他就親自擂鼓向前衝。

開始時,齊軍的攻勢很猛,箭就像雨一樣飛向晉軍,晉軍死傷頗多。晉軍主帥郤克中了箭,血一直流到了腳上,他仍然堅持著擂動戰鼓。他的副手解張也被箭射傷了手,他把箭桿折斷,血把右邊的車輪都染紅了。他對

郤說:“中軍的旗鼓是全軍的靈魂,要是您還有氣力,就不要停止擊鼓!”說完,他也拿起鼓槌,幫著擂起鼓來。

晉軍將士見主將這麼英勇,士氣大振,越戰越勇。齊軍抵擋不住,紛紛潰逃,齊頃公誇下的“消滅了敵人再吃早飯”的海口也沒有兌現,而且還差點當了俘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