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成語故事

四字成語故事-言過其實成語故事

言過其實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說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那麼該成語出自什麼故事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言過其實成語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四字成語故事-言過其實成語故事

言過其實成語故事

三國時,孫權使詐殺害了關羽;劉備悲憤不已,出兵伐吳,想替關羽報仇,不幸失敗,退到了白帝城,最後劉備又憂憤而病倒。當劉備臨終的時候,將復國的重任和輔佐幼主的事託付了給諸葛亮,並且告訴他說:“馬謖是虛浮不實的人,他所說的話,往往誇大,言過其實,今後丞相任用他時,要格外的謹慎。”後來,司馬懿出兵攻打街亭,馬謖向諸葛亮請求自願去鎮守街亭,結果因為自作主張,戰術錯誤,弄得街亭失守。諸葛亮以馬謖不聽軍令,將他處死。這時候,諸葛亮突然想起了劉備臨終的遺言,很後悔沒有謹守囑咐,而大哭了一場。

“言過其實”這句成語,便是指說話的人,往往超過他自己實在的本領,只會說大話,不會做大事,結果所做的事和所說的話並不相符合,徒惹人笑話而已。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有時,“言行不符”和“言過其實”是被混用的,但是這兩句的意思並不是完全相同。

“言行不符”指的是,話和事完全兩樣,例如,滿口的仁義理論,做的卻是奸惡的勾當,言論和行為完全違背;但是“言過其實”是在譏諷專說大話的人,這兩點是不一樣的。

尾大不掉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見於《左傳·昭公十一年》:“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春秋時,楚國國君楚靈王於公元前531年在城地、蔡地、不羹築城,並打算派棄疾做蔡公。為此,楚王向申無宇徵求意見:“你看讓棄疾去蔡地怎麼樣?”申無宇說:“選擇兒子沒有像父親那樣合適的,選擇臣子沒有像國君那樣合適的。鄭莊公在櫟地築城西安置了子元,使昭公不能立為國君。齊桓公在谷地築城而安置了管仲,到現在齊國還得到利益。臣聽說,五種大人物不在邊境,五種小人物不在朝廷;親近的人不在外邊,寄居的人不在裡邊。現在棄疾在外邊,鄭丹在裡邊,君王恐怕要稍加戒備才好。”楚王說:“國都有高大的城牆,怎麼樣?”申無宇回答說:“在鄭國的京地、櫟地殺了曼伯,在宋國的蕭地、毫地殺了子游,在齊國的渠丘殺了無知,在衛國的蒲地、戚地趕走了獻公。如果從這樣看來,就有害於國都。樹枝大了一定折斷,尾巴大了就不能搖動,這是君王所知道的。”“尾大不掉”即尾巴太大就不好搖動。人們常用這句成語比喻部下勢力強大,不聽從調動和指揮。

圍魏救趙成語故事

戰國時,魏國大將龐涓率軍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領兵救趙。田忌準備與魏軍主力交鋒,孫臏卻說:現在魏國的主力部隊在攻打邯鄲,魏國都城大梁內一定空虛。如果我們直接攻打大梁的話,魏國一定會撤兵回大梁的,這樣既可解救趙國,又可給魏國很大打擊。田忌採納了孫臏的建議,龐涓果然中計,撤軍回救大梁,途中遭到齊軍的伏擊。這個成語指襲擊敵人的後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回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