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傳說

濟公傳說故事_濟公的民間故事

傳說2.12W

濟公懂中醫醫術,為百姓治癒了不少疑難雜症,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濟公的故事傳說很多,而且大都跟杭州西湖有關。下面小編就是要介紹關於濟公的傳說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濟公傳說故事_濟公的民間故事

  濟公的傳說故事一

傳說,濟公是南宋時浙江天台人,俗名李修緣。18歲來杭州靈隱寺出家,法名道濟。他不守戒律,好喝酒,吃狗肉。後來轉到南山淨慈寺當記室(文書)僧。

一次,淨慈寺失火焚燬了大雄寶殿。他受方丈之託,募化建殿的大木。他在痛飲沉醉三日後,大聲喊道:“大木來了!可從井中去取!果然寺中井底有大木湧出。寺曾們趕緊從井裡先後取出七八丈長、五尺多圓徑大木60多根。後來方丈說夠用了,大木就不再湧現,一根剛要出井的大木,也就停止不動了。今天的淨慈寺中的“神運井”(又稱“運木古井”)裡,還可看到井水面上的大木端面。一次,濟公預知將有一座小山從西方飛來落在靈隱寺前,為了拯救寺前小村村民的性命,他急中生智地採用了“和尚搶新娘”的辦法,使得村民們都趕快去救新娘子,從而避開了被山峰壓死的厄運。這就是飛來峰的故事。

一次,濟公經過西湖邊,看到不少居民已將螺螄剪掉了尾巴,準備吃食,濟公就向居民乞討了這些螺螄,放生到西湖裡,這些沒尾巴螺螄都活了。從此,西湖中生長了不少沒尾巴螺螄。至今,虎跑、西溪一帶的山澗中,仍生長著沒尾巴螺螄,傳說就是當年濟公親手放生的“故物”。今天虎跑寺前的一條小澗,古時常常要枯竭,是濟公手持破蒲扇一扇,口中連連喊:“漲、漲!”澗水立時噴湧,並且從此暢流不歇,永不枯竭。

  濟公的傳說故事二

法源寺,定陶縣馬集鎮境內,20xx年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點。在該寺伽藍殿中,與全國寺院伽藍殿中供奉的主尊不一樣的是,濟公活佛是主尊。這原因於當地廣為流傳的一則神話故事。

法源寺,始建於漢代,隋仁壽二年,隋文帝頒發定光佛舍利六顆於該寺。因定光佛在佛教界為前世佛佛祖,得名法源寺。唐宋時期,該寺一直為曹州府第一大寺院,一度曾被列為全國六大名寺之一。但在宋朝時期,曾經因年久失修,寺毀塔壞。於是,濟公活佛決定要募捐四方,重修左山寺院。

一天,濟公雲遊到南京,相中了一片山林。山上松木乃是建設寺院的上好木材,他久久不願離去,日夜圍繞地主沈家化緣。沈家三公子見此情景便問父親:“這個討飯僧人為何總在我家門口逗留?”沈父便告知了濟公想化緣山林的想法,年輕的沈三公子可憐濟公,便私許,如若分家後山林歸他,情願送予濟公建寺。濟公滿意而去。

一晃多年過去了,沈家分家,三公子果然分到山林。濟公便在曹州一帶募集牛、馬、騾大牲口,吩咐:“某年月日時,都餵飽牽到左山寺。”眾善男信女果然如期牽牲口到了左山寺,濟公便開始作法,口中唸唸有詞,只見眾牲口迷迷登登,如同睡著覺了一般。而此時的南京沈家山林,雲天霧地,喧囂一片。濟公法事已畢,沈家山立刻煙消雲散,滿山的松林成了光禿禿的一片。

修寺工匠見濟公神神顛顛,勞師興眾了一州牲口,卻不見有一木進寺,便去問他。濟公隨手一指寺東井中,眾人近前一看,果然井中冒出一根松木。大家急忙拉了出來,誰知,剛拉完一根,井中又出一根,源源不斷,一直堆得寺中無處堆放,一僧高興地大叫“夠了,夠了”。井中一木便停在井中,再也不出來了。

話說沈家三公子分家時僅分得一片山林,被濟公化緣走了以後,便一無所有,非常生氣:“我年少不懂事時的一句話,卻被那和尚當真,如今弄得我一貧如洗,無法生活,總得給我個說法。”於是,便千里跋涉,一路查訪,找到了左山寺。濟公見到後亦未多言,便讓沈三公子住在了寺中。

一晃半年餘,沈三公子想想,在寺中長住也不是辦法,對修建好的寺院亦無可奈何,便想回去,再謀生路。於是向濟公告別。濟公勸也未勸,說到:“你走,我不攔你,感謝你為寺院建設出了力。無以相贈,牆角那兩個小盆你拿走吧,路上要飯時也好有個盛飯盛水的傢什。”沈三公子無奈,只好拾起兩個小盆走了。

沈三公子是越走越氣,越想越惱:“我的家業全捐給你們了,不想有別的報酬,起碼我回家,總得送我點盤纏吧。今天這廝不但不給,還讓我要飯,僅給了兩個要飯盆。” 走到曹州府南披雲樓前,索性掂起一個盆子摔了個粉碎。正準備摔第二個,揚起後又轉念想:“也許那和尚說得對,我要飯也得有個盛飯的傢什呀。”就往懷裡一揣,不得已,只得一路乞討要飯前行。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話說明太祖朱元璋自幼與妹妹性格不合。貧窮的失元璋先入寺當和尚,後來領兵打天下,位極皇位,登基南京,他妹妹卻一直不以為然。朱元璋想把她許給功臣為妻,倔犟的妹妹卻堅決不肯。朱元璋一時大惱:“你對我不服氣,又不想跟我享榮華富貴,我便找個最窮的要飯花子把你嫁出去。”命令士兵立刻找一個最窮最瘦的要飯花子。士兵們哪敢怠慢,馬上展開搜捕行動。要飯花子們一聽說當兵的要抓要飯的,哪個敢不藏身,於是四散奔逃。

要飯回鄉的沈三公子正好路過,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令其面黃肌瘦,衣衫襤褸,三天已沒有吃過飽飯的他哪有逃跑之力,被士兵們逮了個正著。朱元璋立刻命人把妹妹許給沈三公子,並且一分錢的嫁妝也沒有,趕到城外讓他們馬上完婚。

沈三公子與小姐並未悲觀,簡單地找了處破廟堂就作為新房。朱小姐雖惱恨哥哥,但事已至此,卻也沒有任何辦法。她問沈三公子:“相公,果真一文也沒有嗎?”

沈說:“確實沒有一文。”

“唉,新媳婦咋著也得洗把臉吧,咱倆窮得夠可以了,連個盛水的傢什也沒有。”

“要洗臉,咱家倒是有個小土盆。不過明天咱要飯時得盛飯用。唉,也罷,今天第一次咋著也得讓你洗把臉。”

朱小姐看著小土盆不免悲從心來,一不小心,把唯一一枚沒被朱元璋搜去的金戒指掉進盆子裡了。她趕忙去撈,誰知撈了一個,又出來一個,撈了一個,又出來一個。她驚訝地問相公緣由。沈三公子這才知道原來從左山寺拿回的是個聚寶盆,並後悔自己一生氣摔碎一個。

沈三公子與朱小姐從此購地買田,置車建宅,成為了明初江南的首富,他就是沈萬三。

明初的南京城亦是百廢待舉,朝廷下令修建四面城牆,東、西、北三面城牆均已建好,唯獨南牆最不好建。因為大水,填的土總是被水衝跑,久未建成。朝廷召開會議,商量建設辦法。軍師劉伯溫建議:“要想建成南牆,唯有用聚寶盆不可。”朱元璋非常作難:“你用什麼東西,我都可以給你弄,唯有聚寶盆,只有我妹妹家有,俺倆素來不睦,她那倔脾氣肯定不會給我。”無奈,只得派人去求。三趟五趟,沈萬三夫妻果然不答應。最後朱元璋只得親自前往,沈萬三覺得再說他也是孃家哥呀,總不能過於刻薄,同意暫時借一次。朱元璋慌忙答應:“三更借了,保證五更還給你們。”

聚寶盆到手以後,往盆裡裝土,往南門水中一丟,盆中的土立刻大長,比水長的還快,因此馬上就建成了南牆。

時間快到了五更,朱元璋又犯起了愁,盆在城牆底下,咋法才能還給妹妹聚寶盆呀?還是劉伯溫又出了一個餿主意:“你貴為天子,金口玉言,不會不讓更卒不打五更鼓嗎?”明太祖立刻明白過來,馬上命令,自今以後,南京城禁止打五更鼓,於是,至今南京城裡沒有五更。南京城仍然有沈萬三修建南城牆的古碑記載。

濟公的人物生平

史記

濟公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浙江台州人,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圓寂於嘉定二年(公元1220xx年),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別稱月引流光。因平生才華橫溢,樂善好施,深知民間疾苦懲處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愛戴尊為濟公。

濟公是當時天台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房孫。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靈隱寺,在他一生的行徑中,被民間渲染的離奇古怪。事實上,濟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頗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師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遠禪師。濟公佛學造詣頗高,但其一生行徑與一般出家僧人也確有不盡相同的地方。濟公一生怡然飄逸,喜好雲遊,出行四方,足跡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為人採辦藥石,治病行醫,解憂解難,常常靈驗,廣濟民間疾苦。因此,其德行廣為人們所傳頌。又叫濟顛和尚。濟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瘋癲,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但確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他的故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廣為傳誦。

源考

人間活佛濟公——古往今來,名人如恆河沙數;然而能為東西方世界雅俗共賞者,首先要推中國的活佛濟公了。

濟公,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於嘉定二年(公元1220xx年)),浙江台州人,出生於天台山永寧村,是南宋禪宗高僧,法名道濟。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駙馬、鎮國軍節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台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無嗣,虔誠拜佛終得此子。濟公出生後,國清寺住持為他取俗名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緣。

他雖是臨海都尉李文和的遠孫,卻沒有染上紈絝子弟的劣習。少年時就讀於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薰染。父母雙亡以後,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在當過國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嗣其法衣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

有關濟公的故事傳說,在南宋時代即已開始流傳。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緣或是得道高僧道濟的一些富有傳奇色彩的片斷故事在中國民間耳聞口傳,後來通過說書人的話本說唱,內容逐漸豐富。在濟公故鄉天台一帶流傳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戲佞、懲惡、扶困濟貧的故事,其中如“濟公出世”、“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淨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緣出家”等廣為流傳。而在杭嘉湖一帶流傳的故事內容更為廣泛,這是因為那裡是濟公出家後的主要生活和活動場所。其中以“飛來峰”、“古井運木”、“戲弄秦相府”等故事最為膾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現了一部描寫濟公傳奇事蹟的《濟公傳》。

濟公的一生富有傳奇色彩,他既“顛”且“濟”,他的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彰善罰惡等種種美德,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人們懷念他、神化他。神化就從他的出世開始。《西域志》載:“天台山石樑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蹟往往稱著。”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裡的第十七尊羅漢(即降龍羅漢)突然傾倒,於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會呼喚英雄,當人民十分需要聖賢的時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濟成為歷代供奉祭祀的神靈,其成佛後的尊號長達28個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羅漢阿那尊者神功廣濟先師三元贊化天尊”,集佛道儒於一身,堪稱神化之極致。這也就說明濟公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成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濟公形象的廣泛親和力。

濟公身為禪宗高僧,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他跟唐代隱士寒山、豐幹、拾得(即“三賢”)一樣,既受到佛教禪宗的薰染,也受到了道家隱逸之風的影響。不同的是,佛道雙修的色彩,從而使他在眾多的佛門弟子中獨樹一幟。這與他從小就在佛道雙修的赤城山攻讀,並受到“台州式硬氣”的民風陶冶有關。

家族

永寧村在古城北門外,濟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濟公李氏家族人丁雖不旺盛,但因歷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稱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現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屬於這個家族所有,至今人們還稱作“李家垟”。發源於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時濟公看水碓舂米、捕魚游泳玩耍的好去處。石牆頭邊上有“隴西園”,古時這裡是濟公李氏的私家莊園,抗戰時在此處還設立過“忠烈祠”。

濟公的深遠影響:對民間信仰的影響

濟公是歷史人物,由於他的奇言畸行,尤其是對弱勢群體的幫助和對為富不仁者的抑止,在其生前身後深為人們敬仰,創作了有關他出世、行善、扶弱、抑強和圓寂後顯聖等種種傳說,其中不乏有意無意的神化。由此導致禪僧道濟走向了神壇。濟公故鄉永寧村和濟佛院,杭州靈隱、淨慈兩寺的濟公舊址和虎跑寺的濟公塔以及後來修建的殿堂塔院,都成了四眾瞻禮和膜拜的地方。有一定“史”的成分的宋元說話人的底本《錢塘漁隱濟顛師語錄》(以下簡稱《濟顛語錄》),採擷民間傳說,對濟公由人到神作了一定程度的反映。眾太尉和受了濟公恩惠的人,都要供奉濟公的“神子”(畫像),即是一例。

以神化的方法創作的傳說,反映了民眾對濟公的信仰,也吸引和培育了更多的信徒。在輾轉反覆的傳頌中,隨著神化的升級,濟公也由“俠僧”而“神僧”而“羅漢”而“活佛”,在佛國(嚴格說應是“大眾佛教”)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有些民間教派崇拜濟公,作為自己的保護神。清同治、光緒間由趙萬秩創立的皈一道,提倡儒釋道三教歸一。有濟公扶乩訓文留下。義和團在“十請”神兵咒語中也有“五請濟顛我佛祖”之句,並於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七日釋出《濟公禪師降壇詩。

大規模地將濟公作為活佛來供奉,是在民國6年(1917)夏。當時著名慈善家、佛教居士王震,皈依濟公,請活佛給自己取了個“覺器”的法名。他在上海邀約政界和工商界的信徒,成立了中國濟生會。該會以賑災濟生為主旨,通過自籌和以濟公臨壇扶乩的形式募捐錢物、施醫舍藥,為各地災民提供人道援助。民國20xx年3月,任天台縣知事的濟公信徒李錦枚和陳立仁、裘炳濤和朱福履等一批有較高文化水平的信徒,按照中國濟生會的模式成立了天台濟公會,親任會長。他們先後在泉亭、石牆頭、赤城山瑞霞洞設立明善壇,以扶乩降神等形式,託名濟公為人釋憂疑、卜吉凶、診病施藥,而將其實錄編成《清夜鐘聲》上下冊,於民國20xx年印行。當時在臺州各縣和浙江、江蘇等省都有濟公壇。民國35年,廣州設立康濟會。這些都是信仰兼慈善性質的組織。

編撰有關濟公的善書,是濟公信仰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國20xx年蔣照定撰寫有《南屏佛祖密行概要》,以濟公口吻在菩提法會上宣講倫理道德,勸人積德行善,而以《佛說消災解厄心大陀羅尼經》結束。附以《迦葉尊者宣傳祕密真言》,稱其“專治小兒內外疾一切疑難問雜症”。民間還流傳《濟公活佛聖訓27句》言簡意賅,閃爍著佛門的智慧,對為人處世也有一定的啟迪和指導作用。再如1992年臺灣慈恩壇託名濟公宣說《五戒》,包括綜論、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酒戒六講,然後印發善信。

改革開放以來,天台修復了赤城山濟公院和濟公故里濟公殿,民間也自發修建了石牆頭濟公殿和金釵墳濟公廟。各地濟公廟宇,如浙江東陽大智禪寺、義烏的濟公殿,福建鉛山縣慈濟寺的濟公殿,廣東梅州豐順法源寺的濟公殿,也得到了修繕,信徒如雲。

濟公的深遠影響:對繪畫雕塑舞蹈的影響

先看繪畫。最早的《濟公像》當數信徒們在他生前供奉的“喜神”。其後各種濟公畫,形象不完全相同。《增訂佛祖道影》中的《五十世濟顛道濟禪師像》,慈眉善目,方耳大口,八字鬍子,手執芭蕉扇。靈隱寺的濟公像,臉龐豐滿,俯首微笑,神情飄灑脫俗,一副慈悲、睿智、關懷眾生疾苦的佛相。為清末四川釋竹禪98歲時所作。《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以此作為“道濟”條目的插圖,從而成為濟公的“標準像”。現代王震的濟公畫,寥寥數筆,奇僧形象躍然紙上。當代濟公像可謂百花齊放,範曾的大寫意,王金泰的水墨,劉庸的漫畫,馬哲的長卷,各擅勝場。戴雲輝以水墨淡彩和速寫來描繪濟公,頗為傳神。表現濟公傳說的連環畫最受兒童歡迎。艾曉臨編繪的8冊《濟公傳》,風格輕鬆活潑,1995年由首都師大出版。羅偉國、胡平、羅壹撰文、潘之繪圖的“畫說傳說故事”的《濟公前傳》和《濟公後傳》,於20xx年由黃山書社出版。

濟公最早的雕塑,已無從稽考。宋嘉定二年,居簡在赤城山發現一塊頗肖濟公的巖,稱之為“書記巖”。這是因為濟公當時任淨慈寺書記僧,後人則徑稱“濟公巖”⑧。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濟公天然雕像,也是最接近真人的影象。其後出現了各種材質各種形貌的濟公像,但大體不出民間傳說中不修邊幅、灑脫顛狂的形貌。蘇州西園寺羅漢堂清代創作的濟公雕像,站在過道中,臉部一半作笑狀,一半作哭狀,以滑稽的形貌面對人生。五臺山顯通寺濟公陶瓷像,面帶微笑,頸掛黑色佛珠,兩手分執僧鞋、破扇,襟袖不整,一副無拘無束而又幽默放蕩的情貌。當代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公博的《濟公百態》,被拍成新聞紀錄片。儲立之的《醉濟公》陶塑,虞金順的《醉濟公》雕塑,亦各有千秋。遊本昌收藏的竹雕《濟公》通高36.5釐米,竹根是圓雕的濟公像,開懷大笑,下部則是整竹雕成的大酒甕,可謂匠心獨具。臺灣省有高雄縣旗山鳳山寺前1967年開光的濟公像,羅漢造型,右手持扇,左手握酒壺,高61.5尺,為全島最高的濟公像。嘉義市南恩寺的濟公像,高5.2公尺餘,亞洲最大。濟公戴一墨鏡,以擋西晒,成為該縣對外宣傳一大亮點。臺南市南化鄉有一雙面濟公像,則與赤城山三相濟公造像有異曲同工之妙。

濟公傳說進入舞蹈,有一個典型的例子。據金濤《舟山海洋藝術散論》介紹,清乾隆年間,福建漁民將“跳蚤舞”作為娛樂性的“船舞”之一,傳至舟山沈家門,繼而傳至舟山各島與寧波定海。民國初年,跳蚤舞與當地“送灶敬神”的活動結合起來,成為一種敬神的“跳灶舞”。1920xx年後,定海私塾教師章孝善,又將杭州民間傳說《濟公戲火神》揉合其中,擷取“寺外鬥法”的一幕,鋪敘為一個充滿喜劇氛圍的舞蹈,在灶頭、灘頭演出。建國初復由雙人舞改編為群舞,配上“舟山鑼鼓”,以高蹺形式展示於舞臺。節奏明快,舞步粗獷,恢諧逗趣,贏來觀眾陣陣笑聲。1955年2月,榮獲浙江省首屆民間古典音樂舞蹈觀摩大會大獎,後又編入《浙江省民間舞蹈整合》。

濟公的深遠影響:戲曲影視的影響

先看戲劇曲藝。濟公圓寂不久,他的傳奇經歷連同那些傳說,即被劇作家作為素材採入戲曲。13世紀下葉,陳德武在《馬頭調·醉打山門》中就有“那濟顛僧,五葷都用,他全不戒”的曲詞。明季張大復以《濟顛語錄》為本,採擷民間傳說,編成《醉菩提傳》,由老生扮演濟公,至今仍是崑劇保留節目。清末,隨著京劇戲班進入上海戲園表演,由評書《濟公傳》改編的《趙家樓》、《火燒大悲樓》、《馬家湖》、《古天山》、《雙頭案》、《白水湖》、《慈雲觀》、《八卦爐》、《八魔煉濟顛》等摺子戲(陶君起《京劇劇目初探》,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發展為連臺本《濟公佳話》,於光緒四年(1878)獻演。一些京劇摺子戲還進京供帝后欣賞。民國初上海新舞臺編演的18本《濟公活佛》,由丑角夏月珊飾演,以詼諧幽默吸引人,配上機關佈景和幻燈魔術,造成強烈的舞臺效果。40年代老閘戲院上演72本《濟公傳》連臺戲,由“三公老生”筱芳錦主演,唱腔挺拔清越,表演亦莊亦諧,更是極一時之盛。漢劇也在繼承名醜汪中天、小麻子技藝的基礎上有所創新,1920xx年在北京為湖北水賑災義演,得到行家“身段唸作無所不妙”的讚歎。包括揚劇、甬劇、潮劇等在內的地方劇種都有濟公戲,潮劇還有連臺本戲。臺灣省的濟公連臺本歌仔大戲更是載歌載舞,深受海峽兩岸同胞歡迎。歷史上收入各種《高僧傳》的名僧近三千,登上舞臺的只有十幾位,像釋迦、彌勒等也只是偶露崢嶸而已。只有濟公一人,有幸成為惟一的主,是何等的不易。

宋代的“陶真”是一種市民通俗說唱文藝,採取詩讚體。到了明代,衍化擴充套件為散文體的評書、評話。近代以來,評書名家輩出,還流傳“學評詞,有架式;學悟空,裝猴子;濟顛僧。趿拉只”的俗諺,可見其影響之大,深入人心。蘇州範玉山從京劇連臺本戲中取材變化,將戲曲動作融入自編的長篇《濟公》之中,演得惟妙惟肖,人稱“活濟公”。虞文伯則有“滑稽濟公”之稱。當代評書藝人遼陽施夔星特來浙江採集濟公軼聞傳說,說起書來出神入化,有“活濟公”之譽。他的《濟公對詩》收入《中國評書精華·志怪卷》。杭州王超堂主持播講瀕臨失傳的《濟公傳》評話,深受歡迎。

濟公還進入影視藝術。妙趣橫生的動畫片《濟公斗蟋蟀》,最早贏得兒童的喝彩。周星馳、張曼玉主演的《濟公》則是香港拍攝的武打喜劇電視片,採用浪漫荒誕的手法,旨在表達“只要有愛人之心,天堂就在人間”的主題。臺灣的濟公電影則由“諧星”許不了扮演。1985年,杭州電視臺錄製的6集電視連續劇《濟公》,在天台拍攝部分外景,由遊本昌主演,演得詼諧自如、妙趣橫生,又很有深度。在國內外播出後引發了“濟公熱”,各地的街頭巷尾都響徹起“鞋兒破,帽兒破……哪裡不平哪有我”的主題歌。遊本昌也因而獲得第四屆大眾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1995年,雙方再度攜手拍攝20集《濟公遊記》,對濟公形象的內涵作了更深層次的開掘。20xx年2月,上海東方電視臺來天台拍攝《濟公救山姑》短片。這一年三維動畫《濟公》的十分鐘樣片《飛來峰》製作成功,獲全國cg動畫大獎,繼獲國際大獎。20xx年秋,張國立又在天台國清寺開拍30集的《濟公新傳》,正在播映。正在拍攝製作的則有曾煒的52集電視動畫系列長片《古靈精怪小濟公》。此外,還有《盛世吟丑角濟公》動畫片。據統計,在播的有關濟公的電影至少在13部以上。

濟公的深遠影響:文學創作的影響

自從評書、評話將南宋說唱的詩讚(陶真)改作散文體,逐步導致以濟公傳說故事為素材的章回小說的出現。開頭只是將《濟顛語錄》分回,略加增飾。至清代中葉,說書人博採各種傳說故事,拓展場面,編成上百萬字的長篇章回小說《濟公傳》。光緒初年郭小亭240回本的《評演濟公傳》印行以後,嘯儂、坑餘生等續至50續,共1755回、580萬字,浙江古籍出版社分12冊印行。吉林文史等四家出版社則分16冊印行,最後一冊收《濟顛語錄》和《蒙文濟公傳》。這些超巨型的說部中,隨著全方位的生活畫卷和多層面的性格展示,以及神怪小說和言情小說相結合手法的運用,濟公由佯狂入世、除暴抑強、扶危濟困的神僧俠侶,演化為妙算如諸葛亮,仁義行道如宋江、法力無邊如孫悟空,集眾美於一身一護國佑民、忠義雙全的“大活佛”⑿。給人一種“高大全”的感覺,不過原生態的濟公傳說故事卻因此而顯得模糊了。但其影響確實很大。據調查,“從十五、六歲到二十三、四歲的青少年,只要拿到《濟公傳》,沒有一個不如獲至寶,愛不忍釋的。這大概也就是所謂‘百貨中百客’吧!”

當代民間文藝家陳瑋君鑑於舊小說思想和藝術上的不足,以杭州民間傳說為基礎,創作了20回、25萬字的《濟公外傳》,於1987年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印行。著名佛教學老師賴永海根據有關志書、民間傳說和《濟公語錄》、《醉菩提全傳》撰寫了《濟公和尚》,其性質介於傳記和小說之間。其後,著名兒童文學家孫幼軍編寫了《小濟公傳》上下冊(原名《仙籃奇劍傳》),給兒童送上了一份充滿童趣的少年武俠小說。羅偉國廣採民間傳說,吸收評書故事,所寫《話說濟公》(上海書店,20xx年)形象通俗。孫雅菊編寫的《濟公懲治狗》、《濟公與秀才》等濟公傳說故事,近年由浙江少兒出版社陸續印行。

濟公的深遠影響:對民俗風物的影響

濟公與民眾親密無間,在民間有很大的影響。有些民俗風物與濟公的名字連在一起。就舉美食為例。外地人來天台作客,一提起“餃餅筒”,無不嘖嘖稱讚。一張徑尺的薄皮,包裹進各種葷素菜餚,放在平底鍋上敷油烤黃,就成為色香味俱佳的主食和下酒物。據說這是濟公當年在國清寺作沙彌時,預約的客人未來,他將剩菜包卷在餅皮中創制的(《腳餅筒》)。天台還有濟公家釀酒、濟公酒、濟公狗肉面、濟公八大碗等美食小吃。杭州虎跑也有“濟公宴”。人們到無錫,總要嘗一嘗南門莫興盛肉店和三鳳橋餘慎肉店的“無錫肉骨頭”。那醬紅色澤、鹹中帶甜、酥爛濃香,真讓人垂涎三尺。其製法也是當年濟公對那位屢次施捨熟豬肉的店主的回贈(《無錫肉骨頭》)。此外,傅金煮玉、名吃扇骨相傳都與濟公有關。

有的濟公傳說成為後人的口頭禪。如重修淨慈寺時,工匠多,齋糧將盡,濟公從懷裡取出一個小口袋,往千人鍋倒進七粒米,不顧大家的恥笑,挑進八擔水,三百名工匠居然飽餐一頓。從此,杭州人管節約米叫“七粒米,八擔水”(《七粒米八擔水》)。再如俗諺“搗蟹醬,念彌陀”,一般解作“言行相背”,但聯絡上面的濟公傳說,解讀作“懲惡即是揚善”也未嘗不可。因為天台人將蟹比作橫行霸道的人,惡人遭到報應,人們也要念一聲阿彌陀佛。還有濟公用謊稱“牛生麒麟(奇人)”巧懲貪財的地主(《牛生麒麟》),後世成了鞭笞不講誠信、耍胡賴人的口頭禪。東陽“一家不曉一家事,和尚不曉大智寺”的諺語,寓意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源自濟公由臨安返臺途中發現有這麼一座古寺的感嘆(《濟公掛單》)。

濟公的言行穿戴極富個性,後人用作俗語。僅《中華俗語詞典》就收有多條:“濟公的裝束——衣冠不整”、“濟公吃狗肉——不管清規戒律”、“濟公當和尚——不吃素”、“濟公過日子——只講吃不講穿”、 “濟公走路——瘋瘋癲癲”、“濟公治病——主動上門”。言簡意明,十分形象,讓人難忘。還有一條“早上包公,中午關公,晚上濟公”,則是諷喻當今一些幹部的不正之風。“三公”均為正面形象,這裡只取其中一個方面為喻。

傳說中的濟公還是一位高明的醫生,常為老弱貧病者診給藥,治法古怪而療效立竿見影。後世託名濟公的醫術驗方頗多。如《濟佛靜坐篇(上下)》、《濟佛靜坐法門》,熔佛道兩家於一門互證互參,頗有特色。臺灣聖德寶宮所出《聖德治病祕方》,收有傳為濟公留下的單方、驗方數百種。香港康濟會印行的《康濟選集》也託名濟公,吸取中西醫藥知識和技術,將勸善和治病結合起來。日本吉元昭治博士的專著《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也將濟公列名於“道教與歷代名醫”之中。

標籤:濟公 民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