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兒童故事

關於管仲的歷史故事:千古一相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關於管仲的歷史故事:千古一相

——管仲

公元公元前685年,一位叫管仲的失意商人拉弓滿弦,向公子小白射出凶猛的一箭,鏃羽響處,只見小白應聲倒下。

公元這一年,地處山東半島的齊國發生內亂,齊襄公被弒,朝政一時空虛。他的兩個兄弟——公子糾和公子小白此時都被流放在外地,誰先趕回都城臨淄,誰就最有可能登基。糾和小白的身邊各有一位商人出身的謀士,一個叫管仲,一個叫鮑叔牙。小白接受鮑叔牙的計策,向莒國借了兵車,日夜兼程回國。輔佐糾的管仲見此情景,就自告奮勇率三十乘兵車到半途去截擊小白。在即墨城附近,管仲一箭將飛駛中的小白射倒。然而,這一箭只射中了戰袍上的帶鉤,死裡逃生的小白及時歸國掌權,是為齊桓公。

公元當了國君的小白論功行賞,想拜鮑叔牙為相,同時當然還要宰了管仲。誰知鮑叔牙對他說:“我的才能只能讓齊國平安,如果您要稱霸天下,一定得拜管仲為相。”

公元鮑叔牙與管仲其實是一對常年合夥做生意的好朋友。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出生於潁上(今安徽潁上縣)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少年時替人牧過馬,後來結識了年長於他、家境頗好的鮑叔牙,兩人合夥做皮毛生意。有地方史志記載,他們遊走於燕、趙、齊三國之間,曾在現今河北省的蠡縣一帶規劃過三十個大小不等的皮毛集市(時稱籲),一直到今天,那裡仍是北方的皮毛市場之一。

管仲早年的名聲似乎不太好,是一個愛佔小便宜和貪生怕死的傢伙。他與鮑叔牙合夥做生意,本錢大多是鮑出的,可是賺了錢以後,管仲卻要分大頭,鮑的僕人們很不忿,鮑叔牙卻說:“這沒什麼,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他們的生意後來破產了,西漢劉向在《說苑》一書中說管仲“三辱於市”,也就是說他多次經商失敗,不是一個特別成功的商人。管仲還十分熱衷於功名,曾到處去求官,可都幹不了幾天就被辭退了。他和鮑叔牙一起去當兵,每次打仗總是逃跑在前,大家就罵管仲是膽小鬼,鮑叔牙又站出來替他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命去照顧老母親呀!”到了後來,他們就分別投靠了公子糾和公子小白。

鮑叔牙向齊桓公舉薦這樣一個人,實在是奇怪的事情,不過更奇怪的是,齊桓公居然言聽計從,真的把管仲拜為國相。

華夏文明是地球上歷史最為悠久的文明之一。大約在公元前21世紀,在黃河中游產生了第一個國家政權——夏王朝。約400多年後,商湯滅夏,建立了商王朝,又過了約600年,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周王朝實行的是封建制,即“封土建國”,周天子將土地及居民分封給親戚及功臣,各諸侯有權管理封地內的一切資源,並擁有軍隊。諸侯對天子定期進行朝貢。周朝建立之初,分封了1000多個諸侯國。

國學者錢穆在《國史大綱》一書中稱,“中國為世界上歷史最完備之國家”。以史書記載論,從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就明確有年可以考據。當時的天子是周王朝的第十代周厲王,他任用佞臣,導致國人暴亂,厲王被迫出逃,朝政由大臣召穆公、周定公共同行政,號為共和。公元前771年,“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犬戎殺死,西周終結,周平王遷都洛邑(今河南洛陽附近),是為東周。管仲當國的公元前7世紀,正是禮崩樂壞的年代。

從遷都的公元前770年起,到公元前476年,史稱春秋時代。在這290多年間,周天子的日漸喪失,社會風雷激盪,戰火連天。僅據《春秋》記載的軍事行動就有480餘次。司馬遷在《史記》中稱,春秋時期,被殺的國君有36位,被滅亡的國家有52個,很多諸侯四處奔走而不能保全自己的國家。在這期間,一些諸侯國脫穎而出,先後稱霸,最者有“五霸”,齊桓公正是五霸之首。

齊國在眾諸侯國中並不是最顯赫的一個,它的祖先不是周王后裔,而是輔佐武王滅商的姜尚。齊國的疆界不大,“東至海(黃海),西至河(黃河),南至穆陵(今山東臨朐縣),北至無棣(今山東無棣縣)”,所以司馬遷稱之為“區區之齊在海濱”。

在中國曆,第一個具有完備的經濟思想的人正是管仲,他輔佐齊桓公成就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業。管仲興齊,靠的並不是兵戈征伐,司馬遷如此評論他的當國之道:“其為政也,善因禍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也就是說,管仲最擅長的是配置資源,提高效率,以妥協和謹慎的方式重建各種秩序。這些特徵無疑很有點“企業家的精神”。

這位在商場上滾過“爛泥”、在戰場上當過逃兵的政治家不喜歡開天闢地式的創新,而是往往以“循古制”的名義來進行改革,他注重秩序和政策的延續,是一個天生的保守主義者。他在經濟上的創新很多,其中最值得記載的是三項:四民分業、貿易興國和鹽鐵專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