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有關廣州的歷史故事

歷史之於人們既是真實存在的過去,又充滿著神祕和未知。史學家們執著於記錄真實的過去,而影視編劇們一方面在享受著史學家的成果,另一方面又在大膽探索著歷史的未知。那麼關於廣州的歷史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有關廣州的歷史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有關廣州的歷史故事

有關廣州的歷史故事篇一:洞神坊的由來

廣州龍津東路,有條街叫洞神坊,說來其得名還與一個尚未出世的胎兒有關哩!

相傳清朝時,廣州有位書生叫劉秀,有天與懷孕的妻子回孃家探親,回來的路上忽遇大雨,兩人匆匆跑到一間古廟門口躲避,怎知雷聲隆隆,在他們頭上響著。夫妻倆慌了,自問沒做過半點虧心事,為何會觸怒神靈呢?這時,孕婦腹內的胎兒作動了,所蹬的位置正緊靠孕婦手中挽著的一包母親所送的鹹鴨蛋!正驚疑時,無意中一望門匾,寫著“康王廟”三個大字,頓時明白了!

原來宋朝時,康王被金兵追趕,慌忙中跑入一間古廟,見有匹馬,不理三七二十一,跳上馬背就走。剛跑過一條河,康王驚魂稍定,一看此馬,咦,為什麼是泥馬呢?怎知此馬仙氣未足,被人一語道破,馬上化回一堆泥土!康王后悔不已,又望見金兵已追到對岸,大驚:“糟了,對岸泥濘地上留下了馬蹄印,如敵兵發現必定追過河來,怎麼辦呢?”正在危急之際,忽然有群鴨子走來,把馬蹄印全部踩沒了。金兵見沒有蹤跡,以為康王沒過河,就沿著岸邊追去,康王才逃過一動。從此之後,康王把鴨子當作是自己的救命恩人,終生不吃鴨,甚至連鴨蛋也不吃。後來康王化為神,百姓建廟祭他,供品中當然沒有鴨,甚至吃了鴨或吃了鴨蛋的人也不能從廟前經過,否則必有災殃。現胎兒作動提醒了孕婦,這包鴨蛋是康王的大忌呀!連忙將鴨蛋丟到老遠老遠,說也奇怪,雷聲馬上停止了。

兩夫婦回到家中,不久產下孩子,因這兒未出生時就懂得神意,故取名叫“懂神”。

劉懂神自幼聰穎過人,加上勤奮好學,21歲就中了進士,但他見官場黑暗,便無意仕途,返廣州拜一名老郎中為師,以後就懸壺濟世,救活了不少人,對貧者還施醫贈藥,大做善事,很得百姓讚許,說他不僅是“懂神”,簡直是上天派來的活神仙哩!

劉懂神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將他所住的那條街叫懂神坊,因“懂”字和“洞”字諧音,“洞”字更覺文雅,“洞神”就是洞天福地之神的意思,漸漸人們就叫為“洞神坊”了。

有關廣州的歷史故事篇二:疍民的婚嫁習俗

疍民的婚嫁,據廣州市地方誌記載,一般不與陸上人通婚,一則受歧視,二則怕被同化。疍民結婚,雖亦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也不乏自由戀愛的浪漫色彩,男女青年常常通過對歌形式尋找意中人。如有姑娘待嫁,便在船尾處置一盆花以示招親。對此,清人陳曇有一首《疍家墩》詩詠道:

龍戶盧餘是種人,水雲深處且藏身;

盆花盆草風流甚,競唱漁歌好締親。

“龍戶”指疍民信仰蛇神,故稱;盧餘指盧循(?一192年,東晉范陽涿縣,今河北人,曾任廣州刺史),稱今廣州的疍民為盧循之後裔。疍民姑娘出嫁時,與陸上人家一樣(或許受陸上居民的影響),也有哭嫁的習俗。出嫁前由姐妹陪同,哭三天三夜,俗稱“嘆命”。迎娶婚禮,一般都在船上進行。但婚宴除在船上進行外,也有在岸邊沙灘、草地上進行的。如在船上進行,就將十幾只(最多的有數十隻)小艇連在一起,用紅布搭起涼棚,經濟條件好的,僱來樓船紫洞艇,張燈結綵,大擺筵席,熱鬧非常。洞房花燭夜,新郎請來許多能歌善唱又是比較活躍的青年朋友,唱歌逗樂,直至深夜。

但舊時水上居民近親結婚的情況非常多,由此所生子女多不健康。加上許多婦女因生活所迫,以娼為業,染上性病和麻風病者也相當普遍。

據《中華全國風俗志》(下編)雲:“粵有所謂水雞者,即所謂疍婦也,以其水濱,故名。浮家泛宅,一葉扁舟,以渡人為業,生涯也頗盛。顧此等水雞,則注意於夜市,所撐之艇曰沙艇,裝潢美麗,潔淨非常,每當夕陽西下,則燈火齊明,沿河一帶,如西濠口、長堤、沙基等處,濟濟溶溶,觸目皆是。一般青年疍婦,盛服豔裝,坐以待客,或高唱其鹹水之歌,或嬌呼其喚渡之聲,於是叫艇呀,遊河呀,乘涼呀,過夜呀,一片柔脆聲浪,乍聆之如春鶯出谷,殊令人解頤。遇炎夏時尤多。第見其穿黑綢之衣,長者及膝,著黑綢之褲,短及於脛,赤足盤坐,而露其雪白嬌嫩之膚焉。夜渡之資甚廉,然多麻風之徵,偶一不慎,則禍立隨之矣。”當時的這些情景,廣東省著名作家秦牧在《憤怒的海》一書中也曾寫到,船艙上用上等木材和嵌花玻璃搭成標誌的廳房,垂著珠簾,還在船首處圍著矮小的朱漆欄杆,置著桌椅,萬家燈火一亮起來,這裡就成為廣州最熱鬧的地方了。如今這些都已成為歷史。

有關廣州的歷史故事篇三:織女化神的傳說

廣州黃埔南海神廟最後一座殿叫“昭靈宮”,是供奉洪聖大王的妻子沈氏夫人的。沈氏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農家織女,怎會做得尊貴洪聖大王的妻子呢?這裡有一段神奇的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廣東順德有位姓沈的姑娘,生得美貌如花,種桑、養蠶、織錦樣樣皆能,而且心地善良、助人為樂。

有一年順德大旱,田地黽裂、莊稼枯焦,大家都心急如焚。沈氏織女想道:“聽說羊城有間南海神廟,何不前去求雨呢?”

織女說服父母,日夜趕路,到百里之外的南海神廟,跪在洪聖大王神前禱告:“大王,民女求求您了,現今順德干旱,請普降甘霖,使叔伯哥哥能順利開耕、姐妹們能養蠶織錦。如能所願,等豐收之後,民女定織下最好的綢緞,給您作鋪陳。”

洪聖大王見織女風塵僕僕、不顧個人勞苦為村民來求雨,實是難能可貴,定要相助。看官:“鋪陳”本是裝飾的意思,但由於織女聲細又有點沙,洪聖大王誤聽為“夫人”,亦默許了。

果然織女走後,順德就下起雨,百姓歡天喜地開耕,獲得豐收。織女按照自己的諾言,用最好的蠶絲,織成最美的綢緞,帶去南海神廟作鋪陳還神了。

洪聖大王見織女一片誠心,便對眾神宣佈:封織女為“明順夫人”。話音一落,織女便化作一堆泥土。當晚洪聖大王報夢給廟祝,叫他把這堆泥土塑成像,並建殿供奉。

織女姓沈,這殿又稱“沈氏夫人殿”。因附近的廟頭村很多人姓岑,“岑”與“沈”之音近似,故村民親切地尊稱織女為“姑婆”。傳說此殿落成不久的一天傍晚,廟頭村許多戶人家的小孩都不見了,四下尋找,找到沈氏夫人殿,見小孩們全都在這裡嬉戲玩耍。孩子們說:“姑太婆婆和我們一起唱歌跳舞,玩得很開心呀!”村民悟道:“姑婆是很愛小孩的,是小孩的保護神。”故以後每當下田或出外不便帶小孩去時,總是將小孩帶到沈氏夫人殿,拜一拜神像,說聲:“多煩姑婆關照一下。”就可以放下小孩,安心而去。說也奇怪,據村民所說:多年來,在此寄下的小孩從未發生過意外,信不信由你。

有關廣州的歷史故事篇四:“雙門底”故事

在清代,北京路的街名喚作“雙門底”,至今許多老人也還稱這個舊名。以今天的西湖路(當時叫西湖街)為界,以北是雙門底上街,以南是下街,下街延伸至今天永漢電影院的位置,有城門樓一座,名為“大南門”,這是廣州的內城樓之一,城牆就是今天的大南路與文明路一線了。“雙門底”的起源是因著今天西湖路與北京路交界處,原有高樓一座,名“拱北樓”,樓有雙門拱,故街名“雙門底”。樓上設有一座元代銅漏壺,是廣州城鎮城之寶之一,據清人筆記所說“百年不爽”,也就是百年都不差分秒。拱北樓拆除馬路後,銅壺轉存於廣州市立博物館,後來撥調於中國歷史博物館。

雙門底在清代是商業重地,故流傳有“雙門底賣貓———裝假”的歇後語。一直在雙門底經營至今的“活化石”,是陳李濟藥廠。該廠前身陳李濟杏和堂創始於明代萬曆年間,鋪面就在今天的“銀座”一帶,近五百年而尚存,也算是北京路歷史的最老見證了。

標籤:廣州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