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寓言 > 歷史故事

有趣的歷史文化故事400字

歷史故事在一般情況下都是取材於真實發生的人物或事件,以情節的連貫曲折,語言的生動形象,為我們還原出真實的歷史情景。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有趣的歷史文化故事400字,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有趣的歷史文化故事400字

有趣的歷史文化故事400字篇一:發財圖

有客人到齊白石府上求畫一幅《發財圖》,齊白石有些為難,脫口便說道:“這發財門路太多,到底您要畫哪一種財路呢?”客人答道:“麻煩先生說幾路聽聽。”白石說:“要不要財神爺趙公元帥圖?”客人搖頭。白石說:“要不要官印官袍之類?”客人又是搖頭。白石說:“那就畫張能夠獵取不義之財的刀槍繩索之類?”客人還是搖頭。客人見白石老人實在無法猜到自己心之所想,,便和盤托出說出自己的心思:“就一隻算盤,如何?”白石老人聞言連連稱妙,說道:“太好了!欲人錢財而不施危險,乃仁具耳。”

於是一揮而就,畫了一幅算盤圖,取名為《發財圖》。在空白處題字時,白石老人回想剛才與客人的對話,覺得非常有趣,於是以紀實的風格將這些對話題寫在畫面上。客人攜畫離去後,齊白石仍然意猶未盡,越琢磨越覺得回味無窮,於是展開宣紙,按原樣再畫一幅《發財圖》作為家藏。

有趣的歷史文化故事400字篇二:作弊奇聞

清代合州有一個士子,本是個紈絝子弟,那年參加縣上的初試,他自己根本未到考場,而是出錢僱了個槍手代他答卷,結果高居榜首!這廝不通文墨,貪玩厭學,在童生中是人人皆知的。故名次一公佈,眾人便鼓譟起來。但鼓譟歸鼓譟,在隨之而來的由縣令親自點名的考試中,這廝又買通縣令的聽差,借他之手將考卷傳遞給場外的槍手。四場下來,他仍名列第一!考生們料定其中必定有詐,紛紛要求縣令親自對他面試一場。

縣令接受了他們的建議,首先將該生驗明正身,又渾身上下搜了個遍,然後關入一間密室。接著,縣令擬好題目,親自送到他的手中。出門後,又將密室反鎖,把差役隨從盡數趕走。

時過半晌,縣令獨自進屋查驗。只見該生正伏於桌前閉目凝神,雙脣微動,作沉思吟哦狀;再看試卷,卻整潔如初,尚未下一字。問他,則答道:“一向習慣了先打腹稿。現在文章的格局已成竹在胸,只是字句還略欠斟酌,所以沒有忙著下筆。”縣令見他神情坦然,一副穩操勝券的樣子,便出門等候,但看管得更加嚴密,禁絕任何人靠近密室,連茶水也不準送進。

又過了半晌,縣令再次進房檢視,見其早已完卷,正翹首而待。取卷細閱,覺得洋洋灑灑,辭采飛揚,內容充實,行文暢達,堪稱上乘之作。縣令不禁嘖嘖連聲,大加讚賞,於是敲定他為第一,還將他的文章張貼於縣衙門牆上供人閱賞。眾考生見狀,個個詫異萬分,但因不知就裡,也奈何不得。

事情過了許久,方才慢慢有風聲露出來——這廝仍是藉助差役作的弊!

原來,早在縣令命題時,差役已將試題漏給了場外的槍手。到縣令第一次進屋審視時,槍手的文章已脫稿交付差役,偷貼在了縣令的背上!等縣令轉身出門時,這廝便隨步上前將答卷揭下。縣令當時不知,還當其是講客套,起身送自己,故還推辭勸勉道:“不必過分拘禮,還是抓緊時間完卷吧!”待縣令再次返回探視,他早已將文章謄於試卷之上了。

有趣的歷史文化故事400字篇三:民國時期有趣的“大學聯考”試題

民國時期,考大學也是學子們拼命努力的方向。本文提到幾則民國大學入學考試題目,頗為有趣,也頗引人深思。

第一則是1932年清華大學的國文考試題,題目不難,但其中有一道怪題——“對對子”。上聯是“孫行者”,要求考生對下聯。據說後來只有3人答對了,他們對的是“胡適之”。“孫”對“胡”(猢猻),“行”對“適”,“者”對“之”,答案用的是時髦人物胡適的名字,十分有趣,大大出乎出題者的預料。但後來據一位考生透露,這樣答其實也不是十分準確,“胡適之”的“胡”與“孫行者”的“孫”平仄不協(都是平聲),最標準的答案應該是“祖沖之”(南北朝數學家)。

這道怪題的“始作俑者”是清華大學教授陳寅恪。陳寅恪——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和語言學家,時任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導師。當時人們都認為“孫行者”的標準答案就是“胡適之”,而且還都以為是陳寅恪有意為之,目的就是調侃一下胡適,其實陳寅恪擬定的標準答案是“王引之”(清代學者)和“祖沖之”。

陳寅恪如此出題肯定有他自己的道理,但社會輿論對於這種考試形式卻很不理解,當時中國的中國小教育已推行白話文10餘年之久,儘管社會上堅持使用文言者還依然不少,但白話文已佔據了主流地位,“對對子”在當時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已銷聲匿跡多年。所以人們普遍認為陳寅恪此舉是有意復古開倒車,後來甚至還有人將這次考試當作笑談,所以“對對子”這種形式沒有再應用,更沒有推廣。

第二則是聞一多錄取臧克家的故事。臧克家當年報考國立青島大學(今山東大學)時,國文考試有兩個題目,一是“你為什麼投考青島大學”,一是“雜感”,兩題任選一道。但臧克家兩題都做了。他寫的“雜感”只有三句話:“人生永遠追逐著幻光,但誰把幻光看作幻光,誰便沉入了無邊的苦海!”這三句雜感雖然短小卻飽含哲理,後來臧克家在回憶文章中說:“它是我嚐盡了人生的苦味後,從中熔鍊出來的哲理,也是我在政治大革命失敗之後,極端苦痛而又不甘心落寞的一種無可奈何的悲痛消沉心情的結晶。”聞一多對此極為欣賞,從中看到了臧克家的內心世界,於是便判了98分的高分,將數學考試吃了“鴨蛋”的臧克家破格錄入了青島大學。據說當年聞一多報考清華時,其他學科成績平平,也是唯獨作文文才並茂而為主考老師所賞識。這次破格錄取臧克家,可能是聞一多想起了自己的經歷,多少有點惺惺相惜之意吧。

第三則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1946年的聯合招生國文試題,這份試題可以說是簡單至極,讓人看了有不可思議之感。題目共兩道:一是作文:學校與社會;二是解釋成語的意義:指日可待、變本加厲、隔岸觀火、息息相關。

民國時期,雖然戰亂頻仍,但同時也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那時的許多學者文人至今仍讓我們懷念不已。之所以如此,這與當時那種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也不無關係吧。

標籤:有趣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