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阿城棋王讀後感

讀後感1.65W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阿城棋王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阿城棋王讀後感

第一次接觸到阿城先生,是在一次寫作課上,老師說:建議你們看看阿城先生的文章,他的文章句子洗煉精簡,流暢自然,那是寫作組織句子的最高境界。

我在微信讀書上搜索阿城先生的書,卻搜不到。心想:阿城是作家嗎?怎麼沒有上架他的作品。再後來看到阿城先生的自我介紹:“大家怎麼活過,我就怎麼活過。大家怎麼活著,我也怎麼活著。有一點不同的是,我寫些字,投到能鉛印出來的地方,換一些錢來貼補家用。但這與一個出外打零工的木匠一樣,也是手藝人。因此,我與大家一樣,沒有什麼不同。”

作家本是如此,碼字也是如此,為了生活而已。那麼大情懷,大抱負很虛很遙遠。他只是文藝手藝人,他不光寫字,畫畫,搗騰舊車,編劇,等等,他說這一切如同他碼字一樣,都是為了掙錢。

‘文革,下放,造反,知青`等這些字眼,對於我們來說既熟悉又遙遠。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只知道那時的人們瘋狂,迷失,愚蠢,痛苦。政治威力空前強大,碾壓一切。許多人的身心被催殘,只有機械和麻木才能逃過那場浩劫,逃不過的,帶著對這個世界深深的絕望離開。

長輩講出來的也好,書上寫的也罷,那個時代如同一個醜陋的傷疤,長在經歷過的人身上、心上,撕裂著他們的靈魂。

最近看了劉慈欣的《三體1地球往事》,政治是每個人頭頂沉重的陰霾,多少人選擇了對人性絕望,譬如葉文潔。

阿城也是從文革走過來的.,他的父親受到嚴重的迫害。《棋王》一書確似阿城想從與那瘋狂的年代找一種和解的方式。然而歷史太沉重,和解太壓抑。那種大徹大悟的人生智慧,只有從《棋王》這本書中去尋找。

王一生是作者塑造出來的只要吃飽,有棋下,便對人生再無要求的人。但是他的人生觀裡卻藏著道禪精神的領悟,他的那句“何以解不痛快,惟有下棋”道出來的卻是超越現實,超越個體的灑脫和睿智。

王一生出生貧苦人家,母親是從窯子裡出來的人,被人買去做小,又逃出來嫁人生下王一生,王一生的父親死了,他的母親與後爹將王一生和妹妹養大。因為母親做工摺頁,無意間被王一生看到母親折的是一份棋譜,便從此迷上了象棋。

由此可見,在那個貧瘠的年代,一份愛好來得多麼的偶然,也會讓人多麼地執著。再窮,再苦,再難,再餓,也要找到精神出口,靈魂也要有安放的地方。

王一生只執著於吃和棋,他對於吃執拗而認真,和我聊天,關於吃的細節也要盤根問底,吃飯的動作虔誠而仔細,哪怕是桌子掉的一顆乾飯粒,也要小心地撿起吃掉。

王一生對於棋的痴,使他在那貧瘠的年代超然在外了。

離別的火車上,別人都哭哭啼啼地,他卻說去有吃有住的地方,幹嘛要哭。

在農場幹活的半年裡,他四處找人下棋,半年後他到農場來找我,我趕緊找到農場裡的下棋高手腳卵與他下棋。棋逢對手,惺惺相惜。腳卵便建議王一生去參加縣裡的象棋比賽。

王一生不願利用倪斌用一副烏木棋換來比賽的機會,卻要與冠,亞,季軍比賽。可見王一生痴迷象棋,卻不重名利。他與九人對壘時,縱橫捭闔於方寸之間,九人紛紛敗落。一戰下來,高度緊張的情緒如瀑布般瀉落。

王一生痴迷於棋,棋會各路高手,他認為下棋沒有外在條件限制,在心裡自己跟自己下,拿紙畫一副棋盤也可以下。當我抱怨知青沒油,沒書,沒電影的時候,王一生卻說我們不知足,淨想著一些錦上添花的事情,只要吃飽就是福。

王一生無論身處逆境,困境,他永遠精神不頹,志氣不衰,他愛棋,他謙虛、好學、坦誠、剛毅,棋品卓越,人品更加非凡。

作者刻畫人物精緻豐富,寫文教書記的官僚嘴臉;撿破爛的老大爺,王一生與倪斌;冠軍之間棋手之誼;與文化館畫家的莫逆之交;母親雖然反對王一生下棋,擔心他誤了學習,但臨死之前拿出一副用牙刷磨成的一副無字棋,王一生像生命一樣留在身邊,母子之情讓人動容。這一副副的人情冷暖,更加豐富了小說的內涵。

阿城先生寫《棋王》,細節描寫如工筆細刻,使人物神態心理纖毫畢現。場面描寫更是文筆姿肆,猶如攪動千軍萬馬。語句凝練,手筆不凡。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短篇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