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瓦爾登湖》有感精品(15篇)

讀後感2.25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瓦爾登湖》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瓦爾登湖》有感精品(15篇)

讀《瓦爾登湖》有感1

瓦爾登湖上冬去春來,河水的流逝,松脂的芳香,鳥雀的啼鳴,帶給我們無限的神往…… ——題記

炎炎的夏日令人厭煩,悶熱的空氣使人做事都會覺得焦躁不安。下午我躲在空調房裡涼快著,順手拿起了《瓦爾登湖》,讀著讀著,慢慢地心變得靜謐清涼了,人就不由自主地跟隨著亨利?戴維?梭羅(美國作家)離開了現代文明的大城市,來到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鎮,停留在瓦爾登湖畔,享受著那種自然、真實、簡樸的生活,也一點點體會到了他對人生、社會、生活的認識及思考。

梭羅展現給我們眼前的是一個澄明、甜美、素雅的世界,很安靜、很獨特。也許當生活歸結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時,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而當這求索著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瓦爾登湖》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瓦爾登湖》畢竟是作者一個人在遠離世俗的環境下所思考的結晶,但梭羅無時無刻不在緊扣世人的常態,來仔細地剖析人們的心靈。尤其是他對閱讀的思考讓我印象深刻,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肺腑。

梭羅愛讀書,因為書是一切知識的源泉。“無論我們多麼讚賞演說家偶爾爆發出的流利口才,但是,往往遠處於稍縱即逝的口頭語言的背後或高居其上的,是最崇高的書面文字。就像佈滿繁星的蒼穹隱在浮雲的背後一樣。”“書本是世界的珍室,多少世代與多少國土的最優良的遺產。書,最古老最好的書,很自然也很適合於放在每一個房屋的書架上。它們沒有什麼私事要訴說,可是,當它們啟發並支援了讀者,這時候書對於人類的作用就大於國王和皇帝的影響。”在這裡, 梭羅給我們講了一個通俗易懂的例子:“當目不識丁、也許還是鄙視一切的商人,通過魄力和勤奮掙得了垂涎已久的閒暇和衣食無憂的生活,進入了財富和時尚的圈子以後,最終不可避免地會轉向那更高的然而卻也難以企及的知識和財富的圈子,這時,他才會意識到自己文化的殘缺,以及他一切財富的空虛無用,不可以自滿,他煞費心機,要給他的孩子以知識文化,這正是他敏銳地感到自己所缺少的。”

既然讀書那麼重要,那我們應該讀怎樣的書以及怎樣去讀書呢?大多數人對於閱讀的態度,都認為是它是一種生存的工具。我們從小就開始接受閱讀的訓練,讀各種各樣的書,或許還可以對教科書裡的文章、詩詞背得滾瓜爛熟,但我們是否能真正領會字裡行間深刻含義呢?大多數同學會認為只要記住要點及文章的主旨,應付考試就夠啊。

可是梭羅卻是這樣認為的:“讀得好書,就是說,在真實的精神中讀真實的書,是一種崇高的訓練,這花費一個人的力氣,超過舉世公認的種種訓練。這需要一種訓練,像競技家必須經受的一樣,要不變初衷,終身努力。”啊,原來,我們要讀好的書,要讀真實的書,的確時間很寶貴,尤其是我們中學生,平時能抽出時間讀點課外書都覺得是很好的享受了,不好好選擇閱讀的物件,還真覺得對不起自己呀!當我們拿到一本好書之後,未閱讀之前,且聽聽梭羅的建議吧,“書本是謹慎地,含蓄地寫作的,也應該謹慎地,含蓄地閱讀。許多人學會了閱讀,為的是他們的可憐的便利,好像他們學算術是為了記賬,做起生意來不至於受騙;可是,閱讀作為一種崇高的智力的鍛鍊,他們僅僅是淺涉略知,或一無所知;然而就其高階的意義來說,只有這樣才叫閱讀,決不是吸引我們有如奢侈品,讀起來能給我們催眠,使我們的崇高的官能昏昏睡去的那種讀法,我們必須踮起足尖,把我們最靈敏、最清醒的時刻,獻予閱讀才對。”

現在我們可能都按照梭羅所說的去做了,然後會覺得自己很不錯,收穫了很多,真的是這樣子的.嗎?《瓦爾登湖》第三章也展現了梭羅有關閱讀的許多新的認識。“別期待著你能從書中獲得多大的益處,別想著讀多少書就能有多大的學問。”詩人馬斯特馬說過:“讀書的美妙之處在於,舒適地坐著也可以馳騁自己的思想。”舒適地坐著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當翻開一張紙飄來一縷縷墨香,思緒飛揚,那真是一種美妙的享受。

有人覺得我們與書中的世界相隔太遙遠,產生的共鳴不多。但當你靜下心來也許會不同吧。“並不是所有的書都像它們的讀者那麼了無生趣,或許某些文字就能鍼砭時弊。倘若我們真能傾聽和理解這些,那對我們的生活將大有裨益,勝過清晨和春天,並可使我們的生活煥然一新。”書能給人帶來智慧,但前提是讀者得先有智慧,而不是一味追求讀幾本書就成為聖人。當我們真正想問題時,“今天我們難以啟齒的,或許在一些書裡已經出現了。那些困擾,迷惑我們的問題,也同樣為難過所有的智者,而每個智者都用各自的言語和人生,盡力地去解答這些問題。再者,擁有了智慧,我們才能有開闊的胸懷。”

以上只是我閱讀了《瓦爾登湖》第三章之後,一點點的想法和理解,我相信這還是遠遠不夠的。這本書只有不停地去閱讀,我肯定我還會發現更多值得我去珍惜的。今天,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裡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瓦爾登時刻都能在我們的心中聲聲唱!

就讓這文章戛然而止吧,我已決定不給它寫結尾,在青春尚未結束的如今,不願意寫下這個句號……

讀《瓦爾登湖》有感2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為生活而奔波,卻始終不明白該怎麼生活,什麼是“生活必需品”當我拿起《瓦爾登湖》時,它巔覆了我的認知,告訴我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活。

書中說道,食物與蔭敝之處就是“生活必需品”了,明智的人不需要過於舒適。可是,現在的人們卻追求過度的舒適,其實這並非我們所需的,那些永遠不滿足的人,也該清醒了。

現在,有的人只知道一天到晚的工作,卻不知道自己生活的意義,時屬常見。《瓦爾登湖》這本書說了,要有意義的生活。許多人努力工作,學習,可是這一切帶來的可能不是財富,知識等,甚至可能變成累贅。

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事實上我們只需為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去工作就好,一座小屋,簡單的生活,可我們卻偏偏把它複雜化了。只要認真想一下,我們可以不用如此奢侈,不會煩惱,不會為貧窮擔憂--人缺的`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奢侈品”

我們習慣了奢侈享受,也許會對此產生質疑。可是,非洲人在山中,他們不需要空調,電話,山珍海味,他們也非常快樂。我們卻一天到晚哭哭啼啼,只因為內心得不到滿足。該反省一下自己了,即使沒有這些奢侈品,我們依然可以存活。

我們表面上看似富裕,然而實際上我們貧窮得很。只不過是周圍有著很多奢侈品罷了。觀察富人和窮人,那些窮人終日得不到解脫。而所謂卻富人即使有奢侈的生活可是人還是沒變。這好似對我們的諷刺。真正的解脫,是精神上的改變,進步,而不是簡單的富有!

感謝《瓦爾登湖》它讓我明白了人們生活的意義,絕不是奢侈,而是簡單的生活。

讀《瓦爾登湖》有感3

石室人心靜,冰潭月影殘。

——題記(賈島)

七月盛夏,悶熱無風,柳條無精打采的垂著,紋絲不動,水泥路上被晒的泛出點點銀光,彷彿一切都要融化了,這只是某些地方。

但有一本書,卻讓我一直被太陽炙烤著的心一下子涼了起來……這本書就是美國作家亨利梭羅所著的一本散文集——《瓦爾登湖》。

看完書,我獨自一人踏著幽靜的小路,來到一棵有數不清的年輪的大樹下。靜靜地坐下……風,彷彿讓著一切更加寧靜。腦海中幻想著旁邊就是那“神的一滴”,從“簡樸、簡樸、簡樸”,中去吸收那不多人知道的“生活的精髓”。

我之所以會在看完書後做這樣的兒事情,完全是因為《瓦爾登湖》給我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感覺。《瓦爾登湖》不是一部純小說,而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它講述了梭羅在瓦爾登湖畔的一片再生林中度過的兩年零兩個月的'生活以及這兩年零兩個月的他的許多思考。在季節的變化中體驗了一番別有風趣的人生。從動物們的鳴叫聲到收穫喜悅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到百花爭豔,萬物復甦的春天。《瓦爾登湖》從頭到尾就給我一種感覺:從頭到尾的綠色,一陣陣清涼迎面而來。

濃濃的清幽和清靜讓我想起了在農村裡的每一天。一大清早,天,剛剛從月亮照耀的漆黑的夜空中醒過來,像我們一樣熟睡了之後比我們早地醒來了。公雞也在這個時候醒來了,而它,醒來後的第一件事就是仰望著天空“喔喔”地叫。它的叫聲打破了一個寧靜夜,豐富的一天就在公雞的叫聲中開始了。我也仰望著天空,忽然發現白雲變成了一隻蜻蜓,蜻蜓正在展翅飛翔。飛著飛著,蜻蜓不見了……我想著:既然蜻蜓飛在那樣的高空上,今天就一定是一個晴空萬里的日子了。

可天氣就偏偏和我作對,不一會,雨,便飄了下來。原本我想靜靜的解除安裝城市的喧囂,用心體驗簡樸生活。可雨聲打破了在深山中的清爽和靜謐。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雨,正淅淅瀝瀝的下著,我聽到了雨滴敲在石棉瓦上的滴答聲,和野薔薇圍籬裡傳來的樹葉沙沙聲。雨聲裡,山中的萬物湊成了一排排黑白相間的琴鍵,雨是無數輕盈優雅的手指,彈奏出了一首有一首優美的小令。

下午,經過了一場太陽雨的洗禮之後,天氣晴了。我不太想出門,溼漉漉的大山中有一條條泥濘的小路。但我還 是踏上了一段不一樣的征程。越往裡走,就會發現在那一棵棵大樹的樹枝上,有一兩個鳥巢的。鳥兒在放聲歌唱。它們為什麼要放聲歌唱呢?誰也不知道,只有鳥兒們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一陣鳥叫聲過後,深山又回到了清幽和清靜。深山的寧靜中又伴隨著自然界萬物的生活的氣息。

我想,這可能就是《瓦爾登湖》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自己的眼睛放大,去親近自然的美好和簡單生活的樂趣。每天聽著公雞的叫聲, 看著太陽的東方吐白。耕田種地,收穫自己勞動的果實。一頓簡單的午餐和晚餐,卻包含了太多太多。天天與大自然接觸的感覺遠遠要好於待在城市中只有喧鬧的汽車鳴笛聲的環境中好。所以,梭羅之所以會在瓦爾登湖畔待上兩年零兩個月,並不是他為了寫這部小說而故意去瓦爾登湖畔生活,而是,他已經融入了這個大自然,非常享受能和大自然接觸的生活。

傍晚,夜又到來了,此時大地已經沉睡了,除了微風輕輕地吹著,除了偶然一兩聲狗的吠叫,冷落的街道是寂靜無聲的。

讀《瓦爾登湖》有感4

“我寧願獨自坐在一隻南瓜上,也不願擁擠地坐在天鵝絨的坐墊上”

—《瓦爾登湖》

如果一切如梭羅所言,在這個傷痕累累的星球上,有這樣一片湖,你願意嗎?

人類的必需品是什麼?如果如梭羅所言,食物,衣服和住所。食物毋庸置疑,沒有食物人類包括地球上的其他生物也無法存活。衣服,早在幾千年前便被創造出來,並且至今沒有被淘汰掉,可見衣服是人類思想的一個標誌。住所,請試想一下你在野外露天生活,突然一場大雨,便有可能因此消失在這個星球。

為什麼其中沒有講到關於人與人相處時所需的美德呢?比如誠實,善良,或者“愛”。那是因為梭羅更向往一個人的孤獨。他在瓦爾登湖畔親自搭建了一個小木屋,居住了兩年又兩個月,與動物為伴,與花草為友,從夏日到春季,從黎明到傍晚,從美麗的瓦爾登湖到三隻螞蟻的“世界大戰”。他以一種親切的目光看這片湖,看自然,彷彿已經活出了一種新高度!

“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無論是魚打漣漪,還是水草叢生,都被梭羅用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描繪出來,在他心中,瓦爾登湖是純潔,高尚,深刻,博大,富有生命的象徵。他在瓦爾登湖得到了真正的自由,舒適。從梭羅的字裡行間不難看出,梭羅對現代文明是牴觸的,他討厭工業革命的黑煙汙染了環境,現代發展的腳步過快,以至於他心生厭惡,最終“逃”到瓦爾登湖,幽居了兩年多。

在今天的中國,有太多的人為了三房兩廳,月薪5000的.生活而奔波,勞碌,而有些人卻去西藏朝聖,去澳洲旅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得到的卻不是自己想要的。就像一堵圍牆,外面的人想進去,裡面的人卻想掙脫出去,就像個死性迴圈,人們無可奈何。瓦爾登湖有你嚮往的天然淳樸,幽靜自然,也有你不能忍受的無網路,無交通,無文明,我們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梭羅一樣,輕物質重精神,義無反顧地跑到瓦爾登湖。有時候一臺電腦和一本書放在你面前,你的選擇就是你的答案!

如果我們不能身處瓦爾登湖,就讓瓦爾登湖沉澱在我們心裡,像梭羅所說,“我們將在自己的內心暢遊!”

讀《瓦爾登湖》有感5

說起名著《瓦爾登湖》,它是熱鬧的。因為它曾被許多名人“推薦”過:海子死的時候,所攜帶的書中就有它;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給同學們的錄取通知書中附帶了此書,他說可以讓同學們獲得心靈的寧靜,在喧器的塵世中尋找心中的瓦爾登湖;再有就是各類媒體,推薦聲此起破狀。本期書友會必讀推薦之,恰逢赴金陵學習之際,便買一本翻閱,讀完,遺憾,未能真正走進那面湖,去感知其中的寂寞,去享受其中的寧靜。

要走進他,就要認識他。梭羅是一個特別熱愛家鄉、熱愛自然的人。他可以記住家鄉每一條小路的名字。每一陣風、每一朵雲的味道。他的天空可以裝下整個家鄉。他曾在美國最好的大學受過教育,卻不可思議地來到一個荒蕪的湖邊隱居。他想像一個原始人那樣簡單地生活;他想試試一個人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夠簡單到什麼程度;想試試用自己的手能做些什麼,他可以用自己的雙手去搭一個能遮風蔽雨的小木屋,他想試一試在面對著一灣寧靜的湖,他的內心會不會起波瀾?他想知道,面對孤單和自由,他會去忍受,還是去享受?在《瓦爾登湖》中,有答案,他把內心的思考,通過那一面湖,通過充滿詩性的散文,奉獻給了世人。

梭羅說:“我覺得一個人若生活得誠實,他一定是生活在一個遙遠的地方了。”那是一個拋棄了塵世繁雜的地方,一個能讓你面對自我的地方,只有真正孤獨和寂寞,才能讓人看見真實,看見真實的自我。

所以,一直都有人在追問,梭羅的的瓦爾登湖意味著什麼?我覺得,那面湖,就是一面鏡子。是梭羅來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看看自己的真實面目,去尋找他自己真正意義上的生活。他曾說,一個人要在世間謀生,如果生活得比較單純而且聰明,那並不是苦事,而且還是一種消遣……我希望世界上的人,越不相同越好;但是我願意每一個人都能謹慎地找並堅持他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要採用他父親的,或母親的,或鄰居的方式。梭羅的離開是一種追尋,對自我的追尋。他也在向這面湖,這個世界要一個答案,他是一個怎樣的人?他要過怎樣的生活。

當一個人把寂寞的生活過成了享受,那是他找到了自我,他不會沒有朋友的。

在《寂寞》一篇中,他曾寫到“牛蛙鳴叫,邀來黑夜,夜鶯的樂音乘著吹起漣漪的風從湖上傳來。搖曳的赤楊和松柏,激起我的情感,使我幾乎不能呼吸了,然而如鏡的湖面一樣,晚風吹起來的微波是談不上什麼風景的”。雖然寂寞使作者“幾乎不能呼吸”,但他認為這並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為“寧靜不可能是絕對的”。他在寂寞中煎熬著,戰鬥著,也在一步步蛻變,看見了真實的自己。

另外,那面湖,也是一個角鬥場。他的心靈在煎熬,在戰鬥。他在不斷的追問,也在不斷的矛盾中尋找真理。工業革命給社會帶來的物質財富是否就是人類存在的必需,人們對財富的追求是不是就是生命的意義,在野蠻中的那一抹簡單,那“極簡主義”下的生活,是否一樣可以讓人們感受到幸福和滿足,抑或是更加幸福和滿足。在這個角鬥場,他有答案。

有人說,是瓦爾登湖給了梭羅寧靜,我並不這麼認為。寧靜的湖下滿是波瀾,它仍是一個角鬥場。梭羅在這片寧靜中產生的躁動足可以吞噬每一個人。那是一種近似瘋狂的的寂寞。今天人們所看到的寧靜,並非來自於湖面,而來自於心靈。

每個人,都應該成為自己精神世界的國王,成為一個寧靜的精神富有者,成為一個梭羅所言的“非常清醒之人”。人不該成為工具的工具。人創造了機器,然後機器製造了慾望,人又被慾望所奴役,於是人漸漸被機器所掌控,人世漸濁。

所以,當梭羅回到了原始的自然中去,回到真正的“生活”中時,他找到了熟悉的感覺。那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可是又有幾人能在人的慾望中掙脫出來呢?梭羅說:“我們必須學會甦醒,更需學會保持清醒而不再昏睡。”這是對現世人的忠告,從喧囂的虛妄中甦醒,在永世的寧靜中不厭倦不背棄。

飛速發展的科技帶給了人類更多的自由與便捷。比如大資料突破了空間、時間的束縛;網際網路讓人們的溝通變得毫無障礙。這是自由,這當然是自由。但是,當你有了一個放不下的手機時,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束縛呢?人類苦苦追尋的自由,卻反過來束縛了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讓人們的慾望也隨著爆棚。在各種慾望的交織中,人們找不到了自己。梭羅害怕了,他要找到自己。

瓦爾登湖成了梭羅的方向。在那裡,他放飛了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在一片赤誠之中,他看到了自由。一種因為放下而隨風飄揚的自由,一種無所憑依的逍遙。

海子有詩:“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雲彩有天空......”時空在詩的意境中交錯,海子戴上一定草帽,看著夕陽映照彩雲,看著寧靜從梭羅的筆觸裡溢滿出來,塗抹在海子安靜從容的`臉上,留下一副田野地中最靜謐的畫卷。

梭羅其人,帶著極度的樂觀與自信,他熱愛自然,他相信自然。所以他的精神非常富有,他從不擔心孤獨,因為從不嫉妒他人,從不被慾望矇蔽,所以他的心靈能容下這寧靜,容得下這篇瓦爾登湖,或者說,他才能化生瓦爾登湖,化生瓦爾登湖的寧靜。梭羅說,他無論坐在哪裡,都能夠生活的,哪裡的風景都能相應的為他而發光,他勘察一切,像一個皇帝,誰也不能否認他的權利。正如他所言,或許是內心的寧靜,才成就了瓦爾登湖的聞名於世。瓦爾登湖,只是梭羅內心情緒的對映。

在《瓦爾登湖》的譯者徐遲看來,梭羅不僅僅是一個作家,更是一個思想家。他說梭羅“之要孤獨,是因為他要思想。他愛思想。”還說梭羅“嚮往於那些更高的原則和卓越的人”,“嚮往於哲學家和哲學。”他是有目的地探索人生,批判人生,振奮人生,闡述人生的更高規律。

人們一方面在追尋物質,一方面在不斷感嘆,“我為了什麼活著”。其實這讓我想到後印象派三大巨匠之一高更的《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與生與死、時間與空間的永恆中人的價值何在?人生的意義何在?單純樸素的原始生活果真能給人帶來無憂無慮的精神愉悅嗎?這些問題,哲學家從沒有想明白過,答案只有靠自己。

有人說,梭羅的行為是超驗主義的最好體現,他過著哲學家的生活。我想,這樣的概括違背了梭羅的初衷。梭羅所作的種種,只為兩字,那就是追尋。他在用他的生活去驗證生活,去找尋自我。也許,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哲學家,每一種生活都可以找到哲學的真諦。不在於你怎樣生活,而在於你找到了怎樣的自己。

草讀完,雜亂寫,用梭羅的一句話結束吧,“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

讀《瓦爾登湖》有感6

合上《瓦爾登湖》墨綠色的封面,一股清涼的湖水已然匯入心間,澄澈見底,將心境盪滌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纖塵。正如徐遲先生在《序言》中所說:“《瓦爾登湖》是一本靜靜的書,一本寂寞的書,一本孤獨的書,是一本寂寞、恬靜、智慧的書。”它只適合在“寂寞和恬靜”時閱讀,靜靜地讀,讀得靜靜。我想,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瓦爾登湖》是屬於心靈的。

這本書的封面上有這樣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片:兩行向遠方延伸的鐵軌中間,立著無數挺拔的大樹。這是否是本書在以一種含蓄的方式暗示著我們別的一點什麼?梭羅說:“來到這片樹林是因為想過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去面對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我在想,在現實的世界裡,現代文明改造和穿越自然環境之前,是否也該多一些自省與自察?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瓦爾登湖》又是屬於現時代的。

由此,《瓦爾登湖》在閱讀空間中佔有兩個起點和終點,那就是心靈和現時代。

梭羅原是個要在人世有所作為而不是個出世的人,然而在兩年多的湖邊生活後,他看破了“紅塵”,感到人世擾擾,榮華富貴,不過是一個人的貪婪,他要對之心平氣和,一無所求。當然,一個人從對人世有所求到無所求,這是一場艱難的心路歷程。今天,我們觀照梭羅的這條起伏的心靈歷程,不知能否多一分理解和感悟。在這個豐富多彩的時代裡,要一個人對生活無所求,那是苛刻,但對“所求”多一些節制,則是理性。我們無法也無需戒絕自己對生活的“所求”,但同時是否也該有些出世的精神來面對這個不復簡單的世界?在越來越考究的生活中,心靈的羅盤仍固執地指向簡單和質樸。因此,斑斕的VCD節目和濃釅的咖啡之外,讀一讀《瓦爾登湖》,讓心沾染一點湖水的靜謐清涼,多一分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

種豆、築屋、焙制面包,對大多數享受城市文明的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今天,城市生活越來越便捷和考究的今天,又有誰嚮往這些呢?而且在地皮越來越緊張,自然生態環境日益萎縮的今天,有此夢想的人又能到何處實現呢?

現代生活給人類提供了幾乎隨心所欲的舒適,水泥建築抒情地摩天,水泥路面光潔少塵,而地下水卻在不斷地下沉,天空出現臭氧空洞,酸雨腐蝕我們的視覺。我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又給自己埋下了生態陷阱,因而只能用迴歸自然來安慰自己的無奈。我們的祖先在被自然奴役時,敬畏自然,崇拜甚至神化自然,而作為子孫的我們,卻顛倒過來,蹂躪、奴役、稱霸自然。

然而笑容還沒來得及綻放,歷史這塊魔方已經從正面翻轉到反面:水土在流失,大地在沙漠化,物種在減少,人間變成汙染的煙塵世界,自然又在嘲弄企圖稱霸地球的人類了。

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少一些索取,如果人間多一處瓦爾登湖,人類就會多一條後路。這該是《瓦爾登湖》的一句隱語吧。《瓦爾登湖》是吉林人民出版社“綠色經典文庫”中的第一本,這樣的定位,也是編者的一番良苦用心吧。

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我想,這真理該是:熱愛自然,創造生活。

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衛。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裡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衛。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著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後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著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說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著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閱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化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裡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裡,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哥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衛。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裡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裡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讀《瓦爾登湖》有感7

我想要問大家一個問題,此時此刻當你閉上雙眼,眼前浮現出了什麼樣的景象?是一片靜謐的花園?是熙熙攘攘的街道?還是一片空白?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你的內心。

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環境裡,我們努力奔忙著,卻又擔負著泰山般的壓力。如果說想要讓自己浮躁的內心平靜下來,不妨拿起《瓦爾登湖》,翻開它跟隨梭羅的腳步來一場心靈之旅,來一次靈魂的滌盪。

徐遲先生在序言中說道:"《瓦爾登湖》是一本寂寞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只是一本一個人的書。"這本書寫於19世紀中葉,那時正是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時期,在當時的背景下,人們追逐利益,想盡一切的辦法來使自己,獲得更高的權利和更多的金錢。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著人類、侵蝕著人性。而在這個大背景下,畢業於哈佛的梭羅,他單身隻影,拿了一柄斧頭,跑進無人居住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特立獨行,懷著一顆嚮往自然的心,寧靜地踏上了這段心靈的路基。而在這個被成為"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間裡,孤獨在思想中!

"我喜愛我的人生中有閒暇的餘地。有時,在夏季的一個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沐浴之後,坐在陽光融融的門前。從紅日東昇直到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繁紛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所謂明天,即使時間終止也永不會來臨。使我們視而不見的光亮,對於我們就是黑暗。當我們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只是顆啟明星。

讀過《瓦爾登湖》,我更加明白了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外,還有另外一種讓人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這就是內心的超越。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大自然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純潔和恩惠,也給了我們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的勇氣與智慧。儘管生活得像螞蟻一樣簡單卑微,我們都必須勇於堅強地面對生活,不要逃避誰,不要謾罵誰,因為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陽光會同時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樣燦爛,所有人面前的積雪,也都一樣會在春天融化。

或許《瓦爾登湖》才是我們反觀自身的鏡鑑。在盲目改造自然環境之前,如果我們少一些貪婪和欲求,少一些索取,又怎會遭受沙塵暴和禽流感們戲劇性的嘲弄與懲罰呢?在越來越考究的工業文明生活中,我們心靈的羅盤依然固執地指向了最初的簡單和質樸。可我們應該以何種路徑成為大自然中與生靈萬物和諧共生的一部分,究竟該怎樣面對這個不再簡單的世界,以及凌亂的生活和醜陋的習俗呢?如何讓我們在紛繁的世界不虛此行呢?經歷了一次次"內心的探險",我們就有了一種武裝精神的渴望——那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一個屬於自己的清澈的瓦爾登湖。

讀《瓦爾登湖》有感8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大至四季交替造成的景色變化,小到兩隻螞蟻的爭鬥,無不栩栩如生地再現於梭羅的生花妙筆之下,而且描寫也不流於表淺,而是有著博物學家的精確。下面是分享的瓦爾登湖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梭羅的《瓦爾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為線,串聯起他在瓦爾登湖畔進行經濟實驗的始末,留給我無盡的`想象與羨慕。

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領悟“人可以活得很簡單,很從容,不必為了那物質財富而喪失了人是萬物之靈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爾登湖》中以瓦爾登湖為中心,輻射到周圍眾多地方,描寫了他“以禽獸為鄰”,在“豆田”耕作,與“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諸多生活細節。最後作者又以“春天”結尾,給我們奏響了新的生活樂章,並且他在“結束語”一篇中,這樣說:“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看!這是一位超凡脫俗、與世無爭的自然主義者,多麼令人羨慕。

梭羅生活的地方是瓦爾登湖及其周圍地區,但他細膩精緻的筆調,卻把我們帶到了更為廣闊的天地。他談“瓦爾登湖周圍的鳥、樹、草、蟲子”,更談“更高的規律”。他認為,從一種特殊的意義上說,漁夫、獵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從個人的勞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類法則,令我們視野開闊、高屋建瓴。在《瓦爾登湖》中,許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讓人陶醉。他在描寫“倍克田莊”時,這樣寫到:便是德羅依德也要放棄他的橡樹林而跑到它們下面來頂禮膜拜了。可想而知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地方,多麼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爾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為席,以蒼穹為蓋。梭羅在廣闊的天地中像農夫一樣耕種、收穫,他很高興,他說:古老的詩歌和神話至少表明,農事是一門神聖的藝術。在從事農耕的過程中,他也不忘“閱讀”。即使在19世紀梭羅也感慨道:他們深信一本《聖經》的智慧就足夠了,餘生便在簡易讀物裡荒廢天賦單調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洶湧翻滾下,現代人的心靈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質的豐裕,精神的貧窮。我們的身體一再擴充,而精神的領地卻時時荒蕪著。聽聽梭羅的忠告:多餘的財富只能買到多餘的東西。靈魂的必需品,金錢一樣也買不到。這樣的忠告如梵音,對於我們無異於醍醐灌頂。

徐遲說:“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對於春天,對於黎明,都有極其動人的描寫。”讓我們追隨著梭羅的足跡,拋棄那物質所帶來的煩悶苦惱,感受那恬靜美,聆聽大師的哲音。

讀《瓦爾登湖》有感9

讀這本書,心需是靜的。

找一個愜意的午後,伏於案邊,焚一炷香,執一杯清茗,洗淨了雙手慢慢翻開書頁,一點點探視那位偉大的思想家——梭羅的內心世界。

瓦爾登湖像是梭羅的一簾幽夢,不知誰能與共。無法轉醒,無法企及。清幽的夢境、返璞歸真的氛圍,像是一首清唱的民謠,不斷縈繞心頭。

獨居於瓦爾登湖畔,兩年的風風雨雨,春去秋來,他思考了許多,他經歷了許多,他感悟了許多。一個人的生活是寂寞的,但幸好有自然為伴、佐上心中那份堅韌的意志,他從渴望、矛盾,變為失望、落寞,最終再次渴望,複雜的心靈之路,讓讀者的心也跟著起起伏伏。

他是這樣描述生活的:“我願意深深得扎進生活,吮盡生活的骨髓,過得紮實、簡單,把一切不屬於生活的內容剔除得乾淨利落,把生活逼到絕處,簡單,最基本的形式,簡單、簡單、再簡單。”

的確,這世上有許多人,緊緊攥著物質的享受,卻拋開了精神世界,拋下了簡單生活。

名韁利鎖,雨劍風刃,不堪重負的人在世俗中一路踟躕前行,坎坷曲折,身心交瘁,一路走來內心剩下的'只是空虛,努力換來的也只有寂寞,而那些選擇了簡單的人卻得到了世俗之人窮盡一生也得不到的快樂和愉悅。

他厭倦了那個時代物慾過剩的風氣,於是,他在沉靜的湖邊寫到:“我願我行我素,不願塗脂抹粉、招搖過市,我也不願——我不願生活在這個不安的、神經質的、忙亂的、瑣細的世紀生活中,寧可或立或坐,沉思著,聽任這世紀過去。”

他受夠了人們的貪婪、自私和為了牟取暴利而不擇手段,於是,他選擇了離開,離開那個骯髒的、物慾橫流的社會,他尋尋覓覓、走走停停,來到了瓦爾登湖畔,這裡靜謐、美好,重要的是,沒有了瘋狂的追名逐利,沒有了權力的勾心鬥角,有的只是安詳,和遠離世事的悠然。

他離開了社會,但並沒有放棄拯救社會。他執起了筆,將自己在這片田園風光中的所思所想一一記下,他想了很多很多,也寫了很多很多。他要用文字喚醒人們被金錢麻痺的心靈,他要讓人們睜開雙眼看看被工業機器肆意蹂躪的自然,他要讓人們重拾那份返璞歸真的樂趣。

可無奈的是,時隔多年,這個世界依然沒有變成赫胥黎筆下的“美麗新世界”。世俗的正在捕獲每一個苦苦堅守寧靜內心的倖存者。名利、物慾像貪婪的稗草瘋長,擠兌著內心留給純淨的空間。車水馬龍的喧囂,觥籌交錯 迷離。這個世界的樣子,何其可惡!

當你在城市的鋼筋叢林迷失了方向,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覺得力不從心,不如放慢腳步,讀讀《瓦爾登湖》,靜靜聆聽生活的節奏。

只願在不斷流淌的長河中,儘管洪流碾過,巨山平偃而下,我卻仍然能聽到“過真正的生活”抑或更響亮、更不同於他的啼鳴!

讀《瓦爾登湖》有感10

最近讀了美國作家亨利·梭羅的經典名著《瓦爾登湖》,其實這已是我第二次拜讀了。因為第一次的拜讀是在一種毫無感覺的狀態下進行的,從頭到尾翻看完之後,腦子裡一片空白。這次拜讀是強迫自己,而且完全是遵照譯者徐遲先生的要求來做的。徐先生在書的封底上說:“在白晝的繁忙的生活中,我有時讀它還讀不進去。可是黃昏以後,心情漸漸地寂寞和恬靜下來,再讀此書,則忽然又頗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好處辨不出味道的章節,語語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肺,動我情腸。到了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這《瓦爾登湖》毫不晦澀,清澄見底,吟誦之下,不禁為之神往了。”我正是在夜深人靜之時躺在床上拿出此書,靜靜地仔細閱讀。夜靜了,心靜了,書中的綿長的味道就出來了。瓦爾登湖那份恬靜和幽靜展現在了眼前,很美很美。

讀此書不能有一絲的浮躁之情,必須沉靜下來,就像僧人讀經書時的那份心情才行,一旦心躁氣盛根本讀不進去的。但人們由於居住環境的影響和心態的浮躁,整體社會風氣的使然,真正能走進像瓦爾登湖描繪的'世界的很難很難。而正是因為如此更需要我們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們去拜讀此書,由此改變和調整自己的心態。那是多麼美好的世界啊,大自然的和諧與寧靜,與煩躁的都市形成鮮明的對照。人與人的爾虞我詐沒有了,勾心鬥角不見了,人從自然中走來又重回自然的懷抱,復歸平靜和安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沽酒桑麻,田園牧歌。這難道不是一種和諧嗎?在這部書裡,我不僅看到那份自然的美更多的是靜靜地體會那份心境。為何我們經常看到佛教講究的閉關清修,就是要在心靈的鍛造上達到至高的境界。一旦在精神上的修煉得到了昇華,那麼不管你從事何等事務,不管你在何種環境當中生活和生存,都能達到出神入化的狀態。我們拜讀《瓦爾登湖》不是要求每個人都重返自然界,每個人都復歸到原始狀態當中過茹毛飲血的生活,事實上也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我們畢竟生活在現代化的社會裡,但我們需要的是那種在自然當中修煉出來的心態,只有具備了這樣的心態,那麼就是在喧譁與躁動的世界當中同樣可以尋求到那份平和與寧靜,同樣可以達到理想的境界。

此時我就想到了目前所提倡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處這樣的一個口號的科學與合理性。我們實在是需要這樣的和諧了。當然如果要求誰都能達到這樣的高度自律,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但在讀了《瓦爾登湖》之後,的確感到這是提高自身在這方面修煉的很好的途徑。如果你還沒拜讀過此書,或者你還在經常對煩躁的都市無可奈何之時,不妨看看此書,我想它能暫時讓你忘卻身邊的煩惱,讓你的心態平和下來。當然必須在夜深人靜之時拜讀才有此效果。

讀《瓦爾登湖》有感11

散讀一百多年以前的《瓦爾登湖》,作者美國人,亨利戴維·梭羅。

它是一本安靜的書,寂寞的書,孤獨的書。它屬於一個人的書。如果心未安靜,很難進入書裡。

作者活了44年,人生短暫,簡單馥郁,孤獨而芬芳。讀者發現,他的精神生活十分豐富,精美絕倫,世上罕見。現實生活中和他交往的人並不多,更多的人和他的文字神交。

譯者在序中對讀者寫到:

你能把你的心安靜下來嗎?如果你的心並沒有安靜下來,我說,你也許最好是先把你的心安靜下來,然後你再開啟這本書,否則你也許會讀不下去,認為它太濃縮,難讀,艱深,甚至會覺得它莫明其妙,莫知所云。

讀它,最好在夜深人靜。書中的.文字,“深沉而敏感的抒情”著。記得朱光潛先生在《談美談文學》中的“情與辭”中提到,一切藝術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現一種心靈上的感觸。又,不表現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學作品。

我不知道其它讀者怎麼理解這個文學觀點,理解“抒情”兩字在文學作品中所起到的重要功用,相信大多數有一定品位的讀者會認同的。譯者還提到一個詞,就是“超凡入聖”,我想這是譯者對《瓦爾登湖》最高的文學藝術評價了。

《瓦爾登湖》幾乎所有的文字圍饒這些主題的關鍵詞展開敘述。比如:清新、健康、綠色、低碳、環保、引人向上;它講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簡單生活、快樂日子。它甚至可以說是一本現代生活指南書,綠色經典文庫範本,西方環境科學名著。

在《種豆》的篇章裡,我特別喜歡開場的句式。

“這時我的豆子,已經種好了的一行一行地加起來,長度總有七英里了吧,急待鋤草鬆土,因為最後一批還沒播種下去,最先一批已經長得很不錯了;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

瞧,文字極易地鬆軟,蓬鬆,字裡行間,似溼漉漉的黑土,長出了一行一行豆苗。青青嫩嫩的芽兒鑽出土地,抽著地氣,打著哈欠,迎著小雨粒茁壯成長。

“真是不容再拖延的了。”是道春光無限好,時間流散無奈?其實,純粹似幅畫,西方陶淵明式田園風光再現。我想。

再讀《孤獨》篇,梭羅寫到:

“大部分時間內,我覺得寂寞是有益於健康的。有了伴兒,即使是最好的伴兒,不久也要厭倦,弄得很糟糕。我愛孤獨。我沒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

梭羅把寂寞當成好朋友款待,在朋友身上讀出美味了。可能,這是世界上關於寂寞的最好詮釋。

講到時間概念,梭羅這樣形容。

“時間只是我垂釣的溪。我喝溪水,喝水時候我看到它那沙底,它多麼淺啊。它的汨汨的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恆留了下來。”

梭羅把時間放入手下垂釣。時間如流水,一去不復。垂釣時間,時間垂釣,是一種怎樣的思想境界?垂釣,我理解為現代詞“把握”之意。珍惜時間,把握當下。

梭羅在結束語中開頭講到:如果生病的話,醫生要明智地勸告你轉移個地方,換換空氣。

試想,一個人到達生命的某個階段,習慣把某個地點視為可能安家落戶的處所,也想換換空氣,安靜下來,閱讀自己,審視自己。

瓦爾登湖給了梭羅一個儘可能的好去處。如果我們每個人能夠像梭羅,找到一處像瓦爾登湖那樣美麗的湖泊,和他一樣在那裡生活、閱讀、傾聽、種豆、生火、做飯、接待訪客、感受村子、感受冬天的湖、在室內取暖。如此,居住湖畔完成一項人生課題,是對自身心靈深度的最好“衡量”。 面對平靜如鏡的湖,精神上的瓦爾登湖,產生美好聯想。歲月靜好,生命安詳,思想自然純情。梭羅面對湖、眺望湖,思考、沉思。他享受寂寞,閱讀人生。

而我,你,他,我們大家呢?彼時,我彷彿站在瓦爾登湖畔,看見湖面波光粼粼,湖岸三兩垂釣者,四周搖曳的楓樹,思緒停滯,沉醉於瓦爾登湖無邊的意象中。

於是,我的目光越過湖畔的樹林,開始明亮起來。《瓦爾登湖》如在黑暗中點燃的一矩火把,照亮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長的路。在路上,我想用明鏡似的目光盡情閱讀光明的世界,美麗的世界。

讀《瓦爾登湖》有感12

沒有地方比這湖更接近天堂和上帝。我想,天堂本來是以神話開頭,這一畔湖水卻讓它一下子貼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梭羅說,他深信,沒有人會強行去穿尺寸不適的衣衫的,只有尺寸恰如其分才應該是最好的需要。那麼,我說,瓦爾登湖就是最美的衣衫。

梭羅稱瓦爾登湖為“神的一滴”,他坐在陽光融融的湖前,坐在這遠離塵器的孤寂與靜謐中,沉思默想。他在想什麼呢?想的是“多多授人以勇氣而非絕望”?想的是“在一個夏季,來播種真誠、真理、樸實、信心”?想的是“瓦爾登湖最深隱的泉眼在他的哲思之上”?

於是瓦爾登湖流出的水成為字裡行間不時閃現的靈光,描摹著美麗自然,指導著簡單生活,討伐著金錢社會。忍耐了一個世紀的乞力馬紮羅的雪,是從海明威的筆下開始融化的'。而世人的混沌卑微的思想卻是消融在梭羅的筆記裡。《吠陀經》裡說道,一切知,具於黎明中醒。

那麼瓦爾登湖晶瑩的湖光裡反應的必將是那黎明金色的霞光,緩緩照在我蒼白卻又渴望光亮的臉龐。

餘秋雨教授曾在象牙塔裡捫心自問,如果每宗學問的弘揚都要以生命的枯萎為代價,那麼試問學問的真正目的又是為了什麼呢?如果精神與體魄總是矛盾,學識與遊戲總是對立,深邃與青春總是無緣,那麼何時才能問津人類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瓦爾登湖碧波不興就將內心濁氣淘盡,那個有悟性的智者不垂不釣,就在俯仰之間,將最澄明,最流盼的真理的眼神擁有了滿心滿懷。試問是世間又有誰能不在心裡俯下身子向那沒有什麼可容下的湖深深膜拜呢?至少我已為它的靈魂所傾倒,多少讚歎,欲說還休。

一個人在伐著罪惡的枝椏。只有一個人在猛吹這罪惡之根。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麗,最有表情的景色。它能讓望著它的人,量出自己天性的深淺。那就且容我在罪惡枝椏體會人間有味;容我在這湖波光裡,一如玲瓏的水珠,對自然抱有一顆敏感之心。我生活在瓦爾登湖,再沒有比這更接近上帝和天堂。我是他的石岸,是掠過湖心的一陣清風,在我手心裡,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而他最深隱的泉眼,高懸在我的哲思之上。

讀《瓦爾登湖》有感13

蘇格拉底認為:“未經思索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誠哉斯言!在“快節奏”的今天,生活就像被按下了複製貼上鍵,每天重複著平淡索然的內容。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究竟應該怎樣生活在這個世界?當看到梭羅的《瓦爾登湖》時,我覺得自己找到了答案——向內生長,向外探索。

“梭羅這人有腦子/像魚有水、鳥有翅/雲彩有天空/梭羅這人就是/我的雲彩,四方鄰國/的雲彩,安靜/在豆田之西/我的草帽上”

海子這番詩意的表達讓我對這本書充滿了熱切的期待。在那個陽光正好、微風不燥的週末,我靜坐窗前,細細品讀。沒有珠圓玉潤的藻飾,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有的只是洗盡鉛華的質樸。他平靜的敘述總是給人以穿透心靈的洗滌和愉悅。漸漸地,讓人卸下了身心的負累,遠離了喧囂的煩擾。讀著讀著,彷彿自己也來到了梭羅的木屋前,聆聽這片湖的.故事,品味著“向內生長,向外探索”的生活真諦。

向內生長,意味著我們要心懷篤定,熱切迎接充滿希望的明天。餘秋雨認為:“水邊給人愉悅,山地給人安慰。”在寧靜的氛圍中,我們往往更能獲知自己真實的聲音。王維隱逸山林,體會到了“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的悠然閒適,柳宗元遭遇仕途蹭蹬之後依然堅守操行,感悟到了“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恬淡自在。如果一個人充滿信心地朝著他夢想的方式去生活,他就會勇於衝破現實的某些桎梏,去開闢活出真我的新天地,正如梭羅的小木屋。於是,孤獨將不再是孤獨,貧苦不再是貧苦,生活中屬於自己的美好將漸次呈現。

向外探索,需要我們簡化生活,使生活更為純粹,從而得以在更高層面對人生、人性乃至人類的終極關懷作出有意義的思考。為了擺脫無聊瑣碎世務的煩擾,梭羅追求一種簡單純樸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身心與大自然融為一體,並對人生進行了深刻的省思。他寫道:“不要給我愛情,不要給我金錢,也不要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其實,探尋真理的路徑有很多,可以坐擁書香,可以探幽攬勝,可以皈依佛道。而梭羅選擇了歸隱田園。生活的有趣有很多種,追求生活的意義,也沒有固定的程式,當你還沒有想好要開始怎樣的生活何不先簡化生活,追尋真理呢?

初讀《瓦爾登湖》這本書,不一定有所收穫,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覺,那種感覺確能使我有獲得真理的快樂。正如梭羅在《閱讀》中所說的那樣:“讀得好書,就是說,在實實的精神中讀真實的書,是一種崇高的訓練。”讀完這本書,不同的人對生活的思索是不同的,我以我心繪風景,風景迷人因我心。有思索的人生值得每個人去過。

“太陽是我的名字,太陽是我的一生。”如果說太陽是海子的名字,那麼瓦爾登湖就應該是梭羅的名字。在這裡,他度過了自己有思索的生活,向內生長,向外探索。

讀《瓦爾登湖》有感14

說起《瓦爾登湖》,其實早在高中的時候就有閱讀過。在高中繁忙的,三點一線的生活之下,書中美好風光和淳樸的田園生活實在是令我向往。現在大學重新翻閱這本書,仍給我心靈的滋潤。它仍然具有哲學的成分,但並不像《蘇菲的世界》一樣晦澀難懂,他給我們啟示的,是生活的哲學。

許多人錯誤的認為,梭羅他隱居了。不,他並沒有,他只不過是體驗了一番農村的淳樸生活。在十九世紀的美國,城市文明的發展;已經是有了相當規模的了。他“逃離”到了距離城市16公里外的郊區,親手搭建起了自己的小木屋。這真的是足夠的鄉村化了,因為在我們老家,家家戶戶現在的新老住宅都是村民們攜手或者自己親手搭建的。我也曾經參與其中,所以我非常能感受到梭羅筆下的小木屋是多麼的具有平民化氣息的。

令人嚮往的,無非是他筆下的生活了。湖泊,樹木,還有淳樸的村民們。湖畔的風景作者是用了一定的筆墨的,我的老家門前也有一口大湖,每每讀到作者描寫湖的段句時,總能夠讓我想起我的老家。梭羅的屋子設施極其不完善,區塊功能的分類也很不健全,不明顯,現在國內的農村大多也是如此呀!他的木屋從不會上鎖,也沒有門栓,甚至向大眾開放。有人“到訪”他的家時,屋內的設施及食物可是隨意的'使用和攝取。設想民風不淳樸他會有如此嘗試?當然與梭羅“逃離”的哲學也有一定的關係,他並沒有刻意的去保護他的財產,別的動物進來亂搗一通,他也只是感慨一下。高三,與現在大學的感慨也一樣,那裡的生活太美好了。

這樣的生活,讓我們的心靈保持潔淨呀。這樣說貌似我上升的有點快了。但是對於農村出身的我,我的體會就是這樣。城市與農村的差別真的是太大了。不幸的是,農村人民內心的純潔正在被一點點的蠶食,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功利化。農村本是我們融入自然的最好視窗,但……哎……“瓦爾登”越來越少了。我還是留念我小時候的農村。那裡的生活可謂是筆下的一大特點,它是我最留意的,淳樸的生活讓人們不虛標,懂得知足。最主要還是品味生活的過程,感受上天的饋贈。反觀現在有時間就聚會泡吧來宣洩工作上早出晚歸的壓力,一瞬狂歡,便跌落低谷,之後又再覓高潮的生活,湖畔生活真的來的健康,自然,舒服,淳樸的多。

讀《瓦爾登湖》有感15

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裡,他認為他在瓦爾登湖畔,找到了理想的生活模式。

冬日裡,沐浴著溫暖的陽光,漫步在鋪滿松針的小徑,閒看著銀色鱒魚遊弋在清澈湖水裡;秋日裡,嗅聞著野果的芬芳,獨坐在肥胖的南瓜身上,興致勃勃的觀看著螞蟻們忙來奔去的身影;和煦春風裡,欣賞著那些恣意盛開的藍菖蒲,像冰藍的火焰轟轟烈烈地燃燒在短暫的生命季節裡;炎炎烈日下,撫摸著突然暈開了綠色的白樺,仰望著它們挺拔地朝向湛藍的天空……瓦爾登湖是他在喧囂的世界中尋得的一個幽雅僻靜的去處,他在這裡觀察、傾聽、感受、沉思、並且夢想,夢想著能孕育出美麗的珍珠奉獻到公共福利上來。

梭羅,我念著他的名字,輕輕撫摩《瓦爾登湖》,一本寧靜、恬淡、充滿智慧的書。

我驚歎!

世上竟有這樣一個人,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的時間裡獨自居住,就是為了證明給世人,“生活用‘減法’,思想用‘加法’”。梭羅,他的心靜如水,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他的樸素淡泊的心境觸動了我的心靈。

“世界是否真實,我們是否應當追尋現實的幸福”的爭論早已被人們所遺忘。在這繁華的現代都市裡,我們遮住了本應明亮的雙眼,喧囂嘈雜挑起了人們多餘的慾望。紅燈綠酒的酒吧,人聲鼎沸的商場,眼花繚亂的大螢幕,那些不安的人們啊,早已不能清靜自守。走在十字路口,摩肩接踵的是行色匆匆的人們,放眼望去是蜿蜒不息的車流,耳旁充斥著的是那些因堵車而煩躁的喇叭聲。城市裡的人們是在不斷前行,還是在自顧自地演戲?

有人抱怨社會的殘酷,有人質疑生活的意義,有人忘記了生存的價值,而更多的人,則是在迷茫的度過空虛的時間。我們在漂泊,卻始終找不到心靈棲息的港灣。心是何物?身在何處?我被那滿天的塵埃困惑了。

還記得那次的數學競賽,為了不辜負父母的期望,為了不讓老師失望,也為了證明自己還是那個最優秀的`學生,每天晚上,我都強睜著疲憊的雙眼鏖戰在孤燈下,每個週末,我都強打著那顆憔悴虛弱的心抗拒著窗外無限的春光,終於我拖著厚重僵硬的軀殼換來了數學競賽一等獎的優秀成績;為了成為同齡人中那個“榜樣”,我錯過了很多次原本該屬於我的那些幼稚而快樂的遊戲;為了能讓父母少一份爭吵,多一份和諧,我努力的扮演著他們心中完美孩子的形象……恍惚中,竟發現自己已走過了14個春秋。笑過,哭過,失敗過,得意過……卻從未靜下過心來尋找屬於自己的那個心靈的家園。

茫然間,窗外的一陣清風喚醒了我,隱隱吹動著《瓦爾登湖》,一陣油墨的芳香如醍醐灌頂驚醒了沉睡著的我。我一聲嘆息,為自己,也為了那些迷茫的人們。

“充滿自信地追求你的夢想!去過你夢想中的生活。當你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簡單,宇宙的法則也會變得簡單。”若我們能有這份平靜,大概就不會有太多的痛苦了吧。

多一份恬淡與灑脫,少一分浮躁和慾望,其實不是時髦,而是必需。我輕輕的合上了《瓦爾登湖》,走向窗外,和弟弟一起玩起了泥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