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正面管教讀後感(集合15篇)

讀後感1.99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正面管教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正面管教讀後感(集合15篇)

正面管教讀後感1

春光美如斯,正是讀書時。近來,手捧著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不能釋卷,書裡一行行充滿著憧憬與理想的文字,把我帶入了一個溫柔的教育國度。在作者的筆下,是純真的、被我們大人所遺忘的孩子的世界。封面上的文字著實吸引了我:“如何不懲罰、不驕縱地有效管教孩子。”簡單的一句話中包含了四個要素:“不懲罰、不驕縱”、“有效”和“管教”。這三個要素在教育過程中,要做到一兩個很容易,但是要全部做到卻很難。書中的方法給孩子營造了一個和善而堅定的氛圍,培養孩子的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獲得這些能力呢?

一、“不懲罰”的同時,做到“不驕縱”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要求孩子整整齊齊坐好,規規矩矩聽老師的話,但事實總不能如意,老師開始回想起過去的時光,自己是多麼認真聽話。現在孩子的表現與過去年代的孩子相去甚遠,這種差距讓身為老師的自己不禁感到沮喪。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普遍沒有了責任感和敬畏感?是因為現在的家長、老師不如過去嚴厲了嗎?是因為現在的孩子受到的懲罰減少了嗎?魯道夫·德雷克斯認為,導致這一切的重要原因是社會的變化,一是從前的孩子受到的是“順從”教育,只有少數人會積極爭取自己的權利。第二個重要變化是,父母和老師的控制太過於嚴格,導致孩子們的聰明才智都用到了反叛和逃避上,他們沒有機會培養責任感和上進心。孩子犯錯了,儘管這些錯誤在我們的成長路上也經常出現,此時大部分家長和老師往往會充當一個“決策者”,將問題判決給了孩子,孩子違反了“上課認真聽講”的規則,應當受到相應的懲罰。小部分家長和老師充當了孩子的“調解者”,替孩子將與難題之間的矛盾化解,“孩子開心”就是規則。正面管教型的老師和家長則會一起制定對雙方有利的規則,和孩子一起決定遇到問題時對大家都有益的方案,給予孩子尊重,讓孩子對自身有內在的控制力。

二、把握時機,讓管教變得“有效”

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不成熟的時機、不恰當的語言,往往會讓管教得到負面作用。孩子和父母、老師,或者是自身發生矛盾時,常常伴隨有強烈的衝突,引起情緒的變化。當錯誤目的是尋求權力或報復時,大人和孩子都會感覺到憤怒,而不能給予或接受鼓勵,此時不是管教的有效時機。大人和孩子都應當學會友善地退出來,或者做積極的暫停。如果鼓勵不成功,可能是因為時機不對。認識到冷靜期的重要性會增加成功的`機會。管教要達到的預期效果不可太高,尤其不可追求完美,完美是不現實的期待,會給人帶來挫敗感。承認孩子的一點小進步會鼓舞孩子繼續向前。除去雜草最好的方法是種上莊稼,潛移默化地將不良行為轉變為積極的方面。擾亂課堂的孩子往往有著良好的領導能力,不如試著讓他們做一回“管教者”,讓他的責任感來彌補原有的缺陷。

三、“管”“教”不可分

傳統的“管教”,重在管字,管著孩子不要去做什麼,或者因為別人是“那麼說的”而去做什麼。而正面管教關注的重點,是教給孩子要做什麼,關注問題的解決。嬰孩餓了而哇哇大哭,我們知道要給他餵奶,要填飽他的肚子;再大一點,到了長身體的時候,我們給孩子熱牛奶,拼命給孩子補充營養,希望他長得更高大。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的認知。但是放在教育上,處理的方式截然不同。孩子學習知識不牢固,回到家中做不出題,表現出逃畏難、逃避,這是正常的現象。重“管”的教育方式強調後果,把後果強加給孩子,容易導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備心理,達不到預期管教目的。所以我們應該停止告訴孩子們問題的答案,重視“教”的過程,讓孩子們參與探討他們的做法會帶來什麼的後果,最終專注於解決問題的方案,讓孩子有探索式的思考。關注於解決問題,能讓孩子學到:要從錯誤中學到東西,需要做什麼;怎樣才能發揮孩子們的優點;錯誤是學習的機會;怎樣培養解決問題的技能;怎樣停下來、冷靜下來並解決問題,而不是做出反擊;怎樣創造性地面對出乎意料的問題,而不是心緒敗壞,放棄努力;怎樣培養恰當的迴應方式。比起巴掌和蜜糖,不如讓孩子自己去熱一杯“牛奶”。

身為老師,還有很多父母,我們為了實現自己在教育上的美好願望,無不竭盡全力,但是往往沒有給孩子帶來最好的結果。拜讀完尼爾森的《正面管教》,我豁然開朗。只有“不懲罰、不驕縱地有效管教孩子”,用正確的、正面的、充滿了愛的管教方式,才能給孩子一個更美好、更燦爛的明天,這也是我們作為師者,永恆的追求。

正面管教讀後感2

有這樣一句話“任何職業都需要崗前培訓,唯獨“父母”這個崗位是直接上崗”,這句話的含義是在對如何教育孩子這件事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卻開始了父母的職責。那麼問題就來了。未經“培訓”的新手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所使用的教育策略是摸著石頭過河不斷嘗試的,當找到和總結出了高效的、有建設性的、真正為孩子起到積極的促進成長的教育策略時,孩子已經長大,然而在各種嘗試中父母作為教育實驗者“心力憔悴”,孩子作為教育試驗品“傷痕累累”。所以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教育策略尤為重要。近幾年家庭教育理念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各有各的道理又好像哪個都不能支援到最後。幾年的家庭教育工作走過來,個人認為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看到孩子、支援到孩子成長的才是最好的教育。怎麼才能做到?答案就在《正面管教》中。

《正面管教》告訴我們:

一、有效管教的四個標準:

1、和善與堅定並行(原則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2、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3、有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

4、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樂於貢獻、願意合作)

這四個標準中前兩項是看到孩子,認識到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無論他處在什麼年齡段都需要給予他尊重和鼓勵,並且讓他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這是支援他成長的原動力。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卻認為孩子從屬於父母,在與孩子之間只有“我”而忽略了孩子這個個體的感受與權力,使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能完成完整的成長,這也是問題兒童和反社會行為低齡化事件高頻出現的原因所在。後兩項是支援孩子成長關鍵——積極性調動與技能。如果用銀河系來形容,那麼我們希望孩子是那顆在公轉的同時又在自轉地球。使得他積極“公轉”的動力絕對不是懲罰,使得不斷“自轉”的源頭卻是技能。明確這兩點孩子的生命將被點燃生生不息。

二、贏了孩子與贏得孩子

贏了孩子是父母用控制、懲罰的手段戰勝了孩子;而贏得孩子是指父母維護孩子的尊嚴,以尊重孩子的態度對待孩子(和善而堅定),相信孩子有能力與父母合作並貢獻太美的一份力量。贏了孩子,孩子就成了失敗者,而失敗通常會導致反叛或盲目順從。贏得孩子則意味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且積極主動。

《正面管教》告訴我們:

贏得孩子的四個步驟: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2、表達出你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並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你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的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願意聽你說話了。

4、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問孩子對於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麼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簡﹒尼爾森告誡我們,言行背後的感覺比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更重要,做了什麼永遠不如怎麼做的更重要。如果能時刻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在給予孩子力量,還是在挫傷他們?”我們在對待孩子時就會更有效。往往父母們沒有把孩子當成孩子,沒有意識到他們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弱,甚至總是對父母做錯誤的解讀。父母們沒有意識到,孩子們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在不良行為的背後,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表達這一目標的孩子。

《正面管教》還告訴我們:

三、關注於解決問題的3R1H

1、相關(Related)(方案與行為相關)

2、尊重(Respectful)(方案不能包括責難、羞辱或痛苦,並應和善而堅定的執行)

3、合理(Reasonable)(從大人和孩子的角度看方案都是合理的,不能借題發揮)

4、有幫助(Helpful)(方案有助於做得更好)

在與孩子解決問題時,父母要儘可能用自然後果,而不是邏輯後果,因為邏輯後果很難把握不會變成懲罰。邏輯後果的目的是為了停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並找到解決辦法,而不是為了報復而給孩子造成痛苦。因此邏輯後果的另一個名稱是轉移孩子的行為,使孩子的行為轉向有用的(有貢獻的)、使大家工作學習更愉快的行為。

確保邏輯後果的四個R

1、相關(Related)(後果與行為相關)

2、尊重(Respectful)(後果不能包括責難、羞辱或痛苦,並應和善而堅定的執行)

3、合理(Reasonable)(從大人和孩子的角度看都是合理的,不能借題發揮)

4、預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讓孩子預先知道)

一旦發生了劇烈的衝突,尤其是當錯誤的目的是尋求權力或報復時,老師和孩子可能都會感到太憤怒,我們推薦這時使用“積極的暫停”,在每個人都感覺好了起來,足夠冷靜到霎通理性大腦時,再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做出彌補。在解決問題,不是把後果強加給孩子,而是幫助孩子們探討他們的選擇會帶來什麼後果。在與孩子探討時,一般不是問“為什麼”(除非孩子們覺得你對他們的觀點真正感興趣),因為這聽起來像指責,會招至孩子的戒備。應該走進孩子的內心,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和接納,問一些啟發式問題。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完美,任何人也不會是完美的,只有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孩子得以完整的成長,父母真正享受到為人父母的快樂時才是親子間最佳模式,堅定而和善的贏得孩子合作來構建最佳模式吧!

正面管教讀後感3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書中主要介紹瞭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書中用了非常多的例子來告訴我們如何有效地與孩子溝通,以及為什麼這樣做背後深層的原因。令人信服地講解了家長和老師為什麼必須這麼做的深層蘊涵,以及如何正確解讀孩子的錯誤行為背後的資訊,該怎樣採取最有效的應對方法。

《正面管教》是一本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今天讀到第十章你的性格對孩子性格的影響。瞭解到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態度取向,取向分為四種:安逸型、控制型、取悅型和力爭優秀型。我喜歡邊讀邊思邊討論的閱讀形式,於是就會和老公一起分享。我們在討論我們兩個分別屬於那種生活態度取向,我們分別都有什麼優點,什麼缺點,應該努力的方向,應該改變的地方。我們在想,如果我們做出改變,在取長補短,我們的孩子一定會變得更加優秀。

當看到取悅型的生活態度取向時,腦海裡全是好朋友麗與孩子的畫面。麗真的典型的屬於取悅型的生活態度取向。麗總喜歡讓孩子學會友善、體諒、互不侵犯。李總想讓家裡的每一個成員都開心,都滿意,於是她總會任勞任怨,幹什麼事情都會妥協,非常喜歡幫助弱者,比如貧困的學生。遺憾的'是,麗的取悅,麗的艱辛,並沒有得到孩子的認可,反而這樣的過分取悅讓孩子成了負擔。而她自己也經常會在辦公室抱怨:為什麼我這樣的付出,就是換不得人心呢。麗會認為,我為孩子付出了這麼多,為什麼他就是不懂感激呢?

是呀,麗的課很多,每天都要完成永遠完成不了的工作,可是為了孩子,不管颳風下雨,不管冰天雪地,麗都會在中午下課回家給孩子做孩子喜歡的飯菜,晚自習結束後回家都快要十點了,可是麗仍然要回家檢查孩子的作業,看看孩子是否喝奶了,被子是否蓋好了。儘管如此辛苦的付出,結果兒子仍然不聽話,儘管才上國小一年級,但是經常會讓老師叫到學校去。這讓麗很是困惑,都不知道怎麼做了。今天看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態度取向,終於明白了麗的問題所在。

麗每天都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努力試圖讓孩子如何對待媽媽,爸爸,爺爺,奶奶,老師等,她關心的是孩子如何對待別人,而不是幫助孩子處理自己的感受。他會過多的關注孩子的感受,當孩子吃了一塊冰激凌,大哭大鬧還要吃時,麗就會心軟,下樓跑很遠的地方也要給孩子買回來孩子喜歡吃的冰激凌,可是孩子吃了一半,就隨手扔掉了,麗就很難過,我取悅你了,為什麼孩子就不會取悅自己呢。所以當孩子不顧及她的感受時,她就不理解。這就形成了惡性迴圈。

麗需要改變自己了,不要只關注別人的需要,要照顧到自己的需要以使自己能夠給與的更多。麗應該相信孩子有能力讓自己快樂,並且要教給孩子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緒以及共同解決問題的技巧。無論大人還是孩子,如果能夠學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感覺和要求,而又不期待別人與他們想的一樣、感覺一樣或者滿足他們的要求,就會受益無窮。學會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包括他們自己的需要,對於培養相互尊重是至關重要的。

於是,給麗打了一個電話,給麗說了父母的性格對孩子性格的影響,給麗介紹了《正面管教》這本書裡的好多有效的管教工具,麗聽得很是入心,時不時還會提出問題,我們在電話裡商討著,不覺得竟然半個小時過去了。麗說自己一定要買一本,好好讀讀。

麗最先使用的方法是召開了家庭會議,所有的問題都拿到家庭會議上進行討論,然後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們慢慢學會了真誠的表達自己的感受,慢慢的孩子學會了相互傾聽,相互表達。在家庭會議上,他們討論了晚上作息的時間,家庭共同閱讀的時間,還討論了書包是否要自己整理,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是晚上就放在床邊還是早晨再找,等等所有的問題忽然間都不是問題了。麗打來電話說:“真是要謝謝你呀,給我這樣一本有價值的好書。”麗現在好享受自己為人母親,快樂的享受孩子成長帶給她的快樂和幸福感。

孩子由於我們的改變而改變著,當我們取長補短,成長著自己時,我們會享受到其中的樂趣,享受到閱讀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態度,給了我們思維的改變,給了我們不一樣的生活。父母是孩子永不退休的老師,對孩子一生負有責任。在為人父母的道路上,沒有誰自信滿滿,因為你面對的是一個富有靈性和不斷變化的孩子。孩子的成長教育需要家長的正確引導,而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學習與成長,在成長中改變,在改變中成長。

農民種莊稼,光靠愛,不行,只有懂種莊稼之道才有好收成;教育孩子,僅有愛,不夠,只有懂孩子的成長規律才有好未來。斯賓塞認為,即便是飼養一頭牛、一匹馬,人們都知道應該去獲取相關的一些餵養知識,更何況養育的是自己的孩子。不懂教育的父母,就如同一個做生意的人不會算帳、一個沒有學過解剖學的人給人進行外科手術一樣,一個對孩子身體、道德、心智方面瞭解甚少的父母如何去指導孩子,或許只剩下了各種武斷的責罵、尖叫、懲罰和孩子無奈的哭聲。家庭教育,實際上是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過程。

讓我們學會學習,學會改變,就像麗一樣,改變後的自己將會是春暖花開,一切都是那麼美好!

正面管教讀後感4

我利用假期閱讀《正面管教》這本書,讓我明白在教學中為什麼會有很多學生經常違反學校的規章制度,而且屢教屢犯?為什麼很多看上去很聰明的孩子,明明知道錯了,還故意違反。教育孩子有很大的學問,首先你要明白每個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動機是什麼?

《正面管教》一書到底寫的是什麼內容呢?“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讓他們學會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如何運用正面管教的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技能,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其實孩子經常有不正當行為的真正原因是孩子的內驅力出現問題。學生之所以有這些不正當行為,是為了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過度關注。孩子認為只有得到家長和老師以及同學的過度關注,他才有歸屬感。這時我們應該把孩子引向建設性行為;當孩子在尋求權利的同時,學生經常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我才有歸屬感。當孩子在報復同伴或者其他人時,他實際上找不到歸屬感。這時我們一定要冷靜,不能反擊,要用理解與關愛讓他從中走出來。當孩子在自暴自棄時,他此刻最想得到的是我們給他的一點鼓勵和肯定。所以,此刻我們要用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去挖掘孩子的閃光點。

怎樣才算正面管教了,迴歸這本書中:1.是否和善與堅定並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2.是否有助於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3.是否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4.是否能交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培養孩子的良好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於解決問題、敢於承擔責任、樂於奉獻、願意合作)

在我的教學中,曾經有一次,我剛買了一個新的泡茶的玻璃水杯,我剛放教室,等我去辦公室拿東西再回來時,就發現水杯掉在地上碎了。我馬上問班上同學,誰把我的水杯摔碎了?可是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說:“老師,我沒有!”36雙眼睛堅定地看著我,全班同學的聲音那麼響亮。我想肯定是36人中的一個同學摔碎的,我再仔細打量全班同學,有一個同學眼神恍惚,我大概知道誰了。我馬上說:老師曾經也犯過同樣的錯誤,弄壞我媽媽的東西,因為怕媽媽責罵,所以不敢承認錯誤。第二天我主動承認錯誤,媽媽並沒有責怪我。那麼今天同學們也是一樣的,我們要做個誠實的、知錯就改的好孩子,你現在可以不用馬上跟我承認錯誤,等下你可以單獨找我說一聲就可以,我不會責怪你,我喜歡主動承認錯誤的孩子。一天過去了,兩天過去了,到了第三天早上,那個小女孩跑過來說:“老師,對不起,是我不小心摔壞你的水杯。”我當時只是微笑地擁抱著她,並且說:孩子,你的手有沒有被玻璃刺傷?做錯事很正常,勇敢承認錯誤,就是好孩子。現在跟老師說出來了,你是不是心裡也輕鬆多了。我們把這件事忘記,下次做事小心一點,老師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經過這件事之後,我明顯發現這個女孩子以後做什麼都很認真、很細心。也可以看到她比以前更加陽光自信了。

正面管教以相互尊重和合作為基礎,正面管教把和善與堅定融合為一體,並以此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技能。這就要求我們家長和老師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學習。想要孩子成為怎樣的人,首先我們自己得成為一個怎樣的人。我們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是鼓勵。和善而又堅定要求我們既要尊重孩子,又要尊重我們自己。當看到孩子的情緒無法控制時,最好的辦法就是冷靜地看孩子發洩,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後再去講道理。當父母和老師的情緒無法控制時,最好的辦法就是走開,這樣做並不是放任不管,而是父母和老師不能迫使孩子以尊重的態度對待我們時,我們可以用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給孩子時間和空間去反思。過一會,我們再去跟孩子交談,讓孩子明白我們接納他們的小情緒,但是我們不接納他的錯誤行為。堅定意味著界限,這個界限的實施與制定,需要孩子參與其中,父母和老師應該適當放手,讓孩子適當承擔一些責任。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贏得孩子,讓其心甘情願地跟我們共同合作。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和家長共同努力,調整自己在與孩子交往過程中的態度、語氣、方式方法,而且要多換位思考,讓孩子健康快樂積極、陽光、自信地成長。

正面管教讀後感5

在學校繁忙的工作中,我每天晚上擠出一個多小時看《正面管教》這本書。當我剛看到引言部分時,我開始著迷了。其中,書中的一段話讓我激動不已:“執教25年之後的今天,我就要退休了。孩子們在這25年中的變化多大啊。然而,《正面管教》幫助我適應了這種變化,從而更好地與孩子們相處,我真想再當25年老師。”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當我看到這段話時,我內心充滿力量,我迫不及待認真閱讀,期待從這本書中找到希望和方向。

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我認真閱讀完《正面管教》這本書時,我確實受益匪淺。書中很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理論像警鐘一樣不斷敲打著我的心。讓我在自我反思,自我總結中慢慢進步和成長。接下來,我想具體談一下我讀這本書後的一些感受和想法。

首先,這本書中有很多例項,說明如何在家裡和學校裡有效地運用正面管教的原理。其中,讓我印象深刻地是書中第7章講述的:有效地運用鼓勵。在書中,德雷克斯強調鼓勵,並且認為這是大人在幫助孩子時應該學會的最重要的技能。正如他說的:“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在這本書裡,作者從若干個方面加以闡述,比如時機、相互尊重、著眼於優點等,讓我們瞭解到什麼才是有效的鼓勵。通過學習,我瞭解到表揚就像糖果,偶爾吃吃能讓人愉悅。而鼓勵卻是自己和孩子每天都需要的,它可以讓孩子看到自己是能行的,並認可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而不是隻專注於追求完美或取悅他人。然而,聯絡我們老師的實際工作,我陷入了反思。在我的日常工作中,我經常表揚孩子卻忽略鼓勵孩子。比如說,我經常會用到這麼一句話讚揚孩子:“你真棒!你讓我很高興!”在這種讚揚下,該孩子會很高興,會滿臉燦爛,她會覺得“大人認可我,我是有價值的”。然而,這種表揚只是暫時有效,能短暫激發孩子的良好行為,但長期效果並不好。所以,感謝《正面管教》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並且深度地去認識和利用鼓勵。我嘗試了並且收到了不錯的效果。比如在最近一次考試,我嘗試對我們班一個後進生進行鼓勵:“XX,這作文寫的真不錯,如果你能寫地更工整一些,那麼你肯定會完成的更棒!”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孩子很高興並且在肯定自己的行為上並繼續努力,最後她的作文得到了優秀。讀了《正面管教》,讓我瞭解到,鼓勵是幫助孩子改善,而不是完美。我們應該針對孩子的具體行為和取得的效果,有針對性的實事求是的進行鼓勵。我會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加以實踐和練習,讓鼓勵之光點亮孩子和我的夢想。

其次,作為一名教師,管理班級是極其重要的`一項工作。如何培養學生自覺自律是我一直在探索和學習的方向。學習《正面管教》,我意識到我對學生的管理大多情況不是懲罰就是獎勵。這都是外在的控制。這樣管教的結果都是暫時性的,正確的行為不可能長久。其實,作為一位任課教師,我也經常思考:怎樣不獎勵也不懲罰能讓學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呢?我一直很困惑,但卻沒有找到很好的方法。慶幸的是我學習了這本《正面管教》,它讓我受益匪淺。其中第6章:“關注於解決問題。”讓我意識到遇到問題時,我們要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麼,關注問題的解決。孩子是整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作為老師,我們要放手給孩子充分的機會施展他們解決問題的技能。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都是出色的解決問題能手,他們能想出很有創意,有助於解決問題的方案來。比如說在最近我們班的一次班會上,我提出了一個問題讓孩子頭腦風暴:“如何對待上課插嘴的學生?”起先孩子們七嘴八舌討論起來,他們列出來一堆後果清單,但提出的辦法全是懲罰性的:不許出去玩,佈置作業,放學後留堂十分鐘等。忽然,我意識到我根本沒有關注到問題解決本身,我想起了“關注於解決問題的3R1H(相關,尊重,合理,有幫助)”,於是我啟發孩子忘掉邏輯後果,為幫助愛插嘴的同學改掉壞毛病的解決方案再做一次頭腦風暴。結果他們給出了很多讓我驚喜的建議,比如說同學回答問題要先舉手示意,同桌拍拍肩膀提醒等。因此,《正面管教》這本書確實讓我愛不釋手,我努力學習並在自己的教學實際中不斷嘗試,讓我能真正做到了和善與堅定。

總而言之,通過學習《正面管教》這本書,一方面能陶冶我的情操,讓自己成為一個和善而堅定的人。另一方面,我從這本書中學到很多的有益的理論和工具,讓我在以後的工作中能用正面管教去教導孩子,讓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環境中快樂健康地成長。

正面管教讀後感6

這個假期很有幸拜讀了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正面管教》和善而堅定。很認同書中提出的正面管教和善而堅定的理念,這本書帶給我的感覺就是作者用平實的語言講解他的觀點,通過具體的案例進行分析,並且還給讀者提供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也就是作者所說的正面管教工具。對於家長來說,這本書可以教會他們成為更加稱職的父母,對於教師來說,他可以教會我們如何成為更加合格的老師。

此次閱讀對於正面管教有了一個深刻全面的認識,先將我這段時間的學習體會整理下來,正面管教這本書出自美國教育學博士,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博士,是一本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書中反覆強調,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是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書中主要介紹瞭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並且用了非常多的案例來告訴我們如何有效的與孩子好溝通,以及為什麼這樣做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書中令人信服地講解了家長和老師為什麼必須這麼做的深層蘊含,以及如何正確解讀孩子的錯誤行為背後的資訊,該怎樣採取最有效的應對方法。成年人對孩子的引領和指導有很重要的,但是孩子應該得到同等的尊嚴和尊重,他們也應該有。機會在和善而堅定,而不是責難、羞辱和痛苦的氛圍中,發展自己所需要的人生技能。我們常常剝奪孩子以負責任的方式做出貢獻,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機會。然後卻反過來埋怨孩子,現他們沒有責任感,這也正是我們的現狀,我們大人制定了規則,而不是由孩子們討論制定,卻要求孩子們必須遵守,否則就要受到懲罰。而且是以我愛你,我這是為你好的名義,我們嘴裡說著愛卻面目猙獰,怪不得孩子們的疑惑反叛,我們必須明白給孩子們提供機會,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上進心,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書中幾次提到這樣兩句話,我們究竟哪裡得到這麼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舊的線讓他感覺更糟,孩子們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的更好。

我很受觸動,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勸阻不起作用時,我一向認為做錯了就應該受到懲罰。懲罰會促使孩子做得更好併成為更好的人。我想很多人一樣被懲罰的當時效果所愚弄,同時疑惑著孩子們為什麼不長記性?《正面管教》不以任何責任、羞辱或痛苦作為激勵手段,他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把和善而堅定融為一體,並以此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人生技能,對比,有效管教的四個標準,特別是對管孩管教子女方面,我很慚愧,我所採用的教育管理方法並不都滿足這些標準。很多時候我作為一名家長幫孩子報興趣班,也沒有考慮到孩子喜不喜歡。就幫他報了,常常強迫他做一些他不喜歡做的事情。尼爾森告訴我們,我們言行背後的感覺比我們做了什麼或說了什麼更重要。我們做了什麼永遠不如我們怎麼做更重要。如果我們能夠時刻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在給予孩子力量,還是在磋商他們我們在對待孩子時就會更有效。怎樣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德雷克斯強調鼓勵,並且認為這是大人在幫助孩子時應該學會的最重要的機能。他說過很多次,孩子們需要鼓勵進入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尼爾森認為,通過鼓勵來幫助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這確實是不容易做到的事。

鼓勵不是讚揚,鼓勵,是孩子機會讓他們培養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生在和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該怎麼迴應的感知力。鼓勵是教給孩子們在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中,我必須的人生技能和社會責任感,鼓勵可以是簡單到一個幫助孩子感覺好起來,從而做的更好的擁抱。我很遺憾到現在才看到這本書,才瞭解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心底無私天下寬,我的孩子們都在慢慢長大。如果早些瞭解我們的親子關係可能會更好,我們的相處可能會更快樂。索性我發現書中所提到的一些原則和方法,可以繼續運用於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中。比如積極的暫停、相互尊重等,遇見另一個自己。我相信我的工作和生活會因之更和諧。

書中指出,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書中列舉了大量的家長管教孩子的事例和老師管教學生的例子。這些案例不得不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管理方式。作為父母,作為老師的我們經常會因為孩子或者學生多次犯同樣的錯誤而生氣,並總是在孩子犯錯時給予更多的是說教叱責,而不是讓他們從自己的錯誤中本能的去體驗自然後果,作者卻更加理性的告訴我們,孩子的這些行為只不過是選擇了一個不恰當的時間來獲得家長對他的關注。

該書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更正確、更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讓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環境下快樂健康的成長。正面管教這本書還有很多理論和例子,啟發人在教育上注重細節,採取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讓孩子在和諧有愛的環境中快樂健康的成長。以後在工作中我會經常拿出來拜讀,相信他能夠引領我的教學之路越走越寬廣。

正面管教讀後感7

今天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你讀書了嗎?古人云:世界上沒有一艘船,能像那一本本書,可以承載我們厚重的理想,也沒有任何一匹駿馬,就像一頁頁跳躍著的詩行,可以帶我們去遠方……

閒暇時光,徜徉在書籍的海洋裡,也很愜意,跟隨書籍走向遠方。因抗擊疫情,在這個“加長版”的假期裡,我閱讀了《正面管教》、張奠宙的《國小數學教材中的大道理》、《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班主任必備的28節主題班會課》、史寧中的《基本概念與運演算法則》、《幸福守望》等;在有書共讀中聆聽了《黑天鵝》、《鼠疫》、《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眾防護指南》、《老人與海》、《活出生命的意義》;在Cctalk平臺上,聽了朱永新教授的講座《拓展生命的長寬高——做最好的自己》、《成長六字訣:信望愛學思恆》;陳俊老師的《強大心理資本,照見美好生活》等;聽了賁友林老師的《教師,過怎樣的教育生活》、張巨集偉校長的《全景式數學教育之課程內容的全景式重建》等講座。

我的疫情假期除了給學生上網課,解答疑難問題,在學校加班做一些德育方面的工作,閒暇時間就看看假期購買的書,生活很充實。

我很喜歡《正面管教》這本書,他是美國的簡尼爾森的作品。喜歡書中有關教育孩子的觀點。這不愧為是一本讓數百萬孩子父母和老師受益終生的經典之作。所謂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生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

教育孩子要和善而堅定,這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尺度。很多家長要麼對孩子言聽計從,為了取悅孩子,不讓孩子有任何失望孩子,這不是和善,這是驕縱,是溺愛。有的家長在管教孩子時,過於堅定,沒有親和力,在孩子面前從來不放下家長的威嚴,久而久之導致孩子自卑,沒有自信心。和善意味著既尊重孩子也尊重自己。

怎樣做到和善而堅定呢?比如假設孩子跟你頂嘴,和善而堅定的處理方式是你走開,到另一間屋裡去。稍後等孩子情緒平靜下來,再去找孩子談,這時候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有的認為堅定就意味著懲罰、說教或者其他形式的控制,這樣也不可取。應該把堅定與和善結合起來,可以對孩子做一些實施限制的`責任。在制定和實施限制時,要讓孩子參與進來。當一個孩子違反了限制時,不要懲罰也不要說教,要繼續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要避免由你來告訴孩子發生了什麼事情?以及應該怎麼辦?你可以問一些啟發性的問題:發生了什麼事?你覺得原因是什麼?你現在打算用什麼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你從中學到了什麼?能避免下次再出現同樣的問題等等。讓孩子學會承擔沒有按規定做事,而出現的後果。從國小會責任與擔當。

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麼,關注問題的解決,孩子是整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

正面管教中重視家庭會議。家庭中最值得做的事情,就是定期召開家庭會議。因為家庭會議給孩子提供了學習具備好品格所需的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的機會。如果家長真正理解了家庭會議的價值,這將成為他們最有價值的管教工具。每週定期安排出15-30分鐘的時間來召集家庭會議。家庭會議在培養孩子的能力和解決管教問題方面,能夠起到和善和堅定的作用。家庭會議也是加強家人之間的合作和親密感的好辦法。每個星期在固定的時間召開家庭會議。哪怕父母有再大的事情,都要抽出時間來積極參與,讓孩子參加家庭會議,讓孩子感到他是家裡的一份子,這樣孩子更有責任感。

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運用“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來幫助孩子解決問題。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第一,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第二,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第三,告訴孩子你的感受,第四,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在疫情假期中,我常常接到家長的電話或微信,投訴自家的孩子在家的種種過錯。有的孩子在校表現非常好,做事認真細緻,自覺完成各項任務,是老師眼中的“三好學生”,可這個“加長版”假期,把家長都快逼瘋了。我想如果家長們,看看這本《正面管教》,運用其中的方法和方式與孩子交流,學會耐心與孩子溝通,肯定會少很多抱怨與責備。

有的家長在陪伴的過程中,要麼過於堅定,要麼不太和善。對待孩子,都是以自我的價值標準來評判孩子。

無論對於老師還是家長,《正面管教》是一本值得細細咀嚼的教本。

正面管教讀後感8

第二章帶給我思考的幾個點:

1、自尊與自信不是家長給孩子的,而是孩子通過實踐獲得內心的力量逐漸培養起來,外在的誇獎與獎勵起的作用非常小,只有通過實踐體驗感覺到自己能行,這樣才能逐漸變得自尊與自信,應該給孩子多多提供這樣的機會。給孩子不斷的提供這種“做”的機會,陪伴他做的時候,給予指導和鼓勵。

2、“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第一步: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第二步: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第三步:告訴孩子你的感受。第四步: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其實大多數時候當我以平靜的情緒,並且意識到自己正在和孩子做真正的溝通時,一般都會有好的結果,書中說的告訴孩子自己小時候也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自己也常用,比如孩子對某件事情有畏難情緒時,我一般會說媽媽小時候也遇到過這種事情,然後怎麼解決的,他的恐懼或者焦慮情緒就會減輕很多。

但有的時候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時,就會為了“贏了”孩子而去和孩子去“爭”某個事情,現在想想有的時候雖然贏了孩子,但是好像孩子的當時的那種表情印在了自己的腦海裡,而自己的心裡也不是那種放鬆釋懷的感覺。

關注解決問題很重要,大人處理事情的思路與方式對孩子影響很重要,陽陽每次犯了錯誤的時候,奶奶都習慣用這樣的方式說,都是你不聽話原因造成的,我記得有一次家裡水管出了問題,陽陽第一句話也是說奶奶的原因造成的,好在經過多次觀察發現了這樣的問題,後續遇到問題時就和奶奶溝通了,不能埋怨,而是引導孩子怎麼去解決問題。

3、孩子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其實也是我們意識或者無意識在追求的東西。當我看到書中提出的孩子的不當行為是在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方式上出現的錯誤想法下產生的這種觀點時,覺得很新穎。以前思考過孩子的很多行為,有的行為我認為就是孩子為了標識自己的特別性而去做,如果這種分析假設是正確的,再上升一個層次這就是孩子在追求這種價值感。書中提到的這種惡性迴圈,一點兒也不陌生,如果孩子是在追求這種歸屬感或者價值感,但是他的想法或者不正確,那麼他的行為就會讓我們感到厭煩,我們的厭煩更加劇了孩子的這種追求的強烈感,那麼他的行為也會變得更加變本加厲。我想在讀到這個點後,如果假設這個論斷是正確的,那麼我想實踐,這個實踐的難點在於能夠每次能夠辨識出孩子具體追求的哪種歸屬感和價值感,因為歸屬感和價值感畢竟是抽象的概念,而我們面對的是一次次具體的事件。多想想孩子行為背後的情感,意識到這點,我想非常重要。

陽陽有段時間每次下電梯的時候,都會把手伸一下,因為擔心危險,我都會嚴厲說他,電梯很危險,不能亂伸手。但是不起作用,反而更加重了他的逆反,後來慢慢和他溝通,孩子說擔心他下去後有的小朋友或者叔叔阿姨沒下來電梯就關了,他想伸出手防止電梯關掉,我就慢慢給他解釋,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安全負責的,電梯裡面的`人沒下來可以再按一下按鈕,你也需要為自己的安全負責,因為伸手也會有危險,媽媽也很擔心你的安全問題,慢慢給他解釋明白了,孩子以後也就不再伸手了。當下次孩子的行為讓我們著急或者厭煩的時候,多想想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與情感,理解了孩子,問題才能得以解決。

4、犯錯誤是學習的機會。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有教孩子學會把犯錯誤看作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這個是個老話題,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回想一下我們大人自己的成長曆程,或許就是因為小時候某次犯錯誤,家長或者老師或者同學羞辱了你,從此就變得害怕那種羞辱的感覺,因而害怕犯錯誤,最後變得不愛表現自己。這種心理模式和思維模式形成之後,對一個人影響很大。越坦然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所犯錯誤,才能把焦點關注到解決問題上。孩子在小的時候,我們要儘自己所能來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心理模式與思維模式,而最好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家長先做好,然後給予孩子一定的指導。

文章中提到的矯正錯誤的三個R,1、承認“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2、和好“我向你道歉”3、解決,“讓我們一起來解決問題”,這個是一個實踐方法,在日後的生活中加以強化。

時刻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在給予孩子力量,還是在挫傷他們”,把愛的資訊傳遞給孩子,在對待孩子時就會更有效。

正面管教讀後感9

復學了,相信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在心底歡呼,一個多月的居家學習階段,家長貼身陪伴孩子再次驗證距離產生美,教師線上教學又驗證了距離有了,美沒了。每天在和學生、孩子打交道的過程中,你是否經歷過,不管怎麼管,學生也沒有改變,孩子有可能還跟你對著幹,這就會讓你覺得痛苦。美國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會告訴你,這個時候你的方法就一定錯了。

《正面管教》這本書改變了以往我對“管教”一詞片面的看法,管教不再是冷冰冰的嚴加看管,而是用和善而又堅定的方式去引導孩子的行為。“和善而堅定”,這五個字形象地描摹出一個“正面管教”者的姿態,溫和友善裡又帶著堅定的力量,心中有底、有道、有理。過度和善,失去原則,容易嬌寵,這不是正面管教;過度堅定,失去彈性,容易控制,這也不是正面管教。和善而堅定,是一個為人父母者、為人師者最好的體態與姿態,中性平和,如靜水流深。

書中最吸引我的一個觀點是:“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反省自己,不管是在教育學生,還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上,我有時候也會忽視孩子的需求,用自己大人的角度與思維去要求孩子做什麼、怎麼去做,我認為他們可以做的,可達到的高度都是不夠,所以在很多事情上面都是以自己的認識來取代他們的觀點,甚至有時候都很自我的去要求他們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不管你是一位老師,還是一位家長,請你思考: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要“贏得孩子”?人們通常用控制、懲罰,迫使孩子屈服來“贏了”孩子,而不是維護孩子的尊嚴,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來“贏得”孩子。

現在來看,當你知道孩子被老師當眾批評的時候,你會是哪位媽媽?

媽媽:大聲質問,你到底做了什麼,怎麼被老師批評?

孩子:生氣地迴應:我什麼都沒有做。

媽媽:更加生氣,你什麼都不做,老師會批評你,我才不相信?

孩子:不說話,怒視著媽媽。

媽媽:那你認為應該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孩子:沒什麼好做的。(至此,天被聊死了)

媽媽:我敢肯定老師這樣當眾批評你,感覺很丟人吧?

孩子:態度明顯不再敵對。

媽媽:我記得我上國小四年級的時候,也發生過……,我覺得又丟臉又生氣。

孩子:我不過是向同學借了支筆,老師就認為我開小差,當眾批評我,我覺得老師對我不公平。

媽媽:我理解你的心情,那以後我們怎麼避免這樣的問題出現呢?

孩子:那就自己多準備一些文具和鉛筆,不用再向同學借。

贏了孩子只是一時贏了,贏得孩子才是長遠的選擇。第二位媽媽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與孩子感同身受,而不是敵意,這樣孩子更願意主動想辦法來解決問題,孩子自己想的辦法會更願意去遵守。“贏了”與“贏得”,一字之差,卻決定著教育是否走出多贏的朝向。

要做到贏得孩子,需要這4個步驟:

第一步: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第二步:表達出對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寬恕。

第三步:告訴孩子你的感受。

第四步:讓孩子關注於解決問題。

其實大多數時候當我們以平靜的情緒,並且意識到自己正在和孩子(或學生)做真正的溝通時,一般都會有好的結果。可是有的時候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麼時,就會為了“贏了”孩子(或學生)而去“爭”某個事情,現在想想有的時候雖然贏了孩子(或學生),但是當時他們的那種表情印在了自己的腦海裡,而自己的心裡也不是那種放鬆釋懷的感覺。當下次孩子(或學生)的行為讓我們著急或者厭煩的時候,多想想孩子(或學生)行為背後的原因與情感,理解他們,問題才能得以解決。

除此之外,書中還有很多“正面管教工具”,如:頭腦風暴、特別時光、適時叫停、冷靜角、有限選擇、啟發式提問、幽默感、鼓勵、錯誤修復、有限螢幕時光、家庭會議、賦予自主權等,輕鬆、簡單、落地,操之有法、有序。對於家長來說,這本書可以教會我們成為更加稱職的父母,對於教師來說,它可以教會我們如何成為更加優秀的老師。

《正面管教》是一本書,也是一面鏡子,你在讀的時候很容易就產生共情,既看見自己、也看見孩子。看見自己,愛和快樂才是我們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們表達無條件的愛,去堅持該堅持的、放下該放下的。看見孩子,能清晰知道孩子情緒所在、興趣所向、心志模式,瞭解孩子,進而更好地助力,給予教練式的引導,回到愛原本的樣子。

正面管教讀後感10

如何關注孩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直是困擾家長和老師們的一個難題,閱讀《正面管教》後,我有了如下的看法。

一、把教育孩子的思路轉向關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在後果上進行糾纏,需要態度和技巧上的一些小調整,調整雖小,卻能帶來巨大的變化。

正面管教關注的就是教給孩子要做什麼。孩子們是整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因為受到尊重的對待並且尊重地對待其他人的感覺確實很好,所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一個內在的,價值無量的人生技能就是讓孩子知道“冷靜期”的價值。

二、積極的暫停,目的是“要幫助孩子感覺更好,而不是讓他感覺更糟”。遵循以下四項指導原則

1.花時間訓練,要和孩子談談好處,在解決問題前要等待每個人感覺好起來很重要。

2.讓孩子自己佈置他們的“暫停”區,這是一個有助於他們心情好轉以便做得更好的小地方。

3.事先和孩子們商量好一個好計劃,其碼自己先要認可做,去做。

4.最後,要教給孩子,當他們的'感覺好起來之後,如發現問題仍然存在,就要緊跟著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做出彌補。

和善而堅定的管教方法只有在大人理解了人類行為和各種管教方式的長期效果後,才會有意義。

三、啟發式問題,幫助孩子探討他們的選擇會帶來什麼後果,關鍵是要停止告訴孩子們答案。格外注意的是我們不能有腹稿,關鍵是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少問“為什麼”的問題,因為它聽起來像是在指責。

恰當使用啟發式問題的指導原則

1.不要預設答案;

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個人心緒煩躁,則不能提問;

3.你問的啟發式問題要發自你的內心。

教育孩子要講究方法,同時要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我的感覺是,孩子離開我們就會起不良變化,而不是保持或者做得更好,孩子的問題不可能是一蹴而就,很大程度上在於我們沒有很好的堅持,或者說在堅持的過程中沒有使用積極的暫停,導致越走越遠,話又說回來,在我們衝動的時候讓我們照著書中所說的做到那樣有很多時候不現實。

實際上,所有的觀點從提出者的角度看都是對的,過多的指令會增加孩子們的依賴性,消除主動性和合作意願,經常我們會感覺我們教給學生的東西,學生經常勉強把這件事做了最少的部分,留下儘可能多的部分讓老師去“煩惱”,這怎麼回事呢?比如說,如果你注意到自己不得不經常去重複自己說過的話,並且抱怨學生們不聽話,你就是給出了太多的指令。如果是那樣,你可運用邀請和鼓勵來促進溝通,如“馬上就要下課了,我會感激你們幫老師整理講桌,為下節課做準備。”指揮會招致被動或主動的抵制和反判,邀請則會鼓勵合作。在實際的運用中,比如,課前,老師可以說,“預備鈴已經響了,我非常欣賞按時回到座位的同學,我非常高興咱班的某某同學已經做好課前準備了,非常感謝咱班某某為老師把黑板擦乾淨,把講桌整理的這麼好,”而不是“今天該誰擦黑板和整理講桌了?”

要尋找機會肯定孩子們的成就與獨立性,而不是隻是期望。比如說,一個上課從來不舉手的孩子突然問了一個問題,可是他的問題與你正在講的東西沒有關聯,我們不應該批評他上課沒集中注意力或者插嘴,在肯定他善於提問之後,然後要問他對於正在討論的話題是否有話要說。對於作弊的學生,我們可以肯定他想得到一個好分數的願望,然後邀請他探究實現這一日標的其他方式。幾乎所有以“應該”或者“應當”開頭的話或者用生氣的語調說出來的話,都是一種成人主義。成人主義給孩子們造成的是內疚和羞辱,而不是鼓勵和支援,它傳達的資訊是:“由於你不明白我能明白的,你就是錯的。”當你尊重學生時,你會認可你和你的學生有不同的觀點,尊重會創造一種接納的氛圍,並鼓勵成長和有效的溝通。比如,不要說,“你知道這個題目的要求!”而是要說,“你對於這個題目是怎麼想的?”

關注於解決問題,在某種意義上促使我們避開對後果的關注,如分數考的不理想這個後果,正常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這個後果的原因,可能是沒有好的學習習慣、沒有認真的學習態度、沒有一絲不苟的堅持?所以我們應該關注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實際上,這些方面“引導”很重要,對於孩子的獨立,我們在支援的同時,要學會和善而堅定的說不,同時最重要的我認為,引導孩子,做孩子應該做的事情,包括但不限於學習、做家務、個人衛生等等,每個孩子的境況都不一樣,方法也會不同,在這條路上我們都要一步一個腳印,有時也要回頭看看,想想,儘自己最大的努力,相信孩子會成為我們內心的那個期待。

“以誠相待”、“讓孩子受到尊重”、“關注於解決問題”、“和善而堅定”讓我們記住這些有智慧的話,並努力去實踐吧!

正面管教讀後感11

《正面管教》應該按這個角度去閱讀:尋找日常教育、教導孩子過程中的思維漏洞。

如果,你是一個教育者或監護人,那這是一本不錯的書。

但是讀好這本書,理解好這本書,運用好這本書,甚至掌握、完全理解這本書,還需要一個藥引子。

這個藥引子就是——給書換個標題(核心)及入門心法,《育人教娃的思維漏洞》——查詢亡羊補牢的豁口以及木板釘子。

這本書,是不錯的方法書,但是個譯本,文字翻譯得很專業。但是因為太專業,搞得想我這種英文不好,中文一般的人來說:看得費力,對書裡的理念思想理解覺得生生且拗口。

我一直在求索,如何看懂這本書的理念和實操思想以及實踐方式,特別是父母和老師看這本書之後,有多大的實操空間。

時隔半年,在斷斷續續的醞釀中,終於領悟了書本的一些切入點:正兒八經的書名和翻譯,把人引入了一個造神的場景,外國的聖書,銷量巨大,讀不懂是理所應當;都讀懂了,這書不就等於沒看嗎?

於是我想給他換個書名《育人教娃的思維漏洞》,多年來,我們的教育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那麼就有很多思維的漏洞,我們沒有發現。在閱覽這本書的閱讀過程中,我們帶著尋找漏洞的視角去學習,那麼我們的目光就不會過多停留在作者(或者譯者)新造的詞上。把目光和念頭都放在我們在意的事情上,這才是我們看書學習的目的,也是專案教學法的精髓。

諸如“正面管教”“邏輯後果”這些詞拗口難記,詞意也不是通俗易懂,在外國運用的場景和背景不相同更是生中夾生。這些詞留給研究學者專用標明是他們最新研究成果是不錯的,最新的發現就是要配一個最新的.名詞,最好是引領潮流,和舊的詞斷絕聯絡(比如“微商”“股東價”)。

然而,寫一本書,是為了把自己的經驗和知識傳達給更多的人,並不是為了標新立異。在這本書中,能看到很多幹貨。但如果學習的心歪了,或者內功心法不夠,看這本書,那麼極有可能因為內功不足導致學得不好,半途而廢是輕的,邯鄲學步就白費力氣了,要是變成走火入魔那就不好了。

從第一次看這本書起,我就在尋找比較合理的切入口,尋找合適的讀書心法。

功夫不負拖延症患者,終於在今天有了突破:給書先換個臉:把書名換成“育人教娃的思維漏洞”,這樣高雅而又接地氣,同時點明看此書的目的以及核心。對,沒錯。把書改了名,從翻譯的角度換成了讀者的角度,姑娘還是那個姑娘,美的方式瞬間不一樣了,同時又了欣賞和追求的目標,讀書頓時又有了動力了。

育人教娃的思維漏洞:書裡提到很多新的理念,都可以先瀏覽,先別記在心頭,因為死記硬背,你記得住,用不了。作者不單是在書裡把他的理念和方法表述出來,她還列舉了很多例子,列舉了很多分析,讓你認識到了我們本來具有的想法和理念是和真相是有偏差的,或者說是沒有邏輯關係的。但是我們經常把這些沒有多大關係的東西,聯絡到一起,然後憑經驗這麼用了。而如今,既然作者把這些指明出來,我們當然是去尋找這些日常生活、育人工作中的漏洞,先注意找出來,把問題解決了;隨後順利的逐步接近書本的育人理念以及實現方法。

尋找自己的漏洞,鞏固自己比較模糊的領域,當然比學習一個全新的知識輕鬆多了。

譬如書中介紹了零花錢的問題。你對於大人給小孩零花錢的理念是什麼?方法有哪些?

你是否繼承了老人傳下來的方法,比如我爸,能不給就不給,要給就問問人家給多少,看著給吧。或者是,給他安排家務完成多少給多少,又或者是獎學金、獎勵寫作業金的方式發放。

在書中P264分析了這個問題,零花錢不應當作為獎勵或懲罰的工具。

因為錢是用在市場做商品價值交換的中介。零花錢與作業、成績、家務進行繫結,那就給零花錢附加了“威脅”的意味,你完不成任務就拿不到零花錢。但讓孩子做家務的目的是培養家庭責任感(而不是為剩下請保姆的錢),做作業是培養孩子認真努力的品質(而不是為了節省教育費),但就這麼硬生生的就綁到了零花錢身上;而天然的零花錢並無培養責任以及認真學習品質的屬性,這麼攪和在一起,那就是混沌一盤。經過這麼一點撥,對零花錢該怎麼配置給孩子的問題,是否清澈許多?

錢的屬性,在於價值交換,定期的零花錢,培養孩子學會積累和規劃,甚至在攢錢花錢過程中學會割捨,培養金錢價值觀。而學習和家庭責任的價值觀,就應該在它該有的領域培養。

懷著怎麼處理“零花錢問題”的心,去書裡校核自己在“零花錢問題”處理上是否有錯漏?是否把它與其他問題混淆?這就是看書的心法——尋找我們在培養教育孩子過程中的漏洞,循著這個理念去看別的章節,你會有很多收穫。

作者的教育理念以及實操,也是書裡的精髓部分,但這精華的部分,應該建立在基礎的問題基本都已經解決好的基礎上。這也是為何眾多譯本以及很多大家之作,在讀者手裡卻水土不服的原因。 作者認為,你們都滿足了基本條件,就和你說要點和心法,可是讀者還沒弄明白他到底符合了作者的多少個指標,他只是個騎自行車的,你預設他開的是汽車,每當你說轉向要打轉向燈的時候,他就會心慌。他不僅僅因找不見轉向燈而心慌,更主要是因聽不懂什麼是“轉向燈”而心慌。

正面管教讀後感12

我雖然是一個教了20年書的老師,可是面對孩子們的成長我依然還是有很多的困惑。不僅如此我還是一個13歲孩子的媽媽,面對小姑娘的成長,在生活中的教育方式經常感到擔憂,不知道自己的這種教育方式對她的成長是否為正向積極的。而《正面管教》這本書告訴我,正面管教之謂正面,在於我們用正面和善而堅定的的信念教養孩子,書中作者正面講述教育的細節和執行,一步一步教我們要做什麼,怎麼做才能既不驕縱也不嚴厲。

在教育這件事上,我們經常對孩子說“你不要……”句式,卻很少說“你要……”“如何做才能……”。這可能是因為,我們自身接收到最多的,也是來自父母、教育專家們的“你不要……”。而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是一種既不像爺爺奶奶般的嬌縱孩子的思想行為,也不能像傳統教育的那種嚴厲處罰的形式,而是為孩子建立合理的規則下給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及尊重。書中映像深刻的有以下幾個觀點:

一、正面管教。

父母和老師應該堅持:和善與堅定並行,以互相合作為基礎,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生活能力。不嬌縱不懲罰有效的管教孩子,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取得良好的學業讓孩子們成就更好的自己。

二、和善與堅定並行。

“和善”的重要性在於表達我們對孩子的尊重,“堅定”的重要性,則在於尊重我們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和善而堅定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而貫穿整個教養過程的則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帶給孩子歸屬感和價值感。

假設孩子和你頂嘴,“和善而堅定”的一種處理方式是你走開,到另一間屋裡去。你雖然不能迫使別人以尊敬的態度對你,但是你可以以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等大家情緒平復了,你可以再找孩子談一談:“寶貝兒,很遺憾你生這麼大氣。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剛才的做法。今後,每當你不尊重我時,就來告訴我,我會很樂意和你一起找出處理你怒氣的其他方法。”

三、“贏得”而非“贏了”孩子。

你是要“贏了孩子”還是“贏得孩子”?人們通常用控制、懲罰,迫使孩子屈服來“贏了”孩子,而不是維護孩子的.尊嚴,相信可以跟孩子合作來“贏得”孩子。“贏了”孩子是以成人的權威來壓倒孩子,雖然孩子當時會聽命於你,表面上服從,但內心其實會抗拒,長久以來就會產生不良的心理負擔及後果,而“贏得”孩子是表示贏得孩子的內心,讓孩子從內心上認同你的想法和意見,這樣的心理就會健康向上。“贏了”孩子讓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反叛或盲從,“贏得”則意味著獲得孩子心甘情願的合作,彼此尊重。

四、重新看待不良行為。

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糾正不良行為的良好開端,就是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更多瞭解。贏得他們的最好方式,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態度來解決問題。

五、當心邏輯後果。

傳統意義上理解的管教,大多是讓孩子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以便之後做得更好。很長時間內,家長們都認為唯有懲罰可以達成這個效果,結果卻常常事與願違。邏輯後果區別於自然後果,需要老師和家長介入。而自然後果是指的自然而然發生的任何事情,沒有大人的干預,比如:孩子經常忘了帶早餐,你可以嘗試不再給她送去,讓她體驗忘帶早餐餓肚子或只能趙同學分享的後果。但要注意,有些情況不宜採用自然後果。比如危險,妨礙到他人,或孩子不在乎結果時。

六、關注於解決問題。

傳統的管教方式關注的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麼,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麼。思路從關注懲罰轉向關注解決問題。出現問題是想辦法解決,要教給孩子。

當她們感覺好起來之後如果問題仍然存在,就要緊跟著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案或做出彌補。

1、不要預設答案;

2、任何一個人心緒煩躁,則不能提問;

3、要發自內心的啟發式提問。

這幾點非常重要,運用的過程當中不符合任何一個都無法很好的解決問題。

我們往往對孩子有著諸多評判、期望、指責、失望、憤怒。但事實上,愛和快樂才是我們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們表達無條件的愛,承擔起自己的責任,把錯誤當成是學習的機會,尋找積極的方面,和善而堅定的對孩子說“不”,幫助他們找到真正的“是”,是我們為人父母、師長可以、更應該採用的正確教養方式。

愛孩子、愛自己,洞見缺憾,尋求第三選擇,就是美好人生!

正面管教讀後感13

作為母親,我的孩子正上5年級,作為老師,我的學生正在7年級,他們往往會出現各種讓我難以理解的行為,比如,孩子玩手機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就連讓他們休息一會兒,保護眼睛,孩子不僅不聽,而且心生不滿,嫌棄被打擾。比如,課堂上,做練習題,扭著身體,不寫也不動。懶散,反感,厭學。

究竟出路在哪裡呢?

《正面管教》第四章中論述,“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當孩子們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為自己選擇四個不恰當或者錯誤的目的。四個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目的:

(1)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2)尋求權力——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

當我們不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錯誤觀念和目的時,我們只是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反應,而沒有對其行為背後的觀念作出反應。一旦大人真正懂得了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他們就會樂意去想辦法鼓勵孩子。鼓勵是改變孩子行為最有效的方法,一個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為不當。只有通過鼓勵來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才能獲得長期的積極效果。

想想自己作為母親,對待孩子,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往往出口便是攻擊威脅懲罰,比如,你玩手機,再不懂得休息,就沒收手機,以後再也不准你玩。懲罰,往往可以起到短暫的效果,但是,很快,又會故態復萌。

所以,在生活和工作中,我應該學會表達對孩子的信任。小踏步前進。停止批評。鼓勵任何一點點的積極努力。關注孩子的優點。不要憐憫。不要放棄。設定成功的機會。教給孩子技能,示範該怎麼做。真心喜歡這孩子。以孩子的興趣為基礎。鼓勵,鼓勵,鼓勵。

同時,針對孩子的不當行為所引發的結果,結果有兩種,一種是自然後果,一種是邏輯後果。

自然後果是在沒有大人干預的情況下自然而然發生的任何事情,比如站在雨中,就會被淋溼,不吃東西就會餓。自然後果發揮作用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當一個孩子常常忘記帶午飯,家長不得不中斷工作去學校給他送飯,相信也一定不可避免地有過多次提醒、多次批評而不管用。因此,家長和老師達成一致,不再幫他解決午飯問題,而讓孩子感受一下忘記帶午飯而引發的自然後果,肚子餓或者不得不自己想辦法解決午飯問題,當然,在此過程中,家長不得再通過說教、叱責或其他任何行為將人為的責難、羞辱或痛苦附加給孩子。這個方法真正起到了作用,孩子不再忘記帶午飯。

邏輯後果則不同於自然後果,它是人為干預的結果。針對孩子的某些不當行為,大人和孩子共同制定規則,在孩子出現這些行為時,應該要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和後果。要保證邏輯後果有效運用,而不至將它演變成懲罰,必須遵循“邏輯後果的四個R”準則。邏輯後果的四個R分別是:相關、尊重、合理、預先告知。遺漏了這四個R中的任何一個,都不能再被叫做邏輯後果,而變成了懲罰。比如家長和孩子約定好,如果晚回家就不提供晚飯,自己做飯吃。這是一個恰當的邏輯後果,那麼,當出現這樣的情況時,家長只需按照約定,告訴孩子晚飯已經結束,要吃自己做。如果忍不住說出類似“跟你說過多少遍了”“你看看,回來晚了吧,沒飯吃了吧”這樣的語言,就不再符合“邏輯後果的四個R”準則,這不再是邏輯後果,而是懲罰。

所以,邏輯後果想要真正運用得恰當,是非常困難的,家長們常常不由自主受情緒支配,陷入權力之爭而將其變成了懲罰,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起到反作用。而且,邏輯後果只有在孩子的錯誤目的是尋求過度關注的情況下才適用,因此,作者並不提倡使用邏輯後果的方法。家長和老師們更應該關注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它所產生的後果。

要關注於解決問題而非關注於邏輯後果。

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麼,並且與孩子共同討論,怎樣避免不當行為的發生,孩子是整個過程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也往往是抗拒的)接受者。

受到尊重的對待並且能夠尊重的對待其他人,給予孩子良好的感覺,孩子會非常樂意接受,主動做出更好的行為選擇。這需要家長和老師思路把思路轉向關注於解決問題,

1、關注於解決問題的主旨是:問題是什麼以及其解決辦法是什麼?幫助孩子們探討他們的選擇會帶來什麼後果,與把後果強加給孩子有極大的不同。探討要求孩子參與進來,自己思考,自己把事情想清楚,並且確定對他們重要的是什麼以及他們想要什麼。其最終結果是專注於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是後果。要幫助孩子探討問題,關鍵是要停止告訴孩子們答案,並且開始問啟發式問題。

2、典型的啟發式問題:你當時想要完成什麼?你對發生的事情有什麼感覺?你認為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那件事情的發生?你從這件事中學到了什麼?你怎樣才能把這次學到的東西用於將來?你現在對解決這一問題有什麼想法?

《正面管教》4-6章的學習,為迷茫中的我,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我將嘗試這樣面對孩子們:

針對孩子的不良行為,要理解他行為背後的目的,是尋求關注,權利,報復,自暴自棄,同時,用鼓勵的方式改變孩子的行為。

針對孩子的不良行為的結果,自然結果或者邏輯結果,都應該以不懲罰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承擔。

針對於承擔邏輯後果,要關注於解決問題,而不是懲罰。用啟發式提問,放手給孩子們自己來解決問題。

正面管教讀後感14

終於把《正面管教》這本書好好通讀了一遍,真的受益匪淺。不管是對自己孩子的培養還是對學生的教育,我都從中學到了不少可操作性的,而且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正面管教的方法是否能運用的恰當或有效,還有一個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真正領悟到作者字裡行間的意圖。通過我的切身體會,我覺得值得我在以後的工作中借鑑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我想這是這本書的一個大前提,也是一個宗旨,如果我們能帶著這個前提走在我們教學的道路上,相信,我們在對待學生的問題上,出現在大的問題,我們都能通過正面管教的方法得到解決或真正的改善,而不是越來越糟。

其二,理解以下四種錯誤目的:

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老師的關注時,學生才有歸屬感。

2.尋求權利——錯誤觀念:只有當學生自己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老師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3.報復——錯誤觀念:學生得不到歸屬,但他至少能讓老師同樣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這幾種發生在學生中的錯誤目的其實是他們行為不當的真正的內在原因,也是他們出現問題的內在驅動力。但作為老師,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學生們的負面表象,而看不到表象的實質,很多問題也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其實,這或許就是我們的很多學生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誤的原因。如果我們老師能真正解讀了孩子行為背後的東西,也許許多問題我們處理起來就會容易的多,也會更有效。

其三:自尊,一個容易造成錯誤的概念。讀了這本書,使我對我們以前常常掛在嘴邊的自尊有了新的認識。我相信,如果我們認為自己能夠給予學生自尊,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一場“給孩子自尊”的運動延續至今,內容包括我們課堂內外經常運用的讚揚、快樂小貼紙、笑臉以及讓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這些都可以是好玩兒而無害的,只要孩子不認為自己的自尊取決於外在的他人的評價之中。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孩子可能就會變成“討好者”或“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他們就學會了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而不是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他們培養出來的是“她尊”,而不是“自尊”。我們能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學會自我評價,而不是讓他們依賴於別人的讚揚或觀點。這一觀點我要好好的琢磨,並在我以後的工作中能不斷的通過改進而實行。

其四,孩子們需要感覺到自己被人需要,我們怎樣來“贏得”孩子。當孩子們覺得你理解他們的觀點時,他們就會受到鼓勵。一旦他們覺得被理解了,就會更願意聽取你的觀點,並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記住,在孩子們感到你的傾聽之後,他們才更可能聽你的。

其五,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如果我們能夠牢記,在不良行為的背後,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並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標的孩子,我們對不良行為就會有不同的感覺。而且,仔細審視一下是否是老師的行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也會有幫助。如果我們能正確認識到孩子的行為是以目的為導向,並意識到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首先是尋求歸屬感和價值感,我們對待孩子不良行為的態度就會不同了,我們就不會以為孩子總是在故意搗亂,總是喜歡跟我們對著幹,而且也該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或者傷害了孩子的感情,才招致孩子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的。

其六,犯錯誤是學習的好時機。我們自己要學會、而且也要教孩子學會把錯誤看做一個讓人興奮的學習機會當我們把錯誤看作一個學習機會而不是什麼壞事時,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正像大多數成年人和孩子一樣,即使我很明白應該怎麼做,可有時卻不一定能照著去做。

其七,要確保把愛的訊息傳遞給孩子。當老師記住了要確保把愛的資訊傳遞給孩子時,我們就不但能夠取得積極的效果,而且還會體驗到更多的快樂。我深有同感,多少次我和學生們都是在愛的資訊傳遞中消除隔閡,增進感情。“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正面管教》正面管教這本書,是一本真正的好書,以後在工作中,我會經常拿出來拜讀,相信它能引領我的教學之路越走越寬廣。

正面管教讀後感15

兒子出生後大約三年裡,我讀了不少如何養育孩子的書,自認為找到了最核心的觀點,就是要把孩子當成一個活生生的人,給他充分的愛和平等、尊重。保持這種心態,具體做法視情況而定。堅定了這個觀點,並且通過實踐證明行之有效後,我感覺所有相關的書都是萬變不離其中,沒什麼新意了。所以,當知道這本書是教如何管教孩子時,我是沒有興趣的。正巧有同事在讀書會分享它並且有贈書活動,使得我與它有了緣份。讀過之後,我驚喜發現自己有收穫,再次被現實打臉—不要過於堅持自己的想法,隨意拒絕或否定什麼。還好,只要有收穫,我是個不怕被打臉的人。

這本書的核心思想並沒有超出我之前的想法,給予孩子平等和尊重,以及完全的愛。但有幾種觀點或是做法是我沒有意識到的,有些方法不只是對孩子有效,對家人、伴侶、同事都可能有用,當然,對自己更有用。

以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在與孩子發生爭吵時,孩子對你不尊重,和你頂嘴,你該怎麼辦?打他還是罵他?作者認為,你不能迫使別人以尊重的態度對待你,但你可以以尊重的態度對待你自己。在這種時候,你可以決定走開。等大家的情緒都平靜下來時,再看看如何解決。“你可以以尊重的態度對待你自己”,讀到這句話時,我的心一下子明亮了,彷彿開了一扇窗。我的自尊心太強,遇到別人不尊重時,要麼發脾氣,要麼忍住,但不管怎麼做,心裡都覺得很受傷。當孩子再次頂撞我時,我走開了,不是用“忍”的態度,而是用“尊重自己”的態度。第一次使用時,我感覺好極了,看上去是同樣的做法,心情卻完全不同。

“忍”是壓抑自己,我常常委屈得哭,心裡想的全是他如何不尊重我。“尊重自己”讓我覺得自己很重要,我根本不在意他的態度。僅僅只是換了種想法,我便完全沒有委屈的感覺,可以自己悠閒的讀讀書,聽聽音樂,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練習改變想法後,我面對了一次又一次的爭吵,每次都提醒自己這句話,越用越覺得有效。也許有些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但我很少再委屈難受了,走開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心情也容易平靜下來。我試著將這種想法也用在與其他人相處,比如家人,比如同事,也是屢試不爽。當別人對我的態度不尊重時,我就提醒自己“可以以尊重的態度對待自己”,這麼想,就不再糾結於對方是不是尊重我,我可以生氣,但沒必要和不尊重我的人糾纏。當然,這種想法的改變除了讓自己感覺舒服之外,衍生的好處是,不必非要在生氣時解決問題。生氣意味著雙方情緒已經不穩定,這種時候很容易做出不理智的事,說出不理智的話,即使解決問題,大概率不是最優的方法。所以,生氣的時候,我們無法控制別人,但可以決定自己做什麼。

積極的暫停。暫停這個方法之前是知道的',比如和孩子激烈爭吵時,我會覺得應該要停一下讓雙方平靜。不過,我們常常會嚴肅地補充說“你自己好好想想”。很可笑的是,我們也常常發現,他可能去電視,或是看笑話書,甚至躺下睡覺,根本就沒有“好好想想”。這些行為,可能讓我們更為惱火,可能爆發進一步嚴厲的批評。作者提出一個問題,暫停的時候,你希望對方是感覺好一些,還是感覺更糟?就如同前面說的例子一樣,我們常常無法忍受這個和我爭吵的人,他居然在暫停時很開心。但是,如果設身處地的去想,你是在開心時能接受別人的批評,還是在感覺很糟糕的時候能接受別人的批評?看到這部分時,我忍不住笑了。答案是顯然的,但為什麼實際做法卻是矛盾的?幾乎大部分的家長和老師都是這麼做的。所謂“積極的暫停”,關鍵詞是“積極”,是希望雙方都能夠在感覺更好的情緒裡冷靜下來,才有利於暫停後的解決問題。所以,在暫停期間找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做,讓心情變好,這才是積極的,而不是非得要對方難受痛苦的呆著,不停反思自己的錯誤。當然,積極的暫停也應該用於自己,如果剛剛和人發生爭執生氣,不必急於反思自己哪裡不對,先找點自己喜歡的快樂事做做,暫停一下,讓心情平靜下來,也許很多問題就沒那麼複雜了。

什麼是真正的自尊?每個人都有自尊心,昨天,你覺得自己很聰明能幹,今天,你犯了個錯誤,開始自責,或者聽到別人對你的批評,突然,你的自尊消失了,你開始懷疑自己,認為自己並不是聰明能幹。這樣的情形熟悉嗎?我很熟悉,好像就是在寫我呢。按作者的說法,我是屬於“討好者”,總是尋求別人的認可,習慣於觀察別人的反應來判斷自己行為的對錯,認為自己的價值取決於別人的認可。看看周圍,這樣的人似乎不少,總是在追求別人的評價,比如老師、家長、上級或是身邊的其他人。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建立真正的自尊,學會自我評價與內省,不去討好別人。但哪些行為可能會傷害孩子真正的自尊呢?作者舉出的幾個例子讓我嚇一跳,因為有不少是我們覺得正確的行為。比如,如果你認為自己能夠給孩子自尊,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這麼做,可能讓孩子變成“討好者”。又比如,我們習慣於在批評孩子時加一些羞辱他的語言,希望激發他們做得更好,但這種做法也可能傷害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他們可能因害怕失敗而不再敢冒險,變得越來越不自尊。意識是改變的萌芽,還好,我已經意識到了,還來得及在兒子成長的路上少犯些錯誤。當然,我也早已意識到自己的自尊有問題,不必太在意別人的看法,是近幾年來一直在努力調整的方向。

寫到這裡該結束了,想想挺有意思的,本來是一本講述如何管教孩子的書,卻被我讀出一堆如何改變自己的感受,也許這更符合作者的初衷,我們只有做更好的自己,才可能創造更好的氛圍,引導孩子做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