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朗讀者讀後感(通用3篇)

讀後感8.83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朗讀者讀後感(通用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朗讀者讀後感(通用3篇)

朗讀者讀後感1

讀《朗讀者》的時候,是去年9月底。

德國人是很嚴謹的,他們的文字不華麗,不賣弄,筆觸冷靜而莊重,真實而簡單。北大出身的錢定平先生更是把《朗讀者》譯得相當貼近中國讀者:大氣、正式,而又不失溫婉的美感。

小說寫的是一位少年(米夏)與一個成年女性(漢娜)之間縱貫一生的愛情。

米夏在15歲時遇到漢娜,他的情慾與愛慾都從她那裡得到了滿足。他是她的朗讀者,每次見面,他都要為她朗誦華彩的篇章,他們都要用清水沐浴,然後行魚水之歡。他們相約出遊,他們一起看戲,他們也吵架。米夏慢慢長大,開始結交同齡女孩。後來忽然有一天,漢娜走了,從米夏的生活中突然消失了,沒有留下任何音訊。

兩人再見面,是在法庭之上——米夏是法院實習生,而漢娜,曾經是納粹。由於自己的祕密(她不識字)與強烈的自尊心(她不希望任何人知道她不識字),她放棄了升職機會而去做了一名納粹看守。同樣由於這個祕密,在審訊時造成了眾人對漢娜的誤會。米夏憑著對漢娜的瞭解發現了她的祕密,他在救她與維護她尊嚴之間徘徊了很久,但最終選擇了沉默,漢娜被判終生監禁。

一段時間後,米夏開始給獄中的漢娜寄朗讀的磁帶,而漢娜竟然慢慢學會了讀寫,經常寫些字條給米夏敘述日常生活,在我看來這就像一個小女孩一般可愛,在自尊與愛人之間,她選擇過,也離開過,但她還愛,她想讓他知道自己的一切,狀態也好,心情也罷,無論她是20歲、30歲,還是50歲。是啊,女人愛你的時候,你就是她的全部,在她那裡沒有其它任何東西能和你相提並論。但是,米夏從未回過字條或者信,只是一次次地寄出磁帶。這期間,米夏結婚又離婚,作為男人應該經歷的似乎都經歷了。

有一天監獄長打電話給米夏,漢娜刑期將滿,而米夏是唯一與漢娜聯絡的人,請他接漢娜出獄。米夏為漢娜今後的生活作了安排,然後去見了漢娜。原先健壯美麗的漢娜已顯老態,米夏不由顯露出失望。其實,這可以理解,現實的漢娜與米夏記憶裡的那個不一樣了,以前的漢娜有著迷人的芳香與誘人的汗珠,現在只剩下老女人的體臭。他們的愛,永遠有那麼一種距離:米夏15歲時,是女人與男人、成人與少年間的心理距離;米夏30歲時,是犯人與公民、監獄與社會的時空距離;米夏45歲時,是一種由害怕產生的距離,似乎只有在某種距離外才是真實可信的,因為他們都知道,他們之間的愛承載不了那麼多,他們都有最後的一點幻想,米夏幻想著重逢漢娜時仍有年少時的那般衝動,漢娜幻想著重逢米夏時彼此能有歲月過去後的看破紅塵。可惜,可惜,可惜,米夏流露出了失望,漢娜吊死在那個即將出獄的`黎明。

是啊,漢娜有什麼繼續生活下去的理由呢!一切都要結束了,就在那個黎明,她將要出獄,她再也不會收到朗讀磁帶,她再也不會得到那種由距離產生的最真實的關心,她心中僅存的一絲溫柔已經消散,僅存的一絲希望已經死去。她死了,上吊死了,死在那個黎明,就要出獄的那個黎明。

還有什麼比這更可悲,更讓人慾哭無淚呢?!有些希望,並不該有。有些愛,註定不能。

我相信,並且覺得所有人都該相信,米夏愛,漢娜也知道米夏愛,只是,真的只是,真的真的只是,他們不能愛。漢娜死後,米夏儘自己可能做了一些事。後記說這是他一生的懺悔。而我覺得,不,這不叫懺悔,而是延續。把一件應該做一輩子的事做完,而且,也許,這是最好的方式。試想,如果漢娜出獄了,接下來將開始的新生活,對她,對米夏,有什麼意義嗎?這是他們的愛的延續,並不因為一方的離開愛就不存在,相反,在他們之間,這樣的愛,這樣的不能,才是最最最感動,最最最讓人一次又一次默默無語凝神沉思的。

法國《世界報》文學主編克利斯托夫·施扎納茨在書後評論中寫道:不管我問哪個讀過《朗讀者》的人,他們都說“我把它一夜讀完”。我相信,這本書是作者的親身經歷,至少,他經歷過類似的事情。我也相信,每個讀完這本書的人所沉浸的思考也不盡相同,這部小說承載了太多,愛與性,愛與被愛,愛與背叛,愛與社會,愛與死亡,愛與生命。留給我們的不只是感動,還有令人無比安靜的思考。

卡夫卡說:“書必須是鑿破我們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這本書就是這樣。

朗讀者讀後感2

我沒想很快地讀完《朗讀者》。對於這樣的名著,我是想慢慢品味的,可是為什麼,不經意,就讀完了呢?

很想品評一下,可似乎總是感覺自己沒有一定的高度,無法詮釋它的文學價值。即使是刻骨銘心的感受,恐怕也是膚淺的心靈感應而已!不過,既然讀了,就把自己的一點感受暫且書寫出來吧,權當一位讀者對作者傾情寫作的一種敬重吧!

這本書,情節很簡單,就寫了一個十五歲的大男孩和一箇中年女性之間的身體與靈魂的歡愉。雖然這種歡愛超越了道德標準,讀來卻沒有什麼邪惡,也沒有什麼骯髒之感。反而讓我們感覺浪漫的是,在他們作愛之前或者之後,少年都要向女人朗讀那些精彩華章。我們因此感動著他們的超越年齡界限的真摯的感情。其實這可能就是人性的本真吧!

故事的女主人漢娜為了守住自己是文盲的隱祕,竟然做了18年的牢。十八年裡,米夏不停地給獄中的漢娜郵寄朗讀磁帶,用此來和自己曾經心愛的女人進行溝通。十八年後,白髮蒼蒼的漢娜,終於學會了閱讀、寫字,從而彌補了自己一生的缺憾。可是就在要出獄的早上,上吊死了。

這兩天裡,我總是琢磨,十八年裡,對於愛,那是怎樣的一種折磨,每體會一點,內心就疼痛地揪一下。

米夏愛漢娜。曾經為自己沒有在同學面前袒露這一祕密,看做是對漢娜的最大背叛,當漢娜為了隱藏祕密而不辭而別後,他是多麼自責,認為是自己把漢娜氣走了!

愛是一顆心靈對另一顆心靈的.坦然相對、傾心愛護。如果摻雜了絲毫的自私,都是對愛的一種玷汙。

米夏在深深的愧疚般的懺悔中,與漢娜在法庭相遇。漢娜被作為納粹者告上法庭。米夏的感情,一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他希望漢娜永遠沉於深牢大獄中,永遠沉於他的記憶中,自己不用再去面對她。不是恨,不是怕,只是想掩埋記憶。但是內心的愛,仍然在一點點地被喚醒。當他終於悟到漢娜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一個掩飾自己是文盲的祕密時,他的愛再一次復活了。但他終究沒有去幫漢娜說明真相,因為輿論,因為現實,他要潔身自好,他要站在正義之流裡,但是內心那種真純的愛讓他終究無法無動於衷,於是那愛轉化成了一種朗讀。也於是,獄中漢娜接到了米夏的一本本朗讀的磁帶,愛如流水,在兩顆心中悄然流淌。

獄中的漢娜藉助這些磁帶學會了讀寫。對自己所愛的人,承認自己的缺點。那是怎樣的艱難!漢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表示她不再逃避,她要學會閱讀,接受米夏的感情。可是米夏深藏的糾結的躲閃的猶豫的感情,讓漢娜最後將要出獄的時候,徹底喪失了愛的信心,選擇了死亡。

愛了,不能做到坦然,愛了,不能做到傾心!是什麼在其中左右著愛呢?也許是尊嚴!

漢娜為了尊嚴,掩藏了自己是文盲的事實,毅然決然地拋下愛,她痛,但是恥辱戰勝了失去愛的痛苦。米夏呢,為了尊嚴,作為一個律師,不去澄清真相,順應社會現實,讓漢娜冤在獄中。他也痛,但是尊嚴戰勝了疼痛。

尊嚴和愛痛苦地掙扎較量著,米夏終究是抵不過內心的愛地拷問。他在尊嚴的掩蓋下,悄悄地去愛漢娜。讓漢娜終於能放下尊嚴,接納他的感情。可最後卻發現米夏不是那麼傾心,尊嚴讓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死亡。最後,尊嚴勝利了!愛則永遠悲悽著!留給我們一個值得久久回味的問題:為了守護祕密,你會走多遠?

朗讀者讀後感3

同學給我推薦了一本德國本哈德,施林克的中文譯本《朗讀者》。

讀完這本書的感受,用一個簡練而準確的詞來形容就是“掩卷沉思”。就像看完一場好電影,走出影院,心仍停留在銀幕上的某個場景,又或者聽完一張唱片,關掉機器,依然餘音繚繞一樣。合上《朗讀者》就是這種感覺。我並未能像書的結尾說到那樣——每一個讀者都會把它一夜讀完,畢竟書中涉及的歷史、道德、情慾、倫理等問題很複雜,讓人陷入深沉的思考難以自拔。

故事講述一個十五歲的中學生米夏因為偶然的原因愛上了三十六歲的漢娜。對於米夏而言,他在漢娜身上發現了一個突然令自己成熟而自信的世界,而漢娜也因為有了米夏的朗讀而安靜且散發著柔和的光輝。但是,漢娜不久卻突然不辭而別。等到再見到漢娜,米夏已是在法庭實習的法學系大學生,而漢娜卻是嫌犯之一。漢娜的'罪名是在納粹時期當過看守,在一次空襲中造成了大批猶太人死亡。(戰爭開始時漢娜曾在西門子任職,本來還有提升的機會,漢娜卻令人驚訝地辭職當了納粹的看守。)在審訊中,別人把當年遭空襲後起草檔案的事推在漢娜身上,她卻出人意料地承攬了下來,結果被判終身監禁。

在知道了漢娜越來越多的事情後,米夏發現了漢娜一生最大的祕密:漢娜不識字!正是為了掩蓋這一點,漢娜屢屢放棄前程,幾年前離開米夏也是為此。但是在法庭上和眾人面前,米夏並沒有作出任何透露,也沒有替漢娜辯護。出於對漢娜的維護,還是對自己的維護呢?我不能理解。

漢娜的身影一直索繞在米夏心裡甚至貫穿於米夏的一生,婚姻失敗的米夏在漢娜入獄八年後,開始重新為漢娜朗讀名著,並把錄音帶寄給漢娜。這給獄中艱難生存的漢娜帶來了希望,漢娜憑著錄音,並從圖書館借到這些書籍,然後逐字逐句同她聽到的內容進行對照,那臺錄音機也為此就要一會兒向前轉,一會兒向後倒,一會兒暫停,因為反覆退進使錄音機壞過無數次。漢娜竟漸漸學會了讀寫,且開始滿懷希望給米夏寫信。收到了漢娜寫來的信,內心充滿喜悅安慰,但內在柔弱猶豫的米夏卻始終沒有給她回信。

漢娜可以出獄了,由於沒有別的親人,獄警聯絡了米夏,他們這才見了尷尬的一面。米夏發現漢娜明顯老了,幾乎不知道如何面對她。而就在米夏去接漢娜出獄的當天凌晨,漢娜自殺了。

這部小說,看後給人一種啟迪性,那就是讓人性的認知和對社會的思考,來洗滌你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