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讀者》讀後感15篇

讀後感7.8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者》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者》讀後感15篇

《讀者》讀後感1

很早的時候我們在國中學過冰心奶奶的散文《小桔燈》,文章中的那個“鎮定、勇敢、樂觀”的小姑娘給我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最近一個偶然的機會又和孩子一起拜讀了冰心奶奶的散文集《寄小讀者》。

整篇文集採取和小朋友談天的親切口氣,語言靈動委婉、文筆細膩,感情濃厚,童心、稚趣躍然紙上,處處洋溢著冰心女士對孩子們的喜愛和關懷,以及她對祖國、生活和生命的熱愛。

作為一個年過四十的父親通讀完整篇文集後,不禁感慨萬千。看似一本寫給孩子的通訊錄,實際上更是一本詮釋“愛”的哲學教育書。

用現在的話來講,冰心是一個充滿“愛和正能量”的人,在她的眼睛裡,一花 、一 草 、一事、一物、一景,皆有生命之美,自然之趣,這正是我們今天所提倡的用“正能量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

從她的多篇文章來看,“愛”的主題一直貫穿始終,這種愛從根本上是源於父母從小點滴的教育和影響。文章中有兩件小事讓我很是觸動:

一件是冰心很小的時候,頭髮很短,為了讓母親給自己扎鞭子,父親每次都拿著照相機匣子,假裝照相。而年幼的冰心卻不知道跟父親要照片。

另一件事是:一隻小老鼠出來尋食,冰心的父母看到後並未驚亂和驅趕,而是注視著它,在冰心用書本蓋住它的時候,她的母親連忙阻止,在被小狗叼走後,母親也並未斥責冰心,只是緩緩地說:“它實在小的`很……,它的母親在窩裡,不知怎樣的想望呢。”

冰心的父母是一對充滿愛心和智慧的父母,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言行為女兒做出了表率:每一個生命都有存在於世上的理由,我們要關愛世上的每一個弱小的生命,關愛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想想如果在今天是我們的家中闖進一隻幼小的老鼠,我們又該是如何的表現呢?即使我們今天看過這篇文章,我們就一定能做得到嗎?

不由得想起在孩子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我開車不小心壓死了一隻小狗,當時孩子很冷漠,有點無動於衷,讓我很是生氣。這件事情讓我意識到對孩子愛的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現在的獨生子女,更是缺乏愛的教育環境。

隨著成長和我們對愛心教育的重視,有一次我出差到了賓館後,孩子打電話說他在行李箱裡偷偷地放了一個小糖罐子給我,那是老師獎勵給他的,當時我的眼睛不禁溼潤,有愛有一切……

感謝老師給予的機會,讓我們和孩子共同接受了一次愛的教育和精神的洗禮。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愛”是需要我們終身學習的功課。

《讀者》讀後感2

讀完《讀者》原創版之後,才發現平平淡淡才是真,所謂平淡,就是一種真實,簡單的生活,生活的瑣碎中不是缺少亮點,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缺少一顆敏感的心。

在《張愛玲的三朵玫瑰花》中,知道了,張愛玲,這位曠世才女,不單單是一個持才傲物的遁世形象,也是一個在生活中輾轉掙扎的血肉之軀。從藍色的妖姬中失親的敗落到母親的背棄;至紅玫瑰中青澀美好的初戀;到白玫瑰幸福溫暖的婚姻,張愛玲的一生終於有了甜蜜,然後一切卻來得太突然,11年的時光,丈夫賴雅的年老多病,在1958年患上了背痛疾病於1967年10月8日離逝。那年,張愛玲47歲,賴雅76歲。可以說,她的一生是不幸的,沒有完好的童年,也沒有持久的.婚姻,還要照顧丈夫的病情及自己的工作,忍受著尖酸的辛苦,張愛玲卻還是一步一個坑地挺過來了。有些悲涼,但很真實!張愛玲告訴我堅持不懈。然而在刑世嘉德《總有一天》中,凡高這個人物赤裸裸展現了在我眼前。凡高愛畫勝於生命,但人們的無知於詛罵,讓凡高陷入了一種痛苦之中,他畫那些色彩灰暗,造型凝重的作品,將生命與畫筆融為一體。高興的事,雖然父親終於終止了對凡高的資助,但親弟弟的資助卻沒有斷過,然而,在這時,又出現了在凡高生命重要的一個人——阿爾,兩人很快窮投意合,無事不談……

上帝終究是捉弄人的,正凡?高在畫第五幅《向日葵》時兩人的藝術理念發生分歧,阿爾離凡高而後,凡高的人生頓時陷入陰霾。一次次的打擊,一次次的懷疑,還有負擔日重的弟弟,凡高在1890年選擇自殺,那年她37歲。淒涼而悲慘凡高告訴我追求夢想。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個道理,要你去了解他,走近他並感受他。在《讀者》原創版中的右下角有一個傾醒目的標題: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海子寫下了這樣一首詩: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這樣芬芳的詩句,簡單,美好。有人說,他的離去標誌著那個純真年代的終結;有人說,他死於孤獨,江郎才盡。難怪,詩人海於希望做一個幸福的人。有一所房子,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還有古代那些文人詩人也希望自己可以隱退江湖,告別哪所謂的世俗。那個時代的我們,會受不了金錢;受不了離合;受不了背棄;受不了那些強壓在我們身上的責任。這個時代的我們,卻慢慢習慣,變得那些所謂的物質。

在看完《讀者》原創版後感受到每一篇都有一個不朽的靈魂,在越來越迷茫中,灌輸我們思想道德。那些作品,教會我成長。那些人物,教會我愛。

《讀者》讀後感3

近期在《讀者》20xx年第24期裡讀到一篇文章,題目是《讓孩子快樂的技能》,讀後頗有感觸。

首先是作為一名教育者的感觸。從教二十餘年,說實話,我還是比較喜歡我的學生的,但這種喜歡的標準好像隨著年齡的增長是有所不同的。在剛入職的三五年裡,特別喜歡那種愛笑愛鬧的“古靈精”,下了課常常會被他們纏著一起玩。

後來,慢慢地也開始注意起那些平時不大愛笑的“小古板”,發現他們的腦袋瓜裡其實蘊藏了很多令我驚奇的思想,交談起來感覺甚歡。再到後來,出於對教育公平的追求,我開始將關注的目光投射在那幾對長年沉默而黯然的眼睛上,一開始,他們的眼神是逃避躲閃的',即使強迫他們與我對視,我也感覺還是無法觸及到他們的內心。要與他們的心靈交流,需要我用很長的時間和真誠的耐心。他們是一群在課堂上和試卷裡的失敗者,以前被定義為“差生”,現在改了名叫“後進生”。但是我發現他們中間不乏有很多有趣和有情的人,得到了他們真正的喜愛和信任後,我也真正地喜歡上了他們。原來,他們的世界其實比一般的孩子更豐富更真實也更有趣。可惜的是,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卻往往用一把尺子,將這些有情有趣但考不出好成績的人打入“冷宮”,剔出圈外,聚光燈下,只剩一群成績優秀的學生在跳舞。

新課程提倡“讓孩子快樂地學習”,學什麼?學課堂上的?學書本里的?僅僅這些能讓學生學得快樂嗎?我想肯定是不可能的。葉聖陶曾經說過“學習即生活”,離開了生活的學習一定是缺乏情趣和實用性的,我們的孩子是鮮活靈動的,他們學習的動力更多地來自於“情感”,而不是“意志”,“十年寒窗為功名”的時代離他們太遙遠,所以無感。

其實,我覺得我們中國的教育,從古至今,都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生命的意義。我們每一個人,包括孩子,他們都是一個來之不易的生命,除了在該學習的年齡裡好好學習外,他們還應當在這個年齡裡好好地“活著”,這個“活著”不止於平安地活,更應該是快樂地活。誰說孩子將來的日子還長著就可以先不顧生命的質量而負重前行,錯過了童年的快樂,生命是極為殘缺的,等你大了老了有條件快樂了,你能補回童年的快樂嗎?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代就沒有追求快樂的能力,長大了還有能力追求快樂嗎?

我盼望,我們的教育也能像《讓孩子快樂的技能》中的一樣,多幾把評價學生的尺子,重視個體生命,重視培養孩子追求快樂的意識和能力。中國有句古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的教育如果能迴歸本位,我想這句話是會成為真理的。

《讀者》讀後感4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指導和伴隨每個人一生成長指南,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各種媒體的產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走出校門後,逐步沉湎於網路及各種名目的資訊中,而忽視了對書籍中知識的再學習,不可否認,在當今高度發達的資訊時代,網路的傳播更能使人開拓視野,掌握各種機遇,但是作為擁有幾千年燦爛文化的中華民族來講,任何一種產物都代替不了一種東西—— 就是書。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更印證了從古至今書籍對人類進步的巨大作用,一個人不是完成學業後便遠離了書籍,而是應該把書作為終身不離的朋友,只有這樣,才能拓寬眼界,增長知識,更新觀念,與時俱進。

由於妻子是國小教師,教的課程又是語文,因此對涉及文學的書籍比較感興趣。書架床頭擺放的許多都是文學雜誌,例如《讀者》、《黃河文學》、《芙蓉》等,特別是《讀者》出版傳媒有限公司出版發行的《讀者》一書,著實引發了我對讀書的興趣,這本書內容涵蓋古今中外,版面包括文苑、人生、生活、文明、悅讀、點滴及互動、藝術等版面。有普通人記述的小小說,有名家的評論,有真實的歷史記述,有現實生活的有感而發等等。同時輔以散文、詩歌及攝影等作品,可以說,是一部全方位的作品。不同版面向人們展示不同的視野及相同的認識。大到對皇帝及總統的評述,小到街面、鄰里間及電梯裡發生的市井小事,折射出歷史的真實和人性的多面,同時又用不同的手法弘揚了主旋律,激發了正能量。從20xx 年——20xx 年中,我每期必讀,獲益頗豐,以小見大,從一些小事知道許多大的道理,掌握了不少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正如20xx 年第一期卷首語所說“我們身處急劇變化的世界,在時代匆匆的腳步中,心靈空間不覺要被壓縮分配給紛呈的選擇,懷疑和評判佔據了更多的輿論空間,許多美好的事物和感覺便隨之疏離,快速革新的技術為閱讀帶來越來越豐富的.形式體驗。《讀者》也順應潮流,利用媒體新技術為雜誌匯入更多新的活力。但在精神家園中,《讀者》更願成為一座明亮的燈塔,守望、梳理、傳播那些容易被遺忘,卻值得被沉澱的信念和價值觀,希望這座燈塔能提醒所有匆匆的步履,在浮躁的社會中,精神不能盲從、靈魂不能走失、信念要有堅守。哪怕周圍的世界再複雜,我們也要保護好內心的善良和溫暖。”

以上的表達深刻反映了《讀者》編輯集體對社會的責任及對廣大讀者寄予的希望。衷心希望更多的書友能騰出時間來認識《讀者》,熟悉《讀者》,從而喜歡《讀者》。

《讀者》讀後感5

文化饗宴、綜藝清流、喚醒文學……一前一後,兩個有關讀書的電視節目在熒屏和朋友圈同時攪起了一股熱潮,那些難得一見、堪稱殊榮的標籤也隨即貼在了節目的名字上,這是對節目製作者的褒揚,也是對當下收視環境的批判。

不可否認,《見字如面》《朗讀者》的成功,是多種因素交疊之後產生的聚光:既有依然需要明星名人的光環效應,也有相對剋制、不以煽情爆料為看點的製作理念;既有對人生價值、人生情感的挖掘,也有對紙上文字的重塑和重新演繹。

這些成功的因素也再一次證明文學不朽,文字不朽。無論穿越怎樣的時間空間,無論歷經怎樣的社會變遷,那些或久遠、或晚近的文字還是會和心靈很近,滋潤人心,溫暖生命。

然而,觀賞追光下的電視讀書節目,讚譽其為清流的同時,至少還有幾個需要強調的背景。

一是清流也未能免俗。

真人秀節目大行其道,各類綜藝花活輪番上演,觀眾已經審美疲勞,厭倦之情溢於言表。所謂綜藝清流正是相對於這些“濁流”而言的。

在一圈低階趣味、過度娛樂化甚至低估觀眾智商、大量抄襲複製的綜藝節目的反襯下,傳遞日漸缺失的溫情和責任感的電視讀書節目自然鶴立雞群,贏得了觀眾的認可。

不過,清流也未能免俗,名人依然是看點,深廣的舞臺、絢爛的燈光依然不可或缺。

二是電視讀書對閱讀的重啟,究竟有多大的作用。

顯而易見,《見字如面》《朗讀者》這種節目的核心內容,是傳統電視讀書節目為適應時代需求的嬗變,是對讀書的重啟,是一種文字在其他平臺上的再生。

可是,正如現代媒介批判經典《娛樂至死》一書的作者尼爾·波茲曼所說,影像要求造成視覺衝擊,要求有更多的畫面。或者說,電視這種媒介的天然屬性,本身就很難給人以完整的'理性思考,只能是一種碎片化的,感官衝擊強烈的敘事。

比如,《見字如面》也好,《朗讀者》也罷,都在——讀,這種讀,是有聲音的讀,是有情感的讀,也是有選擇的讀,選擇語速、選擇重音、選擇聲調,等等。這是節目的亮點,可能也是和正常讀書最大的不同。

比如,電視節目節奏的推進是線性的,而讀書則是可以跳躍的,甚至是可以停駐的、反覆的、迴旋的。比如讀信,我不知道怎樣的聲音可以讀出“意映卿卿如晤”,怎樣的心情才能讀出“少卿足下”,我不知道“醒來覺得甚是愛你”應該怎麼表達,“我的良心就是你”應該怎麼尋找重音。可是我知道,在閱讀這些文字的時候,每個人的體驗可能都不一樣。

《讀者》讀後感6

秦文君阿姨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她有許多熱衷於她的小讀者給她寫信。“親愛的小讀者,在我心裡,你們就是最美好的奇蹟”這是秦文君阿姨說的,也是她所信仰的。因為這些小讀者,才誕生了這本書——《你好,小讀者》。

讓我記憶最深的是一個有關孩子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的故事。有一個男生,在這裡稱他為X。X的父親是一位醫術高明的醫生,X的家中很有錢,他很敬愛他的父親,與父親的感情特別好,就像一對親兄弟。X的同學都很羨慕這對父子的感情。可就是這對親密的父子,中間也有了隔閡。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X與父母正在看電視,忽然從門外傳來一陣敲門聲。開啟門一看,原來是一個面容憔悴的農民,是他父親醫院的病號。他提著一隻肥敦敦的母雞,對他父親說:“醫生,我很久以前就住進了您的醫院,準備動手術,可到現在也沒有輪到我。住在醫院又花錢,病還治不好,這隻雞我送您,麻煩您儘快為我動手術!”說著,張羅著準備殺雞。X的`父親忙勸住他說:“不行,我們醫院有規定,不能收禮!”說著,硬是把農民送走了。X雖然在看電視,卻也暗暗敬佩他的父親,認為他講原則。可誰知,農民剛走,X就聽見父親暗地裡對媽媽說:“鄉下人真摳門,一隻雞就想讓我提前給他動手術?喏,2號病房的病人送的,日本原裝膝上型電腦!貴著呢!”說著,從皮包裡取出一臺嶄新的膝上型電腦,對X說:“兒子,犒勞你了!”X狠狠瞪了父親一眼,走進了房間。他父親也悻悻地收起電腦,接著看電視。從這以後,X就認為父親是一個不講原則的“小人”,原本親密的父子,變成了一對路人。

讀到這個故事後,我的心就像波濤洶湧的大海,久久不能平靜。我也曾與父母發生過爭執。記得有一天,我考試得了98分,而班上有幾個100分。媽媽很生氣,不斷地指責我。我不滿地想:如果只憑分數斷定學生的好壞,豈不是太荒唐了!

事後,我對我的想法十分後悔,媽媽畢竟是愛我的,但是,她的表達方式使我不堪重負,使我那顆又強又脆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感到媽媽的希望是一種束縛,使我那片脆弱的翅膀努力想掙脫媽媽溫暖的懷抱,同時又感到大千世界的我多麼像滄海中的一滴水。連線上下兩代人的,不僅是血緣,還有愛。少了前者,人類將無法繁衍生息;少了後者,世界將變得支離破碎。我們這些孩子要學會體諒父母,父母要學會理解孩子,這樣,才能使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變成坦途。

《讀者》讀後感7

在《讀者》20xx-24期刊物第51頁上看到這樣一篇文章,篇名是《賞識》。字數不多僅469個字,故事也沒有跌巖起伏,平淡中折射出了一個道理。內容是這樣的:

韓國一家大型公司某晚保險箱遭竊,與竊賊展開殊死搏鬥的,竟是一名清潔工。

作為公司最沒地位、最不起眼的的角色,作為可以置身事外,或者可以採取其他更為安全措施的人,為了維護公司的利益,願意拿生命去冒險,於是這家公司的凝聚力成為其他大公司羨慕和猜測的謎。

在給清潔工舉辦的慶功宴上,當然有人要問他動機何在,他回答說:“總經理每次走過我身邊的時候,總會說‘你的地掃得真乾淨。’”

答案沒有想象中那麼複雜,但是就這“俘獲”人心的一句話,有多少日理萬機、位高權重的管理者想不到去說、不屑去說?慣常的思維是:我付給你錢,你是公司大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就該好好打掃衛生,這是你的本職。我該做我做到的,你做你該做到的,從交易和管理的邏輯角度來講,這無懈可擊,可是,總讓人覺得少了點什麼。

以人相許易,以心相許難,難怪古今帝王的重要一課都是“得人心者得天下”

人情,是我們無論何時何地都會需要和應於珍視的東西。

由此我提煉出瞭如下關鍵詞:人情、賞識、珍視。

我對賞識感觸頗深。記得去年東方紅學校取經回來,應校領導的安排,為部分中層和語文教師做一“問題導學模式”的講座。面對新領導、教研員、各位同仁,作為一名普通教師要解讀一個模式,心裡的忐忑可想而知。儘管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中途的互動環節-----解答郭校長的提問還是著實讓我心有餘悸,沒想到的是郭校長總是微笑著邊聽邊頻頻點頭,我漸漸放鬆起來。如果說說此次的講座還算成功,那要歸功於郭校長頻頻傳遞出的.賞識的資訊激勵了我。至今清楚的記得郭校長總結的第一句話:“小南坑國小真是藏龍臥虎之地”莫高的評價,真誠的賞識,我知道我離“龍、虎”這些佼佼者甚遠,但我有了目標:要做小南坑國小最好的老師,無愧於校長的期望。年過半百的我一名老教師能升騰起如此的願景,真的源於一股巨大的力量-------賞識。其實得到郭校長賞識的豈止我一個,小南坑國小的許多教師也都在郭校長的賞識中發生著悄然變化……

賞識是“俘獲”人心的一把利劍,好好地利用這把利劍,賞識的看待你的下屬、你的愛人、你的孩子、你身邊的人吧,哪怕他只是把地掃的乾淨。不要吝惜讚美和微笑,帶著真誠和尊重,你會發現,回饋你的是你付出的平方、立方……

《讀者》讀後感8

一位畫家,為坐在馬路邊正在乞討的一位乞丐畫了一幅臉部素描。起初,乞丐並沒有認出紙上那個神態自信、倨傲不羈的人就是自己。當畫家向他指明後,網,他顯然十分震驚。半晌之後,他語氣堅定地告訴畫家:“如果這就是您眼中的那個人,那他就一定是將來的我。”果然,若干年後,再次出現的他已經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

這是《讀者》刊登的一則短小精悍的小故事。述說了這樣一個發人深省的人生哲理:自信,可以讓人生更加精彩!人生的旅途上,本來就佈滿了荊棘,能否抵達理想的高地,就看你有沒有勇氣穿越過去。而這勇氣的組成因素中,最為關鍵的當然是非自信莫屬了。你儘可以先別想著前面的路有多麼難走,而要相信:我一定能走過去!然後鼓足勇氣,大步向前;而不要紅著臉,靦腆地自言自語:“我……我不行。”一個已經很有事業的,或者有著成就的人,往往不會輸給別人,而恰恰輸給自己的內心。信心,並不一定要是別人給予的,自己的潛能可能藏在心的深處,很難觸及,很難說服自己擺脫那個讓自己禁錮的囚籠,有的時候,給自己鼓舞,能行的,就算要拼搏的時間長一點,就算是要更努力,但是,最終的目的都能達到,沒有太晚,沒有不可能,只有,要不要,能不能,有沒有信心,讓自己成功。退縮不是面對問題的正確方式,有勇氣的人才會是一個成功的人。

正如同如果你不去做生活的主人,那你只會成為自卑的'僕人!將在懊惱與嫉妒中消逝自己的青春。相信自己,闊步走進荊棘叢吧!當你傷痕累累地走出來時,溫暖的陽光將會灑滿你的全身,每一個毛孔都將感受到金色的喜悅。只有經歷過苦難的人才會懂得:信心對於成功是多麼重要。所以,請大聲告訴自己:“我——能行!”成功這個終點,鋪向這個終點的道路興許是彎彎曲曲的,曲折不平,或許,可以不費力。但是,關鍵就在這個起點,你真的有勇氣走向這個重點麼?對於那個未知,鼓起勇氣,就算是會艱辛,會困難,也要走下去。相信自己,能行,那就能行。生活,是個迷宮,會碰撞,也許努力了過後又會回到那個原點,但是,如果寸步不移,就一定不會成功,在失敗中取得經驗,一步步留下的不是別的,而是豐厚不會丟失的經驗。如果有信心,有勇氣,成功的開拓者並不都是那些富二代。更多的是那些有膽識的,會把握時機的人。

丹尼斯·威特勒曾說過:“成功者的態度包含眾多的成份。但是,最重要的是具有自信心。”朋友,請高高舉起信心這盞明燈,它將引導你在漆黑的夜裡找到光明的前途。就如彩虹下那顆心,自信,光明。

《讀者》讀後感9

《寄小讀者》這一本書是冰心奶奶寫給自己讀者的信,反映出了冰心奶奶的童心、真心、和愛心。這還是一部優秀的現代兒童作品。

這裡面的故事內容主要講的是:回報祖國,團結友誼,和報答父母,這三個方面。

這給我的印象都很深,都是教我們怎樣去懂得感恩。先從回報社會說起。我們在祖國的懷抱里長大,祖國也就是我們的家,讓我們成長成人,我們怎麼能不報效祖國呢?長大後我們應該成為祖國的棟樑,要為祖國做出貢獻,而不是做出一些不好的事讓祖國抹黑。

團結友誼,是教我們對待別人要客氣一點,不要用不好的態度去跟別人說話,這樣別人會覺得你不友好自然就不會接近你跟你做朋友了。。“朋友是不分國籍、不限年齡、不拘性別的,只要理想相同、興趣相近、情感相恰、意氣相投的人,都可以很堅固地聯結在一起。”這就是冰心奶奶的一句關於友誼的名言。友誼能在你困難的時候幫助你向前走,友誼也能在你受傷的時候幫你止痛,由此看來友誼是多麼的珍貴啊!如果一個人他(她)失去了友誼,那麼他(她)的日子會很難過的。

報答父母,父母是生我們養我們的'人,如果沒有他們,我們也就不能活到那麼大,也許早就餓死了。而有些孩子喜歡跟父母頂嘴,父母說一句,他頂好幾句。有時候父母看你做錯了就打了你,罵了你幾下,有的人又是跟父母吵又是鬧的,這樣父母會很傷心的,辛辛苦苦把你養這麼大,卻只知道頂嘴,你說父母傷不傷心。所以我們長大後一定要好好的報答我們的父母,還有的人不自己長大後有能力了,就把父母丟下不管了,這樣的人連生你養你的父母都不管了,他(她)就肯定是一個沒責任心的人。

父母把我們養大的這十幾年裡,父母是多麼的不容易啊!

冰心奶奶的這部《寄小讀者》堪稱這類散文,她以豐富的知識、純樸的感情、創新的形式、清麗的語言,贏得了一代又一代少年兒童的喜愛。孩子們從這裡興致勃勃地吸取營養,潛移默化的受到教育。

冰心奶奶的散文以抒情為主。情在景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這篇散文的主要特色。在作者筆下無論寫海還是寫湖,自然景色總是姿態萬千,變化無窮,美不勝收。冰心善於吸收融化中國古典文學和西方文學詞彙,豐富自己富於表現力的口語,她的散文語言既有白話文流早曉暢的特點,又有文言文凝練雋永的長處。

我愛冰心奶奶的作品,她教會我們如何去做“真人”。

《讀者》讀後感10

我想先問問大家:你讀過作家冰心的《寄小讀者》嗎?書中那句句溫情的話語,至今仍讓我回味猶新,讓我深切地感受到,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愛,需要被愛。這次,我有幸通過“讀書俱樂部”活動讀了一本書——《你好,小讀者》。它和《寄小讀者》一樣,字裡行間充滿了濃濃的親情,散發著溫暖的光芒。本書是著名作家秦文君根據8000多封小讀者的來信以及數不清的E—mail,以飽蘸真情的筆觸和充滿人生智慧的思考,寫給小讀者的知心話語。內容都是中國小生所關注的熱門話題,如偶像、早戀、友誼、學業、競爭、親情、閱讀、寫作、興趣愛好等,讀來親切、溫馨,如同一曲曲美妙的音樂,盪漾在小讀者的心底,又像一盞盞明亮的小橘燈,照亮小讀者的前程。

在小讀者眼裡千頭萬緒的煩惱,經秦老師一一細心指點,就“鬼斧神工”地給解開了。秦老師和小讀者交流的內容也十分廣泛:友誼、學業、親情、競爭……各種紛繁錯亂的事,都在她與小讀者的筆下娓娓道來。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小男孩寫給秦老師的一封信,他滿紙灰色,覺得自己現在是一無是處了。可是秦老師在回信時的第一句話就說,“收到你的來信,給我第一印象就是你那有條不紊的好字,仿宋體,秀逸帥氣。俗話說,字若其人,看到你的`字,我就能看到你的才華。”秦文君老師是滿紙的真情真意,把所有對孩子的愛都流露到了書裡面。試想這個小男孩收到秦老師的回信,那意義就遠不止是一封信了,他會得到一種信心,他覺得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人在關心他、理解他,從而更有勇氣地去面對挫折、直麵人生。秦老師在回小讀者的信時,講了許多關於自己成長的故事,她年少時有過叛逆,也有過碰壁,她想把自己的經歷跟孩子們分享:每個人從小到大會遇到無數個麻煩,但這些麻煩以後可能會成為一種財富。人都是這樣成長起來的!她鼓勵小讀者們不要害怕,勇於克服困難。讓人覺得非常真切。

翻開書頁,秦老師的每一句話都充滿了親情與真理:“連線兩代人的,除了血緣,還有愛”;“人的一生,最終就是在抗拒孤獨”;“在友誼的問題上,性格也是一個關鍵”……。無數句“心靈雞湯”般的話語,撫慰著我的心靈,彷彿給我注入了一股股心靈的力量。我和很多讀者朋友一樣,喜歡和崇敬秦文君老師。因為喜歡、愛、崇敬、感動、嚮往、感激等情愫而給一個人一筆一畫地親筆寫信,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困惑,是生活中特別溫馨、特別美好的一件事情。可惜現在通訊的發達大大減少了這種機會,也使得很多人很多時候已經享受不到這種近乎古典的溫馨和美好了。

朋友們,都來閱讀這本書吧!讓它帶給你智慧和哲理,還有那暖人肺腑的真摯感情。

《讀者》讀後感11

昨晚在《讀者》裡看到一篇文章叫:烈火燒不毀的堅強。感觸頗深,不得不為主人公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人生態度所折服。文中主人公叫蔡振國,三歲時被一場大火燒的雙腿蜷縮,無法站立,頸與胸粘連,抬不起頭,右肘屈曲,彎成直角,面部也幾乎找不到完整的五官,下脣外翻,耳廓缺損…悲慘的命運並沒有打倒這個堅強的男孩,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與同齡人一樣刻苦讀書。最後以大學聯考成績604分,超過山東重點本科線7分的佳績,被山東輕工業學院生物工程系提前錄取。看到這樣的成績,不得不感嘆,不得不肅然起敬。這樣一個身體嚴重殘缺的人,他十幾年來的奮鬥歷程無人可以想象。這需要多麼大的勇氣正視自己,需要忍受多少冷嘲熱諷…在這樣的條件下,他也沒有放棄,他在奮力掙扎,與命運抗爭…在數不盡的血水與淚水中,他學著邦腿走路,用被火燒得只剩下兩個拳頭狀的殘肢以及樹芽般的三截手指寫字,畫畫,上學。每次考試都是全校第一名。上國中時他還住校,強迫自己學洗衣服。慢慢的他自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能削果,還能穿針引線縫衣服…難以想象他那手怎麼能…

殘疾的蔡振國以自己獨特的魅力感染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原先躲著他的.同學也開始悄悄的接近他,曾經嘲笑過他的同學也開始對他刮目相看了。原因就是,他做到的是我們好多正常人都做不到的。如果我嘲笑他,那不是在嘲笑自己?

接到錄取通知後,他的故事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許多醫院都要免費幫他動手術,整容。相信這個重新破繭而出的蝴蝶會做出更大的成績,再創人類奇蹟!

烈火未能燒燬不屈的精神,災難中飛出一隻火鳳凰。

蔡振國在感謝苦難的報告中說:苦難是弱者的深淵,強者的學校,眼淚無法改變命運,超越了苦難,將是人生難得的一筆財富。試問我們正常人有幾人能做得到?相比之下,我們四肢健全,應該是幸福的了,還要整天抱怨命運的不公,遇到點挫折,委屈就想跳樓,自殺。我們有什麼資格這樣做?當你在抱怨在煩惱,站在樓頂準備縱身一躍的時候,請想想蔡振國想想那些身體殘疾仍堅強奮戰,與命運抗掙,努力活著的人吧。為什麼他們能做到,我們正常的人卻做不到?就為了那點不是煩惱的煩惱?既然已經來到這個世界上,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應該欣然接受,勇敢面對。就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我們,這麼健康,難道不該更樂觀,更對生活充滿希望?

退一步海闊天空。有時候換個角度想問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天無絕人之路,調整好心態,樂觀向上,不必計較太多得失,生活原來是很美好的,一切都是好的。也一樣可以每天對著初升的太陽幸福的微笑。

《讀者》讀後感12

《讀者》就象一朵花,悄悄地開放,不需要別人去觀賞或者讚美;《讀者》又或者小巷裡的女人,幽雅地立在那裡,安靜地做著自己的事情。總之,沒有《讀者》的日子,我不想她,她也不想我,就象兩條平行的流水線。有一天,不經意間,又碰到了《讀者》,娓娓讀來,或清新淡雅、或奔放熱烈;或陽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讀者》包羅永珍,既有大家、專家之雅,也有小民、百姓之俗;既有科學經典,也有小品隨筆。總之,《讀者》是一本真正的打破了精英與草根,打破了雅俗的界限的雜誌。後來,我每個月都會按時買回最新的《讀者》,彌補自己因為上網過多,落下的閱讀功課。

最近的《讀者》對我的思考有很大的啟發,譬如對於中國大學教育擴招的思考,譬如對於全球氣候變暖的凶手追究,譬如看待生活垃圾的角度等等,《讀者》是一本比較適合這個時代的人們補充知識與精神財富的雜誌。《讀者》雜誌與網際網路也有莫大的關聯。

首先,《讀者》採用的讀者推薦機制,很類似於今天網際網路的dig機制,從這一點來說,《讀者》的讀者不僅僅是資訊的消費者,也是資訊的.搜尋者,不僅僅是消費,也有勞動付出。其次,《讀者》是一本符合部落格精神的雜誌,真正地做到了共享的理念,《讀者》分享的是知識,是情感、是希望。再者,今天Chinabbs、Qihoo、Bolaa等聚合型網站之所以流行,與《讀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就是對廣袤無垠的知識或者資訊中,為網民或者讀者尋找到最能滿足讀者(網民)需要的資訊。很喜歡《讀者》,沒有太多的理由,就是喜歡。

我愛流淚,不過極少是傷心的淚,更多的,是因為感動。曾經把讀者裡一個少年自強,又擔負著照料單親媽媽的故事讀給學生聽。學生還睜著大眼專心地聽著我讀下去,我卻哽咽著無法出聲了。懂事的孩子馬上有人站起來自告奮勇地幫我往下讀。那節課,整個教室教被一種感動所包圍。有人說,《每一個感動都值得流淚》。文章中,有朋友聚會,要求每一個人說一件能感動他人的事,誰能讓大家感動哭了,其他的人就要喝酒。於是,一個又一個故事講完了,酒也一次次地一干而荊暢快!是的,所有的感動都緣於心靈深處的震撼,所有的感動都來自於靈魂深處,沒有真情,哪兒來的感動?就這樣,在無數個與《讀者》相識的日子裡,每一瞬間,那真,那善,那美,在心底裡昇華成了一輪明月,一盞香茗。

《讀者》讀後感13

每當閒著隨手翻閱,細讀,總會無數個靈光一現的瞬間。於是,對於親情,對於人生,對於生活,在那一個個一瞬間,都會有種種新的理解。它像長者,指引年輕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學家,在侃侃而談中給人以啟迪,讓人從中得到些許人生感悟。在物慾橫流的當今社會,它像一股清泉,淨化著人們的心靈,它讓你引發對大自然、對社會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讓你懂得去關注親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給你鼓勵,看那一些漫畫或幽默故事,讓你開心,啟迪心靈,給人以愛心、正義、睿智、純真的引導和薰陶,使我們充滿了一顆感恩的心。

在《讀者》中,我讀了畢淑敏《錢的極點》上面說我們現在是站在錢的極點上,但我們很快就會離開它,人們在新一輪物質需要滿足之後回過頭來仍然需要皈依精神,精神是人類最大的財富,在沒有金錢之前,人類就有了精神求索,也許有一天人們會不在追求金錢,但是,人類的.精神將永存。

《你的需要其實很簡單》虛懷謙仔細想一想,其實我們需要的真的很少很少,自由的閱讀、思考、寫作,把文明的繁瑣盡數剝去,如果一個人信心十足地朝著他的夢想走去,並且努力照著他想象中的方式過活,便能達成他的目標,他的內心和周圍會建立起新的,更具普遍性、更不受限制的法則,或者舊的法則會增益開闊,使他置身於生命的更高的秩序裡。他的生活愈簡單化,宇宙的定律就變得愈,孤獨不再是孤獨,困境不再是困境,柔弱不再是柔弱。財富大多隻是身外之物,是對自由之身的一種拖累與妨礙,預保自由之身,就應該最大限度地遠離物質誘惑,家財萬貫,一日不過三餐,廣廈萬間,夜眠不過三尺。欲壑難平,把慾望轉移到精神性的東西上去,靜靜看一會書。

每一瞬間,那真、善、美,在我的心底裡昇華成了一輪明月,一盞香茗。《讀者》它就有一種神奇的、潛移默化的力量。在與《讀者》交往久了的過程中,我發現:是它讓我體會到“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的精神力量。同時,它也像一位熱心的鄰居,為我端來暖暖的紅茶,鼓勵我:“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同時也會開啟一扇窗。”開啟《讀者》,我真的有一種遠離了浮躁和喧囂世界的感覺,到了陶翁筆下的世外桃源,這裡有的是一片淨土、陽光和乾淨的空氣,它成了我舒展心境時的去處,僅小小一篇文章就足夠美好和使我快樂。

《讀者》是本感人至深的雜誌,也是給人深刻教訓的雜誌。

《讀者》讀後感14

暑假裡,我在好書推薦裡看到了《寄小讀者》這本書,這本書是冰心奶奶寫的,我打算買來讀一讀。一拿到書,我馬上就讀了起來。

這本書分成三個部分:寄小讀者、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者。這本書讓我對冰心奶奶有了新的認識,以前我覺得作家都是很嚴肅的,不好親近的,甚至有點小古板的。但是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冰心奶奶是那麼可愛,那麼讓人想親近。因為在她的筆下,她彷彿也是一個孩子,對萬事萬物充滿好奇,她筆下的.小花、小草、流水這些再平凡不過的東西都變得那麼的柔和、美麗、撫慰人心。她在通訊裡面那麼親切地和我們溝通,也常常讓我產生共鳴,甚至潸然淚下。

在我讀到冰心奶奶寫給小朋友們的通訊二時,我情不自禁地就淚流滿面了,因為那隻不小心落入大黃狗虎兒嘴裡的小老鼠。在這之前,我應該說是不怎麼喜歡老鼠的,因為“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因為老鼠是“四害之一”。可是在冰心奶奶的筆下,它是那麼地膽小、怯弱、畏畏縮縮。並且,連那畏畏縮縮也變得那麼可愛,那麼惹人憐惜。於是,我竟也不自覺地流淚了,竟也不自覺地喜歡上那隻弱小的小老鼠了。文字的魅力真大,冰心奶奶就這樣改變了我對老鼠的看法,就這樣讓我的心裡升騰起了柔軟。

然後,記憶的大門被開啟。記得有一次,我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和幾個小夥伴偶遇幾隻被“遺忘”的狗——一隻狗媽媽,四隻狗寶寶。看到它們有點害怕地蜷縮在角落裡,楚楚可憐地望著我們,我們不自覺地動了惻隱之心。於是我們找來了盆,買來了水和火腿腸。安頓好一切,我們才離開。可是等到第二天,我們再準備看望它們的時候,它們卻都不見了。聽旁邊的商家說,有人很粗魯地帶走了它們。那時的我好像心裡除了有一絲難過也沒有太多其它的情緒。今天讀冰心奶奶的《寄小讀者》,我心裡頓時滿了內疚,我覺得我當時應該當機立斷收養它們,或者把它們送到一個安全的地方。至少不至於,讓我們再也見不到它們,甚至連它們的命運如何都不知曉。讀著冰心奶奶的這篇通訊,思緒不覺地飄到了那時,彷彿它們真的出現在我眼前。

所以,花草樹木,高山流水,飛蟲走獸,都有它們存在的意義,它們也有它們的使命。芸芸眾生中的我們也十分渺小,也應該把我們的愛帶給它們,給予它們溫暖,其實這也恰恰能溫暖我們自己。

《讀者》讀後感15

不知不覺中,我已經在這一個學期裡讀了兩本必讀書目了。在第兩本書目中,雖然兩本都非常精彩,但相對來說我覺得第二本書目也就是《讀者文摘》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一本書分為五個大類分別是:誰是你的守護天使、我永遠都會在你的身邊、母愛是一條溫暖的河、愛心永遠不會老、美好的回憶。其中在第一大類的是誰給我的耳朵中,令我淚流滿面,每當想起這一篇文章,我都會情不自禁的流下眼淚。這時我才知道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純淨的泉水,不存一點雜質。母親為了兒子,不理自己的容貌,去捐耳朵給自己的耳朵給自己的兒子。這樣一個舉動世界上不是很多人會做到的。就是這一點令我很感動。

如果看了我這一篇讀後感後,對這本書有興趣的話,就可以買來看一看,它一定會令你流年忘返!!

一本好書能陪伴你的一生,我最近讀的這本《讀者文摘》讓我深深的感悟出了“情”、“愛”、“義”。

古人有云:“沒有泉水澆灌的土地,註定會寸草不生,沒有感動滋潤的人,心靈註定是會乾涸枯竭。”

也許,繁忙的生活節奏讓我們的感情愈來愈麻木,,愈來愈讓人感覺你鐵石心腸。當我們閉上眼睛可以看不見,我們堵上耳朵可以聽不見,閉上嘴巴可以不發聲,但我們的心靈總是有善良的'一面,正可謂“人之初,性本善”。在這本書裡,一個個震撼人心的真實故事的面前,我們能聽見心中的天使和惡魔的爭辯,因為總會有一份“情”、“愛”、“義”能感動你。

我認為,在人生中一個人最壞的處境,不是貧窮,不是厄運,而是當你的心不再受感動的時候。

朋友,如果你好久沒有被感動過了,那就請你翻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能讓你滿面流淚。

《讀者文摘》(Reader'sDigest),美國雜誌,在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發行。1922年創刊,現每月發行。這是一本能引起大眾廣泛興趣的內容豐富的家庭雜誌。它所涉及的故事文章涵蓋了健康、生態、政府、國際事務、體育、旅遊、科學、商業、教育以及幽默笑話等多個領域。

《讀者文摘》是當前世界上最暢銷的雜誌之一,它擁有48個版本,涉及19種語言,並暢銷於世界60多個國家。這份每月出刊的雜誌文章風格簡明易懂,內容豐富廣闊,且多富含恆久的價值和趣味;同時,它還致力於為各個年齡、各種文化背景的讀者提供資訊、開闊視野、陶冶身心、激勵精神。它所涉獵的主題有健康保健、大眾科學、體育運動、美食烹飪、旅遊休閒、金融與政治、家居與園藝、藝術與娛樂、商業與文化。其他固定的專欄還包括了笑話、謎語、測試、動畫及讀者來信。《讀者文摘》是以通過為各個領域的讀者提供他們所感興趣的東西來吸引儘可能廣大的讀者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