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愛的藝術讀後感(8篇)

讀後感1.49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愛的藝術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愛的藝術讀後感(8篇)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1

《愛的藝術》讀後感 關於愛是什麼,為何我們需要愛等問題,在《愛的藝術》這本書中,當代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有著不同於一般人對愛的詮釋。愛的藝術並非是一本教人學會如何愛的情愛聖典,而是關於指導人生意義的心靈哲學類書籍。 在《愛的藝術》開始處,弗洛姆就指出愛是一門藝術,而不只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要想學習如何愛,就像要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分成兩個部分,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 青春偶像劇和言情小說人們百看不厭,許許多多的少男少女都認為愛情就是一次美妙的邂逅,繼而演變出轟轟烈烈的愛情,在經過一番波折之後,最終兩人走在一起,修成正果。無論劇情多麼狗血,他們都認為這種瘋狂地愛戀是強烈愛情的表現。可是長久以來,為什麼多數人決不認為愛情是無關緊要的,卻沒有人認為愛是可以學會的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為愛不需要學習的前提主要為以下三點:第一,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眾的認可,使自己變的更有“魅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通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第二,人們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物件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的經歷與持久的愛之間的區別混淆了。

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說,現在的九零後大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我”,比起去愛別人,他們更渴望被關注被愛,在他們眼裡“給”就意味著放棄,被別人奪走東西或作出犧牲,熟不知,“握緊拳頭,裡面什麼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持有“我愛,因為我被人愛”這種言論的人,多數是不成熟的,而弗洛姆認為愛情首先不是“得”,而是“給”,一個人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給”是一個人力量的最高表現。而第二點,強調愛的物件就像在中國強調“緣分”。不少書中的“愛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著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第三點,人們總把最初墜入情網的如痴如醉的入迷,瘋狂地愛戀看作是強烈愛情的表現,而實際上這只是證明了這些男女過去是多麼的寂寞,但這種愛情就其本質而言不會持久,一旦敵意、失望和無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為止,愛情就會煙消雲散。而持久的愛需要給、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需要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持有這種態度的人就克服了他的依賴性、自戀性以及剝削別人的要求,並能找到對自己的人性力量的信賴以及達到目的的勇氣。

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為進行的探討。

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部分,主要強調了愛需要具備耐心、專心、勇氣、信仰,這些詞看似簡單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只有身體力行,付出行動,才能收穫愛。在實踐部分,弗洛姆特意寫到,在開始愛別人之前,個人應具備“獨立的能力”,學會與自己相處。這倒是跟我們當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學觀點相符,瞭解自己,認識自己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愛他人。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2

了懂得什麼叫愛情,愛情到底能帶來什麼樣的積極意義,同時也是為了改變之前認為“愛情是無聊的東西“的看法,我讀了這本《愛的藝術》當然這本書也談及到了親情和友情方面的知識,自己在這兩方面還是看的很重的!只是因為在之前不理解真正的愛情。

讀完這本書之後,自己也懂得了不少!那麼愛情到底是什麼呢?書中的幾個詞概括了其真正的含義。愛除了給予之外還有這些積極的要素瞭解,尊重,責任和關心。首先先談談了解和尊重吧,要想尊重一個人,首先要了解這個人。通過了解認識對方,認識對方才能尊重對方。為愛情所持的責任感和關心程度如果不以瞭解為基礎,那麼,一切都只會是盲目的。然後再談談關心和責任吧,愛情說到底就是對所愛物件的生命和成長的積極關心。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那麼這種愛就稱不上真正的愛。關心也自然會牽動愛情的另一個方面,即責任感。責任感完全是人的一種由心裡駕馭的自覺行為,是“我“對另一個具有生命意義的客體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願望和反應。

所謂愛人的責任感,就是建立再對他人的負責就像對自己負責一樣的基礎上的。同時呢,尊重也是愛情的第三個重要因素,如果愛情沒有尊重,那麼所謂的責任感就很容易蛻化成對對方的支配,佔有甚至是奴役。尊重這個詞的實際意義就是指客觀地正視對方的全部,並容納對方獨有個性的存在。讓一個被我愛的人能以她自己的方成長或發展,而不是要求對方服務於我,我同樣應該感到和她很一致,而且樂意接受他(她)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她)成為我預先設計好了的模型,更不是為了她當作我使用的工具。所以只有在自由和給予屬於她自己空間的基礎上才會有愛情。愛情是一種行為,是人的能量的實踐,這種能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發揮,而且永遠不會是被外力強迫所導致的結果。那麼如何才能獲得真正的積極愛情呢?需要兩點重要的要素,第一:自覺擺脫自戀,第二:客觀性著眼於現實,不斷的培養自己的謙恭和理智。

愛一個人就意味著要獻出自己,而不是有條件地期待得到對方的回報。愛情是信念的一種行為!如果“我“在愛,我便會處於對“我“所愛的人十分關心的狀態,而不僅僅要求每天都和對方溺在一起!如果你不認同完成一切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時間和過程,一開始就急於求成,你就毫無目的地給自己施加壓力,你就會因此一事無成,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積極的愛情!

當我讀完這本《愛的藝術》之後,它讓我真正懂得了什麼叫作愛情,愛情需要彼此的信任,彼此的尊重,彼此的關心,彼此的包容,並且給彼此自己的自由空間而並不是整天溺在一起,無所事事,整天喜怒無常,頹廢至極。而是彼此都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奮鬥目標,有為彼此未來的打算所以“我相信愛情並不是無聊的,愛情可以是積極向上的,可以是彼此間的精神支柱。“所以我祝福天下所有有情人終成眷屬,祝福你們永遠幸福,快樂每一天。至於我自己呢?一切的一切等我自己真正成熟了之後再說吧。那麼何謂思想成熟的人?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能力的人。思想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在理性推導下,他放棄了先前那種無所不能的目標幻想,並能以一種謙恭的態度面對現實。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3

關於愛是什麼,為何我們需要愛等問題,在《愛的藝術》這本書中,當代心理分析學家弗洛姆有著不同於一般人對愛的詮釋。愛的藝術並非是一本教人學會如何愛的情愛聖典,而是關於指導人生意義的心靈哲學類書籍。千萬不要誤以為看了這本書,就學會了愛,愛不是公式,不是操作手冊——很多人因為報有這樣的誤解翻閱這本書後感到很失望,另外一些人則因為同樣的誤解而錯過了這本書。

在《愛的藝術》開始處,弗洛姆就指出愛是一門藝術,而不只是一種偶然產生的令人心蕩神怡的感受。墮入愛的情網,falling inlove,並不能稱為真正的愛情。真正持久的愛情(being inlove)具有幾個必備的要素(給予、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首先,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陷入愛情時那種失去自我的狂熱的愛戀在弗洛姆看來實際上是一種熱情的奴隸,他的積極性實際上是一種消極性. 愛是一種類似藝術的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後天的學習與修煉,與人的精神修煉的成熟度有關。這種學習不是象掌握一門工具、或瞭解一門知識那樣學習,而是象禪宗的藝術一樣,弗洛姆從“激進的、人道主義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場出發,把“愛”看作是人類對自己生存問題的一種回答,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統一的.巨大力量。愛並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可以通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的一門藝術。

弗洛姆認為,成熟的愛情,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獨立性的條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個性的條件下與他人合二為一。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並使人與人結合。愛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同時又使人保持對自己的忠誠,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來的面貌。在愛情中出現了兩個生命合為一體,卻依然保持兩體的怪現象。“荒謬的是,保持孤獨的能力是具有愛的能力的條件。”

弗洛姆認為愛情的第一要素是“給”,而不是得。一個人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他給並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因此他的給同時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為一個給的人,而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在給的行為中誕生了新的東西,給和得的人都會感謝這新的力量。這一點表現在愛情上就是:沒有生命力就是沒有創造愛情的能力。

下面我說一下我對愛的理解,隨著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加快,人們的生活也像上了發條的時鐘一刻都不敢怠慢。這就使得人們的生活充滿了無形的壓力,愛可能是緩解這種壓力最好的祕方,當然我說的愛不僅僅是愛情也包括友愛和親情。暫且不說這愛到底用不用理論性的學習,先感覺一下自己有沒有感覺到孤獨,如果有的話不妨找自己的朋友、家人好好聊聊,雖然不會有很明顯的改觀,但至少會感覺身邊還有人關心、關懷著自己。

至於愛情我認為可遇而不可求,沒有愛情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沒有愛而去愛,與其有三兩次的beingin love 不如有一次的falling in love 。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4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本質上來看是互為陌生的,是自動機器之間的關係,其安全感的基礎就是要想方設法靠攏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動中同這一群人保持一致。雖然每個人都努力同別人接近,但實際上都是孤獨的,充滿了不安全感、恐懼感和負罪感。只要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得不到克服,這種感覺就會不斷出現。但我們的文明提供了各種可能性,使人們感覺不到這種孤獨。這首先就是人們每天都重複著千篇一律僵化的機械性工作,這種工作秩序使他們不再自覺地感到人追求超越和統一的基本要求。但是光靠這個還不行,因此人就通過享受,通過娛樂工業提供的音樂、畫片,以及通過不斷地購買新的物品去減少這種尚未意識到的絕望”——弗洛姆《愛的藝術》。

當個性泯滅、社會趨同化已成為我們這個時代不可逆轉的潮流時;當色厲內荏、空虛與寂寥的陣陣寒流經常侵襲我們心靈已成為不真的事實時;我們再來品讀這些恰如其分、發人深省的經典論述,或許我們每個現代人都會有深厚的'感慨與唏噓。因為我們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雙眼,在經濟理性原則的唆使下,我們彷彿變地越發的冷漠。漸漸地,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的財富和權勢雖然達到了及至,但我們的內心卻變地荒蕪。慢慢地,我們發現我們自己遊走於心靈的沙漠,在承受一陣陣的痛苦之後最終走向頹廢。於是,我們試圖用慾望上的滿足去驅散心靈的孤寂,但就當自己沉溺於物慾橫流、性慾橫流的享受之時,我們內心的孤獨和寂寞卻依然如故。

現代人是痛苦的,在華麗的裝飾下遮掩的卻是心靈的空白。所以作為現代人的我們,是應該奮起、是應該清醒了。如果我們還依舊放縱自我、作踐自我,那生命的樂趣也就淡然無存。如果活著成為了一種負擔、一種受罪,那我們糟蹋的不但是我們自身,而且是賦予我們生命的神明。

但要在一個荒蠻的世界尋找一方心靈的沃土,何其難也!幸好,在《愛的藝術》中,弗洛姆這位天才的思想家以他那深邃而又遼闊的智慧之眼為我們指引了若干方向,不至於使我們在面對偌大的心靈沙漠之時手足無措。

“博愛——一切愛的形式都以博愛為基矗我指的博愛就是對所有的人都有一種責任感,關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願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博愛的基礎是認識到我們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與人之間在才能、智力和知識上的差別微不足道。要了解這種人共有的核心,必須要深入瞭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在對那些需要幫助的人產生同情的過程中,人開始發展他的博愛。在愛自己的同時,他也愛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愛那些虛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同情包含著瞭解和認識的因素”。

讓我們牢記這份勸世囑託、記牢這份醒世宣言吧,從今天開始,愛你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物。當你真正學會了愛的藝術之後,你會發現你不再孤獨、不再寂寞!當你真正品嚐到了生活的樂趣之後,你會發現生活是何等之幸福、生命是何等之偉大!就讓我們共同行動起來吧,用真心去交換一片真情,用愛把這個世界照亮吧!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5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6

應許之地被描述為“流奶與蜜之地”,乳汁象徵關心和肯定,蜜象徵著生活的甜美、愛和生存的幸福。母愛真正偉大之處並不在於母親對嬰兒的愛,而在於對成長的孩子的愛。

第一階段的母愛,是關心和責任。小小的嬰兒離不開母親的餵養、撫摸、擁抱。母親全身心地愛著一切依靠著她的孩子,小手小腳小臉蛋怎麼看怎麼親也不夠。孩子的第一次微笑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咿呀咿呀,都叫母親樂開了花;孩子要是感冒了發燒了,母親的心懸在半空中,生怕TA病情加重。當孩子第一次喊出“媽媽”時,覺得再多的勞累也值了。

第二階段的母愛,要灌輸給孩子愛生命的態度,她對生活的愛會感染孩子。孩子的腦袋裡裝著十萬個為什麼,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天為什麼是藍的?鳥為什麼會飛?魚為什麼游泳?層出不窮的問題問得你焦頭爛額,你要上班,要做家務,要撫育孩子,帶TA去看花草樹木、小貓小狗、河流山川,要絞盡腦汁回答TA的問題。在互動中,孩子感受到媽媽的愛,體會世界和生命的美。

第三階段,孩子長大了,TA要離開家,自己去闖蕩世界,過自己的生活。母愛指向分離,原來融為一體的兩個人分離了,母親要學會放手,希望並支援孩子離開她。

要盡力做到以上,才是一位慈愛的母親。而造成很多親子關係緊張的原因,我認為有幾點:母親以自己的好惡來評判孩子、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母親想控制孩子。

我小時候,媽媽生產勞動忙,沒時間給我扎小辮,就給我剪超短的男生頭,審美又奇怪,買一套墨藍色的運動服讓我穿,走在路上我都要哭了。迎面來了一對情侶,大聲爭辯著我到底是男是女,結果誰也說服不了誰,跑上前讓我給他們判輸贏。在穿衣服剪頭髮這些事情上,從不在乎我的意見。

父母也沒想我讀太多書,留在他們身邊很好。男朋友第一次進門就宣告孩子以後必須跟我姓。去男朋友家過年讓媽媽大發雷霆,說養我這麼大,說跑就跑了,也不管他們兩老口在家多冷清。她很傷心,感覺白養了我。

樁樁件件回憶起來,她也不是不愛我,就是希望我什麼都聽她的,她很怕我會離開她。

這也使我一直反思和警醒,讓我下決心好好對待自己的孩子,不犯上面的錯誤。但也有犯錯的時候,記得最清楚的有兩件事。一次是國小二年級時,我跟女兒說,期末要是考得好(按她的'成績是可以的),就帶她去香港迪士尼樂園玩。我原以為她會很開心,結果她非常不開心——要是考不好,豈不是去不成了?從那以後,我不再獎賞她的成績,頂多誇誇她。每年該去哪兒玩就去哪兒玩。第二件發生在七年級下學期,女兒數學成績下降很多,補課也不見起色,我跟著輔導越看越急。

有一次x+0.34x她都不知道等於多少,我怒火攻心劈頭一頓吵,女兒哭了:“我也想學好啊,我也不知道我怎麼就是不會做啊。”超級無助,我的怒火霎時熄滅了。我的焦慮她感受到了,導致她的心情也很焦慮很緊張,越想做到就越做不到。等我放鬆了自己的心情,女兒的成績也漸漸上升。

現在,女兒已經快要離開家上大學,雖然學習很緊張,她每天依舊開開心心的。她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已做好分離的準備。不管她以後考到哪裡,上什麼學校,我都會在她身後,祝福她踏上新的旅程。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7

張愛玲說過,人到中年,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負重前行,冷暖自知。在這個年齡再談愛的藝術,是不是矯情?弗洛姆《愛的藝術》這本書塵封書櫥已久,在一地雞毛的生活中,偷得一點空隙,書讀了一半,月底了掌門收賬,寫幾點感悟,不吐不快。如果說領軍生活是生命裡的甘蔗,苦了嚼一嚼,能抵消內心酸澀,那麼讀書寫感悟,也算是夏日裡的一劑清涼散,於昏昏中解醒。

沒有愛的生活就是一潭死水,但是愛的不成熟、不認真、不健康,便處處皆是傷痕。當愛情在婚姻裡變成了親情,當我們需要給予愛的時候,回過頭來看,我們更應該懂得如何愛。當年不懂愛,只因是少年。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為人夫為人婦,我們該如何拿捏這份沉甸甸的愛,才能形成良性互動,才能創造美好?

君不見,父母之愛子,變成了雞飛狗跳的爭吵?而在我們身上來自原生家庭的愛又有多少恰如其分地表達?又有多少以愛為名的傷害在頻頻發生?

所以,愛的藝術,仍然需要我們孜孜以求。弗洛姆認為,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回答,愛的本質是給予,愛包括博愛、母愛、性愛、自愛、神愛等形式,但所有愛的形式都包含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下面的話是弗洛姆的書中原話,頗有同感。摘錄給諸君共勉。

●愛不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一種本領,而是需要通過後天習得的能力。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生活中永遠也得不到滿足。

●愛首先不是同一個特定的人的關係;它是一種態度,一種性格傾向。這種態度、性格傾向決定了一個人同整個世界的關係,而不是同一個“愛的物件”的關係。如果一個人只愛一個人,而對其他人漠不關心,他的愛就不是愛,而是一種共生性依戀或者是一種放大的自我主義。

●最重要的是學會一個人單獨地待著,而且不看書、不聽廣播、不抽菸、不喝酒。有沒有集中的能力表現在能不能單獨地待著,而這種能力又是學會愛的一個條件。正因為我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只能把自己同另一個人連在一起,這個人也許就是我生命的拯救者,但是這種關係同愛無關。

●尊重意味著關注對方應該按照自身的本性成長和表現。因而,尊重也包含著不能利用對方的意思。我希望被愛的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為了自己去成長,去表現,而不是服務於我的目的。如果我愛他人,我感到和他是一體,但他仍然是他自己,而不是要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於我的利用。只有當我自己取得獨立的地位,在沒有柺杖的情況下獨立站起來,能自己走路,不想去支配和利用別人時,尊重對方才是可能的。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才會有愛。

●愛主要是給予而不是接受。給予比接受更快樂,並不是因為它是一種被剝奪,而是因為在給予的行為中表示了我生命的存在。正是在給予的行為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我的能力。

●在物質世界範疇裡,給是財富,害怕受到損失的吝嗇鬼,不管他擁有多少財產,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他都是一個貧窮和可憐的人。但給的最重要範疇還不是物質範疇,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範疇,他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與悲傷。通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

愛的藝術讀後感 篇8

“熱愛學生,誨人不倦”是亙古不變的師德規範要求中,道理很簡單,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什麼是師愛,師愛究竟如何構建,是我們平時很少深入思考的問題。關於師愛,學者們有許多論述。

最近我讀了弗洛姆《愛的藝術》一書,得到不少新的啟示。他是這樣將不同的愛加以區別並分析愛的歷程的:首先,他談到母愛,認為母愛是一種無條件的、對無依無靠者的愛。孩子獲得母愛不需要其他條件,只要是她的孩子。母愛無私而偉大,人們稱母愛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是安寧、是無憂無慮。但母愛的無條件也有消極意義,孩子可能因此無所作為,從而推動自己的主體性。其次,他分析了父愛,認為這是一種有條件的愛。父親講,我愛你是因為你盡了義務。

父愛與母愛不同,母愛是存在的愛,父愛是應得的愛,代表理性的愛。這就迫使孩子為了獲得它而更加努力,這就有利於主體的發展。再次,他分析了愛的第三發展階段——自愛。經過母愛、父愛之後,人成熟起來,使自己既成為自己的母親又成為自己的父親,揚棄了父愛和母愛,把二者辯證地統一起來,既具母愛施愛的本性,又具父愛獲愛的能力,有了自我尊重、熱愛和對人尊重和理解,形成自己的良心。

弗洛姆把愛的發展歷程表述為:接受母愛——尋找父愛——表現自愛的過程。他認為,作為教師,這三種愛是凝聚在自己整體人格中的,並指出:會愛孩子的老師要根據不同情況把它零售給孩子,在零售中體現出教育目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藝術。那麼,教師的愛是一種怎樣的`愛呢?首先,教師要像母愛那樣無條件,對任何一個學生,不管其長相、個性、家庭背景、學習成績、行為表現如何,都給予愛護。教師愛學生應是無條件的給予,認識到“我愛學生無條件,只因為他是我的學生”。

這種師愛會使學生感到母性的溫暖,他失敗時可從母親懷抱中得到支撐,焦慮時可得到勇氣,成功時可獲得鼓勵。學生在“母愛”中不必膽戰心驚,而可以毫無顧忌地表現自我,從而為班級創設家園的氣氛。其次,教師在廣博母愛的基礎上又扮演著父愛的角色。

它與母愛互補互存,對學生有嚴格的規範要求,為學生履行規範創造條件,使其在“討好”中形成尋求愛的能力,在一種積極的心態中發展主體性。在學生形成自愛的階段中,外在規範內化為他的道德良心,自愛的學生從教師那裡繼承師愛的兩種牲:學會愛人和贏得別人的愛。高明的教師既能無微不至地關愛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又能讓愛的種子在他的心中發芽生長。這就是成功的教育,這說明教師已具備了成熟地師愛。

這種成熟的愛最核心的部分是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尊重的內涵十分豐富,它不僅指不體罰、不訓斥學生,更意味著尊重每個學生的發展權利、發展潛能、發展機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尊重是現代師愛的靈魂,是學校德育的核心,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智慧。尊重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在師生交流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的最自然、最直接的人格精神的培育,就是讓學生在受人的尊重中學習尊重,在被人愛中學會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