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熱】三國演義讀後感15篇

讀後感2.52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三國演義讀後感15篇

三國演義讀後感1

傳統文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如果我們缺少傳統經典,就等於削弱了民族之魂。而傳統文化不僅僅是教育的一部分,還能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和道德感。名著《三國演義》中“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灑脫盡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個性。足夠能引起讀者的仰慕和嚮往。《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蜀、魏、吳三個政治集團的政治軍事鬥爭,大概分為黃忠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上演了一幕幕波瀾壯闊、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

《三國演義》成功地刻畫了“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瑜,“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以及桃園結義的劉、關、張等典型人物形象,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中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他的一句名言“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令人毛骨悚然,如此引來千古罵名。事實上卻有些人也喜歡曹操,這歸功於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正是這種心懷大志,積極進取的精神使得曹操能從亂世之中脫穎而出,建立統一北方的豐功偉績,才有了世人對他的欽慕,和對待生活的態度。然而他不僅雄才大略,而且愛惜人才,能打破世俗觀念,不計較個人得失。“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是長歌行中曹操求賢若渴,尊重賢士的肺腑之言。如此尊重賢士的首領,總是讓人心頭一暖,歸屬於他的帳下。他的志氣,開拓進取,積極向上,愛才給曹操贏得了極大的關注度。

諸葛亮人稱“臥龍”,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精通兵法戰術,志向遠大,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崇高品德為人們所敬仰,被譽為“千里良相”,劉備愛才心切,懇求諸葛亮幫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聯孫抗曹,大敗曹軍於赤壁,奪佔荊、益二州,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就在劉備攻打吳國時,損兵折將,退守白帝城,在臨死前囑咐諸葛亮,如劉禪成器就輔佐他;如他爛泥扶不上牆就取而代之,幫他攻下這天下。“受任於敗兵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盡全力輔佐劉禪。一篇《出師表》誠摯動人,感人至深。深刻表達了對君主的忠誠,在百軍之際他沒有放棄劉備給他留下大業,毅然接過了重擔而毫無怨言。

《三國演義》中的傳統文化是民族的血液,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存在於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意識當中,我們每一天所經歷的的事物中,往往都具有或深或淺的文化意蘊,佈滿點點滴滴的文化痕跡。而《三國演義》的文化在於精神的傳承。曹操的心懷大志,積極進取,不計較個人恩怨,尊重賢才人士;諸葛亮對君主的'忠誠,責任感和對漢室的熱愛;性格清高,但卻淡泊名利的情懷,讓我們瞭解到民族的經典,不僅提高了個人的生活品味和審美情趣,提高了個人的素養和鑑賞能力,而且讓人的品格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得到完善

梁啟超先生說“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之進步”。少年是國家的未來是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主力軍,我們要嚴格要求自己,把傳承民族文化傳統作為己任,挑起重擔,為國家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三國演義讀後感2

事隔多年,再度捧起《三國演義》這本書,我依然被書中的情節及人物所深深吸引。

這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烽火連天的世界裡,卻引發一個又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三國演義裡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而且這種鬥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等,都毫無例外地被捲入了鬥爭的漩渦,甚至成為鬥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慾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鬥角。

在這本書中,有描寫玩陰謀陽謀的奸雄曹孟德,有假仁假義的皇叔劉玄德,有武功蓋世人品低劣的呂奉先等然而,給我留下更多思考的是美髯公關雲長。

這部小說中有兩個被神化了的人物:諸葛孔明和關雲長。在我看來,悠久的'中華歷史上習慣將其神化的人物是老子、孔子這類文人,故我不奇怪諸葛亮被神化。但是中國人卻將作為武將的關羽推上了道德的制高點加以神化就少見了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後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於故主,因戰敗降敵而約好一知故主訊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後來加上“赤兔馬”,又讀過《春秋》,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羅先生對關羽的描寫,至少在道德上是一個完人。但是就算是這種加以美化的描寫中,我也看出了關羽作為一個“人”的真實。

關羽奉命駐守荊州時,得知劉備封“五虎上將”的訊息,自己名列五虎上將之首,得意一笑,但是同時聽到降將馬超也名列之一時,很是不快。當即寄信給劉備說什麼要入川和馬超比試,全然不顧自己守城大任。諸葛亮見信後只能像哄孩子一樣哄著他,說他好話誇獎他,說他是“美髯公”,以圖讓他打消棄城回川的念頭。關羽接信後樂呵呵的讓手下將軍師的“美言”貼遍全城,說要讓滿城文武都看看,自己天下第一。

自從“溫酒斬華雄”一戰成名後,關羽的自信開始膨脹,驕傲自負、追求虛名,看不起除自家兄弟外的任何人,並且這種態度對別人表現得很明顯。仔細一看,這完全可以說是一個兒童表現出來的幼稚,沒有誰比自己強,動不動就要動刀動槍一較高下。同時關羽又是一個極重情義的人,而後人的神化也是將他作為情義的偶像。因與劉備結拜在先,故死不為曹操所用,完成了“忠臣不事二主”的榜樣。而後卻因曹操有恩於己而在華容道義釋曹操,成了“有恩必報”的君子形象。這在唯問勝敗的亂世中有此道德表現,足以贏得人們的尊崇。關羽是是個“兒童式”的偶像,他表現出來的“情”“義”是出於自己性格中那份“兒童式”的“單純”,故不問利益、生死,唯義是圖。

中國歷史上要神化某人,是統治者出於自己需要某人所表現出來的形象而允許的,統治者們需要關羽式的臣下為自己賣命,忠心不二。民間需要一個關羽式的偶像來教化“情義”的風氣。兩者合拍,將關雲長推上神壇。

這些是我對《三國演義》中的一個人物的些許思考,名著耐久讀,久讀出經典,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覆閱讀,反覆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三國演義讀後感3

說起《三國演義》,這可是一部頗具歷史色彩的經典鉅著,在這字裡行間中,也必定是有著勇力過人的張飛,義薄雲天的關羽和嫉惡如仇的劉備這樣栩栩如生的人物。相比之下,呂布自然會被讀者埋沒,但就是這麼一個瑕瑜互見的人物的背後,卻隱藏著我們現代多少人的影子。

話說呂布出場之際,一身戰甲威風凜凜,霸氣十足,三兩下便打得敵軍潰散而逃,他的那股猛力與勇氣,瞬間在董卓等人眼前一亮,呂布終究是瑕不掩瑜,被人人稱讚。但就是這麼一個可抵千軍萬馬,獨自一人大戰劉關張三大豪傑的強勁干將,最後卻落得個無人願收,屈辱而死的結局。談其原因,也只能是呂布自己的一意孤行,以至於曹操對有勇無謀的他不屑一顧,又是呂布自己的性情多變,投奔時聽命於主公,一得官職後便是放縱不羈,就這樣最後無人願意甚至是無人敢接受他,到最後也是他的性格讓他在戰爭中葬送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在他死的前幾秒鐘,你覺得他想的是什麼?所謂將死之人,其言也善,也許他害怕死亡,但他作為這麼一個驕傲狂妄之人,本性難移,終究還是會想著來世殺盡眼前這些讓自己蒙羞的人。

逝者如斯乎,時間,歷史都不容我們改變,但若上帝賜給呂布一粒後悔藥,讓一切回到開始,難道歷史會就此全面改變嗎?難道呂布會不再一意孤行?難道呂布會虛心聽取意見?難道呂布會放下驕心,開始思考?答案當然是不會,究其原因,也還是他自己,他的改變,也許只是會對敵人多恨一點,殺得更猛一點,最後頭腦更加不清醒一點,他驕傲放縱的性格自始至終束縛著他,以至於他從未察覺。雖然擁有強大的力量,但卻不懂得向他人學習,定自己為一方霸主,鶴立雞群。於是,後悔藥只是延緩了他的死期,留下的只是呂布繼續放棄思考的那絲絲可悲,只是曹操對其有勇無謀的進一步的嘲笑,唾棄。那麼,就算上帝無數次向呂布伸出援助之手,就算呂布有著無數粒的後悔藥,又有何用,這終究只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呂布無法放下驕心,無法拋棄之前的態度,那你呢?

在呂布背後,不是別人,而是我們現代的高智商人群,雖說是高智商,但在這變幻莫測,飛速發展的社會的壓力之下,不免有著各種各樣的人,他們有的因驕傲而失敗,有的因懶惰而失敗,有的因墨守成規,不懂創新而失敗。在他們失敗之後,那一刻,他們並沒有多想,只是異想天開的乞求一粒後悔藥,後果可想而知是無用功。到最後,他們只會如同狼群驚散的羊群,迷失未來的方向,活著的他們也許從此就像死了的`行屍走肉。

然而,也許這部分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敗在哪裡,因為在失敗與困難的重重壓力之下,他們妥協,甚至是害怕了,最後他們連人最寶貴的思考的力量都拋棄了,最終他們只能淪為社會的敗類,就算上帝施捨給他們幾粒後悔藥,又有何用,他們的心,早就因為他們自己而死。

驕心也好,懶散也罷,對於失敗與困難的重重打擊之下,若不拋棄這些你未曾放下的甚至不願放下的,就難以改變現狀,魚和熊掌不能兼得,你若不拋棄自己的不良心理,也許相應的,成功會無情地拋棄你。

給呂布一粒後悔藥,也許不如給他當頭一棒,如果給你一粒後悔藥,你能冷靜思考,拋下之前你放不下的嗎?

三國演義讀後感4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書中深入淺出地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形象,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其中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奸險狡詐的曹操;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老實的魯肅;義甘雲丹的關羽;審時度勢的司馬懿……無一不極盡其態、膾炙人口,對於這些,每位讀者深有所悟,各有所感,但我最讚賞本書所傳承的道德情操,其中“孝道”是我此次讀後的最大收穫。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子在上,兒女為下”是上一代與下一代融為一體的.生命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線。“懷橘遺親”中陸績是諸葛亮“舌戰群儒”中人物。雖諸葛亮對陸績的孝道以輕蔑的口吻說出:“公非袁術座間懷橘之陸郞乎?”但仍不影響它成為古代二十四孝之典故,陸績六歲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三枚,臨行拜謝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郞來我家做客,走時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給母親嚐嚐。”袁術見他小小年經就懂得孝敬母親,十分驚奇,後來陸績之所以投奔孫策,為孫策、孫權所用,看中他才氣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孫權也是孝敬父母的大孝子,與陸績有共同道德操守,陸績小小年經,心裡時刻想著孝敬母親,孝的可愛,孝的可敬,可謂孝的第一境界——敬。

《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守衛天水郡的魏國大將姜維,文武雙全,有勇有謀,當時天水兵少將寡,不是靠姜維智謀,天水已不屬曹。但當聞諸葛亮圍攻其母居住之冀城,姜維義無反顧,姜維只領三千兵去救其母。當時,諸葛亮北伐數十萬大軍,姜維為其母敢以三千之兵敵數十萬軍隊,豈不是以卵擊石?但他做了,可見其母性命在他心裡比自己生命還重要。諸葛亮破城後善待其母,在竹林圍住姜維後,他當時為求其母生命好安全,而降了蜀漢,遭魏人數世唾罵。一個有才幹的人為了母親,聽從母言,失去名譽,其毫無後悔之意,不違背母親的孝心在此可見一斑,此可謂孝的又一境界——無違。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親率大軍南征荊州。這時,劉表已亡,他的兒子劉琮不戰而降,劉備率軍民二十多萬南撤,在曹軍追到當陽長阪坡時,劉備寡不敵眾,大敗而逃,輜重全失,徐庶的母親也不幸被擄,並被曹操派人偽造其母書信,召其去許都,徐得知此訊,痛不欲生,含淚向劉備辭行,他用手指著自己胸口說:“本打算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恃此方寸耳;今以老母之故,方寸亂矣。”劉備辭行,劉備雖不捨得徐庶離開,但知其是出名孝子,不忍母子分離,更怕徐母被害,落下離人骨肉罪名,只好揮淚送別。徐庶北上歸曹後,心中十分依戀故主及好友,儘管他有出眾謀略和才華,但也不願為曹操出謀劃策,才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歇後語。徐庶的一生,雖命運多舛。人生道路也坎坷不平,雖智謀出眾,才華橫溢,最終卻沒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業。“聽到母在曹營,面色大變。”、“徐見老母,母罵其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徐庶拜伏於地,聽母教誨,不敢言。”第六十一回,孫夫人聽聞母病危,不惜拋夫棄子,回江東看母“。這些以事業、愛情換禮儀孝道,在父母身前和顏悅色,內心真誠的品格是孝的最高境界——色難。

三國演義讀後感5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因此,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裡,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訊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裡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盧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裡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雲,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裡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

(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訊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6

從六年級開學初到放“十一”長假,歷時一個月,我讀完了《三國演義》。回味著那蕩氣迴腸的文字,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那波瀾壯闊的場景,深深感嘆之餘,我不由得深思:羅貫中是怎樣寫出這麼一本令人心馳神往的不朽鉅著呢?

眾皆所知,《三國演義》主要敘述了東漢末年,宦官當權,民不聊生,黃巾起義爆發,各路英雄趁勢發展自己的勢力。官渡之戰,曹操滅袁紹,獨領中原;赤壁之戰,劉備、孫權聯軍大敗曹操,至此,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勢基本形成。後來,強大的魏國日漸衰落,大將司馬懿之孫司馬炎篡位稱帝,統一天下,建立晉朝。這一歷史事件,在羅貫中的加工、改編下,鑄成《三國演義》這一鉅著。那麼,這本書的成就在那裡呢?以下是我的見解。

一、戰爭描寫出特色。我們知道,三國演義的故事,就是用戰爭串起來的。如果這成千上萬次戰爭寫得千篇一律,自然不會寫出彩,更不會被後人永久傳誦了。作者寫戰爭,沒僅寫武力的拼殺,而把戰爭的策略、計謀及戰爭前的波動、戰爭後的影響都作了介紹。這樣一來,讀者每讀一回戰爭場面,都不由自主地被戰鬥所用的計謀、場面的壯闊所感染,自然會傳誦千古。大家請看下面一段話:

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起,一派通紅,漫天徹地。曹操回觀岸上營寨,幾處煙火。黃蓋跳在小船上,背後數人駕舟,突煙冒火,來尋曹操。操見勢急,方欲跳上岸,忽張遼駕一小腳船,扶操下得船時,那隻大船,已自著了。

想必大家一定知道,這就是火燒赤壁的描寫。作者沒有著重寫蜀、吳聯軍如何與魏軍拼殺的.,而是寫當時的場面。透過場面我們就能猜到戰爭的謀略:火攻。看,短短几十字,赤壁大戰的場面、計謀、結果,就生動且不囉嗦地躍然紙上。可見,作者羅貫中的寫作功底多麼令人叫絕!

二、人物刻畫顯細膩。三個國家之間的故事,所出場人物全刻畫得惟妙惟肖,是不可能的。所以,作者選取幾個主要人物進行著重刻畫,描寫可謂之絕。例如“義絕”關羽,一生最講義氣;“智絕”諸葛亮,神機妙算;“奸絕”曹操,狡猾奸詐……一個個“絕人”聯起來,就構成了一本“絕書”。請看下面這段話:

卻說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然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寶劍;右有一童子,手執麈尾。城門內外,有二十餘百姓,低頭灑掃,旁若無人。

這是小說第九十五回諸葛亮巧布“空城計”的片斷。算下斷描寫了諸葛亮的動作、神態來表現他的機智,可第一、二、四句話卻描寫了軍隊、百姓的表現。這是什麼原因?從側面襯托哇!作者從正面與側面兩面同時入手,把諸葛亮寫得栩栩如生。此外,小說中出現的一些詩詞,也對人物描寫起到了畫龍點睛之用。

做到這兩點,不就構成一本完美的小說了嗎?我認為是的。羅貫中憑藉自己豐實的寫作功底,為後人奉獻了這麼一本鉅著,我覺得,不讀真是太可惜了!我呼籲:讀讀《三國演義》吧!那震撼人心的文字,一定會像磁鐵般吸引你,陶冶你!

《三國演義》與我同行,我愛讀《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讀後感7

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擴充套件學生的閱讀面,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為此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的閱讀,不僅指導學生進行課內閱讀,還指導他們進行課外閱讀。課外閱讀是課內閱讀教學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補充,它使課內知識得以遷移到課外去。開展課外閱讀,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求知道的慾望,豐富知識,開闊視野,從小在他們心靈上播下決心攀登科學高峰的種子。

每學期初我都結合閱讀教材,把一學期要向學生推薦的閱讀書目確定下來,包括讀多少課外書,讀哪些書,如何安排時間等列入到教學計劃中,有計劃地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閱讀水平,對於他們身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的課外讀物,引領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無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我們的最終目的都是為寫作所服務,葉聖陶老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

這就告訴我們作文教學無法孤立而行,它必須根植於閱讀這一土壤。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訓練,兩者相輔相成,才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寫作能力,所以課外閱讀中也要做到讀寫結合。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時主要分為三步,第一步是上好書推薦課,課上或是由老師向學生推薦書目,或是由學生之間彼此推薦自己喜歡的書籍。第二步是好書共讀階段,在閱讀時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根據自己閱讀的內容選擇相應的讀書方法。同時指導學生記採蜜本和讀書筆記,對於書中優美的詞句,精彩的描寫,生動的對話,好的開頭和結尾,精闢的`議論,寫作常識,以及文章的結構提綱還有名言精句等都記錄到採蜜本上,以備寫作是運用。學生讀完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指導學生把自己讀後的感想也就是讀後感寫在讀書筆記上。這樣大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第三步是召開讀書彙報交流會。讀書交流會是學生讀書成果的一個展示階段。交流會上同學們交流自己的讀書收穫,以及讀書經驗,交流會的召開更加激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根據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本學期我向學生推薦了《三國演義》這部名著進行閱讀,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是《三國演義》讀書彙報交流會中的第一節彙報課。

《三國演義》讀後感400字四

你聽說過“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個歇後語嗎?這個歇後語還有一個故事,就是《三十六計之苦肉計》——《周瑜打黃蓋》裡面講:三國時期,曹操企圖統一中原。公元208年,曹操率領二十萬大軍去攻打荊州。諸葛亮向孫權提出聯合起來抗曹軍,孫權答應了,他讓周瑜和諸葛亮配合。經過商量後,決定用火攻,正在此時,已經投降的蔡和、蔡中來了,周瑜很歡迎,而私下卻命令部下小心提防他們倆人的行動。

突然,周瑜想到了一個絕妙的方法,夜裡周瑜叫人把老將黃蓋叫去見他,問大都督為何不用火攻。周瑜說:“我正有此意,但還需要人配合我演一齣戲。”黃蓋要幫他,周瑜同意了。

第二天,周瑜命令眾將領領取三個月糧草。黃蓋挺身而出,說:“三個月,就是三十個月也不行,就打一個月,要不行,還不如投降算了。”周瑜大怒,命令重打黃蓋一百大棍,才打到第五十棍,眾人為他求情,周瑜才命令停下。黃蓋被人抬出去後,就給曹操寫降書,蔡中也密報了黃蓋捱打的事,曹操便相信了黃蓋的投降。到黃蓋投降那天,黃蓋點燃了曹操的船,曹軍大敗。

讀完以後我想周瑜真聰明能用苦肉計讓曹操的兵馬戰敗。黃蓋的獻身的精神用自己痛苦,換來了國家的勝利。

三國演義讀後感8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裡,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訊息傳到洛陽,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裡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才渡過黃河,關羽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關羽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裡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雲,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裡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

(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訊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9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裡,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訊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裡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裡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雲,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裡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

(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訊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讀後感10

在今年的暑假中,我閱讀了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真是大有收穫,學到了許多知識和做人的道理。

《三國演義》從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講述了魏國、蜀國、吳國在亂世中創立了國家,又相互混戰的一些精彩的故事。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助自己強兵立國,建立了蜀國。孫權獨霸江東,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每一個故事都令人產生不同的思想。

《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中寫了許多有個性的人物。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英勇無畏的關羽,見利忘義的呂布,奸詐狡猾的董卓。各種各樣的人物,豐富多彩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讀完了這本書,我完全被它給迷住了。十分佩服作者對這些人物的描寫。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合上《三國演義》,那首詩任然在我腦中迴響,久久不能散去。

《三國演義》,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作者羅貫中用一支筆,將人物寫得栩栩如生,讓人感到有血有肉;《三國演義》,一個人盡皆知的名字,作者羅貫中用一支筆,將故事寫得活靈活現,讓人感到身臨其境。

老奸巨猾,奸詐多疑的曹操。求賢若渴,知人善任的劉備。雄才大略,雄心勃勃的孫權。有勇無謀,性格如火的張飛。忠勇雙全,有勇有謀的關羽。足智多謀,未卜先知的諸葛亮。詭計多端,野心勃勃的司馬懿。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周瑜。忠厚老實,寬厚待人的魯肅。寶刀未老,報國心切的黃忠

儘管事情已經過去幾百年了,但是當年那《桃園三結義》的三人的誓言依然迴盪在我的耳中。當年那《虎牢三英戰呂布》的刀槍棍棒的交織任歷歷在目。當年那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將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請出山。

讀了《三國演義》,讓我受益匪淺。

魯莽的張飛讓我懂得了一個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後行。

忠勇雙全的關於讓我明白了對待朋友都要講義氣。

合上厚厚的書,那首《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人在我的腦中迴響。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現在是現代化時代,文明和諧的社會,我們同志之間,朋友之間,就是要像關羽那樣重情重義,絕不能象呂布那樣背信棄義。同樣,我們在建設祖國,保衛祖國中,要象諸葛亮那樣足智多謀,團結合作,為我們國家的繁榮富強奉獻一生。

《三國演義》這本書包含著很深的文化底蘊,告訴我們許多道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團結一致,只有這樣才能戰勝一切。一個人不能做見利忘義、奸詐狡猾的人,不能做貪財迷色、背信棄義、坐享其成的人,這樣絕沒有好的結果。

《三國演義》主要記敘了三國時代的群雄爭霸的`故事。在這個群雄爭霸的時代有許多英雄豪傑。例如:德才兼備的劉備,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勇有謀的關羽,直爽豪邁的張飛,老當益壯的黃忠,老奸巨猾的曹操等。

對於《三國演義》我還有別的看法。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劉備寫得十分仁義,還攜民渡江,依我看,就是他攜民渡江是真的,他也不一定是仁義君子,只是為了取得民心,這樣他就好不到哪裡去。而且,劉備太喜歡哭了,簡直是“哭神”。在《三國演義》中他不知哭了多少回,一遇到喪氣事就哭,這樣他也好不到那裡去。最重要的是,劉備太依靠諸葛亮了,什麼事情都交給諸葛亮。人們說劉備“三顧茅廬”是重視人才,依我看,他就是想找個依靠,找個有才能的人幫自己管理而已。

三國演義讀後感1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是《三國演義》的開卷詞,膾炙人口的《臨江仙》。三國,一個烽火連天,英雄輩出的年代;三國,一個撲朔迷離,疑點重重的年代;三國,一個令幾代人神往的年代;三國,一段言不盡,說不明的年代。羅貫中用筆描繪出了令後人稱讚不絕的一幕幕,用筆勾勒出了一位位性格鮮明,舉止勇敢的英雄好漢!

我非常愛看三國,這本書講述了從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到司馬一族建立晉朝統一天下的故事。全書共六十回,精彩萬分,令人慾罷不能,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三國中,人物繁多,但要我說,最忠心勇猛的還要數趙雲趙子龍了。

趙雲,原是諸侯公孫瓚的部下,後公孫瓚戰敗而亡,趙子龍投靠了劉備,成為劉玄德下的一員猛將!在長阪坡,他為救劉備家眷,七進七出,充分體現了他的忠心和勇敢!有詩曰:“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於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這詩正是他赤膽忠心的'寫照。在漢水時,黃忠被曹操大軍所困,趙雲隻身前往救援,他突破曹軍重圍,左突右刺,猶如無人之境!救出黃忠後,曹操親自追擊,趙雲被百萬大軍包圍,但曹軍看到旗號上的“常山趙子龍”,竟無人敢上前!最終,他與伏兵大敗曹操,被劉備封為“虎威將軍”。後人詩曰:“昔日長阪坡,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並地慘,常山趙子龍,一身都是膽!”

讀完《三國》,合上書本,閉上眼睛,去細細體會一番。會發現,那些英雄好漢,無一例外的都是忠肝義膽,先人後己,勇猛無比,誓死追隨主公,這,就是他們的英雄本色。在中國歷史上,每個人都有他的英雄本色,遠致岳飛、文天祥、戚繼光;近致狼牙山五壯士、董存瑞、黃繼光和我們的毛澤東主席。直至現在,解放軍戰士、警察,醫生、教師,他們也有英雄之色。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許許多多的平凡人們也擁有英雄色彩。

那次,我們一家人出門遊玩。到了晚上,我們出了酒店去逛街。沒想到在路上,我們聽見一位婦女大喊:“搶錢啦!搶錢啦!抓賊啊!”我順勢向前望去,有個人在拼命奔跑,然後,有五六個人聽了婦女的話,追了上去。奔跑中,小偷拿出一把刀,向幾個人揮舞了一下,沒想到那幾人根本沒反應,上去把小偷摁在地上,順勢奪過刀,制服了小偷。過了一會,也不知是誰報的警,警察把錢還給了婦女,帶走了小偷。我從沒見過這場面,驚呆了。我沒想到會有這麼多好心人,而且當小賊亮出刀的時候,他們居然絲毫不怕,反倒撲了上去,難道他們不怕受傷,不怕獻出生命嗎!直到現在我才知道,這種類似事件發生時,總有這樣的好心人不顧自己的安危去幫助別人!有人受傷過,甚至有人真的為此獻出了生命!他們是好樣的!他們都是英雄!這就是英雄本色啊!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談笑中。”這曲詞是對三國,是對英雄最好的描述了。讓我們記住,記住這些英雄們,讓我們記住,永遠記住這,英雄本色!

三國演義讀後感12

諸葛亮無疑是我在《三國演義》中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了,他足智多謀,神機妙算,前後知天下事,左右曉天文地理。但讀來讀去,心中總有一個結不能開啟:他為什麼老是要和魏延過不去呢?在翻來覆去的看了幾遍後,我還是覺得魏延應當算是三國裡的一個杯具人物了,所以覺得有必要為他說上幾句,鳴鳴不平,大家如有不一樣意見,也期望能一齊來談談。

我個人認為,在三國裡,魏延是一個深明大義、識時務的俊傑。想當年劉備攜民渡江投奔襄陽,劉琮拒不開門,是魏延挺身而出大喝一聲:“劉使君乃仁義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並砍死守門將士,要放劉備進城來。因文聘殺出阻攔,且劉備和諸葛亮並不領情,沒有進城,魏延只好自投長沙太守韓玄去了。後關公戰長沙,與長沙守將老黃忠大戰幾百回合不分勝負,兩人頓有惺惺相惜之意。韓玄欲以外通內連之罪處死黃忠。在關鍵時刻,還是魏延挺身而出,叱責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然後一刀砍下韓玄的人頭,投拜關羽。可見魏延對劉備的耿耿忠心是百折不撓的。就是這樣一個有功之臣,諸葛亮卻喝令刀斧手推出斬之,理由是: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還想當然地認為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所以要絕後患。這真是無稽之談!照此邏輯,所有的叛兵降將都應當推出斬首。最終還是劉備出來打圓場,救了魏延。但諸葛亮對魏延的偏見卻影響了魏延一生的前途。

魏延在諸葛亮麾下奮勇殺敵,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諸葛亮取了西川,論功行賞時,連歸順不久的馬超也被封

為“五虎上將”之一,而和黃忠一樣資格的'魏延,卻被排斥在“五虎上將”之外。這就大大地傷了魏延的心。此其一也。

諸葛亮一出祁山時,魏延出了一個主意:取道褒中,以奇兵出子午谷襲擊長安,一舉定秦川。應當說,這是一個大膽而富有建設性的提議。如果諸葛亮能夠採取和修正魏延的提議,以主力出陳倉或斜谷,以一部出隴右牽制魏軍西援,以奇兵出子午谷襲長安,是能夠一舉定秦川的。但諸葛亮卻過於謹慎,堅持所謂“十全必克而無虞”之道,坐失良機。反過來還譏諷魏延:“你以為中原就沒有比你聰明的人才?倘若有人在山中埋伏截擊,管叫你有去無回!”結果諸葛亮還是傾舉國之兵走隴右大道正面攻擊,六出祁山,無功而返,自我也累死於征戰途中。此其二也。

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後事時,託付楊儀主持全域性工作,將兵法傳與姜維。此時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楊儀當魏延鬧情緒時可相機處死他。而魏延這邊正氣鼓鼓的:論資格,他最老;論功勞,他最大;論文謀武略,他不輸楊儀、姜維,而到頭來這把年紀,還得聽小輩調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舉動:放火燒了蜀軍回撤的棧道,揚言要擒殺楊儀。最終還是楊儀和馬岱合力斬了魏延。此其三也。

之所以造成魏延杯具性的命運結局,和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關係。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諸葛亮卻始終對魏延抱有成見,並且還當著魏延的面說一些不利於團結穩定的話。無論魏延怎樣衝鋒陷陣、屢立戰功,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久而久之。魏延心裡總憋著一股火,諸葛亮對後事的安排就是一根導火索,當諸葛亮死後就爆發出來。

三國演義讀後感13

《三國演義》這本書的作者、歷史背景、主要內容我就不介紹了,相信中國人都知道。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幾個故事有溫酒斬華雄、三顧茅廬、赤壁之戰、七擒孟獲等,而最讓我感到好笑的是割須棄袍這個故事。

先說“溫酒斬華雄”。華雄把孫堅追到寨裡後天天使人在外叫罵。這不,諸侯們忍不住了,連派出俞涉、潘鳳兩員大將,都被華雄斬了。這時,關羽出馬了。袁紹及各路諸侯都有點看不起關羽,唯獨曹操給關羽斟了一杯熱酒,關羽卻不喝。他走出帳外,接下來就是一段很精彩的描寫了:“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大振”、“大舉”、“摧、塌、撼、崩”、“皆失驚”、“擲”,這幾個詞讓我們看到關羽的武藝高強,而且在俞涉、潘鳳被斬後仍敢戰華雄,可見非常勇敢。

再說“三顧茅廬”。劉玄德帶著關張來到茅廬,一顧茅廬,沒有見到孔明;二顧茅廬,還是沒有見到孔明,三顧茅廬,孔明終於被劉備的心打動了,就做了劉備的丞相,為蜀國立下大功。這個故事在情節描述上有用對比來突出人物性格,臨走前,張飛建議把孔明捆過來,劉備卻要親自拜訪,形成鮮明對比,突出劉備的'禮賢下士和張飛的魯莽。這段故事在諸葛亮的《出師表》裡是這麼寫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所以你知道為什麼孔明願意跟隨劉備了吧,士為知己者才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赤壁之戰”發生在今天的湖北黃岡附近,是三國演義三大戰役中的第二戰。孫劉聯軍聯合抗曹,黃蓋使苦肉計,詐降,卻等孫劉聯軍到後在曹操船上放火,曹操只得跑到華容道,最後被關羽放了,折兵慘重,特別狼狽。(如果關羽沒有放過曹操,三國的歷史會怎樣更改呢)

“七擒孟獲”發生在雲南地區,當時還是番族佔領,諸葛亮就想擒到他們的首領孟獲。他每次抓到孟獲,孟獲都找各種藉口說是其他的原因,“如何肯服”,而諸葛亮每次都說“吾今再放汝去,若何”。直到第七次,孟獲才終於服了孔明,“臣相天威,南人不復反矣”。孔明不愧為傑出的政治家,“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

最可笑的“割須棄袍”是這樣的:馬超和曹操打仗,曹操折兵大半,忽然馬超部隊中有人喊:“穿紅袍的是曹操!”曹操急把紅袍脫了。又喊:“長鬍子的是曹操!”曹操用劍把鬍子斬了。又喊:“短鬍子的是曹操!”這次曹操又急把鬍子包上,曹軍大敗。這個故事不光寫出了曹操的狼狽,還呼應了第一回曹操出場時的介紹“有權謀,多機變”。

《三國演義》中還有個比較有趣的人物——呂布,人們對呂布的印象第一就是“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第二就是“三姓家奴”,他這種唯利是圖,目光短淺的性格註定他不會成功。

三國演義終於告一段落,接下來就該跟著孫猴子大鬧天宮了……

三國演義讀後感14

劉備請諸葛亮——思賢心切

劉備在屢戰屢敗後,猛司馬徽、徐庶的指點,終於打聽到臥龍先生——諸葛亮的下落,日思夜想,一心想早日拜訪孔明。作為一名將軍,劉備放下身段,備禮,帶著張飛、關羽三次前往隆中,誰知第一次便竹籃打水——一場空;第二次更是冒著大雪前去拜訪,天寒地凍惹得兄弟張飛連聲抱怨,卻遭到劉備的冷眼相對,“怕冷,就回去麼?”,然而也只見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瑾;兩次碰壁之後,劉備不但不惱怒,反而愈發惦記諸葛亮,過完新年立即挑了個好日子又一次探訪。這次諸葛亮雖然在家,可是碰巧正在睡午覺,劉備不忍吵醒他而足足等了一個多時辰,看在劉備誠意十足,諸葛亮終於答應出山。劉備得到孔明就如魚得水,蜀國江山逐漸擴大。可見,一位賢才對國家來說多麼重要,而一位唯才是舉,不計較面子為大局著想的領導更是不可或缺的國家強盛的一大因素。

孔明哭周瑜——假動情

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初出茅廬便做了軍事,可見非一般才能,他曾氣的周瑜三次昏死,最後鬱鬱而終。無奈周瑜臨死前仰天長嘆:“老天既生我周瑜,為何又生諸葛亮呢?”諸葛亮一氣周瑜時,用一計“蚌鶴相爭,漁翁之利”,使周瑜費勁心機,設計計謀,連日帶傷征戰,好不容易打敗曹人,所費的心血毀於一旦,更何況諸葛亮都是不費吹灰之力便奪下三座城池,這對周瑜來說是何等侮辱,當場便氣得仰面昏死過去,諸葛亮二氣周瑜時,層層識破周瑜的`計策,周瑜知道後只落得了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再次口吐鮮血,昏倒在逃跑的水船上,之後周瑜便一心想要除掉孔明,便又生“借路滅虢”之計,可不想諸葛亮早識破,周瑜被蜀國路人馬圍功,便一頭栽在了地上,諸葛亮最後一封勸告兼挖苦的信,將周瑜活活氣死了,最後諸葛亮又一苦肉計,淚灑周瑜墳前,使周瑜的手下不為主人叫屈,卻替他抱不平。看來即使

在戰火紛飛的時代,除了驍勇善戰以外,善於用計、頭腦,也極為重要,更何況如今崇尚科技的文明社會呢!

張飛用計——粗中有細

記得初章作者如此描繪張飛“一個黑臉大漢,豹頭環眼,滿臉又黑又硬的的絡腮鬍子”一看便是個粗獷的豪傑,但當他降嚴顏時卻粗中有細,在不大一仗,不丟一兵的情況下,比趙雲和諸葛亮先到達目的地。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平時多注意些細節必能比別人更勝一籌。

關羽失荊州——驕兵必敗

關羽水淹七軍後,氣勢如虹,銳不可當,必然得意洋洋,卻不料一時大意,曹吳聯手被奪取荊州。關羽最終在麥城被孫權活捉,連累關平一起被殺。於是就有了關羽走麥城——最後一著的千古恥笑。如果當初關羽打了勝仗時沒有對荊州疏於防範,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如果當初關羽沒有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聽從諸葛亮“被拒曹操,東和孫權”,也不會留下這麼大的笑話。自古便有做人要謙虛的教訓,又何必將自己還不容易建立的英明因一時勝利而前功盡棄呢?

江水滾滾,黃沙漫漫,戰爭時期,論誰英雄?資訊時代,數字繚繞,科技新朝,話誰領袖?唯若太宗,嘗寶三鏡,用防己過,則可自稱也。

三國演義讀後感15

「三國演義」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讚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也是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英戰呂布、諸葛亮草船借箭、關雲長水淹七軍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曹操以各種手段(金錢、美女)誘惑他死心蹋地地跟隨他,卻無時無刻地掛念大哥劉備,時時打聽大哥劉備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裡,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姑娘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訊息傳到洛陽 ,雖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裡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劉備碰面,殺了這麼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盧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裡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雲,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裡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訊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捨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和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