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吶喊讀後感(精選3篇)

讀後感1.93W

看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吶喊讀後感(精選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吶喊讀後感(精選3篇)

吶喊讀後感1

這學期,我們學了不少中外愛國名人的故事,比如:肖邦、詹天佑等等。這裡面,雖沒有魯迅先生,但我通過他寫的小說,深切地瞭解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的中國,也深切地瞭解了魯迅先生,原來他也是一位愛國志士。

《吶喊》是魯迅先生1918年至1922年間所做短篇小說的結集,收有《狂人日記》《藥》《孔乙己》等十四篇短篇小說,出版後即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作品真實地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中國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以及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表現了作者對民族生存的強烈關懷和對社會變革的深刻思考。

這本書裡,能有許多能令你深有感觸的文章,但令我最有感觸的。還是最初發表於1919年5月《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的《藥》。

《藥》主要寫了老栓的兒子得了肺癆,現在話就是肺結核。那個時代裡是治不好的絕症,當時人們流傳人血饅頭可以治好,所以老栓花了大錢買下了從判黨(共產黨)斬首時染好的血饅頭,回去蒸給小栓吃,可惜他的努力只起到了安慰作用,小栓最終還是死了。和他的墳臨近的`地方是那個被斬首的革命黨(夏家的小兒子)的墓,他的墓上有一圈鮮豔的小花,但小栓的卻什麼也沒有……

讀完這篇文章,我合起了書,心中久久不能平靜:為什麼從前的人們那麼迷信,竟然認為人血能治病?為什麼從前的人們愚昧嗎,竟然想不到那人血饅頭意味著革命者的獻身?

終於讀完了它,我長舒了一口氣,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從辛亥革命到五四時期中國的社會矛盾,大家也來讀一讀吧,說不定大家讀完後會有新的啟發!

吶喊讀後感2

《吶喊》是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魯迅的一本小說集。

《吶喊》對當時的封建社會的批判隨處可見,不只是《狂人日記》中的封建社會吃人,還是那落魄書生孔乙己,還有《阿Q正傳》的阿Q等等。這本書有力地揭露和鞭撻了封建舊惡勢力。

其中,《狂人日記》中的吃人令我印象極其深刻,魯迅借狂人之口,控訴了黑漆漆的.吃人的封建社會。書中最後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這更是激起了人們對當時社會的不滿,也推動了新文化運動的開展。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受封建思想的一個好吃懶做處讀書外一無是處的連秀才都沒考上的書生。他懦弱、喜歡小偷小竊,因此經常被人打,後來竟被打斷了一條腿。家境貧窮,所以才會偷竊。孔乙己喜歡穿長袍,不過這長袍又髒又破,還喜歡到酒店喝酒。說話滿嘴知乎者也。在被打斷腿後在酒店出現過一次,之後再也沒人見到他了。我特別可憐他,他在封建社會下,成了如此模樣,無一人幫助過他,還嘲諷他,他自己也沒改過自新,最後也不見蹤影了。

還有閏土,我們都知道閏土小時候是多麼可愛,和魯迅是好朋友。可在長大之後,魯迅滿懷希望回到故鄉,急切的想再次看到閏土。長達後的閏土再見到魯迅後,竟不說“迅哥兒”卻恭敬地叫了一聲“老爺”。這的確令人悲傷、感慨。魯迅也說他與閏土之間有了一層隔閡。我真的不能想象到底是什麼讓閏土變成了這樣,當初親密的朋友現在卻叫自己“老爺”,魯迅應該很難受吧。

這就是吶喊,對封建社會萬分厭惡的《吶喊》。讓我們一起品讀它吧!

吶喊讀後感3

《吶喊》是魯迅的短篇小說集,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經典,幫助當時的中國人認識到自己的無知與麻木。集中有《狂人日記》《藥》《明天》《阿q正傳》等十四篇小說,給我感受最深的是《孔乙己》,《藤野先生》和《藥》。

《孔乙己》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的文章。主人翁孔乙己被封建禮教所束縛,窮困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當起樑上君子最終,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與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

《故鄉》中的人們麻木,迷信的形象更是在《藥》中被表現的完美無缺。《藥》,我認為是這本小說集中最能令讀者悲憤,同情的文章。什麼人血饅頭。聽來就感到可笑,可是在今日看來可笑的事在當時卻成了可以治不治之症的良藥,華老栓他有醫不求信饅頭,千方百計去找人血,拼命積攢銅錢,只想著儘快把人血饅頭取到手,好醫治兒子的癆病,至於流血的是誰?為什麼被殺?他不用也根本沒有想這些問題,什麼革命造反就更沒有關心的必要了。革命者被殘害的時候,眾人看熱鬧。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讓全中國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