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優秀15篇

讀後感6.95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優秀15篇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

三毛在她的《撒哈拉的故事》中寫下: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嚐嚐是什麼味道,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啊。彼時她正在漫漫無際的黃沙中尋找“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在那無限長、寂寥而又冰冷的沙漠時光中細細體味著她說不出口的嚮往。

翻開這本書之前,看完三毛簡介之後,一直覺得撒哈拉應該是字裡行間洋溢的脈脈溫情,畢竟有荷西那樣一個人,不遠萬里追隨而來,日復一日包容三毛所有看似瘋狂的想象、聽她所有的胡說八道。有一個人陪她,緊握那方夢。還有什麼,比這更能打動一個女子、禁錮一顆天馬行空漂泊無定的心?就算是沙海狂風、烈日酷暑也不應該讓她體會到過多的悲涼。可不是的,這個女子,全不在意別人的分析傷害,放人搶奪自己的權利空間,更甚之,始終無邪率真、那麼的真實。用她的眼,看到了撒哈拉威久遠的過去和未來,清醒的看待這片遠離故國的土地上演種種悲哀,口不能言忍受身旁處處離合,偏又清醒著痛苦不願逃離,熱烈的投入飛蛾撲火般的悲哀之中。

“漫漫的黃沙,無邊而龐大的天空下,只有我們兩個渺小的身影在走著,四周寂寥的很,沙漠,在這個時候真是美麗極了”,三毛,在這個時候真是美麗可愛極了。她如此認真的以毫無所怨的赤子之心真切的感受周遭一切常人感受不到的美好。像一個永遠的孩子,生活在她天方夜譚的美麗故事中。不羈的靈魂,隨意飄蕩。帶著無處可尋的人性之思,一步一步、永無休止的叩擊著,無處可尋的答案。這是一個願景,關於那個不得不走過血雨腥風的民族,關於那些枉費心思的憐憫悲痛。用羽翼探尋自由,將生命燃血為香,那些寸縷寸思,那女子跋涉明秀山水間,一步一叩首、一念一回頭,滿地情思託付,而眉間越重,筆尖越輕,墨色漸染蘊出心上思緒,歲月似已蹉跎,一本書,人間白駒過隙、恍如大夢一場。

讀一本書,經歷一場別人的悲歡,感受久遠年代中讓人為之戰慄的腐化或是哀愁昏睡的人大霧中鑽營,清醒的人痛苦中搖擺,那些思想透過時空流光漫上書頁,扣在指下字字的震人心魄,句句的發人深省。

三毛是特殊的,勇敢瀟灑地、真摯率性的,永遠的三毛一步步走過來,漫山遍野的清輝在她身後。據說人生下來都有自己的'味道,慢慢長大,總有一天這獨屬於自己的氣味會消失殆盡,被社會的、大眾的、生存所最為需要的氣味取代,於是便也沒有了自己。《撒哈拉的故事》滿滿的都是三毛自己的氣味,率真的思想,像所有一觸即破的夢想、苦心經營的悵惘,真實的讓人哭泣。

去隨意而行,讓人生像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去體味生活百態,才不枉走這一遭。撒哈拉這樣告訴我們。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2

很小就聽身邊人提起過三毛的一些事蹟,但卻從未提起興趣閱讀過她的書籍。直到最近,因時常夢到學生時代的美好時光,腦海也總是想起一位好友曾總跟我提起的《夢裡花落知多少》,於是打算好好拜讀一番。但看到很多讀者都有提到,如果不瞭解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恐怕無法對它有更深的體會。於是,便先開啟了《撒哈拉的故事》之旅…

這本書,帶著我走向了神祕的沙漠,不僅讓我瞭解了你與荷西美好而不失真實的愛情模樣,更讓我第一次猶如管中窺豹一般,看到了一點點沙漠裡的人情事態。也才知道,你的夢,原來在那塊貧瘠的土地上。

荷西不是一個浪漫而有錢的闊少,撒哈拉不是一個美麗怡人的景區——與世隔絕,白天酷熱,夜晚寒冷,不是我們所幻想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般的詩意,而是一個殘酷、落後、骯髒、寂寞、蒼涼、貧乏得猶如天地洪荒般的原始社會。沒有水,撒哈拉威人身上用布包裹著,散發著濃濃的.體臭;沒有知識,百分之九十的人都不知道自己幾歲;沒有文明,以為相機就是收人靈魂的不祥之物;沒有平等與自由,沙漠上的黑人,只要被捉來綁上1個月,就世世代代成了奴隸;更沒有天理,善良而美麗的沙伊達最後一絲不掛慘死的情形,完全猶如魯迅先生筆下那個封建禮教“吃人”的社會一般,令人可怕得窒息……

然而,你依舊懷著一顆熱情的心,在這裡與荷西安定了下來。

你將原本破爛不堪的小屋佈置成了全鎮最溫馨美麗的家,猶如沙漠中的一片世外桃源;在面對鄰居們總是來隨便拿走自己私人物品時,也能做到不煩不躁,從無氣急敗壞;在面對所有人都覺得黑人就是低人N等的“哈魯佛”髒人奴隸時,你卻願意承受被眾人鄙視的壓力,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在用相機記錄下遊牧民族的生活形態被誤解是收走了她們的靈魂時,為了不給她們留下心靈的創傷,你沒有過多的解釋和嘲笑,而是將膠捲曝光在了陽光下,那一刻,她們的笑容也如陽光般燦爛……

你說:“這裡有什麼吸引我?天高地闊,烈日風暴,孤寂的生活,有悲傷,有歡喜,連這些撒哈拉威人,我對他們一樣有愛有恨,混淆不清。哎,連我自己也說不清楚。”

是啊,撒哈拉就是這樣一個讓你又愛又恨、裝滿回憶,如果再選擇一次,依舊會義無反顧投身於此的地方。

因為我知道,在撒哈拉那個一切都無比原始落後,彷彿被造物主遺忘的地方,人們依舊有一顆追尋美好的內心,以及作為一個人最純粹的情感和本能——愛。

所以,撒哈拉值得被人嚮往和留戀;撒哈拉的故事,也值得更多人品讀。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3

很早以前就認識了你,很早以前腦海中就時常想象這樣的畫面:夕陽下壯闊的沙漠裡,你穿著一身潔白的連衣裙,一路奔跑,沙粒飛揚……

一片黃色的沙海,沒有水,沒有太多的植物,只有一群為生活掙扎的人們。八歲就出嫁的小女孩,是文明的落後。每天只供應一桶水,是物資的匱乏。居民們沒有見過照相機,是科技的落伍。鄰居家的小女孩偷衣服穿服,是沙漠的悲哀。這些故事都發生在撒哈拉,都是一個風一樣的女子、作家——三毛記錄下的故事……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的勇氣。

那裡沒有太多的水,只有那茫茫的一片土黃,遠處偶爾能看見仙人掌挺立在風沙之中,但她能夠拋開繁華的城市來到這貧困的沙漠。那裡甚至沒有傢俱沒有床,但是三毛與她的丈夫荷西就這樣勇敢地迎接沙漠給他們帶來的挑戰。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的樂觀。

面對撒哈拉威鄰居的時愉時“搶”的各種騷擾,三毛稱她們為芳鄰,並寫下“感謝這些鄰居,我在沙漠時被他們弄的五光十色,再也不知道寂寞的滋味了。

為了多賺些錢,兩人辛辛苦苦一天打魚賣錢後的收賬單,卻被三毛不小心放到洗衣機裡絞爛了,此時三毛寫道:“我做在浴室門口的石階上,又哭又笑起來”。

三毛與荷西雖然在物質上面是缺乏的,但他們在精神上似是一口永不幹涸的清泉,他們的精神世界是豐富多彩的。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的執著。

三毛與荷西大漠深處尋化石,荷西陷入泥漿江險些喪命,兩人拼盡全力終於逃身。在回家的路上,三毛記錄了兩人這樣的對話:“三毛還要化石嗎?”荷西呻吟似的問著我。我簡短的回答他:“你呢?”“我更要了。”“什麼時候再來?”“明天。”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對生活的愛。

沙漠生活,困難總是無處不在。三毛要一個人提水,走長長的路去買東西,甚至還要忍受孤獨。可她享受這種在迷茫中自己摸索的過程。正如她所說:“人,多幾種生活的經驗總是可貴的.。”

我欣賞三毛,欣賞她的樂觀,欣賞她的執著,欣賞她對生活的熱愛!

我們可以像她一樣,把簡陋的屋子裝飾的可愛又溫馨,裝飾生活,就如改變自己的心情,改變自己的態度,即使鏡子佈滿了灰塵,也要對著它,對著自己微笑。也許這樣,灰濛濛的天空就會變得清澈湛藍,生活就會改變它的軌道,通向一條明媚平坦的道路。但若是仍然自怨自艾,便還是停留在了那條破碎的道路上,一切還是老樣子……

《撒哈拉故事》留給我最大的感觸,就是三毛與荷西對於艱苦生活的那份樂觀和與豁達,大漠的孤獨與物質的平瘠反成了兩人快樂的源泉,在這個用金錢衡量幸福感的時代,三毛用自己的故事給我們上了一堂最好的成功學——美的人生就是愛,最愛——自由與經歷。

有一句話使我記憶猶新,“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大沙漠!”,而對於我們而言,每天以樂觀的心態面對世界,就會發現身邊的一點美,從此你的世界將因你而五彩斑斕!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4

三毛以憂鬱的情緒帶著我們進入撒哈拉沙漠,讓我們看到很多關於落後地區的故事杯具,讓我們看到很多沙漠裡的人們在遠離知識的狀況下是過著的生活,也讓我們瞭解到了不一樣層次的禮貌的比較和碰撞。

撒哈拉的沙漠是一片壯美而浩瀚的沙漠,卻也是一片精神禮貌的荒漠。三毛用一顆善良的心將一個黑暗的社會用簡單的筆調描述出來,讓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還存在著這樣的一個迂腐愚昧的`部落撒哈拉威人。那裡的人們都不識字,婦女常年用深色的裹身布包住自己,面帶黑紗,即使病了也不去醫院,正因醫院的醫生是男生。於是好心的三毛只能將自己手邊所有的食物和藥留給了窮苦的撒哈拉威人。聰明的她用自己在書中學到的知識和自身經驗為鄰居婦女們治好了一些小毛病,漸漸的鄰居們有什麼頭暈身疼的都來找她取藥。她說自己是“非洲巫醫”,丈夫勸阻她不好拿別人的生命開玩笑,她只能無奈的笑笑,然後固執的跑到每一個需要她幫忙的婦女家裡。

她也知道這樣貌很冒險,但是那裡的文化禁錮了女生的自由,善良的她無論如何也沒法眼睜睜的看著她們痛苦受折磨。於是,當姑卡的腳生瘡時,她用中國的老藥方黃豆醫好了;當鄰居的母羊生小羊衣胞下不來時,三毛用在書上看到的方法給羊灌酒救了它;當沙蒂的表妹就快餓死時,是三毛從她的臉上看到了飢餓,教她撿回了性命;還有幫法蒂瑪生小孩,用指甲油幫別人補牙……促使她大膽行醫的是那些寧願病死也不去看醫生的婦女,不是正因沒有錢,而是正因醫生是男生。這些足以讓我們看到

遠離禮貌的封建與禮貌中的智慧,有著令人心酸的反差和難以言說的疼痛。

三毛總是想要幫忙沙漠中的這些弱者。平日無事時,她就在自己家裡開了一個免費女子學校,教當地的婦女數數字和認錢幣,程度好點的便教點算術。然而那裡的“學生”流動性很大,正因她們沒有意識到文化知識的重要,在她們的意識裡,生活就就應是那個樣貌,依循祖祖輩輩的生活方式,知識離她們太遙遠。但是即使是最簡單的數數,她們也沒有什麼心思學習,多半是翻翻書裡的漂亮圖片,試穿三毛的各種歐式衣服,或者群眾躺在新床上。

三毛在家的時候,經常或有當地婦女或小孩敲門,理直氣壯地借東西,從剪刀、醬油、淡水到食物、衣服,能借的都借過,卻從來不會歸還。看到這些,三毛只能無奈地笑笑,感嘆禮貌的落差和個人力量的薄弱,她不會計較太多,只是可惜沒有真正的幫忙到她們。

三毛,用她的熱情與愛在撒哈拉沙漠上留下美麗的身影。留給讀者深刻的思考,究竟這樣的無知只是地理環境的限制,還是人為的因素,這個世界要如何幫忙他們走向禮貌,走向科學的發展,卻是文字之外我們要思考的生活真諦。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5

“生命,在這樣荒僻落後而貧苦的地方,一樣欣欣向榮的滋長著。它,並不是掙扎著生存,對於沙漠的居民而言,他們在此地的生老病死都好似是如此自然的事。我看著那些上升的煙火,覺得他們安祥的近乎優雅起來。”貧窮落後的哈撒拉,雖然生活艱苦,但處處都充滿了濃濃真情。這是我從書中感受到的。

這本書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因為一本地理雜誌的吸引,三毛揹著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裡行間反應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

當我閱讀著這本書時,我的心情也隨著故事的主人公的遭遇而波盪起伏。 當我讀到《沙漠中的飯店》、《結婚記》、《懸壺濟世》、《芳鄰》、《素人漁夫》、《白手成家》時,覺得三毛特別會過日子,特別樂觀,聰慧。黃沙滾滾,水源奇缺,破舊的沙土房,狹窄簡陋,沒有傢俱,沒有床,頂上還有個大窟窿,但這一切都難不倒三毛。努力賺錢買水,買石灰水泥糊牆,補窗戶,用裝棺材的外箱改造傢俱,到垃圾場拾氣車外胎自做“鳥巢”式的坐墊,還用鐵皮和玻璃自制風燈,用沙漠麻布袋縫製彩色條紋窗簾……她的鄰居也是熱情的撒哈拉人,會很熱心的幫助他,知道三毛喜歡綠色植物,會幫她留心查詢……三毛對於那些鄰居也是好的,她用她僅有的微博醫術,幫助那些有病,卻又捨不得花錢的人,那些人也投桃報李,送給三毛一些稀奇的東西……這就是簡單,卻又不失幸福的撒哈拉的生活,令人嚮往的世外桃源。

但是,生活有甜,也有苦。讓我感受最深是那個啞奴。啞奴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謙卑——彎腰敬禮,死活不肯進三毛家的客廳避暑;貧窮——身上只有破布片遮體,家中一貧如洗;聰明——會幹許多活,是當地最好的泥水匠、會管羊、會幫駱駝接生;愛護家人——好吃的東西捨不得自己吃,要帶給太太和孩子們……這樣的人,卻只是主人掙錢的`工具,任其隨意買賣的牲畜。在被孤身賣往毛利塔利亞即將離別故土的最後時刻,難捨的還是親人,拼了命地跑回家把三毛贈予的毛毯圍在太太和孩子身上,錢塞給太太,風吹起他花白的頭髮,被押上車的他是那麼的茫然無助,三毛的淚像小河一樣地流滿了面頰。手捧書卷的我亦早已悲憤難掩,泣如雨下。還有那只有十歲的新娘新娘坐上迎親的車,居然要被車上的男人一直毆打到男人家,並且有風俗說:“結婚不掙扎,事後要被人笑的。這樣拼命打才是好女子。”這是哪門子道理!難道被打進婆家象徵著對丈夫的順從?結婚初夜,也只是公然用暴力奪取一個十歲小女孩的貞操而已。我為此感到憤怒,男女不應該是平等的嗎,更何況是對一個只有十歲的天真爛漫的姑娘,他們怎麼能狠下心來呢,難道這就是所謂的文化差異嗎?我卻是不懂的,只能在心中可憐那個女孩。

很喜歡三毛的這本書,雖無華麗的辭藻, 卻有著濃濃的情,它也讓我從中學會了很多:樂觀,勇敢,堅強……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6

這些天讀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沙漠》,感觸好多。

之前,我看這本書總是囫圇吞棗,看到精彩的片段才會停下來好好多看一眼。然而,一個從前毫不知情的作家,在我看來其實並不需要多認真的去讀,卻……很快,我竟被三毛輕鬆樸實的語言所吸引,所牽引,常常是不由自主的想往下看。

其實這本書並沒有很刻意、很特別地突出哪個道理,但是我卻能夠在三毛生活中發生的瑣事,她身邊的人,說的.語言,都能知道其中包含的感情和韻意。如還沒有成年並不想被婚姻束縛卻必須要離家嫁給陌生人的姑卡;如一心為愛追尋就算傷的遍體鱗傷也在所不辭的沙崙;如就算對方是殺害親人的仇人卻依然捨己救人的沙巴軍曹;如一生為他人工作卻無怨無悔、勤勤懇懇的啞奴……

我想,讓他/她們變成如此不堪是因為自己,讓他/她們歷經約束的痛苦是因為命運。

每一個人的家庭背景不同,身份不同,出生不同,出身不同,生活也自然就不同。無法改變的,這是命運。

而不去爭取,不去奮鬥,不去努力,苦苦尋求出路,卻坐以待斃,那受苦,受旁人冷落,受壓迫,是自然的。這是自己。

這本書就是這樣,想表達的不明顯,卻在樸實的語句中體會到三毛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情感。在她的經歷中,我學會了勇敢,也體會到了堅強與樂觀。

這就是這本書的力量。

篇四:《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我讀了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一書的荒山之夜一文,文章講述了三毛與她的丈夫荷西在找化石的時候,荷西不幸掉入泥潭,她盡其所能營救荷西,而發生的感人至深的.故事。

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印象極深,當泥潭瀰漫到荷西的腰部時,三毛尋找一切,可以拉他出來的東西的時候,雖然,三毛差點落入惡人之手,卻依然努力的想辦法,三毛曾向一輛駛來的吉普車求救,車上的大漢,卻貪圖三毛的美色,要非禮三毛,為了逃走,她用了金蟬脫殼之術,不顧寒冷,著急的想辦法,而荷西看到這一幕後大嚷:我殺了你們!三毛於荷西感情真摯,真心實意的幫助對方,看不得對方受欺負,三毛不顧自己的危險,尋找辦法,令我十分佩服。

生活中,親人之間要真誠相待,愛對方,幫助對方,朋友之間設身處地的為對方著想,不可以只顧自己的安危,若是陌生人,也不可以不聞不問,凡事人皆需要愛,天地覆,地同載,要像三毛荷西一樣真誠相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真心的交朋友,言而有信,與朋友交而信乎!

文章讓我感受了情可以摧毀一切。克服困難,告訴我: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儘自己的所有力量,幫助別人,不要虛偽,不要刻薄,不要上諂下陷,不要口是心非,只要真誠待人。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7

送走老闆,也已深了,我趕快脫下長裙,換上破牛仔褲,頭髮用橡皮筋一綁,大力洗碗洗盤,重做灰姑娘狀使我身心自由。荷西十分滿意,在我背後問:“喂,這個‘筍片炒冬菇’真好吃,你哪裡弄來的筍?”我一面洗碗,一面問他:“什麼筍?”“今天晚上做的筍片啊!”我哈哈大笑:“哦,你是說小黃瓜炒冬菇嗎?”“什麼,你,你,你騙了我不算,還敢去騙老闆——”“我沒有騙他,這是他一生吃到最好的一次‘嫩筍片炒冬菇’,是他自己說的。”

荷西將我一把抱起來,肥皂水灑了他一頭一鬍子,口裡大叫:“萬歲,萬歲,你是那隻猴子,那隻七十二變的,叫什麼,什麼……”我拍了一下他的頭:“齊天大聖孫悟空,這次不要忘了。”

——《撒哈拉的故事》P5頁

吃過飯後我們在天台上坐著,那夜沒有風,荷西叫我開燈,燈亮了,一群一群的飛蟲馬上撲過來,它們繞著光不停地打轉,好似這個光是它們活著唯一認定的東西。

我們兩人看著這些小飛蟲。

“你在想什麼?”荷西說。

“我在想,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

——《撒哈拉的故事》P66頁

讀三毛的書最開始是高中時,記得當時還是偷偷窩在寢室被窩裡打著手電筒竊讀,深怕生活老師推門進來。當時幾個通宵,一口氣讀了她的《溫柔的夜》、《夢裡花落知多少》以及《撒哈拉的故事》,淚溼衾被,對這個漂泊在異鄉的奇女子敬佩得不得了。工作幾年後,再次拿起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重讀,又讀出了別樣風味。

三毛散文的文筆閒散而隨意,毫無目的地述說著生活的瑣事,連驚天動地的愛情裡面,也夾雜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生活氣息。沒有生僻的詞彙,沒有冗雜華麗的鋪述,沒有旁徵博引的巨集大場面,甚至連貫穿故事的主線都亂糟糟的。感覺她就坐在你對面,風塵僕僕地向你講述著她在撒哈拉的故事。這些神祕而有趣的探險故事,讓你樂此不疲,讓你牽腸掛肚,讓你欲罷不能。這兩個片段是選自《撒哈拉的故事》中《沙漠中的飯店》和《愛的尋求》,她細膩的、善抓生活細節的描寫,給孤寂的大沙漠添加了一筆神奇的而溫暖的'色彩。

其實我非常佩服三毛的勇氣,她能夠拋開繁華的大都市來到了貧困的大沙漠,這裡沒有太多的水,只有沙子,甚至沒有傢俱沒有床,但是她與荷西卻還是生活著很快樂。因為她以她那積極的勇氣和執著的信念,簡單並快樂地活著。在這個大沙漠裡,她留下了那麼一句話:“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多麼浪漫、瀟灑的三毛啊!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三毛就是有這樣的勇氣,這樣的灑脫,這樣的真性情!流浪,要拋棄多少?克服多少?告別多少……生活中的我做不到她這樣的灑脫,但透過她的文章,我能做到的就是繼承這一種精神,這一種文化,努力地活出自己的精彩!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8

今天凌晨四點半才睡的,你說這是人乾的事嗎?唉。

吃完午飯去參加了個半小時閱讀計劃,給孩子們推薦了《撒哈拉的故事》。之所以推薦這本書,是因為前段時間我剛看完《雨季不再來》。書的最後收錄了幾篇讀者寫的關於《撒哈拉的故事》的讀後感,我覺得特別有共鳴。也因而覺得好像確實欠它一篇讀後感,特地今天下午就敲起了鍵盤,整點儀式感。雖然我確實不會寫什麼讀後感,就姑且想說什麼就說吧。

我十分喜歡《荒山之夜》這一篇,三毛和荷西去沙漠裡找化石玩兒,卻陷入泥淖險些喪命。回家的路上,荷西問:“三毛,還要化石麼?”

“要,你呢?”

“我更要了”

“什麼時候再來”

“明天下午”

三毛曾經說過,荷西有一個很大的優點,任何三毛所做的事情,在別人看來也許是瘋狂的行為,在他看來卻是理所當然的。這是我喜歡三毛和荷西以及喜歡撒哈拉的故事的初心,也是我曾經那麼喜歡魏先森的原因。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16年買的,卻是在19年4月份才看完的。裡面有一篇叫〈愛的尋求〉(我常把它記成〈飛蛾撲火〉)的文章,看完以後真的太難過了。這種悲傷使得我在往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只翻來覆去看好多遍前面的文章,此篇以及往後都不敢再去看。那篇的最後三毛說“我在想,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幸福的。”直到今年春天,我也越發這樣覺得,那男孩至少這樣熱烈地愛過,他定是極幸福快樂的。

也正是因為去年去了新疆(雖然只是在烏魯木齊,但我也認識了來自新疆各地區的`同學們),所以我真的覺得三毛在撒哈拉的經歷我能感受到些許。她說“以前的好奇還是有距離的。好奇的時候,我對他們的無知完全沒有同情心,甚至覺得很好,希望永遠繼續下去,因為對一個觀光客來說,愈原始愈有‘看’的價值。但是,後來他們打成一片,他們怎麼吃,我就怎麼吃,他們怎麼住,我就怎麼住。不會再把鄰人送來的駱駝肉偷偷開車到老遠扔掉了,對於風俗習慣,也不再是一種好奇的觀察。我成為他們中的一份子,個性裡逐漸摻雜他們的個性。不能理喻的習俗成為自然的事,甚至改善他們的原始也是不必要的。”

因此,我在暑假離校前也寫過“我喜歡這裡,以至於跨越兩個時區、三千公里,依舊有歸屬感。烏市雖遠不能概括整個新疆,但烏市的藍天白雲已令我很是痴迷了。我常說這裡的‘天好看,地好看,還有一群快樂的小夥伴’,我愛藍天白雲亦愛這兒的人兒。在這裡啊,有著極大的自由與束縛,但我從未覺得自己是個異鄉人。”不知何時我竟成了“新疆宣傳大使”,不知何時我也喜歡上了饢,不知何時我不再覺得我們的差異是好笑的,也不知何時當我提起新疆會說“我們那邊”。

“聽見音樂,他們就在大庭廣眾下旋舞,毫無顧忌。她想,怎麼會這樣開放?恐怕自己永遠也做不到。日子久了,習慣了,她感染了他們熱情的天性,不知不覺融入了自己的血液裡。”

這裡的“她”是三毛,也是我呢。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9

常常聽人說起三毛,聽說她的隨性與灑脫,聽說她的偏執與執著。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書,第一次從她的故事中感受到這樣一個特立獨行亦是平凡真實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她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難以想象,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樂趣橫生。我想,這都源於她對生活的熱愛吧。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制的木頭傢俱組成一個溫馨的家。其實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講述了她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剛踏進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兒物資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貴的驚人,特別是水,而她們也並不富裕,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對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著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歡自家特別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她們鬧了不少,讓人在莞爾的同時也被他們的樂觀所感動,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後的辛酸我們又如何真正體會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艱難更是寂寞,沒有與外界聯絡的裝置,沒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邊的荷西,這裡更沒有懂三毛的知己。在這個荒僻的'小村裡,當地人思想落後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啞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現了這點。當地的土財主們肆意差遣奴隸為自己掙錢,而三毛不顧當地人的勸告與啞奴一家成為了朋友,因為她看不慣如此踐踏人權,她常常給啞奴送去食物,請他來家裡做客,偷偷塞給他錢,啞奴一家感動萬分,而三毛卻為此愧疚,她只能用這種方式給予他們幫助,而無法真正改變他們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當地被視為異類,因為從沒有人會和奴隸走得那麼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與荷西依舊與啞奴來往,沒有人懂她沒關係,她願意承受這樣的孤獨。她一個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終的結局啞奴還是沒有逃過被交易的命運,臨走之際,三毛哭著把一條彩色大毯披在啞奴的肩頭,啞奴卻掙脫枷鎖把東西都遞給妻與孩子們,竭力想要跟他們說點什麼,但他發不出任何聲音……就這樣,他們只能淚流滿面地望著他離去。

孤獨或是寂寞這類字眼,在整本書中幾乎都沒有出現,但沙漠裡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的到。她願意幫助她們,教她們讀書寫字,為她們治病施藥,卻從不被她們頑固、落後的思想和行為所同化,她自始至終保持著自己心靈的自由與純淨。

三毛,這個熱愛生活,樂觀開朗,擁有寬容胸襟的智者;這個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單的行者;是一朵盛開在沙漠的奇葩。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0

我曾奢想做一個自由的流浪人,用自己的足跡勾勒出大地的輪廓。可是,那份漸行漸沉重的責任意識一步一步地澆滅了我的熱情。我最終失去了流浪的勇氣,最終我也未能擁有流浪者的情懷。

然而,三毛做到了,憑藉她與生俱來的勇氣,與流浪者那種獨特的情懷。

流浪人是個孩子,見到自己喜愛的糖果就愛不釋手,你是否知道,在三毛聽說可以去200公里之外的沙漠深處找小蟲化石時,她立刻衝上車不顧陰森的沙漠之夜駛向遠方?流浪人又是一隻狼,這種生物不達到自己的目的決不罷休,不管前方多少艱難險阻,在三毛僥倖從寒冷的沙漠迷宮中脫險時,她對荷西說:“明天下午還來。”哦!這流浪人的勇氣,這流浪人的瘋狂。我踏著時光走向成熟,卻逐漸丟掉了曾經的熱血,卻自欺欺人稱自己謹慎,實則不過懦弱罷了。流浪人敢於冒險、不畏一切,正是源於他們流浪人的情懷,而我卻只能遠觀。

流浪人走在低吟的荒野上,臥在遠洋的星空中,坐在蒼涼的沙漠的黃昏裡,沒有人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又去向何方。並且流浪人自己也不知道下一站將飄向何方,僅有的羅盤大抵也只是心靈一剎的顫動。流浪人隨心地生活著,恰恰正是這種隨心能夠直指真實的生活本質。三毛四處奔波,圖的什麼呢?美景?可惜卻成了隨處可見的厚厚的羊糞;財富?可惜卻成了三毛的四處施捨;人文?可惜卻成了連識數也做不到的撒哈拉威人。我之認為,她所為的只是自由,那種流浪人骨子裡的情懷,儘管歲月的足音落在了她的身上,然而她靈魂盡情地遊蕩四方。流浪人的情懷,本就是自由的',它如同風一般自在,可以隨心所欲地到達任何心馳神往的地方。

流浪人的愛情也是刻在骨子裡的,流浪人的戀愛就是把彼此的靈魂放進彼此的身軀,一旦成就了愛情,便是刻骨銘心、渾然一體。我不曾經歷過,卻也不乏聽聞過一些枯萎的愛情,本就不算堅固的感情,又何必讓它成為愛情?流浪人不然,他們同時把心交給了天地、交給了遠方,每一刻的愛情都是一份期待,自然也就不會枯燥乏味。三毛與荷西的七年戀情終於在金黃色的沙漠成為了愛情,簡單到連婚服也沒有,婚後的生活卻溫馨如故。可是,如今的權貴哪個不是斥重金佈置婚禮,然而呢?許多愛情脆弱得竟潰於一條曖昧的簡訊。流浪人的愛情如同他們的生活,越平凡越真實,越樸素越真摯,越簡單越珍重。而今,多少青年男女分分合合,愛情的莊嚴竟被踐踏成展示個人魅力的競技臺,憑藉花言巧語騙來的虛假的愛情,卻也成了他們“秀恩愛”的素材。我向往流浪人的愛情,也就是嚮往流浪人的情懷,我不求轟轟烈烈,但求流浪人的樸素平凡。生活的樸素、心思的真摯,這就是流浪人的情懷。

撒哈拉的故事,不僅是《撒哈拉的故事》,也是流浪人的故事,是他們流浪人的不顧一切,是他們流浪人的自由自在,是他們流浪人的真實樸素,是我追求卻永遠不能到達的所謂流浪人的情懷。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1

我們的生命或許太短暫,短暫到無法擁有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無法一睹自己心中的桃花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也是許多人夢中的“桃花源”。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我們有幸一睹。

《撒哈拉的故事》一書,以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經歷為主線,用生動有趣的文筆,描繪出撒哈拉威人的生活、大漠的狂野溫柔、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戰爭與貧窮給人們帶來的苦難。她筆下的大漠如此真實,似乎觸手可及。

三毛筆下的撒哈拉威人,貧窮、迷信,但他們樸實、真誠,不知道戰爭是什麼,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便真真是桃花源的故人了。他們活著就是為了活著,平靜地度過光陰。這樣的生活雖在我們這些“文明人”眼中叫做“沒有價值的人生”,在他們自己看來,也該算是歲月靜好了吧。

可是,連上蒼都不眷顧這些樸實的人們。摩洛哥向撒哈拉發動戰爭,西班牙政府曾許諾“民族自決”給這片大漠帶來的生機,很快被戰火帶來的恐慌所覆蓋。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巴西里——游擊隊領袖死於摩洛哥人之手時,阿吉比等人為洩私憤冤枉沙伊達——巴西里的妻子出賣了巴西里,使得這樣一個無辜的善良女子慘死在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故鄉人手中。所謂對沙伊達的“會審”連給人說話的餘地都沒有。不僅沒人說話,也沒有人提巴西里,更沒有人主持正義,只不過是殘酷的私刑。難道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痛還不夠嗎,還要去自相殘殺?是不是一種病態的心理在作祟?難道真的如孔子所說“人之初,性本惡”嗎?

不,大部分的人都是善良的,只有極少數人是如此。是物質的貧乏導致如此嗎?還是精神的貧乏呢?該是精神的'貧乏吧,如果他們有豐富的知識文化,接受了正確的思想教育,有正確的是非觀念,這樣的慘劇還會發生嗎?我不禁回想起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所說替俄國做了軍事偵探的中國人被日本人砍下頭顱示眾,四周中國人喝彩的場景——喝彩是因為他們的愚昧,而三毛所寫的撒哈拉威人是否也如此呢?沒錯,在和平年代,他們可以過著如《桃花源記》中所說“怡然自樂”的生活,可在亂世,一些人因為沒有文化與思想的束縛,沒有正確的是非觀念,做出了不該做的事。沒有文明,就更不必說法律與制度了。可是,如果撒哈拉沙漠出現了現代文明,那寶貴的撒哈拉民族文化,便如同滄海遺珠一般,湮沒於大漠黃沙。而在“文明人”的世界裡,也並不是沒有無視法紀綱常的人。撒哈拉沙漠的未來,就要撒哈拉威人自己抉擇了。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寫作之初是在大漠的照片中感受到前世的鄉愁,想必她的隨心之作也必定讓許多人心生感慨。吾讀罷全書亦甚有感觸,是為感想。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2

常常聽人說起三毛,聽說她的隨性與灑脫,聽說她的偏執與執著。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書,第一次從她的故事中感受到這樣一個特立獨行亦是平凡真實的女子。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她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搞笑的生活故事。難以想象,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又偏僻落後的撒哈拉,她與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樂趣橫生。我想,這都源於她對生活的熱愛吧。她用廉價的小藝術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裝扮成宮殿,用自制的木頭傢俱組成一個溫馨的家。其實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講述了她剛來到這個陌生的小鎮,剛踏進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兒物資十分欠缺,一切物品都貴的驚人,個性是水,而她們也並不富裕,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

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對新生活燃起了期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著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愛自家個性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她們鬧了不少,讓人在莞爾的同時也被他們的樂觀所感動,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後的辛酸我們又如何真正體會呢?

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艱難更是寂寞,沒有與外界聯絡的裝置,沒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邊的荷西,那裡更沒有懂三毛的知己。在這個荒僻的小村裡,當地人思想落後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啞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現了這點。當地的土財主們肆意差遣奴隸為自己掙錢,而三毛不顧當地人的勸告與啞奴一家成為了朋友,正因她看不慣如此踐踏人權。她常常給啞奴送去食物,請他來家裡做客,偷偷塞給他錢,啞奴一家感動萬分,而三毛卻為此愧疚,她只能用這種方式給予他們幫忙,而無法真正改變他們的'生活。

三毛的善良在當地被視為異類,正因從沒有人會和奴隸走得那麼近。但是三毛不在乎,她與荷西依舊與啞奴來往,沒有人懂她沒關聯,她願意承受這樣的孤獨。她一個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終的結局啞奴還是沒有逃過被交易的命運,臨走之際,三毛哭著把一條彩色大毯披在啞奴的肩頭,啞奴卻掙脫枷鎖把東西都遞給妻與孩子們,竭力想要跟他們說點什麼,但他發不出任何聲音……就這樣,他們只能淚流滿面地望著他離去。

孤獨或是寂寞這類字眼,在整本書中幾乎都沒有出現,但沙漠裡的三毛必須真切地感受的到。她願意幫忙她們,教她們讀書寫字,為她們治病施藥,卻從不被她們頑固、落後的思想和行為所同化,她自始至終持續著自己心靈的自由與純淨。

三毛,這個熱愛生活,樂觀開朗,擁有寬容胸襟的智者;這個享受自由並承受得起孤單的行者;是一朵盛開在沙漠的奇葩。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3

我本是一個慵懶又隨性的人,看完一本書的耐性都沒有,但是偏偏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斷斷續續地看了三遍,三毛隨意大方又浪漫細膩這種矛盾的性格和簡單明瞭的敘事方式,讓我深深的愛上了撒哈拉這片土地和這個勇敢隨心的女生。

廣闊無垠的撒哈拉大沙漠,承載了三毛浪漫又幽詭的鄉愁。《撒哈拉的故事》描述了三毛自己在撒哈拉沙漠和丈夫生活的搞笑的故事。她描述的撒哈拉沙漠,鴿灰色的天空,蜿蜒起伏的沙丘,奇異怪形的山巒,朦朧神祕的落日。讓人對撒哈拉這片土地充滿了好奇和嚮往。三毛用東方女性少有的詼諧和瀟灑,用中國人特有的廣博和狹義的精神傳播著現代禮貌,她也以現代禮貌的角度觀看沙漠舊俗和古老禮貌,並以一篇篇耐人尋味的小則故事生動形象地記錄了沙漠的趣人趣事,深刻地描述了沙漠中的人情風俗。

三毛曾解釋說自己堅持去沙漠是正因感到了前世回憶似的鄉愁,而在撒哈拉停留那麼久卻是正因荷西,不論是正因什麼,在撒哈拉的經歷都是三毛最珍重最珍惜的,也讓之後的追隨者們無限的憧憬和嚮往。在一個常人唯恐避之的地方,她卻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她勇敢的拋棄了城市舒適的生活和知心溫暖的朋友,到一個黃沙滾滾、風聲嗚咽、物資奇缺的大沙漠,還有那置於大墳場的破屋子,雖然條件艱苦,生活艱難,但是她一襲長裙,飄逸長髮,照樣把沙漠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在書裡,三毛描述了剛到沙漠家裡的狹窄簡陋,講述了和荷西一齊做傢俱裝修房子的辛苦和不易。在沙漠裡,荷西長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工作,這些艱難的日子裡,三毛一次次的穿越沙漠,到處旅遊。與個性又可愛的撒哈拉威鄰居相處,交了一群喜愛自己的朋友。三毛,在哪裡都不會個性孤單,正因她總是懂得如何生活。

三毛自嘲的'說開了只有一個客人的沙漠中的飯店,在不瞭解自己國家的丈夫面前,一次一次用中國特色食品騙了傻傻的丈夫,並樂在其中。還自娛自樂的開了一家醫館,在撒哈拉威鄰居面前做起了懸壺濟世的醫生,用指甲油給鄰居補牙齒,給營養不良的年輕女孩吃維他命片,還差點幫難產的孕婦接生,在家裡開了個女子學堂,教當地女孩生理和地理等知識。她盡一切可能走進沙漠內部探尋這片神祕土地的真實面目,看到了沙漠里人們奇異的洗澡方式、幫撒哈拉威婦女拍照被誤會、隨身帶著醫藥箱為貧窮困苦的撒哈拉威人義診、並將日用品送給當地人………

生活在當代的我們少了衝動的激情,少了應對夢想的勇氣,停滯了追求夢想的腳步。只有為生活打拼千篇一律的生活理念,心中的“撒哈拉”也只是存在於理念之中。

為了夢想,至少就應有一次隨心說走就走的旅行。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4

《撒哈拉的故事》是我在20xx年相遇的一本書,也是我第一次深入接觸三毛這位作家,她的灑脫、純真、執著深深吸引了我。

《撒哈拉的故事》講的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作者三毛因為被一本地理雜誌吸引,揹著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種種奇遇引發了一個個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洋溢著一種浪漫、濃郁的異國情調。穿梭在三毛清新、細膩而風致的文字裡,一種情愫在縈繞,一種愛意在流淌,一種震撼心靈的人性美開始浸潤……

看完整本書讓人有種想立馬收拾行裝,遊走天下的感覺。一個女子,僅因為兒時的夢想,毅然背起行囊,踏上未知卻又嚮往的神祕大漠。沒有猶豫,沒有遲疑,不顧眾人詫異的眼光,那該是一個多麼隨性的女子。連她自己也說,“我在這個世界上,向來不覺得是芸芸眾生裡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著的軌道,做出解釋不出原因的事情來”,所以才會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會有在她裝點下異常美麗的沙漠。

三毛幸運地擁有荷西。在三毛不顧一切地去沙漠時,朋友都對此不解,但只有荷西默默地收拾著行李,在沙漠中找到了工作,與三毛開始愛的旅途。荷西與三毛的愛情並沒有轟轟烈烈,但平凡且偉大。荷西默默地追隨,只為實現三毛心中的夢想。對三毛,他矢志不渝,即使她是一個一意孤行的女孩,但也願意隨她在沙漠裡受苦,這個倔強的女孩註定要跟這個人一輩子過下去,也正因如此,才有了荒山那一個驚心動魄的夜晚……三毛面對不懷好意的幾個撒哈拉威人,鎮定地逃脫了危險。但她沒有離去,而是想辦法拼盡所有的力量營救她心愛的丈夫。在三毛受到死果的詛咒時,荷西一直默默地守護著她,因擔憂而變得慌亂。看著他們用自己的汗水去佈置家的溫馨畫面,我心中總有一種不知如何形容的暖暖的感覺,也許真正的愛情就是像他們那樣簡單而幸福。

沙漠之間的一點一滴就在三毛那閒適的`文筆下呈現出來。像潑墨畫似的,一點一朵墨花盛開。她毫無目的訴說著生活的瑣事,連驚天動地的愛情裡,也夾雜了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味道,合成一鍋濃濃的湯。沒有生僻的詞彙,沒有冗雜華麗的鋪述,沒有旁徵博引的巨集大場面,甚至連貫穿故事的主線都亂糟糟的。但總會讓人感覺她就坐在你對面,風塵僕僕,肩上帶著月光,指甲裡帶著撒哈拉特有的細碎的黃沙,甚至一開口的聲調都是沙啞的,正與你講著她在撒哈拉的故事。她對一切事情都感到新鮮與好奇,可能不知不覺會從一個故事又講到另一個故事裡去,的確,在三毛的文章裡,常常是一個故事裡穿插著另一個故事,你永遠也猜不透故事的開頭,高潮,結尾,但這種神祕而有趣的探險活動,卻會讓你樂此不疲,讓你牽腸掛肚,讓你欲罷不能。談到這裡,不僅又讓我拿起了這本書,忍不住又讀了起來……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15

書是知識的海洋,力量的源泉,智慧的翅膀,生活的方向盤。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我就是一個愛讀書的人,我讀過許許多多的書,然而我最喜歡的還是三毛寫的《撒哈拉的故事》今天我就把它推薦給大家。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主要描寫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所見所聞,與撒哈拉的故事當地相識朋友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透露出這個隱忍女子對生活的熱愛和麵對困難的堅定。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語言是極具三毛特色的。讀《撒哈拉的故事》,彷彿是在與三毛進行一次心靈對話,好似在聽朋友講述動人的故事、深刻的感悟、時而無羈的快樂,令人如入其境。該書中每一篇文章都不求深刻,這就是很多人思考的,為什麼樸素通俗的詞彙在她的筆下就可以如此閃爍著光芒。三毛用語講求淺顯,該書中很難找到生冷怪癖的字眼和拖沓繁長的句子,用詞簡單,盡顯優雅的'色彩。這裡所謂的“色彩”,就是三毛獨有的個性魅力,這使她的語言脫離膚淺,上升為獨具特色的個性化方式。三毛透過《撒哈拉的故事》告訴我們,她傳奇般的人生經歷,是一段尋找生活的真諦,追求生命超越的心路歷程。

“曾經的課堂上的大漠黃沙,曾經的夕陽下的哭泣的駱駝,曾經的枕邊的夢裡花落知多少,心扉裡荷西,心扉裡的爛漫女子,心扉裡的愛情嚮往,心扉裡自由流浪的荒漠情結……這些都是三毛賦予我的。”網友撒哈拉的橄欖樹這樣表達三毛對其自身的影響。而這也是她對我的影響,撒哈拉的故事也讓我明白了三毛與荷西的愛情是那麼的多姿多彩,也讓我明白他們的愛情為什麼如此的刻骨銘心,以至於在荷西發生意外離去時,三毛是那麼的痛徹心扉.寫下了這樣的話:“結婚以前,在塞哥維亞的雪地裡,已經換過了心,你帶去的那顆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們。”讀後感·荷西走了,連帶著三毛也走了,而他們的愛情如此深刻的原因,在看完這本書時我找到了答案.找到了是什麼樣的感情讓三毛這個愛恨分明的女子有了像這樣的思念:“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

一本書就像是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和作者進行的一次心靈上的對話,而三毛作為我最喜歡的作家和她進行一次心靈上的對話讓我感到身心愉悅,看看這本書吧,看看裡面那個愛憎分明的女子的傳奇經歷,看看她與荷西的愛情的日常,我看到這本書讓我有許多感觸,同時也希望這本書可以給你帶來一些感觸和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