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生死場》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讀後感9.43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死場》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死場》優秀讀後感(精選5篇)

《生死場》優秀讀後感1

蕭紅的文字,彷彿像一幅素描的畫,沒有豔麗的色彩,簡簡單單,在深與淺的勾畫下臨摹出一幅幅讓人難以忘記的畫。《生死場》就是給人這樣的感覺,於不動聲色之中而刻骨銘心。

《生死場》以“九·一八”事變前後哈爾濱近郊一個村莊裡的生活為背景,主要寫了三個家庭二里半與麻面婆、趙三與王婆以及金枝的生活變遷,從苦難到更加苦難。

同時還有與這些悲苦的農人一起天天忙著生,忙著死的各種動物,王婆的馬,二里半的羊,一樣的悽慘。

蕭紅的友人胡風在讀後記中寫到,《生死場》中的農民“蟻子似地生活著,糊糊塗塗的生殖,亂七八糟的死亡,用自己的血汗、自己的生命肥沃了大地,種出糧食,養出畜類,勤勤苦苦地蠕動在自然的暴君和兩隻腳的暴君的威力下面”。

生,是那樣痛苦的生。

“赤身的女人,他一點不能爬動,她不能為生死再掙扎最後的一刻。”

“大肚子的女人,仍脹著肚皮,帶著滿身冷水無言地坐在那裡。她幾乎一動不敢動,她彷彿是在父權下的孩子一般怕著她的男人。”

“受罪的女人,身邊若有洞,她將跳進去!身邊若有毒藥,她將吞下去!她仇視著一切。窗臺要被她踢翻。她願意把自己的腿弄斷,宛如進了蒸籠,全身將被熱力所撕碎一般。”

對女人來說,生孩子如同一場刑罰,一種認命的刑罰,更無從說談何體面。

死,是樣淒涼的死。

“亂墳崗子是地主施捨給貧苦農民們死後的住宅。但活著的農民,常常被地主們驅逐,使他們提著包袱,提著小孩,從破房子走進更破的房子去。”

“亂墳崗子不知灑幹多少悲慘的眼淚?永年悲慘地帶,連個烏鴉也不落下。”

可憐的金枝,孩子出生一個月,就被爹爹摔死了。小小的孩子在亂墳崗子睡在許多死人的中間,金枝三天後去看她,卻什麼也看不到,早就被狗扯得什麼也沒有了。

“墳場是死的城郭,沒有花香,沒有蟲鳴;即使有花,即使有蟲,那都是唱奏著別離歌,陪伴著說不盡的死者永久的寂寞。”

而活著,又是慘淡、麻木而無情的活。

月英曾經是打魚村最美麗的女人,“她是如此溫和,從不聽她高聲笑過,或是高聲吵嚷。”她“生就的一對多情的眼睛,每個人接觸她的眼光,好比落到棉絨中那樣愉快和溫暖。”

後來,月英生了一場病,她身上的一切美好全部消失了。她病怏怏的整天坐在炕上,瘦骨嶙峋。他的丈夫嫌棄她,打罵她,每個晚上她都發出慘厲的哭聲。

王婆去看她,“藉著火盆邊的火光細看,知道那是一些蛆蟲,她知道月英的臀下是腐了,小蟲在那裡活躍。月英的身體將變成小蟲的洞穴。”

在那樣的世界裡,貧苦對人性的侵蝕十分嚴重,人的價值與情感幾乎被抹殺,成為被物化的存在。

當金枝在田間心不在焉而誤摘了青柿子時,一向關心她、愛護她的母親因為心疼柿子而罵她,踢打她。

“母親一向是這樣,很愛護女兒,可是當女兒敗壞了菜棵,母親便去愛護菜棵了。農家無論是菜棵,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

“在鄉村,永久不曉得,永久體驗不到靈魂,只有物質來充實她們。”

蕭紅的文字讀上去冷冰冰的,一目十行,盡是痛苦,滿是淒涼。

“中秋節過去,田間變成殘敗的田間。”

“淒涼的陽光,晒著所有的禿樹。”

“深秋帶來的黃葉,趕走了夏季的蝴蝶。”

“老馬,老人,配著一片老的葉子,他們走在進城的大道。”

“深秋禿葉的樹,為了慘厲的風變,脫去了靈魂一般吹嘯著。”

“彎月如同彎刀刺上林端。”

......

蕭紅一生的經歷坎坷,充滿不幸,所以她的文字總是投射著種種不幸。她總是不知不覺間把生命、生活寫得那樣疾苦,那樣透心涼。

不過,她講述的故事,在大面積的悲慘之中也總會有一絲絲讓人感動的希望。

就像趙三,當他年輕時他曾組織“鐮刀會”,反抗惡霸地主的加租。雖然鐮刀會還沒發揮作用,趙三就鋃鐺入獄,但終究他們也在試圖反抗。

當趙三成了老趙三,家國淪陷,趙三又盡己所能,努力救國。

“救國的日子就要來到。有血氣的人不肯當亡國奴,甘願做日本刺刀下的屈死鬼。”

趙三的進步,代表著整個村人在進步。就連膽小懦弱的二里半,當“愛國軍從三家子經過,張著黃色旗,旗上有紅字‘愛國軍’。”二里半用流淚的手,最後一刻摸著羊毛,也跟著去了。

比起其她女作家,蕭紅的作品思考性很強,總能不動聲色地將那個時代生與死的問題直白、徹底、清楚的講出來,讓人頓悟。

她的文字,比喻的功夫很厲害,讀起來生動形象,讓人詫異。

蕭紅不愧為民國才女,文學洛神。

《生死場》優秀讀後感2

小說《生死場》是蕭紅的成名作。它描寫的是九一八事故前後東北鄉村的`生活。魯迅和胡風分別為《生死場》的寫了序文和後記。北方人民的關於生的剛強,關於死的掙扎,卻常常曾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察看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穎。——魯迅我們才幹夠逼真地看見了被搶的土地上的被征伐的人民,用了心的衝動更緊地和他們擁合。——胡風

《生死場》是一部滲透著悲涼的小說,這種悲涼來自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社會理想的災難性和艱鉅性,更來自於人們對理想的繁重的心裡反響。在黃土地裡,貧困無靠的農民身受地主階級的嚴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黃土,勤勞勞累,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連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故後,聲稱霸道的日本軍隊的鐵蹄,踏進了這個小小的村莊。受著地主階級嚴酷壓榨的廣闊農民身上,又直接地壓上了一座帝國主義的大山。親人被槍殺了,他們的鄰人被擄走了,連雞都搶得不剩一隻了,村中的寡婦多起來了。就是這些受苦受難的農民,他們白晝看著聲稱霸道的破旗,夜裡機密地組織起來。多難的王婆頑強地站起來了,她在窗外給機密團體站崗放哨。趙三成了義勇軍的機密宣傳員,白夜地走門串戶。東村的一個寡婦把孩子送回投靠義勇軍了。就連那個膽怯怕事、一輩子守著一隻心愛的山羊過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了老山羊,頭領參與了義勇軍。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愴的氛圍,襯托出人民請求抗戰到底的決計。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蕭紅在心靈的一隅,用生命貼近理想,以先覺者的悲涼筆觸抒寫人生災難命運,展現人生的荒蕪感。

作為一名女性作家,蕭紅將悲劇的觸角滯重地深到女性世界。《生死場》的女主人公王婆,是一個飽受磨練的老婦人,她的第一個丈夫她,後來痛快丟棄了她和孩子,單獨跑進關內了。她為了生存,不得不嫁給第二個丈夫,這個丈夫卻病死了。她又不得不嫁給第三個丈夫老趙三。在她老年的時分,兒子對抗官府,被政權槍斃了,她覺得生活無,憤而自殺,可是在將要掩埋的時分,又活轉過來了。另一個貧農家的少女金枝,她只要十七歲,像一切的年輕人一樣,幻想著青春和幸福。但生活給她帶來的是什麼呢?情人很是粗暴,她還沒有過門就懷了孕,遭到母親和同村婦女們冷嘲熱諷的嘲諷。嫁過之後,丈夫嫌她和剛出生的女兒拖累本人,竟把不滿一個月的小金枝活活摔死了。還有一個貧農家的月英,原本是村裡最美麗、性情最的婦女,患了癱病,成了丈夫的負擔,不給她飯吃,不給她水喝,後來死了。作者經過對她筆下三個人物的命運的描寫,展示了北方貧困婦女的悽慘的遭遇。蕭紅考慮關注著女性的生命方式及生存狀態。她將本人作為女性的痛苦的靈魂,融進她筆下災難女性的身上,將她特有的人生荒蕪感與女性的孤寂與悲劇融為一體,從而使她筆下的蕭紅式女性著悲劇美,這些是社會最底層的勞動婦女生存的悲劇,也是理想的社會的悲劇,更是歷史的文化的悲劇。蕭紅對男權社會的激烈鞭撻和對女性命運的深切同情,包含著她鮮明的女性認識,即女性應該取得人格的與人性的威嚴。在五四傳統的道路上,蕭紅以本人創作召喚著婦女解放與女性盲目。

《生死場》用了散文化的構造章法,書中寫了時節的改換,年代的,但時間的自然流轉卻沒有提供為情節開展所需的因果關係,因此,那裡的生活只是一個個各自相對獨立的場景之間的空間組合。第一章麥場主要寫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寫金枝與成業的戀愛,第三章荒山寫月英的死和鐮刀會。整個小說沒有組織完好的故事情節,它採用的是一種散點空間單元,並通間轉換的節拍把其連綴了起來。這種看似無組織的組織,無構造的構造,正是中國散文美學形散而神聚的之所在。

《生死場》優秀讀後感3

五一前看的書,現在已是七天過後了,但回憶起小說的故事情節,情感內涵,還是不由的讓我的心為之一顫。混沌的世界,生死不過一場走馬觀花般的形式。

人與動物,生與死,是構築全文的主脈絡。故事的開始,二里半和羅圈腿在麥場找丟失的羊,故事的最後,“二里半不健全的腿顛跌著顛跌著,遠了!模糊了!山岡和樹林,漸去漸遠。羊聲在遙遠處伴著老趙三茫然的嘶鳴。”,羊在,二里半也在,可是從頭到尾是混沌著的。金枝和成業有著青春狂熱的愛,但也有著面對生活困惑的憤怒,小金枝被成業慘慘摔死。人性,這一刻是魔鬼;王婆的老馬因窮困,而不得已趕進城送去屠場,王婆為之傷心流淚。人性,這一刻是菩薩;月英是個漂亮的女子,活潑而有個性,可病患來襲,年輕的女子在隆冬中病死,沒有看望沒有喪禮,只有一樽棺材。人性,這一刻是冷漠;平兒和父親進城賣雞籠,收入可觀,家庭生活改善了不少,對於雞的住所,人們倒是慷慨解囊。人性,這一刻是熱情;村裡的女人都忙著生產,而王婆卻服毒自殺了,縱使還沒死,但已經被人們在棺材裡準備入土。人性,這一刻是冷漠無情。二里半在人們宣誓之後快要殺羊時沖沖回來,不知從何捉一隻公雞來!只有他沒曾宣誓,對於國亡,他似乎沒什麼傷心,他領著山羊,就回家去。人性,這一刻是深情厚意......人性?到底是什麼?人們如同動物一般忙著生忙著死,人與動物似乎區別不大,甚至文章的大部分,人還不如動物來得貴重。人生就不過生死一場,可是混沌著人性落後的人的一生。從始至終,人間是沒有愛的,沒有人性的,是混沌的,那麼這樣的世界,就只有生和死的概念了,不必拖泥帶水,百轉千回,只需呱呱墜地,一命嗚呼。

蕭紅的文字太深刻的,顯然我的隻言片語,只能片面的看到一絲我的閱讀理解。但,不得不說,內心是受到巨大沖擊的。

最早讀《生死場》,驚異於蕭紅筆下的東北農村與沈從文湘西的天差地別——兩者的取材時間同為上世紀三十年代。然而,只需以我的奶奶外婆們有關蘇北農村的"口述歷史"來核證,就知道生死場無疑更接近於真實。

曾經讀過某文化人的評論說蕭紅一生都在抱怨別人抱怨社會,躲避生活的沉重;可惜了她文學上的天才,囿在瞭如許庸常的性格中。我想為她辯白的是,她的所謂"庸常的性格"其實與她文學上的天才相輔相成。她才華的本質正在於對人生痛苦的無比敏銳的感受力。擁有這樣的感受力,抱怨與躲避是必然的。我們不能苛求每個人都超凡入聖,像孔子那樣知其不可為而為或者如老杜般遍嘗艱辛後創造出一個宇宙般廣闊的詩歌世界與心靈世界。也許蕭紅無法制造多少"正能量",然而由她敏感脆弱的心靈傳遞給我們的卻是可貴的人生的真實,歷史的真實。而且,敏銳卻又秉筆直寫世間罪惡與苦痛的人,難道不已經是少有的勇士?蕭紅,張愛玲,張純如,同屬此列。

《生死場》優秀讀後感4

首先說蕭紅這個作家,原來只是聽說過她的名字,後來看看電影黃金時代,對她的經歷過了一遍,也算是瞭解了,也喜歡了。前半部,它對人性,人的生存這一古老的問題進行了透徹而深邃的詮釋。這種對人生的生存期望的思索,超出了同時代的絕大部分作家。不過,它在藝術表現上存在著不足之處,有人稱之為文字的斷裂。換言之,小說的後半部,由生死存亡轉到革命前途問題。魯迅稱它是“北方人民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的一副“力透紙背”的圖畫。

這是蕭紅的成名作,或許就是在寫著她的命運,父親出了名的摳門,從小跟著祖父,祖父有美麗的花園。就像書的結尾寫著,從前那後花園的主人,而今不見了。老主人起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花園裡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的,但都透露著生存與死亡的掙扎。好像就是敘述,那些故事真實的讓讀者就感覺它的確發生過。荒涼的年代,吃飯都成了問題的時候,人們還是有情的,只是情之前是吃飽,生存,然後是情。一本書看下來,給人一種淡淡的壓抑感,看到結尾,好像又解脫了,這種解脫,是死亡的解脫。

《生死場》是一部浸透著“悲涼”的小說,這種悲涼來自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中國社會現實的災難性和艱鉅性,更來自於人們對現實的沉重的心裡反應。在黃土地裡,貧苦無靠的農民身受地主階級的殘酷壓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背向藍天,臉朝黃土,辛勤操勞,累彎了腰,累跛了腿,還是得不到溫飽,受著飢餓和疾病的煎熬,在這種牛馬不如的生活中,連生下來的孩子也是畸形的。“九一八”事變後,宣稱“王道”的日本軍隊的鐵蹄,踏進了這個小小的村莊。受著地主階級殘酷壓榨的廣大農民身上,又直接地壓上了一座帝國主義的大山。親人被槍殺了,他們的鄰人被擄走了,連雞都搶得不剩一隻了,村中的寡婦多起來了。就是這些受苦受難的農民,他們白天看著宣稱“王道”的破旗,夜裡祕密地組織起來。多災多難的王婆倔強地站起來了,她在窗外給祕密團體站崗放哨。趙三成了義勇軍的祕密宣傳員,白天黑夜地走門串戶。東村的一個寡婦把孩子送回孃家投奔義勇軍去了。就連那個膽小怕事、一輩子守著一隻心愛的山羊過日子的跛足二里半,也告別了老山羊,跟著頭領參加了義勇軍。人民宣誓的日子,用悲愴的氣氛,烘托出人民要求抗戰到底的決心。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蕭紅在心靈的一隅,用生命貼近現實,以先覺者的悲涼筆觸抒寫人生苦難命運,展示人生的荒涼感。

又說小說中人物的塑造,它不是大部分小說那樣,好人壞人分明,這裡面都是複雜的人,真實的人,人性就是這樣。沒有絕對。她有事做著好事,有事做些誰也不理解的事。你以為她要死了,她偏偏掙扎著,最後活了過來。你以為她最終會好好活著,卻無比悽慘的死去。你以為你可以預知他們的命運?沒有經歷過的,不會知道他們路途的遠方。所有著名的小說,作家,都是來自生活,有著豐富的經歷。平淡的人生不生波瀾,無節無枝,實在沒東西可寫,所以亂世總是出作家的。

生死場我花了三天的時間看完了,所以故事在玩我心中是連貫的,也有些看不懂的地方,這或許是時代不同,有些話語不能理解。

它用了散文化的結構章法,書中寫了季節的更換,年代的輪迴,但時間的自然流轉卻沒有提供為情節發展所需的因果關係,因而,那裡的生活只是一個個各自相對獨立的場景之間的空間組合。第一章“麥場”主要寫二里半找羊,第二章“菜圃”寫金枝與成業的戀愛,第三章“荒山”寫月英的死和“鐮刀會”。整個小說沒有組織完整的故事情節,它採用的是一種散點空間單元,並通過時間轉換的節奏把其連綴了起來。這種看似無組織的組織,無結構的結構,正是中國散文美學形散而神聚的精髓之所在。

蕭紅是個經歷豐富的作家,《生死場》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小說。

《生死場》優秀讀後感5

疫情當前,重讀女作家蕭紅的《生死場》,其中滋味與幼年時讀後有很大不同。

儘管我與女作者生活的時代有著巨大的差距,但是蕭紅那奇特的筆鋒描繪展開了一幅落後的,混沌的,殘酷的北方農村畫面給幼年的我以極大地刺激。那些場景似乎離我很遠又似乎很近。那些掙扎在生死線上的人們,麻木中有著深深地困惑,痛苦中有著覺醒。讓人看了沉重又有所思考。

蕭紅筆下一再強調的是農人生命價值的無意義與喪失。“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

“農家無論是顆菜,或是一株茅草也要超過人的價值。”母親在風暴中呼喊著孩子,為的是從他腳上扒下一雙舊棉鞋,因為那是孩子父親唯一一雙出門穿的鞋,而讓孩子赤著腳走在雪地裡,“鄉村的母親彷彿與孩子是仇敵。”“媽媽們摧殘孩子永久瘋狂著。”

一切都出自“本能”。

蕭紅的生死場不僅是天地,生死場中的女性身體表現了一種生與死的大場域。作為女性我最關注的是文中女性的命運,所以年輕的金枝,年老的王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人物。

五姑姐姐的難產,金枝的早產,李二嬸的小產。王婆服毒和小金枝被成業摔死,王婆生病。月英,打漁村最美麗的女人,毫無聲息地死掉了。不同年紀的女性共同面對的相同命運。從少女金枝到老婦王婆,漫長的受難圖。年輕時的金枝和成業有著青春狂熱的愛,但也有著面對生活困惑的憤怒,小金枝被成業慘慘摔死。愚昧之下,人性,時刻是魔鬼;流落到城市的金枝更是無根的浮萍,她無路可走。在貧困的荒蕪的鄉村,在夫權的重壓下,在文化的荒漠中她無路可走。王婆年老困頓,但是她有不屈的靈魂,她是文中最富於反抗精神的代表,她是北方女性中最可貴的人物。

我生活的時代已經與文中時代有了千差萬別,但是年幼時的我也曾經看到籠罩在北方農村的落後與愚昧。年幼的我在農村的姥姥家做客時,在大人暗搓搓的閒聊中偷偷聽過好多農村女性的悲慘故事。有被雪天打在雪地裡罰跪致死的農村小媳婦,有在農村鰥寡孤獨的自殺的老人,這些故事成了我最早的女性獨立的啟蒙。

今天,隨著時代的進步,農村的變化很大了,但是女性真正的獨立道路仍然很遠。女性的獨立應該是獨立於物化之外的,精神的徹底的自由。這是女性的生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