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文學站

位置:首頁 > 範文 > 讀後感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5篇)

讀後感2.78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5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是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寫得一本自傳小說。講述的是女主人公出生在大山裡,17歲之前從未上過學,她自稱是“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無知女孩”。但是,她通過自學考上大學,最後獲得了劍橋的博士學位。這本書通過分享如何接受教育擺脫原生扭曲家庭的陰影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她經歷了自我懷疑,精神崩潰,也接受心理治療等,最終實現了自我和解。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中的.一句話:“我能在風中站穩。是因為我不是努力嘗試站在風中,風就是風,人能受得了地面上的陣陣狂風,所以也能禁得住高空的風,它們沒有區別,不同的是頭腦中怎麼想。”

提到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都會覺得揪心,難受,但我認為原生家庭是我們割捨不掉的本源,雖然一個人沒有辦法選擇原生家庭,但是卻可以像塔拉一樣,在經歷了傷害後,還會選擇充滿勇氣,變得強大,去逆天改命。這本書讓我們知道每一個人的人生都掌握在自己手裡,可以戰勝原生家庭帶來的苦難,活出新的自我,飛往屬於自己的那座山。也許我們的翅膀會受傷,也許我們每個人心中嚮往的那座山很高,可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充滿勇氣,充滿力量,像鳥兒一樣,飛向我們的夢想之地。每個人前面都有一座山,有人一生在山腳仰望,有人在半山腰徘徊,有人停在去往山頂的路上,有人在山的那邊,遇見了新的山。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周遭、不迴避自己內心的需求,正視自己的每一次思考,認識教育的力量、知識的力量,用知識和教育開闊自己的眼界,拋棄固化觀念的束縛,重新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為能夠掌控自己命運的那隻鳥。

“你可以用很多方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

“而我稱之為:教育。”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2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作者提到宗教與戰爭,讓我不假思索的想到讀過的另外三本書。它們分別是:阿富汗第一位女議長法齊婭.庫菲寫的《我不要你死於一事無成:給女兒的17封告別信》,卡勒德.胡塞尼繼《追風箏的人》之後的又一部頗具影響力的作品《燦爛千陽》,還有克利斯朵夫.雪莉鄧恩在《天空的另一半》這本書中所提及的在亞非拉國家的性別歧視、性暴力、厭女價值觀、家庭暴力、處女情節等現象,也看到那裡的女性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爭,以及如何一點小小的'幫助就能改變她們的命運。

這本書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 Tara Westover是一位美國曆史學家、作家。1986年生於愛達荷州的山區。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取楊百翰大學,20xx年獲文學學士學位。隨後獲得蓋茨劍橋獎學金,20xx年獲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20xx年獲得獎學金赴哈佛大學訪學。20xx年獲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20xx年出版處女作《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20xx年因此書被《時代週刊》評為“年度影響力人物”。一部新人處女作,上市第一週即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至今已累計80周,仍高居Top1,全美銷量破百萬冊,比爾·蓋茨年度薦書 第一名 美國亞馬遜年度編輯選書 第一名《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波士頓環球報》暢銷書排行 第一名 Goodreads讀者票選超越米歇爾《成為》。當我讀完後,讓我腦海中立馬想到一部電影《風雨哈佛路》裡那個生長在美國貧民窟的女孩麗茲。當我看到作者動輒就去圖書館借閱半打圖書,熬夜啃書,我想這看起來輕鬆,實則需要天賦,更離不開吃苦和勤奮的意志力。這是一個窮苦人家與生俱來的優秀品質,可以在任何艱難的環境裡迎難而上。一個沒有教育背景的人讀取了哈佛大學博士學位,除了一路有貴人相助外,更多是自己的能力使然,很勵志的一本書,讀完很受用。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3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韋斯特弗,十七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反觀自己,和作者同一年出生,雖不在富裕家庭長大,卻也不愁吃穿,按部就班的接受常規教育,不禁反思自己,是否好好珍惜過如此良好的環境。"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和作者悲慘的童年及青年時期比起來,自己是否對得起這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否有像作者一樣努力,盡力在擺脫社會家庭強加的在外身份?越是有這些疑問,越是覺得羞愧萬分。中國有句俗話,未吃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想想自己也會輕易地對別人的'生活給出意見,也會指責他人的不幸都是自己活該等等,才越發覺得慚愧,原來自己的幸福生活並不是如此理所當然。

塔拉在面對家人的否認和質疑以及決裂的威脅時,也曾經疑惑過懷疑過自己是否正在做出正確的選擇,如果自由的代價是遠離家庭和親人,是否是值得的?就像作者在接受採訪時所言,“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自明誠,謂之教”,由明曉道理達到內心真誠就是教化。

實際上,我理解的內心的真誠,是對自己的真誠,對自己真誠後,才能清楚明白自己的目標,明白應當如何做出選擇。德爾菲神廟上的神諭“認識自己”,指明瞭清除這些疑惑的方式,認識自己是如何被塑造的,而教化,讀後感m就是使自己認識自己的最好的方式,所以英文的書名就是大大的Educated。教化,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提供不斷懷疑自身的要素,自身通過懷疑——消除懷疑的過程而使主體顯現出來。教化,是消除偏見,減少我執的修身方式。主體不再是被他人,社會,權力構成的,而是可以通過實踐來塑造自己成就自己的。

本書的中文翻譯者任愛紅老師引用《聖經·詩篇》中的一句話——“Flee as a bird to your mountain”作為本書的中文書名,而教育,就是那雙翅膀,讓你可以擺脫禁錮,振翅高飛,通向自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4

我剛開始看到書名時,以為是很久以前的書,沒想到作者還這麼年輕,而且這一切的經歷也沒有隔得很遠。作者塔拉說自己是一個從垃圾堆裡爬出來的無知女孩,但是看完整本書之後我想說她是一個差點被埋沒的天才。

這本書英文原名《Educated》,作者親自定了中文書名——《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句話源自《聖經》,包含了兩層意思:救贖、逃離。她通過教育,逃離了大山的束縛,通過教育,拯救了被封建原生家庭禁錮的自己。

這本書講的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她家裡有個很“封建”且暴力的父親,他父親其實是病了,患了“燥鬱症”。不讓她們家的小孩去上學,即使生病了也不讓去醫院,在這樣的環境下,第一個逃出去的是她哥哥泰勒,出去讀了大學,泰勒也曾鼓勵過作者塔拉去讀書。之前完全沒去過學校上學的她一開始很不適應,以及在父親長期貶低的話語中成長的她極度自卑,幾度想放棄。

她漸漸適應環境,有一個關鍵點是她遇到了一位挺賞識她的教授,鼓勵她去劍橋大學讀碩士,最後接著在劍橋讀到博士。在她與那些負面情緒的抗爭中,原生家庭讓她更痛苦,就是家裡的那些人使我無法用文字描述的荒謬。就是在這樣的抗爭中,她27歲順利博士畢業。

閱讀完這本書的我,彷彿跟作者經歷了一樣坎坷曲折的人生,有一種莫名的力量鼓舞著我,作者前面的經歷真的很坎坷,對於這一部分我都是粗略閱讀,就盼著看到她去上大學的章節。這本書不是什麼勵志雞湯文,而是真真實實一個女孩經歷各種艱險逃離了垃圾堆,飛往屬於自己的.山。

有人評論說作者17歲去上大學之後,人生像開了掛一樣,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儘管她幸運地能去上學,但是在學校讀書的過程中,塔拉多次差點被深入骨髓的自卑以及各種學費生活費的憂慮擊垮,特別是她有一段精神狀態幾乎奔潰的時間裡,她發現母親也不站在她這邊,幸好她挺住了,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蹟。

從這座山開始,是我無法選擇的事,終將去往哪兒,是我還沒有想好的事情,但是我要知道,生命於我,就是無限可能,勇敢地做自己吧!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5

習慣天空的鳥兒絕不會甘願被山阻擋,他會不斷嘗試,直至成功。——題記

“本書講了一個關於教育與自我救贖的故事。”要是我在這本書的推薦欄上看到的,起初我認為這只是宣傳這本書的噱頭。但是當我細品讀完這本書後,我才被這細膩的文字而感動到。

故事發生在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但主人塔拉卻出生在一個極度迷信極度貧窮的家庭。家裡的“掌權者”父親,但是父親是個極度的基督教崇拜者,在這個家庭中,男女沒有分別。所有人都只能在廢料場乾重活,聽取父親的.指揮。

在這個宗教家庭中,有無數令人作嘔的“事實”:所有的藥品都是帶有撒旦的毒水,學校則是令人墮落的地獄,受到哥哥的欺凌則完全是臆想,而疼痛則是與上帝的親密接觸……

真正改變他的命運的是哥哥泰勒的音樂深深地打動了他,令她感到自己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哥哥們與父親的傀儡。於是他開始學習代數幾何歷史一瞬間,塔拉腦海中便有了許許多多的知識。歷史的往事就像一陣嗯風一樣輕輕劃過她的耳畔。他從這些風中領悟到了真理,感覺與家鄉的麻木是截然相反的。之後他拿完成了自己的救贖,成了一位歷史學博士,離開了那個阻礙她飛翔的家鄉。

好啦,出生在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但她的故事卻是一個關於從蠻荒到理性的轉變,這給了我們一個問題:自我救贖有沒有早晚之分。

毫無疑問是沒有的,塔拉只在家裡學過基礎的數學語言知識。當她看到代數幾何時,他束手無策,什麼都不懂。但在哥哥泰勒的悉心教誨一下,她終於登上了大學的殿堂,實現了自我就贖。

如此,我們看出只要肯努力,我們也可以成功,也可以實現自我突破,也可以感受到那是嗯令人難忘的風。只要我們有自我救贖的心。

最後引用書中的一句話:“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他一直在你心中。”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6

這本書大概講得是作者他們一家人住在愛達荷州偏遠山谷中的一個農場,父親是一個冷酷固執的極端教徒,母親是勤勞懦弱永遠不會反抗的女人,童年是破銅爛鐵的垃圾場,整個家庭充斥著宗教,原始自然信仰,從小就被父親灌輸不能去學校,不能去醫院,不能穿著暴露,不能化妝等等,這些條例作為家裡的一員必須嚴格遵守,同時父親不希望她們有自己的思想,不然就是對信仰,對上帝,對家庭的背叛。作者16歲考進楊百翰大學,後面獲得去往劍橋交流的機會,回到楊百翰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繼續去往劍橋求學,並去哈佛訪學,最後獲得劍橋博士學位,這一路走來真的是非常艱辛,作者自我懷疑過,自我否定過,一度精神崩潰過,就在作者決定放棄掙扎,自我沉淪的時候,他的哥哥泰勒抓住了她的手,拉她上岸。

說實話看完這本書到現在我仍不可理解,像這樣的`家庭,作者為什麼還如此戀戀不捨,對哥哥肖恩的殘暴一次又一次的怯弱原諒。看書本的封面,一個女孩站在一座山峰上,前面是山谷,女孩看著遠處,她看向的地方應該是她成長的地方,她的家。至今作者每年還會回巴峰山,但只通過泰勒、查爾斯他們講述山谷中發生的事情。可能作者心裡清楚永遠都回不去了,與家人的裂痕已經擴大到無法修補,她再也不是以前的那個十六歲的自己,是一個全新自我,這個自我作者稱之為教育。每次看到書中作者因為這樣的親情這樣的家而做出自我懷疑和讓步,我真的好想衝進書本里去搖醒她。但每當我這樣想我都告訴自己你根本沒辦法切身體會和換位思考,因為我與作者的童年相差太遠了。

書中有幾段內容,我感覺父親是愛女兒的,只是她的愛,是女兒接受不了的,這種愛伴隨的是失去自己對思維的掌控權,失去對世界的正確認知。在作者計劃去往英國求學,父親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在美國,無論你是在哪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7

文字的力量是強大的,特別是在這樣一個和平富足的年代,我們難以想象作者塔拉韋斯特弗筆下的世界。

怎麼會有人生病不去醫院呢?父母怎麼會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呢?塔拉的爸爸又怎麼會是這樣一個人?然而,就是身處在這樣暗無天日的環境裡,塔拉卻憑藉自己的努力,從大山深處走了出來。

本書的主線是教育。它在這裡主要是指在她生命裡家庭和社會給予她的影響。父親強權、冷漠而且愚昧,給塔拉的是完全黑暗的世界,可悲的是前十四年她完全沒有能力發現這一點。生活在黑暗裡的孩子怎麼會意識到自己在黑暗中?如果沒有什麼來打破這片黑暗,那她可能永遠都是父親的`附屬品。

這個轉折如光般出現在塔拉的十四歲,塔拉在哥哥泰勒房裡聽到了唱詩班的音樂,她看見了一束光從烏雲中傾瀉下來,她從此不再閉著眼睛生活。於是,她自學成才,靠努力考上大學,走出這個苦澀的地方。到那時,她開始反思自己的過往。也許我們只有在意識上讓自己置身事外,才能對自己的過往作客觀冷靜的剖析。不過這是好事,塔拉甦醒了。

她意識到父親是愚昧荒謬的,常欺負她的哥哥肖恩對她更是影響深遠,這其實就是重塑塔拉人生的開始。教育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作者在福布斯雜誌的一次訪談裡講述了對教育的看法,這應該就是她世界觀的核心。

我們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的影響會在日後慢慢表現出來。她說:它一直在你心中,我看到的是一個堅不可摧、像石頭一樣難以對付的自己。她覺得:巴克峰不肯放過我,將我緊緊攫住,並且我可能永遠也無法斷絕與它的聯絡。過去的生活已經給她的靈魂烙上了不能消磨的印記,這便是家庭教育在個體人格與三觀上留下的痕跡,它可能會伴隨我們一生。

但也像作者所寫:無論你成為誰,無論你把自己變成了什麼,那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它一直在你心中。你就是黃金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它一直是金子。

相信自己,接受打磨,沒有什麼能阻擋我們越來越好。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8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是一本講述與命運抗爭、衝破原生家庭的牢籠,最終找到真正自我的一本書。

本書作者塔拉·韋斯特弗是一位年輕的歷史學家,十七歲之前從未上過學,憑藉自學考上楊百翰大學,隨後哈佛訪學,劍橋讀博,開始了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這是一本自傳體小說,主要講述了塔拉極端的童年生活:塔拉的父親是一個固執的異類,不相信政府,孩子出生沒有戶口,質疑教育,從不贊成孩子們進入學校,拒絕醫院,用塔拉母親的精油和靈性療法來做治療。幾個孩子在與父親獨斷專制的抗爭中,各有勝負。反抗成功的.,就如同塔拉一樣,遠遠地離開了這個地方;反抗失敗的,加入了父親的隊伍,成為了父親那樣的人。

雖然這樣一本回憶錄,講的是她本人,但是引起深思的,應該是我們所有人。從塔拉一家的身上,我們能夠明確看到,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孩子總是無形中成為了父母的影子。父親的固執,影響到了每一個孩子,那些偏執的價值觀,把所有人都困在了這座山中。

塔拉常常半夜驚醒,夢到了自己依然坐在原來的廢棄火車上,父親在垃圾場幹活,轟鳴的切割機聲,山腳下的馬鳴,以及遠處的雲和山。她頹廢過、妥協過、失敗過、迷茫過。不過最終她還是用從父親那裡學得的勇氣,跟過去斷了聯絡。

只是那座山依然還會在夢裡出現,她的童年仍需要用一生來治癒。我們如同塔拉一樣,父母的行為舉止將我們深深影響;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總要適應一切。我們會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跟另一個帶著烙印的人交往,我們彼此難以達成一致,我們總會改掉固有習慣。這會讓我們有不適感,有脫離感,背叛感。但就像塔拉在接受採訪時說的: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

塔拉的經歷讓我重新審視自己,也帶來啟發,幫我開啟找尋真正自我的過程。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9

夕陽西下,夜幕將至,鳥兒拍動翅膀便帶動一大片灰色的雲。白晝漸漸淡出,夜色漸濃,看不清何處是山峰,何處是歸巢?如果鳥兒沒有看見過耀眼的光芒,那是不是就會理所應當的認為這個世界是一片漆黑。而人也一樣,如果沒有教育,知識還有眼界就如同沒有見過光明的鳥兒一樣,而教育彷彿給平靜的湖面投進了一塊石頭,激起了千層漣漪。

最近在讀一本叫做《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的書,作者塔拉出生於一九八六年的美國愛達荷州的山區,在17歲前從未上過學,通過自學考入楊百翰大學。隨後並獲得劍橋大學哲學碩士學位和歷史學博士學位。開始我以為這只是一本自我傳記,細細讀來才發現這不僅僅是個勵志故事

很難想象在本世紀世界上還會出現這樣的家庭,父親的狂躁、封閉、自我、強制,深深的影響著一家人。一家七個孩子,三個突破了家庭的圍城,掙脫了原生家庭的思維操控,完成了自我蛻變。而其餘四個孩子,將繼續著父親的人生,同樣的思維模式,相似的人生軌跡。為什麼會這樣?一個家庭,竟然有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即便是黃金,在某些光線下也會顯得晦暗——但那只是錯覺。金子一直是金子”——塔拉-韋斯特弗。

生活中我們發現不同家庭,出來的孩子都不太一樣,這就是教育的力量。父母,孩子,在某個層面上,都是路上的隊員,我們都需要不斷成長。讀書,思考,可以讓我們的眼界更廣,讓我們的視野更大,對人對事更加寬容,對這個世界也更加包容。

慶幸我還有自己的'追求,而作為父母,更加不允許自己停滯不前。只有父母不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才能做好孩子成長路上領路人。

教育是永恆的話題,是每個人一生的事業。而我們走過的路,爬過的山,都是我們自己的經歷,在過程中成長,收穫。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0

教育不再像過往一樣,需要承擔起人們想擺脫貧困,走向富貴的強烈慾望。作為一名教育的工作者我試圖追問過教育的意義是什麼?當閱讀完《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我的內心則多了一種充滿力量的聲音。

作者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教育就是一個自我重塑的過程,如果你選擇主動學習,那麼你將重塑一個全新的自己,但如果你選擇被動接受知識,那麼你將被別人塑造,塑造成一個別人想要的你!

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教育永遠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

受原生家庭挫磨的不止塔拉一個,但選擇反抗的卻只有塔拉那個性格古怪的哥哥泰勒。

泰勒是個與眾不同的孩子,他違抗父親的命令,獨自一人離開巴克峰上大學,去追尋他想要的生活。他還鼓勵塔拉:“是時候離開了,塔拉。對你來說,這兒是最糟糕的地方,去我去的地方吧,去上大學。”泰勒的話在塔拉的心中播下一粒好奇的`種子:沉悶的廢料場外是否真的有一個不一樣的世界?為了逃離,塔拉在替父親幹活的間歇偷偷自學,一段時間的努力之後,她終於收穫了一個奇蹟——楊百翰大學入學通知書。

新的考驗隨之而來,大學是個全然陌生的地方,當塔拉第一次走進真正的課堂,才發現自己和同學的差距究竟有多大。但她並沒有沮喪,憑藉毅力和信念,塔拉不僅從不及格生成為全優生,還獲得了去劍橋大學交換的機會。

繼而在那裡攻讀碩士,又成為哈佛大學訪學者,最後獲得了劍橋大學博士學位。

就這樣,塔拉通過讀書,一步一步悄然改變了自己的人生,瞥見了她渴望的新世界。

正如塔拉所說:“教育給我新世界,給我生命的無限可能。”

讀書,永遠普通人逆襲最容易的一條路。當你積累的知識越來越多,見識也就越來越廣,你就會擁有全新的視角和自信心,獲得新生的力量。哪怕將來跌落繁瑣,經常讀書的人,面對同樣的逆境,也能有不一樣的心境,更有不一樣的將來!

書讀完了,塔拉的故事還在繼續,我們的故事也是……反思與行走如影隨形,太多的困惑,值得我們用餘生來思考。

放下該放下的,原諒該原諒的,成全該成全的,這或許,就是《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教給我們最好的道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1

和想象中還挺不一樣的一本書。整本讀下來有點那不勒斯四部曲的意味,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將其看作是“關於女性的史詩”。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震驚於父親的頑固和偏執的次數倒是寥寥無幾,在太多文學作品裡見過太多隱祕而又頑固的執拗和不通情理後,我對於很外顯的強迫傾向和控制慾的感覺反而會比擬輕鬆。

這本書攫住我心臟的點在於女主從中逃離的過程。在看這本書之前,我設想中的逃離自己原生家庭最困難的'地方應該在於認知的轉變:不知逃之必要,不明離之方法,所以逃無可逃,避無可避。本書作者的“逃離”之路推翻了我“覺察即自由”的設想。雖然覺察就是通往自由的開始,但開始之後路會如何開展卻像無理數一樣,充滿了太多的變數。

作者接受到的教育和她的思考是她想要掙脫父親的權威的開始。誠如作者所說她所有的奮鬥,她多年來的學習,一直是為了讓她得到這樣一種特權:見證和體驗超越父親所給予她的更多的真理,並用這些真理構建她自己的思想。一旦讓步,喪失的便是自我。所以她必須得和這個家庭割裂。

這是教育賦予人的意義。

而割裂又何其難也?縱使那個充滿著暴力、無知、血腥的世界再怎麼不堪,那也是她成長之地,是和她同呼吸共命運的家人生活之處,是她鍾愛的公主,是她精神上的棲息之所。而一旦逃離,就是無可挽回的割裂和“背叛”。沒有人能在沒有任何社會支援的情況下完成和一個具有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生存慣性的家庭割裂。即使是接受了最高等教育的作者也不能。所以作者一度崩潰,一度想要屈服。最後拯救了她的還是來自同樣修讀至博士的三哥的支援與信任,是同樣被自己家人驅逐了的家人的接納。能戰勝愛的,也只有愛。

這本書裡值得探討的還有很多,比方愛的複雜性。我從沒疑心過的一點是,文中的一家人都彼此相愛。只是當對愛的感悟和表現形式發生了嚴重的分歧時,所有的以愛之名都變成了傷害。姐姐的求助和背叛、母親的承諾與畏縮、哥哥的暴力與愧疚,這些交織起來就構成了一個在畸形偏執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家人。世上傷人最深的事往往是你都能理解的事,因為理解,所以無法責怪,卻也無法共存。“你知道我是愛你的”“我知道,那從來不是個問題”。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2

“我已經建立了新的生活,這是一種幸福的生活,但我感到一種超越家庭的失落感。我失去了巴克峰,不是主動離開,而是默默離開。我退縮了,逃離到大洋彼岸,讓父親為我講述我的故事,向我認識的每一個人下關於我的定論。我退讓了太多的土地——不僅僅是那座山,還有我們共同歷史的整個領域。”

讀到這裡,也就是快結尾的地方,我哭了,不自主地就流下了眼淚。應該是一種感情的彙集,塔拉太不容易了,她所經歷的帶給她的痛苦,遠比我們旁人想的要痛苦更多……

步入大學之後,她不斷的重新整理自己的認知,現實與記憶,是割裂的。這一定讓她痛苦不已。她的原生家庭帶給她的傷害,不是一時半會可以化解的。剛開始她不願意去承認那些過去的經歷,不願意輕易講給任何人,她也在意別人的眼光呀。但是當她最後講給她的朋友時,我想那個時候的她一定比最初的時候要坦然了很多,釋懷了很多了。

這是一本自傳,試問,如果我是塔拉,我生活在那樣的家庭中,我的命運會是怎麼樣的呢?

家裡那麼多孩子,塔拉可以說是在常人看來最成功的那個。分別在劍橋,哈佛學習過,最後還成為了劍橋的歷史學博士。或許只有她自己最清楚這一路走過來會有多艱辛,我們真的很難做到感同身受。

如果單單只是一個貧窮家的孩子,或許還不能那麼打動我。她一直在接受錯誤的觀念,涉及到生活各個層面的錯誤觀念,父親甚至還捏造事實,所以她需要用後半生去治癒自己的'內心。

當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疏遠自己,她的內心一定很絕望吧。明明自己是正確的,卻被別人看作是怪物,看作是會構成威脅的人。真的是不公平的。

塔拉一定是有一顆堅強的內心的。我覺得她是有“天賦”的,我覺得她註定和其他兄弟姐妹不同,她是有天資的。她憑藉著自己優良的基因和內心的不服輸走到了最後,才有了我們看到的這個故事。而很多有類似出生背景的孩子,或許就被世俗裹挾著走完餘生,而塔拉跳出來了,飛向了她心中的那座山……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3

教育、蛻變、對原生家庭的逃離,這是本書最鮮明的主題,但這本書不只是這些,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塔拉父母去機場送她的一段:

就在這時,我回頭一瞥,看見爸爸還站在安檢口目送我離開。他的雙手插在口袋裡,肩膀耷拉著,嘴巴鬆弛。我揮揮手,他向前走了幾步,好像要跟上來。我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一刻:當高壓電線將旅行車蓋住,母親被困在車內時,爸爸站在旁邊,一副無助的樣子。我拐過彎,他仍然保持著那個姿勢。父親的那個形象我將永遠銘記:他臉上的表情充滿愛意、恐懼和失落。我知道他為什麼害怕。我在巴克峰的最後一夜,就是他說不會來參加我畢業典禮的那一夜,他無意中吐露過。“如果你在美國,”他低聲說,“無論你在哪個角落,我們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侖汽油。世界末日來臨時我可以去接你,帶你回家,讓你平平安安的。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此時的父親像一個若有所失的小孩,他滿是擔心與無奈,但是他又做不了什麼,平日裡看似強大有著無限威嚴的父親在此時在“另一個世界”又是無比脆弱。他想象著女兒去了一個充滿惡魔的.世界,一個危險的地方,他還在想著世界末日和汽油的事,讓人啼笑皆非。

從我們的角度來看,父親愚昧又倔強,偏執而荒誕,他剝奪子女的教育,不讓他們去醫院,把他們置於危險中,做著一些看起來很愚蠢的事情。但是如果站在父親自身的角度來想想呢,也許受到躁鬱症的影響、也許是因為信仰,他做著在他的世界裡對孩子們最好的事情,不停的工作、囤積食物和武器,他很累吧,也受著傷害吧。這樣一位父親,他有足夠的理由飽受詬病,但我還是對他恨不起來。我想在他內心深處,還是愛他的孩子們的,即便是很久不聯絡的塔拉,他對她難道沒有一絲掛念嗎。我對他還是有著抹不去的同情。精神與信仰的差異在他與子女之間劃出一道巨大的鴻溝,心靈的距離讓他們分離。

人與原生家庭的問題可能就是如此複雜吧,不是簡單的愛恨與對錯,子女與父母像纏繞在一起的藤蔓,彼此交織、攀援,相互影響,他們的關係啊,從來捋不清也道不盡。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4

人們只看到我的與眾不同:一個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卻戴上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來自一個極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場的廢銅爛鐵鑄成,那裡沒有讀書聲,只有起重機的轟鳴。不上學,不就醫,是父親要我們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父親不允許我們擁有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惡魔。

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開啟另一個世界。那是教育給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無限可能。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全新的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在那一刻之前,她一直在那裡。無論我看上去發生了多麼大的變化——我的教育如何輝煌,我的外表如何改變——我仍然是她。我充其量不過是內心分裂的兩個人。她在裡面,每當我跨進父親家的門檻,她就出現。

那天晚上我召喚她,她沒有迴應。她離我而去,封存在了鏡子裡。在那一刻之後,我做出的決定都不再是她會做的決定。它們是由一個改頭換面的人,一個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選擇。

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麼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於他們的想法。

家庭終究是我們心中一塊難以釐清是非對錯的所在,有時它給你溫暖,有時它令你刺痛。儘管觀念不同,立場相左,愛卻始終存在,無法割捨。 你可以愛一個人,但仍然選擇和他說再見;你可以想念一個人,但仍然慶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

但當我們試圖以愛的名義控制和改變他人,這種愛就變味了。這並非愛的真諦,你愛別人,就無條件地愛,交還給你所愛的人自我選擇的權利。如果你說,我一定要改變我愛的人,這樣我就能永遠佔有他們了,那這根本就不是愛,也不是愛的價值和力量。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讀後感15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很多人物的經歷大大突破了我的認知。我以為故事純屬虛構,讀到最後,才知道它是塔拉韋斯特弗的一部自傳體小說,更深深受到震撼。

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父親編織的恐怖故事籠罩著塔拉的童年,她打小就被偏執的父親灌輸必須跟政府、學校、醫院劃清界限的觀念,以致十七歲之前沒有上過一天學,對學校和醫生的認識歪曲錯誤;經常遭受哥哥肖恩的毆打和羞辱,被迫跟父親在廢品廠做危險的工作,親眼目睹哥哥們因為父親粗野的工作方式而流血傷殘。那是多麼絕望的生活!

多虧在哥哥泰勒的鼓勵和支援下,她一邊在便利店打工,一邊準備入學考試,憑藉驚人的天賦和毅力,經過兩次考試,終於進入楊百翰大學。後來又得遇良師,考取劍橋大學研究生,最終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開掛的人生看似風光,但實際上塔拉的內心已經千瘡百孔。跟學費房租的`壓力相比,她更不能承受的是身心遭受的創傷。

擁有更寬廣視野的塔拉,深愛並同情自己的親人,但又無法原諒他們對自己的傷害。她陷入瘋狂的自我懷疑和否定,甚至分不清現實和虛幻,直到尋求了心理諮詢師的幫助,才逐漸恢復正常,避免了悲劇的發生。

我自問若我是塔拉,能否像她那樣擺脫瘋狂的充滿偏見和暴力的原生家庭,決絕地走進完全陌生未知的新世界?她像鳥兒勇敢地飛往自己的山巔,像鳳凰涅槃重獲新生,成為千千萬萬女孩兒的精神榜樣。

塔拉像石頭一樣頑強,又像花朵一樣美麗。她讓我想起現實中的一個人,她就是被稱為農婦詩人的韓仕梅。霸權式的家長,被包辦的婚姻,被控制的人生。土裡刨食,艱辛勞作,從不曾有過遠方,卻堅定地走向詩的殿堂。她的詩句優美平和,嚼碎了過往所有的委屈和不甘,似高貴的靈魂擺脫了俗世的羈絆。塔拉和韓仕梅,都是塵埃上開出的花兒。

當你正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當你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請你讀一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相信你一定會獲得感動和力量!

標籤:讀後感 飛往